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是向游客介绍景点、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导游词,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一
同志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西安碑林博物馆(forestofstonestelesmuseum)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二
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由孔庙和碑石陈列室、石刻艺术室组成,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
请大家看这个牌坊,它叫"太和元气坊"。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进入孔庙应先经过"太和元气坊",但因为"太和元气坊"的南面是城墙,不便人们出入,所以在东西两面开了供人们出入的"礼门"和"义路"。中间有座是半圆形的池子。这就是泮池。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接着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门额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有三门,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其他人员出入的。戟门,又称仪门,是进入孔庙的第三道门。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此钟重约6吨,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钟身最顶端蹲有蒲牢,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善鸣,所以伏于钟顶。钟上铭文共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以及钟的铸造经过。铭文外,钟身分别布着雕刻精美纹饰及32枚钟乳,既装饰了钟表,又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这座钟移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
这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记年的文物,称为"大夏石马"。大夏即为大夏国,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族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家,拥有陕西北部和内蒙部分地区。赫连勃勃命其长子赫连镇守长安,这匹马便立于赫连璝的墓旁,便是大夏国铁骑神骏征战南北的纪念与见证。石马由整块石料雕刻而成,肌肉丰满,马腿间有两组石柱,使马站的很稳,这也是它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三
上海美术馆是一所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机构。
她座落于繁华的南京西路,背靠人民广场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公园毗邻,是一座功能健全、设施先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近现代美术博物馆。
前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于1956年8月10日开馆的上海美术展览馆,1983年重新翻建,1986年10月9日改用现名上海美术馆。
收藏有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王个簃、朱屺瞻、谢稚柳、张乐平、沈柔坚、贺友直等近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画、版画、连环画、年画等作品。
建馆以来,举办过“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法国二百五十年绘画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展”、“齐白石画展”、“黄宾虹画展”、“潘天寿画展”,及多届全国美展上海展区作品展等重要美展。
出版有《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画集》及内部不定期刊物《世纪美术》、《上海美术馆》。
历任正副馆长有:陈秋草、鲁沙白、张云骋、沈善良、朱仁冬、方增先、夏顺奎、丁羲元、陈克里、李向阳、陈龙、张坚、王新华。
馆址设在南京西路456号。
20xx年在南京西路325号原上海图书馆旧址改建辟为上海美术馆新址。
上海美术馆拥有展厅12个,展览面积6000余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为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提供了良 好条件;而设备先进的演讲厅、会议室、图书馆、美术资料数据库及美术工作坊等,则为学术研讨和普及教育等活动提供了保证。
此外,艺术书店、纪念品商店、画廊、咖啡屋等也为观众营造了充满艺术气息的休闲氛围。
上海美术馆现有藏品8000余件,依托收藏,积极开展了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和美术馆学的研究,并为收藏保管、陈列展览、教育推广、中外交流等业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特别二年一届的"上海双年展"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展览、学术活动之一,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品牌项目。
自建馆以来,上海美术馆的藏品从不足2000件增加至超过7000余件。
在经常性展出其东南亚艺术藏品的同时,还策划了多种以国家为关注点的展览,分别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举办“从古至今”、“灵魂的联系:土地与人民”以及“信仰与存在”等展览。
也曾于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在马尼拉的阿亚拉博物馆展出了菲律宾艺术藏品。
该馆推出了许多在上海国内外影响深远的展览,包括“东南亚美术主题”、“上海的百年美术”、“我们时代的艺术”、“总统特选新秀作品展”、“英雄十年:1955年至1965年的上海艺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当代艺术作品展(上海双年专题展览)”,最新的展览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上海美术馆藏品展”。
它希望在本国和地区性文化背景下推动人们对艺术的了解和欣赏,并籍此促进上海文化环境的活跃和发展。
实现上述目的不仅依靠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另有其多语教育项目和公共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具体介绍各种艺术趋势并进行艺术实践、开展公开演讲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地社会以及到上海旅游的地区性和国际游客的需要。
上海美术馆以收藏来说,第一代画家的作品最丰富,第二代次之,第三代最少。
展出将特别突出第一代画家在50年代所完成的一批作品。
在这些画家中,张荔英一生留下了94件作品,而且还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和资料,如日记、文稿和各类剪报等。
陈宗瑞是由家人捐献了56件作品,他的资料也相当完备。
范昌乾也有46件作品。
这些数目不等的展览品,有些是画家自己的捐献,有些是画家的家人捐出来,有些则是收藏家的收藏。
像松年法师就捐献了112件书画作品给美术馆、陈金川68件、郑农22件,美术馆主席卢明德医生也捐献了13件陈文希的画作。
上海美术馆今日才能拥有国际上最大的一批20世纪东南亚美术公开收藏。
其永久馆藏有超过6500件美术作品,其中包括拿督陆运涛遗赠的一批上海知名画家具像画作、由张氏遗产管理人和李氏基金所捐赠的张荔英藏品,以及最近的刘抗遗赠之作。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永久馆藏,上海美术馆才得以大大加强对本区域视觉艺术界和亚洲美术博物馆学的贡献。
