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往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范文范本的精选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一
摘要: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比较注重,而在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方面的优化也比较重要。
通过生物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能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生物实验室管理方法进行探究,希望该研究能对实际的管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现状。
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在这一方面加强管理对生物教学发展比较有利。在素质教学的实施背景下,对学生加强素质教学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生物教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比较重要。
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加强研究,对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比较重要。
1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生物实验的正常操作,对学生学习效率水平的提高比较有利。
从实际的实验室管理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
由于生物实验室当中有一些感染性的物质,所以在安全工作方面就要充分重视[1]。
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实验人员不注重安全意识的加强,这就使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
再者,初中的生物实验管理工作实施中,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也没有加强。
当前一些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施中,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也规范了具体的操作程序,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没有有效落实。
在制度规定当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在落实上缺少明确性指示,缺少安全以及管理的措施实施。
另外,在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对相关的实验室设施以及设备没有进行有效完善。
这些方面对实际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着诸多影响。
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经费上没有充分的投入,这就使实验设施的配备得不到完善,阻碍了生物实验教学[2]。
对这些层面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对生物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2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方法探究。
要想保障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深究,在这些措施的科学实施下,就能保障实验室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第一,加强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生物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工作。
实验室人员在专业知识上的提高,对其具体实施管理工作比较有利,能够通过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
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注重理论政策的科学实施,在思想认识层面能进一步强化,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3]。
对实验人员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行有效加强,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第二,注重对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
要想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质量水平加以提高,就要能充分注重制度的完善制定和落实,在制度的`规制下,才能使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
制定这些规章制度时,要和实际相结合,维护实验室的日常秩序,使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得到保障。
在制度的制定上,在生物实验人员的岗位制度以及开放管理制度的制定层面,都要和实际相结合,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强,对实验室的操作安全性要有效保障。
只有这些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和规范,才能保障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施中,在开放管理层面要能充分重视。
生物实验室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场所[4]。
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上要科学规定,加强专业指导老师的管理,对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器材的管理要加强。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
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为下节实验课作好准备。
让学生在平常的时间中,能够充分利用好实验室。
第四,生物实验室的具体管理工作实施中,要能够注重原则的遵循。
例如在对生物实验室中仪器摆放的管理中,对仪器的摆放就要符合自身的特征。
在相应仪器的存放过程中,就要将全部开关置到零位上,要能符合美观的原则。
对生物实验仪器的存放要保持整齐和美观大方等,存放和取用要和方便。
遵循这些相应的原则,才能使实验的器材得到良好的管理。
再比如在对生物实验室中药品的管理过程中,就要能够做到分类存放,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的危险品要单独存放,在药包上贴上标签等。
第五,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要注重核心工作的管理。
在专人管理层面要能有效加强,管理人员要在相应的资料管理工作上进行完善和强化。
在实验室的表册管理工作上要有效强化,并及时进行汇总。
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施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定位的要准确性[5]。
为了将生物实验室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就在每堂课的开展前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详细了解,然后在实验小组的搭配方面充分重视。
在分组后每组的学生要选出一个组长,对小组人员的实验进行规范化,起到管理员的作用。
这样就能优化管理工作。
第六,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中,要对学校的网络加以充分利用,构建网络生物实验室。
这一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网络管理系统的有效形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要能简单化以及实用化地呈现。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由带教老师强调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然后学生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边看边做。
实验结束后,老师点评、小结。
网络装备的实验预约、登记,课上学生的分组登记和演示记录,及时有效要便于各项检查,验收。
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加强,就能有助于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3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初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就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及时解决。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成熟,老师在学生的生物实验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该文从多方面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希望能解决实际的实验室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3]于航.关于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探讨[j].时代教育,2015(3):90.
[4]方世林.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3(14):12.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二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但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赖以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学习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本文阐述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的构建意义,提出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小课题研究。
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的。很多学校独立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我们很难设想:课堂教学仍停留于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有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而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二者和谐互补,交相辉映,研究性学习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相互促进?这当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结合历史学科谈些粗浅看法。
一、实施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而增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更多的强调探究,而不是接受。但是,正如美国《科学课程标准》所阐述:“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研究性学习在目前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时,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包含的仅仅是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一味地讲究活动的形式,那么,无论选择了多少课题,调查报告写了多少,出了多少科技制作,都将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多多少少走回了杜威倡导的实用性教育的弯路。再者,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培养训练出来的。没有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课题研究,往往容易成为“瞎子摸象”,甚至是无效的。而科学观念方法的建立和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反复体会。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以小课题研究或项目的设计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琐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的设计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研究性教学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它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也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也不是将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搞成“研究”。它以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以问题情景为先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网络,通过理解、应用达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世界观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小课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不仅是教学顺序的颠倒,而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境中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可以促进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如:“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老师首先介绍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史学研究动态,然后提问学生:目前史学界关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一些研究动态,对你们有怎样的启示?你是怎样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呢?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文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总体上考察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正面或负面影响,也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小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还可以自己选择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要求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的历史资料来源要广,并能从中筛选出为自己服务的有效信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冲破传统思维,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分析。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个过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它强调的是“在运用中掌握”,在“掌握中运用”。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研究性教学”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性教学中,这种合作的意义在于: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经常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良环境。只要研究性小课题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就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而且需要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当研究性小课题问题情景激发起共同的学习目标时,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参照目标,更好地监察小组的进步情况,及时纠偏,或提醒学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如“你能不能再补充一下”、“你能再换个角度分析一下吗?”;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他认为这种方法是好的,或者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需要某方面的信息,等等。在开始,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引导,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能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学习要点,教师就可以慢慢地“隐退”,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研究性教学”以思维过程的展示为重点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曾说:“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研究,因此,应该对结果和调整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中,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立足于教材,识别出各种能力依赖的载体,同时也揭示出思维方法的顺承性与阶段性,使历史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历史知识的积累,而应是当时社会活生生的现实展示。在研究性教学中,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思想家们的思想火花、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都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营养。