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

时间:2024-12-17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一

ok3w_ads("s005");

二十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转折年代,这个时代的变局不仅意味着中国政治社会建制处于由大一统王朝帝国、宗法家族制度向现代性政治社会制度转变,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上也处于由儒家意识形态范式向现代性范式转变。这两种转变之中由于存在着“质”的变化,进而引发了两种危机:前一种转变所显现出的便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后一种便是道德和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近代中国,正是在这两大危机的互相激荡、冲击下蹒跚前行的。

按张灏的说法,中国近代意义危机凸现于1895年至1930年的“转型时代”,它包括道德取向、精神取向和文化认同三个层面的危机〔1〕。此前,中国儒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意识系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仁为中心、以礼为规范基础的人生观,这一整套关于宇宙、自然、生命、人生的来源和意义构架维系着中国数千年士大夫甚至于一般民众的信仰和意识世界。在这一套系统中,人们只要按照儒家的那一套“修身”方式去做,人的生活就有意义,最终可以达到与“天”全面融合的完美境界〔2〕,“内圣外王”便是其明确的路线和目的。但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武力的扩张、欧洲文化的刺激以及旧社会结构急遽变迁等多重冲击下,这一传统的意义世界发生了崩溃:在道德价值层面,以“礼”为基础的儒家规范伦理——三纲五常为核心——彻底被动摇并逐渐解体,而以“仁”为基础的儒家德性伦理——圣贤君子的人格理想和天下国家的社会理想是支柱——也完全被解纽;在文化取向层面,当近代中国被迫落入以西方霸权为主的国际社会中后,千年的“夷夏之辩”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完全被颠倒。不仅如此,近代国人还发现他们所必须虚心求教的“西学”正是源于侵略中国的西方国家;在精神取向上,在西方基督教与西学,特别是科学自然主义的冲击下,以天人合一为观念展开的,以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以及理、气、心、性等基本范畴构成的宇宙观被推翻。总之,在旧有的意义体系崩溃以后,中国人无论是上层士大夫还是普通民众在思想意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和茫然,陷入了严重而普遍的“精神迷失”的境地,如同一个人被抛置于一个陌生的广场上,不知出路在哪?出现了当代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谓的“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3〕。这一历史情境可以说是中国自中古时代佛教传入中土后所未有过的。

如何解决这一意义危机呢?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等知识分子纷纷走向佛学,使佛学研究一度盛行,从思想史的内在理路上来看这是对重构意义世界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康有为欲把“孔学”定为“国教”的企图也可看作是对意义危机做出的应对。当然,面对强势的“新式”西学,佛学、孔学这类“旧学”功夫是难以招架的。针对于此,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了“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希望以民主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以科学来克服意义危机,引导国人走出“广场恐怖症”。他们坚信,科学可以解决信仰问题,可以给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在思想意识上提供可靠的指针,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世界观。

相对其他文化而言,“科学”无疑是西学的一个核心特质。陈独秀独具匠心的高举“科学”的旗帜后,“科学”的信仰便在中国盛行。当然,这种对科学的信仰,是一种科学主义,它是从西方近代主要知识传统中产生出来的,“它把所有的实在都排放在一个自然秩序之内,而且认为只有科学方法才能理解这一秩序的所有方面,无论是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4〕。自启蒙时代到十九世纪末,整个欧洲知识界都弥漫着这种“科学万能论”态度,可以说,启蒙“祛魅”以后,“科学”已取代上帝成为伟大的、全能的而且是善的力量和象征,人们相信有了科学,人类就会在幸福的大道上向前奔驰。尽管到了十九世纪末,西方思想界已开始质疑“科学”,但是对科学持乐观主义的科学主义却从西方向世界扩散。显然,民国初年,当《新青年》和《科学》在中国宣扬科学时,中国人对科学是持乐观的科学主义态度,正如张君劢所说,当时国人对科学是“唯唯称是,莫敢有异言”。

近代中国对科学较早产生质疑的是梁启超。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物质灾难和精神失落使梁启超对“科学”产生了失望:“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可现,但现在,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5〕

梁启超这种以诗人的直感表达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在民国初年的中国如同古井微澜,难以引起较大反响。引发对“科学”进行争论的是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关于“人生观”的演讲,演讲中张君劢质问: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吗?由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学术思想界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大讨论由此拉开帷幕。

梁启超、张君劢对“科学”的发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上具在突破性的意义,正如李泽厚指出:“如果纯从学术角度看,玄学派所提出的问题和所作的某些基本论断……比起科学派虽乐观却简单的决定论的论点论证要远为深刻,它更符合于二十世纪的思潮。”〔6〕然而,问题是,发生在中国这一时期的这个讨论不是关于学术问题的讨论,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应对意义危机的大争论”〔7〕。既然是为了应对危机的讨论,“玄学派”的观点在思想学术上深刻尽管深刻,却是“飘浮”于中国危机现实感之上的,因而,被当时的科学派骂为“玄学鬼”;相反,科学派的观点简单是简单但却“直接明了”“斩钉截铁”地指定了方向,满足了急于要走出思想意识上的“广场恐怖症”、意义危机的国人的需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指出,在一个处于“普遍的迷失感”的社会中,寻找一个新的意识形态是极为迫切的〔8〕。这样,意识形态更强的科学主义便取得了胜利。

当然,科学主义胜利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据汪晖教授研究,它是与晚清和民国以来的“教育制度和知识谱系”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有关的,与出现了“科学话语的共同体”——一个使用与人们的日常语言不同的科学语言进行交流的群体——是相连的。这个共同体开始以科学社团和刊物为中心,通过印刷文化、教育体制和其他网络,把自己的影响扩大到全社会,最终用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取代了旧有的宇宙观〔9〕

科学在论战中的胜利使它在思想意识中处于统摄一切的地位。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对此作了一个形象地说明:“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地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开诽谤‘科学’的。”〔10〕

不过,这个“科学”却不是一个单一整体的科学。美籍华人学者郭颖颐指出,当时中国的科学主义分为两种形态:经验论的科学主义和唯物论的科学主义,前者主要是自由主义的,而后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11〕。据李泽厚研究,在人生观的论战中,科学派的胜利,最后更多地表现为唯物论科学主义的胜利,即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因此,科、玄论战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并“日益作为科学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信仰”〔1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思想学术界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马克思著作的引入以及二十年代中期国、共两党合作,马克思理论在中国思想意识领域便形成了强大的气候。正因为如此,在随后的历史年代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1927年“四·一二”以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其命运最低潮的几年中,马克思主义却浮现为中国社会思想中最有活力的潮流,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史学界取得了胜利——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一种主导理论〔13〕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何以会在中国史学界取得胜利呢?

