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作品中优秀部分的归纳和总结,它可以指导我们写作时如何运用相应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接下来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启示。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一
摘要: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中,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促进历史学科发展,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改进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师,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面对如此不利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教学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开展探究活动,初中的课堂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课堂改革还处在研究试验阶段,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
通过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历史其实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课程,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这一角度讲,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比较相似的。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联想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贴近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的实质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后来之“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符合我国的国情。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还可以温其他科之“故”而知历史之“新”,即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等。
二、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课堂上发挥效益的方法。
1.精选合作内容,引发思考兴趣。
这是实施小组学习的前提。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订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明确组员分工。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也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活跃、动态的,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一贯的角色,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教师及时指点迷津,通过反馈把握教学进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虽然是“放活”,但教师决不能做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来带动生生合作。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通过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原则、规则,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这样能够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参考文献: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1.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二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里,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及时巩固所学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想有效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就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举例来看,在学习《鲸》这一课时,可以先板书课文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的鲸的特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课堂当中,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这时候的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更多和鲸有关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过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在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很难主动接受知识,总的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所以,新课程改革影响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更多是引导者的角色。举例来看,在学习课文《爱迪生》的时候,学生阅读课文以前有个同学突然举起手,当时的笔者问了这个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呢”,这个同学特别羞涩的说他想给大家读这个课文。其实当时笔者并没有这个安排,但是依然给这名同学表现的机会,并在学生的阅读之后表扬了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课堂表现积极性,学习劲头更加充足。在课堂教学过程里,由于语文答案没那么统一,所以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多交流自己的看法,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个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所以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和语文课程特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骄傲的孔雀》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班班通多媒体展示多种动物的特色,同时还可以在导入阶段中让学生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喜欢这种动物的理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有利于更好的产生更多的趣味点,也有效吸引学生进入此刻的学习,发现孔雀的骄傲之处和表现,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情景创设的提问方法。
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提问都是一门艺术,通过合理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状况,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展良性沟通,不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怎样进行有效的提问,怎样通过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必须加大重视力度。通过情景创设提问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进入状态,努力思考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开展过程里,教学提问可以结合一些场景进行,通过和多媒体有机结合,把问题融入到故事背景中去进行思考,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自己提问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心全意进行问题的思考。除此之外,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答案,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爱上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畅所欲言。在设置问题时,要保证问题具有连贯性,可以更好的学习旧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理解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征服新内容。
事实上,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性格都比较活泼,所以更加喜欢游戏这种“动”的活动,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化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举例来看,在学习《小马过河》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出小马当时的状态,然后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自由发挥自己会怎么做。在这样的小游戏影响下,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课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高课文的教育性,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6科学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绩。
课堂练习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刚学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首先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和教学目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和教学目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基础性的课堂练习。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情况,结合学生所学,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完成有针对性、基础性的课堂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7提升课堂反思阶段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课堂反思是最后的环节,但是这一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有效性提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下一节课高效进行。从知识层面来看,教师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如果课堂上有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在下课之后必须弄懂,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质。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提到了一些冷门的看起来和语文课堂并没有什么关系的知识,下课之后也要查阅相关资料,在下一节课给出详细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果在语文课堂开展中出现了教学意外,就要仔细分析纰漏,分析好其发生的原因,做好总结工作,不断积累处理意外的经验。通过经验的记录,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里出现了新的教学灵感,就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落实到实践中查看效果,每个月都要和其他的语文教师开展必要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有效性。
8结语。
总得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好的进行反思,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2]于东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11):183.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三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属于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语文课程具有极强思想性,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更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学科。在新课程要求下,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识字造词,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将教书与育人二者结合起来,采用科学的教学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许多教师都在探究德育教学的渗透,但是效果不佳。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自古以来,每位教师的真正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怎样才能够做好教书育人,是教师探究的永恒课题,同时也是每位教师一生为之奋斗的实践课题。而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单纯、想象力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更需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改下,要求语文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许多语文教师在不断努力,但是德育教学渗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来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在极长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育都被定义成读书识字的学科。但是从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要求来看,开设小学语文教学初衷不仅要求小学生从学习中掌握汉语知识,还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学。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可知,教材中有许多与小学生德育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提高了德育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必要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小学德育教育渠道。
语文是我**语,更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师要用爱心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这是语文理应承担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智育,还要减负着提高学生美育、德育等为重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能够让德育工作能更深刻,更加生动,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够掌握一门语言,还能够使用一种工具,开阔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感受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及传统美德。
(二)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在人生观及价值观上还是一片空白,他们就会依据自己所需情景活动去感悟、去经历,建立个人的价值理想,提高个人的生命质量、文化素质。而在语文中开展德育教学,能够培养及完善小学生的人格,引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美德融为一体,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情操的`阵地。
