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设计16篇(模板)

时间:2025-01-29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一

一、简练而富实效

由一幅优美的山原风景画,赵老师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齐读题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渔歌子’,知道这是一首词的什么?”

当学生说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后,赵老师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词牌”的意义,使学生明确了词牌的用意。课至此,对“词牌”的理解教学老师还是没有放弃,紧接着赵老师又让学生说说“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

生:满江红

师: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尽情地诵读词句,美美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空。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师: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语言,清新自然的课堂引入,折射出赵老师清淳和谐的语文教学风格。没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掷地有声的课堂提问,扎实有效的引导训练,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赵老师简练而富实效的课堂预设,开篇之时便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简简单单教语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些词语了,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站起来一位学生,他读得很快,根本就没有任何读诗词的感觉。赵老师没有急着让他坐下,而是面带笑容地走到这位学生的跟前,轻声地对他说:“请你读得慢一点,如果能读得再响亮点那当然是最好。”

学生再一次朗读了这首词,听着显然比第一次的朗读有了明显的提高。

(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朗读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对待他们,我们更需要有一位语文老师所特有的细心与忍耐。赵老师的轻声细语,呵护着这位学生。从赵老师的言行举止中,这位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与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实也便是如此。这便是赵老师的语文课堂。)

三、尽展想象的臂膀

师: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要在读一首词中,想象词中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想象词中的画面。

赵老师范读《渔歌子》,生闭眼,聆听,想象。

(赵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静静地听着,尽情地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恬淡的乡间风情之中。)

师: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生:我觉得溪水叮咚,桃花夹岸,鳜鱼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丽。

生:我觉得西赛山前白鹭高飞的情景最美。

生:我觉得作者在斜风细雨中垂钓,肯定很自在。

师: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样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生:应该是很开心的。

生:他看着周围如此优美的风景,又自在地垂钓,肯定很愉快。

师: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

生:诗词中将事物的各种颜色都写出来了。有青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粉红色的。

师:是呀,作者所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师: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用心去闻一闻,还能闻到什么?

生:能听到白鹭的叫声。

生:能闻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儿童生活丰富,情感深化,它是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中,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一首词所展现的画面是无尽的,赵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不仅展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更可贵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动态的镜头。清幽的远山,流动的溪水,高飞低鸣的白鹭,悠闲垂钓的老翁,在赵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尽情想象,直至听到了鸟儿的鸣叫,闻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灵动的课堂练笔

当同学们尽情地想象着诗词所带来无穷魅力,看着、听着、闻着一切的一切,赵老师适时地提出了练笔写作的要求:“书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 (此时学生经过想象交流后,头脑中已经呈现了清晰的画面,适时地提出练笔的要求,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练习了写作,又将诗词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语文,深度的语文

在听取了赵老师的《渔歌子》一课后,我对“新语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种有“深度的语文”。它是我们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开拓其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并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等的同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

生读,“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想到的是哪句词?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生读,“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怎样的细雨呢?“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师:不须归,轻轻地读,慢慢地念──不须归

师: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诗词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那有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师:和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对,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兄弟呀,为什么不归呀?

生:作者厌恶官场

生:作者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师:作者在那里悠闲垂钓,又钓到了什么?

生: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游与山间的田园生活

(深度的语文,并不是单单指挖掘深层的人文内涵,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等等。这首词虽色彩鲜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已,为什么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尘世的风波中颠颠簸簸,或者经历过狂风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风苦雨,很少有时间领略人生的乐趣,忽然面对着这不须害怕不须愁的斜风细雨,能不别有一番感慨?新语文的课堂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赵老师旁征博引,对同一景色的描写用不同的词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词汇。这些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刻了)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5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3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22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3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7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4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2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5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10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 、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 、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 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 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 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 真有意思,真悠闲。(读)  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  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 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         学生齐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三

古诗词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召唤和诱导着学生去开拓,古诗言简意赅,值得反复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我认为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如何诵读古诗词,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今天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是一首意味隽永,风格恬淡的唐词《渔歌子》。词的作者是唐代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我校开展的基于魔灯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从今年刚刚起步。魔灯平台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魔灯学习平台,我们组织丰富多彩有网络教学,实现前移后继的网络教学。

基于以上几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定位为:

1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江南如画风景,丰富理解对词人的认识。

2 、通过网络平台前移后续,查找学习资料,拓展学习内容。

3 、培养对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更多词,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设计学习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去品位词作,感悟词人的性情”的教学理念。