“科学”走入史学,这首先与当时中国人对“科学”在概念上的理解和“科学”实践有关。今天,我们讲到科学,往往会联想到数理化等之类的学科。但是,在五四时期,人们更多的是从精神和方法上去理解“科学”的,也就是说更注意的是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只要你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从事什么学问研究都可看作是在搞科学、在从事科学实践。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陈独秀就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的最大效用。”〔14〕

针对当时国人只知自然科学而不重视社会科学的现象,陈独秀还说:“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向来不认识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输入我们东洋的文化,向来不认识中国的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15〕从陈独秀的这段话看,他显然认为自然科学的权威在中国早已建立,社会科学则不然,所以他讲到“科学”时,往往是指加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据此,罗志田教授认为,鉴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他所关注的倾向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注意力的方向〔16〕。如果说陈独秀在这里只是提倡用科学方法去治非自然学科的话,那么,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旗手胡适就直接提倡用科学方法去整理国故。本来新文化运动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结果当时的学人们“挟着科学”又一头返回传统(国故)中去了,并形成了一股“国学”热〔17〕

出现这一转向的原因当然很多,涉及民族主义情结、“再造文明”的欲求等等,但罗志田教授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国故热的出现是与当时学人“趋易避难”的选择有关。我以为这一说法极具洞见。所谓“难”与“易”,是指清末民初的学人们对中学与西学、西方的理化“科学”与“文学”(指今天所说的大文科类,包括国学、史学等,下同)的认知,概括地说他们有“西学比中学难,而理化等‘科学’尤难”的共识〔18〕。也多少基于这一原因,那一时代的几届留学生们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作力最大的师生二辈大多选择的也都是倾向“文学”〔19〕。但时人又认识到于国于民“科学”是必要的,如何是好呢?最佳办法当然是把“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于是,把“科学”从具体的数理化中脱离出来而成为抽象的“方法”、“思想”的论说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样一来,人们从事“科学”,就可以不必去从事那些于国人较难的数理化的“科学”,只要在自己的所熟悉的学问之中把科学“方法”和“精神”运用上去,也就属于在从事“至尊”的“科学”了。因而,胡适说:“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20〕

罗志田教授认为“趋易避难”是“科学走向原属‘文学’的国学和史学的一个潜在原因”,但我却以为这一“潜在原因”其实倒是最“现实”的、最“显现”的。“趋易避难”如同“趋利避害”一样乃人的生存本性也。无论如何,科学就这样走到国学和史学中来了,稍加“精确”地说,科学是先“进入”国学,后才与史学相结合的〔21〕。从一定的角度看,国学与史学是难以划清界限的,顾颉刚就说:“国学是什么?是中国的历史,是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分。”〔22〕但国学显然涵盖着更多超越了近代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正由于它揽括的内容太多,作为一门学科它实际上是“模糊不清”的,一些学人便从西式的学科分类角度出发不承认国学为“学”,另一些人则担心提倡国学会阻碍国家要“富强”、“图存”的目标,便把研究国学视为“要在粪秽里寻找香水”(陈独秀语),国学存在的正当性便有大问题了,大约到北伐战争后,风靡一时的“国学热”便走向衰落了。但与国学纠缠密切的史学却由于其学科性强等原因,从国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极有生命力的学科。1926年顾颉刚《古史辨》的出版与风行,标志着中国学界的关注重心已从“国故”转到“国史”。随着这一变迁,科学的实践重心也就由国学转移到史学,就这样科学的马克思理论也就与史学相结合了。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在中国史学取得胜利,这与它理论本身具有“历史”性的特质和处于危机之中的近代国人迫切需要构建新的“历史观”有直接关系。近代,在中西方的对撞中,结局都是中国“完败”,面对如此之果,中国人在反思自身之时不由得对过去历史产生了全面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当然也就容易使人处于没有过去也不知未来走向的迷惘之中。为此,构建一套新的历史叙事、历史观念,重塑国民对自身过去历史的认知、建立对未来走向的信心就成为近代中国人思想意识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首要的重大问题。这一欲求也可以说是中国欲把自己的历史纳入世界“普遍历史”的意愿。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把进化史观引入史学,高呼“史界革命”,要创“新史学”,以图解决这一问题。但进化论史观在关于人类发展的具体形态、演变动力、最终理想目标等等问题上过于空泛,因而没能完成这一使命。

