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想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吗?不妨来看看以下的范文范本,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一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教练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写“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究其具体原因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的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计: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本册《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探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了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不致于把学生孤立起来看待了。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要在提问的有效性、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优化,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近在咫尺的事了。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二
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把握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成为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所谓适当的时机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提问时要根据所提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找准最佳时机进行发问,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在尚未达到学生想要理解知识而没有得到时不要开导,尚未到学生想要表达自己而又表达不清的时候不要启发,这里说的就是时机的选取。抓住提问的时机是塑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问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一些很难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深入思考和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不然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也会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学生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明和想要获取知识而尚未获得之时,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从而更快接受新的知识,选择这样的时机往往比随意选择的提问时机要更为高效。
2.适度提问尊重学生差异。小学生受智力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适度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顾及到每一位同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困难、一般、简单”三个级别的问题,让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困难的问题,中等的同学回答一般的问题,而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全班的同学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会比较活跃。反之,较易或较难的问题都不是十分恰当,较难的问题易冷场,较易的问题则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积极性降低。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让学生理解以前觉得较难的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3.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趣味。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强,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将这些问题看成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乐于回答问题从而多动脑、多思考。例如,在进行《跳水》这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开始讲解提问,可以提出诸如:最危险的场景在第几段?主人公是如何度过这最危险的时期的?用这样学生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自发细致阅读课文,从而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得出答案,体会语文这门学科的乐趣和魅力。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才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4.提问要有目的和启发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可以为了提问而提问,要避免形式化,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十分熟悉,善于根据课本内容发掘信息和潜藏的问题,巧妙设问,灵活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中的知识,教师的提问可以围绕文章中的难点、过渡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易于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部分,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提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多一些,帮助学上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描写都描写一些什么,从那些角度描写,运用那些手法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问题,写作都需要那些部分和环节,那些要素是必备的,那些又是平时就应该大量积累的,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人物描写应该如何写,还会了解以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从哪些角度构思。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尽可能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引发深入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语文的学习若没有兴趣就难以进行高效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问题,把握时机,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三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思维服务,又要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提问时,问题设计要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着眼点。要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其本身暗含着一种学习策略。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以提问等形式试图引出言语反应,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为中心展开,学生无疑成为被动的灌输对象;重分析轻感悟,重结论轻过程,让课堂失去了互动和活力。而国内学者新推出一种“反映-思考-反馈”的irf循环结构对话教学模式改变这一现状,单项教学变为双向对话,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问题-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实现了课堂提问教学的多方位、多层次、高效性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首先需要从宏观角度去把握课堂提问,这里分两方面去探讨:
在课堂上不是说不能进行较大问题的讨论。而是可以采取有步骤,有层次的方式来进行。把那些学生不能一步想到的问题分成多个层次,逐渐加深思索的难度。但要注意各层级之间的平稳过渡。问题不仅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逐渐深入,而且不能限制学生思维。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时间。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等待。“三勤”就是要求教师做到腿勤,眼勤,脑勤。要善于环顾全班同学,走到学生中去,捕捉学生一些非言语的暗示,判断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而产生顿悟的突破。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针对性的提问学生。
运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方能取得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常把问题分为知识型、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综合型、评价型等类型,每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也体现不同的思维技能。还要考虑高水平提问如何促成有效思维,那么教师还需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推敲及深入判别,在制定行之有效的提问策略。
学习小学课文时,提问从导入课堂开始,从知识的角度提出验证性问题理解文章主题,进入段落学习时可提出限定性问题理解段落内容,在分解段落时可提出支持性问题来分析其结构和重点,在重组段落时提出综合型问题,在总结大意时可提出探询性问题,在回顾文章时可提出评价型问题。
教师的发展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更具有灵活性,能够迅速地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熟练型教师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稍嫌生硬,普通教师则更无法熟练掌控课堂提问。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关于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所具有的复杂的认知技能和即席创作的能力,是伴随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朝一夕难以掌握,所以每个教师要找到自己的参照对象,在比较、学习、反馈中成长,切忌模仿,而应从深层次去内化自己的课堂提问技能。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靠个人作战是难于完成的,它还需要教研组通力合作。
要求教师学习有关书籍,并作好摘录,写下感想,待组内交流;由学校出面邀请部分专家作专题讲座;去兄弟学校或杭州等地听课。
根据课题的进展需要,对备课形式作了重要改变,对教师的课堂后反思主要围绕三方面:第一,反思哪些问题是问在了关键处?重点突出了吗?第二,这节课哪些问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和和课题理念?哪些问题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第三,这节课再上一次,你准备如何修改?这样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寻求努力方向,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我,最后真正做到的是反思后的改善教学。
教研组以“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三维目标来设计提问,体现出有效性”和“提问不在于多少,关键要适时、适度,使问题问得有广度、深度和精度”等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研讨时,要求听课者要“少戴花多挑刺”,重点找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提问,与执教者共同商讨改进措施,力求每一堂课的教师课堂提问都向有效靠拢。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也不去启发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时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例如:(1)课初提问,可以通过读题质疑,激活学生探究兴趣;在巧妙复习中,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精髓。《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通过紧扣题眼质疑: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2)课上,可以抓住有疑处、矛盾冲突时、情感共鸣处、文本留白处、知识延展处进行提问。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在品读探究环节中,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质疑:小男孩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他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3)课尾提问,更是推波助澜,升华文本。