除了自我成像和东南亚美术风景这两项展示本身永久馆藏的展览以外,上海美术馆也曾策划推出一些以个别国家为焦点的展览,从古至今、灵魂的联系:土地与人民以及信仰与存在,所关注的即分别为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
本馆不久前还与菲律宾的阿亚拉博物馆合作,在后者新博物馆大楼于2004年6月开幕之时,在题为交渡的展览中展示来自本馆菲律宾美术馆藏的超过200件作品。
本馆的巡回展览计划使本区域的美术得以在国际上广获观赏。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约有80万种,其种类比别的动物加起来还要多。
古罗马作家普林尼曾赞叹道:大自然从未在任何其他作品中展现出如此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想走近这个奇妙的世界吗 请与我们同游上海昆虫博物馆。
上海昆虫博物馆坐落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枫林园区)内。
从入口步行约100米后右拐,即可见到一幢白色建筑物。
底下两层楼是参观区,对游客开放。
一楼共有两个相连的展区,分别为昆虫生命厅和昆虫世界厅。
在进入昆虫生命厅之前,我们首先要穿过一条"时空隧道"。
隧道两边的'解说牌向你讲述了地球生命的漫长演化过程。
从中我们知道,原始昆虫诞生在4亿多年前,其出现时间远远 早于恐龙。
请注意隧道左侧那张编号为102的古蜻蜓照片。
从图片中的化石上推断,它的翅膀伸 展后约有80厘米长,这表明古代一些昆虫的体型要比现在大很多。
隧道尽头陈列的那组昆 虫化石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知道古代的昆虫究竟是什么模样。
休息一下,让我们进入第一展区——昆虫生命厅。
时空隧道位于昆虫生命厅中央,把展厅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先让我们参观"时空隧道"的左侧展区。
一路走来,你右边的展台里陈列着很多标本,依次展示了各种昆虫的口器,眼睛,触角,翅膀和足。
展台旁边还有几台昆虫器官模型,只要按一下模型上的银色按钮,它们就会模拟昆虫器官的各种活动。
展区的左边以照片为主,它们一一列举了昆虫王国中的各种明星。
例如,最古老的昆虫蜚蠊(俗称蟑螂),昆虫中的跳远冠军跳蚤,跳高冠军黄条跳甲,飞行能手蝗虫等等。
展区的尽头集中展示了各种昆虫(包括白蚁,胡蜂,黄刺蛾)的巢穴和栖息环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墙角的蚁穴模型。
通过它,你可以一睹蚂蚁的地下宫殿。
模型操作板上有一排按钮,分别对应门卫室,粮仓,工蚁室,蚁后室等。
按下一个按钮,对应的穴室就会被灯光照亮。
结束了左侧展区的参观,我们来到"时空隧道"右侧的展区。
你的右边是一组昆虫和植物 的图片,其中有田园歌唱家——蝉,隐形杀手——兰花螳螂等等,吃虫的植物——猪笼草和捕 蝇草。
左手边的展台用图说的形式,介绍了昆虫的各种生活习性,包括生殖和发育,伪装和防御等。
右侧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处的8台多媒体触摸屏,上面提供了各种昆虫趣味游戏。
不快动手试一试
休息一下,让我们进入第二展区——昆虫世界厅。
进入昆虫世界厅,你首先将看到一张名为"昆虫系统树"的彩图,它用树状结构的形式, 简明地表示了各种昆虫的进化地位。
位于树根部的昆虫比较原始,越往上部发展,昆虫越高 等。
在生物学上,昆虫被分为34个目,每个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王国。
想看看各个王国的 臣民长什么样子吗 让我们从展区的左边开始,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参观各个目的昆虫标本和照片。
尤其推荐你关注一下位于竹节虫目展台的一件中华丽叶虫修(展品编号207) 标本。
中华丽叶虫修("虫修"读xiu)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昆虫,分布在西藏。
因为它酷似植 物的叶片,所以人们通常叫它叶子虫。
位于该厅中央的展台上,单独陈列了蛾和蝴蝶的标本及照片。
在这里,你能看到世界上 最美丽的蛾——太阳蛾(展品编号211)和我国唯一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蝴蝶——金斑喙凤蝶(展品编号214)。
太阳蛾是一种有毒的昆虫,它来自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其翅面中有玫瑰红的斑纹,就像辉煌的落日。
金斑喙凤蝶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蝴蝶,雄蝶的翅面呈翠绿色,其后翅中央有一块大型金黄色斑。
休息一下,让我们上楼继续参观。
二楼有两个相连的展区,分别是昆虫与人类厅,以及昆虫文化厅。
昆虫与人类厅主要介绍与人类有关的昆虫,包括益虫和害虫。
大厅的中央有一个活体展示区,这里不但饲养着为人熟知的四种昆虫:蚕,蝈蝈,蟋蟀和蟑螂,还有一种平时很难注意到的小家伙——竹节虫。
竹节虫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华丽叶虫修一样,都属于拟态昆虫。
它的整个身体就像是一根竹子或树枝,一般雌虫比雄虫更粗大。
由于在饲料中加入了色素,这里饲养的家蚕能吐出黄色和红色的蚕丝,这种技术目前还没有投入大规模机械生产。
活体展示区右面的一组展品,集中介绍了使人类受益的昆虫。
沿着脚下昆虫标记的指引, 你将依次看到蜜蜂标本和养蜂工具,蚕和丝绸制品,以及能食用的昆虫。
值得一提的是,"食用昆虫区"展示了不少与昆虫有关的中药,其中就有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由真菌在吞噬了虫子的五脏六腑后,寄生在虫子留下的躯干内形成。
紧接着"食用昆虫区"的是 "昆虫与仿生"展台。
这里有一面模仿苍蝇复眼原理的镜子(展品编号317),透过它,我们能亲身体验同时看到许多相同物体的感觉。
接下来,让我们走到活体展示区左面,继续参观。
这里集中介绍了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包括白蚁,蟑螂,松松毛虫和棉铃虫等。
在白蚁展台旁边,你能看到采自"楼兰古尸"头发上的虱子(展品编号326)。
它距今约有38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虱子。
考试大收集整理
休息一下,让我们进入第四展区——昆虫文化厅。
美丽的吉丁虫,非洲最大的甲虫——大角金龟,世界上最大的蝉——帝王蝉。
喜欢蝴蝶的朋友,可别忘了去展厅中央的六角形展区看看。
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标本:凤蝶,闪蝶,环蝶,猫头鹰蝶,数字蝶等等。
在展区的外墙上,你能见到世界上最美最名贵的蝴蝶——被誉为"光明女神"的海伦娜闪蝶(展品编号417),其单只标本售价高达36万元。
它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其雄蝶能在不同的光线和视角下,闪耀出浅蓝,天蓝, 紫蓝等多种绚丽色彩。
再让我们来看看陈列在展厅左侧角落里的饲虫用具。
这里有养蝈蝈的虫盒,养黄蛉的虫笼,专供蟋蟀格斗的斗格,甚至有蟋蟀专用的迷你棺材。
在饲虫用具展台的旁边,悬挂有三幅蝶翅画。
它们全部由产于巴西的闪蝶翅膀制成,十分珍贵。
结束了各展厅的参观后,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可以去博物馆大楼后面的多媒体播放厅 互动实验室走走。
多媒体播放厅可容纳100人,放映针对各个年龄层的昆虫科教片。
互动实验室里有40台光学解剖镜,可帮助我们轻轻松松地看清各种小型昆虫标本。
观看科教片的同时,再仔细想想今天的收获,对照手中的学习单,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呢。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四
今天我去了中国航海博物馆,它的外形像一艘正在扬帆起航的白色帆船,两个“白帆”交叉起来,当中镶嵌着蓝色的大字“中国航海博物馆”,感觉很奇妙。
一进大门,一艘巨大的古代帆船映入了我的眼帘。这船名为“宝船”,它长27.4米,排水量由200多吨,桅杆足有三层楼高,尾巴那儿还有一个比现在的船舵都大的巨舵!船的两头向上翘起,船头上还刻着一条腾飞的龙。
在船后方的.客室位置有一个秘密哦,那就是至今仍然举世闻名的“水密隔舱”。有了它,如果船只进水,水就会流到水密隔舱里,隔舱只要把门关牢,那么进水就不会流进房间,船就安全了。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上也使用了“水密隔舱”这个装置,可是因为进水量实在太大最后沉没了。
帆船旁边还有一个它曾经使用过的木锚,那木锚长7.4米,重达一吨,在当时也算非常巨大了。木锚的前端是用铁打造的,这样就可以增加摩擦力,使锚紧紧地抓住江底的沙泥,牢牢地固定住船身。在船旁的房间里,我还惊奇的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距今有8000多年的独木舟残片,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木舟了!