谋求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指向,为此,它必须把人类的历史阐释清楚,并勾画出人类未来的美好图景,这就使这一理论带上了深刻的人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人类社会发生、发展以及如何走向美好未来的理论,如同基督教把上帝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把唯物史观放在了历史叙事的核心。从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概念对过去人类历史进行分析,不仅指出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更指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这条规律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因而,它是科学的结论,如同自然科学的规律一样,它当然也是普遍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对中国人来说,这就意味着中国历史也是符合这一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黑暗走光明和解放的历史规律。显然,这样科学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是中国人急切重构历史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和历史观。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重构中国历史当然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作,或许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半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使人无法静下来完成这项工作,倒是1927年大革命政治上的失败促成了这项工作的完成,也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界获取了胜利。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通过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来显示它在中国已获取了胜利的。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学术界爆发了这次论战。其实这次论战既是一场学术论争,又是一场政治论战,正是由于1927年中国政治出现巨大变动,促使人去思考中国将何去何从的问题,从而直接引发了“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中国社会史论战”〔23〕。当时参加过大讨论的侯外庐后来在回忆录中就明晰地指出这一点:“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探索革命的前途,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研究。……理论界对中国现阶段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展开了争论。既然要争论这样一个涉及中国国情的问题,就不能不回过头去了解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于是问题又从现实转向历史,引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社会史论战。”〔24〕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就坦言研究过去就是为了未来:“对于未来社会的期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过往的事程,也正好决定我未来的去向。”〔25〕

相关热词搜索: 史学 意义 危机 近代中国 科学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二

ok3w_ads("s005");

[摘 要]抗日战争的胜利驱逐了日本侵略者,挽救了民族危亡,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优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走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地位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5)04-0005-0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是中华民族由危亡到复兴的转折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1]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驱逐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历史,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之间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更吹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号角。在其后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几乎以一己之力顽强抵抗着日军的进攻,以高昂的代价,消耗了大量的日军有生力量,拖住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迫使日本不得不放弃“北进”侵苏的计划,使苏联在苏德战争的关键时刻能够把远东地区重兵集团西调,以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客观上援助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对此,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曾无奈地表示:“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2]也正是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使得日本南下东南亚的计划一再推迟。“珍珠港事变”后,日本能够投入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兵力只有约40万左右,尚不及中国战场日军兵力的一半,数量严重不足,日本大本营在无奈之下被迫取消了进攻澳大利亚和印度的计划,使美英获得了在远东地区准备战略反攻的宝贵时间。对此,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有感触,他曾对其子伊里奥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国内抗战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应英国要求,以10万精兵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盟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给世界留下的一直是夕阳西下的老大帝国的印象,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英勇不屈,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援助下,最终击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和决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斗志和巨大作用,赢得了世界普遍的尊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时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顽强奋战和巨大牺牲,迫使日本归还甲午战争以后从中国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4]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格局,优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现代国家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逐步被边缘化,日渐失去大国地位。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处于积贫积弱屡屡被列强侵略的状态,被人视为“东亚病夫”。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肇始的全民族抗战以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威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使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中国被邀请为“联合国家宣言”4个居前领衔国之一,从此中国被公认为反法西斯的四强(苏美英中)之一。其后,盟国商议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等),并请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出任战区最高指挥官。1943年1月,美英宣布取消在华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同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奠定了反法西斯阵线抗击日本的总原则。《开罗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6]收回东北,是1931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心愿;收回台湾、澎湖群岛,更是1895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心愿。开罗会议关于东北、台湾、澎湖群岛回归中国的决定,正式确定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不可分割的国际法原则,也是承认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1945年4 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拥有大国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中华民族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政治大国的主要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等列强战败投降,英、法的实力在战争中也受到沉重打击,自清末起即对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危害最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威胁最大的日本无条件投降了,而北方的强邻——苏联也因为在战争中损失巨大而忙于休养生息、消化战果,无暇南顾,亚太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空前好转,为民族振兴、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现代国家提供了必备的前提,也为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争取和获得更加重要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走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前的一段时间里,蒋介石国民党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血腥镇压,用白色恐怖逐步树立和巩固了自身的独裁地位,抗战爆发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各种矛盾最集中、最复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不断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创造了加强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领导各阶级、各阶层民众坚持敌后持久抗战,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到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120余万党员、领导着百万人民军队和1亿人口解放区的全国性大党。党对根据地内的阶级关系、政权组织、劳动政策、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的政策,正确地处理了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关系,巩固了人民的团结,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了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核心力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主心骨和顶梁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关键性作用。

与共产党截然不同的是,国民党在抗战中日益沉沦,这种不同变化的根本在于国共两党的本质区别。本来抗战掀起的爱国主义民族热情为国民党的革新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民众基础, 但是由于阶级局限性使得退到西南大后方的国民党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进步,反而在派系斗争中不断内耗,党、政、军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陷入了腐败的泥潭,统治危机日趋严重,民众对国民党政权在抗战中的腐败无能极度失望,特别是在1944年日本发动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损兵60余万,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使得美国政府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意志及其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也完全丧失信心,不得不重新考虑调整援助中国的政策,进而向延安派出军事观察组,主动与共产党接触,使中国共产党迈出了从农村根据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一步,在国际上扩大了影响。国共两党政治力量在抗战时期的此消彼长,成为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转折点。

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许多有影响的中间势力对国民党已经不抱幻想,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共产党“享有政治改革和廉洁的声誉”,“已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支持,因此要消灭他们是不可能的”,“除非国民党像共产党那样,进行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要么它证明自己有能力夺过这种对人民的领导权,否则,共产党将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的统治力量”。[7]人们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的身上,人心向背决定了中国政坛力量重心的转移。“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8]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和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9]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动员最广、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空前地唤醒了民族意识,极大地凝聚了民族力量,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地走向沉沦,四分五裂,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华民族被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中国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侵略者最初认为,中国是一个不统一的分裂的弱国,“三个月之内就可灭亡中国”。面对日寇的侵略,所有的中国人都亲身感受到被日寇铁蹄践踏的痛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油然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各党派、各阶级、各民族捐弃前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建立起了有最广泛社会力量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团结抗战的新局面,中国四分五裂的乱局为之一变,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烽火,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正是抗日战争催生的结果。在战争中,中国人民看到了自身的落后和因为落后而挨打的事实,认识到现代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普遍地受到一次现代化的洗礼,树立起了强烈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和总结抗战光荣历史,对于我们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政治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今天,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因此必须坚定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这是我们推进伟大事业、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抗日战争中,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0]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熔铸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9]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

[2](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2.

