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模板的反馈和修订,可以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习他人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开拓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xxxxxxxxxxxxxx出版社出版的高中《xxxxxxxx》第xx册第xx章第xx节。
1、本节课分xxxx个部分内容,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xx。
2、本节课贯穿了xxxxxx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xxxx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xxxxxxxx和xxxxxxxxx,在以后学习xxxxxx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xxxxxx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xxxxxxxxxxx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能力目标:生处理xxxx、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xxxx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试讲完毕说课的整体思路,按这个,就是记不住,也能顺着说出来点东西。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
教法和学法导入(5分钟)。
教学过程正体(尾声(5分钟)。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二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而醋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乙酸发酵细菌(醋酸杆菌)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每个民族在酿酒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发现醋——它是这些酒精饮料暴露于空气后的自然产物。
乙酸可用作酸度调节剂、酸化剂、腌渍剂、增味剂、香料等。它也是很好的抗微生物剂,这主要归因于其可使ph降低至低于微生物最适生长所需的ph。乙酸是我国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酸味剂。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三
此部分可单列,也可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并说。
1、学生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起点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二)说教法与手段——介绍选择哪些方法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三)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接着又是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做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听清“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时候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我们了解了说课的'基本内容,那么具体的说课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选好要说的课。
说课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课的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即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老师又能驾驭的课;二是选课也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说课选择,可以说一课书的整体教学,也可以着重说某一课时的教学,甚至还可以说某一重点、难点的教学。一言一蔽之,说课尽可能突破一点,有所收获,面面俱到反而会收效甚微。
(二)区别对象,循序渐进。
1、“赶鸭子上架”2、“跟着别人学走路”3、“熟能成巧”
(三)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和领导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点,有层次,有理有据,口齿清楚。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要提但是创新,但不能全盘否定常规教学,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四
《分数乘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并学会“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享了有关分数乘法的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整数乘分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迁移转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尝试教学法: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尝试自己探究,讨论解决。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就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通过两组计算题: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以旧知揭示课题,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三位小朋友,他们每人各说了一句话,
出示情境:
奇思:我早上吃了6块饼干,
笑笑: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1/2。
淘气: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2/3。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适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通过图形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沟通了6的和6个,6的和6个的联系,学生顺利列出算式:6x1/26x2/3,并在计算中提醒学生,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解决了问题。进而揭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并及时延伸:8的3/4是多少?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顺利解决了问题。
三)巩固训练,理解算理。
1、涂一涂,算一算: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同时,他们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已建立起模型,解决起来很顺手。进一步熟练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体验如果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
2、火眼金睛辨一辨:通过学生错例,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认真读题、审题、捕捉题目中关键信息的能力的教育。也让他们感受不严谨治学所带来的.后果。
3、计算小练习,进一步熟练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升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性。
四)反思学习,体验策略。
让同学们谈谈都有哪些收获?我抓住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等知识点再一次让知识完整的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记忆。
五)拓展延伸。
一个书包原价30元,打九折后的价钱是多少元?请再举出一个能用此算式解决的问题。
让数学课堂变苦学为乐学,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带着欢愉之情走出课堂,也迷恋于课堂。
五、说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探索并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能独立解决。诠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本质。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五
乙酸(aceticacid)分子中含有两个碳原子的饱和羧酸,是烃的重要含氧衍生物。分子式c2h4o?,结构分子结构简式ch?cooh,hac是简写式。结构式官能团为羧基,cas编号为64-19-7。因是醋的主要成分,又称醋酸。例如在水果或植物油中主要以其化合物酯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的`组织内、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
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相对分子量60.05,熔点16.6℃,沸点117.9℃,相对密度1.0492(20/4℃)密度比水大,折光率1.3716。纯乙酸在16.6℃以下时能结成冰状的固体,所以常称为冰醋酸。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四氯化碳。当水加到乙酸中,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密度增加,直至分子比为1:1,相当于形成一元酸的原乙酸ch3c(oh)?,进一步稀释,体积不再变化。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六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三节——《去商店》。
教学设想。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这节课一共设计了三个紧密联系的活动。
1.活动一,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
这个活动由小淘气带领大家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通过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2.活动二,到游乐场去。
恰逢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到游乐场去玩的情景,用20元钱去游乐场活动,你想做那些游戏呢?这个题目是在20元这个范围内,让学生进行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通过这个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
3.活动三,合伙开百货店。
这是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合伙开百货店,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运用的活动。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动脑算一算,合伙开个小商店等。运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数学。
三、注意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购物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并且能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在设计时应重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比较完整的认知状态,如:合伙开百货店时,店里面有售货员,还有顾客,当顾客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和其他同学都要进行核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流程。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活动一: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放一段音乐。)。
购物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讨论,举手,都跃跃欲试,兴致勃勃,说得很激烈,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让大家合伙开百货店的时候,大家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起了许多很好听的店名,如:兰猫专卖店,兰精灵童装店,小星星玩具店,等等。学生买东西的时候更是高兴,他们的样子是那么认真,那么可爱!