造技术。要知道“邮轮,让生活更美好呢!”。
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国从古到今在造船技术上一直处与世界领先的位置上,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今天的发展,这真是让人高兴。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五
一进航海博物馆大门,就看见一艘高大的轮船,它像我们五层楼高。船上有一个很高很高的暸望台,我们油然升起了一个问题:这么高,怎么上去呀?导游姐姐像有魔法一样,知道了我们心里在想什么。她告诉我们:“水手是用这根绳子爬上去的。”
我们接着又看见船头上有两只眼睛,导游姐姐跟我们说:“古时候,船一直翻,有一个老爷爷认为是小鱼在偷袭我们的船。只要我们画上两只眼睛,小鱼就以为我们是一条巨大的鱼,就不敢偷袭我们了。”
这艘船有两层,最底下的一层是小官住的,而最上面的一层是大官住的。只要看船眼睛的高低,就能知道这艘船上面的官员是大的还是小的。我还看见了船里面的发动机,它像一个大烟囱。甲板上有两个小洞,是可以拉起来的。但导游姐姐不让我们下去,大概她怕我们把船弄坏吧。
导游姐姐给我们看了古时候的船,又给我们看了古时候的.大炮。船有好多种类型,如:海盗船、军舰、独木舟、明朝的轮船……她还告诉我们怎么样像水手一样拉绳子,一拉就可以把扎得严严实实的绳子拉开来,像变魔法一样。
导游姐姐还带我们去看了一艘迷你小船。我们戴上了3d眼镜以后,所有画中的东西像真的一样。看完了这个以后,我们又去看了真实的3d电影,它主要说的是船是怎样制造的。
看完了3d电影以后我们又去看了4d电影。那里说了一个海盗和海盗之间的故事,真的很有趣。当刮大风的时候,背后会有风刮过来。当蚂蚁、小鸟这样的小动物出现的时候,脚下的电风扇也会转动。当出现水的时候,前面的椅子上会有水喷出来,我还以为真的是鸟屎喷在我的脸上,其实只是一点点的小水,所以我觉得很有趣。
这就是我到航海博物馆的故事,希望大家下次也能去玩。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六
今天我去了中国航海博物馆,它的外形像一艘正在扬帆起航的白色帆船,两个“白帆”交叉起来,当中镶嵌着蓝色的大字“中国航海博物馆”,感觉很奇妙。
一进大门,一艘巨大的古代帆船映入了我的眼帘。这船名为“宝船”,它长27.4米,排水量由200多吨,桅杆足有三层楼高,尾巴那儿还有一个比现在的船舵都大的巨舵!船的两头向上翘起,船头上还刻着一条腾飞的龙。
在船后方的客室位置有一个秘密哦,那就是至今仍然举世闻名的“水密隔舱”。有了它,如果船只进水,水就会流到水密隔舱里,隔舱只要把门关牢,那么进水就不会流进房间,船就安全了。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上也使用了“水密隔舱”这个装置,可是因为进水量实在太大最后沉没了。
帆船旁边还有一个它曾经使用过的木锚,那木锚长7.4米,重达一吨,在当时也算非常巨大了。木锚的前端是用铁打造的,这样就可以增加摩擦力,使锚紧紧地抓住江底的沙泥,牢牢地固定住船身。在船旁的`房间里,我还惊奇的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距今有8000多年的独木舟残片,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木舟了!从八千年之前中国就开始制造各种各样的船舶。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货轮和油轮全部都是“中国制造”,最大的货轮能装载一万多个集装箱,是不是很了不起呢?!但是中国的邮轮制造技术还不算发达,我希望能够多发展一下邮轮制造技术。要知道“邮轮,让生活更美好呢!”。
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国从古到今在造船技术上一直处与世界领先的位置上,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今天的发展,这真是让人高兴。
文档为doc格式。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七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海博物馆。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大家好,欢迎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的人类文明的窗口,而上海博物馆是上海乃至中国向海内外公众展示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窗口。
上海博物馆是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南端,该馆创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市领导决策,支持和海内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经过两年时间建设,最终落成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国内大型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标志,与上海地位相适应,所以系设计方案都是十分严格。经筛选,采用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刑同和副总设计师主持的设计方案。
新馆占地33亩,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原来的上海博物馆只有4个陈列馆,现在增扩至10个陈列馆和1个专馆。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4倍。有11个长期展览的陈列馆如:青铜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数民族工艺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铜器馆、陶瓷馆和雕刻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我们现在站在博物馆大门前,看一下这个新馆的造型,它的设计是方形基座与圆形放射型相结合,有着鲜明的空间感。“方”象征着四面八方,“圆”着意文化渊源之循环往复,这个馆的四座“拱门”弧线,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整座建筑犹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如果从高空中俯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个圆盘形的屋顶恰似一面巨大汉镜。不仅蕴含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天圆地方”,凝聚着中华文明结晶,更体现了我们是基于现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感。新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市现代化的跨世纪标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这座上海新博物馆,一同感受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旧之中。博物馆的大厅地铺青砖,墙饰米黄色花岗岩,大厅中央地面镶有古朴硕大的宝相花图案。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青铜器馆”。
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将荔枝湾方圆几百亩地买下,大兴土木修亭葺台,建成岭南第一名园,并提名为“海山仙馆”。经过多年变迁,当年的风貌已荡然无存。1998年,由政府出资,开始了“海山仙馆”的主楼“贮蕴楼”的重建,并由已故著名建筑园林大师莫伯治负责设计。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广东西关景点之海山仙馆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青铜器文化是记录奴隶社会的形象载体。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门类齐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代、各地区成系统的收藏来讲,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馆尤以长篇铭文同历史著录的重器为特色。而这个青铜器馆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工艺发展的完整体系同中国民族非凡的创造力。
参观完之后,西面还有一处院落是新四军竹沟留守处旧址。这处院落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承认的,对外有牌子,所有在竹沟的机构和党、部队的活动都是依托新四军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开展的。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也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
后面这位是肖邦,他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不满20岁就已经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中国青铜工艺的时代跨度,大致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至公元前220xx年以前的战国时代,可分为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等几个阶段。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以礼器为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划归为五大类,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饰物)、乐器、兵器、工具和货币。
刚刚大家已看过青铜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青铜器的鼎盛期。青铜器的鼎盛期是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铸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铸作,品种之多系空前绝后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上大多装饰兽面纹同各种动物纹,瑰异庄严,神秘莫测,这些都是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这个“簋”,在古代是用来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状或方或圆,在当时是贵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后来又逐渐流传到民间,而我们民间更有“九大簋”之说。何谓“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时候好丰盛,有九个大簋装放菜肴食物。古时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惯称盛宴为“九大簋”。在“九”与“簋”之间还加个“大”字,不单指多,而且含有极其丰盛、隆重意思。人们所讲的“簋”,是指可装五至六斤米饭之“大碗”。按现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几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极言其饭菜之丰盛,夸耀其筵席规格之高。
传统“九大簋”的九道菜已经演变成我们现代“九大簋”的这九道菜,分别是:1.虾米炖冬菇;2.猪皮胶炖田鸭;3.南乳冬笋炖花腩;4.白切鸡;5.柴火炖大白菜;6.荷兰豆炒双鱿鸡杂;7.蒜蓉炖海蚬;8.扣肉煲;9.咕噜肉。
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听我讲了这么多美味的菜肴大家是不是也想品尝一番。大家看一下这个,这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第二大器“大克鼎”。它是于1890年在陕西扶风出土,重201.5公斤。最为珍贵的是它内腹壁铸铭文290个字,记载了大贵族颂扬其祖先师华父辅助周王的功德、周夷王赏赐他命服、土地及奴隶等史实。
革命的失败使中共中央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在七月上旬,中共中央否决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路线,7月13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对政局宣言”,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总方针。后来在七月中旬,中共根据九江同志的建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并派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领导这次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准备南昌起义的同时,国民党武汉政府也加紧了在军队中的“清共”活动。1920xx年七月24日,张发奎通知叶挺,贺龙上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当时,得知会议内幕的叶剑英由庐山赶至九江,在九江甘棠(tang2)湖的一条小船上与叶挺,贺龙商定,不去庐山开会,转道去南昌。
