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十五篇)

时间:2024-11-26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5组词语,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惩处 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预设: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生词。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课件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啊!

编辑短评:本课重点突出“中华不振”的体会,逐层深入,由词句──内容整合──资料补充,为体会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了很好的铺垫(王贺玲)。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读好人物对话,读出带“?”“!”句子的语气、情感。

2、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尝试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讨论并交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受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教育。

4、会写“龄”“待”“纷”“顾”“振”等5个生字,抄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练习模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认识周恩来。

1、同桌交流,向家长了解到的关于周恩来的信息。

2、指名交流,老师适当补充,并提示“向家长了解信息”(板书)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默读,尝试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

1、请同学拿出笔,不出声地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尝试自己读懂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懂的内容。

3、请求同桌的帮助,尝试读懂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懂的内容。

4、向老师提出自己和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整理问题,向全班同学请教。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特别注意发挥同学互助的力量,注意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词语方面的,提示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比如“若有所思”,就可综合运用查字典(查“若”的意思)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来理解。如果是核心的问题,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什么意思?则可以在精读课文时组织讨论。

三、精读,探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朗读人物对话,特别是魏校长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受到感染教育。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探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老师可以模拟魏校长组织教学,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情境学习。如师:“请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来读书呢?”一位同学说——

(生:为了家父而读书。)

师:又一位同学说——

(生: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什么是“光耀门楣”呀?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光耀门楣”的意思,老师做必要的讲解,如“光耀门楣”也叫“光宗耀祖”,就是当大官、赚大钱等等。

老师继续走到某一位同学身边,亲切地问:“小同学,你也来说说。”——

(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师指导学生说好这句话:如注意课文提示语的提示“站起身”“略加思索”“郑重”等词,想像周恩来说这句话时的样子、神态、语气等;然后,多请几位同学试读,必要的时候老师教读,全班朗读,读出味儿了。继续——

2、讨论交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师:请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啊?

学生说,老师做必要的提示,顺势简明扼要地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讲故事(可以改编陈沚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ttp:///hsyw/?articleid=348)

学生朗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好!好!这话讲得好!(并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

引导孩子理解“浑身一振”“大声”和“!”的作用,学生练习读好这个句子。继续——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周恩来。)

3、同桌练习朗读人物对话。(提醒孩子注意人物对话的提示语)

4、指名同桌展示朗读人物对话。(可以组织评价,评价时,重点要求孩子听出有没有根据提示语的提示来读。如“笑了笑”“环顾四周”“亲切”“浑身一振”等,还有标点符号的提示。)

5、练习,模仿写句子(见《语文天地》),朗读自己的句子。

例句: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 而 。

为 而 !

四、写字,练习书写“龄”“待”“纷”“顾”“振”等5个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词读音。

2、抽出“龄”“顾”“待”“纷”“振”,读一读,记一记。

3、指导书写,这五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又有细微差别,如“龄”和“顾”左右一样宽,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老师示范,强调“顾”的左边、“振”的右边的写法等。

4、学生练习,注意提醒写字的姿势等。

5、评价,重点在写正确、规范。

五、作业

制作“座右铭”: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者自己写一句读书格言)摘抄下来,加上花边等装饰一下,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或者床头(和父母一起或者独立完成)。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重点认识一些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同学们,你们来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指名说)

4、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板书课题)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出示小黑板,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1、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4、从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1、自己一边读,一边想: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1、自读读文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你从本段学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周恩来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目睹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我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以读说感悟为主,让学生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爱国的情感、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 (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 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 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 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1、知识教学:了解运用具体事例表达美好思想感情的写法。掌握“崛、脆、楣、沦、惹、轧、桩、泊”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通过具体材料和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救国抱负和崇高的学习目的。

1、重点:初步学会通过具体材料和语言领会文章内容。

2、难点: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思想。

幻灯片等。

[教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生字。

2、熟记注释中几个重要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剧中的周恩来为了革命,历经磨难。他为国为民的做法是久已有之。你们想了解吗?周恩来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总理,少年时代的他有怎样的志向呢?我们学习课文之后就能知道这些情形。

(在讨论中自然地引入课题,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题。

板书课题。

“为……而……”准确地表达了“目的”与“行动”的关系。

三、检查预习、进行字词教学。

出示幻灯,给加点字注音。

崛起 干脆 门楣

千钟粟 桩 惹 轧

解释几个词语:

光耀门楣 扬长而去 千钟粟 颜如玉

四、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写了少年周恩来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

2、“一桩桩的事实“指哪些事情?

3、按时间顺序,第一个片段应插在什么地方?把它提到开头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

五、逐题解答。

1、两个片段:

在奉天东关模范小学的一堂修身课和考上天津南开学校后关于为什么上中学的讨论。

2、“一桩桩的事实”指:(幻灯出示)

伯文告诫、中华不振

列强分割、蚕食中国

日俄战争、中国遭殃

洋人违法、逍遥法外

3、第一个片段应插在“一桩桩的事实”这段之后,提到开头,有突出中心和点题的作用。

(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3次。

2、完成作业本第一至三题。

3、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和通过比较来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课文写了周恩来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

2、“一桩桩的事实”指哪些事情?

二、学习新课。

1、“一桩村的事实”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也照顾到地点转换,“一出沈阳火车站”、“到沈阳后”、“在沈阳租界”等。

(教师要适当地复习小学学过的内容)

2、“沉重分量”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周恩来对“中华不振”的沉重忧虑和对“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

(提示学生联系本文主旨来回答,答案不要求统一)

3、课文记叙周恩来考上南开学校后的一次讨论会片段有何作用?

明确:对于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周恩来同样作了响亮的回答,这一回答进一步证明明了他的既定学习目的,不仅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是付诸行动的。

(以学生讨论为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设计一次有关学习的讨论)

4、给“人各有志”段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人各有志”到“答案”。

第二层:“书中自有”到“伟大的动力。”

第三层:“周恩来根本反对”到最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5、学习最后一段。

赞颂他那宽广的心胸,并点出宽广的心胸与伟大的志向、伟大的事业之间的联系。

三、了解课文写法。

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和采用比较手法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设计问题:从文中找出周恩来的读书目的和其它人的读书目的)

(在学生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出写作手法)

四、课文小结。

五、齐读课文。

六、课后练习辅导。

七、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⑴ 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