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之言,有意识地提高批判能力与思辩能力,在研习的广阔天地中逐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这应当是研究性学习课堂和研究性活动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以“中国四大发明在欧洲社会进程中的作用”这个专题为例,对四大发明中“火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第一,在古代社会,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第二,在近代社会,火药传到西方导致火器广泛使用,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要,促进了西欧冶金业的发展,推进了西欧社会的进步。而中国人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对中国社会发展没起多大的推动作用,这是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决定的。这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落后,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三,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人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说明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而西方资产阶级则用火药制造武器,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掠夺的本质。这又使我们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掌握在善良的人们手中,否则,将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甚至灾难。辩证地看,火药的发明通过传播和使用,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概括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研究性教学则是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结尾,为了提炼所学到的知识、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作出反思。反思概括的意义在于:其一,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其二,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三,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如在“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要求学生表明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向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标准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阐发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维;引导学生例举大量史料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在论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而研究性教学则是这一思路的突出反映。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毕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创举,如何调整和适应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另外,如何通过研究性教学达到更有效的知识建构?如何协调研究性教学中的“小课题研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这些都有待做深入研究。愿本文所述能有同行共鸣。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三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az+bz=ez(a、b、e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我们以三角形的三条边组成三个正方形,通过割补移位,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第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形式,制作一幅投影片,用来配合勾股定理的推导,对教学十分有益。
一、片型。
抽拉旋转片。
二、制作方法。
1、底片。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标出三条边a、b、“。以“、b、“为稗长画三个正方形,其中“边组成的正方形用实线画出,均匀地涂上蓝色。其他两个正方形用虚线画出,不涂色彩。见图1。
图1。
2、抽片(一)。取一条长胶片,长约等于底片长的一倍半,宽等于底片宽的一半。以b为边长,用实线画一个正方形,均匀涂上红色,见图2。
图2。
3、抽片(二)。取一条长胶片,长等于底片长的2倍,宽等于底片的宽。以c为边长,用实线画一个正方形,在正方形内留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空白,三角形的大小与图l中的直角三角形相同,其余部分均匀涂上黄色,见图3。
图3。
4、转片(一)。用胶片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大小与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相同,涂上黄色,以斜边和长直角边的交点为轴心打孔,准备装旋转铆钉,见图4。
图4。
5、转片(二)。同4所述,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涂上黄色,以斜边和短直角边的交点为轴心打孔,准备装铆钉,见图5。
图5。
6、将图4、图5所示的两个三角形,放在图3所示的正方形内,用铆钉分别将两个三角形固定在正方形的两个顶角上,使之能转动。注意两个三角形的黄色与正方形内黄色一致,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见图6。
图6。
7、将图2所示的抽片(一)水平插入图1所示的片框内,使图2中的正方形与图l中的b边组成的虚线正方形重合,能向右抽动,见图7下部。
图7。
将图6所示的抽片(二)按与底片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垂直的方向,插人图1所示的片框内,使图6中的正方形与底片。边组成的正方形重合,并能向右下方抽动,见图7。
三、使用方法。
1.如图7所示,讲直龙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a、b、“,以氛b、c、为边一长的蓝色、红色、黄色三个正方形分别代表az、bz、ez。
2.向右拉动红色的正方形,向右下方拉动黄色的正方形,至图8所示的位置。说明红、黄两个正方形的位置变了,但面积大小没有变。指出黄色正方形与蓝色正方形及红色正方形有一部分已经重合,如果其他部分也完全重合,就证明面积相等了。
图8。
3.将图4所示的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将图5所示的三角形顺时视旋转90。,如图9所示,会出现以。
边组成的黄色正方形,通过移位、分解、旋转后,与a边组成蓝色正方形,和与b边组成的红色正方形完全重合,从而直观的表示:a+b=c。
图9。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四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优化德育课堂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和谐。在这种课堂和谐中,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堂变成教学各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课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探索人的身心发展的中介。
同时,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建立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实现德育任务重要保证。而“德育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关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新颖性、多变性和没有“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的灵活性,促使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不脱掉权威的“外衣”,努力主动地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捕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命题,而是虚心地与学生一道思考与探求问题的答案。即教师始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感情距离缩短。因此,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德育的参与性与自律的能动性就会提高,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实现德育任务,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创新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众多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动。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一般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对策而组织的。这种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这些道德体验不但有助于德育知识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德育问题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德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它是对德育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它更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德育教育机制,捕捉活动中所产生的“德育创新目标”、“德育创新主题”的价值,所有的活动都是一个开创性的有机体系,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德育主体不断生成。经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意识得到锻炼,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出现这种情况,则意味着大学德育创新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多年所期盼的效果,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五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可以改善语文传统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还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与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模式。
1.群体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如今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个人,而是由学生们自己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研究内容方向的寻找以及整个研究过程的引导。说到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群体探究问题寻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普通的教师个人知识的传授。
2.存异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样事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将个人或者教科书上的观点教与学生、并让之被动接受,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个人观点的发表,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由大家共同讨论,这在提高大家主动性的同时让大家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别人不同甚至是怪异的想法,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以后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考虑问题。
3.自主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特点中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这么说呢?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是要靠学生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与教师的直接传授有着巨大的差别,而这“巨大”之处恰恰就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这也成为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判断标准。因此,调动学生们更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一个没有多大价值的课题不仅会浪费学生们的时间,也会使他们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剖析课题的深蕴含义以及无法学习到他人独到的思维见解。在这个问题方面,教师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可以知道哪些课题适合学生们研究学习、哪些课题只会耽误学生们的时间,并且在大的思考方向上,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提示。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们所花费在学习上的那些不必要的时间,能够让他们有着更高的效率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2.课程研究的氛围。一个学习环境的好坏往往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人们通常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因此周围同学的学习交流氛围也通常决定着个人的学习氛围以及个人的学习兴趣,因此,一种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当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带领还需要每个学生主动去融入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让学生们更加容易也愿意接受,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教师的评判。教师作为以往传统教育的传播者,其具有的知识理论体系的丰富程度和对善恶美丑是非曲折的辨析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因而,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得结论的'辨析和对学生思维方式思考方向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就次次都能确定着谁的想法是对的谁的想法就是错的,他们的建议更多的是作为参考以及部分评判标准,学生们需要在与其他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对课题有着更深的研究从而得到更加贴近主题更加贴近真理的结论。
首先,这一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新时代学习模式的主流。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僵化的“传授――接受”结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更加自主更加自由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化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那种“强教强受”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减轻教师的负担,这是一种行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必将普及到整个教育领域。
其次,这种学习模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环境,提高兴趣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去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去学习到更多的延伸的知识。学生们端正态度努力寻求解答,这个过程是研究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们通过这个过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交际能力,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
最重要的就是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促进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拓展解决办法的途径,使其在以后的生活、劳动、事业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有能力去解决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即学生们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改革,更是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不正确。有些语文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个与书本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给出答案,然后教师公布明确答案,他们以为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其实不然,这只是传统教育方法更换了一下样子,就自以为跟得上时代潮流,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模式,这本身就将其形式化、肤浅化。