[3](美)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m].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49.

[4][5][8][10]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02).

[6]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543.

[7]沈庆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75-76.

(责任编辑:卫令海)

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史 中国 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三

(1)五个阶段:

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b.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四

ok3w_ads("s00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就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认为,第一,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创建,还是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对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近代;中国;留学生;体育

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留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推进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一直不为学术界所重视。事实上,中国近代史上的大规模留学生运动,不仅加快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而且,对近代中国的体育发展也曾有过非常积极的影响,起到过特殊的历史作用。因此,注意研究近代中国体育史上留学生的历史作用,不仅是为了丰富和充实有关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研究内容,而且,是为了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全貌和它所走过的发展道路。

一、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近代西方体育的引进

为了培养军事教官和工业人才,洋务派曾选派了几批青少年前往欧美和日本等国留学,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为国内带回了许多西方近代体育的一些训练和健身项目,推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留美学生与近代西方体育的引进

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运动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1870年冬,清王朝为了培养外交和企业人才,批准了由曾国藩、李鸿章所上的《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章程折》,从此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留学教育的一页。1872年,到1875年时,清政府共向美国派遣了4期计120名留学生。留美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193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菲尔浦斯书信体的《自传》中,曾有“中国同学”的章节,其中写道:“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所有的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

(二)留欧学生与近代西方体育的引进

为了加强清政府海军的技术力量,清政府于1876年至1886年分三批共78名学生向欧洲派遣。之所以要派往欧洲,是因为李鸿章等人认为,法国制造技术最好,英国水师操练最精。所以,主张派留学生去法国学制造,去英国学驾驶。“请于闽厂前后学堂选派学生分赴英法两国学习制造驾驶之方,及推陈出新练兵制胜之理。”留欧学生对近代西方体育的引进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885年留英学生严复认为,中国的救亡图存,也需要有“血气体力之强”。所以,他回国后在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期间,表现了对近代西方体育的足够重视。学校开展有田径、足球、游泳、拳击等多项近代西方体育活动。

(三)留日学生与近代西方体育的引进

中国早期到日本留学者为最多。晚清政府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是从1896年开始的,由出使日本的大臣带13名学生赴日留学。此后,逐年增多。1901年至1906年间,留日学生达13000多名。使留日学生数成几十倍增长。留日学生区别于赴其他国家留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自费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此期间毕业于日本大深体育学校的,仅四川就有10余人。当时大深体育学校是同盟会在日本办的一所速成体育师资学校,分一年与一年半毕业两科,课程有体育学、教育学、生理学、解剖学、音乐、徒手体操、机械体操、兵式体操等,一些留日归国学生,基本上就是按照大森体育学校的办法和学习内容来创办中国体育学校的。

二、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体育的贡献

(一)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建设打下基础

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颁布并真正实施的学制,它标志着中国长期封建式的官学、私学、书院等学校形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现代形式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而这个学制正是在留日学生的直接影响下出笼的,其中,确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学校体育制度。此外,在创办体育专业学校方面,亦是留日学生走在了最前面。在近代中国体育史上,无论是1905年创办的带有革命性质的绍兴大通师范学堂,还是1908年创办的以培养体育师资为已任的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其主要创办者均为留日学生。由此可见,20世纪初中国学校体育建设主要是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进行的。

1922年后,随着留学欧美学生对中国教育影响力的增大,中国的学校体育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从1919年4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教育调查会上已显端倪。当1922年11月1日北京政府正式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教育史上的《壬戌学制》时,它一反过去中国长期抄袭日本的做法,而是接受美国的教育思想,模仿美国的做法。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最突出表现:是将学校“体操科”改名为“体育课”。从此,学校的兵操教育制度被彻底废除,以田径、球类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西方近代体育内容,正式进入了我国的学校课堂,并获得了普遍实施。

(二)加快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中国的3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无一不是留学生。王正廷(1882—1961),中国历史上的第1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历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长、董事长、理事长等职,曾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孔祥熙(1880—1967),近代中国的第2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01年留学美国,先后获欧柏林大学学士和耶鲁大学理化硕士学位。董守义(1895—1978),近代中国的第3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23年赴美国春田学院体育系进修,1925年回国,曾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又如,作为主要负责近代中国奥林匹克事业的中国奥委会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自1924年成立以后,其主要领导成员也大都是留学生,如沈嗣良,1921年留学美国春田学院,专攻体育,1923年回国,曾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兼名誉总干事。郝更生(1899—1976),1925年毕业于美国春田学院,曾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

期次,广大留学生在推进近代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有:第一,较为系统地向国人介绍奥林匹克运动,如1930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该书作者宋如海曾作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代表,观摩了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回国后他以“奥林匹亚特”的谐音为书名(奥林匹亚特,指每4年召开一次奥运会的周期),第一次较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组织机构、历届奥运会成绩以及国际田径规则、第9届奥运会盛况和作者的感想等内容。第二,有组织地选拔和培训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如为参加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早在1935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就商借青岛山东大学举办了体育夏令营,对有关的运动项目(主要是足球、篮球、田径)的运动员进行集中训练和选拔。第三,较为深入地研究和传播奥运文化,如留美学生袁敦礼,曾于1932年在《天津体育周报》上发表了《世界欧林匹克运动会的价值及对于我国体育的影响》的重要文章。文章不仅就奥运会的创办与顾拜旦的贡献,奥运会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而且,还就中国体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发展道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可谓是近代中国一篇颇具深刻影响力的奥运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卷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1981.