一、想像促进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这节课的重点,“ 能根据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像,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人的意境。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安排对词的前二句进行画面的想像,通过景物、颜色、声音的补白想像,延伸画面,丰富对词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把自己看到的画面重新展示出来。

二、知人论世,丰富对词人的认识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节课第二个重点环节是通过网络了解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弟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做到不是为拓展而拓展,是为更好地让学生诵读词而设计了此环节。在具体教学中先通过理解词的意思,把学生分别带入两首词的意境中,再通过对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诵读词的兴趣,活跃课堂诵读诗词的氛围。

三、利用魔灯平台前移后续,丰富课堂

教学前移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智能基础与学习特点存在差异性的实际,创建互动性预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预习和探究,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有目的、建立在自主管理基础上的学习,也称之为自我导向式学习,简称自导式学习。课前,我二次组织学生来到我们的魔灯工作室,围绕学习主题,收集资料,查看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同时自主参与课前小测验,为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后续是知识的巩固,是合作互动的延伸,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能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克服了传统教学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在学习作业上,我安排三个活动,供学生自由先选择进行拓展学习。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四

课文类型:阅读课

上课课题:渔歌子

上课年级:六年级

上课时间:3月27日

上课地点:钦州市第四小学多媒体教室

上课类型:公开课

研究要点: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扩展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如梦令》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还记得曾经学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吗?苏轼在一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的晚上,一个人独自观赏圆圆的明月,先是埋怨,后来心里宽慰了许多,并且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所吟诵出来的,就是一首歌咏中秋之月的词,题目是《水调歌头·中秋》(课件出示,齐读)

师: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赞美江南水乡的词《忆江南》,还有印象吗?

生(齐):有。

师:好,咱们一起来复习。(学生齐背《忆江南》)

【对学过的古诗词的复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入境始与亲”,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再次悟情创设了情境,学生在体验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灵的共振,为后面的感情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律。(教师范读,生齐读。)

师:现在你们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课件出示“填一填”)

生回答。

【填空题的设计,为学生描绘江南水乡美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这真是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美丽的景物连起来说一说。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志和到那去游览一番吧!(生齐读)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凸显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带着微笑读,能更好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以及诗人愉悦的心情。】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生:《春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师指着窗外的绵绵细雨:现在外面下的就是春雨)

师: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咱们还学过一首《清明》,有印象吗?

生:《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让学生汇报搜集积累到的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扩展了语文课程资源,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让学生融情入境地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词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咱们再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齐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在老师眼前出现的是一位匆匆赶回家的渔夫,谁能读得更悠闲些?

指名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这一环节补充了《江雪》这首诗,引导学生比较了张志和笔下的渔夫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设计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景: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人:不须归      悠闲自得

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透露出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教学时先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水乡的美景。课堂上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将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学生还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对《渔歌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这这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学校评价:

黄红冬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接待了钦州市犀牛脚镇70多名老师,得到了听课老师及领导的好评。本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课堂因动态生成而更有灵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或新问题时,教师仍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相机诱导,促进学生在不断的、和谐的生成中得到发展。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预案为:引导学生领悟“是谁斜风细雨不须归?”,把问题的答案预设为“渔翁忘了回家,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有对“渔翁”忘了回家的不同解读;也有对“诗人” 留恋忘返的升华理解,等等。在这里,教学没有受预计教案的约束,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堂因动态生成更有灵性。

二、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而更精彩

在这堂课中,教师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在学习《渔歌子》这首词的基础上,又外加了柳宗元的《江雪》。这两首词,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同是垂钓图,意境却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整合课程资源,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更精彩。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五

上课时间:2009-5-14

上课地点:新安小学电教室

上课班级:新安小学四(2)班   班主任:赵雪梅

上课教师:陈祖静

实录整理:汤  俊

一、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师:好,大概还有一分钟的时间。那我们在上课时间背一背诗,好不好?

生:好!

师:背一背我们才学过的《乡村四月》。来,预备——起!

生:《乡村四月》,宋,翁卷……

师:背得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这节课,老师将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诗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那么,说到词,开学的时候,我们还学过一首,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这就是——

生:《忆江南》。

师:一起背一背,好吗?

生:好!

师:“忆江南”,起!

生:《忆江南》,唐,白居易……

师: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来,请你说!

生: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师:很好,你记住了诗与词的区别。还有吗?来,请你说!