2.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教师布置课题,学生们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得出自己结果,大家共同讨论,教师解惑等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上与某些能力的锻炼上其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在时间上以及标准课程的范围上数量上,则不免落入下乘,因而这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3.学生对利用业余时阃来完成学业的反感。学生们长久以来一直反感学业占据其业余玩耍的时间,因为本身学业就很重,如果没有适当的调节,可能降低学习的效率以及加强其对学业的不满。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寻找资料一共上课使用的一种方式,这与学生的意愿背道而驰,因此这很可能会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阻碍。
总之,顺应语文教学时代的发展,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不断地钻研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六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资料】。
[2]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3]蔡旺庆,数学研究型学习概述、数学教学通讯。2003.9。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七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01).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八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2008(01).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九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弹性课题,要求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是与研究无关,搞课题应该是大人的事。在体育课堂组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题设置要具有弹性,但是要求要明确,要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但也不能任其自由散漫,要有针对性,不能有盲目性,避免给教者来到指导上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设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确立一个灵活的选题,具有发散性,有多重选择,既给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再次,小课题的研究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可行的,课题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如:创编一套徒手准备操,我给这个课题的提出的要求是:1.动作的选择自定,要符合全面活动的原则,2.动作编排要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具有科学性,3.要有一个具体的名称,4.要配合音乐节奏,节奏要与动作、主题相附,5.同学必须是自主结伴组合,6.开展学习两周后要进行展示,并要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创编的有武术操、形式多样的健美操和形体操、还有学生非常喜欢的街舞,创编的这些操内容非常丰富,我让学生在课内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共同评价,使得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同时在展示盒评价过程中各个小组相互进行修正、完善,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自己不断的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切的体会,由原来的就是利用体育在玩,到更深层次的追求,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不断进步带来的喜悦,老师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也在享受着他们带来的骄傲,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索,共同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实验”、“体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5-6人一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那么自由组合如何保证每组有合理的结构呢?首先,每组必须有一位优秀生,一位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组合完后,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其次,进行小组角色分配,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角色责任,相互督促,互帮互助,互教互学,富有责任感,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最后,个人技术考核成绩为(个人最好成绩+小组平均成绩)除以2。这样,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合作认识态度有了回答的改观,同伴的喜爱、接纳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感之间加深了了解和情感,偿到了合作的成功和乐趣。如:在掷实心球教学中,教师讲解完要点和示范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自主学习,每个小组便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提高小组成绩,他们一会儿集中在图解前,了解要领;一会儿分散,优带差,指导与练习相互交织,每位学生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功之处教给其他的同学,学习气氛高涨。
测验时他们相互鼓励加油,最终测试成绩的提高度达到80%,及格率达到97%,上升了10个百分点。合作学习让学生尝到了成功和快乐,培养了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关心的良好品德。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特别差,利用课堂的活动,培养的合作精神是我们当务之急,有了合作,同时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合作又有个性培养,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生要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注重面向全体,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以5-6人为宜,以自由结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把不合群的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们融入到团体中来,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要让他们成为和谐的团体,要鼓励他们多多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大部分同学带动一小部分,以确保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三、加强指导,引导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显着的优越性。一改传统的“你教我学”或“填鸭式”的教学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主动帮助、协助以及点拨,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创编游戏的环节,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创编游戏的一些规则,要让学生注意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要因地因人制宜,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在三人四腿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创编出用绳两两捆住中间的四条腿,两人抬一人,外侧二人单脚跳,一人背着一人另一人扶等不同的非常有趣并且深受他们喜欢的游戏。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创编,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和探究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创编的技巧和方法,不能不断创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不断的创新,大家共同提高,对已有的游戏不断的加以补充或修改。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可根据技术动作的难点,分步进行指导。
我曾看到过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直腿后滚翻”这节课时,教师示范动作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做动作,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胆怯的心理,不敢直腿后坐,这个时候,老师就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把动作重新分解讲解和示范:首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物理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体育课上,让他们利用上体前屈来降低重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接着的动作要迅速,做垫后快速上体后仰同时双腿要后引。这样的指导后,学生在开始盲目的模仿,然后通过老师对难点的突破讲解,他们再次进入深入学习和练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成为了主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得大家都有收获,都有成长。在学生不断有突破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并进行评价。
如果要学生都参与评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评价方法,要让他们学会互评,然后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互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公正,要客观,要取长补短,更要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四、允许质疑,鼓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他们创新,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动起来了,高效课堂也就形成了。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要激发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和不断探索,要给他们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体育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发掘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当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当场大声回答问题,并且可以想什么说什么,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与联系方法提出质疑,充分发挥“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这样学生中蕴藏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释放出来。
五、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体现学生研究的价值。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技术和能力;既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有主观评价,也要客观评价;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对学生提高的幅度进行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同时,研究性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特点的进行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各异性。评价的组织形式由他评(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组成。评价内容的选择上,我一般从四个方面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1.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2.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3.学生技术水平及提高情况,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在体育课堂上要张扬学生个性,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促使他们动起来,所以体育教师要很好的珍惜这个特殊场所,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az+bz=ez(a、b、e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我们以三角形的三条边组成三个正方形,通过割补移位,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第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形式,制作一幅投影片,用来配合勾股定理的推导,对教学十分有益。
抽拉旋转片。
1、底片。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标出三条边a、b、“。以“、b、“为稗长画三个正方形,其中“边组成的正方形用实线画出,均匀地涂上蓝色。其他两个正方形用虚线画出,不涂色彩。见图1。
图1。
2、抽片(一)。取一条长胶片,长约等于底片长的一倍半,宽等于底片宽的一半。以b为边长,用实线画一个正方形,均匀涂上红色,见图2。
图2。
3、抽片(二)。取一条长胶片,长等于底片长的2倍,宽等于底片的宽。以c为边长,用实线画一个正方形,在正方形内留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空白,三角形的大小与图l中的直角三角形相同,其余部分均匀涂上黄色,见图3。
图3。
4、转片(一)。用胶片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大小与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相同,涂上黄色,以斜边和长直角边的交点为轴心打孔,准备装旋转铆钉,见图4。
图4。
5、转片(二)。同4所述,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涂上黄色,以斜边和短直角边的交点为轴心打孔,准备装铆钉,见图5。
图5。
6、将图4、图5所示的两个三角形,放在图3所示的正方形内,用铆钉分别将两个三角形固定在正方形的两个顶角上,使之能转动。注意两个三角形的黄色与正方形内黄色一致,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见图6。
图6。
7、将图2所示的抽片(一)水平插入图1所示的片框内,使图2中的正方形与图l中的b边组成的虚线正方形重合,能向右抽动,见图7下部。
图7。
将图6所示的抽片(二)按与底片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垂直的方向,插人图1所示的片框内,使图6中的正方形与底片。边组成的正方形重合,并能向右下方抽动,见图7。
1.如图7所示,讲直龙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a、b、“,以氛b、c、为边一长的蓝色、红色、黄色三个正方形分别代表az、bz、ez。
2.向右拉动红色的正方形,向右下方拉动黄色的正方形,至图8所示的位置。说明红、黄两个正方形的位置变了,但面积大小没有变。指出黄色正方形与蓝色正方形及红色正方形有一部分已经重合,如果其他部分也完全重合,就证明面积相等了。
图8。
3.将图4所示的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将图5所示的三角形顺时视旋转90。,如图9所示,会出现以。
边组成的黄色正方形,通过移位、分解、旋转后,与a边组成蓝色正方形,和与b边组成的红色正方形完全重合,从而直观的表示:a+b=c。
图9。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一
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许多企业开始将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重视也使市场对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一样,教学模式也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但是,通过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物流人才。
一、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展开,而应用性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展开研究性教学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由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与数学、信息技术等联系非常紧密,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2)实践性、应用性强。企业里的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一线特别强调物流人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实践与实际应用。
(3)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教育部才批准物流管理作为目录外本科进行首次招生,因此,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