[3]国家体育文史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 中国留学生 我国 影响 发展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五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16;11;13-14)(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第一个任务为第二个任务创造了前提?(p17-18)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p21;22;27)

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实际为日本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岛屿和彭湖列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设厂制造,产品依进口货纳税,免征其它杂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放;日本以占领威海卫保证赔款兑现和条约落实。

4、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p35)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5、《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p43)。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6、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p47)

(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p48)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8、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政令主要有哪些内容?(p52-53)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9、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p53-54)

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运动是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变法运动更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10、清末新政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第一,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裁撤绿营,建立新军;第三,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第四,废科举,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p58)

1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p60-61)

12、简述二十世纪初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是: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p62-64)

1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p66)

1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p67)

15、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p98)

16、简述十月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p101-102)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民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7、试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特点:

⑴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⑵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⑴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⑵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p114-115)18、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p134)

19、西安事变。

1936年蒋介石虽然调整了内外政策,但是对日本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与张、杨以及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p146)

20、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937.7.7-1938.10,日本进攻,中国防御,与日本正面作战的基本是国民党军队。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系列大会战,其中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大胜日军,其余的会战基本失败。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p149-151)

2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copyright e21cn

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p166-167)22、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意义如何?

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p171-172)

23、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2)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3)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4)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p189)

24、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91-193)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六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了解文章的写法,学习“以事实说话”的说理技巧。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了解文章的写法,学习“以事实说话”的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古代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近代科学却要从外国进入我国,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听杨振宁教授的论述!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

时间 特点 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文就是根据他在清华大学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科技演讲辞,谈论了一个热门话题,即中国近代科技为何落后于西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的问题。在演讲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全文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它在概述中国几千年来科技史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的轨迹,并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科技在未来21世纪的乐观前景。

2、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

时间 特点 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 公元14xx年前 中国领先世界 ?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记载和1962年的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 14xx年至16xx年 中国举步不前 ?明朝皇帝请一些传教士从澳门把造火炮的技术引到中国来

?《几何原理》被翻译到中国,对中国科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 16xx年至19xx年 中国抗拒科技引入 ?清朝同文馆的设立爱到阻力,有大学士认为“科技只是奇技淫巧,雕虫小技

?清朝派遣留学生,因受到猛烈抨击,最终又把他们召回。

第四阶段 19xx年至1950年 中国引进西方科学 ?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

第五阶段 1950年至xx年 中国科技飞速发展 ?中国在1956年建了第一个反应堆?1964年造出了原子弹?1967年造出氢弹④1970年卫星上天⑤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

3、通过表格的完成,我们了解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请思考: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敞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参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武力的胁迫;一个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人感觉到了耻辱,感觉到了奋起直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两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转折点,对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

4、在前瞻部分,作者对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持绝对乐观的态度。请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那么乐观?

参考:在作者看来,尽管21世纪中国仍然会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科技的发展只要有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就可以了。20世纪只具备了前三者,科技就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绩,而到了21世纪将四者皆备,因此,他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5、作者通过回顾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指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及现代得以迅猛发展的历史原因,并以充足的理由,指出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绝对乐观。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热情关注和殷切期望。

6、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参考:⑴以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体现在本文中,在阐述中国科技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时,他都列举大量真实可信、权威的材料做为立论的根据,做到有理有据。例如,为了说明14xx年以前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他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两个例子。

⑵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总体安排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分五个阶段论述,有清楚的时间起止,有因果关系的梳理,有分述、有总结,条理非常清楚。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预测,先拿出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预测的依据,然后分析中国现状与前景,论述顺理成章

⑶不断地变换人称。作为演讲辞,往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本文大量运用第一人称,如“我只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我个人认为”“我认为”等,都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运用第二人称,如“如果你去看”“当然有人讲,你讲的太简单了”等,则是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领他们共同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三人称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过”“有人问”等,则用于介绍一些权威性的知识或观点,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等。多种人称的变换,使这篇演讲辞语调丰富亲切,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讨与练习”三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七

教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资料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教师的授课资料,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我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我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所以,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教师的部分资料对应讲解,真真是的十分对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资料,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资料,会不自觉想起初中教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能够把历史经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教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样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我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可是是上头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当进取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我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样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明白。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日,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此刻,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我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明白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能够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八

ok3w_ads("s005");

2018网课中国近代人物研究期末考试答案七

得分:99

一.单选题(50题,50.0分)

1、在宋教仁涉猎的书籍中,读()是为了增强个人修养,为革命成功作贡献。

a.王阳明及心理学著作

b.经世之学

c.宪政思想

d.财政学

1.0 分

我的答案:a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不包括()。

a.联俄

b.联共

c.团结知识分子

d.扶助农工

1.0 分

我的答案:c

3、孙中山在不同场合讲的话自相矛盾,是由于()。

a.他的政治思想不坚定

b.他讲话是随性而发

c.为了争取不同势力的支持

d.他不擅长权术

1.0 分

我的答案:c

4、1904-1905年发生的日俄战争是为了争夺()权益而发生的战争。

a.朝鲜

b.中国东北

c.日本和俄国

d.朝鲜和中国东北

1.0 分

我的答案:d

5、1902年12月,上海和江浙的绅商们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被选举为会长。

a.郑孝胥

b.张謇

c.汤寿潜

d.梁启超

1.0 分

我的答案:a

6、1894、1895这两年期间加入兴中会的人员中,()占了绝大多数。

a.工人

b.会党

c.商人

d.农民

1.0 分

我的答案:c

7、()年邮传部成立铁路总局,梁士诒任铁路局局长。

a.1907

b.1906

c.1908

d.1905

1.0 分

我的答案:a

8、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包括哪五个民族?()