生[好像有点想不起来]:就是——

师:别慌,慢慢讲!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还有吗?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唱的曲谱又叫词牌,词牌的名称又叫词牌名。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记住了词可以唱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

生:“渔歌子”。

师: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生:渔歌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题目读正确了。知道老师为什么赞美大家吗?因为,这《渔歌子》是词牌,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就应该像刚才那样读第三声,会读了吗?

生:会!

师:再一起读一读,起!

生[带有强调意味地]:渔歌子。

师:那么这首词,它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就像“忆江南”一样,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来,请你说。

生:在写渔夫在一边唱着歌,一边钓鱼。

师:说得很好。这“渔歌子”又名“渔父”。[打开课件]意思就是呢,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把每个词念得字正腔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由地读,开始吧!

生[自由地读]:渔歌子……

师:自由地再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很快就读完了,那——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来,请你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生字有没有读正确?开始吧。

生:渔歌子……

师:嗯,她读得怎么样啊?

生[有几个学生应和]:很好。

师:很好,她把每个生字都读正确了。但还是有个读音要注意:绿——蓑——衣。这个“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师:嗯,其他的字都读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次老师要求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一点节奏。

生:渔歌子……

师:不用我说,相信大家已经听出了她的节奏和韵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请看[出示课件]老师把这一首词的每一行分作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绿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预备,起!

[生于师对读,师着意把“不须归”三个字悠长地读]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行吗?

生:行!

[师与生对读,学生在教师朗读语调的导引下读得有点“小意思”了。]

师:你看,这样一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是不是?

生:是。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咱们再来读一次,老师读课题和作者你们读后面的。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朗读词。

师[用体态提示学生]:斜风细雨——

生[沉静、悠长地]:不——须——归——

二、读,感受词的意象之美

师:什么叫“不须归”?

陈紫晴:不须归,就是那个,那个,那里的风景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须归”,不想回家。

师:嗯,她不仅说出了“不须归”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还说出了原因,是因为这儿的——

生〔杂然〕:风景很美。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来,请你说。

生:他想把鱼钓满,满载而归。

师:噢,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默然,不知所谓。

师:来,读一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披着蓑衣。

师: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点看看注释,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这箬笠和蓑衣,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插图来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没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师: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

生〔杂然〕:雨帽/雨衣。

师:对了!他戴着雨帽,穿着雨衣,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因为这儿的风景——

生:太美了。

师:是的。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来,读一读!

生: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师: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

生:画。

师: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生标画。师巡堂。

师:好,已经有同学找到了,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来,发现了哪些景物?

生:我发现了“西塞山”。

师: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斜风细雨——一共有多少种?

生:九种。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绿色。

师: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西塞山里面长满了树,所以山清水秀。

师:山清水秀,说得很好!绿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鹭,画成白色。

生:桃花画成粉红色。

生:把流水画成绿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可以更清澈。

师:把流水画成绿色,会更清澈。老师想起了一句词:春来——

生:江水绿如蓝。

师:还有吗?

生:我想把鳜鱼画为淡黄色的。

师:淡黄色的鳜鱼。还有吗?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画成青色和绿色。

师:哦,绿色和青色实际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这里却说“青箬笠,绿蓑衣”,可见他非常注意遣词造句。好,请同学们看黑板。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写在画纸上,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写呢?比如[教师示范西塞山、白鹭、流水、鳜鱼,把“桃花”和“斜风、细雨”预留给学生写]

生受邀上讲台板书。教师给予指导。

师: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先放一放,我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写得怎么样?评一评。

生:还可以。“蓑衣”的“蓑”字写错了。

师:哪里错了,告诉她。

生:没有那个点了。

师:“蓑衣”的“蓑”字也是一个生字,来,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生跟随老师写“蓑”字。

师:“蓑衣”的“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两岸是桃花。有没有同学发现她们写得很好的地方?

生:她那个“斜风细雨”写得很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风一吹那些细雨,细雨就斜了。

师:风吹细雨,细雨就斜了。很有画的意境。好,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

生:《渔歌子》

师:一起来读。

生齐读《渔歌子》。

师: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这是一幅很优美的画。

生: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画。

师:山清水秀,五彩——

生:缤纷。

师:五彩斑斓的画。这仅仅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可能没有认真听讲]:因为这个还代表了一首词。

师:它是一幅静止不动的画吗?