(三)实现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实现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打造出“有效课堂”,开展“有效教学”。要实施语文的有效性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小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最后要开启小学生心智,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及高效发展。
从前面分析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渗透德育,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谈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的渗透。
(一)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要渗透德育,并不是教学中讲一些大道理就能实现,而是要依据学生基本情况遵守一定渗透原则。
(1)以理动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最简单方式即要给学生开展理论教育。讲道理,以理服人,因此教师就必须要降低高高在上的态度,让学生摆脱权威性的管理及束缚。要开展以理服人,就需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姿态,采用富有情感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话语中的情感,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解决与协调相关问题。只有这种以理动情,才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够达到渗透的效果。
(2)以榜样渗透德育。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自身的品质及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教师身上的正能量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在渗透德育中,榜样影响是一种重要渗透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以正直、生动的形象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效仿心理,通过效仿逐渐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对小学生而言,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但分辨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正面的形象榜样比讲道德更具说服力,小学生也易于接受。
(3)以情景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授课前,教师不但要依据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式,还要针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陶冶情操。因小学生心理脆弱,因此教师教学中融入情感,融洽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通过生动语言勾画讲解的内容,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设计教学时,因学生知识基础、思想变化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无法统一教学内容及方式,就要依据学生实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设出有层次的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渗透德育原则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真正目标,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1)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德育。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就应该将讲解知识、培养能力及建立情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依据每个小学生实际所需,不同德育知识用不同渗透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比如在培养学生节约知识时,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可谓是衣食无忧,因此大脑中根本没有节约的概念,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中都可能随意浪费。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悯农》的有关知识,有效培养学生节约意识与劳动观念,通过德育渗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与劳动观念,不但能够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还热爱劳动,逐渐能够养成节约习惯,同时在渗透德育中还要将劳动光荣作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中,通过亲自体验劳动过程,就能够感受劳动过程的辛苦。经过教师引领,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情,从而增强学生节约、勤劳的道德品质。
(2)在阅读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属于重要环节,而朗读更是培养小学生感情的重要途径。在阅读内容过程中,不能仅机械地将文章朗读出来,要运用丰富的感情去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微笑着承受一切》(三年级下册)知识时,如果仅仅依靠机械朗读肯定不够,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内容中,以饱满情感去细致、认真的朗读优美的词句,就能够真切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发挥文章思想对小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学以致用,而且通过这种教学还让学生养成微笑、乐观地面对困难,达到德育知识的渗透。
(3)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在习作训练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将生活事物融入进去。生活不仅能给习作提供所需的素材,还能够通过素材的借鉴渗透德育知识。比如教师以“有趣的运动会”为主题进行习作教学,因为运动会是一项团结友爱的项目,因此要求小学生以这个话题为写作主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的情感,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愿为班级争荣誉的情感。当然在习作教学中,也可采用“保护环境”为习作主题,由学生先以小组探究模式讨论写作思路,然后在组内交流保环境保护的想法,最后才开始写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交流写作,同时还能够培养环境保护的美德。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四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体现在课文内容的恰当拓展、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渗透,作文教学时的正确引领。
德育目标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文许多时候就是一种载体,无论社会还是编书者都希望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把一些组材布局、行文写作、阅读欣赏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外,更多的是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怎样让已经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高中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种正能量,却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前语文课的德育,我一般都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概括或重点语句的分析上,但这样的方法,有枯燥说教之嫌,就像面对家长的唠叨,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干巴巴的文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无法震撼内心。
对于怎样贯彻好德育,同仁们肯定各有妙招,今天我想把我的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与教育视频恰到好处地串联。
比如,讲《我的母亲》,在分析完母亲的形象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后,我由人及己,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这是从小贯穿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识,但怎样更好地激活这种意识,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归纳完文章主旨后,我说:“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博大也最无微不至的,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念父母的恩泽吧。”接着播放歌曲《母亲》的mv:“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会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绪引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之爱充溢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觉得力度还不够,我接着播放了微电影《来信》,视频放完后,好多学生眼泪汪汪。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感恩父母呢?接着我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在歌曲结尾,我伴着音乐,饱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父母付出得很多,但奢求得很少,等你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别让年老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并建议大家,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过年过节时别忘了给父母一个问候。尤其男孩子,别只有没钱了、生病了才想起家,想起父母。
二、把做人的道理与作品可以传递的信息有机结合。
课文《好雪片片》塑造了一个外表肮脏甚至令人厌恶,但内心明净善良的卖奖券的老人形象。当进行人物分析时,我同时提了个问题:第一次读文章,看到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时,你认为他是个什么人?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和品格后你有什么感受?其实不光是学生,每一个人在读文章的前两自然段时,都会认为老人肯定是个乞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老人的可敬之处不光是身处困境仍能保持明净善良,更在于他的自强自尊。现在的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太严重。因此,我借题发挥,讲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在商场上经常有一对残疾夫妻,丈夫是个瞎子,妻子是个瘸子,夫妻两人以卖唱为生。每天妻子会把丈夫带到商场前一个不影响交通,但人们能够看见的角落。一到目的地,丈夫便打开音响纵情歌唱,人多人少绝不偷懒。妻子站在一旁,始终低着头,有人给钱时,就鞠一躬。每次看到这对夫妻,我总会掏些钱放进破碗,有时候带着孩子,我会刻意让孩子去送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自暴自弃靠乞讨为生,而执著地坚守自尊,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敬吗?借此我告诉学生,人不管处于任何逆境中,都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街上经常看见一些人,一手拄根棍,一手拿个破碗,装出一副落魄样,满街追着行人要钱,可换来的往往是人们厌恶的眼神。而这对卖唱的夫妻,虽然始终低着头,从没有用祈求的眼神看过路人,但人们却能很自觉地把钞票放进他的碗里。这是乞讨与劳动的区别。自食其力的人是可敬的。
有一次月考,我们以“感动”为话题,让学生作文。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竟然内容空洞。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我不由感叹现在孩子们实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此,我讲起了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有一天清晨六点多,我坐公交车赶着上班,那天心情不太好,正在为单位离家太远、早起太辛苦而沮丧。突然空荡荡的车上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我一听,原来是司机在跟着音乐唱歌,那声音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一瞬间,我的眼眶湿了。要知道这趟公交路线是我们市里最荒凉的,所以,公交车也是别的线路退下来的很破的车,而且公交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可是这个司机却能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感动?借此我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好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早起妈妈温暖的早餐、晚归时家里温馨的灯火、生病时父母彻夜的陪伴……这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的点点滴滴,处处饱含着令人感动的因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懂得感恩的心。
四、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适时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很有心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能多多拜读同仁佳作,为语文教育共同奋斗。
(作者单位山西省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五
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特别重要的学习科目,其渗透性与思想性较强,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如在孔融让梨一课中学习友爱、谦让的美德;在红军长征故事中学习舍生救国、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内容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学习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有目的地提升学生思想品质,陶冶他们的情操。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增加德育渗透方式与方法。教师要以分析为基础,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让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影像、图片等方式,介绍课文内容,制造情感氛围,实现情感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课外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其甄别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等思想品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了解语文德育教学的作用与特点,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深入挖掘德育因素,以高尚的道德和教学艺术影响、教育学生,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才施教,提高德育渗透的质量与效果。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六
1.教学氛围更加动情、活跃、开放。
生成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空间、思维都可以看作是动态和变化的,教学环境或曰教学氛围是语文教学的保障,它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起到强烈的催化作用。因此教学氛围要更加动情、活跃和开放,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拘泥于文字和固定、标准化的思考模式;提高教学环境的活跃度,能够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实现教学的动态性。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变化教学的地点,调整教学的时间和结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和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性教学。