a.汉苗蒙回藏

b.汉满蒙回藏

c.汉满蒙回壮

d.汉满蒙维藏

1.0 分

我的答案:b

9、君主制结束后,第一个基本上统治了全国的国家领导人是()。

a.袁世凯

b.孙中山

c.黎元洪

d.冯国璋

1.0 分

我的答案:a

10、毛泽东说,“讲到运输工业,不能忘记()”。

a.张之洞

b.张謇

c.龙璋

d.卢作孚

0.0 分

我的答案:a

11、在西方人看来,实行宪政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

b.保证人民的参政权

c.保障人民的自由

d.限制政府的权力

1.0 分

我的答案:c

12、()在共和立宪国里是政治的真正的主体。

a.政党

b.议会

c.政府

d.国民

1.0 分

我的答案:a

13、宋教仁主张两党制,他认为1912年以后政治上的两党是()和()。

a.立宪派、北洋派

b.国民党、北洋派

c.国民党、立宪派

d.立宪派、进步党

1.0 分

我的答案:c

14、袁世凯统练的新军的称“北洋常备军”,简称()。

a.常备军

b.新建陆军

c.北洋军

d.新军

1.0 分

我的答案:c

15、甲午战争爆发时,正值慈禧太后()大寿。

a.60

b.50

c.80

d.70

1.0 分

我的答案:a

16、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a.1895

b.1893

c.1894

d.1892

1.0 分

我的答案:c

17、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认为()只适合推翻清政府,而()才适合建设新的中国。