当然,在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疑问、没有形成认识冲突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提问的目标,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是在实际运用到构建有效提问的课堂实践中时,必然会遇到各种有差异的信息,教师处理的方法、策略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教师提问的目标应该明确。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回答,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跟随学生的认知兴趣不断调整,帮助学生把新学的内容与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提问的目标明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比如“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的动物,文章是怎么体现这些特征的?”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换成“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的动物,文章哪些段落分别体现这些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就比第一种问法较易于思考,也很容易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从而把握文章要点。其次,能够给学生回答问题的途径也是使问题明确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在分析松鼠的特点时,首先分析了松鼠漂亮的特点,并用“文中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吃相这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样的以填空的形式,给学生一个模版,接下来让学生把松鼠的特点以填空的形式从文中找出来。这样先给出学生一个范式,并在解决问题时不断强化这种范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阅读中概括归纳的能力。新课程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是实现有效回答、有效提问的必要途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也符合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寻找平衡点,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创新性,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文本价值引导在课堂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互补共进。
例如教学《丰碑》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不傻?为什么?”又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立体性提问”是对“单一性提问”而言的。“单一性提问”就是指为获得某个唯一答案而进行的提问,它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纷杂而浅显。而“立体性提问”的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据说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高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五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欢迎大家参考!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切实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能力更为重要。好的阅读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都是依托于教学板书和教师的口语表达,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学生在下面“听”和“记”,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致使上课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情绪低沉,上课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课堂不良现象。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教学。简单来说便是:教师要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盲点,找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倾听学生的学习想法,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教学;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而且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力也差,需要教师变化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其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分组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以放影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扮演动画人物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求胜心理,在对字词的记忆内容上,以比赛的方法,进行生词生字的教学,如此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裨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相比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具有较强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安排一定的知识进行预习,或者进行导学案教学,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能提前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能减少对新知识的引导时间,也使节约的时间能花在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也要为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后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总结,使学生能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这些强化和巩固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写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抄生字生词,对于小学生生字生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小学生受到社会或成年人的影响,喜欢玩电子产品,主观的认为手写生字生词毫无意义或者意义不大,这种错误观念,造成学生或者教师对于课后抄写生词生字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手抄生词生字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小学生转变观念,勤于手写,少用电子工具代替手写。采用手抄方法使学生在生字生词学习方面能有牢靠的记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间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重视手抄背诵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者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小学生心理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教师也要结合教育和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六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平时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镜头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要求是什么?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清楚。(镜头二)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的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甲、乙、丙三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有的根本没有读出感情),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明确的,是想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果却是草草收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上两个事例前者缺乏目的性,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后者目的明确,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只是走过程,像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见。
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运用测评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检测、诊断、评价、补偿,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据此设计提问。所设计的提问的目标要略高于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即达到最近发展区,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霍懋征老师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过了一会,霍老师又给学生讲高山流水的典故,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
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反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仍以《项链》一文中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
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不要局限在圈定的范围之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中,她就设计了一个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的问题:读完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田忌转败为胜,那么其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还可以有其它的方法帮助田忌胜出比赛吗?抛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就很大了,真所谓十个读者就有十个哈姆雷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田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田忌身上的各种好的品质就能够被学生们总结出来。并且通过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实际操作,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田忌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七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但为什么偏偏选那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怎样的语言训练?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文本来解决。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第2节作者用翔实的数字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精心设计,分3个层次,抓住语言的关键处进行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初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这段话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秦陵兵马俑的宏大”,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作者列数字的作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字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从俑坑的面积广和兵马俑的数量多两个方面来展现其规模宏大的,也了解到作者把俑坑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五十多个篮球场),更形象地写出了俑坑的面积广;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达”“足”“多”“近”的作用,进一步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到和准确。