2.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大家学会简单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3元5角加上6元7角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时候我只注意了学生的活动,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能熟练掌握。如,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学生在算35元5角加5角一共是多少钱时候,得出40元,而且很坚定,认为自己的答案非常正确。教师指导时告诉他,5角加5角是1元,35元加1元就是36元,但是他依然很坚持自己的意见,经过再三提示,他终于明白了。他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事先反复告诉大家,要让相同的单位相加,元加元,角加角。所以,必要的知识点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今后要注意加强。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七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次读这篇课文,我就被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所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课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深奥的说法、激荡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实、自然、亲切的行文,却给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亲说的话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主掌握本课的生字,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体会课文详略恰当地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以上目标分两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抓住重点句,理解深刻含义,体会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本课我想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深入理解父亲的话深刻含义,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法。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八
《秒的认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里将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并通过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这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秒”这一时间单位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及其知识构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并深入体验1分钟的价值。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直观动作、堆积数据等方式感知并抽象的数学知识,初步感受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如下: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实践感知等方法,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实践校正等活动,经历建立正确的“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的过程。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预设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3。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4。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秒”的产生!课始,为学生播放一段好听的动画片音乐——《白龙马》,并告诉学生音乐的时长是1分钟。学生感受1分钟时长,听音乐,观察“进度条”的变化。然后再欣赏一段乐曲——《喜羊羊》,边听边看进度条。音乐不足1分钟便停止了!于是,问学生:从时间的长短来看,你感觉这段乐曲怎么样?不足1分钟的时间,我们该用什么单位记录呢?进而使学生自然认识到时间单位“秒”的产生的必然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即重点感知“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进而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向发展。
(二)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本步骤预设要完成三个任务:认识1秒、认识几秒、归纳秒与分的关系。
1。认识“1秒”
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秒”时间单位的感知,我设置了三个层次,引领学生感知体验。
(1)感知“1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之后,作为教师引导发言:认识秒还要用到计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或电子表。
【1】第一,认识“钟面”计量秒的方法。教师提问:在钟面上,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自然从颜色、长短、快慢等方面找到了“秒针”。接着借助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认识到“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此外,引导学生配合语言描述和肢体动作加深对“1秒”时长的体验感知。
【2】第二,认识电子表计量秒的方法。教师出示电子表,如9:20(冒号在不断闪烁)。向学生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既没有秒针,有没有滴答的声音,那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学生自然观察到: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并配合动作深入感知了电子表上的1秒。紧接着,我又出示一种这样的电子表,如9:25:34(秒在不断变化)。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冒号不再闪烁,那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是1秒。于是引导学生随着电子表的数字的变化,有节奏地数数,深入感知1秒1秒地变化。
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深入感知,加之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1秒”的时间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体验1秒的价值。
为了丰富学生对1秒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下活动;。
【1】在1秒的时间里你能在做什么?谈一谈你的感受。
【2】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秒钟内现代机械工具做的事情,突出数据的直观刺激,强化1秒的巨大价值。
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
1秒虽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这1秒,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3】紧接着,通过课件展示数据,对比刘翔与奥利弗的110米栏成绩,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1秒虽短,却往往能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进而引发学生产生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共鸣。
通过以上活动,力求使学生对1秒的感知更加丰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2。认识几秒。
为了加深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与运用,在认识“1秒”以后,引导学生认识5秒、10秒、20秒、直到60秒,在夯实时间单位感知的基础上,感知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如下三个活动:
(1)感知5秒。
【1】边看变数。
【2】静默数一数。
【3】自主回答:秒针从()走到()是5秒。
(2)采用上述方法,继续感知10秒、15秒、20秒。
(3)游戏:估一估。
要求: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到宣布“停”,经过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秒?分别估测10秒——15秒——20秒——30秒——60秒。
3。感知1分钟与1秒的关系。
设置的活动如下:
(1)分组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结出:1分=60秒。
这一活动的安排,旨在通过看、数、估等活动检测并进一步校正学生对“几秒”时长的感知,促进正确时间观念的形成。同时,直观地归纳出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关系:1分=60秒,促进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知识架构进一步完善。
(三)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为了深入感知1分钟,也就是60秒的时长及其价值,继续安排了下面的教学活动:感受1分钟。共设置三层次的活动:
1。静候1分钟,谈感受。
2。活动1分钟:分组在一分钟内写字、算题、数数等。
3。对比两个1分钟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活动,观察、静候、活动、对比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意义,领悟人生的道理,也就是教师在小结中提到的:时间有限,价值无限。
(四)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在新知学习之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设计了练习,即以游戏闯关寻宝的形式完成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改数学日记。
