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一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二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两课时。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三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吾妻之美我者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四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五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六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一课时。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
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七
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电脑
一教时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
【媒体投影1】: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
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
(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三)导编
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
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
【媒体投影4】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问美”(重点)
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
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
(四)导演
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
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五)导评
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
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
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
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
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评价。
(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设计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八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1、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2、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文档为doc格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九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一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邹忌齐威王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四、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五、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同时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值得认真学习。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课文。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兼语句式点明文章两个方面内容: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
(三)初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1、词类活用现象:
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方位名词做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听见)。
2、文言特殊句式: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句。
(四)二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王之蔽甚矣!”
2、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dd类比,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
3、讽谏结果如何?
齐王纳谏,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三变”,终于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性格。)。
各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
邹忌:是一位善于思考、足智多谋、勇于进谏的谋士形象。
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的形象。
(六)深入拓展:
结合文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会蒙蔽别人呢,我们应该在他们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识别这类人。
(七)总结课文:
轮船若若想畅游于漆黑的大海上,不仅要遵循罗盘的方向,还需要海上灯塔的导航,人生亦是如此,行走在星转斗移的人生之旅,没有谁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颠峰,他人的意见,一如登山的拐杖,支撑你前行的脚步。
(八)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妻-私-宫妇左右面刺-上赏。
美妾-畏-朝廷之臣(令)书谏-中赏战胜于朝廷。
客-求-四境之内谤讥-下赏。
蔽蔽甚(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战国策)。
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四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萧明光。
教学主导。
1.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2.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五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文档为doc格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叙事为主的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设计导学案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
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朗读中通过重读、停顿及语调变化突出叙事重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导学案是为了使学生有更扎实的语言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谋臣策士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与才识登堂入室,出谋划策、巧思妙喻、奔走游说,影响着各国的盛衰及历史的走向。
感谢那些史学家们,为我们记述了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出那些智者的精神风貌,也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人生智慧。今天就通过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领略一下一位忠臣智士的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曾经学习过《唐雎不如使命》,因而对战国及《战国策》已有了解,老师的激情导入意在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停顿、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结合导学案,扫清字词障碍。
2、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文言词句积累及答题方法。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要“文言并重”,所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课前完成了导学案,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上的文言词语教学中我针对初三学生的需要,更侧重于对答题技巧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老师、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妻、妾、客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但他们说话的语气明显不同,试着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出“三问”及“三答”,读一读,将看似相仿的句子读出不同,突出叙事的重点来。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分析,老师点拨:人称变化体现出他问妻应该读得亲切自然,问妾则是简洁中透出了威严,问客语气平缓,显得生疏谨慎。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是“偏爱”之情,所以,重在强调“你”,且不加思考,非常肯定。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处于畏惧心理,不需要思考,急于表明态度,所以重读突出观点的“何能”。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很平淡,没有特别重的音,均速。
老师总结:从文字上看,语言很相近,但读出来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突出了叙事的重点,读出的“私”“畏”“求”的不同情感,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这部分要突出诵读。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感,也彰显出作品语言的魅力。因此,要通过诵读,揣摩字句,比较、分析,通晓文意,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设计意图:这一次的读,是对上面分析、指导效果的一个反馈,也使学生在“看出门道”之后有一个加深理解与体会的过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学生朗读,体会与叙事的文字读法的不同,“叙”看似平和却要读出起伏,“议”则重在读出排比句的气势来。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及时创设问题情境,补充比较阅读的资料,把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委婉规劝”的好处,更要学习“委婉劝说”的技巧。)。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从文言词汇、课文内容、劝说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主动思考、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设计意图:因为是初三学生,所以设计中不仅考虑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要培养学生研究试题,把握学习重点的意识。)。
《战国策)。
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
悟理:直言不易。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七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实用18篇)篇十八
知识和能力: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语字典》,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
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