2.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更加灵活化、多样化的模式,不能再仅仅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是要师生站在同样平等的立场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教学的人性化思想。比如要实现课文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通过视觉性的教学效果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地激发他们的热情。可以带领学生去游玩,不断地启发他们的学习智慧,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实现新型化教学的需要。语文的教学就是不断开启学生心灵成长之门的关键,实现生成性的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
3.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延伸性。
小学语文的生成性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具有具体性、多元性、互动性等优势,其关键意义就在于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本身的高附加性,以此来不断地延伸教学内容,能够给予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更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却是无形的,它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地渗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成性教学是动态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形势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让所教授的课程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督促学生来吸收,直接地丰富了他们的语文储备,提高语文素质。
1.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成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朗读诗歌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诵并记忆相关的诗歌。《诗经》是经典、优美的诗歌,美丽的意境能够吸引学生深入地投入进去。《春夜喜雨》、《西江月》、《天净沙·秋思》,以及现代诗歌《太阳的话》、《白桦》等,不需要刻意地教会学生理解这些诗的含义,而是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让他们自己来认识和体会,这就是语文生成性教学最有效的实现形式。语文感悟能力的提高毕竟是一个较慢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2.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
语文是一门相对来说灵活度很高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穷人》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描写,那么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来进行练习对话,这个过程学生就会充分地揣摩主人公的心理,这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课文《草原》是一篇很美的散文,里面独具特色的语言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蒙古情怀,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这个过程就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教学更加灵活。
3.将语文教学内容延伸,增加思考空间。
要想进一步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将语文课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衔接,不断地增加教学的附加内容,增加思考空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记叙的是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内容适当加以延伸,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选择童年时代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成回忆性的记叙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式,把不同的意象结合起来,加以整合和运用。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必然形式。这个过程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小学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成的有效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氛围更加动情、灵活、开放,同时提高教学内容的延展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开启他们的智慧和感悟能力,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不断地加深对于语文的理解,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和觉解力,提高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七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体现在课文内容的恰当拓展、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渗透,作文教学时的正确引领。
德育目标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文许多时候就是一种载体,无论社会还是编书者都希望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把一些组材布局、行文写作、阅读欣赏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外,更多的是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怎样让已经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高中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种正能量,却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前语文课的德育,我一般都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概括或重点语句的分析上,但这样的方法,有枯燥说教之嫌,就像面对家长的唠叨,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干巴巴的文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无法震撼内心。
对于怎样贯彻好德育,同仁们肯定各有妙招,今天我想把我的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与教育视频恰到好处地串联。
比如,讲《我的母亲》,在分析完母亲的形象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后,我由人及己,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这是从小贯穿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识,但怎样更好地激活这种意识,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归纳完文章主旨后,我说:“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博大也最无微不至的,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念父母的恩泽吧。”接着播放歌曲《母亲》的mv:“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会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绪引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之爱充溢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觉得力度还不够,我接着播放了微电影《来信》,视频放完后,好多学生眼泪汪汪。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感恩父母呢?接着我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在歌曲结尾,我伴着音乐,饱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父母付出得很多,但奢求得很少,等你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别让年老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并建议大家,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过年过节时别忘了给父母一个问候。尤其男孩子,别只有没钱了、生病了才想起家,想起父母。
二、把做人的道理与作品可以传递的信息有机结合。
课文《好雪片片》塑造了一个外表肮脏甚至令人厌恶,但内心明净善良的卖奖券的老人形象。当进行人物分析时,我同时提了个问题:第一次读文章,看到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时,你认为他是个什么人?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和品格后你有什么感受?其实不光是学生,每一个人在读文章的前两自然段时,都会认为老人肯定是个乞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老人的可敬之处不光是身处困境仍能保持明净善良,更在于他的自强自尊。现在的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太严重。因此,我借题发挥,讲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在商场上经常有一对残疾夫妻,丈夫是个瞎子,妻子是个瘸子,夫妻两人以卖唱为生。每天妻子会把丈夫带到商场前一个不影响交通,但人们能够看见的角落。一到目的地,丈夫便打开音响纵情歌唱,人多人少绝不偷懒。妻子站在一旁,始终低着头,有人给钱时,就鞠一躬。每次看到这对夫妻,我总会掏些钱放进破碗,有时候带着孩子,我会刻意让孩子去送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自暴自弃靠乞讨为生,而执著地坚守自尊,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敬吗?借此我告诉学生,人不管处于任何逆境中,都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街上经常看见一些人,一手拄根棍,一手拿个破碗,装出一副落魄样,满街追着行人要钱,可换来的往往是人们厌恶的眼神。而这对卖唱的夫妻,虽然始终低着头,从没有用祈求的眼神看过路人,但人们却能很自觉地把钞票放进他的碗里。这是乞讨与劳动的区别。自食其力的人是可敬的。
有一次月考,我们以“感动”为话题,让学生作文。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竟然内容空洞。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我不由感叹现在孩子们实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此,我讲起了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有一天清晨六点多,我坐公交车赶着上班,那天心情不太好,正在为单位离家太远、早起太辛苦而沮丧。突然空荡荡的车上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我一听,原来是司机在跟着音乐唱歌,那声音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一瞬间,我的眼眶湿了。要知道这趟公交路线是我们市里最荒凉的,所以,公交车也是别的线路退下来的很破的车,而且公交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可是这个司机却能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感动?借此我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好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早起妈妈温暖的早餐、晚归时家里温馨的灯火、生病时父母彻夜的陪伴……这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的点点滴滴,处处饱含着令人感动的因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懂得感恩的心。
四、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适时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很有心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能多多拜读同仁佳作,为语文教育共同奋斗。
(作者单位山西省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八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利用文学表达情感是它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情感的作用,把情感视为传授知识的产品,使语文只能成为工具性课程,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要运用情感优化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课文中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有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为情感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只有深刻挖掘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产生共鸣。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小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就是这样一堂“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教学中,教师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收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
二、善用言语,生动地表达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教师讲课的言语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且能激励学生、打动学生、震憾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言语表达情感真挚感人,只有教师的真情才会动人。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这样一段话:“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人民群众,不同的是,昔日人民看到的是周总理迎送国际友人、检阅群众的热闹场景。而今天,人民看到的是周总理躺在这冰冷的灵车里,与人民群众永别的悲痛场面。
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悲痛,不心碎呢?”在这样情感流露动人之时,学生会引起共鸣,从而体会人们依依不舍之情,产生对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创设情境,激活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与体验,教师要以境生情、以情生情,采用合适的教学法,利用音乐、媒体、言语肢体等手段,使学生披文入情,亲自体验,使其产生亲切和真实的感受。多媒体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上述几点是对教师提出的不同表演情感要求的因素,同时教学时还应遵循心理学中的要求,让师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互动着学习。
第一,乐情原则。
乐情原则包括快乐、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好教学活动,达到学习活动与需要的统一,并以快乐的情绪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情绪状态的调节,让自己始终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教师还要针对语文教材进行情感处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组织。