3。知识拓展:“一眨眼”的时间。
最后,引导学生寻得珍宝,那就是时间。教师随即揭示一句时间名言送给学生,并一起诵读时间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并以此完结本课知识的学习进程。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九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设计意图。
学生预设。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我的礼物将奖励给坐姿最漂亮,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的小朋友。
2、教师演示:左手3支铅笔,右手2支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
3、小组合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的。
4、汇报结果。
5、当我们把事物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时可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课题)。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铅笔,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从而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1、点数。
2、数的顺序。
3、列加法算式。
(二)理解加法的含义。
1、课件动态展示23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板书在小黑板上)。
3、以上三个问题都能用加法来计算,那你能总结出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加法计算吗?
4、小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5、学习加法算式。
(1)由数量抽象出数字。
(2)认识+: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
(3)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4)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通过课件主题图的动态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字,渗透给学生,抽象的数字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1、1个粉纸鹤和2个蓝纸鹤,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2、左边1位小朋友,右边2位小朋友,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3、1位小女孩,2位小男孩,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三)进一步巩固、理解加法的含义。
活动一:
1、课件展示小丑合气球。
2、小组合作:你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吗?快和你的伙伴说一说,并在你说的时候,像老师一样加上动作。
3、检验合作效果。
活动二:
1、教师边板演边表述含义:摆1个圆片,再摆1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圆片,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1=2。
2、学生边板演边表述含义。
3、小组合作:2+2=4。
4、检验小组合作。
活动三:
1、用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2、学生独立操作,全班汇报交流。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并巩固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13+22+31+4。
(四)5以内的加法教学。
1、创设情境。
(1)课件播放:学校的操场上有4位同学做游戏,又来了一位同学。
(2)你能从刚才的图象中提出数学问题吗?(将图像复制到黑板)。
(3)解决问题(板书4+1=5)。
2、交流算法。
(1)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得数是5呢?
(2)全班交流,可适时引导学生不看图,你会计算4+1=5吗?
(3)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算法中哪些比较简便。
3、小结:我们在计算5以内的加法时可以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用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
1、点数。
2、根据数的顺序。
3、根据数的组成。
(五)巩固练习。
1、课件播放:24页小猫图动态的活动情境。
(1)让学生说题意、列式(板书)。
(2)独立计算得数并填在方框里。
(3)点名汇报并说算理。
(4)引导学生观察并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摆一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表述加法含义,并独立完成填空。
(2)点名汇报,说算理。
通过读懂题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能从多样化的算法中认识到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并使学生直观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学生。
我班是农村班,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六、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采用朗读式、讨论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七、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2、读出感受。
3、读出节奏。
八、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以及结合窗外的白杨树的观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激情。
第三步,深情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第五步,再次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六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
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七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八步,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九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三。
九、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一
我说课的资料是第十二册第四板块中的一篇叙事散文《落花生》。本板块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板块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许地山先生很有影响的一篇文章。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经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文围绕“落花生”展开叙述,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议花生。议花生作为主要资料,写得较详细。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应当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文章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文章朴实无华,但主题深刻;小中见大,且富有生活情趣。在结构剪裁上,作者独具匠心,叙事完整,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白,鞭辟入里,借物抒情,由物及人,以物喻人,耐人寻味。编者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思考、积累,从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迪。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一样方法。
二、说课标。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生活经验都有了必须的积累,可是本篇课文中父亲说的话含义深刻,理解起来稍有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重点要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另外,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最佳时期,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花生的品格中领悟出做人应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梦想。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爱慕”、“体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思想资料,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主次分明的好处。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五、说教法。
在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说学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进取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七、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吃吗?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普普通通的花生居然能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一)找重点。
1.本文围绕题目落花生,写了哪些资料?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哪个是重点?(议花生)。
2、有哪些人议花生?怎样谈的?谁谈的重要?