(4)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互联网时代的物流管理因其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知识更新非常快,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必需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鼓励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要求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2)探究性。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并非指学术性研究,而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去了解未知的、非预定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某些科学家的气质,如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独立自主、创新等。
(3)实践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开放性。学习的内容跳出课堂、教材、校园的限制,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几个学科综合交叉的。
(5)过程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结果,研究性教学更重视过程,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3.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叱而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重教材上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而轻从实践中获取非线性知识。在实践课程里,也是重机械重复的操作技能训练,轻思考改进的智力技能培养。而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是由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刻不容缓。
4.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
(1)应用技术大学具备研究性教学的`物质基础。首先,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实践教学,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企业实训基地,为学校展开研究性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应用技术大学丰富的竞赛活动,包括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也为研究性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物流管理专业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之间具有相通性。就开放性而言,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学内容广泛不拘泥于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研究性教学和物流管理专业都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研究性教学强调探究性,而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学科同时内容更新较快,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不断地产生新问题,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研究性教学有明显优势,效果会更好。
(3)新生代大学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针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能否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疑虑,必须指出,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要加以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创新潜力就能被挖掘出来。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视野广阔、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本身就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很好的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从当前理论界的见解和一线教师的探索来看,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模式由易而难主要有以下几种:
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可以作为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先导,专题讲座要切合学生实际,内容可以是关于物流管理的,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还可以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可考虑选择一些一般性的社会课题,着重提{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兴趣。例如开设《生活中的物流信息技术》、《顺丰如何做到次日送达》、《丰田如何成为世界第一》、《文献查阅》、《社会调恕贰《科研报告及论文的写作》等。专题讲座应坚持讲解少而精、以案说理,现身说法。讲解过程中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讲座可由本校有特长教师开设,也可以从工商企业、科研机构等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开设。
2.开设研讨班。
研讨班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讨论,这种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研讨班开展讨论的前提是真理尚不存在,讨论过程中取消所谓的最高标准,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通过无拘无束、毫无顾忌的讨论来大胆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和趋近真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研讨班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企业运作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没有标准和统一答案的案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课题研究。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的形式来进行。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和选择课题,制定和实施方案,最后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可供选择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知识探究型。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后,例如库存的基本概念及其利弊后,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并开始思考库存在各类企业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企业预防过多库存产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通过知识探究来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
三是创造发明型。研究性教学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于设计和创新发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发明进而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教学设计的关键,选题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教师只是起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所选的课题并不受物流专业的限制,可以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
4.建立物流管理研究性教学基地。
建立研究性教学基地是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性教学制度化的体现。研究性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得研究性教学活动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实验室也可以是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会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促进、管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全校范围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并给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要保证在四年本科教育期间至少参加一次这种基地活动。在这种制度化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基地的研究性氛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能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实施过程过中的注意事项。
1.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保证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最根本的条件。研究性教学客观上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问题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转变势必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更适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改革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等挂钩,推动教师的自我转型。
2.师生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5],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问题的引导者转变。
3.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由于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活动地点远非教师视野所及,管理和监控的实施相对困难,只能通过间接地量表、汇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
4.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应更注重过程。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因此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而不是重结果,即重点关注学生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对于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则不需过于关注。
四、结论。
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怀揣文凭的大学生。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术型院校的模仿,未能体现出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的区别和特色,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特别适合应用于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二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三
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可以积累文学知识,开阔学生的眼光,还能促进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策略。
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自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促进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地改善语文学习的效率,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而在最近一篇关于初中学生阅读文学习惯的调研报告中得知,有35%的初中生很少进行文学阅读,有45%的初中生偶尔阅读文学作品,只有20%的学生有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行为,是进行文学阅读的持久动力。一个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能长久的督促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表是关于文学阅读与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满分18分)的平均得分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有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高。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很多次提过:好习惯养成了,受益终生。文学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看似枯燥的阅读中,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可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对于初中生的意义是不可轻视的。
(1)以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文学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文章分类,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讲解其中的部分段落。这样学生为了全面地掌握文章的主旨,需要课下阅读较多的资料,这样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而且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苏教版教材中《背影》一文中,学生为了弄清楚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以及为什么“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如何深刻体会父爱的沉重“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如何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需要大量的阅读作者的其他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才可以了解故事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深刻体会到父亲背影的真正含义。
(2)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习惯。
众所周知,网络资源中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它是文字信息、图画、视频、声音的有效组合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把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现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全方位激发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兴趣。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学阅读的爱好。
例如在苏教材《木兰诗》中,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其中的隐情“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教师可以督促学生从网络资源中了解木兰当时为什么要替父参军,以及木兰从军的坚决。因此,只要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将会有效地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的习惯。
(3)引导学生自主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文学阅读是学生内心对于外观世界知识的一种渴望,它将成为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功底。此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文教师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措施,应该让学生自主加入到文学阅读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感受文学世界的广阔、动人。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每周举办一次不限主题的文学小故事的演讲比赛,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去阅读交学作品,并充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讲述给他人听。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能力。
(4)运用好摘抄总结本,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古人曾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对文章中较好的语句进行摘抄,及时记录自己阅读之后的体会。既可以品评人物事迹、人物性情,也可以描述美景,或者也可以记录从阅读文章中体会到的一些人生哲理。例如在苏教版的《愚公移山》一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都要有执着的精神,坚持心中的信念。”