前面的是青铜工艺的转变期。再往前走,就是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的更新期。在这时期的青铜器的礼器特性逐渐消失,而且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器用。
大家看一下这些都是近年抢救的14件晋候酥编钟,大的52cm,小的22cm。铭文记载了晋献候在周宣王率领下进行战争中,杀敌数百,擒获俘虏多批,因而受到周宣王亲临赏赐。还有这个,由马馆长从香港抢救回国的西汉早期错金银鸟篆书铜壶,这个壶是诸侯王的用器,但可惜的是这个壶失去了一个盖,它代表了西汉时期青铜器金银错工艺的最高水准,属一级文物中特殊精品。
大家一边参观有关古代青铜器铸造过程的模拟陈列和制瓷工艺的方法,一同随我走进另一个馆-—“陶瓷馆”。
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8820xx年前的江西省万年县已有古人制陶足迹。在这里展示了不同时期陶器文化,历史文物。在唐代以前,陶器的制造,从选料,色彩,工序上都比较单调。一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陶瓷进入了绚丽多彩的阶段。“唐三彩”是以铁、铜、锰、钴等金属原料为呈色剂,在低温氧化中烧成黄、绿、褐、紫等多种色彩。以前的唐三彩主要是作为陪葬品,以马的形象最生动,而骆驼也常见。好像这头骆驼驮着货物,在行进中仰首嘶鸣,两只驼峰左右分开,这普通的生理特征,被永恒地保留下来。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还有宜兴的紫砂器也是名闻天下的。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茶具是由陶器发展而成的,而宜兴烧制的紫砂器质地细腻,坚硬而耐寒耐热,泡茶不失原味,还能保持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颜色以赤褐色、淡黄色和紫黑色多种,造型多样,是泡茶首选器皿。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好的紫砂器价值不菲,我们所看见的大多是明清时名人名家所作,甚为珍贵。
除陶器外,这里还向人们展示了我国独特创造发明的瓷器。这里主要展示的是瓷器的发展和烧制瓷器的设备dd窑,以及瓷器制品的展览。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又一伟大贡献。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由青瓷的生产,但大多是陪葬品,而且在造型上仿制青铜器。好像这件商代青釉弦纹尊也属陪葬品,但这可以说是现存原始瓷器中器形完整、釉汁匀净的上品。
一直到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繁荣时期,呈现出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和龙泉、耀州、磁州、建阳、吉州窑等百花齐放的局面。汝窑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史五大名窑之首,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专烧青瓷,供宫廷用;定窑在河北曲阳县,瓷器多以白瓷为主,且多采用金属包边;官窑,听名字都想到是皇室官府所开的,现在大家所见的都是南宋官窑瓷器,大家看这些窑器,用料讲究,制作工整,布满细碎纹片,口沿釉薄处隐露紫褐色胎,足部露胎呈黑色,俗称“紫口铁足”;还有这些哥窑烧制而成的,由于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缺陷而造成一种瑕疵美,被人赋以“金丝铁线”、“网格金线”,这件哥窑汝钉足洗堪称哥窑代表作。
一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镇成为我国制瓷的中心,景德镇也被称为“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工艺的成熟与发展,结束了原有以青瓷为主流的传统,开创了以青花为主流的彩色釉发展道路。青花的优点是着色力强,发色明快;蓝花白地,素雅明净;青花为釉下彩绘,有釉保护,永不退色。
清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尤以康、雍、乾时期为突出。釉上彩分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五彩瓷器以“康熙五彩”最为突出,造型丰富,除红、黄、绿三色,还发明了釉上蓝和黑色,这件五彩百鸟朝凤盘,器形规整,画面生动,实为五彩佳作。
最后,陶瓷器馆还有古代瓷器制作坊和窑炉的模拟陈列。通过参观,可以对我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与窑炉式样、功能有个概略的了解。
大家好,欢迎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的人类文明的窗口,而上海博物馆是上海乃至中国向海内外公众展示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窗口。
上海博物馆是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南端,该馆创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市领导决策,支持和海内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经过两年时间建设,最终落成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国内大型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标志,与上海地位相适应,所以系设计方案都是十分严格。经筛选,采用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刑同和副总设计师主持的设计方案。
新馆占地33亩,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原来的上海博物馆只有4个陈列馆,现在增扩至10个陈列馆和1个专馆。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4倍。有11个长期展览的陈列馆如:青铜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数民族工艺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铜器馆、陶瓷馆和雕刻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我们现在站在博物馆大门前,看一下这个新馆的造型,它的设计是方形基座与圆形放射型相结合,有着鲜明的空间感。“方”象征着四面八方,“圆”着意文化渊源之循环往复,这个馆的四座“拱门”弧线,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整座建筑犹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如果从高空中俯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个圆盘形的屋顶恰似一面巨大汉镜。不仅蕴含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天圆地方”,凝聚着中华文明结晶,更体现了我们是基于现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感。新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市现代化的跨世纪标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这座上海新博物馆,一同感受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旧之中。博物馆的大厅地铺青砖,墙饰米黄色花岗岩,大厅中央地面镶有古朴硕大的宝相花图案。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青铜器馆”。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青铜器文化是记录奴隶社会的形象载体。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门类齐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代、各地区成系统的收藏来讲,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馆尤以长篇铭文同历史著录的重器为特色。而这个青铜器馆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工艺发展的完整体系同中国民族非凡的创造力。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也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
中国青铜工艺的时代跨度,大致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至公元前220xx年以前的战国时代,可分为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等几个阶段。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以礼器为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划归为五大类,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饰物)、乐器、兵器、工具和货币。
刚刚大家已看过青铜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青铜器的鼎盛期。青铜器的鼎盛期是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铸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铸作,品种之多系空前绝后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上大多装饰兽面纹同各种动物纹,瑰异庄严,神秘莫测,这些都是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这个“簋”,在古代是用来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状或方或圆,在当时是贵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后来又逐渐流传到民间,而我们民间更有“九大簋”之说。何谓“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时候好丰盛,有九个大簋装放菜肴食物。古时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惯称盛宴为“九大簋”。在“九”与“簋”之间还加个“大”字,不单指多,而且含有极其丰盛、隆重意思。人们所讲的“簋”,是指可装五至六斤米饭之“大碗”。按现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几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极言其饭菜之丰盛,夸耀其筵席规格之高。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约有80万种,其种类比别的动物加起来还要多.古罗马作家普林尼曾赞叹道:大自然从未在任何其他作品中展现出如此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想走近这个奇妙的世界吗请与我们同游上海昆虫博物馆.
上海昆虫博物馆坐落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枫林园区)内.从入口步行约100米后右拐,即可见到一幢白色建筑物.底下两层楼是参观区,对游客开放.一楼共有两个相连的展区,分别为昆虫生命厅和昆虫世界厅.
在进入昆虫生命厅之前,我们首先要穿过一条"时空隧道".隧道两边的解说牌向你讲述了地球生命的漫长演化过程.从中我们知道,原始昆虫诞生在4亿多年前,其出现时间远远早于恐龙.请注意隧道左侧那张编号为102的古蜻蜓照片.从图片中的化石上推断,它的翅膀伸展后约有80厘米长,这表明古代一些昆虫的体型要比现在大很多.隧道尽头陈列的那组昆虫化石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知道古代的昆虫究竟是什么模样.
休息一下,让我们进入第一展区——昆虫生命厅.时空隧道位于昆虫生命厅中央,把展厅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先让我们参观"时空隧道"。
的左侧展区.一路走来,你右边的展台里陈列着很多标本,依次展示了各种昆虫的口器,眼睛,触角,翅膀和足.展台旁边还有几台昆虫器官模型,只要按一下模型上的银色按钮,它们就会模拟昆虫器官的各种活动.