第二,融情原则。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教育要求的内化,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将爱生之情外化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行为,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和求稳需要。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源于内心的喜爱,都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名学生,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总之,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研究教材,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九
教学有效性主要通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体验三个方面来表现的。效率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取得学习效果;效益是指学生学习以后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体验主要表现在学生经过学习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顺应了教材改革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中地理的知识点较为广泛,题型变化丰富,因此许多学生对地理产生抵触心理,觉得这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如何将地理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将地理的段落变得精彩绝伦,这是教师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所要体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进行趣味教学,生动地传授知识。同时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不仅包含了地理知识,还涵盖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地理中除了地理知识外,还有一些定义和公式的理解,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减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题目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结构,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城市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微笑,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的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网络的发展,教学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很多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然而一些老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几乎不使用多媒体,忽略了传授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地理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有时空限制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有趣地将地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鲁教版中的从宇宙看地球时,如果采用多媒体将宇宙环境展现给学生,会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宇宙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地理现象,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教师在地理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有利于突出重点,增大信息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在备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清楚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教材中地图和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新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一些地理现象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一节中,将一杯水和沙子放在玻璃罩中,然后用灯光照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最后用秒表计时,五分钟后再测量它们的温度,让学生观察这个实验的现象和变化,并思考原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四、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也应该关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只有具有反思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教学的反思需要教师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在更好地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善于反思,才能发现学生的盲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得教学水平和能力。而且反思应长期坚持下去,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教材的改革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反思自己,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状况和成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况,以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形成对语文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对教师教的评价具体应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的有效性;对学生学的评价具体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的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分层次编制评价细目表。而不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在编制评价标准时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才是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赵希斌认为:“教学的品质决定了学生是否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是影响他一生的重要因素。”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提出:“学生学会的课就是好课,能让学生学会的老师就是好老师。”笔者很赞同这种质朴的说法。例如,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学会的方法之一,然而在新课改下,有些教师这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或是提问肤浅而没有思维深度;或是问题设置缺少层次性,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水平。如在学习《边城》时,为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有教师设问:沈从文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就《边城》来讲有何特定的思想价值?结果是学生一脸茫然,教师只能自己来解答,显然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另外,调动学生在表情达意上的积极性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表扬时可直接一点,而有出错时,就要婉转一点,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评。对于内向的学生,就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切不可贸然切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是课堂有效教学主要的评价者,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靠教师的自觉反思和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对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等的评价可由领导、督导、专家、同行、教研员等参与听课者进行实时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可由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参评等合作完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客观、真切。有人提出“赏识教育”,“多奖励,少批评”,诚然,在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思维等方面的确有效,它让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容许学生的不完美甚至是错误,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人格尊严,不会因为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感觉自卑,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但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赏识、褒扬,让学生误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有错,而造成自满或不愿直面错误的不良自我评价,所以,必须将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比如,笔者班上有一学生,课外大量阅读,积累了不少素材,加上有自己的思考,平时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张榜,但该生的书写习惯较差,一次,在赏析完他的作文后,笔者一分为二地在班上直接点出了他书写的不足,他顿时脸红了,刚刚还沉浸在其他学生羡慕的眼光中,转瞬惭愧之情溢于言表,下课后,他主动找到我,向我保证以后一定注意书写。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让优点蒙蔽学生的眼睛,作为中学生,谈何正确客观认识自我,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让缺点也晾出来,直面它,修正它,学生收获会更大,进步会更快。其次要重视多元评价的结合,鼓励创新性思维。教师并非评价的权威,语文教师不妨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在自评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查漏补缺,而在互评中,学生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请一名学生回答,由其他学生评价,看是否有补充,在不断补充中,学生的思路得以拓宽,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在互评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而不拘泥于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总之,教师应以教育理论和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充分认识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勇当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体验者和实践者,不断探索与实践,坚持反思与完善,在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发展。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一
从整体来看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况可以发现,该学科在不同阶段具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并不是统一不变的。而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逐渐被人们所摒弃,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当下语文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填鸭式灌输教导,固定教学流程为:课堂中教师作为中心人物为学生讲解相关教材课程,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当教材内容基本讲解完毕后,进入课程基础问答阶段,安排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给出标准答案。在此学习方式下,学生的主导地位受到忽视,教师所应用的教学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长以此往学生将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同时在周而复始的固定模式中,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问题无法独立解决,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从根本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针对此情况,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方向,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模式,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具体而言,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创新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同时通过在课外活动中设置灵活、有趣的生活化语文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推进其创意思维发展。譬如,在进行写作或书写等方面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开展春联创意书写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即兴写作,通过抒发对周边事物或者景物的看法及内心感受,锻炼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和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自主整理知识点,并可以通过自主整理与归纳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最后,通过将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
教师是决定课程内容把握课堂节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优化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真正需求,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还要将知识灌输转化为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使学生将学习视为情感、追求及信念。倘若语文教学一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那么学生所认知、感悟的语文不能成为完整的语文,而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其重要意义。如果不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一味采取强硬的教学措施,不了解、不重视、不尊重学生的真实诉求,将会使学生与教师逐渐疏远并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课堂将不再是传播知识的摇篮而是扼杀学生潜能磨灭学生能力的场所。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教师的人格道德,才能全面展现教育的魅力和力量。综合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学习水平,笔者所设计的语文教学实践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学习情感方面,通过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律能力;再次,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开阔实践活动空间,突破传统教育的枷锁,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语文教学活动时效性和价值;最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确学习方法,并应用适于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掌握能力在课堂教学行为实践。从实际操作方面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树立正确学习风气。