总之,我们坚信“—个人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四
摘要:社会比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有向上、平行、向下三种比较方向,产生对比和同化两种效应,同时有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和合群需要四种动机。初中生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比较内容为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比较对他们的情绪和自我评价都会产生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个体方面,要调整社会比较心态;教师方面,要赏识学生,引导学生;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比较;自我意识。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明显地增加。这就使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并且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如同学)的比较中获得的,与他人的社会比较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个体自我评价、自尊、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
(二)社会比较方向及效应。
社会比较按比较方向可分为:向上比较,与更幸运、更有能力或更多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提高;平行比较,与能力或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评价;向下比较,与较不幸运、较无能或较少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增强。
社会比较会产生两种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如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在向上社会比较时,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性格、能力等特征都是固定不变,就会产生对比效应,这时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甚至放弃努力。这种情况下的向上比较只能给人带来挫折和失落感,激发对比较对象的嫉妒和对自己的贬损;反之,个体如果认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特征是可变的,并且是通过经验和个人努力尝试可以逐渐进步的,那么向上比较时,就会产生同化效应,并目激发个体不断尝试各种努力达到比铰对象的水平。向下比较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效应。所以不管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都可能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
(三)社会比较的动机。
一般而言,社会比较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界定,个体的观点和能力在与他人比较后,才能较准确地了解自我的情况,往往通过平行比较后实现;自我提高,目的是通过和他人比较后,得到改善与提高,往往通过向上比较实现;自我增强,目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后,达到维护自尊、改善情绪的目的,往往通过向下比较实现。
而在taylor,wayment和carrillo(1996)的文章中,又提出了第四种动机。合群需求,是指在威胁的情况下,人们会设法寻求与自己相似处境的他人形成联盟,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
(一)初中生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
初中生最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其次是亲属家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还有和父母同事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一般的比较对象都是同龄或是年龄相差不多的人,也有入提到了会和社会典型的入作比较,也有入提到会和父母、老师作比较,还有一个人提到会和小动物比速度,看谁跑的快。这表明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对象集中在同学和朋友同辈群体中。
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学习方面,其中学习方面包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表现,课堂纪律等。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习,学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学习是初中生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外貌方面,其中外貌方面包括身材,穿着,时尚,身高等。他们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他们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体育方面,其中体育方面包括游戏,打球,赛跑等。这方面的优秀能让初中生在体育考试或体育比赛时格外耀眼。
品质方面,其中品质方面包括性格,特长,习惯,技能,心理,幽默,劳动等。
人际方面,其中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和老师的评价,朋友的多少及关系的好坏等。
金钱方面,其中金钱包括学习用品,各种花费等。对家境一般或者贫困的学生来说,金钱方面的比较让他们很有压力,也让他们的家长很有压力。金钱方面老是等不到满足,也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心理上贫困。
家庭方面,其中家庭包括父母的理解,父母的态度等。父母对子女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能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
业余时间方面,包括看电视、睡觉的时间等。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作业也比较多。过多的业余时间能放松心情,有利于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应当说有比较才有提高,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发展和成长,可以更快地发展自我,通过合理地进行社会比较,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先充分地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找出与自己合适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才是健康而明智的。那些漫无边际的、不合理的比较的结果是造成了情绪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通过比较来感觉幸福。或者说,通过比较来减轻不幸的感觉。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强,会带着欣赏的眼光,学习他人优秀的地方,通过学习得到自身的发展。而有些人只看得见自己的优点,对他人只会嫉妒与不满。应当说,合理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合理竞争只会导致社会的退步与不前,使人情绪恶劣。
1、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引发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导致大学生的不良竞争,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如嫉妒、抑郁、焦虑等。合理的社会比较使大学生产生公平心理,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高兴、幸福等。比如,一个很优秀的人,因为总是看到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颇为抑郁。一个考试准备充分的人,因为偶然间看到他人比自己答题快而引发了考试焦虑,以至于连书写都发生障碍。
2.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社会比较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
不健康的社会比较会滋生青少年的嫉妒、仇恨的不良情绪和自卑自怜的消极自我评价;健康的社会比较则能促进青少年自我进步、自尊心提高。因此,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角度解决初中生的社会比较问题:
(一)个体方面——调整社会比较心态。
当他们面临这些问题时,一种想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动机促使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情况与别人(主要是同辈群体)进行比较。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人学生社会比较也会表现山各种各样的特征。初中生自我评价时,会出现些归因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社会比较过程之中的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如运气、考试难度及同桌或者老师等)来决定,或者这些初中生之中尽管有的人相信本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等内在因素是处于社会比较中的各种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却坚信这些因素是由外部条件造就的,不是内部的自我可以调控的。此时,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有些初中生会固着于向上或向下的某一种社会比较方式,于是在信息采择方面出现了偏差,总是无法客观全面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社会比较结果的解释和看法也比较片面。这样会使初中生获得对事物客观、正确的评价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狭窄,使个体因缺乏必要全面的心理支撑而难以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极人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客观程度,同时也使得他们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乘虚而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埋健康水平。
(二)教师方面——赏识学生,引导学生。
施行赏识教育,让青少年相信自我成长的能力。首先,为了让青少年知觉到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所有的学生施行赏识教育。将对学生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除了鼓励和表扬在班级拔尖的学生外,也要鼓励和表扬那些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其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我国正在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要多方面,不仅汉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看到学生在体育、文艺、劳动等其他各方面的优势,对这些方面的优势同样予以及时的强化。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自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引导青少年具有确的社会比较策略。在比较方向上,向上比较的“高度”和频度上应加以控制,达到适度;在比较对象上,应着眼于周围的同龄伙伴,且避免与不良同龄伙佯的比较;在比较内容上,应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面,这样可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自我。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鼓励大学生积极交流彼此的认识、观点和感受,在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看到白己与他人对事物看法的差异,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社会比较信息进行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对自己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孩子考及格了就希望他能比别人考得更好一些,孩子考优秀了又希望他能考满分。即使孩子考满分了,父母还是不满意,觉得隔壁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品行好。总之,我们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心理失衡,总是担心别人比自己好。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这些比较也渐渐成为影响自我和情绪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leonfestinger.atheoryofsocialcomparisonprocesses[j].humanrelations1954.(7):117-140.
[4]张保,徐跃红,孔凡兰等.中学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59.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五
一是正确对待班级内学生差异。在常态编班下,各班级学生存在个别差异现象,部分学科学的学业成绩呈现双峰现象。分组合作学习最常采用学生能力异质分组,便是运用学生差异,使不同特质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不仅能降低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可使学生得到适性发展。这也即是所谓的尊重差异、截长补短、互惠双赢。二是提升学生参与的学习动机。传统的教学形态偏向教师单向的讲述,学生被动的接受,上课感到无聊,不敢提问,容易分心或打瞌睡,学习动机较低落。分组合作学习则改变教学的形态,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实证研究发现:学生越积极参与学习,学习的成效越好。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vygotsky潜能发展区理论主张:个体的独立表现和经由协助下的表现,两者之间的差距,代表个人的“学习潜能发展区”。所谓“协助”,其方式多元化,包括老师对于学生提供的学习框架,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以及经由搜寻学习网络资源获益等等。
(一)实质重于形式。
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移动桌椅吗?若是在上课中,为了讨论,就开始移动桌椅,这样的做法是否恰当?因为别班正在上课,搬桌椅难免有声音。又或者时间上的不允许,有时上堂课耽误到下课时间,耽误搬桌椅的时间,移动桌椅是否有弹性的做法呢?在校内的某次研习,请到某初中的老师来进行翻转教室的演讲,讲者提到排座位的形式,有些班级愿意,有些班级觉得移动桌椅麻烦,但重要的是这些班级都有在进行合作学习。在今年的六月,也曾北上参访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实际听课的班级,学生也是围坐在一起或是并坐在一起,并非一定是移动桌椅排成固定的形式。考虑其他课程,有些课程并不需要移动桌椅,而且若是移动桌椅造成学生的困扰,这样对学习并无益处,因此我认为在实施活动时,四人一组或活动时间较长,超过半节的时间,会请学生们移动桌椅围在一起,但若是只有短暂的时间,未达半节时间,例如五分钟、十分钟,两两互相复习观念,可以允许学生转头,或是相邻的两人左右讨论。
(二)以座位的形式,从聊天到讨论。
在实际的教学现场,很多教师可以发现,开放课堂讨论,学生们会天真以为可以讨论私人的事,而沦为聊天,对于“讨论”的界线,似乎很模糊而分不清楚。因此讨论时间的控制,并非要完整的一节,可以是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让学生们学习有效率地讨论,应专注于主题,而非离题。甚至是前述所说的座位形式,也可以帮助对讨论界线的界定,有移动位置是可以讨论主题,回到位置就不可以再无限延伸话题。
(三)应激发教师的教学热忱,使教学更为多样化。
实践中,教师多会选用“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配对讨论法”及“共同学习法”等教学策略。而在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后,教师会自觉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习表现及课堂参与等面向上均有提升,在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也有提升。此外,实施分组合作学习也能增进教师的教学热忱,使教师的教学更为多样化,并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分组合作学习对于班级学习气氛有明显地改善。教师们也认为教学前的备课非常重要,课程经过重新解构、分析、审视与不断修正,使教师于教学时能呈现课程精华,也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互享讨论及学习。且通过教师社群的组成,共同备课及观课,进行专业对话,不仅使教学质量精致化,也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成长。
总体而言,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用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非常有效。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六
对于初中学生生物学习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有着极为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努力,在确保自身生物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全面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正确认识自然科学、理解生命、理解生物学的外延和内涵,形成受益终身的认知能力和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新课标;核心素养;优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其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再次站在了新的定位高度。新课标背景下的核心素养拓展,正在由以前的会学向现在的会做迁移,由以前的掌握向现在的能用深化。这就对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认知要求。