(我们谈、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资料。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
(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画出觉得印象最深的重点句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然后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边读边议、感悟体会。
(二)读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对读、小组齐读、分主角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重点句。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品重点。
1、读父亲的话,然后体会:“花生的好处很多”。都有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花生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的好处:美味、榨油、便宜。
2、进一步品味: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出示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的投影片)。
3、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明确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桃子、苹果、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体会父亲这样相比,突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让学生将自我觉得父亲话中最能表现花生品质的词读出来,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努力思考应读好哪个词,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父亲在那里赞花生的品格。
4、“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体面什么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
(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齐读这句话。
5、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资料深入透彻地理解,学懂文章,学习做人。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期望,之后就以“落花生”作为自我的笔名,时刻激励自我,做一个有用的人,最终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四、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加深这一知识点的内化,从而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期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八、板书设计:
结合课文资料,为了突出重点,突出中心。设计板书如下:
种收吃。
父亲谈,默默奉献、不求虚名。
学花生。
九、说反思。
经过教学,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思想资料,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较好地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体会主次分明写作的好处。
教学时,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课文中的三种水果桃子、石榴、苹果,并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它们既好看,又实用,课文中与花生作比较恰当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一样体验,允许他们从不一样的角度去体会,用不一样方式表述自我的见解。这要引导学生,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比较,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突出花生不炫耀自我、默默奉献的品格,来谈论人生,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外表好看,而不实用。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日月明》,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的一篇课文,它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因为字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3个汉字。
难点: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激、促、查、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以达到“生成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整篇课文我贯彻了一个闯关的情景,而在这个情景中我引入了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人物,这样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闯关中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从而也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一座识字城堡,里面住着识字大王和小王,看到这样美丽的城堡,同学们想不想进去呢?(想)好,那你必须先通过老师的第一关:说出城堡的名字(日月明)(课件出示)。
2、齐读课题《日月明》。
过渡:很快城堡的门就打开了,我们就随之进去了,可是奇怪的是我们发现城堡里没有任何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还没过第二关:读生字。(课件出示)
(二)多种形式,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汇报: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读。(老师随即贴出相应的生字)。
3、学生齐读。
4、小老师带读。
5、开火车认读。
6、卡片游戏
7、去音读生字。
过渡:过了第二关我们就认识了这个城堡里的识字小王,那你还想认识谁呢?(拼音大王)下面就让我们来过第三关:记字形(课件出示)
(三)牢记字形,理解会意字
1、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一部分生字)。
2、猜一猜:通过图片猜是什么字 ( 另外一部分生字)。
3、你觉得我们今天所学的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有趣呢?),引出会意字。
4、你能给这些字组词么,能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6、指名三名学生上台完成老师的板书。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成为比识字小王更厉害的识字大王呢?那就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吧!
(四)朗读课文、感悟会意字
1、学生齐读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师生对读。
4、学生拍手读。
(五)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1、你还知道和认识哪些会意字呢,和大家一起说一说吧!