生:因为白鹭会飞,流水会流,鳜鱼也会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这让人感到是一幅动的画。好,闭上眼睛,让我们把自己放到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或是徜徉在流水两岸,或是独坐于溪畔桥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播放音乐]正是春汛时节,听……远处,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在蒙蒙的雨景中若隐若现,一行白鹭展翅飞向青天,发出清脆的鸣叫。近处,一湖碧绿的春水,岸边的桃花开得红颜似火,柔和的春风中,片片桃花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请你来说。

生:我看到了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听到了流水的响声,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师:你看到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生:我仿佛感觉到了在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钓鱼,我满载而归,白鹭从我的上面飞过。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很开心。

师:还有吗?

生:我好像走过了一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生:我看见云雾迷蒙的西塞山,听到了阵阵流水声,闻到了桃花的芳香。在碧绿的流水中,还有游来游去的鳜鱼。

师:词人最喜欢这美丽的景色。

生:我看见了斜风细雨中的西塞山,若隐若现,出现在我的眼睛里面。然后,我还听见了那些白鹭叫的那些鸣声,听起来很好听。我还闻到了桃花的花香,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还看到了水里的鳜鱼又肥又美,想到晚上又可以大吃一顿。

师:啊,你看她的表情,好美,是不是?同学们,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真想用《渔歌子》来赞扬它!

师:那我们就用《渔歌子》来赞扬它!

生〔配乐朗读,语调中呈现出了词的意境〕:西塞山前……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读,感悟词中的情感

师:你愿意归去吗?

生:不愿意。

师:你呢?

生:也不愿意。

师:张志和呢?

生:更不愿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杂然〕:因为“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老师想,你们应该看到了词人的神情。“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来!

生:悠然自得。

生:渔父很享受的感觉。

生:自由自在。

师:自由自在,说得真好!是的,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就喜欢这种悠闲,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细雨,他依然写道——

生〔饱含情味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依然写道——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和词。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生读和词。

师:她读得很有感情,是不是?

生:是!也很有节奏。

师:那么,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草堂松径jìng已胜攀。一起来读!

生:草堂松径jìng已胜攀。

师:会读了,有本事;读懂了,更了不起。你们读懂了吗?

生面面相觑,默然不作声。

师:有的同学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问一问,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回去,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还”是什么意思?

生:回!

师: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

生:回家!

师:好,我也来劝劝大家。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地] :且须还。

生[深情地]:不须归。

师[激qing地]:且须还!

生[激qing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啊!哥哥知道答案吗?

生:不知道。

师:那么,请你用词来告诉哥哥[出示课件]。怎么来写呢?可以写“西山青,白鹭飞,烈日当头不须归。”你还可怎样写呢?来,拿出你的笔,在纸上写一写。

生写“词”,教师巡视。

师:好,他很快就想回答了。来,听一听。

生:桃花没,鳜鱼肥,烈风暴雨不须归。

生:鳜鱼肥,桃花美,天打雷劈不须归。[众笑]

生:风景好,鳜鱼肥,暴雨斜风不须归。

师:斜风?不够强烈,暴雨疾风不须归。

生:风景好,水又绿,还为满足不须归。

生:斜风吹,细雨下,斜风再大不须归。

生:桃花香,鳜鱼肥,悠然自得不须归。

生:桃花美,鳜鱼肥,迷人风景不须归。

师:风景太美了,他——

生:不想回去。

师: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

师:怎样记载得呢?读!

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

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

师:你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不装鱼饵却能够钓到鱼?

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

生:他钓了一些休闲回来,让他自己的心平静。

师:是啊,厌倦了官场的明争暗斗,他把什么钓回家了?

生:悠闲!

师:自在!

生:因为鱼儿很多,不用鱼饵,自己就自投罗网了。[众笑]

师:这是一个神仙在钓鱼啊!

生:他钓了很多东西在脑海里。

师:是啊!张志和不仅钓到了美丽的风景,让桃花的芬芳铺满他的生活,而且他更钓到了一份——

生:悠闲自在。

师: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来一起读。

生:心志平和。

师: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生[有情感地]:渔歌子……

师:斜风细雨——

生[悠长地]:不——须——归——

师:再读一次!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词的宗祖,也成为后代文人墨客争相填和的范本。后代文人对它推崇之至,你们看,这一首[课件出示]苏轼的《浣溪沙》。自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浣溪沙……

师:你来说说!

生:有些句子和《渔歌子》当中的一模一样。

师:是不是?

生:是!

师: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所以他把张志和的句子放进了自己的词里。让张志和笔下的美景,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一起读!