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依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应该将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活动重要载体。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长期以来,由于受自身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发展还不够完善,其实验技能也非常匮乏,但出于好奇心的作用,使得初中学生极易在新鲜感的驱使下参与生物实验。生物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帮助学生认知实验意义以及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实验兴趣,并借助兴趣的引领,让学生真正形成热爱生物实验的良好情感意愿。
生物实验的关键是观察和操作,尤其是观察习惯的培养,对于实验质量的保证是特别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科学观察,明确观察的目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种子的萌发”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有实验素材,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蚕豆的萌发情况进行观察,从吸水后形态的变化;到幼根发育的过程;再到子叶的生长;最后发育成茎和叶的整个过程的观察,理解细致观察对生物实验的意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关注生物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生物实验操作的能力直接决定着生物实验的成败,影响着生物实验效果的变化。由于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多数以最基本的操作为主,一旦操作不当,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严谨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真正地在实验课中行动起来,积极地克服内心的恐慌。在实验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仪器和标本的过程中,操作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应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生物学知识,形成清晰明了的知识脉络和框架体系,从更高、更全局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真。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核心素养。初中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是建立在学生能够积极地获取生物知识,充分利用生物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物问题自主探究意识。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通过提出问题、假定结果、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方式,借助探究式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应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价值观。例如,在开展“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就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假设,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明确实验的步骤、意图,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答案,培养探究能力。
总之,通过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帮助学生提升其核心素养,是全新教育发展背景下每个初中生物教师的主要责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应该高点定位,不懈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主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通力协作下,促进初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全面提升初中学生学习发展方面的综合素质。
[1]王海娟.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研究初中生物工程实验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朱佳.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与提高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七
研究方法:我们根据班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在学习个系统疾病的护理时认真的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的选择也比较适合于课堂上的模拟。比如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病都很常见,而且在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中,也有一部分患有这些病,所以以这些病为特定的情景,能够使班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够更好的体会和展示。同时,也能够让班级学生在模拟中更加了解这些疾病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更好的自我护理,或者对于家人朋友在这些疾病方面有更好的护理。并对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健康指导作用。在进行模拟教学之前,运用多媒体对班级学生进行病例的教学,提供一份准备好的病例资料。根据病例资料,比如以高血压为例,找到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发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其他的症状,以及提出治疗的药物,对于高血压病人发病后的护理等等。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后进行提问:
(1)患者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患者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以及护理评估所需要的资料;
(2)高血压患者发病的机制;
(3)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2.高血压情境教学的实施。
根据高血压这一病例的实际需要,要求班级学生根据高血压的临床情景进行整个护理过程的演示。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班级学生小组成员自己根据小组的讨论自己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比如医生、护士、护士长、病人以及病人的家属等等。在演示之前,老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检查示范,引导班级学生在模拟中按照护理的程序进行合理有效地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载体,在相对应的场景里展现出病人高血压的复杂表现,比如高血压病人并发时带来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面部浮肿等等。然后再分发模拟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比如听诊器、血压计等等。模拟之后每个小组都要进行成员之间的分析、讨论、并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详细记录,完成一份标准的整体护理计划。
3.结果。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学生教学进行评价,从调查的结果看,有93%的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同时,对于两个班的同学进行知识考评,发现应用了情景教学法的这个班级对于这一病例的思考要更加的深刻,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熟练。
4.讨论。
情景教学能够让班级学生处于一个模拟的临床环境中,模拟角色使班级学生能够更好的去帮助病人解决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使班级学生不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把知识应用起来,让班级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激发班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班级学生在该情景中学会解决问题。传统的理论知识也是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在班级学生的模拟演示中,使班级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这样一种仿真的情景模拟中,也能够使班级学生的责任感能够更强,思想道德方面、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的小组成员互相配合,那么如何配合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效率,这些问题班级学生都能够通过模拟演示自己探索出来。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我们都知道,好的护理对于病人的病情恢复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这种情景教学法就为班级学生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分工合作、团结友爱,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教学中,班级学生就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而老师成为了班级学生的引导线,让班级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怀着疑问,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学习的时候,效果一般都是很好的。从我们在对于两个班级的知识测评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融入了情景教学法的这个班级的班级学生对于高血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就要比传统授课的班级的掌握程度要高很多,而且班级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也较之更好。
但是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繁多抽象,班级学生难以理解记忆,学习压力大,教师和班级学生互动交流少,课堂气氛欠活跃。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有成效的,所以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就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先要查阅资料并到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再进行周密的情景设计。班级学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配合,在表演前要结合理论学习、临床见习精心设计。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八
历史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生上课一人一个固定座位的形式,以4人为一个互助小组,每一班级的学生遵照学科成绩、个人能力、性格不同等方面的差异,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组建成多个优化协同的的学习小组。结合我校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一线历史教师作了以下的小组合作改革:
一、科学构建小组。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优化构建了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交流。首当其冲就是对全班的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适当的差异性分组。为了确保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和各小组间的公平合理竞争,历史教师在分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爱好兴趣、男女性别、是否住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科学原则来合理编制小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合作小组在大致均等的小组水平上展开有效学习。学生们在小组竞争中才会有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激发大家竞争的动力,增强同学们获胜的信心,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合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一小组,将每个班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1人,资料员1人,记录员1人,监督员2人。学习小组组长主要选本身组织能力强、学习认真、有一定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部小组协作学习,组织大家分点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
二、明确各小组学习的任务。
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难易适中,若教师布置的任务太容易,大部分学生不需要和他人一起协助也能完成,这样就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若布置的太难,小组成员绞尽脑汁通过所有办法还是不能达到目标,那样学生们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就减少了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线历史教师设计的历史讨论题不仅要有利于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活动,还要遵循高中生的事物认知规律,布置内容的难易程度必须处于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范围内。这样的任务才具有挑战性,才更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个体的自发积极性,以及各小组合作的主动性。
三、科学组织分组讨论。
在历史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广大一线教师选择的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好的小组讨论能加强师生间、生生间更多的交流、互动的机会。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措施,是培养高中生团队精神和激发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但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如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难以确保每为成员都在主动参与,很多学生在讨论中浑水摸鱼,还有的学困生“随波逐流”,不愿意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讨论非常必要。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小组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不仅要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还要突出历史学科的讨论特点,必须要有思维启发性、学科思考性、历史探索性和研究开放性,能够使小组成员的学科思维和讨论活动高度处于最优状态。
其次,为了确保历史课堂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事先确定的规则。讨论前,各小组成员首先自己独立思考,把内心想法写下来,然后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集体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融入小组讨论中,要关注各讨论小组的进程,还要及时点拨,引导思路。
四、养成默契的合作技能。
高中生小组谈论中养成默契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小组合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能取巧的过程,它需要小组间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训练学生们耐心倾听同组其他人的发言,并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善于吸收借鉴别人的有效意见,从而修正和完善自己原先的观点。每个人都要虚心听取别的组员的意见,补充自己原先观点的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
五、进行积极有效的正评价。
高中生大部分都有争强好胜的特性,所以历史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学会科学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正评价。老师可以把评价可以分组员自我评价、小组间互评、教师点拨评价等。例如在各小组分组讨论后,老师不仅注重他们的学习结果汇报,还要注意对各合作过程的评价。历史老师可设置出“精彩华夏组”、“辉煌大唐组”、“太平盛世组”、“唐诗宋词组”等。
这样,富有文学的小组名称,会促使大家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总之,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小组合作,而新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校都正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小组活动中缺乏民主的机会等。所以在在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改进才能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摸索。
参考文章:
[1]周二才.如何提高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新课程,.