外部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排除常规课堂以外的学习环境,该环境特点主要为零散、自由,与严谨、规范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较,外部教学环境的教学难度性更大且不易于掌握整体教学进度。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改进和完善外部教学环境:第一,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其中,使整体语文教学穿插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譬如通过运用语文知识剖析《醉翁亭记》以及《岳阳楼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学的优雅气息,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风气;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播放器、校园刊物、校园日报等),倡导和普及学习语文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立体化、多元化、全方位的学习环境,通过日常宣传的渗透和感染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力。
若要从根本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洞悉学生的真实诉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热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在开课前进行相应的课程引导,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寻求真像的动力。另外,总结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缩小学生能力差距,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中获取知识,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譬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引发性的问题向学生发问,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这一系列问答过程有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中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开展趣味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率较低。针对这一方面,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外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化、多元化、趣味化的课外活动,全面启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语文知识,熟练掌握并巧妙利用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譬如:诗歌朗诵、古诗改写、古诗词默写等系列竞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紧张活泼、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加强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一些作文比赛或者故事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道德情操,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三、结束语。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综合加强课堂教学效率,首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及时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能够使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此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策略,利用多渠道、多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充分落实以上几点才是从根本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现阶段教育模式的运行效果来看,一方面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综合来讲,为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二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系统的起点,也是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没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会影响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重视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与效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新模式,做到对学生负责。杰出的语言天才希泊来能在短短3到6个月的时间内就做到学会一门语言,就是通过朗读这一技巧来学习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刚开始学语言的阶段,需要通过朗读的方式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掌握语言的阶段,他们需要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因此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现阶段许多教师并没有能够做到重视朗读教学,更多地把重点放在课文的内容教学与理解,因此多数学生都并没有能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在课堂中朗读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许多学生朗读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没有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致使没能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从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无法提升。
很多小学生在课堂朗读时仅仅是模仿教师的发音,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与情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久而久之,连模仿的兴趣都渐渐缺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过关,学生无法提高语文成绩,连语言表达能力都因此受限,经常性用错词,严重时会导致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提高语言学习成绩,形成语感。日积月累,学生通过朗读积累大量词汇,在后续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自身积累的词汇量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1.求真读准。
朗读中要求学生的发音要标准,否则一旦读音错了,那么就算学生通过朗读将文章读得再美也失去了朗读教学的意义。教师教学目的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吐字清晰,读音标准,声音响亮,如果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读错字或者含混不清的情况应当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要教导学生朗读的停顿技巧,合理的停顿位置更能体现文章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拍手歌》这种节奏性比较强,文章短小精悍,并且内容丰富的入门级课文十分适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入门。朗读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语速适宜,朗读语速分为快、中、慢三种,不同的文章对应不同的语速,如上面提到的《拍手歌》可以用中速朗读,而《伯牙绝弦》则应当用慢语速进行朗读,更能体现文章的意境。掌握朗读的语速就等于掌握的文章的节奏,节奏的快慢,朗读起来更能体现文章的思想。
2.定位朗读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导读课文后又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难免会因为不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而产生疑问,倘若教师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致使学生无法产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与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同时不断地总结学习经验,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朗读一边厘清文章的结构,文章起承转合之间的联系性,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文章后用自身视角去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朗读教学的效率。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二首》将苏轼的《题西林壁》与陆游的《游山西村》放到了一起,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诵两首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的相同处与不相同处,为什么会放到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所写的画面如何,诗人写下这两首诗时置身于什么样的意境中,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解答后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由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针对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朗读,定位教学,如古诗中不同的字句对应不同的停顿节奏,四字句对应的是二二式,如《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就是二二式的代表;五字句则一般是三个拍,有二一二式也有二二一式,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是二一二式的表现;七字句的节奏则更多,有四三式也有二二二一式等,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四三式的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教导学生自己断句停顿,学会掌握朗读节奏,定位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3.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
时代在进步,教学模式也应当随之进步,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如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大多数课堂中协助教师教学。课程在不断地更改,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时至今日很多教学模式都已经结合了多媒体设备信息化,朗读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处于入门阶段,内容比较简单,而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还不够成熟,见识也不多,对很多比较抽象化的知识没有办法理解,也就不能理解教材中的含义。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结合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圆明园毁灭》与《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因为要表达爱国情怀,向学生传递先辈们为了国家慷慨赴义的气节,单凭文字是无法传递给这群年纪小,还未经历过什么**的孩子们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使用播放视频或者录音等方式协助教学,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再通过教师提前准备的录音或者是教材配备的录音带领学生们进行朗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理想状态。
4.控制朗读的时间。
无论是教学什么课程都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则,钢铁不是一日炼成的,光凭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朗读是无法保证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升,所以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制定一个朗读时间表,让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中开口朗读文章之外,还能在课外的时间进行朗读。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们朗读文章,课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写文章时所用的表达技巧,对于学生后续要学习的写话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有所助益,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能够掌控文章的语气、语调、语速和语感,因此多读多益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明白的道理,学生应该做到每天都有朗读时间。
三、结语。
朗读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朗读要求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发音标准,能够培养学生开朗、外向的性格,同时能够积累词汇量,为以后学生的写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朗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尊重学生的意愿,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新教程的改革,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材施教,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灵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3]罗序兴.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外交流,2017,(44):232.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三
摘要: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积极开展自主反思,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促进自我发展。
历史学科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开放精神、全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艰巨使命。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作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有效教学则要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来完成,这与新课程理念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相一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采用一定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堂课除了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与制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恰当选用,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一堂历史课的有效程度必须从这些角度考察,也就是我们关注的评价标准。