智慧的课堂必须基于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之上,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和分享应该成为其主旋律。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去说,为学,搭好说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说。本节课上,在学习见面这部分时,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共铺设了4层“台阶”:
(l)找出描写洪教头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
(2)找出描写林冲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
(3)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林冲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明确了交流的内容,说也就不难了。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与提问技巧息息相关。在课堂里,老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变为陈述性的语言,将提问转化为创设情境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就不是在单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学习。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从“镇定”人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适时地补充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捕捉时机,实时追问。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承上启下,激发智慧火花。适当的追问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可能是由于问题过大、过难或思维定式等原因。有时即便问题难易适度,学生的思路仍会出现“卡壳”。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
2.深度探问,不断升华。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通过层层探问,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不断升华学生的理解。探问追求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
3.适时转问,丰富对话。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采用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课堂发展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能合理巧妙地运用三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推进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的“留白”“候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内容将会有显著的改善,不仅是“对或错,是或不是”等简单的回答,同时,回答的正确率会提高,回答的复杂性和认知水平也会提高。五、善于运用评价,积极促进生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1.激励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得到自我发展。如教学《埃及金字塔》时,在学生介绍得精彩的时候,我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听了你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那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真是个优秀的小导游,我想你的介绍一定能吸引每一个游客。”
2.提炼式。受年龄的制约,有时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比较零散的,要么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在学习了全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了课文,课题是“烟台的海”,为什么却还要写人呢?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概括提升——“人离不开海,海孕育了人,海给人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浪漫,带来了快乐。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孕育了这样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
3.修正式。当学生回答的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积极的提问去演绎精彩的课堂,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八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我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解与反思。
反思之一: 课堂教学流行的用语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就会发现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如: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 “你学懂了什么。”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场面热烈感人。“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孰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龙源期刊网 http://
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二、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此,笔者认为: 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 2、 3、 4、 5、 6、 7,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 ,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 “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九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提问目标要明确。
提问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以提升能力为目的来设计。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有所准备。从教学角度说,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2、问题要有新奇感。
为什么又说“甲天下”呢?它又是如何得到“天下第一”的美称呢?这一系列的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急切地想从课文中寻找到答案。学生带着求知的问题去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自己也应当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寻找到突破口,有意设置问题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形成他们想要突破障碍的心理。在学生努力解决问题最终突破障碍的同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提问要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既要按照课程的顺序,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而问,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最终逐步得出正确结论,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几个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引进,逐步引导,这样的提问处理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乐于接受。
在教学“五彩池”一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提问。首先提出问题:五彩池是不是我们平时常所见的池塘呢?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不是”。然后再问:为什么不是呢?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与我们家的池塘差别在哪里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题目有“五”“彩”字。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那是有五个池塘还是有颜色的池塘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感觉好奇,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认真地阅读课文。这样一组问题,环环相扣,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1、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详,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
2、保持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同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对应答学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应耐心听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有的课堂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安排,也就是选定好问题及答题的学生,整节课就是那几个学生表现,表面上这节课上得很完美,可是这节课学生能学到什么样呢?而且这样做很令其他学生反感,打击了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如果部分学生因为不得亲身参与而“恨屋及乌”,对你这门学科失去兴趣,那就因小失大了。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化零为整,增强提问整体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庄,是严肃、端正的意思,提问过于严肃、端庄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谐,是诙谐、有趣的意思,诙谐、有趣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强烈的因素,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有效的提问还应当做到寓庄于谐,寓趣于问。一个妙趣横生的提问常能使得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令他们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寓庄于谐的提问方法很多,现介绍常见的四种:
(1)谬推法。这种方法以学生错误的认识为前提,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教师问这句话中的“呻吟”一词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把“呻吟”一词理解为“声音很微弱地说话”时,教师追问:“你们小声说话能叫呻吟吗?”学生在笑声中恍然大悟,“迷途知返”,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矛盾法。这是一种揭示认知材料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从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盲姑娘说的一句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问学生:“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这一提问,意在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一位既酷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盲姑娘的形象便浮现在他们的面前。
(3)假设法。就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这课时,发现学生对具体事实和科学道理不感兴趣,因此在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巧妙地采用假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假如你能活100岁的话),你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乘太空飞船,待飞到太阳那一天,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4)补白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课文留下的艺术空白处设问,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填补空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抓住课文结尾的空白处提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来到奶奶的身边,她将会对奶奶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有一位教师教《九寨沟》一课,在讲到珍稀动物小熊猫时,巧妙地进行了拓展性提问:“小熊猫一边照镜子,一边会想些什么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的落后,且难以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初中生在学习和社会竞争的双层压力下,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易于浮躁,对课堂知识吸收效果慢,学习状态不佳。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以简单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语文成绩下降;第二,教学理论和实际生活脱节,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降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初中语文在新课程的改革下逐步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实际操作运用性也越来越强,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在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致使学生难以对语文课程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能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等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推行与发展。教师的授课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成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教师要通过案例引出课题,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教学、幽默问答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转变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从自己的童年出发,如那个年代与现代社会相比经济较落后,当时人们只局限于实现温饱。还记得当时玩具很少,并没有现在的电脑和游戏机,但是孩子们仍然有许多淳朴的童年时光。现在同龄人存在着许多沟通问题、以及目前独生子女常常有自私、孤僻、不善于沟通等问题,而那是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过多玩具,但是当时孩子的心灵淳朴、善于沟通,充满着生活乐趣。通过介绍教师的自身经历,引出童趣这篇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写关于童年的作文。第二,长时间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疲惫,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与相关课程有关的课外话题,转换学生思维,让学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贯穿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把“学习是有用的”这一观念传输到学生思维层面。第三,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群体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团体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之间以优带劣,减小学生间的差距。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互相探讨,交换意见,形成双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讨论、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弥补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主见,培养自信心。
三、创新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往往还会延续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即简单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语文课程的长期学习。因此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教学课程,更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总的来说,自主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自觉性,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考试知识复习资料,自己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要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最终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利用此方式通过考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养成总结和整理的好习惯;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试题改错本,把错题总结归纳在改粗本上,经常性翻阅、回顾,以防犯第二次错误;老师引导学生建立语文整体知识体系,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长期积累成语、优美的作文语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建立专门的摘抄本,其中成语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等。并附上名词解释,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会有明显的改善,学生也能从积累中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要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归位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式教育方式,把学生主动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培养重点。教师要学会转化教学思维,仔细聆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者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豪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做奋斗。
四、把语文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成为惯性。
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以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实施教学课程研究,亦有助于让学生增加对语文课堂理论性教学的兴趣,这也能为学生在以后的语文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的具体应用中,学生主动融入语文生活,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惯性。知识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语文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生活处处都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则是最好的教学。学生应该在社会大的环境背景下,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探索中文这门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生活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初步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把语文知识与实际想联系,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仔细研究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基础知识不断积累。教师要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对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新型教学方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整体成绩。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二
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法,崭新的教学理念更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在如今社会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新课改的教学中,古老、呆板的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或者说不能再满足老师和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能够让学生更有精神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小学生阶段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老师不能把教学局限于课本之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针对《乌鸦喝水》这一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发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以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图文声像的形式来教课。一方面,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缓解学生的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效率,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多元化的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以及学习的效率。所以说,改善教学的方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小学语文的学习以及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个和谐、自由、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和应付考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设置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人生阶段的开始,在小学阶段打好学习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挑战。然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在学习《悯农》时,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情景?老师用诗画的导语进行描述,学生们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真正的快乐学习。