生[有词的味道地]:浣溪沙……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生:西塞山

师: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生:张志和

师: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

师:渔歌子

师: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起。

生和着音乐背诵整首词。

师:好,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跟后面的老师说再见。

生[挥手]:再见!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六

《渔歌子》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8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 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 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八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千古垂钓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九

一、课前谈话:

师:红红火火,真好的名字,还有谁的名字,介绍一下,好,你来。

生:我的名字叫(学生的发言听不清)

师:对呀,如果这节课积极发言的话,我想不只你的爸爸妈妈为你自豪,连你的老师和同学也会为你感到自豪的,还有谁?来,小男生。

生:我叫吴慧凯,我爸爸给我取的名字,慧,表示智慧,凯,是表示不要被别人欺负。

师:“慧”,智慧,多好呀,相信你一定会很聪明,为什么“凯”是告诉你不要让别人欺负呢?怎么会这么想呢?我觉得这个“凯”呀,有很好的解释,凯旋的“凯”,我想,如果我是老师,看到这个名字,一定希望你每件事都认真地去做,你一定会凯旋而归的,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谁的名字想跟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的名字叫程万里,我爸爸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再把你的话说一遍好吗?说清楚

生:我爸爸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所以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叫——

生:程万里

师:再自豪些。

生:程万里

师:多好的名字

生:我叫潘常胜,那个,常胜代表常常胜利

师:所以,你每一节课都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认真。

师:还要举手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常胜将军对不对?好的,请坐。还有想说的,那我们换一个方式吧?你有没有小名?

生:没有。

师:小名,你有吗?

生:小名是什么?

师:就爸爸妈妈亲热的时候会怎么叫你呀?

师:对呀,我爸爸叫我的时候可不是叫我官正华,他是说小华子呀。多亲热呀!你爸爸叫你的时候怎么叫呀?来

生:我叫袁佳佳,我爸爸叫我小名的时候叫我袁嘎嘎。(众生笑)

师:嘎嘎,是不是温州话啊?

生:不是。

师:不是。嘎嘎,挺好听的,是不是?还有吗?你也有小名。

生:我叫陈慧敏,我妈妈经常叫我阿敏。

师:加上一个“阿”,加上最后一个字,都会觉得很亲切,阿敏同学。还有谁想说?好,最后一位。

生:我总共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阿国,第二个叫小国。

师:那你喜欢别人叫你哪个?

生:小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国,像小孩子一样的可爱。

二、导入诗词教学

师:老师觉得你很可爱,特别是你刚才发言的样子让大家觉得更加可爱。好的,同学们,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张志和)来,叫一叫。

生:张志和

师:热情一些

生:张志和

[老师的课前谈话,在消除学生紧张感的同时,实质上也在为课的导入作铺垫。导入自然,由学生的名字带到诗人张志和。]

师:好的,谁有听说过他?

生:没有

师:好,你说

生:他写过一首古诗。

师:你知道哪一首吗?不能偷看,同学们,不了解他没关系,我们来做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这个名字是谁帮他起的。

生:(纷纷猜)

师:没关系,尽管猜。

生: 我觉得可能是他的爸爸。

师:他说话说得很好,我觉得是他爸爸。可惜错了。你说

生:我觉得是他自己。

师:自己取的,很有创意,可是还是错了。你说

生:是他叔叔取的。

师:完全错了。我告诉大家,你说这个名字是皇帝取的,想知道皇帝为什么给他取名字吗?

生:想。

师:他十六岁时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上面列了许许多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张龟龄。有人在笑,猜一猜他的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你说,

生:就是说,他像乌龟那样的,生活的

师:生活的怎样?

生:好

师:好,这“好”字正确吗?应该——

生:像乌龟那样的长寿不死。

师:对呀,多好的一个名字呀,大家不应该笑。同学们,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老师板书课题)

生:(读)渔歌子

[让学生猜测所用时间比较长。重点要突出皇帝赐名希望心志平和,而张龟龄可以简单的带过。通过这个名词猜想环节,学生对古诗的诗人印象深刻,也就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教古诗学生记住诗歌内容却不记得诗人的现象了。值得我学习。]

师:要读好题目可不容易,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生:有,我们以前接触过宋词。

师:你对宋词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觉得宋词在宋朝的时候十分流行的,不仅用读的,还用唱的。

师:就像我们现在的歌词比较接近,对吗?那现在能请你读这个题目吗?