2、生活中搜集更多的会意字,并把它讲给爸爸妈 妈听。
(六)板书设计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三
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2、质疑问难法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3、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划划议议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入镜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实施教学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首先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
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因为…所以…来说。(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四、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五、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四
《语文园地三》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练习课。本园地共包括我的发现、读读认认、我会填、我会读、口语交际、展示台、宽带网七个内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认知学习情况,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以及我的发现中词语的内在联系作为本园地学习的重点,把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作为本园地学习的难点。
根据课标对低年级学习目标的要求,学材内容的分析和学生学习认知的情况,我来陈述一下本园地的学习目标的制定:
1、通过自读、互读等多种形式认读,发现每组词语的内在联系,说出每组两个词语的形式及意思的不同。
2、借助拼音,读准“读读认认”中生字的音,通过不同形式的认读,认清字形,在比较反义词的过程中,了解字义,并进行口头组词或说句子。知道运用反义词来认识生字,积累反义词。
3、回忆学过的课文,根据课文的学习,想想词语的意思,选择与之搭配的恰当的词语写下来,并积累这些短语。
4、借助拼音,读准古诗的字音,借助插图或录像,感受草原美景,再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5、通过观察家乡风景,查阅家乡文化,物产等资料,把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通过画画,拍照,写话等形式记录下来,积极参与“夸家乡”口语交际活动,向同伴介绍家乡时,做到句子完整,意思清楚明白,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
6、借助口语交际和写话,把自己收集到的家乡资料展示出来,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在展示和游戏中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美。
7、通过查阅地图,上网收集,了解我国各省市和不同民族,和同伴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服饰,生活习惯或各省市的地理位置。
针对以上制定的学习目标,我采用如下的评价方案:
1、针对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指名读、同桌互查的、拓展练习的形式来评估,95%的学生能说出每组两个词语的意思不同。
2、针对学习目标2,通过反复读词,说说词语在词义上的联系,在交流、练习中,倾听观察评估学生对反义词的掌握。90%的学生能认读、填写反义词、说反义词。
3、针对学习目标3,通过不同形式练习,在读、说、练写中,观察了解评估学生对短语的掌握情况。90%的学生达到会正确填写补充短语。
4、针对学习目标4,通过自读、齐读、分句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来评估,93%的学生做到把诗歌读出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
5、针对学习目标5,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90%的学生会把话说完整,句子说通顺,使听的人听明白。
6、针对学习目标,6,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90%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会积累展示自己课外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
7、针对学习目标7,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的形式来评估。90%的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有: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学生准备口语交际时用的收集到的风景名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中国地图。
在本园地的七个练习内容中,今天我主要来说一说口语交际的设计训练:
(一)了解家乡。(课前准备)。
课前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去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把特产带到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品尝。
(二)激趣导入。
1、播放《谁不说咱家乡好》的磁带音乐,并出示歌词,学生欣赏。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丰收的歌声响四方,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
2、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首歌是怎样夸家乡的?
3、是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呀!热爱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大家热爱的家乡却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物产。今天咱们要开个小小的联欢会,主题就是《夸夸我的家乡》。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吧!
(三)示范引路,搭建说话平台。
1、展示资料夸家乡。
分组交流整理收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说特产以示范引路。
3、指名说,示范介绍。
(四)小组活动,充分交流。
1、分组相互介绍(一人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补充)。
2、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绍。
教师适时提些问题,如:具茨山,轩辕故里,郑风苑在新郑的什么位置?有些什么景点?美在哪?等随机指导学生怎样把事物说具体,怎样说更吸引人。
(五)动笔写作夸家乡。
1、刚才,我听了你们的介绍非常的感动,为你们的博学多识,也为你们对家乡的热爱。下面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听到的、看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达你眼中的家乡。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夸家乡。
3、把写好的话,画好的画与你的伙伴交流分享。
(六)升华情感,课外延伸。
同学们,我提议大家在课余时间用各种方法去收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更全面的去了解家乡。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解读,制定了明确具体可行性强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儿童的认知水平,老师创设情境,借助图画,儿歌,对对子游戏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练读,展示交流等,在轻松,民主,尊重,平等的交流中,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的快乐学习成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生命活力的展现天地。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五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位于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环保意识将逐渐在学生心中萌生,进而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这篇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配有两幅精美的插图。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课文中有大量生动的对话,适合分角色朗读,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角色朗读来理解课文。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大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对形式单调的课堂教学很难产生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我制定了如下几条教学目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2、借助动作、实物,理解字词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反馈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有参加卫生扫除的愿望,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第8自然段。
