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策略 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5篇(模板)

时间:2024-11-20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策略 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课文的两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所以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书本、影视、网络、问家长等手段,查找有关骆驼及沙漠的资料,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就容易与课文产生共鸣,较快地进入情境。

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学习,所以本课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船)船在哪里航行?(江、河、湖、海)

沙漠里有船吗?(没有)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骆驼)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释文中生字新词。

3、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认读。

滚热的沙子 松软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宽广无边的沙漠

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 大风卷着沙粒飞滚 移来整座沙丘

说一说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

请你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用上这些词语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出示课件,感受沙漠,学生可以边看边说。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

(1)学生自学。

①分组学习,在书中找出相关词句,画出来。

②边读边讨论: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③填表

特殊生理构造 适合沙漠生活 成为交通工具

身高、脖子长 望到很远的地方

嗅觉灵敏 找水源、避旋风

鼻子能张能闭 沙尘难以侵入 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腿上有胼胝 不会烫伤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 不会陷入沙子里

背上有驼峰 储存养料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所填的表格。

用“由于……因此”、“因为……所以”、或“是因为”等词语将句子连起来。

例如:由于骆驼腿上有胼胝,因此不会被滚热的沙子烫伤。

(3)学生补充介绍查找到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讨论: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

(6)小结: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

2、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对。交流前提示:将骆驼的特殊本领和骆驼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

(骆驼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的地方,能够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思考: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

骆驼和船相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4)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作者抓住骆驼的特点,按顺序进行介绍,写得生动具体,有条有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议。

2、“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它是“沙漠之舟”的?

(一是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二是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扩展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尝试把下面的资料做适当修改,插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写作特点。

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2)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讨论,知道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修改所给的资料,插入课文第一段。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肯定优点,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拨。)

三、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比较“趾、脂、胝”的音形义,提醒学生注意“嗅”字的写法:不要丢了“大”上的点。

2、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反馈学生书写情况,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教师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一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教师起好点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沙漠之舟》补充材料: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古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个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为了获取美妙的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的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的地方。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的生死搏斗:

七月份的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戈壁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机警的公驼顺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戈壁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驼凭着善跑的本领,摆脱了天敌的追击,终于返回安全的戈壁腹地。

骆驼祖祖辈辈和沙漠打交道,练就一身适于在沙漠中生活的本领。

一只骆驼能驮200公斤的货物,每天走40公里,能够在沙漠中连续走三天。空身时,每小时可跑15公里,连续18小时不停。所以,人们用“沙漠之舟”称赞它。

在沙漠里行进,有时狂风四起,黄沙滚滚,天昏地暗。这时候,骆驼不慌不忙地卧倒,闭上眼睛,浓密的长睫毛,就像一层厚帘子,挡住风沙,保护了眼睛。等大风沙过去了,再站起来,抖掉身上的沙子,不声不响地继续前进。

夏天,骄阳似火,在沙漠里行进就像走在热锅上一样,寸步难行。然而,骆驼却一点也不在乎。因为它的脚底长着一层厚厚的角质垫,好像一只特制的靴子,一点也不怕烫。

茫茫沙海,水源奇缺,草木难生。然而,骆驼在这样的环境里,却能十天半月不吃也不喝。它身上一层厚厚的毛能抵挡太阳光的直射。它很少出汗,也几乎不撒尿。另外,它的胃分为三室,前两室附有众多的“水囊”,有贮水防旱的功能。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策略 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朋友的。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

1、 请画出钟子期赞赏伯牙所奏音乐之美 的句子,并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2、 请划出描写伯牙被赞赏后,感觉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自己朗读、标画、写体会,再与小组内同学交流。5分钟可以吗?)

1、自学质疑: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2、合作释疑:在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划出描写伯牙被赞赏后,感觉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动的句子

3、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欣赏图片感受高山的雄伟,江河的宽广。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子期赞叹的话,相机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 着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五、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8——12自然段,划出表现伯牙丧失 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 子,找出其中一处写出自己的体会。 (4分钟后,比一比谁最棒。)

1、自学质疑: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2、合作释疑:在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划出表现伯牙丧失 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

3、 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站、叹、摔”),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并谈自己的体会。

(1、)伯牙噙着泪水,弹起那首《高山流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2、)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 时琴被摔得粉碎。

(3、)“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

六、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一、)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二、)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策略 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1、阅读《我们爱祖国》,认识“我、国、子、朵、坡”五个字。

2、学习韵母o,掌握其字形,读音及写法,会读带四声的o。

3、继续学习四声

4、培养小朋友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带o及四个声调的字母卡片,生字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识字

1、看图:有哪些动物

师:它们都喜欢什么?我们学完儿歌就知道了。

2、(出示《我们爱祖国》儿歌),读熟儿歌。

(1)让学生利用学前的识字基础试读。

(2)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指名读一读。

(3)会读的同学领读。

(4)自己练读

(5)指名读

3、在会读儿歌的基础上,认识五个字

(1)在儿歌中认字

(2)认词语

(3)读生字卡

(4)生字宝宝找家(游戏)

二、学习韵母0

1、读准音

(1)老师先将“窝、坡、我”三个字的音节写上,“o”用红笔。

(2)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字,体会哪部分是一样的。

(3)认读(如果学生读不准,师示范读音)。

(4)学生练习发音(公鸡高唱o、o、o,唱出太阳爬山坡)。

(5)练读四声

(6)跟老师说一说:ō,我知道了,ó:我不明白,ò,哦,我懂了。

2、认清形

指导学生看书中小男孩想到的鸡蛋和小球的形状正像韵母“o”的字形。

3、指导书写

(1)找一找,o的家在哪儿?