[2]孙敬章.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课程教育研究,.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十九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01).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二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弹性课题,要求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是与研究无关,搞课题应该是大人的事。在体育课堂组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题设置要具有弹性,但是要求要明确,要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但也不能任其自由散漫,要有针对性,不能有盲目性,避免给教者来到指导上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设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确立一个灵活的选题,具有发散性,有多重选择,既给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再次,小课题的研究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可行的,课题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如:创编一套徒手准备操,我给这个课题的提出的要求是:1.动作的选择自定,要符合全面活动的原则,2.动作编排要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具有科学性,3.要有一个具体的名称,4.要配合音乐节奏,节奏要与动作、主题相附,5.同学必须是自主结伴组合,6.开展学习两周后要进行展示,并要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创编的有武术操、形式多样的健美操和形体操、还有学生非常喜欢的街舞,创编的这些操内容非常丰富,我让学生在课内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共同评价,使得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同时在展示盒评价过程中各个小组相互进行修正、完善,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自己不断的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切的体会,由原来的就是利用体育在玩,到更深层次的追求,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不断进步带来的喜悦,老师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也在享受着他们带来的骄傲,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索,共同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实验”、“体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5-6人一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那么自由组合如何保证每组有合理的结构呢?首先,每组必须有一位优秀生,一位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组合完后,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其次,进行小组角色分配,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角色责任,相互督促,互帮互助,互教互学,富有责任感,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最后,个人技术考核成绩为(个人最好成绩+小组平均成绩)除以2。这样,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合作认识态度有了回答的改观,同伴的喜爱、接纳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感之间加深了了解和情感,偿到了合作的成功和乐趣。如:在掷实心球教学中,教师讲解完要点和示范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自主学习,每个小组便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提高小组成绩,他们一会儿集中在图解前,了解要领;一会儿分散,优带差,指导与练习相互交织,每位学生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功之处教给其他的同学,学习气氛高涨。
测验时他们相互鼓励加油,最终测试成绩的提高度达到80%,及格率达到97%,上升了10个百分点。合作学习让学生尝到了成功和快乐,培养了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关心的良好品德。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特别差,利用课堂的活动,培养的合作精神是我们当务之急,有了合作,同时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合作又有个性培养,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生要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注重面向全体,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以5-6人为宜,以自由结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把不合群的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们融入到团体中来,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要让他们成为和谐的团体,要鼓励他们多多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大部分同学带动一小部分,以确保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三、加强指导,引导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显着的优越性。一改传统的“你教我学”或“填鸭式”的教学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主动帮助、协助以及点拨,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创编游戏的环节,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创编游戏的一些规则,要让学生注意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要因地因人制宜,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在三人四腿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创编出用绳两两捆住中间的四条腿,两人抬一人,外侧二人单脚跳,一人背着一人另一人扶等不同的非常有趣并且深受他们喜欢的游戏。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创编,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和探究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创编的技巧和方法,不能不断创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不断的创新,大家共同提高,对已有的游戏不断的加以补充或修改。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可根据技术动作的难点,分步进行指导。
我曾看到过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直腿后滚翻”这节课时,教师示范动作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做动作,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胆怯的心理,不敢直腿后坐,这个时候,老师就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把动作重新分解讲解和示范:首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物理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体育课上,让他们利用上体前屈来降低重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接着的动作要迅速,做垫后快速上体后仰同时双腿要后引。这样的指导后,学生在开始盲目的模仿,然后通过老师对难点的突破讲解,他们再次进入深入学习和练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成为了主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得大家都有收获,都有成长。在学生不断有突破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并进行评价。
如果要学生都参与评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评价方法,要让他们学会互评,然后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互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公正,要客观,要取长补短,更要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四、允许质疑,鼓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他们创新,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动起来了,高效课堂也就形成了。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要激发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和不断探索,要给他们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体育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发掘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当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当场大声回答问题,并且可以想什么说什么,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与联系方法提出质疑,充分发挥“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这样学生中蕴藏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释放出来。
五、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体现学生研究的价值。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技术和能力;既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有主观评价,也要客观评价;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对学生提高的幅度进行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同时,研究性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特点的进行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各异性。评价的组织形式由他评(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组成。评价内容的选择上,我一般从四个方面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1.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2.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3.学生技术水平及提高情况,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在体育课堂上要张扬学生个性,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促使他们动起来,所以体育教师要很好的珍惜这个特殊场所,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二十一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的语言素养,是完整良好实现课堂教学的因素之一,因此,对教师来说,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专业素养,应该成为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语言是教学知识最普遍和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是主要的信息载体。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视,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生物教学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但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这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明显的与教育发展已经不相适应了。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过多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用单一繁琐,语调平淡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不重视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普遍语速过快,学生的思路更不上,反应不过来。而语速较慢的话,学生也不能适当的对其思维进行调整。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语调通常是平铺直叙,不能抑扬顿挫的进行讲述,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没有教学的激情。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采用的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过于繁琐,导致生物教学拖泥带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1]。教师教学语言过快或者过慢、语调平淡、语言啰嗦等不适当的教学语言,都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不能准确掌握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生物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通过对语言的利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语言艺术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它是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的信息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授、讲解、概括和提问都是通过语言的利用才得以进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简介通过教学语言传输给学生,因此,只有教师教学语言清晰明确,学生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课堂教学不论是知识的传播、开阔思维、陶冶情操,还是培养能力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生动和有趣,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2]。提高对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能够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品格。教师合理的应用教学语言,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升华,体现出教师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和语言魅力。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应用教学语言艺术,可以启发学生智力、开阔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对学生在完善和发展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艺术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和相关事物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判断分析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完美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智力,开阔了思维,提高了其自主思考能力[3]。
4.1引出重点的过程。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简短而有吸引力的描述,为学生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方向,这在生物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简短的引言,奠定课堂的主要基调,体现了教师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等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内容过程中,为了能够将重点引申出来,教师需要构置一系列问题,如“‘p’与‘d’及‘pd’在显微镜中呈什么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显微镜呈倒像的含义,通过简洁、明了的问题的引导,能够突出本节课重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4]。
4.2过渡过程。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度是相当重要的,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教学语言艺术体现出来,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体会到生物教学过程的严谨性。过渡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过渡环节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这一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本地某河流中的生物类型,并让学生汇报收集成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播放相关音乐及图片,如《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阳》等,给学生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促使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内心中产生共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4.3内容讲解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教学语言,要想起到教师和学生形成思想共鸣的目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运用生物教学语言时就要适当的进行情感的投入,创造出丰富、生动形象同时具备情感投入的生物课堂教学环境,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两类植物生存环境等,在了解植物基本特点基础之上,为学生展示二者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虽然这类植物矮小、极易被人们忽视,但是,同样是生态圈中的一部分,需要人们共同保护,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植物特点。