(生读题目)

师:他读得不对。所以读题目是有学问的,词在古代是懂音律的人写了曲子,再请文人填入词,这是最早的词的形式,那么,为了记住每一首词,于是就给这些固定的词起个固定的题目叫作词牌,当我们读“渔歌子”的时候要注意它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谁会读了?真好。

生:渔歌子

师:真好听。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

生:渔歌子。(齐读)

[老师的引导细致,特别是对题目读音的纠正上,落实得很好,很扎实。]

三、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师:好的。从抽屉拿出我们课文,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开始

(生读课文)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啊,有几个同学很好,他边读边思考。字怎么读?这个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不一样?待会儿我们来交流。首先,字正腔圆的朗读,谁能够做到?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师:待会儿,题目想清楚再读。

生读整首词

师:真的读得很标准,还有谁想读?你来

生读

师:最后三个字再读。

生:不须归。

师:恩,有点紧张,是不是?没关系,你读得很好。好,最后请一位。你来。

生读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底下跟着他小声地念。读了几遍下来,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

生在底下小声讨论

师:哦,举手说。你来。

生:诗,如果是诗的话,每行,前面有几个字,后面也都会一样有几个字的,而词的话,当中有几行的字数会不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诗每一句都是比较工整的,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

生:有短。

师:人们根据词的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小名叫——长短句。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长短句来一遍。

师领读:渔歌子,预备起——

生齐诵

[在解释诗歌和词的不同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用具体的例子做说明,让学生对词又叫长短句这个文学常识印象深刻。]

师: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所以呢,他把画画的这种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我们赶快去词中看一看,张志和给我们画了什么,把它找出来,打上圆圈,看看他画的什么景物啊!

生自由读,边读边找。

师提示:用笔把它圈出来。

师:好的,请你来说,你发现了哪些景物?

生:有白鹭

师:他说的同时,我们看一看,他找到的,你发现了吗?

生齐答:发现了。

生继续:还有桃花和鳜鱼,还有蓑衣。

师:他找到了四种,还要补充吗?

生:西塞山,还有水,还有箬笠,还有风和雨。

师:找到了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好,我们把九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

师:西塞山,接着——

生:白鹭(飞),桃花,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好的,九种对吗?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示范

师:如果我在这个位置写上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该写在哪边?

生齐答:上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个箬笠应该在头上

师:蓑衣穿在身上,那么箬笠就一定带在

生:“头上”

师:头上,笠,笠字是一个生字,大家看一看怎么写,把它记下来,

生:竹子头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把这九种景物补充完整,我请两位同学合作,你们俩个一起来好吗,其他同学写在课文的最后 

生:学生写画中……

师:他很聪明,他在问自己,斜风细雨要写在哪才像副画呢,该写成什么样呢,注意写字的姿势,有的同学背停的很直,看过去很精神

生:学生继续奋斗中

师:他有画错吗,大家随便提

师:谁的

生:张宇

师:张宇,我再给你十秒钟时间你能把他改过来吗,你先看下,自己的也要记下,  其他同学再看一看,看自己写的对不对

生:学生修改

师:好,同学们, 现在看看,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张宇同学,对吗, 来,我们看看这个斜风细雨,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生:很好

师:一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什么

生:这个雨是斜的,

师:为什么,

生:风吹过来的,斜风吹过来过来,吹歪了,

师:看他写的就感觉写的很好,所以老师要再旁边打上这样一个星星,太棒了,但是这个字也是一个生字,写对了,但是不够好看,鹭字 怎么写,才能让他写的很漂亮, 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小写宽一些,

生:下面窄一些,

师:下面,对,窄些,长一些,来,同桌相互交换一下,哪里写的好这样打一个五角星,哪里写的不好也想斜风细雨也打一个五角星,

生:交换打分中……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读诗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意想,再写到黑板上的画卷里,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四、深入体会,感受意境

师:好,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一下

生:……学生念画中……

师:老师比较粗心,和这个同学一样,漏了一种,水,漏了, 流水,刚才大家读的拖腔拉调,一点都不美,再来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来,西塞山前白鹭飞,起

生:学生看着画,读诗

师:看着这九种景物,你能猜的到,作者描写的是景物是哪个季节,看这九种景物找到依据,你说

生:秋天

师:为什么是秋天,(稍停)哪一种景物告诉你是什么季节

生:因为桃花开在秋天

师:对吗?

