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它们涉及各个领域和主题,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一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二
知识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小结过渡: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4、指导观察,引入课文。(题目与以往学习有何不同?)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
3.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震后,政府……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1、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
2、朗读感悟。
3、教师小结。
“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
1、学生口述、理解分析。
2、投影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
(1)、指名读——学生练读——小组注入力量读。
(2)、学生理解分析。
3、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
4、投影出示相关图片。
5、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
“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1、学生理解分析。
2、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3、教师小结:因此,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回顾前文、感悟文情。
1、所在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
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
“‘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学生表述)。
4、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2.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情感目标: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之情,产生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
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学生表述)
4.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四
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这一组织。
学会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赞美之情。
体会作者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赞美之情。
学会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回忆本单元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资料袋”,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这一组织机构。
引导学生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本文的方法和要完成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
在默读时要求学生勾画叙事要素的关键词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全班交流第一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进行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中找到事情的六个要素,简要概括事件的经过,串联起来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复述和概括的区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概括事件的经过。
学生充分发言。
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的感情就是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学生充分发言。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时候,抓住文中感情最为充分的段落来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内心要满载着和作者一样的感情来读;另一方面,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比如,抓住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语重读。
学生广泛试读。
学生齐读。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篇课文。
引导学生与人交往,建立友好情谊。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的帮助。
【教学重点】。
1、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
2、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指名分段读文。
三、深入读文。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2、从哪些地方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找出句子读一读,相互补充。
3、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
四、朗读复述。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下来。
【课后反思】。
本课为阅读课文,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没有什么困难。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抓住课题,引发学生思考,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说?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许多说明救援队员真棒的句子,充分朗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最终理解了国际理解这个概念。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六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
2、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3、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4、在清楚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5、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可以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增加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七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讲述的是20xx年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我国政府派出专业救援队前去支援灾区救助,我国国际救援队出色完成任务。
由于我们国家5月12日刚刚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最近一段时间,新闻、广播都在讲受灾情况,孩子们听到的也比较多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事情,现在虽没亲身经历,却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设计本课时,我从汶川大地震国际上对我们的支援导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间处处有真情"的.情感体验。
为了唤起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我准备了几张图片,课上当我出示这几张图片时,我不由自主的被图片上的内容震惊了。虽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20多天了,虽然最近看多了血和泪的场面,虽然每天都在默默为灾区人民祈祷......但今天当我再次看到地震的场面,我的心灵仍然受到了极大地震撼。看着图片,不由得想起七、八个孩子被埋在废墟中的情景,讲课的声音不禁哽咽了,眼眶里蓄满了悲痛的泪水,抬眼望望吃惊的学生以及听课老师,我才警觉自己的失态。
接下来自己说了些什么都不记得了。所以,一堂课下来,并没完成我预设的教学环节。我的情绪也影响到了孩子们,整节课气氛非常沉重。我不知道设计上汶川大地震是对还是错,我只是希望唤醒52个孩子心底的情感,明白爱的力量,懂得去爱别人。天灾并不可怕,只要人间有真情,什么灾难都会过去的。风雨之后,又将是一片灿烂的晴空。希望灾区人民早日走出阴霭,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也祝愿我们的祖国在经历这些之后,更加坚强!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朗读复述,积累语言。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学情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让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
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层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即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以读为本,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设计追求的目标。在真情的激荡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朗读、品悟、表达等训练,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板书:“中国国际救援队”。我们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个词儿来评价一下这支队伍吗?(将课题补充完整“真棒”)。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贵有疑。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切入)环境险恶,感悟队员迎难而上之棒。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灾后环境的语句:“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多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指读。读得多动情,透过你的声音,我的脑子在演电影,看到了一些东西,听到了一些声音,闻到了一些味道。你们呢?这样的场面找个什么词来形容?(景象悲惨)。
2、再读,读出悲惨的语气。听了你声情并茂地读,我好像就在现场。看看这句“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你感受到的仅仅是悲惨吗?(环境险恶)。
3、齐读。中国是个大国,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啊,在这种情况下,谁出现了?他们能够迎难而上,替灾区人民用“感谢”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小结:你们也很棒,你们能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去看,去听,去闻,还动脑去想,这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啊!
