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导工具,它能够提前规划好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让我们开始制定六年级教案吧。下面是一份精选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一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二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生态平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标志,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不起做,维持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现代人。活动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自主获得解决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的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尝试并更多的运用于实践。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三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四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预设。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
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五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习。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习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六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后记: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七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了那些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7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初识晶体,引入课题”和 “自制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八
一、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学生260多人,我教四个教学班。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工具和机械的知识,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工具,杠杆、轮轴、斜面、滑轮等机械的认识及作用的研究。
2、形状与结构知识,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怎样建筐架、建高塔、找拱形。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3、能量知识,包括电和磁的知识。认识电磁铁及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做有关电和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使用工具,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事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会做有关电和磁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认识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3、教育学生用变化,运动,联系的眼光去认识事物。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做电和磁的实验,观察其有关想象,概括其有关电磁磁力大小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有关生物的知识,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课次教学内容课时第1周。
常规训练。
1课时工具和机械:1--2。
使用工具、杠杆的科学。
2课时第2周3--5。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轮轴的秘密、定滑轮和动滑轮。
3课时第3周6--8。
滑轮组、斜面的作用、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3课时第4周。
机动第一单元复习。
3课时第5周形状与结构:1--3。
抵抗弯曲、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
3课时第6周4--6。
找拱形、做筐架、建高塔。
3课时第7周7--8。
桥的形状和结构、用纸造一座“桥”
3课时第8周。
机动第二单元复习。
3课时第9周能量:1--3。
电和磁、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一)。
3课时第10周4--6。
电磁铁的磁力(二)、神奇的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
3课时第11周7--8。
电能从哪里来、能量与太阳。
3课时第12周。
机动第三单元复习。
3课时第13周生物的多样性:1--3。
校园生物大搜索、校园生物分布图、多种多样的植物。
3课时第14周4--6。
种类繁多的动物、相貌各异的我们、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课时第15周7--8。
谁选择了它们、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课时第16周。
机动第四单元复习。
3课时17―20周复习12一、基本情况分析。
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4、环境和我们。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比较分类能力。
2、学习宇宙知识。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认识放大镜是“凸”“透”镜。
2、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
4、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制造放大镜。通过放大镜、显微镜对物体的观察、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4、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课次教学内容课时第1周。
常规训练。
1课时微小世界:1--2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2课时第2周3--53放大镜下的晶体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九
科学概念:熟悉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洁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觉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忙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缘由争论。
【教学预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个美丽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忙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工具来帮忙我们做事情,今日我们就来讨论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忙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习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一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二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四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五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六
1、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展开探究活动。
3、能够对未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2、树立节能意识。
3、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开带能源问题。
二、教学重点: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三、教学难点:知道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法及合理性。
四、教学准备:白炽灯、节能灯、各种资料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复习: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2、检查风能转换模型制作情况。
3、评比。
5、板书课题。
二、探讨如何节约能源。
1、了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事例。
过渡: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交流。
我们为什么要节约能源?
小结。
2、探究白炽灯与节能灯的效率比。
出示:白炽灯与节能灯。
这两个灯泡大家都见过?
当灯泡点亮的时候,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你们家里主要用哪种呢?为什么?
学生交流。
实验分析:
预测哪个效率高。
演示实验,学生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交流。
3、小结。
三、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开发新能源。
1、过渡:人类为了提高利用自然能源,科学家想了很多方法。
2、看图思考:
这是一座未来的住宅,仔细观察,它在哪些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能源?
3、学生观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投影提醒)。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
这幢房屋是如何利用自然能源的?
这幢房屋为什么可以节能?
有哪些节能的方法?
5、小结。
6、认识太阳能的作用。
太阳能是能源之母,为什么这样说?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太阳能?
为什么太阳能将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7、了解我们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阅读p52。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四、巩固应用。
2、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出份能源小报。
板书设计。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自然能源太阳能。
(可反复利用)地热。
风能……。
教学反思:
2023年六年级科学教案全粤科版(模板17篇)篇十七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知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4.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
6.让学生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
难点:硫酸铜和铁反应的实验。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知识解析4。
新课导入: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淀粉遇碘、铁钉生锈等化学变化。
提问:这些都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
提问:为什么说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呢?预设:都有新物质生成。
过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展示:硫酸铜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
讲述: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变成了蓝色。
提问: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配制成溶液后为什么变成了蓝色呢?讲述:硫酸铜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称胆矾、石胆、蓝矾。因为水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硫酸铜常用于炼制精铜,与熟石灰混合可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若误食,应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铜和铁钉。
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铁钉为银色,且有金属光泽。
过渡:如果我们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骤:
仔细观察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并将其特点记录下来。
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它们的反应。
两分钟后取出,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铜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冲洗。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反应前反应后硫酸铜蓝色颜色变浅(颜色变绿)铁钉银色,有金属光泽有红色物质附着提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的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
讲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由此我们又一次得出了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过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变化都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种种现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都有哪些现象?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化学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预设: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加热白糖的过程中颜色发生改变、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伴随的现象是产生气体。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化学变化还伴随一个现象就是有沉淀生成,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学到。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发光放热或气体产生的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而烧水过程中也会有气体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状态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插入知识解析:4。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