生:错

师:桃花开在——

生:春天

师:对阿, 春天开桃花,别人一夜知秋,我们可以通过一花知春。 好,你说

生:白鹭,白鹭可以看出春天,但是,那个秋天的话,小鸟的话就会往南方飞了

师;哪这个我还得查吓,老师还不知道,你还想说,是吗,最后一位

生:细雨,春天的时候才下细雨,

师:对啊,是的, 茫茫细雨春天才有。

师:同学们,张志和的《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它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呢,我现在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们能闻得到吗?

生齐答能

师: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看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学生读书声较小。

师: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不忙的举手。请大家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在你眼前将展现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啊!(配乐,师范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同学们,有感觉了吗?

生齐答有。

师:谁想说?刚才你闭着眼睛和老师一起陶醉的样子老师可喜欢了。来,你说。

生1:我闻到桃花的香气,看到了西塞山,还有白鹭,还有那个在河里游的鳜鱼。

师:好的,他看到的是词中作者描绘的景象,还有人能看到更多吗?你来说。

生2: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在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了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了一群白鹭在天上飞。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了鳜鱼在那里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我听到了下雨的时候,声音是“沙沙沙沙”的。

师:她的耳朵特别特别的灵,给我们展现了流水的声音,斜风细雨的声音,还听到了鸟叫的声音。还有看到不同的景象的吗?

生3: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师:是啊。这位钓鱼的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爷爷被她看到了,这就是作者不能描绘的渔歌子。还有很多同学看到了更多的景物,没关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读读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鱼更加欢腾,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先练习一会儿。

(学生自由练习)

师:好,同学们。他第一个举手,来,让这只白鹭飞得更高,让我们闻到春天的花香。

生1: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我看到了一条欢腾的自由自在的鳜鱼,可是就她读的这个老人还是想回家的,不想回家的感觉,不——须——归。

生2: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啊!来,你再来。

生3: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还是太快了一些是不是?再留恋一些,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的,我们一起来好吗?渔歌子,起。

生齐读: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一个小小的技巧,全班齐读的时候声音小一些。太大声可会把白鹭给吓走的哦。“西塞山前白鹭飞”起。

生再次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意向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春天的每一种景象说开来比词中简明扼要地表述要丰富得多,而且,也不只有词里所说的这些景物带有春天的特征,因此,要让学生有更开阔的思维空间,老师的提问也该留有更多的余地。所以,我想可以把“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看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换一下,就顺着原来官老师的话,“它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呢,我现在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紧接着问,春天的气息,你感受到了吗?]

五、补充拓展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生:不想!

师:想不想?

生: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 ,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生:回来,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低声议论:看,他写了“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生:风景太美了。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生:也是风景太美了。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那边风景太美了,让张志和感到流连忘返!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生:啊?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生:不能,不能。

师:会有鱼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生:啊?啊?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生:他钓着了美丽的风景。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生:他钓着了那些很美很美的地方的景象,他喜欢这些景象,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争。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

生:张志和。

师: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

生:《渔歌子》。

[官老师为一节课精心准备,多方了解,查找资料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一首渔歌子可以联系到张志和哥哥的和词,再联系到颜真卿书中的记载,对张志和这个词人的精神风貌作了多方了解,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仅仅是他的一首词,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立体的人,有思想,有语言。人物在学生脑子中刻画得很深刻。通过沈大安老师的点拨,我也知道,一篇教材在不同的位置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在这个单元中,我也认为,让学生体会春天的景象,体会自然的美应该是主要的,而对词人的了解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重点。]

课堂评析:

官正华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他的智慧、他的才情、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感悟,在他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语文课堂中科学而艺术的诠释和演绎着他心中的语文。官正华老师的课堂语言舒缓、准确、诗意、深情,听他说话,你会自然地平和起来,优雅起来,高贵起来。官正华老师的底蕴深厚,课堂上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课堂语言精确而传神。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处闪光点: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官老师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官老师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请看下面的片段: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官老师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次中蕴涵的景物和颜色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教师讲述哥哥为弟弟盖茅草屋后,感情引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但是,为什么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欠缺点什么?是学生的感情没有淋漓尽致地表达?还是老师为了完成这深刻又冗长的脚步走得过于匆忙?亦或是学生真实的稍显水准的水平离老师的预设还有离?