所以说,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学生的效率提高了,那么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就随之而成了。
三、认真备课,根据课本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备课是每个老师上课之前都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但是如何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备课的目的在于让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中知识已经不单单是的目标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这就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如何将40分钟合理的利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不浪费一分一秒,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的阅读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基础,但是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拼音和次对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和激情。介于这种枯燥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而对教学方法有效的进行改变,不能强制性的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更加的枯燥和乏味。
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的建立轻松、自有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安全感和自由感。在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而且对于学生的考验也较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到学生中去,并且鼓励每位学生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
例如,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讲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改下学生和老师们所需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从而做出一定的改变,进一步促进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阅读所占用的时间是最多的,这也就更加证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会拼音和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前提,但阅读并不仅仅意味着只需要拼音和单词,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这才是阅读的真谛。
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就目前而言,大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单一的为学生讲解课本中所提到的阅读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接触到的也仅仅是课本中的知识。所以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利用课外的业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书本里没有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既能了解课本外的知识,丰富了阅读量,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幅度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外为学生收集一些合适的书籍文章推荐给各位家长,让家长在家里作为学生的睡前读物。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能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能达到随时随地学习却又不枯燥学习的目的。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大环境下的首要目标,而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正式接受课堂的第一步,所以打好创新的基础十分重要。老师在课堂上要特别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电子化的教学软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愿意主动创新和思考,才能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三
互动教学作为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新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来实现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发展的教育目的。中学语文互动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师生、生生间充分对话、交流,和谐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共同发展。本文尝试对中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策略进行粗浅的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一般指由教材引出的情境。明确为两种:一是由教材引发的情境;二是属于学习者的心理情境。心理情境,主要指竞争心理和合作心理。心理情境大体属于非智力因素,在互动教学中主要包括三感三心,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及群体合作心理。它们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形成学习动力。通过情境作用于认知,形成情境认知情境认知的纵向互动;情境间还产生横向互动,即教材情境与心理情境互动,增加互动错综性,就是互动教学特色所在,它的交错互动提高了情境的能量释放程度。
在操作上有这几种做法可参考:
1、从教材出发,营造相关氛围情境。例如《甜甜的泥土》的教学时,我课前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flash创设情境,打出但丁的名言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在缓缓歌声中抒情导入,而后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烛光里的微笑,动情地朗诵紧抓住学生的心。这就是多重情境的交错作用。
2、给学生一味乐剂,创设可乐的课堂心理氛围。
师生间产生感情的共鸣与特定的情境、心境有关。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尤为重要。语文教师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精神状态。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昂奋的精神状态,从而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广阔的思维场所。要在每节课开始一、二分钟内,诱发学生的兴奋点,吸引住学生;否则就是失败。因为,这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如下棋,第一着棋出动,就直接关系全盘的输赢。
3、情景交融,促进教材情境与心理情境的互动
在中学语文互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引导对教材中情和景的感受与体验,创设情景交融的情境,实现教材与心理情境横向互动,使学生的求知活动达到更深的层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高潮。
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主要围绕具体语文教学活动展开,要通过充分开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互动。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主要有课堂问答、课堂朗读、课堂辩论几种教学活动。
1.课堂问答
课堂问答是主要类型,教与学,都借助于课堂问答来完成,我认为教学中应多采用以下几种问答:
(1)开放性问题。答案是开放性,学生可根据理解,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也没有预设答案,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最佳回答。这类问题能够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问题也个性化。学生需要进行创意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比较好的回答,显然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推理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回答前有个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加工过程,并且,训练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问时,都会考虑不让学生找到现成答案,要求回答时进行一番思考。不同的是,推理性问题都有客观答案。教师希望学生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问答互动中,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评论性问题。教师要求回答这类问题的学生,能够对其他朗读或回答做出一定的评价。其目的不仅要学生知道自己怎么做,还要分辨出别人做得如何,由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维持课堂纪律。如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就无法回答。
2.课堂朗读。
课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发展和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如果要学生自己朗读,就要体会和理解课文意思,就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读。朗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如能有较多机会在课堂上朗读,能够评价别人的朗读,对语文学习有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朗读可以概括为评读鉴赏,是说课堂朗读不单读,还要学会评读,要从艺术的高度去欣赏朗读。理解课文也需朗读,不断朗读中,相互评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为推动语文课堂的互动,加强师生合作,可采用以下朗读方式:
(1)理解性朗读。这种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会意图。学生既提高朗读能力,又提高理解能力。
(2)示范性朗读。朗读主要是评读中出现的互动类型,教师可将某些标准借助于学生的示范展现给其他学生。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在这类互动中,充当示范者的学生,除了朗读可直接指导,也可使自信心提高。
(3)表演性朗读。这属于鉴赏性的朗读。教师在表演性朗读的互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朗读的典范。担任表演性朗读的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展现朗读才华。学生也知道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自己的朗读水平在全班的地位。
3、课堂辩论
互动教学强调学生思维的撞击,十分青睐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是思维激烈碰撞的表现形式,也是激化互动的一个措施。辩论是知识的筛选和融合,是优化教学的艺术手段,它往往出现在课的高潮处,是互动教学闪光之所在。要使辩论成功,一要铺好路,设阶梯,造条件,作准备;二要抓准导火线,加强问题的引爆性能。
设计的问题要能足以激起辩论。在开展辩论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做准备,积聚蓄势。
另外,要注意辩论过程的引导,如同我们理解教学时把它看成是过程的教学一样,辩论重视的也是过程。学生之间的辩论不一定都是是非之争,非此即彼,重要的是碰撞,认识上的互补。
1、教学方法的更新
互动教学要避免授知式长时间讲解。教师做到两个绕着转:一是绕着学生转,二是绕着活动转。将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服务于学生的主体活动中。教学方法应由讲授变为五字教法。这五个字是加,连,点,渗,评。
加:学生答得不够的地方,再加一点,阐理明义;或是再加问一句,由浅入深。
连:教师穿针引线,把各方面的意见连接起来,汇综起来。学生谈课文时则往课外连,学生谈课外例子时则往课本上连。做到教师与学生联手织网。
点:大家疑而不决,无法解决时,教师出面点拨,关键处讲一下。