展区的左边以照片为主,它们一一列举了昆虫王国中的各种明星.例如,最古老的昆虫蜚蠊(俗称蟑螂),昆虫中的跳远冠军跳蚤,跳高冠军黄条跳甲,飞行能手蝗虫等等.展区的尽头集中展示了各种昆虫(包括白蚁,胡蜂,黄刺蛾)的巢穴和栖息环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墙角的蚁穴模型.通过它,你可以一睹蚂蚁的地下宫殿.模型操作板上有一排按钮,分别对应门卫室,粮仓,工蚁室,蚁后室等.按下一个按钮,对应的穴室就会被灯光照亮.
防御等.
虫标本和照片.尤其推荐你关注一下位于竹节虫目展台的一件中华丽叶虫修(展品编号207)标本.中华丽叶虫修("虫修"读xiu)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昆虫,分布在西藏.因为它酷似植物的叶片,所以人们通常叫它叶子虫.
位于该厅中央的展台上,单独陈列了蛾和蝴蝶的标本及照片.在这里,你能看到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太阳蛾(展品编号211)和我国唯一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蝴蝶——金斑喙凤蝶(展品编号214).太阳蛾是一种有毒的昆虫,它来自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其翅面中有玫瑰红的斑纹,就像辉煌的落日.金斑喙凤蝶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蝴蝶,雄蝶的翅面呈翠绿色,其后翅中央有一块大型金黄色斑.
休息一下,让我们上楼继续参观.二楼有两个相连的展区,分别是昆虫与人类厅,以及昆虫文化厅.昆虫与人类厅主要介绍与人类有关的昆虫,包括益虫和害虫.大厅的中央有一个活体展示区,这里不但饲养着为人熟知的四种昆虫:蚕,蝈蝈,蟋蟀和蟑螂,还有一种平时很难注意到的小家伙——竹节虫.竹节虫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华丽叶虫修一样,都属于拟态昆虫.它的整个身体就像是一根竹子或树枝,一般雌虫比雄虫更粗大.由于在饲料中加入了色素,这里饲养的家蚕能吐出黄色和红色的蚕丝,这种技术目前还没有投入大规模机械生产.活体展示区右面的一组展品,集中介绍了使人类受益的昆虫.沿着脚下昆虫标记的指引,你将依次看到蜜蜂标本和养蜂工具,蚕和丝绸制品,以及能食用的昆虫.值得一提的是,"食用昆虫区"展示了不少与昆虫有关的中药,其中就有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由真菌在吞噬了虫子的五脏六腑后,寄生在虫子留下的躯干内形成.紧接着"食用昆虫区"的是"昆虫与仿生"展台.这里有一面模仿苍蝇复眼原理的镜子(展品编号317),透过它,我们能亲身体验同时看到许多相同物体的感觉.
接下来,让我们走到活体展示区左面,继续参观.这里集中介绍了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包括白蚁,蟑螂,松毛虫和棉铃虫等.在白蚁展台旁边,你能看到采自"楼兰古尸"头发上的虱子(展品编号326).它距今约有38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虱子.
最名贵的蝴蝶——被誉为"光明女神"的海伦娜闪蝶(展品编号417),其单只标本售价高达36万元.它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其雄蝶能在不同的光线和视角下,闪耀出浅蓝,天蓝,紫蓝等多种绚丽色彩.
再让我们来看看陈列在展厅左侧角落里的饲虫用具.这里有养蝈蝈的虫盒,养黄蛉的虫笼,专供蟋蟀格斗的斗格,甚至有蟋蟀专用的迷你棺材.在饲虫用具展台的旁边,悬挂有三幅蝶翅画.它们全部由产于巴西的闪蝶翅膀制成,十分珍贵.
结束了各展厅的参观后,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可以去博物馆大楼后面的多媒体播放厅互动实验室走走.多媒体播放厅可容纳100人,放映针对各个年龄层的昆虫科教片.互动实验室里有40台光学解剖镜,可帮助我们轻轻松松地看清各种小型昆虫标本.观看科教片的同时,再仔细想想今天的收获,对照手中的学习单,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呢。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八
今天我去了参观活动的第三站——上海航海博物馆。上海航海博物馆很大,一共有三层,里面展出了很多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古今船模,这些船模做得真的很精致、很逼真。此外博物馆还展出了古代用来捕渔的真船,很像我在菲律宾看到的最简单的螃蟹船。展出的船模中最大一艘是木制船,由真船改造,有三层楼那么高,好气派呀,我还上去拍照留影了呢!
船在以前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博物馆里有一个展厅专门放映造船过程,还展出船上的主要设备,我看了觉得人类真聪明真伟大,能发明这么好的交通工具。为了体现船的功能,航海博物馆还展出了很多古时候用船运输的各种物品,有瓷器、铜器和丝绸,真的很珍贵。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模拟体验舱。模拟体验舱就是一个模拟的船体驾驶舱,里面的设备是模仿真船制作的,有方向盘、仪表盘,窗子就是一个大屏幕,屏幕下方是黄浦江,两边是黄浦江两岸的江景,最神奇的是模拟舱会配合屏幕上的江水轻微晃动,这时只要你戴上,透过它,我们能亲身体验同时看到许多相同物体的.感觉。
接下来,让我们走到活体展示区左面,继续参观。这里集中介绍了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包括白蚁,蟑螂,松毛虫和棉铃虫等。在白蚁展台旁边,你能看到采自"楼兰古尸"头发上的虱子(展品编号326)。它距今约有38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虱子。休息一下,让我们进入第四展区——昆虫文化厅。
在展厅的右侧,你能看到各种名虫标本:如善于伪装的枯叶螳螂,珍贵的南洋大兜虫,美丽的吉丁虫,非洲最大的甲虫——大角金龟,世界上最大的蝉——帝王蝉。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九
上海博物馆是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南端,该馆创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市领导决策,支持和海内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经过两年时间建设,最终落成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国内大型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标志,与上海地位相适应,所以系设计方案都是十分严格。经筛选,采用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刑同和副总设计师主持的设计方案。
新馆占地33亩,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原来的上海博物馆只有4个陈列馆,现在增扩至10个陈列馆和1个专馆。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4倍。有11个长期展览的陈列馆如:青铜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数民族工艺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铜器馆、陶瓷馆和雕刻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我们现在站在博物馆大门前,看一下这个新馆的造型,它的设计是方形基座与圆形放射型相结合,有着鲜明的空间感。“方”象征着四面八方,“圆”着意文化渊源之循环往复,这个馆的四座“拱门”弧线,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整座建筑犹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如果从高空中俯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个圆盘形的屋顶恰似一面巨大汉镜。不仅蕴含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天圆地方”,凝聚着中华文明结晶,更体现了我们是基于现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感。新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市现代化的跨世纪标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这座上海新博物馆,一同感受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旧之中。博物馆的大厅地铺青砖,墙饰米黄色花岗岩,大厅中央地面镶有古朴硕大的宝相花图案。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青铜器馆”。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青铜器文化是记录奴隶社会的形象载体。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门类齐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代、各地区成系统的收藏来讲,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馆尤以长篇铭文同历史著录的重器为特色。而这个青铜器馆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工艺发展的完整体系同中国民族非凡的创造力。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也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