(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十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 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

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

生5:悠闲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 “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的西塞山 (        )的白鹭 (        )的桃花

(        )的流水   (        )的鳜鱼 (        )的微风

(        )的细雨   (        )的斗笠 (        )的蓑衣

(        )的渔夫   (        )的江南 (        )的景色

[评析:刚出示此题,就下课了,没时间进行交流,只好作为家庭作业完成。其实,这题原本放在第三环节,要学生画了景物后,先填写这些词语,再说词的意思,尽量把这些优美的词组用进去。但后来考虑到时间可能不够,就撤下来放在了最后。]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十一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说关于颜色和景物的词语)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忆江南》)(请生背诵)

2、 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词牌名就叫做——(师板题,生齐读,指导“子”的读法)

3、像忆江南一样,这个词牌也是这首词的题目,能表示词的内容,那么,根据这题目,你猜一猜这首词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师相机介绍:“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1、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110页,仔细地把这首词读上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自由地读吧!(生自由读)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现在,谁来展示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都念准了。

3读得真不错,你能带大家读读词语吗?(出示生字:西塞山  鳜鱼  箬笠  白鹭)

(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 “蓑”、 “箬的读音,重点指导“鹭”字的书写,让学生写在书上)

4、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5、有味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西塞山前白鹭飞”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还有没有注意到他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们都听出来了,这就叫读得有板有眼。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请看,每行词的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我来读。(出示课件,师生合作朗读完词,)

6、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词)

7、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三、品味词中画,体会词的意境。

1、师加动作重复读最后一句,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板书)?(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2---3个)

3、哦,你还从这首词中读出了美景,你真会读书!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读一读,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个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4、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师板画)

5、这幅迷人的画卷,色彩也是那么鲜艳,再去读读词,你看到了那些绚丽的色彩了吗?

6、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7、谁能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吗?

8、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塞山走进那个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吧!(配乐 寂静山林)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9、这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就汇成了《渔歌子》里这样的句子—— (出示句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能用朗读为我们展示这份美吗?先自个练练

10、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11、这让你感到是一幅动的画,来,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幅迷人的画卷,想象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下,或是徜徉于流水两岸,……(播放音乐,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12、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柔和的春风中,花瓣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 (诵读整首词。)

13、来,男孩子们,读出白鹭高飞,鳜鱼欢腾!女孩子们,读出桃花芬芳,流水依依

1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请大家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写一写?(师小结: 真是如诗如画呀。真是如诗如画呀。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四、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孩子们,你们看,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2、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3、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雨,他依然写道——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依然写道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2、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感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好,你来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4、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5.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6.读诗歌,光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你了解张志和吗?(生介绍后师补充)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 “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7、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8.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这首词才能成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词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效仿《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填词,可以说,这首词宛如架加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读。

五、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听,在这美丽的景象中,诗人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来当一回诗人,吟诵吟诵吧!(生吟诵《渔歌子》)

2、这么美的词,你也一定想把他记在心中,就试着背背吧!(同桌互背)

3、此时,你们就是张志和,你是多么希望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和谐的大自然中自在地生活­——齐读

4、此时,你们就是张志和,你是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纷争,远离战乱,永远幸福安宁地生活——指名读

5、此时,你们就是张志和,你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一片向往,都化在了《渔歌子》的字里行间—— 齐读

6、同学们可能干,我们一起走进了诗人的心中,精妙的古诗词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你们知道吗,古代的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不但可以吟诵,还可以唱呢!让我们在《渔歌子》的歌声中再一次倾听诗人的心声吧!

六、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回去把这首词乡改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淡泊的情怀、超逸的品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三种层次的朗读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读通”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懂”时要学生读出词中蕴涵的景物;“读好”时让学生配上了优美的音乐读出词人的情感。这样循序渐进的层次安排,让学生在理解、深入品悟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既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发挥得淋漓尽致,又使学生学到了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词句的美感后,最后再次介绍张志和,并且非常自然地引出张志和的哥哥写的一首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根据词牌的特点,师读哥哥写的词,让学生对照《渔歌子》和答,进一步体会诗人悠闲自得、陶醉山水间“不须归”的情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最后播放了这首词的配乐歌曲,让学生跟唱进一步体会整首词描写的意境,并熟记了这首词。

这样,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更让学生读懂了词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不须归”蕴含的两个不同境界。

整堂课朴实自然,要是还能在读词前加入诗人的生平会让学生体会更加深刻。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着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十三

作者:张志和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菩萨蛮》)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      悠闲自得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十五

《渔歌子》教学反思

凤岗镇中心小学

何衍惠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称象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只有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员工怀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心得体会可以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行政人员转正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现今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合同协调着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记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军训心得的写作能够使自己对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印象。这里有一些写得很好的学习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下面是小编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