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提升学习效果。希望下面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初三教案范文,能够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周长的认识教案篇一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指”到“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周长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教案篇三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周长的认识教案篇四
问题:中高段小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很容易混淆两者计算。
根源:可能同周长教学的起始课有关,即在第一课时过早地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概念化、形式化、公式化。学生在尚未充分感知情况下,一味去记住周长的计算公式,而不是真正理解、感悟周长的含义。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周长,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在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师:课件、学习单、软尺、绳子、大树叶生:树叶、彩笔、直尺、
【教学结构】一、初步感知
(一)熟悉的一圈(一周)(指、说周长)1.五中操场跑道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五中的操场。钟老师喜欢跑步,每天至少会跑一圈。你们猜猜钟老师跑一圈是哪里到哪里?谁来指一指?(师现场在黑板上画个操场后,请3个学生指)
师:哇!一圈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呀!它们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2.路线图
师:有时,我也喜欢到我们家旁边的小公园走上一圈。
大家再猜猜,这一圈可能是哪里到哪里?(请2个学生指)师:哦!原来这一圈可能是大圈,也可能是小圈。也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
师:瞧,像这个镜框,它的一周在哪里?拿出你的小手试着指一指?
这一周的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个镜框的周长。2.树叶的周长
师:聪明的你能找到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生: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点。
这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沿着边线描,师当场把黑板上的树叶描出周长)3.扑克牌的周长
师:这张扑克牌它的一周又在哪里?请你用红色水彩笔,快速把它描下来,
4.反馈学生描的作品:
师:这条绿色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这条红色边线的长度就是这张扑克牌的周长。
师:看着大家描得这么好,调皮的周长跑出来了。我们看看去。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如果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三)封闭图形的周长
师:看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蚂蚁和瓢虫也来了。赶快看,它们在干么?
哦,原来它们在比赛谁爬得更远?
师:怎么量?(三角形树叶、一般树叶形让生说一说)【温馨提示】
a.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如果测量遇到困难,欢迎找老师帮忙)b.量一量:具体分工,合作完成。
c.记一记:测量的数据记录在卡片上。(取整厘米)d.算一算,比一比:一周有多长?2.同桌动手测量后反馈:
师:你用什么工具,测量树叶形卡片的周长?(1)曲线图形的周长生1:用卷尺绕着量
生2:用毛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能了。生3:滚动方法
操作演示,用一条毛线绕树叶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同。师:用一条毛线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这条线段测得长度大约是18什么?(厘米)
(弯边:绳绕再拉直测量,直边:直接测量再可相加)(二)算平面图形的周长1.口算下面图形的周长(1)正五边形(乘法)
生:五条边的长度和就是这个五边形的周长。(2)一般的四边形(加法)
师:更多边的图形,会算吗?要知道什么?怎么算?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师:还有没有更快的比较方法?(平移法)课件演示。a引出只需要比较不一样长的两条小边。b把缺角的正方形也平移成一个正方形。c得出结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课后作业】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
【板书设计】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录微课的旁白:
生活中周长,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如果要给这幅风景画镶上边框,就需要知道这幅画的周长。瞧,这是我们常玩的沙坑,如果要在它的四周铺上木板,也要算出它一周的长度。
姐姐要买新裤子了,就要测量一下她的腰围。农民伯伯要给菜地围上篱笆,就要知道这块地的周长。李叔叔想知道这个南瓜的大小,也要测量它最大圈的长度。人造卫生绕地球转,也是运用到有关周长的知识。
同学们,希望你也能运用周长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案篇五
《认识周长》是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探索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几节课是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周长的基础,因此学生的理解十分重要。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指一指、试一试、画一画、围一围、走一走等方式,让学生在手动、脑动,变单一为丰富,让学生感受数学、训练思维。
理解周长的三个步骤:1、用彩笔画一画边线。由小蚂蚁爬树叶引出认识边线;2.学生自己尝试用彩笔描一描一周边线,感知一周边线;3.用手指指一指树叶的一周的线,再指一指别的物体的周长。从而通过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因而认识周长。而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再次分层,由具体事物的周长,抽象到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能逐层了解,清晰概念。4、让学生走一走,走出地面上图形的周长(教师提前画好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
通过这些方式的活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很到位。看来要想学生掌握的好,只有话静态为动态、变观察为探索,才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老师才能高效的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