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是在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过程,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它同时也强调,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无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还是组织协作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等环节,那么,这样的情境靠谁来创设?是教师。信息资源的提供也是这样,网上的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就需要教师事先仔细挑选,或者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这样学生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另外,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制定,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讨论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自主发展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样地,教师的观念转变、知识重构、教学行为的改变也需要教师自己积极建构。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是来自教师内部的,并伴随着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自身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对自主发展有了清醒的认识,教师才会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并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新课程在实施中强调过程与方法,自主发展意识强的历史教师,就会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完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以,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中学历史教师应怎样自主发展,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学教师往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教学理论,并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改善教学实践。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是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案例。案例写作与分析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分析,教师可以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现象赋予理性的思考,在理论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激活隐藏在心中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促进实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开展自主反思。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良性循环的保障。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增强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自主反思就是强调教师要自觉自愿地进行反思,要认识到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反思的内容须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史料选择的适切性、教学行为的恰当性等,反思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
如对历史人物陈独秀的评价,学生往往根据教材各章节所提到的内容加以归纳,也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可据事后了解,学生对陈的印象并不深刻,最多只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还有就是大革命中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陈独秀在学生心中只是一个政治符号,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教育意义了。经过认真反思得出,这样的教学没有“通过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因此,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新理念指导下,我改进了教学行为,创设了情境,提供了一些陈独秀为人处事的事例,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去讨论、分析、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教师自主发展就是要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采用拿来主义,向同行甚至学生学习,增强自身教学有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听同行的课,学习人家哪怕是一个优点,指出人家哪怕是一个不足,对自己都是一种长进。同时也可以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完善自己的教学。不论是听课评课,还是与同事的交流,都是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的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历史教师要抓住机遇,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四
兴趣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授学生写作的时候,更多地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写作兴趣,帮助学生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走出来。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选择。
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该不要太过于束缚学生,要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例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出色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
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阅读,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
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只有阅读的知识面广了,在写作中才有话可说。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节省零用钱去买必备的课外书,如《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等,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积累一些间接经验和语言材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
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所以引导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写作是生活的延续。
写作是把生活中的事物以另一种姿态表达出来。因此,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是学会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感而发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然而,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很窄的,这种狭窄的生活范围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麻木和不敏感。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让他们能从身边人、琐碎事中感悟到不平常,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把所见到,所听到,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运用文字和文章表达出来。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五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单元中规定的写作要求去布置写作任务,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做,为作文而写,为老师而写,写出来的文章很难高质量,由感而发。因此,只有让学生懂得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才能自主自发写作,写出有感情的好文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这时候可以在班级里设立信箱,让学生们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通过信箱和老师交流。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由写作抒发感情的平台。一般信箱里都是学生们平时的所想却又不好意思直接说的事情,对于这些信件,教师要加以重视及时回复,引导他们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真情实感,然后根据信箱交流内容总结布置作文,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文并不神秘,就是用笔写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反而乐于写作。这种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作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发的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二、开展有趣的活动,注意培养写作技能。
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缺少生活和语言积累,这给作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学生写作前,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加强他们的写作技能。比如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再现,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背景和教学内容的情景,让学生观看表演或者亲身模拟,在表演中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体会人物感情,激发对语言的兴趣。
比如对于教材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讲解时,在班级中挑选课本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知识设计一套完整的剧本大纲,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详细设计,进而模拟整个情景过程。通过这种情景再现式的陶冶性教学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分析和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发散思维,调动全身的感官神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在写作练习当中对人物性格描写更加准确生动。
三、注意积累材料,融会贯通。
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在为小升初做准备,在“题海战术”中苦战以提高分数,以致于平时很少读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小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多积累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了解的知识才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有了一定阅读量的耕耘,才能够收获写出文章。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原材料,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四、提倡模仿,鼓励创新。
我们生下来一直在模仿,模仿是掌握生存技能最基本的方法。模仿针对性比较强,学习的时候有固定的一种模式,可以降低难度。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初步接触真正的作文,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挑战,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提倡模仿借鉴范文。比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但是并不影响它名传千古。但是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我们不能一味机械的模仿,在模仿时要鼓励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添加入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作文的价值。
五、科学评价,多鼓励,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
教师对作文的评改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积极认真的对待作文评改,多鼓励,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具体在教学中,在作文评改的时候,不能只用分数或者优良差等级来划分学生的作文,应该尽可能的找出每篇文章的优点,哪怕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要给与鼓励和表扬,将不足之处用委婉的评语点评,给高年级的小学生留足自尊心。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具体可以针对每篇文章针对性的用不同的评语,比如:“你的进步真是超乎老师的预测,整篇文章结构清楚,但是如果能特别注意一下错别字那真是就完美了!”“你的文章叙述得真有条理,娓娓道来,可是就是那么一两个用错的词影响了整篇文章,多可惜呀!”学生们拿到作文,看到评语也能感觉出教师对自己文章的重视,相应的也会多加用心,找出自己的毛病加以改正,从而在写作上更加进步。教师评改后,还可以经过学生的同意的情况下,让同学之间互评,互相指出优缺点,有哪些好的地方是需要自己学习的,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怎样写更好。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技巧也得到了提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六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提高学习效率,12530中国移动彩铃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要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快、更多?赞可夫提出的“快速度原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这意味着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不要原地踏步,不要单调地重复学生已经学会的东西。但同时不应当把这一原则同教学工作中的匆忙行事混为一谈。“快速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忙做事,必须使教师和儿童都沉着地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内容频度少、节奏慢.容易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容易导致教师无效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学习的“少”、“慢”、“差”、“费”。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组织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
