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的区别篇一
1.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生活,增大了学生理解难度
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大纲要求课堂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来降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课本的选材上,很难真正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很多教师也没有主动去探究和寻找课文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致使学生不能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文章含义,而是根据教师机械性的讲解来“明白”文章的内容,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还抹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维训练来锻炼对文章含义的独立思维能力。
2.只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将成绩作为检验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只会为应对考试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训练,不会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可能考到的“重点”,只会强制性的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枯燥,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此外,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性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没有对语文的学习“入门”,致使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如果将成绩作为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将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剖析,在生活中寻找与文章相关的契合点,最后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感受来理解文章的含义。例如,在讲解《在夏天里成长》这一课时,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可以结合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如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这正是因为果实在夏天的生长,如果果实不在夏天生长,秋天也不会出现丰收的景象。
2.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教学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学等各方面的能力。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和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评价方法,将平时的考察及学生的表现整合到学生的最终成绩之中,将书面的考试与能力相结合,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解《信的旅行》时,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写信的基本格式,并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书信不是考试的重点,就没有重视这一课的讲解,这样就不能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写信的技巧和方法。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课时,教会学生书信的正确格式,并让学生掌握信封的写法、邮票的使用等能力。总之,随着新课改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还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以保证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的区别篇二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把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运用所需的技能、职业能力相结合,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培养出有社会价值的人才。尤其是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文字是生活及工作中交流、表达的载体,是实际应用型的学科。 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为此,我们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做的教学改革。
目前,企业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基本的专业水平以及相应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是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相应的语言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宽阔的知识面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和交流。 这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因此,想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找出高职语文教学在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一方面, 由于语文学科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语言文字的科目,所以很多的学生甚至是老师会把语文当作是基础性学科而忽视其存在的价值,也因为其熟悉性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偏科等现象,而老师也会因为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态度而失去了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相关的教育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甚至是高职院校本身都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程的研究以及教学方面,忽视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这导致了人们对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必要性存在偏差。因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应付式的开设《大学语文》教学,甚至不开设语文学科的教学,这并没有把语文教学工作实质性地开展到教学中去。 由此看来,部分的高职院校以及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阻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降低了语文的职业价值。
1.2 实际运用上缺位
由于对思想意识上的认识不到位,因此部分学校所开设的语文教学也只是“花瓶式”的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校设置的语文课程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缺乏职业能力的训练,更多的课程只是理论的教育,而没有实际的操作。 因此学生只会听、背、记,一旦结束学习,语文课程留给学生的只是碎片形式的知识。 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语文课程的职业教育是等同于就业教育的。 就面试技巧而言,高职院校在语文课程授课过程中只是被动式地传授条条款款的理论知识,学生听过背下,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把语文知识运用到面试中去,例如没有基本的面试礼仪,不能理解面试官的意图,好高骛远等等,甚至不会写基本的求职信、自荐信,这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1.3 被动式教学的不合理
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着教材展开,往往注重的是传授教材的知识,而忽视了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展相应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实用性的教学思想,所以学校会通过压缩一些非技能性课程的课时来增加技能性课程的学习,例如语文课程,那么被压缩的课程就缺乏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这也是老师“走场式”教学来完成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因。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老师被动式地、任务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而言,高职院校只有改变观念,从职业化的角度进行改革,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效益最大化。
2.1 转变观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求职者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是用人单位非常在意的一个标准,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再把语文教学当做是副科,而数理化是主科,而是应该把语文教学向职业技能方向转变,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它的技能性。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不断改变陈旧的观念,冲破旧的思想,清楚地认识到高职语文与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的区别。 高职院校是介乎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功能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职业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首位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应对职场竞争的能力等,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社交上的称谓为例,传统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针对社交上称谓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是罗列出一堆“尊称”,“敬语”,学生只能通过“看”、“听”、“背”来把知识零散地储存在记忆中,等到真正需要运用时就会不知所措,往往闹出不少笑话。
2.2 改变形势,以考核职业能力为目的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往往记忆能力好,考试成绩便理想。 因此不少学生为了完成语文课程的学分会把自己一个只会背诵知识,咀嚼别人嚼过的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能得到的知识会越来越少, 自身能力提升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为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认识也只停留在“静态地记忆”中,慢慢地,这种“静态的记忆”考核方式就会变成应付式的考核而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考核方式,以“静态的记忆”变成“动态的学习”.
