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一
这首诗歌被称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可谓是名至实归。这是一首一开始就让学生很有感觉的诗歌。
下面我分两点谈一下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适时联读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一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因为它表现的充满惆怅的情感而让一位学生喜欢上了而在开始品读不久便被提了出来,这个在预设中本是置于最后的想予以情感的深化的,但很快又有第二个学生抓住这句,这时觉得不能不进行深入品析了,于是,就顺势引导对“空”字进行品析,这“空”字在这里很见精神。字为“空”,感情却是满溢的,就像齐白石虾画的留白艺术,除了对友人的不舍之外,还有满腔的乡思,无限惆怅。在这里,我又引导学生联读,也就是结合学过不久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之“空”来加深品味。当时教学《酬》诗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这看似空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引来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怀旧空吟闻笛赋”的“空”如何理解?“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一联所抒之情无限怅惘,无限感慨,而“空”字更添这无限之感,其味咀嚼不尽,领会这“空”字神韵,也便把握了这一联,进而把握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不过当时并没让对“空”字进行具体解释,但此番进行联读时,发现当时提问的学生,对这个“空”字在各自诗句中相应的解释都把握的很到位,两个地方的“空”字,字面意思是不一样的,但情感却是相通的。充分的品析之后,这两句的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2、要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品奇”这个主问题的.设置比较开放,虽然预设归结为三点,天气奇寒,雪景奇丽,感情奇深,但在预设的时候我也并没想到就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逐点下来,而是任其随意品读。但实际的课堂下来,我又觉得,当学生讲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还是就这方面引导都讲了,再引导另一方面为好,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感知。
在赏读结束后的归结时,一些点还强化提一下的,比如岑诗特点“奇”的具体化: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合理的夸张。这几点,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其实都提到过,这时只需我稍加明晰化便可以让学生做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再比如诗歌非常突出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品析“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时候,学生曾提到移情于景,我只用由此生发,再联系其他句子稍作引导相信学生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点。
还有就是诵读,不够。诗歌教学,诵读肯定是很重要的,其实不独是诗歌,很多语文课,诵读都是重要的。但是我也发现,很多的评课者在对一堂课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经常性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朗读不够,你语文课,怎么可以不朗读呢?但是评价归评价,实际的课堂,我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分析,这样那样的任务要完成而缩减朗读。但我仍希望,经过赏读之后,在透彻理解诗意后,能出现精彩的朗读。本堂课最后的诵读,是我预设中的高潮部分,但又觉学生的情感没被完全调动,及至朗读力度、气势不够,也或者是我的设计有欠缺,本来是想男女生呼应式朗读能带来一种音韵节奏上的美感,却在客观上造成朗读主体力量的减弱。
想象中有理想的课堂模式,但却无法将之具象化。
仍沿袭那句套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正因为遗憾,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二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一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二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三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四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下课!
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送别
早骤寒依依不舍
留恋
温燕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四
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听公开课,我教授的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的第二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和以前的诗比起来,这首诗篇幅比较长,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懂意思,了解诗意。
读出感情,品味意境。
整体感知,积累名句。
因为在课前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但仍存在一些缺憾。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这节课思路比较清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首诗,层层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2、教师从学生的现实中列举与亲友分离的场景,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适当补充岑参的性格特点,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到诗人因朋友返京而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失落之情。
3、 积累名句一环节设计也比较成功,让学生不仅积累了本诗中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送别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还 可以积累诗中其它自己喜欢的诗句,比如诗中红白映衬的句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 等,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其它咏雪诗和送别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4、本节课的四个教学步骤,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致用,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它的古诗甚至现代诗。
但是,这节课结束以后,语文组的老师也给我指出了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进行“读懂意思,了解诗意”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逐句解释意思,不仅破坏了诗歌的意境,而且浪费时间,同事们建议我把这一环节改为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把本诗改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五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选自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送武判官归京”)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