a.革命派、袁世凯

b.革命派、立宪派

c.袁世凯、立宪派

d.立宪派、袁世凯

1.0 分

我的答案:a

18、1913年初国会大选后,()希望组织政党内阁却被袁世凯暗杀。

a.梁启超

b.王宠惠

c.蔡元培

d.宋教仁

1.0 分

我的答案:d

19、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完成了()和()的历史使命。

a.破坏旧制度、统一国家

b.破坏旧制度、建设国家

c.统一国家、建设国家

d.统一国家、改革旧制度

1.0 分

我的答案:c

20、香港兴中会成立于()。

a.1894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7年

1.0 分

我的答案:b

21、北洋派的核心成员不包括()。

a.张謇

b.徐世昌

c.杨士骧

d.唐绍仪

1.0 分

我的答案:a

22、清末新政的模范省包括()。

a.湖北省、湖南省

b.直隶省、湖北省

c.湖北省、山东省

d.山东省、直隶省

1.0 分

我的答案:b

23、在清政府推行()的背景下,全国的新绅士、新名流等形成了全国性的集结,并开始开展各种运动。

a.洋务运动

b.预备立宪

c.新政

d.维新运动

1.0 分

我的答案:b

24、国民党的政治信仰的基础是()。

a.个人感情

b.个人关系

c.三民主义

d.政治权术

1.0 分

我的答案:c

25、1912年()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a.7

b.8

c.9

d.6

1.0 分

我的答案:b

26、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模仿对象是()。

a.日本和法国

b.日本和西班牙

c.日本和德国

d.俄国和德国

1.0 分

我的答案:c

27、在振兴实业的过程中,()被委派为工艺局总办,成为袁世凯的得力帮手。

a.段祺瑞

b.张謇

c.周学熙

d.赵秉钧

1.0 分

我的答案:c

28、清朝衰败后,张謇支持袁世凯的重要前提条件是()。

a.能够推进改革、控制局势

b.交情好

c.受过他的恩惠

d.吴长庆的要求

1.0 分

我的答案:a

29、晚年孙中山认为()是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

a.军阀林立

b.不平等条约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0 分

我的答案:d

30、北洋军阀的政治体制是()。

a.共和制

b.君主制

c.民主制

d.独裁制

1.0 分

我的答案:d

31、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

a.成渝铁路

b.成汉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沪铁路

1.0 分

我的答案:c

32、中国第一个获得美国大学正式学位的学生是()。

a.孙中山

b.郑观应

c.何启

d.容闳

1.0 分

我的答案:d

33、宋教仁不赞同总统制而赞成内阁制是因为()。

a.更换不适合的总统会动摇国体

b.总统制易导致个人独裁

c.内阁制牵制较多不易造成独裁

d.以上都是

1.0 分

我的答案:d

34、()年新式警察制度推广到了整个直隶。

a.1902

b.1903

c.1901

d.1905

1.0 分

我的答案:b

35、不平等条约是从()后开始签订的。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0 分

我的答案:a

36、孙中山一生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业是()。

a.建立同盟会

b.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发动革命起义

d.促成国共合作

1.0 分

我的答案:b

37、日本同盟会实际上()负责得最多。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章太炎

1.0 分

我的答案:a

38、为什么说孙中山主导的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a.爱新觉罗家族仍然存在

b.改组后的国民党没有掌握实质政权

c.北洋军阀参与推翻了清政府

d.革命党人损失惨重

1.0 分

我的答案:b

39、袁世凯责任内阁成立后,任命张謇为()。

a.商务大臣

b.苏州巡抚

c.军机大臣

d.农工商大臣

1.0 分

我的答案:d

40、宋教仁对英国推崇的原因是()。

a.英国议会革命后,推进了民主政治

b.英国没有侵略中国

c.英国战胜了俄国

d.英国完全实现了人民统治国家

1.0 分

我的答案:a

41、张謇从事实业救国的精神动力是()。

a.家族需要

b.官场不得志

c.回乡守孝期间的受到排挤

d.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给他造成的刺激

1.0 分

我的答案:d

42、巡警学堂的创办者是()。

a.赵秉钧

b.张之洞

c.李鸿章

d.三浦喜传

1.0 分

我的答案:a

43、武昌起义中,()成了革命家的领导人。

a.黄兴

b.宋教仁

c.黎元洪

d.谭仁凤

1.0 分

我的答案:c

44、近代办新式企业最大的困难是()。

a.政策支持

b.市场

c.资金

d.技术

1.0 分

我的答案:c

4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的。

a.孟子

b.孔子

c.张謇

d.老子

1.0 分

我的答案:b

46、《新政真诠》的作者是()和()。

a.孙中山、陆皓东

b.何启、陆皓东

c.郑士良、胡礼垣

d.何启、胡礼垣

1.0 分

我的答案:d

47、1903年以后,()和()成为革命者的大本营。

a.檀香山 日本

b.湖南 檀香山

c.上海 日本

d.广东 上海

1.0 分

我的答案:c

48、《军政府宣言》发表于()。

a.1905年春夏之交

b.1905年秋冬之间

c.1906年春夏之交

d.1906年秋冬之间

1.0 分

我的答案:d

49、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是在()。

a.1913.1.1

b.1912.1.1

c.1911.1.1

d.1910.1.1

1.0 分

我的答案:b

50、黄花岗起义后,宋教仁组织上海一带的革命人成立了()。

a.国民党

b.同盟会总会

c.同盟会中部总会

d.华兴会

1.0 分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p6、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家都是接受了新兴知识的知识分子。()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7、宋教仁在清末提出的“国民为国家政治之主体”观念具有开创性和颠覆性。()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8、袁世凯草拟了清朝皇帝的退位诏书。()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9、晚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指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10、以周学熙为首的交通系,后来成为袁世凯集团的经济支柱。()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11、张謇中状元与甲午战争爆发是在同一年。()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12、推动立宪,普及宪政知识是预备立宪公会的宗旨。()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13、袁世凯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人物,不新不旧,又新又旧。()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14、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者由于新知识分子众多,又被称为“书生革命”。()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15、孙中山26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16、张謇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亲眼看到中了贡士后的兴奋之情。()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17、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宋教仁深明大义为清政府提供领土交涉参考。()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18、杨度是湖南湘潭人,是近代史上一位奇人。()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19、国民党在政治实践中,实现了党与政权的充分结合。()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20、庚子事件和晚清新政间接推动了孙中山的革命进程。()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21、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组建了包括北洋系和立宪派人士在内的内阁。()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22、宋教仁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大多是他直接指挥的。()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23、宋教仁1910年前后提出了革命三策,后来的武昌起义即是按照上策的革命计划进行的。()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24、袁世凯集团政治得以推行的手段主要是权术。()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25、在江苏谘议局成立后,张謇当选为谘议局的议长。

()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26、袁世凯在接管定武军后改名为“新建陆军”。()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27、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初期,被立宪派称为“孙大炮”。()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28、袁世凯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军阀的鼻祖。()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29、西方国家认为,政府的权力要受到限制,但君主的权力不用限制。()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30、民国年间,范旭东创办了永利碱厂,促进了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31、开国会是救亡图存的不二法门,这是张謇的观点。()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32、八国联军归还天津时,清政府可以在周边驻扎军队。()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33、宋教仁主张的内阁制是法国式的内阁制。()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34、民主宪政的实现需要借助革命或者改良的方式进行。()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35、张謇为了推进改革,一直积极公开参与改革运作。()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36、袁世凯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任临时大总统。()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37、社会革命可以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完成后再推行。()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38、宋教仁在自然科学方面造诣颇深。()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39、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政取得骄人成就,张謇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40、周学熙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41、国民党改组后,有了明确的领袖,但是组织上依然比较松散。()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42、宋教仁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实行责任内阁,赢得国会宣传,成立了国民党。()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43、甲午战争以后,新式企业多为清政府一手操办,或官办或官督合办。()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44、1905年,北洋练成六镇新军,并由袁世凯的亲信担任统治职务。()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45、宋教仁强调政党的成员可以是全体国民。()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46、孙中山在阐述民生主义时主张只收地租这一项税。()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4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指1913-1928年的统治时期。()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48、国民党与同盟会是性质一样的革命党。()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49、张謇主张渐进的改革,不希望突然的、剧烈的社会动荡。()

1.0 分

我的答案: 对

50、传统社会的精英政治,其授权者是科举制度。()

1.0 分

我的答案: 错

相关热词搜索: 慕课网 尔雅 超星 近代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如何写九

【单选题】(20分)在古代中国,人们一般将他们所认识的,在今人看来是相对封闭的一块地理空间,称为(d)a.世界 b.国家 c.地区 d.天下 2 【单选题】(20分)(a)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西方近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a.威斯特伐利亚 b.凡尔赛 c.华盛顿 d.雅尔塔 3 【单选题】(20分)鸦片战争前,英国早已变成了一个以(c)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的国家。a.农业 b.畜牧业 c.工商业 d.服务业 4 【单选题】(20分)1793年夏天,英国的(c)带领的一个使团来访华,试图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的市 场。

a.阿美士德伯爵 b.义律男爵 c.马戛尔尼勋爵 d.璞鼎查男爵 5 【多选题】(20分)1793年夏,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产生了哪些影响?(bc)a.促使中国打开了国门

b.中国衰败和虚弱的状况部分地为西方人知晓 c.中英间的战争阴影开始上浮 d.直接引发了中英鸦片战争

【多选题】(20分)

1839年,道光帝委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林则徐敢于接这个差事主要的原因在于(abc)a.林则徐是朝中著名的经世派干将

b.林则徐认为,洋人的腿不会弯曲,因此没什么战斗力 c.林则徐认为,洋人离不了中国的茶叶和大黄 d.林则徐对清朝军事实力十分自信 2

【单选题】(20分)

近代中国人编的第一本介绍西方概况的著作是(b)a.瀛环志略 b.海国图志 c.彼得大帝变政记 d.西方博览

【单选题】(20分)

中英鸦片战争时,中国的军事装备尚处于(b)a.冷兵器时代 b.冷热兵器混用时代 c.热兵器时代 4

【单选题】(20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到达天津给中国政府发来照会,由于中西文化隔膜,和 中国缺乏精通英文的翻译人才,道光皇帝以为英国人是来(a)a.向朝廷告林则徐状的 b.向朝廷军事挑衅的 c.向朝廷要求通商的 d.向中国要求贸易自由的 5

【判断题】(20分)

两广总督琦善与英国军队签订了《穿鼻草约》

(错)a.对 b.错

【判断题】(20分)

太平天国战争前,广西的土客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客籍人大量涌入广西定居。(错)a.对 b.错 2