中国青铜工艺的时代跨度,大致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战国时代,可分为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等几个阶段。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以礼器为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划归为五大类,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饰物)、乐器、兵器、工具和货币。
刚刚大家已看过青铜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青铜器的鼎盛期。青铜器的鼎盛期是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铸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铸作,品种之多系空前绝后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上大多装饰兽面纹同各种动物纹,瑰异庄严,神秘莫测,这些都是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这个“簋”,在古代是用来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状或方或圆,在当时是贵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后来又逐渐流传到民间,而我们民间更有“九大簋”之说。何谓“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时候好丰盛,有九个大簋装放菜肴食物。古时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惯称盛宴为“九大簋”。在“九”与“簋”之间还加个“大”字,不单指多,而且含有极其丰盛、隆重意思。人们所讲的“簋”,是指可装五至六斤米饭之“大碗”。按现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几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极言其饭菜之丰盛,夸耀其筵席规格之高。
传统“九大簋”的九道菜已经演变成我们现代“九大簋”的这九道菜,分别是:1.虾米炖冬菇;2.猪皮胶炖田鸭;3.南乳冬笋炖花腩;4.白切鸡;5.柴火炖大白菜;6.荷兰豆炒双鱿鸡杂;7.蒜蓉炖海蚬;8.扣肉煲;9.咕噜肉。
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听我讲了这么多美味的菜肴大家是不是也想品尝一番。大家看一下这个,这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第二大器“大克鼎”。它是于1890年在陕西扶风出土,重201.5公斤。最为珍贵的是它内腹壁铸铭文290个字,记载了大贵族颂扬其祖先师华父辅助周王的功德、周夷王赏赐他命服、土地及奴隶等史实。
前面的是青铜工艺的转变期。再往前走,就是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的更新期。在这时期的青铜器的礼器特性逐渐消失,而且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器用。
大家看一下这些都是近年抢救的14件晋候酥编钟,大的52cm,小的22cm。铭文记载了晋献候在周宣王率领下进行战争中,杀敌数百,擒获俘虏多批,因而受到周宣王亲临赏赐。还有这个,由马馆长从香港抢救回国的西汉早期错金银鸟篆书铜壶,这个壶是诸侯王的用器,但可惜的是这个壶失去了一个盖,它代表了西汉时期青铜器金银错工艺的最高水准,属一级文物中特殊精品。
大家一边参观有关古代青铜器铸造过程的模拟陈列和制瓷工艺的方法,一同随我走进另一个馆-—“陶瓷馆”。
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8800年前的江西省万年县已有古人制陶足迹。在这里展示了不同时期陶器文化,历史文物。在唐代以前,陶器的.制造,从选料,色彩,工序上都比较单调。一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陶瓷进入了绚丽多彩的阶段。“唐三彩”是以铁、铜、锰、钴等金属原料为呈色剂,在低温氧化中烧成黄、绿、褐、紫等多种色彩。以前的唐三彩主要是作为陪葬品,以马的形象最生动,而骆驼也常见。好像这头骆驼驮着货物,在行进中仰首嘶鸣,两只驼峰左右分开,这普通的生理特征,被永恒地保留下来。
还有宜兴的紫砂器也是名闻天下的。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茶具是由陶器发展而成的,而宜兴烧制的紫砂器质地细腻,坚硬而耐寒耐热,泡茶不失原味,还能保持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颜色以赤褐色、淡黄色和紫黑色多种,造型多样,是泡茶首选器皿。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好的紫砂器价值不菲,我们所看见的大多是明清时名人名家所作,甚为珍贵。
除陶器外,这里还向人们展示了我国独特创造发明的瓷器。这里主要展示的是瓷器的发展和烧制瓷器的设备――窑,以及瓷器制品的展览。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又一伟大贡献。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由青瓷的生产,但大多是陪葬品,而且在造型上仿制青铜器。好像这件商代青釉弦纹尊也属陪葬品,但这可以说是现存原始瓷器中器形完整、釉汁匀净的上品。
一直到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繁荣时期,呈现出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和龙泉、耀州、磁州、建阳、吉州窑等百花齐放的局面。汝窑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史五大名窑之首,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专烧青瓷,供宫廷用;定窑在河北曲阳县,瓷器多以白瓷为主,且多采用金属包边;官窑,听名字都想到是皇室官府所开的,现在大家所见的都是南宋官窑瓷器,大家看这些窑器,用料讲究,制作工整,布满细碎纹片,口沿釉薄处隐露紫褐色胎,足部露胎呈黑色,俗称“紫口铁足”;还有这些哥窑烧制而成的,由于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缺陷而造成一种瑕疵美,被人赋以“金丝铁线”、“网格金线”,这件哥窑汝钉足洗堪称哥窑代表作。
一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镇成为我国制瓷的中心,景德镇也被称为“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工艺的成熟与发展,结束了原有以青瓷为主流的传统,开创了以青花为主流的彩色釉发展道路。青花的优点是着色力强,发色明快;蓝花白地,素雅明净;青花为釉下彩绘,有釉保护,永不退色。
清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尤以康、雍、乾时期为突出。釉上彩分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五彩瓷器以“康熙五彩”最为突出,造型丰富,除红、黄、绿三色,还发明了釉上蓝和黑色,这件五彩百鸟朝凤盘,器形规整,画面生动,实为五彩佳作。
最后,陶瓷器馆还有古代瓷器制作坊和窑炉的模拟陈列。通过参观,可以对我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与窑炉式样、功能有个概略的了解。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
今天我去了中国航海博物馆,它的外形像一艘正在扬帆起航的白色帆船,两个“白帆”交叉起来,当中镶嵌着蓝色的大字“中国航海博物馆”,感觉很奇妙。
一进大门,一艘巨大的古代帆船映入了我的眼帘。这船名为“宝船”,它长27.4米,排水量由200多吨,桅杆足有三层楼高,尾巴那儿还有一个比现在的船舵都大的巨舵!船的两头向上翘起,船头上还刻着一条腾飞的龙。
在船后方的客室位置有一个秘密哦,那就是至今仍然举世闻名的“水密隔舱”。有了它,如果船只进水,水就会流到水密隔舱里,隔舱只要把门关牢,那么进水就不会流进房间,船就安全了。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上也使用了“水密隔舱”这个装置,可是因为进水量实在太大最后沉没了。
帆船旁边还有一个它曾经使用过的木锚,那木锚长7.4米,重达一吨,在当时也算非常巨大了。木锚的前端是用铁打造的,这样就可以增加摩擦力,使锚紧紧地抓住江底的沙泥,牢牢地固定住船身。在船旁的房间里,我还惊奇的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距今有8000多年的独木舟残片,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木舟了!
从八千年之前中国就开始制造各种各样的船舶。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货轮和油轮全部都是“中国制造”,最大的货轮能装载一万多个集装箱,是不是很了不起呢?!但是中国的邮轮制造技术还不算发达,我希望能够多发展一下邮轮制造技术。要知道“邮轮,让生活更美好呢!”。
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国从古到今在造船技术上一直处与世界领先的位置上,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今天的发展,这真是让人高兴。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一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上海这个大城市的中心——静安区,面积有12880平方米,是上海科技馆的分馆,为我们这些对自然略知一二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自然知识。这里还有许多使我们男孩子为之痴迷的恐龙骨架,所以说值得一看哦!
