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评价应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想要写一份完美的教学计划,可以看一下以下范文,了解一下行业内的标准和要求。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一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二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引导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四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相关课件。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五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六
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课文以高山流水为线索,对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进行了描写,很感人。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从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是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课文用“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等等的描写表现伯牙遇到知音后那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用“失声痛哭”、“噙着眼泪”、“长叹”等描写则表现伯牙痛失知己后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懂得应该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九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一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二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三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引导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四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五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六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课前游戏。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七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
6、配乐朗读课文。
五、相遇相知。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六、深悟绝弦。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七、回味绝弦。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得之喜。
失之悲。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案例18篇)篇十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