渗:通过策略指导,情景设置问题设计,进行知识渗透,运用隐性语言。中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少讲,少讲不是割爱,而是在不讲中讲,将爱藏在不讲中。
评: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价,总结归纳,激励学生。
实行五字教法是互动教学的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的艺术,为活动服务。变霸讲台,正经八百讲,为侧着身子讲,化整为零讲;不喧宾夺主,主是学生。这好比说相声,一主一从,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讲,教师是搭档,他们之间虽互动,但搭档不抢戏,尽量不反客为主,这样才突出主体。
2、互动学习的指导
有效互动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互动技巧的指导。学生如缺乏必要互动技巧就无法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应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技巧方面指导学生。教师的指导包括:指导互动小组分配好学习任务;指导互动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指导互动小组成员之间辅导同伴;指导互动小组成员学会讨论交流;指导互动小组成员协调分歧;指导互动小组在活动结束时归纳成员观点。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应循序渐进,教师也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走到小组中去,相机指导。
(2).学习困难的指导。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参与到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学生遇困难时,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帮助。如提供资料,让学生借助资料共同探讨;理解有困难,便进行适当点拨:没给学生提供现成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历程.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差异.教师进行学习方法交流,使学习过程延伸,取长补短.带领学生对学习步骤进行探讨,各抒己见,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例如,在教《古诗四首》时,自学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讨论时,积极热烈。有的说:我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分析用了什么写法。有的说:我先读几遍,读读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思想感情。还有的说:我采用了边读边画的方法,感受了当时的意境。大家各抒己见,通过交流互相补充,找出了学习诗歌的途径,学会了方法。教师抓住时机,又追问学生:你总结出什么学习方法,在交流中不仅求异也达到了求佳。
四、初中语文互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互动的深刻性认识的局限性,互动往往会盲目,随意,为互动而互动,使互动流于形式。为让互动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上,有两个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1、注重对互动小组的监控
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互动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监控其互动学习很可能会成为无效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并监控学习。可抓住学生互动学习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学习实施监控:
(1)是纠偏。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指导,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2)是消除误解。关于学习内容学生的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需要教师进行监控,及时消除误解,以免在互动学习时步入误区。
(3)是防止冷场。在初期,有的小组有可能缺乏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小组在讨论问题时,也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具体原因,或指导互动技巧,或激活学生的思维,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4)是防止过度依赖。在互动学习中,有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态度等原因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而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职责,引导他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鼓励他积极创造条件,在小组中去帮助同伴。
(5)是关注消极学生。在语文互动学习中有六种类型的消极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2、追求合力效应,实现师生互动
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应使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达到互动的最佳效能。实现合力效应必须满足两个原则:一是共点力原则,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夹角小原则,不同知识基础,思维方法,相异生活阅历,思想意识,在实施教学中,即使双方换位思考暴露思维以求互动也难免会出现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或较好解决,就可能激化,发生夹角大的现象,使教学力量内耗,合力就有可能等于或小于教与学各自的分力,形不成和谐互动。
语文教师是策动力的主体,是导演,对实现教学合力效应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效度和期望值。教师应不断发掘并展示学科魅力,不断进行语文学习目标和价值教育,使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和个人发展有密切关系。使学生自觉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将群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
第二,强化自身魅力,形成晶核效应。教师应以高尚品格,渊博知识,独到教法和杰出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应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素质,使学生自觉配合,形成合力。
第三,强化师生间的沟通,反馈和协调。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并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
真正落实互动教学,对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互动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何让它真正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还需群策群力,许多理论和实际的问题待我们不断去探索、解决。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四
新课改下,要求我们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高效起来,“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选取最好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最佳的语文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受到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知能起点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目前,语文教改呼唤先进的理论,更渴望在理论指导的卓有成效的实践;语文教改需要科学的思路,更期待可供广大教师借鉴、仿效和操作的具体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答。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表现为:目标简明突出、过程协调和谐、设计新颖不俗、语言言简意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成为展示学生灵性的舞台。
一、教学目标简明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着制约作用。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纵观那些被公认为典范之作的课堂教学实录,尽管各自的教法和风格千差万变,但在教学目标的简明和突出这一点上总是英雄所见略同。著名特级教师陆继椿先生依据目标教学理论,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得”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物化,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个“得”来展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应该依据这个“得”来评价。
二、教学过程协调和谐。
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彼此默契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育的艺术》)而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两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却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还表现为讲和练融合统一的相得益彰。所谓“精讲”就是要讲得科学,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全部。其内涵应是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定向、指路、提示、点拨。其着眼点不应只是教材,更应是学生,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教师经济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快捷和准确地把握教材,积累知识,形成能力。所谓“多练”就是要练得充分,它不仅是指作业和练习,应该是学生全部认知过程中的思考、探索、见疑、发问、讨论、表述等。基于以上的认识,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讲和练应该是相互关联、和谐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
三、教学设计新颖不俗。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最佳的保证。
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其设计总是巧妙的。巧就巧在能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获得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石拱桥》文字浅近、科学性强,是说明文的典范作品。学习这片文章,可让学生先观察挂图,自行描述赵州桥两端大拱和小拱的关系,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阅读课文中的有关说明与同学们的描述两相比较,找出不同,分辨优劣,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增长知识,以明确说明事物的三个要点(抓住特征注意顺序用语准确);接着通读全文,弄清三个要点在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以使他们通过教材实例来验证所得知识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介绍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说明事物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激趣-认知-巩固-迁移,脉络分明,环环相扣。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似一首诗,主题鲜明,凝练隽永,回味久长;应该似一首歌,和谐明快,旋律流畅,荡气回肠;应该像一幅画,构思不凡,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才能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清丰县纸房乡初级中学457324)。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五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要求学校应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能够满足时展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课前准备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得到提升。