走下楼梯,几座展馆就在旁边,但我还是对物种起源之谜馆情有独钟。
步入展厅,两面凹凸不平的墙上面有猿人进化到人类的一个演化过程。最前面是一个黑的像块碳的猿人,哦,不,那都不能说是猿人了,而是猩猩逐渐演化到人类的一个示意图。再往里走一点,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情况了。几个女人围坐在火堆旁,有一两个手里还抱了小孩呢!他们谈天说地,不亦乐乎。而男人们则拿着一根长矛,去狩猎那些凶猛的野兽,有一两个手里还拎着“战利品”回家报喜。再往前走,原本安详和谐的画风突变,一片冷冰冰的大海映入眼帘,有展柜里摆着海底动物的化石,还有介绍植物细胞怎样转化为生物的。
除此之外,自然博物馆里还有缤纷生命,生态万象,大地探珍等展馆,也都各有特色,引人入胜。这次的游玩让我受益匪浅,下次有机会,一定还来!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二
我生来喜欢安静,没事的时候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琐事,梳理自己凌乱的心事,现在皱纹已爬上额头,这种性格一直没有变。又来上海3个多月了,一直呆在家里,什么地方也不想去。在女儿的央求下,20xx年12月27日一大早,和女儿女婿一起去上海自然博物馆游玩。
因为元旦节快到了,四处都是张灯结彩,热热闹闹的景象。虽然去之前就有心理准备,但到了现场,拥挤的场面吓了我一跳,到处人头攒动,入口处,更是排了很长很长的队,此情此景不亚于前几年的世博会。
自然博物馆新馆共6层,地上3层、地下3层,整体建筑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状;巧妙围合的椭圆形水池,成为整个建筑参观流线的中心焦点,象征着71%的地球表面以水覆盖,水面带来了水波的波纹、质感、动感、声音和反射,则成为博物馆体验的重要部分。
我们3个人随着人流进入展区,映入我眼帘的是庞大的恐龙骨架,还有悬在半空的大鲨鱼标本,视野中,千姿百态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移步时,看到了几只极乐鸟的标本。极乐鸟,只有在求偶时才会展现它最美丽的一面,这些标本都给人以最美丽的享受,我想,要是活的就更美丽了。不知不觉进入了蝴蝶的世界,在这个展区,展示出了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上千种蝴蝶标本,特别是墙面上以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蝴蝶,组成的一个圆形图案,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我赶紧把这美丽装入相机。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中央的合川马门溪龙和黄河古象,前者身长22米,肩高3.5米,体重几十吨,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后者体长8米,身高4米,一对门牙就有3米长,此外,还有许氏禄丰龙、多棘沱江龙、魏氏准噶尔翼龙、恐龙蛋、恐龙脚印、玄武蛙、鱼龙、雷兽、巨犀等古动物化石。
在动物陈列展区,有各种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其中有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长臂猿、金丝猴、大熊猫、金钱豹、虎、亚洲象、野驴、梅花鹿、野骆驼、扬子鳄等等,还有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及野生已绝灭的麋鹿(即“四不像”)等许多珍禽异兽;此外,也展出许多外国著名动物,如非洲的'狮子、长颈鹿、狒狒和黑猩猩,澳大利亚的鸭嘴兽、袋鼠和鸸鹋,美洲的狮子,日本的高脚蟹等等。
不知不觉看看时间12点多了,肚子也饿了,于是,与女儿女婿到博物馆内的快餐厅吃了点东西,疲惫的双腿也轻松了许多,接着继续游览。
最吸人眼球是的是看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个4d球型圆幕,定时播放,我们恰巧赶上了,于是挤在一片人群中聚精会神地观看,看了一个多小时。看完4d走到一个展柜前,柜内摆放着红珊瑚、狗头金、红宝石,广西梧州菱锰矿,还看到了俄罗斯的猫眼石等原矿石。而人类发展史陈列区,用大量实物、模型、出土文物以及二、三百万年前的前期猿人生活情况的景箱,揭示了人类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展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人类社会是由猿群发展而来的影像,还在演化之路展区观看了逃出白垩纪,震撼人心的场面,从而了解了人类形成的过程以及生存的各种方式,还有智慧地不断增长。
古尸陈列室共陈列5具古尸,其中新疆楼兰地区发掘的楼兰女尸,是中国已知古尸中年代最早的一具。在中国历代古尸陈列厅里,还展出有新疆的出土距今3000多年前的哈密古尸以及唐、宋、明三朝古尸,看后有点害怕。
走进非洲大剧场,可以直接观看,场景、光影配合完美,更领略了草原的狂野。走到上海故事展区,中间有一个很大剧场,循环播放上海的形成,介绍了上海本地的地质情况和生物物种。看了半天我也累了,和女儿女婿进入咖啡馆,喝点咖啡,休息了一会继续游览,这时已4点多了。
大地探珍。介绍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矿物和岩层不仅构成了岩石圈,更忠实记录了地球几十亿年演化与变迁。拂去岁月的尘埃,凝聚了天地精华的地质宝藏,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把,散发着永恒的光芒;而水和风无时无刻不在雕琢地球的容颜,为生命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大舞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打造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美丽家园。我想,作为地球人都应该珍惜一切可以珍惜的东西。
上海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还有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
还有近15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跨越时空的聚会”大型标本阵列,汇聚古今中外200余件动植物明星;“逃出白垩纪”等5个沉浸式剧场,再现演化史上的大事件;“自然之窗”等26组复原生态景箱,400个视觉媒体和一套网上博物馆系统,满足了自媒体时代的公众需求;1500组科学绘画,直观地展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300平方米的活体养殖区,零距离触摸自然;1200平方米的“探索中心”,构筑观察发现、动手实验、对话探讨的乐园;“自然史诗”秀,打造集科技、人文于一体的艺术盛宴。置身其中,了解了来自七大洲许多很遥远的大自然内涵。
最后回到一楼纪念品馆,溜达一会,买了点纪念品,3个人慢慢随着人流走出了博物馆,而我的心情特别愉快,因为,博物馆里令人震撼的场景,不亚于春光明媚、青山绿水、姹紫嫣红的美。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三
最近,妈妈带我到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让我大开眼界。
生命长河从二楼到一楼,以s形坡度缓缓弯曲下行,仿若生命演变的长河。馆内的标本展品琳琅满目,令人不禁啧啧称赞。庞大的恐龙摇头摆尾,时不时发出来自远古的吼声;金丝猴顽皮地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我们窥视;老海龟神态安详,不住地微笑,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这次上海的“自然之旅”,增长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探索自然的兴趣,大自然真是有无穷的奥秘!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四
到了博物馆门口,我就惊呆了,整栋房子的外墙好像被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网住了一样,非常的奇特。走进大门,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动物和植物标本,我觉得非常新奇,赶紧东瞧瞧西看看,突然,我听到了一声低沉的咆哮,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头巨大的恐龙发出的吼叫声,我吓得撒腿就跑,大声喊道:“不好啦!真恐龙出没啦!”过了一会儿,我才明白,这是一只电动恐龙,它在机器的控制下既能摇头摆尾,又能发出吼叫声。真是太有趣了。我壮着胆子来到了这个宠然大物的身旁,我发现它有两层楼那么高,身长犹如一艘大船,它的牙齿锋利得如同一把把尖刀,能把任何坚硬的东西咬得粉身碎骨。这虽然是一头假恐龙,但我想到亿万年前的真恐龙,该有多么的可怕。
看完了恐龙,我还到其它展馆看了很多动植物标本。自然博物馆时而把我们带进炎热的夏天,时而带进寒冷的冬天,时而把我们带进南极看企鹅,时而带进北极看北极熊。
这次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让我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啊!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五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学校组织了我们全体五年级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秋游。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排着整齐地队伍出发了。
到达目的地,我和6个小伙伴组成的小组都很兴奋,快乐地跑来跑去,追逐打闹,都对这次游“上海自然博物馆”充满了期待。我们先拍了照留念,然后就开始参观。“生命长河”里庞大的恐龙摇头摇尾,还若隐若现的发出来自远古地吼叫声,还有顽皮的金丝猴,和年迈的老海龟,都活灵活现的展现在那里。馆内展品琳琅满目,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变色龙”
变色龙,在一个玻璃箱里,一个浑身色彩斑斓的小家伙趴在一片叶子上,它爬到哪里身上的颜色就会随之而变化,虽然这个知识我早就知道了,但当时亲眼看到变化,我还是非常的惊叹的。小变色龙似乎知道我们在参观它,也兴奋地在叶子上爬来爬去,伸长着脖子,伸出它那可爱的小舌头,舔着旁边的小叶子,那种可爱的模样,我们大家看了都欢呼一片,我急忙拿出手机给它拍了段视频留作纪念。
下午我们又参观了生命长河,生态万象,演化之道......结束之后,我们小组每个人都去纪念品店里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纪念品。
这次秋游让学到了很多知识。大自然真的太奇特了,希望下次再来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六