4.4评价和总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学生课堂表现和问题进行评价,实现教学结果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然后教学的收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动物生殖》过程中,师生在共同分析鸟类生殖行为后,在课堂总结时,采用问题等形式,让学生总结鸟的生殖、发育特点,落实本节课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动物生殖特点的认识,强调课堂教学重点。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学生除了对生物基础知识需求之外,对教师普通话、幽默语言等方面要求逐渐提高,至此,教师需要从自身入手,加强对语言艺术的分析和研究,立足于学生特点,不断突破自己,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呈现耳目一新的课堂氛围,不单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它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教学语言艺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对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进行研究、完善和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水平。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二十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越来越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桂林市第十六中学积极探索,利用班班通设备和校本资源来优化初中生物课堂。班班通初中生物校本资源的合理开发,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一、班班通含义及优势。
二、初中生物教学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初中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既符合本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又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情况。教师利用校本资源进行教学,能够弥补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精神。
(一)利用课外探究实验,丰富校本资源。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对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生物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生物课外探究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指导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拍摄实验过程,把剪辑好的实验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学习与教学资源。例如,学生在开展课外探究实验“塑料袋装高温热食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用塑料袋煮水,观察泥鳅和金鱼在塑料水中的生活状况。得出实验结论:用塑料袋打包热食会危害身体健康。学生可以将整个探究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班班通平台供师生观看、利用。这个视频就是一个很好的校本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课本知识,合理利用这个视频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观看这个实验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也可以认识到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并养成不用塑料袋打包热食的生活习惯。桂林市第十六中学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录制了大量的课外实验视频,这些都是班班通的共享校本资源。教师授课时,就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在家也能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利用学生资源丰富校本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为生物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本身也是资源。每一位学生的“已知”“未知”“新知”都不一样,这就可以构成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带来的资源,可以拓展课堂容量。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传染病”一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种传染病,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后,教师将学生制作的ppt课件上传到班班通资源库中。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大提高,既展示了各种疾病的最新资讯,如埃博拉、禽流感、甲流等,又教会了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此时,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还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利用视频、动画丰富校本资源。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多姿多彩,形形色色。教师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可以把生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特点完整地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班通平台的flash动画,直观演示出整个尿液形成的过程,将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步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血液循环在尿液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他们在学习一些微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时,往往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有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辅助教学,就能在抽象性知识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开发、利用班班通校本资源,能弥补以往枯燥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开发初中生物校本资源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要实时更新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要共享,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不断与人分享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总而言之,班班通平台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研室集体备课。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二十三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培养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中考政策还未改变的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不参加中考对生物科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与指导,让教师树立正确的生物学教学观念,认清探究活动的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其次,教师要从非中考科目的阴影中走出来,大胆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找出一条适合于本校或教师本身的路子。再次,要充分利用生物探究活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1、个人粗备。备课组的每个教师要提前了解课标要求和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校本资源、个人掌握的资源等,特别要把个人所掌握的资源拿出来共享,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也要有个人的设想,并形成个人的初案。
2、集体细备。备课小组对探究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每位教师都要把个人对课标的理解、教学的思路充分暴露出来,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形成共案。避免一人主备,其他教师成为听客,机械模仿某一人的教学思路。
3、个人精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以及所任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在集体细备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提升和再创造,形成符合个人特点和学生学情的精案。
在每个学年开始之初,教师就要列出该学年的探究活动材料的清单,对于准备期较长的材料,如动植物的养殖、需要自制的教具或器材、标本的制作等要有长期的计划,提前做好准备;文字、图片、录像、与探究活动有关的社会或时事新闻热点的剪辑等资料在平时也要做好充分的积累,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通过开展科技活动的方式,适当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协助教师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准备工作的负担,又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自由开放的、富激励性的环境氛围,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第三,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表述清晰、简明扼要、意义明确,即让学生学会发问;第四,要让学生在会问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归纳等手段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学会善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为问而问”,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深入地探究、解决,充分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能常问。
首先探究活动的目标要结合课标来设计,要求不能太高或太低,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围绕着探究的重点来进行,无关的枝节不做无谓的纠缠,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在课堂的管理上要引导学生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好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干扰到探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地纠正,使探究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另外,还可以运用班干部,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
“三合理”就是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管理上做到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合理,小组成员的搭配合理,小组成员的分工合理。在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上,要选择能让学生形成合作的意愿的,适合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具有合作价值的探究内容。在小组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大致均衡,小组成员之间要能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便于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要因个体的差异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合作探究做到“人尽其才,各取所需”。
“四会”是指培养学生会听、会疑、会说、会结的合作技能。会听,包括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认真做好记录,提炼别人的观点;会疑,在听的过程中,能对别人的观点及时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质疑;会说,是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的时候,能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会结,指的是能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探究的总体情况,能反思在合作过程的不足之处,以强化合作的成果及正视与他组、他人之间的差距。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生物园等现有的校内硬件资源,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各项实验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发探究活动的校内软件资源,如生物科技小论文比赛、生物科技制作比赛、生物摄影比赛、生物科学幻想征文比赛、生物小报设计、广播站开设科技频道、开展与生物有关的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充分展示课内外探究的成果,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华得到施展。
最优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汇总24篇)篇二十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需要作为学生的我们从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入手,争取自己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主动性提高后,我们学生的'成绩和语文意识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学习起来也会省时省力。本文就对自己学习的一些经验进行讲解,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高中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阶段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有了很高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生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认为提升成绩是自主学习的第一要务,这种观念不能说错误,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存在偏差,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反而会打击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细致化,从一个小目标开始,逐渐进行学习深入,这样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起学习成功的成就感,还能让学习的主动性更加稳定。举例来说,高中语文学习中难点很多,但是大多数同学认为作文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进行自主写作练习,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目标分开进行,先进行字词句的通顺联系,然后考虑如何将语句扩充,使文章更具文学性,这样分层次进行练习,前期的练习过程中可以不用写完整的作文,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先进行片段写作,然后慢慢扩充内容进行作文练习,这样学生的写作就更加具备整体性和自觉性,长期按照这个学习计划进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那么我们的学习自觉性必然会上升。
作为我们这一代的高中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是接受老师的被动进行学习,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很多年,但是小时候学习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影响很深,因此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教学参与度不高,因此为了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注意多跟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帮助自己提高学习能力。举例来说,在课下我们要主动跟教师进行沟通,让老师知道自己哪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牢靠,以此来提醒自己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还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听从教师的指导意见,让老师帮助自己主动进行学习,在自己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主动跟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不能自己闷头学习不跟同学进行互动,这样很难知道自己的学习在同学中占到什么样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互动,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成绩才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在任何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开发,从兴趣入手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进行学习。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根据自己欠缺的地方进行兴趣挖掘,以此来刺激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举例来说,很多学生对于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有障碍,认为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白话文的说话方式差别很大,需要学生接受另外一种语文说话习惯,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挑战,但是正是因为很多学生都认为是难点,所以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跟同学拉开差距,才能帮助自己的学习意识大大提升,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对自己的学习意识进行培养,帮助自己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习习惯,从字词开始找出文言文的优美,从而建立学习兴趣,以此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四、主动创设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推广之下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我们来讲能够让我们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对于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考虑使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习效果也会明显提高。举例来说,《荷塘月色》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己创设情境,运用音乐和照片把自己带入到一个优美的月色情境之下,也可以找自己周围比较符合文中描写的情境,在月夜和同学一起去观景,在这样的景观下,体会朱自清当时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自主学习效果更明显。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关系到我们进入高考的总成绩的高低,语文对于我们在将来走向工作或者更高阶段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中对我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分享,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相同,因此这些经验分享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