一、增加课前准备的趣味性。
课前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应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教学中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课前应掌握教材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心理及知识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及探究,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课堂教学。同时,众所周知,兴趣是产生在需求基础上的,当人有需求才会对事物产生研究及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语文知识,善于思考及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定期组织与识字相关的竞赛,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主动性。在完成竞赛活动后,教师应对表现好或成绩提升迅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想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使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学习中,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自然而然就能提升自身学习进度。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有效性。
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加强实践教学。
在现代化教学中,良好的学习观并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是为了学习兴趣进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学生获得成绩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产生积极性,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通过学习能够使自身能力及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生认为学习不再压抑,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及掌握语文知识。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目标才能实现成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有效性得到一定提升。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实践教学中,不应使用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尊重是相互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同样适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还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小学班级中成绩好的学生喜欢学习,学习不好的学生通常厌恶学习,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语文知识难以理解,无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讲解教材内容,但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应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而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五、结语。
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总结,使课前准备内容充满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六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能力。本文阐述了如何利用好新版教材、如何处理好课堂结构,从而更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能力。当前,有不少教师认为苏教初中语文教材比较难教,教时不够用。“满堂讲”“注入式”“填鸭法”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所以,利用好新版教材、处理好课堂结构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粗浅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好新版教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强、实践性高,入选的文章文质优美、品味高雅,构思精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识人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利用好新版教材。下面,结合《苏州园林》这一课具体谈谈。
1、要结合教学目标授课。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授课的指针,但教学目标往往叙述地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落实下来。《苏州园林》的教学目的是:
(l)体会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了解苏州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感受苏园园林文化的底蕴美。
语文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可以如下设计:详解第三段。在讲授第三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教师要详细讲解为什么要这样?最后要让学生讲讲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教会学生掌握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精讲第四段。要求学生试着给该段分层,然后再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领会该文在动静的配合上是如何说明苏州园林池沼的多姿多彩。之后,指导学生思考本段说明的重点对象是什么,要求学生提炼出中心思想。
2、要结合典型句段析课。
《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典型的句段加以品析。例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教师可以选择一两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
3、结合课后练习教课。
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后练习”,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技巧,但往往被忽视。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旧习惯,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练习题“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处理好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或一般,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仔细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教学主旨,科学处理反馈信息。
1、抓住关键,突出教学重点,统筹协调课时安排。
对语文教师而言,上好一节语文课就相当在教学历程中又跃过一条激情涌动、情趣盎然之河。在许多教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条河源头妙趣横生、中游引入入胜、下游意味犹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突出教学重点,既要面面俱到的分析,同时,也要对文章进行恰当必要的肢解,统筹协调课时安排。例如:在上《父母的心》这一节课时,笔者通过诵读课文,将三次送子换子矛盾冲突的情境蓄足,通过惟1妙惟肖诵读,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笔者在教学中,紧紧扣“亲人”,从会意字“亲”入手,想像“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的意象。然后引导学生谈谈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引导学生放大这种小家之爱,跨越时空,感受人类的至亲至爱。在这节课上,笔者紧紧抓住“亲人”这一线索,扣牢“亲人”之爱这一中心,组织课堂结构,构建了一个关于“亲人”的交互信息网。使整个课堂内容生动、丰富、多彩,主题鲜明、深刻、特色。学生学习这篇课本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的提升。
2、灵活组织,突出教学主旨,着力优化课堂结构。
在传统的语文教师讲读课文,一般就按篇章结构、段落分析、归纳总结等等方式进行讲授。这样上课虽然中规中矩,但也会使课堂显得呆板单调。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课文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突出教学主旨,着力优化课堂结构。例如,笔者在《孔乙己》这一课时,就研究注意切入点,就以讲孔乙已的“手”为切入,讲清楚孔乙己那“排出九文大钱的手”“替人抄书的手”蘸酒写字的手“罩住碟子的手“代腿走路的手”,使课文的教学主旨更加清晰明确。然后,再围绕“手”设计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认真解答问题,使学生们感受“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的喜悦,从而使课堂结构更加自然、更加优化。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活动课的设计与指导,要敢于放手,善于安排,优化课堂结构,可以有效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能力,在活动中理解生活。学生学习了《威尼斯商人》之后,教师在讲授了一定的戏剧常识、角色常识之后,就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创作“课本剧”,并让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表演,增加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理性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辩论课,欣赏课、讲评课、表演课、演讲课等多种活动课型,力求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力求达到“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实践加入学习,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训练中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3、注重反馈,发挥教育机智,科学酌情处理信息。
教师一定要真情、真心、真正地关怀班组的每个学生成长,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位学生,不歧视、不排斥后进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活动,充分贯彻和运用“小进步就是成功”的理念,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反馈,发挥教育机智,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科学、灵活地酌情调整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例如: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情况,这就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缺乏吸引力,教师必须改变教法,改变教学形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回答问题茫无所知、无头无尾、毫无头绪,这就说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强化点拔启发,或降低问题的难度;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甚至是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时,教师要冷静对待、酌情处理,甚至可以采取四两拨千斤方法,将问题引给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答,或让大家课后去思考解决;若在课堂上出现学生突然违纪的情况,教师要冷静处理,采用适当方法解决。当然,教无定法,实际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没有什么标准的做法和方法。只有我们教师做有心人,不断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语文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创造生命的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2。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调查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问题范围广,缺乏针对性。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缺乏重视造成的。提出的问题不适合对象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考虑难度。二是对传统教学习惯的依赖。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总是给出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而完全否定其他答案。这很容易导致思维模式的形成,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学生的主导地位被忽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机会是不平衡的。在教师完全控制提问过程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培养。第四,教师对提问有效性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以考试为起点来衡量提问的有效性,但缺乏对学生思维、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考虑。教学理念的偏差很容易导致教学实践的偏差。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优化。然而,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必要太担心。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性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能得到优化和提高。