(2)师范写(o占中格,从中格的左上起笔,写在半圆碰二线、三线,连接成圆,一笔写成)。

(3)学生模仿,跟老师书空。

(4)学生练习,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设 计意图

由学生感兴趣的图画引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自己识字的积极性。

不断再现这几个字,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识记,避免单字出现,机械记忆。

在认字的基础上,体会韵母的发音,由韵到字,由字到音。

在教会学生写字母“o”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策略 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卢、沟2个生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记字,能遵循汉字的书写原则把字写得正确、比较端正。

2.正确地朗读课文及课后的词语,能用“举世闻名”说一句话。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为北京有这么的古建筑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图片,今天我们要去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去认识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不仅应为狮子而有名,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今天我们就学习25课,《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卢沟桥的狮子》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在本节课的课题中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生字,出示:卢、沟请同学们看拼音读一读这两个字。

指名读

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师重点指导“沟”的书写。

学生描红后临写。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语句通顺,不丢字,不多字,不读错字。

2.出示词语读一读:

卢沟桥 狮子 举世闻名 雕刻 栩栩如生

甚至 蹲坐 长吼 倚在 大概 形态各异

3.文里这些词语你还能读准确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a: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b: 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估计学生回答:知道卢沟桥的位置,石桥的石柱上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对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栩栩如生”的理解吗?

估计:a学生能理解 对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学生不理解 教师告诉

2.再读第一自然段从中找出描写这两个句子的词语。

生动活泼的样子像活的一样。( )

在全世界有名(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句话学生齐读

教师:这句话写了狮子真有意思,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表示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词语。

估计学生能找到:有大有小、样子各不相同

2.哪里写了狮子有大有小呢?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

教师问:大狮子有多大?学生:几十厘米。

教师:想一想10厘米有多高,再接着想一想这些狮子有几十厘米呢?用手比划出来。

估计学生比划的高矮不同。

对策:快看一看你们比划的高矮怎样? 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有高有矮,很多。

教师:小的狮子小到什么样呢?怎样读能体现出狮子的小来?

指导朗读。

3.这些狮子有大有小,并且相差那样悬殊,真是太有意思了。那它们到底长得什么样呢?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化出表示狮子动作的的词语。

指名读

再读课文找出表示狮子神态的词语,用“~” 画出。(教师解释什么是神态)

指名读一读。

4.指名完整的读第三、四句话,其他学生想象这些狮子的样子。

教师:想象出这些狮子的样子了吗?快把你的想象用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狮子的样子。

指名读后评读。

5.你能像书中那样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形态吗?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卢沟桥狮子的图片,同学们看一看,边看边想象课文内容。

学完,看完,你想说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就像真的一样等。

6.这些狮子雕刻的像真的一样,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栩栩如生”。

再来读这段话,你能一边想象一边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后齐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大小不一,什么是形态各异。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小组交流后汇报。

2.所以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卢沟桥的狮子很多。这么多的狮子到底数的清数不清呢?曾经有八个人一起去数过,结果呢,数得都不一样。后来科学工作者用编号的方法,才数清楚。大小狮子合起来一共有501只!虽然数清楚了,但是到卢沟桥参观的人们都喜欢亲自去数一数,大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四、细读体会:通读课文体会狮子的样子。用书上的词语概括。

五、课堂小结:学完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在田字格中把字写端正。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识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把“异”、“此”、“世”3个字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读:

1.出示学过的字:耳 羽 不 狗

出示学过的偏旁:门字框、木字旁、走之底、三撇。

2.出示词你还记得这些词语吗?谁来读一读?

卢沟桥 游戏 因此 流传 举世闻名 栩栩如生 形态各异

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3.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卡片: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词语谁来读读?

指名c等生读

世 闻 栩 还 形 异 此 句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学生先自己说,然后全班汇报。

估计学生会按熟字记新字的方法记忆。

“异 ”、“此”、“世”按笔划记忆。

对策:学生说后,教师在熟字旁边书写出本课的生字。

(2)读新字。

(3)观察每组字的不同,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你认为这些字中那个字不好写?

估计是:“异”、“栩”

对策:教师指导

“世”字笔画虽然少但教师也做重点指导。

教师范写:上面生字,同时做重点笔画的位置及书写指导。

4.生描红临写,描时注意笔画的起止位置。

5.展示、评字。

6.其他字学生独立看范字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写完后小组交流互相指导。

三、词语积累

重点:沟 世 形 闻

1.先读读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组词

3.查字典看看字典中的词语,自己读读后面的解释。

四、作业:抄写生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策略 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绷,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