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就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
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
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
在进位加法竖式教学中,教的重点在于如何算出进位后十位上的数怎样相加,而不是如何写进位的“l”,教育论文《有效教学论文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教师组织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任何的价值,反而占用了学生的数学主题学习,义乌人才网从而把时间浪费在“伪学习”、“假学习”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批判性分析,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价值。
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就是追求“增值性”的教学。教学论提出,永康人才网教学可分为低值性教学、等值性教学和增值性教学。增值性教学表现为内涵丰富了,外延拓宽了,形态变化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知识内化为智慧,知识内化为品性”。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增值性教学。数学采用各种形式化的语言符号筑起自己的“王国”,它是抽象的;数学凭借无懈可击的逻辑证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它是严谨的。然而,即使是数学科学,只靠逻辑演绎也难以推出多少新的数学思想、新的数学方法,还必须加上敏锐的观察、联想和直觉的.猜想、顿悟。数学学习不能单纯沿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道路“一往直前”。而应将逻辑演绎而成的理论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体系。
追求数学教学的增值性,一是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数学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冰冷的感觉,但是数学思考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如何点燃和激起学生的火热思考,并欣赏数学冰冷的美丽,是数学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数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最后理解这份“冰冷”的美丽。二是从“符号化”知识向“生命态”知识转换。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二、增进学习结果--教怎样使学更深、更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适合女生用的手机铃声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训练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识堆积”与“解题术”式的。它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易复制,但功能性弱,应用面窄。第二层是“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式的。它与前一层比.程序性弱,不易复制,但功能性强,应用面宽。第三层是“数学思想”与“数学观念”式的。它是数学教育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就要从知识--方法--观念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把知识内化为智慧。数学课要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其着力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七
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其心智结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小学阶段,正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积累知识、探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阶段。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虽有一定目的,但目的并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常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强迫下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游戏、玩乐、操作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设情境巧导入,激起求知欲望。
少年儿童的特点,就是好玩、好动,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合理的情境中导入新课。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引入新课之前,课一开始,不是直扑课题,而是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看表演的特点,课一开始,找一名学生装扮成时间老人,一手拿一个钟,然后放录音,听故事(龟、兔赛跑),同时多媒体演示画面,此时时间老人手中的两块大表随着龟兔的跑而自己闪动。这时,同学们心里会想,老师让我们听故事干什么呢?真好玩!注意力非常集中,等看、听完之后,及时打出问题:(1)它们跑过的路程一样吗?(2)它们所用的时间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借助学生的疑问引出“钟表”,揭示课题:时、分的认识。这样在学生好奇之中,提出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明显增强。学生正是怀着这种好奇,听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
二、设情境,巧布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传统的教学思想是教师在新授课时,要么是灌入式,一味向学生灌输,要么是教师问,学生答,形成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提问,没有丝毫的创造性,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惟此,我紧紧把握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特点,合理设置情境,巧妙布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七的内容时,激趣导入,引导学生复习之后,说,小朋友们,你们可真聪明,为了奖励你们,我带你们到后花园玩一玩吧!智慧老人的后花园特别漂亮,你们看,有草地,有清清的河水,还有美丽的荷花,这时候,有几只猴子也跑来了,他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猴子?(12只)对,其中有8只小猴子爬到了树上,那么现在草地上还剩几只小猴子?应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出来的?那么十几减七怎样计算呢?看我们大家谁最聪明,能用学过的方法做一下呢?这样激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就会积极动脑,借助于摆圆片,摆小棒的方法得出结果、总结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做到让学生主动探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日益浓厚,而由自己探求,所得的知识,掌握得才扎实。
三、设情境,悟学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八
2.1以情施教,打造幸福课堂: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关怀教学,而在留守儿童的教学方面更要如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在不在身边,他们的心灵较为敏感脆弱,同时面临着六年级小考的这个难关也使得学生有着一定的心理负担,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立足于情感关怀进行语文教学,打造一个充满温馨幸福的课堂,让学生快乐的进行语文学习。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小鸟与守林老人》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父母就像老人守护小鸟、守护森林一样在守护着他们,让学生明白远在他乡的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爱,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们和教师之间其实也可以像文中的守林老人和小鸟一样成为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及时的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消除学生的“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心理,积极营造一种欢乐温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明白在语文的课堂里是没有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区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最关爱的人,让学生不再存在自卑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当中。
2.2开展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在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很多学生的性格都是比较沉闷的,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在课堂上也鲜少和其他学生交流,为了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成果,使得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那桥,那河,那船》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赏析,因为学生之间的话语总是可以有很多的,将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探讨,可以使那些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的学生在组内进行发言,详细的表达出自己的课文的理解,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就会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于那些不理解课文的学生来说,在听了小组同学的发言后,可以有效的促进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成长进步。还有就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身份总是存在一定的权威性,让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在课堂上该如何和教师相处,但是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是愉快放松的,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
2.3巧借农村资源,设计有乡土特色的语文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情景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他们对于自然的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是城市学生无可比拟的。教师可以在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些优势,让语文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有趣,有效的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春》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描述一下农村的春天是怎样的,在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有哪些好玩的时,成人们会在春天干哪些农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所以学生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积极,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有效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留守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3]王娟.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十九
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情感体验在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音乐鉴赏过程就是情感体验过程,体验的是音乐的情感内涵,或者是学生情感与音乐情感的共鸣性。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情感内涵时,需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对音乐情感内涵的初步体验,包含了各种感情元素,比如喜、怒、哀、乐等等。教师在教学会欣赏音乐作品时,应该帮助学生从音乐标题及歌词中去找到体验线索。有的音乐作品没有标题,那么学生既要专心欣赏,以主观感性知觉去体验,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目的、作品风格、表现特点等方面去深刻地体验,以准确的领悟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作为抒情艺术,音乐的内涵既丰富又深刻。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音乐情感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和音乐思想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以外的因素去理解音乐感情。比如声乐作品中可以从歌词找到依据,在标题音乐中可以从标题及文字说明去理解。有些没有标题的音乐作品需要学生更加用心的体会作品情感,在反复倾听中根据直觉去细细体会。另外,还要根据音乐的`社会背景、作者生活经历、创作目的、艺术特征等环节去鉴赏,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鉴赏到位。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来讲,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恰当领会三个乐章的情绪变化,不但要给学生介绍贝多芬的创作目的、艺术特征,还可以结合贝多芬在18创作《月光》时正经历失恋的背景,来了解这是一首他献给恋人的作品。当时他也耳鸣了,这两种打击让在将痛苦与失望情绪深刻地反映在了作品里,因此该作品也是一部“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只要学生把握了这些,那么在鉴赏《月光》时,也就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音乐情感表现是作者在某种思想中基于生活基础来表现情感内涵。所以,学生在鉴赏时应该充分发挥其想象、联想心理,以揣摩音乐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想象、联想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并将这种声音形象转换也成客观世界的形象来进行理解。这是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的鉴赏问题。比如,在鉴赏《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旋律,并联想生活感受。以高中生的鉴赏水平来讲,他们通常会以春天、花草等自然景色来进行联想,很多都难以明说,更难以想象。故而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这首协奏曲时,通过乐器演奏效果与乐器使用、鉴赏乐曲部分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想象。例如,呈示部分,轻柔的弦乐颤音和长笛使人感受到如鸟叫般的美丽旋律,而引子主题中双簧管奏出的柔和抒情,则给人带来一种花鸟共舞、春光熠熠的美丽画面。小提琴奏出的柔音是娇细的,而大提琴则走出了浑厚的低音,让学生们对梁祝的爱情有更好的理解。这些感受都是要通过类比联想来体验。教师根据高中生的音乐知识来教授他们音乐理论,并不断引导他们通过联想来想象作品、体验情感,既净化了心灵,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总之,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鉴赏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需要基于学生的审美心理来进行教学。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带给每个人的都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沟通。故而高中音乐鉴赏中,只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根据她们的审美心理实施音乐鉴赏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最终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