(一)尊重学生差异。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学习进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影响下,小学生会有不同的知识库、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些内容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征,以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使问题在符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实际。面对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需要在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分析,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对于具有一般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注重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激发他们提问兴趣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提问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心引导他们。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上。提问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提高学习热情。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以所有学生为提问对象,特别要关注学生个体和个性突出的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
(二)创造质疑环境。
小学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极大地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鼓励、充足的思考时间等因素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分析问题。这些内容形成的教学环境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环境的创造。小学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生受规范约束是一种客观现象。严格的纪律规则让学生害怕老师。因此,分数越高,学生说话和提问的主动性越差。此外,教师希望得到的标准答案往往不符合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感受和理解,特别是对于教学内容灵活的语文教学,这个问题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出严重的缺失。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善于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以及互动交流空,以促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尊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重要策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优化这种具有隐性特征的提问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充分理解学生与学生学习状态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思考和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程度。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虽然在小学课堂提问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主导角色。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求师生平等。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缺乏师生之间的基本信任和尊重,师生之间的对话,包括提问,也很难达到更高的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知识获取方面,教师和学生只有不同的认知顺序,但认知状态没有差异。此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在提问过程中不能用解释代替学生的理解。此外,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错时,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而不是忽视这些错误,甚至批评学生。当教师在提问中犯错误时,教师应主动承认自己的认知偏差和知识缺乏,并通过纠正错误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愿意把教师作为表达真情实感和真诚朋友的对象,从而让学生快乐、积极地参与到教师主导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堂提问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其中,教师对学生评价尤其是过程评价的忽视是学生难以获得满意和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提高参与问题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通用18篇)篇十八
1.通过巧妙地设置导入语创设问题场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提问中给学生制造想象回忆的空间如,讲《我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引导语“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一样,必然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不同的是,属于我们人生的四季只有一次,自然界四季却循环不息、轮回往复。我们该如何去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四季呢?”在讲导入语的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片背景或适应场景的音乐文字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
2.根据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提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或为新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的可以提认知型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叫什么?他的作品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以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理解变通的可以提理解性问题,如“如何理解《骆驼赋》这篇课文中的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等类型的问题;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认知、思想对各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提评价型问题,如“是什么让《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在非常态下仍然活了下来?”等;还有一类是探讨性问题,它是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知、共同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书本和书外去思考为目的的问题,如“《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在特殊环境下为什么会有超越年龄般渴望自由的苦闷心理?”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对各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能高效地评价它们、运用它们。对学生长久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1.在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运用在不同的课堂情境和学生个体身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跟踪等方式将提问方式有效地落实下去,如认知类的问题相对简单,可以对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有待加强的学生进行提问,理解性、评价性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可以让认知、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去回答。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所设问题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也不会出现题目太难,学生对问题敬而远之的消极课堂状态。
2.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提问。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畏惧、叛逆、从众心理。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他们都有保护自己自尊心的本能,出于对自尊心理解的不成熟,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抱有谨慎、不轻易判断的心理。所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学生加强班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提问的真正目的和用途。对于不能回答或答错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发现和寻找正确答案。叛逆心理的产生,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尊重、信赖、公正的方式对待学生,以积极的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思考水平和培养健康的学习心态。对于学生的从众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型探讨类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探讨问题,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只有从排除学生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出发,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特定的、有限的课堂学习上。总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质量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民主,师生和谐,使课堂知识得到高效的扩充,教师得到更高的肯定,学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学校能更宽、更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