1、情境教学法。我要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2、朗读感悟法。结合课文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良好的语感。
我采用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的方法。采用自读、齐读、引读、边演边读等形式,在反复朗读中读通课文,理解内容。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精心、恰当,能使学生迅速随教师进入课文优美的情境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这是条美丽的小路,这是条清洁的小路,啊我们来歌唱,我们歌唱,歌唱美丽的小路。在小路上散散步,在小路上说说话,我们来到小路上,一起跳舞又歌唱。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啊我们来寻找,我们寻找,寻找美丽的小路。给花儿来浇浇水,给小路来洗洗澡,我们大家齐劳动,找回美丽的小路。
什么是教育?教育便是用一颗心去碰撞另一颗心,用一颗心去感动另一颗心,用一颗心去启迪另一颗心。爱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的激情把学生自读课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以歌曲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心理距离,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等我唱完,就亲切地问:小朋友们,刚才老师唱到的是哪一课呀?学生就会回答:美丽的小路。我一边夸学生会听讲,学习积极性高,一边板书课题,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导入环节过后,我就兴致盎然地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到美丽的小路上去走走吗?老师带你们通过这一关就可以到小路上了。首先,我出示生字卡片,通过看拼音自己读、指名读、同桌互听互读、赛读、去掉拼音领着老师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与生字反复见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记住了生字,为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然后请小朋友把课文自读几遍,要求读准生字,不丢字、不添字。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铅笔圈出来,在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的名字下面画横线。学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孩子都积极通过自身努力把课文读好。这样,初读课文的过程就成了复习拼音、自主识字的过程,为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打下基础。
这篇课文按“美——不美——美”的顺序,围绕美丽的小路,向我们展现了“赞美小路、失去小路、找回小路”等几个情境,课文的语言极具表现力,贴近儿童生活,富有个性,特别适宜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我按照课文的情感脉络,分三步进行。
春色满园,蜂飞蝶舞。第1自然段介绍了小路的美丽。我通过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抓住文中“长长、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这几个关键词,结合学生的理解、想象,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感受课文语言美,积累句式,丰?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使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我用板画结合贴画的方式,将美丽的小路在黑板上再现出来。(板书:美丽)学生亲身参与表现小路的美,真正分享小路的美丽。
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对2、3自然段的阅读和感悟就水到渠成了。我重点指导“轻轻地、慢慢地”这两个词的读法,理解小路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表达人们对小路的爱护之情:“啊,多美的小路啊!”。当学生的情感之门悄然打开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谁会在小路上散步?他们会说什么?这时,我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音乐1)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学生自然地融入其中,成为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做角色所做,用自己鲜活的语言表述,体验了小路的美。
风云骤起,痛心疾首。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讲朋友们都喜欢在美丽的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要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二句讲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堆满垃圾的小路的丑、臭、脏。为了激发学生读出失去美丽的小路时惋惜、伤心的感情,我又播放了另一首曲子(音乐2),为让学生产生和小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着力渲染。“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我要指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
第5、6自然段。请学生再读“鹿先生、兔姑娘”的话,要指导读好“皱、捂”等词。(板书:不见了)第7、8自然段,鸭先生的话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他看着看着,忽然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这几个自然段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点段,要鼓励学生用好脸上的表情,大胆充分地表现自己。你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谁能说经过这一课的全身心投入,学生中不会有朗诵大师、表演大师、文学家诞生?“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学生通过亲自理解、表演,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精神食粮。
雨过天晴,风和日丽。第9—12自然段是最后一部分。第9自然段,要结合看图,组织学生进行情境式表演,再现劳动场面。
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美丽的小路失而复得。学生由衷赞美小路,更能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时,我再次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音乐1)使学生深深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用真切的语言总结:孩子们,美丽的小路终于回来了,让我们像鸭先生那样,一起说一句:“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板书: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
有两点:
(1)引导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小组交流、反馈,全班反馈。引发学生做环保小卫士的渴望。
(2)课后看看我们周围的小路,哪里美,哪里不美,为什么?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这则板书脉络清晰,简洁明快,与板画结合,做到了图文并茂。因为有学生的参与,更能加深学生对美丽的小路的美好印象。
美丽的小路
美丽——不见了——找回来
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保护环境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六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韵文体裁形式描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小画家们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作品。而青蛙他们不同——正在冬眠呢!课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种动物爪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位于第一册教材的第七单元,它在这册教材中起着总结和提高的作用。 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且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于是,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一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每一个层次都注意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虫 目”;(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2 、情感性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3、 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 、精读 、有感情地朗读 、表演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
重点与难点