(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在此环节以情激趣,通过设计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三、(铺展)爱心行动,感悟队员人道主义之棒。
1、(自主、合作)细细品读2——3自然段:抓住描写队员的句子,把你最受感动,最有感悟的句子划下来,句旁像老师批作文那样,写写批注。
2、(交流)可能会有如下句子:
“造成两千二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此处可抓住2200,10000,30,对比,再结合词语“立即”,明确时间紧,任务重)。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可比较两个句子,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明白救援速度之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此处课件出示)。
1)、抓住两个“有的”,感悟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任务繁重。
2)、找出表示动作性的词:“搜索、捕捉、剪断、搜寻……”谈感受。(人道与牺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近一步感受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
()搜索()捕捉()剪断()搜寻。
3、课件展示一组真实的救援图片。
(启发谈话:扣住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延伸课文内容,感受救援队员对灾民无微不至的爱,已超越了种族,没有了国界。这就是人道与博爱。)。
4、整合文本,层层深入。
默读《海啸后的中国国际救援队》2——3节,深入感受救援队的英雄事迹。
可结合语句谈新了解,新认识。如:处理遗体,传染病,吃饭,喝水。
小结:肯牺牲自己,是由于心中有爱,爱能够战胜一切!替灾区人民用“感激”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当中的情感就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
三、(收关)交口称赞,感悟队员高超技术之棒。
1、板书“交口称赞”请学生围绕词语提问,如:词义,称赞原因,称赞的内容。
2、结合语句,学生谈称赞原因,对“闻明遐迩”稍做了解。
3、交流:人们交口称赞的仅仅是这条犬吗?
4、小结:这条狗是队员们的搜索工具,只有这么优秀的队员才能训练出来这么优秀的狗。让我们体小男孩的亲人用“感恩”的语气三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提升)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是爱抚平了伤痛,给了我们在艰难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中阿两国友谊的使者回来了!我们都在机场迎接他们,你们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
五、搜集最近印度尼西亚地震有关资料,同学之间课间交流。
(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说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十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课文很好的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地的友情。20xx年,在阿尔及利亚地震遇难时,中国救援队迅速赶到了受灾现场迅速展开抢救。
中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帮助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救援队的奋战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当别人遇难时,我们可曾不帮他?我们应该助他一臂之力,让他们度过困难。中国以前比较穷,现在逐渐成为一个大国,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时,中国承担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用行动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认可。
最近,四川汶川也发生了大地震,我们国家各种救援队也日夜奋战在灾区,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同时有些国家的救援队也来救援,正如所说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友好的结果。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十一
教学过程:
导
一、感悟地震。
1、播放5.12汶川地震影片,让学生感受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2、质疑:刚才看到的影片让你想起了什么?
3、过渡引入学生观看震后惨状组图:“是啊,这就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实况。震后是什么样子呢?”(播放组图,了解震后惨状)。
二、导入课题。
1、引入“救援队”:强烈的地震使汶川,美丽的城市,漂亮的楼房,们宁静的生活状态就在5月12日14时28分定格。哭声四起,亲人离散,骨肉分离,一片废墟……此时,那些埋在废墟下的尚存生存希望的人急需得到救援。于是,武警官兵,消防战士,还有群众自发组成的救援队(板书“救援队)立即展开了救援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一经播出,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聚集汶川,很多国家派出他们的国际救援队(板书:国际),支援中国抢险救灾!(播放国际救援队帮助汶川抢险救灾的感人场面组图)。
你看了画面,想对这些国际救援队说什么?
3、引入“中国国际救援队”:其实,我们国家也有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他们也曾经帮助过其他国家进行地震抢险救灾(板书:中国),这个队伍……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了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
学
一、初入课文:
1、播放课文“震后……载誉返回祖国”这部分朗读。
2、听完他们的故事,你觉得他们代表我们国家在这次救援中表现得怎么样?(相机会完善课题,板书:真棒!)。
二、深入学文:
2、默读课文3、4两个自然段,找出能说明他们这个队伍表现得很棒的语句。
3、汇报: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
“他们一下车,就……”
“有的队员用超声探测仪……”
“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
“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国际救援队负责的范围,但……他们带着搜索犬在废墟中来回搜索。”
“经过一番紧张的援救……”
4、课件出示以上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5、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总结出他们表现得“真棒”的原因:
不顾疲劳、行动迅速;工作细心、装备一流;不怕困难;尽心尽责。
三、过渡(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学习课文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引读第五自然段。
2、理解“载誉”。
3、小结:我们的国家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我们国家争了光,赢得了荣誉,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五、情感升华、回归主题:
3、假如你是一个阿尔及利亚人民,你亲眼看到了这支队伍在展开救援工作,有人问你“中国这支队伍怎么样?”,你会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结
一、教师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很棒!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也很棒!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都能放下自己的一切,奋不顾身投入抢险救灾,他们都是我们最最值得尊敬的人!
二、结束语:灾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边,爱无国界!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怀着满腔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我们这个世界才处处充满了爱!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十二
知识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学情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让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
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层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即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以读为本,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设计追求的目标。在真情的激荡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朗读、品悟、表达等训练,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
一、情境导入:
1、板书:“中国国际救援队”。我们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个词儿来评价一下这支队伍吗?(将课题补充完整“真棒”)。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贵有疑。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切入)环境险恶,感悟队员迎难而上之棒。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灾后环境的语句:“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多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指读。读得多动情,透过你的声音,我的脑子在演电影,看到了一些东西,听到了一些声音,闻到了一些味道。你们呢?这样的场面找个什么词来形容?(景象悲惨)。
2、再读,读出悲惨的语气。听了你声情并茂地读,我好像就在现场。看看这句“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你感受到的仅仅是悲惨吗?(环境险恶)。
3、齐读。中国是个大国,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啊,在这种情况下,谁出现了?他们能够迎难而上,替灾区人民用“感谢”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小结:你们也很棒,你们能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去看,去听,去闻,还动脑去想,这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啊!