所谓“动态的学习”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完全发挥主体作用,全程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的一种学习过程。在考核过程中,除了基础所必须的听说读写的考核之外,还要考核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能力,把理论知识不断转化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在传统的考核中,考核的主体是老师,被考核的对象是学生,老师往往掌握了考核的主动性,包括命题,评分等等。 尤其是书面形势的考核, 老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而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命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主观因素,并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 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的,学校的考核必须有职业能力的考核,例如传统的口语交际考试只是一篇800 字的写 作 ,学生完全可以套用老师喜爱的模板来进行创作 ,这样会大大提高得分率。但这种“模板式”的创作是随着老师对文章的喜爱程度来评定的,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评定更多的是掌握在老师手里而不是自己手中。职业化高职语文考核模式则可以在文章写作的基础上加以真实案例实践考核,以口语交际场景作为背景,以学生在场景中的表现能力作为考核成绩, 这不仅能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3 提高认识,加强职业能力培训
“学以致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大意义。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育却是持无所谓态度,课程课时被压缩,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育,改变压缩语文教学时长的思想,还应开展语文职业能力的相关训练,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语文职业能力搭起改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中间桥梁。例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项目,通过实际的赛事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一方面能以此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的现象,另一方面能通过这些赛事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胆量,使学生能从容大方应对职场上的竞争。
职业化的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实用性,还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这也就意味着,职业化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永不停息地坚持迎合社会的需求。 总言而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能型的人才基地, 必不能忽视的就是人才输送到职场所需的职业技能,而语文学科正是其中的桥梁,一旦中间桥梁断了,那么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计划的目标就不能实现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把语文课程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的区别篇三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美以及鼓励,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而结合语文教学有效地激励学生,这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结合教师激励措施以及实际在课堂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其他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激励措施;语文教学;思考
“激励”这个词语在《辞海》中的解释较为宽泛,指的是激发人心理所具有的动机过程,并且激励形式以及手段具有多样化。而有效激励方式是与人的心理期待以及行为要求相符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而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其中教师必须做到因人而异以及因材施教。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等而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心理上得到良好的体验,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动机以及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褒扬、鼓励以及启发、劝勉等,在本文中阐述几种激励的具体措施和运用体会。
(一)暗示激励措施分析
这种激励方式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特点以及闪光点,从而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内容而对学生进行激励,同时教师还需要把握学生的不同个性,并能够在教师的暗示激励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曾出现一位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所以他的语文成绩一直较差,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以及观察得知,他十分喜欢阅读小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遇到小说题材文章时,教师就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对小说的结局进行补充、改编。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中,也倾向于谈谈自己感受等这类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发挥他的特长,使得这位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认识,并能够把他热爱小说的特点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从而促进他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经过一段实践的学习,不仅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班级的整体语文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言语激励
由于人们的认知和情感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并能够在语文的课堂中通过适当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教师运用言语激励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维护学生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证教师的语言能够对学生自信心提升带来良好的帮助,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语文的课堂中,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对学生进行提问,此时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进行思考,并找出回答问题的答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思考途径,所得到的答案会出现多样化,有的答案甚至没有切合教师的问题,有的答案没有完整性等,此时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能打击、批评或者是讽刺学习,而是通过言语的方式进行激励。如教师说:“小a同学的答案具有独特性,说明他经过深入的思考,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同时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所得到答案能够越来越接近完整性。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三)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式
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45分钟难以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如同桌之间说悄悄话、吃小零食等情况。此时,教师在处理这些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中,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文内容的情况而设计适合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讨论问题中有效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到课堂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地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朗读,通过朗读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得不收回自己学习心思,促进学生提升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掌握语文知识。
(一)问答启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能够供学生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启发他们思考问题,这是教师开展激励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结合语文内容而设计提问,然后结合语文问题而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并能够在教师的激励下而掌握语文知识。如教师问学生,“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整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一方面,教师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文章的结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把握语文文章中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激发,使得学生能够具有探索语文学习的欲望,从而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二)诵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
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学生对文章的诵读是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诵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学生诵读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融入角度、掌握文章中语言情况以及字、词、句准备把握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如学生在诵读语文诗歌中,可以适当地为学生配背景音乐,使得学生能够在诵读中更好地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以达到学生与诗歌产生共鸣的效果,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诵读能力。
(三)发挥惩罚的辅助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使得的采取惩罚的方式,但是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的是惩罚不是对学生的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对学生施以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接受语文知识中能够提升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激励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中,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则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缺点,并能够促进学生吸取教训,加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有的学生喜欢在“闲书”,并且没有掌握时间,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对其在课堂中看“闲书”的行为进行批评,然后再告诉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可以看,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使得学生感受教师的变相激励,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都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然而,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给予有效的指导,并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正确激励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得更加明确,进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推进学生对热爱语文学习。
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的区别篇四
一、教学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的是康复班语文,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知识掌握不牢固,还需继续努力。
从整体来看,还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孩子爱学才能学得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特殊儿童来说很重要,综合性教学及游戏化教学对今后我的课堂教学方式具有指导性。
二、学生学习问题分析
1、个别学生不会书写,书写不规范。主要原因是教师指导不够细致,没有时间去训练、指导,学生书写习惯没有养成。
2、拼音必须学习,特殊孩子发音存在问题,学好拼音是发音正确的基础,以后的教学必须重视拼音教学。
3、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对学生的坐姿,走路姿势,课堂习惯的培养还需要更细致更有趣更丰富。
5、填写资料的时间过多,没有时间钻研教材备课。
三、改进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积累运用中牢固掌握字形、词义,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注重生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习惯的教育。
3、多练习,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最有效的方法。
4、认真批改作业,找出写的不好的地方,认真指导。
5、根据学生的记忆能力,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使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6、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评价应该及时适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的区别篇五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二、要趣味化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三、巧施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四、用“活”教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做一名好教师,要先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原来年、月、日这么有趣!”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二、保障有效时空,鼓励自主探究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要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1.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
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认识线段》,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毛线,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从而有效地完成线段这一概念学习的过程。
2.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与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教学《认识角》,安排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动前,教师和学生商定找角的规则:音乐声起,走下座位,寻找生活中的角;一边用手指,一边轻轻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音乐声停,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乐来掌控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3.凸显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第一步,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第二步,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第三步,验证归纳,确认计算方法;第四步,整理应用,揭示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出寻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途径:实验发现验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但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三、营造有序氛围,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分享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反思、评价和修正的机会。
教师要创设平等有序的氛围,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对学生积极信任和期待。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将其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目标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还可以互换。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小组4位成员进行分工:1号、3号负责测量,2号、4号负责记录,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把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
结合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从上往下看,数据有什么变化?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越来越多,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也越来越多;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一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学习有用数学,注重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不仅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在解决“无缝对接”问题时,例如:用一块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做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皮箱。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可以做成,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白铁皮不够长,所以不能做成。在解决“卡车运货”问题时,例如: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21吨煤,要运几趟?21÷5=4(趟)……1(吨),余下1吨还需运一趟,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一共5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有用的,也是有价值的。
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是逐步研究、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