本文采用拟人 、比喻的手法介绍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特点,生动有趣,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就成为本课重点,了解青蛙冬眠的习性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依据教材特点,拟订以下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法 。通过课件创设美丽的雪景图,以及教师丰富的表情 、动作等,为学生创设美妙的情境,使学生醉于境中,开心学语文。2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强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因此,教学中,我不越俎代庖,多读精讲,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性话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读书入境法、合作探究法和联系生活法等进行学习。
1、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的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过程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表演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
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2、合作探究法。新课标倡导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小画家们怎样作画?”等等。在讲到动物冬眠习惯这环节时,让学习小组合作问答句式进行创编等。
3、联系生活法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正如美国某位教育家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上,我积极引导他们把学习语言的触角伸向课外,给他们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如:“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冬眠的特点?”学生兴趣很高,一下说出了“蛇、狗熊、刺猬”等等很多动物。再此基础上进行问答句式的创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导入:咱们班小朋友个个都是画画能手,说说你们会画些什么?你们会画这么多画,太棒了!现在有一群小画家,不用颜料不用笔却能画出画,太神奇了!想去看看吗?如此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随后师揭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齐读课题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读课文,画出生字,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音读准,之后让学生认识生字,可采用自由读、学习小组读、班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使生字在课堂多次利复现,让学生迅速记住生字。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可按以下流程组织初读课文:同桌一起读——指名读,读完评议——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
四、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激情范读,引生入境。课件演示雪地背景图,师激情范读一、二句,学生学学文中小动物,读出小动物来到雪地中的欢快心情。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小画家们画了什么?怎么画?
(2)它们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
(3)青蛙为什么不参加?哪些动物也要冬眠?
(4)仿照书上问答句式,进行问答句式创编训练
(如:狗熊为什么不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4、形式多样,感情朗读
通过师范读,生带动物卡片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演示课件:老虎等动物雪地作画
引导学生谈话:雪地里又来了一群小画家,他们画出来的画会是什么样的呢?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动笔画一画。
好的板书是文章精华的体现,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本堂课,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雪地里的小画家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七
1.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说课稿人教版(专业18篇)篇十八
大家好,我是第四学区xx小学的陈,刚才黄xx老师,武主任分别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动手操作活动方面进行了评课,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本节课中预设和生成的亮点。本节课的生成在细节,处处见教师智慧和底蕴。
亮点一:教师能在预设生成中因势利导。
当孩子们在在汇报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时候,一个孩子说。
出眼睛是对称的,接下来其他还就说出耳朵、手、脚等,这些答案是在我们预设范围之内的,可是由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其他孩子的思考空间也定格在身体器官上了,而李教师结合自己的身体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身体左右都是对称的,而后教师以手为导,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这样的因势利导,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对称图形。在教学中,当孩子的回答出现了从众心理时,教师能及时因势利导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拓宽孩子们的思维。
亮点二:教师智慧应对非预设中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
在本节课中教师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生成,在每一次生成中都能巧妙应对,让孩子们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判断鱼和国旗时,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声音,教师抓住时机耐心带领孩子们操作,不仅让孩子们观察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使孩子们很清楚的判断出对称图形不仅要完全重合还要注意图案也要对称。
动手玩数学是本课的特色,在孩子们动手撕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预设的应该是孩子们常见的小树、星星、衣服、心形简单的对称图形,可是本课中,孩子们却撕出了各样看不出的图形,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李老师活用课堂尴尬生成带领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能力使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图案。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没有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反而让所有学生能大胆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反复的操作和疑问中更加清楚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如果对意想不到的生成进行艺术性地处理,那么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看不到李教师在尴尬场面中的手忙脚乱,感受到的是“不谐之音”的智慧生成。
通过本节数学课让我们看到: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害怕课堂中的生成,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只要我们在预设中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给学生留足生成的时间,尊重学生生成的精彩,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不断、亮点不断。
针对本课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1.当孩子们撕出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时,应该让孩子们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发现了错误,而且巩固了对称图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也做好了铺垫。
2.在最后孩子们通过探究了解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对称轴后,孩子们没有探究出圆的对称轴的个数,因为也是到了下课的时间了,所以李老师没有继续研究下去。我个人认为当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正浓时,应该让孩子们保持探究的欲望探究出结果,这样会不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生成问题的粗浅看法,感谢李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充满欢乐的数学课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