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要求进行个性化调整。如果您需要一些四年级教案的范文,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一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平角和周角。
认识周角。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 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二
冬爷爷吹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春天的景色秀丽宜人,令人心旷神怡,它多么像一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图画。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经过阳光的普照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种植物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绽放于天地间。
我跟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熟悉的校园,开始了一个奇妙的旅程。
校园里的桃树光秃秃的桃树树上,开满了一朵朵粉红色桃花,它们鼓鼓囊囊的,含苞欲放像一个白里透红的水蜜桃。池塘边的柳树也不甘示弱,拖着那嫩绿的枝条在春风中飘动就像一位公主使出那纤纤细手在翩翩起舞呢!操场上一棵棵小草破土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春装。在花坛哪儿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不信你瞧!那白白的玉兰花,晶莹皎洁、亭亭玉立,看着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在玉兰花旁边的米兰花四季常青,开花时各飘十里;它油绿清新,谁能不喜欢他呀?还有一朵花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花中之王――牡丹花,它有这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花香,而且姿态优美有一种富贵吉祥的韵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啊!我万紫千红的春天。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三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区别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四
教学内容:p2~3: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00=450+3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7)0÷76=。
(8)235+0=。
(9)99-0=。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课后小结: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六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七
一、计算题(共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240÷6=。
120÷30=。
24×5=。
90÷18=。
560÷70=。
6×15=。
2、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10分)。
627÷33=。
224÷28=。
720÷68=。
966÷42=。
3、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2)38×(480÷16)。
(3)130+70×16。
(4)(240+760)÷40。
二、填空题(共18分)。
1、754÷63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商是()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积是()。
3、一个数除以16,商是20,余数是10,这个数是()。
4、40×□161,□最大填()。
5、15商是(),商是最大的()位数。
6、一个数除以5,商是12,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7、()÷40=14……39。
483÷()=9……6。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八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九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光盘。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一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多媒体课件。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断并改错。
=75=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二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1.读出下面各数。
56900读作:( )
40080500读作:( )
370600读作:( )
1459032700读作:( )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2.说一说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九千零五十
讨论:这些数是写法是什么样儿的?把数的写法写下来。
(一)整万数的写法。
1.问题:结合刚才写数的方法,想一想下面的数应该怎样写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再试着写一写。
七万 写作: ()
七十万 写作:()
七百零八万 写作:()
九千零五十万 写作:()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数都是 的数,所以把数写在 级上,然后在 级写 就可以了。
(二)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写法。
1.刚才是整万的数,如果你已经会写了,再试试下面的数你能不能写出来。
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写作:()
仔细听听别人方法呀。
的方法来写。
(三)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三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2、数学思考:探索中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的算理。
3、问题解决: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加减法的意义。
4、情感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直接要求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独学思疑,合作交流。
解决提出的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呢?
独立尝试,抽生汇报。
1、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2、把57拆成5个十和7个一,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
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算法吗?(能)学生尝试。
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借助小棒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
三、内化展示,点拨引领。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生汇报操作过程。
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减法的竖式过程:(师板书过程)。
57先在上面写出被减数57,
-42再在下面写出减数42,个位对个位,十位与十位对齐。
15从个位算起,7-2=5,再计算十位5-4=1,得到15。
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设计意图】通过拨计数器加深学生对位值的理解,为学生理解竖式做支撑,明白相同数位相减的道理。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来巩固计算的具体写法。
四、实践运用,体验成功。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1、森林医生,学生说一说错误原因并纠正。
2、用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答过程。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五
请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并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别说一说它们是什么角。
135° 75° 120° 180°
出示以上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1.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3题。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下面各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在表中。
学生自主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教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4题。
3.出示第72页第15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越大,两条边合得越拢角越小。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六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一、情境引入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最新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七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教后反思: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