去年夏天,我和爸爸去了上海的一处地方——那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馆。
刚到门口,就远远地看见博物馆的样子。博物馆呈圆形,银色,又大又宽,非常壮观。
进去之后是一个大厅,到收银台去付钱之后,只见营业员给了我一个很像对讲机的东西,挂在我的胸前。营业员说:“有些动物模型前有号码,把它输入到对讲机中,对讲机就会把这只动物的各种特点、习性都讲解给你听。”我听了,便迫不及待地想去试一试。
第一层,我看到了许多海洋生物,而且还看到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鱼。其中有一只大恐龙还会动,威武极了。
第二层,我和爸爸看到了许多鸟类,每种鸟都很奇特。在楼梯口,我还看见了悬挂在空中的粉色大章鱼。
看了这么多动物,当然得拍照了,我和爸爸一人一个手机,每看一个就拍一张,根本停不下来。
第三层和第四层有许多的怪石,人,古代的化石,昆虫标本,兽皮……各种各样,让我目不暇接。
到最后,因为我们的手机没电了,我才和爸爸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
对上海电影博物馆现代展示陈列特点的研究分析。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七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中国自然历史性博物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胜利桥北。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前身始建于19。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陈列面积2470平方米。馆舍为俄式建筑,原是沙俄帝国侵占大连时的市政厅,1925年3月扩建为满蒙物资参考馆,1926年改名为满蒙资源馆,1931年末更名为满洲资源馆。1945年归属中长铁路大连分局,定名为东北资源馆。1950年由大连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1959年改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有各种标本近20万件,珍贵标本6千余件。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亚洲也属罕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前身始建于1907年。新馆为现代欧式建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石礁海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连自然博物馆有各种标本近20万件,珍贵标本6千余件。馆藏特点是海洋生物标本和“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其中海兽标本20余种,其种类和数量在国内自然史博物馆中是最多的,其中重达66.7吨的黑露脊鲸标本,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亚洲也属罕见。“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在国内是种类最多最有特点的,其中一窝鹦鹉嘴龙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震惊世界的国宝级化石标本,其研究成果论文已发表在《nature》(9月431期)上。
大连自然博物馆馆内现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性、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走进序厅,一幅长22米、高3米的巨型浮雕将“自然与人”艺术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壮观;恐龙展厅内40米长的巨幅半景画和栩栩如生的恐龙生态模型,演示了恐龙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观众可直观地了解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十分珍稀精美的辽西古生物化石,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亿万年前的神奇故事,使我们对生命的进化产生无限遐想和对未来的深思;在物种多样性展厅内,观众只需按下按钮就可以听到来自自然界近30种鸟类的鸣叫;走进东北森林动物展厅,犹如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动物集聚在你的身边,使人不禁发出要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感叹;触摸式多媒体电脑、大屏幕彩电,以及中央空调、楼宇自控、保安监控、数码自动讲解系统等高科技硬件设备,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方便、舒适的参观环境,此外还有供学述研讨等文化活动的多功能厅,供观众休息、观景的休息厅,以及购物、饮食等服务设施。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不仅能增长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在成片的黑色礁石和小石林的环抱中,聆听大海与礁石的“对话”。
大连自然博物馆陈列水平先进,新馆陈列先后获得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和最佳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西化石研究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连市文明单位,20大连市首届十佳环保景点,大连市旅游工作先进单位。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博物馆,参加了法国举行的中法文化年活动。20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大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获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大连自然博物馆正以崭新的面貌热情欢迎来自国内外的各界朋友。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八
12月6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了两具高大的恐龙骨架,大家不由地惊叫起来,很兴奋、很开心。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奇妙的东西不过都是标本了,栩栩如生哦!
我最喜欢看动物的标本:我看到的有金丝猴、大熊猫、金钱豹、虎、亚洲象、梅花鹿、羚牛、扬子鳄、白鲟、狮子、长颈鹿、袋鼠还有恐龙蛋等。
这次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后,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让我增长了见识,令我受益匪浅啊!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十九
我是一位小记者了,我可开兴了,因为小记者可以去旅游啦!
今天,导游和老师带我们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车程大概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在车上,我们心里高兴极了,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终于到了,从外面看博物馆,好大呀!我们葱葱地进入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好多人呀!导游先带我们参观的是起源之谜,那里有许多古代的物品,墙上有点像未来科技的东西,还有一些电脑可以给我们介绍古代物品的详细资料。接下来导游带我们参观的是生命长河,那里有许多恐龙和动物,我还看到一只恐龙在动,有些恐龙和动物都像真的一样。有些都是化石,有些告示牌可以告诉我们名称和资料,有些化石是恐龙的一部分化石。我还看到一些翼龙被挂在墙上,有些还是化石挂在墙上。看到这些后,我仿佛回到了恐龙时代。接下来,导游带我们来到了生态万象,我们先来到的是非洲大草原,那里的长颈鹿跟面包树差不多高,这时,我心里想:长颈鹿都快跟大树差不多高了。之后我们来到的是南极,那里有好多企鹅,而且还有许多企鹅的家,也就是堡垒,它们有的在钓鱼,有的在玩耍,还有的在睡觉。我们还看到了海豹,在我们的脚下。我还来到了北极,哪里有许多雪白雪白的北极熊,它们真可爱。这两个地方都是冰天雪地,仿佛我也来到了那里,我们又参观了雕塑公园,那里有许许多多的花朵,仿佛我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花,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导游词(精选20篇)篇二十
11月1日,阳光明媚,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明德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怀着期待的心情登上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大巴,开启探索神奇自然、发现自然之美、领悟自然真谛的一日实践活动。
同学们都非常的兴奋,一路欢声笑语。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同学们看见许多大型恐龙的骨架、模型、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如:狼、狮子、鹿、国宝熊猫等等。通过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介绍,同学们增长不少关于动物的知识;通过观察五彩缤纷的宝石,同学们认识许多有趣的石头;通过了解气候的变化,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参观“海底世界”,同学们感受到海洋的神秘莫测……同学们在活动中认真做好参观笔记,在观察和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不仅开阔同学们的眼界,丰富同学们的自然科普知识,还提高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从自然博物馆走出,很多同学都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自然科学的无限奥妙之中,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与自然科学有更多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