一、端端正正写字的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点都没错,一个人长得眉清目秀仪表端庄,会给人以容易接近的感觉;一个人的字写得间架结构合理、笔顺规范、字迹清楚、同样会更容易赢得众人。所以在这个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中,与人相处,待人接物,有一手流畅秀美的字,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家长对这件事不要觉得不以为然,事实证明:语文的考试中字体工整的更容易的高分!)。
二、讲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通用语,讲普通话已经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律义务,能讲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也已经成为公民良好文化修养的标志。所以学生时代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不仅方便了与人交际,而且能从媒体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用普通话进行朗诵,则更容易增强语感。
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是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应该准备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勤查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阅读和写作中的障碍,扩大知识面和视野,积累词汇,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勤查工具书不仅可解决孩子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养成遇事自己动手处理的习惯,在这个过程无意增加了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勤于背诵的习惯。
“胸有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的背诵的重要性。长期坚持背诵名家名段,就会积累起任自己支配的字词句段、美文佳作。
背诵的最有效方法是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文化的浓汁,作文时自然会游刃有余,(好多孩子对背诵表现的很痛苦,家长也表现的很无奈,这点,有个小窍门,起初,家长们可摘取一小段简单易会文章让孩子大声朗读多遍,孩子记忆力好,简单的文章朗读多遍后其实已经可自己背诵了,这样坚持十天后可慢慢增加文章长度和难度,孩子从中体会要成就感了,发现背诵其实也没那么难!)。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动笔墨”是指做笔记;或指对阅读文章中的重语句、精要语段进行圈点勾画;或是读而有感,感而有记,随时记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记下自己喜欢的名人睿语、新颖观点。这种习惯对于锻炼筛选能力,培养灵感,积累材料,有着巨大有作用。
六、随时练笔的习惯。
灵感的重大特点是转瞬即逝,养成勤于动笔、随时练笔的习惯至关重要。这种文体可叙可议,可状物可抒情,灵活自由,操作简单,可每天一记,也可几天一记,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就会习惯成自然,受益终生。
七、留心观察的习惯。
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周围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随时随地将生活中富有意义的东西尽收眼底。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从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现象中,从人们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作文的最佳素材。
八、勤于修改的习惯。
作文是写出来的,好的作文却是改出来的。要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这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修改自己的作文要从谴词造句、标点修饰、选材段落、主题提炼等方面认真地进行,精益求精,使作文成为佳作。
九、思索感悟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怀疑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而阅读能力高低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会过程中完成,这样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一
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有意义的建构。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充足的时间。
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足够自主探究的时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实验和验证。
比如,可以采取“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探索。
不少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
但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稍放即收”,唯恐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这样的探索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探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布鲁纳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实践证明: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构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监控、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
作为高效课堂构建中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探究学习全过程的多元评价。
数学教师,除了遵循传统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主观性等原则以外,同时还有其独特性。
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探究学习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因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表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数学教师不能总盯住闭卷考试,不能总留心课堂作业,而是要给学生留有体验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心、用脑、动手写数学日记、小论文,做手抄报、解决qq爆料等生活中的数学小问题。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衡量的,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要设框框,让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
应该每步探究都要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学习进人理想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二
摘要:
关键词:
(一)课堂教学三要素篇。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
(二)目标定位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语文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主目标、亚目标才生成性目标。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篇。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例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作画技法和步骤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学科性较强的知识时,采取游戏、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柔化处理就比较合适。同时,“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其利益最大化,即采取哪种“形式”对于解决“内容”更直接有效,所谓“该看的要多看,该说的要多说,该画的要多画,该演示的一定要演示”。
(四)课堂教学效率篇。
好刚要用在刀刃上,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过程的优化应做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谓“好钢”是指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所谓“刀刃”是指一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最佳时机,把较多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有效注意是有限的,很难保持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的持久注意力,一般来说,一堂课开头的几分钟课堂还未安全安静,学生精力还未完全集中,不宜于马上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而应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由于“引人入胜的开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开始集中了,此时应花费较多时间用若干小环节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有一个“坚实的中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如何把握好“刀刃”,即正确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重点,比如设计课教学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是重点,再如制作课中,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制作的流程和工艺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此,笔者建议教师用关键词呈现教学流程,并对表示重点和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标记,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五)范例典型篇。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语文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文化经典传承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所谓范例的典型性,通俗地说就是范例与学习目标能够最好地最直接地挂钩,最能说明问题,即“用它”最能“说话”,并不是越经典就越好。语文课中的范例主要指语文经典名作、学生习作、教师导引组织等。不同类型的范例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典型意义,有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步骤;有的范例旨在学生了解形式语言和艺术原理;还有的范例则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
(六)、检测篇。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参与度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作业状况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作业效果、作业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巡回观察、作业展示、互动评价等方式检测,重点是通过作业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生成性状况主要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类比与拓展的能力,教学中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愿望,是否有新的问题提出,能否运用本课学习所得解决实践问题。
2.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一堂好课除了应达成教学目标之外,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课堂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语文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回味。
3.反思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之一,而对教学的负效应的思考是教师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师中的内容、课件、演示、评价、作品等有时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副作用,如老师示范后学生可能完全模仿,课件等形式的“花哨”可能转移学生对内容的注意力,评价中的一味鼓励导致学生“好坏不分”等等都有负效应的具体体现。负效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程度,需要在教学中对负效应进行有效的把控,让其最小化。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三
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语文素养培养的构建。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看,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展开。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的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开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就无从开展。
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构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
1.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地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会使语文教学程式化而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最终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途径。
诚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途径还有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
1.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实施途径。
以人教版5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诠释。这样就能通过预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集中,同时也可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2.改善教师讲授模式的实施途径。
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建立,应本着了解、实用为标准。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对教师讲授模式及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满足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建华.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
[2]张薇.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刘凤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