(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在此环节以情激趣,通过设计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三、(铺展)爱心行动,感悟队员人道主义之棒。
1、(自主、合作)细细品读2——3自然段:抓住描写队员的句子,把你最受感动,最有感悟的句子划下来,句旁像老师批作文那样,写写批注。
2、(交流)可能会有如下句子:
“造成两千二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此处可抓住2200,10000,30,对比,再结合词语“立即”,明确时间紧,任务重)。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可比较两个句子,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明白救援速度之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此处课件出示)。
1)、抓住两个“有的”,感悟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任务繁重。
2)、找出表示动作性的词:“搜索、捕捉、剪断、搜寻……”谈感受。(人道与牺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近一步感受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
()搜索()捕捉()剪断()搜寻。
3、课件展示一组真实的救援图片。
(启发谈话:扣住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延伸课文内容,感受救援队员对灾民无微不至的爱,已超越了种族,没有了国界。这就是人道与博爱。)。
4、整合文本,层层深入。
默读《海啸后的中国国际救援队》2——3节,深入感受救援队的英雄事迹。
可结合语句谈新了解,新认识。如:处理遗体,传染病,吃饭,喝水。
小结:肯牺牲自己,是由于心中有爱,爱能够战胜一切!替灾区人民用“感激”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当中的情感就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
三、(收关)交口称赞,感悟队员高超技术之棒。
1、板书“交口称赞”请学生围绕词语提问,如:词义,称赞原因,称赞的内容。
2、结合语句,学生谈称赞原因,对“闻明遐迩”稍做了解。
3、交流:人们交口称赞的仅仅是这条犬吗?
4、小结:这条狗是队员们的搜索工具,只有这么优秀的队员才能训练出来这么优秀的狗。让我们体小男孩的亲人用“感恩”的语气三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提升)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是爱抚平了伤痛,给了我们在艰难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中阿两国友谊的使者回来了!我们都在机场迎接他们,你们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
五、搜集最近印度尼西亚地震有关资料,同学之间课间交流。
(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说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十三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学习。
二课时。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1.交流:
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十四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的帮助。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
【】一课时。
【
一、引入
1、(图)请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介绍相关知识,了解背景。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段读,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谁来说?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想“为什么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说自己的感受。
2、谁想说?
第二段:救灾速度快。
第三段:不怕牺牲。
第四段:技术高超。
3、作为一个中国人,看着这一切,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
1、看一看,想一想本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倒叙、先果后因、首尾呼应)
2、通讯的基本情况。
五、作业
找一篇通讯,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文原文大全(15篇)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吗?(学生回顾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是啊,去年的今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69225人死亡,374640人受伤,它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学们,当地震发生以后,你们想想,那里的人们最希望什么?(得到帮助)是啊,在那场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救援组织和自愿者,其中就有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我国的国际救援队到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的地震灾区救援的真实故事。
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内容):2002年初,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成立了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支救援队由地震专家、工程兵部队、医务人员组成,共200多人。他们配备了一流的设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划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交流回答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填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感悟。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文字,理解体会。
文字1:经过1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灾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自由读,从中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速度快 不怕危险)。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地震发生的现场?(看图片)。
(3)看到这悲惨的场景,你想说点什么?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读,看看队员们是怎么做的?
(2)进入情境体会队员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在想。
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他在想。
当……的时候,他们在想。
文字3: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1)学生读,谈感受。
(2)再读。
(3)面对这样的国际救援队,你想说些什么吗?生自由发表感受。
文字4: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负责范围,但为了抢救孩子的生命,中国国际救援队还是派出部分队员前往救援。他们带着搜索犬“超强”在废墟中来回搜索。突然,“超强”冲着一条水泥板夹缝狂吠不止,大家兴奋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救援队员在“超强”的引导下,看到了废墟中有一只隐隐活动的胳膊。经过一番紧张的援救,在废墟中挣扎了三天的一名男孩终于被救了出来。
(1)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
(2)读一读,看看它有哪些不俗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指名说。
文字5:“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1)所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读)。
(2)再读体会。
四、回顾前文、感悟文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解决提出的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还有什么疑问?
3、看课件解决问题。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2、学生看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学生表述)。
你们说是什么?
板书设计。
速度快 一下飞机……就赶往。
一下车……就迅速投入。
不怕困难 臭气 高温。
不怕危险 余震。
援救技术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