【单选题】(20分)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主要因为(c)的原因而进入了衰败期。a.君主昏庸无能 b.农民暴动频繁

c.“官僚机器”的腐败和锈蚀 d.地主对农民盘剥严重

【多选题】(20分)

洪秀全最终走上创立拜上帝教之路的原因在于(abc)。

a.洪秀全是一个心气很高、野心很大的人,他多次参加科考,虽总失败,但仍不服气,想出人头地

b.洪秀全因科场失意,生了大病,梦见了《劝世良言》中的一些内容,后改信基督教。c.因洪秀全对参加基督教存在功利心态,他被教会拒之门外,从而,野心爆棚的他走上独立创教之路。

d.洪秀全向通过基督教组织农民,推翻清廷统治。

【判断题】(20分)

拜上帝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错)a.对 b.错

【多选题】(20分)

拜上帝教信仰的“上帝”身上都有哪些中国元素?(bcd)a.上帝是独一的神

b.上帝的面貌可以用语言来形容。

c.上帝有一个大家族,耶稣是上帝长子,洪秀全是上帝的二子,洪秀全那些造反的兄弟,是上帝的其他儿子 d.上帝有妻室

【多选题】(20分)

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都有哪些?(abcd)a.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判断题】(20分)

洋务运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中央导向。(错)a.对 b.错 3

【判断题】(20分)

总理衙门刚成立时,统治者只想将它办成一个临时机构,随时准备裁撤。(对)a.对 b.错

【单选题】(20分)

中国最先在(a)领域进行了近代化改造。a.军事训练与军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民用工业

【多选题】(20分)

洋务运动期间,由李鸿章创办和管辖的著名近代企业都有哪些?(abc)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矿物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多选题】(20分)

近代中国民间的“民教冲突”主要缘于(ad)。a.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冲突。b.中国和西方列强在政治上的冲突。c.中国和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冲突。d.信教与不信教民众间的利益冲突。正确 2

【单选题】(20分)

1870年著名的天津教案实际上是因为(d)引起的。a.中国官府镇压基督教徒。b.基督教徒把中国小孩的眼睛挖掉,然后制成了能使铅变银的药水。c.基督教徒借慈善事业聚敛钱财。

d.不信教的中国人怀疑基督教的育婴堂命人拐卖中国婴儿。正确 3

【判断题】(20分)

义和团运动时期,义和团拳民和倾向义和团的中国人看到西方人和与西方人或物有关的中国人,就疯狂对其进行杀戮。(对)a.对 b.错 4

【单选题】(20分)

义和团运动期间,德国公使(d)因到总理衙门交涉,无故被杀。a.西摩尔 b.包令 c.额尔金 d.克林德 正确 5

【单选题】(20分)

西太后能轻易相信义和团的法术,她的亲信(d)要负很大责任。a.荣禄 b.李莲英 c.文祥 d.刚毅

【多选题】(20分)

清末司法改革的重点是(ab)。a.建立独立的司法审判和检察体系 b.司法人员专业化

c.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审理司法事务 d.革除地方司法的腐败。

【判断题】(20分)

在清末新政以前,中国早就有了专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错)a.对 b.错 3

【单选题】(20分)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自治的主要推动与参与者是(b)。

a.清朝地方政府 b.地方士绅 c.清朝中央官员 d.所有的中国百姓 4

【判断题】(20分)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很多地方知识精英拼命反对。(错)a.对 b.错 5

【单选题】(20分)

受(d)刺激清政府,清政府下决心推行预备立宪。a.甲午战争 b.庚子之变 c.义和团运动 d.1904年日俄战争

【判断题】(20分)

日本趁欧战爆发,向袁世凯提出实际上是将中国变为日本殖民地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居然全部接受。(错)a.对 b.错 2

【判断题】(20分)

1915年的帝制运动更多的是一场民间自发的拥护袁世凯称帝的运动。(错)a.对 b.错 3

【单选题】(20分)

在袁世凯帝制运动的火头上,(b)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公然反对帝制。a.蔡锷 b.梁启超 c.杨度 d.康有为 4

【单选题】(20分)

第一个举起武装讨袁旗帜的蔡锷在(d)庇护下,到云南发动起义。a.梁启超 b.美国人 c.小凤仙 d.日本人 5

【多选题】(20分)

护国战争时,讨袁军原本军事实力强大,但很多将领不卖力气,这是因为(abcd)。a.袁世凯称帝时的威望不足

b.制度进化论对当时社会精英有很大影响 c.很多将领怕袁世凯称帝后,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了 d.惧怕袁克定接班,让这些人日子更不好过。1

【单选题】(20分)

1920年代初,共产国际开始向中国推行东方战略,他们想找一个合作者,一起推动东方的革命,他们首先选的是(b)。a.段祺瑞 b.吴佩孚 c.冯玉祥 d.孙中山 2

【判断题】(20分)

黄埔军校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在日本军事顾问帮助下进行的。(错)a.对 b.错 3 【单选题】(20分)

南方国民革命根据地主要是由广东和(a)构成的。a.广西 b.湖南 c.福建 d.江西 4

【单选题】(20分)

民国时期,省自治搞得最有模有样的是(b)。a.湖北省 b.湖南省 c.浙江省 d.广东省 5

【判断题】(20分)

由于孙传芳的快速失败,给所有北洋军阀一个巨大的震动,因为他是北洋军阀能征善战的象征。他失败了,所有人都觉得这国民革命军太厉害了,所以很多北洋军人都纷纷的倒向了国民革命军。(错)a.对 b.错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8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

    推荐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简短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

    最新药店走访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

    2023年远程教育调研报告(精选8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我就给大家讲

    最新收费站差错心得体会(精选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简短(五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

    最新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精)(四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

    2023年教师责任心得体会实用(优秀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

    最新普通真实日记小学四年级 小学四年级日记(大全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

    2023年沁园春长沙心得体会(实用14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