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计划的编写方法。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一
大班幼儿在数的概念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能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一次我用游戏开始这节课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的加法算式
难点:能例举一两个简单的6的应用题
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考点分析: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考点:能用加法运算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专家建议。
本节知识中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课件演示。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
共骑了多少千米?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68+100。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a115kmb132kmc118kmd85kme。
1.理解题意。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答案:62+93+138。
=(62+138)+93。
=200+93。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文档为doc格式。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三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计算: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112+103=215(元)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112+103+88=303(元)。
(4)口算(凑整百、整十)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独立思考说出理由。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县优质课参赛课后反思。
这次优质课评选参赛人数比较多,比赛用四天的时间完成了整个比赛。参加完讲课比赛后自己有很多感想:
一、自我反思。
1、思想不重视,准备不充分。
给予的积极的指导和帮助,一起研究教材,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纠正。并让我在有评委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的练习,使自己在一些环节上改进和提高了很多,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2、评价语言不丰富。
大家都知道老师的评价语言亲切自然,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评价学生:“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和你想得完全一样”,“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就更好了”,“不要怕,大胆地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找出错的原因,你会进步得更快”。在起初练课时,我总是不能自然的评价学生,在两位主任的帮助下总感觉进步不小,但在讲课时还是不能自如的进行评价。
3、教学基本功不足,相关知识学习不够。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可以说这与自己平时放松了对自己基本功的练习有关,同时对教材以及讲课中语言的点拨不到位,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映不敏感,这些都反映出了对课堂的内容的学习不够,所以我认为自己该学的东西还很多。
二、成长收获:
1、经受磨练。
我参加工作10年来,从未参加过县级数学讲课比赛,在接到参加优质课比赛通知后感到很兴奋,这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难得的一次机会。在准备课的时间里,总是感到,心里挂着,脑子里想着,梦里梦着,心情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准备课时的自己的思路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时的心乱如麻,再到后来的思路清晰,到即将比赛时的紧张心理,到讲课结束后的一身轻松。可能整个过程是很多参加过类似讲课比赛的老师们都经历过的,我为自己经受住其中的磨练而快乐,也为磨练后的提升而幸福,最终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从中得到了、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许在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讲课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从准备课到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以及教案的多次修改;从学校老师对我的这节课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不足改进和提高我的这节课的过程,过程中的改进提高,是自己的一大收获。
通过观摩选手们的讲课,开阔了视野,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却没有做到的东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通过观摩,发现有些课讲的确实很棒,选手的教容教态、驾驭课堂能力、课堂处理问题能力和与学生交流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可学之处,通过观摩课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我感觉收获很大,对如何准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反思课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自己还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也更加明确了。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四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按规律填数:
1、动画演示: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小组合作,
2、探索多种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
(1)由原来的4只鸟,又飞来1只鸟,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2)教师说明:把4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5。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4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4+1=5。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6)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加法表示的事例。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用加法算式表示。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五
一、复习。
1、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提问:谁能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
生:a+b=b+a。
怎样用文字表述加法交换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呢?
生1:(a+b)+c=a+(b+c)。
生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在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2、下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4)+(6+9)=(1+9)+(4+6)。
生1: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2:还引用了加法交换律。因为9、4还有6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在一道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交换任意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先结合起来进行相加。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请学生列式:9+46+54。
师问:只有加法,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怎样计算?几加几?
生: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
29+46+54。
=75+54。
=129(人)。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不按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交换和结合。那么,这道题除了按原来规定的运算顺序来算,还能怎样算呢?(先把46和54加起来)。
提问:为什么要先把46和54先加起来?
生:可凑成整百。
师:在29+46+5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就可以先算46+54呢?生:(在46+54那里添上小括号)。
提问:你不担心答案会不同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9+46+54。
=29+(46+54)。
=29+100。
=129(人)。
追问:两种算法的答案一样吗?你认为哪种更容易算一些?为什么?
生:一样,第2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因为46+54可以凑成整百。
补充说明: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46+54+29。
=75+54。
=129(人)。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78+(47+22)。
86+14+58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69+75+25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或加法结合律,75+25可以凑成整百。
78+(47+22)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78和22可以凑成整百。
86+14+58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47+59+42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核对并小结:
三、想想做做。
1、p59.第1题。
生1:先用18+32=40,再用38+40=78。
生2:先用64+36=100,再用19+100=119。
生3:先用79+51=100,再用59+1000=159。
2、p60第3题。教师先示范1题,剩下5题学生独立完成。
175+201354+102105+216。
238+402204+417246+408。
师:175+201的两个加数中那个接近整百?
生1:201。
师:201可以用加法拆成几加几?
生2:200+1。
板书:175+201。
=175+(200+1)师:根据加法结合律。
=(175+200)+1可以先计算175+200。
=375+1。
=376。
3、p60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学生自主完成,再评讲。
师:怎样计算才简便?
生:先把加起来能凑成整百的数先相加。
4、p60第6题。填写表格。
你发现什么?
生1:a都是200。
生2:b每次都多10。
生3:a+b越大,a-b就越少。
生4:a+b和a-b相差的数是b的两倍。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六
教科书第24页例题及“做一做”
1.通过操作、演示,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理解加法的含义。
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课件,四个圆片。
算式卡片,每名学生准备5个圆片或5根小棒等。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
先请3个男同学上前,提问:老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3个)。
再请1个女同学上前,提问:老师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1个)。
把前面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个?(一共有4个)。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句话完整的描述一下呢?
(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先上来3个男同学,又上来1个女同学,合起来一共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师:你能把刚才描述的过程配上手势再描述一下吗?
揭示课题:在数学里面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种运算方法叫加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加法)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气球图(第一张幻灯片出示第一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分离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丑手上的气球有什么变化,播放第二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的图片。)。
提问: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小丑手上气球变化的过程说清楚?
(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师用手势配合着演示。)。
2、摆一摆。
师:用手里面的学具代替图上的气球摆一摆,边摆边说,你会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用老师的学具展示交流摆的过程。(先找同学说,再让其他人摆,降低难度)。
3、画一画。
师:刚刚我们用小棒表示了气球,如果请你用画圆点来表示小棒,你会不会?刚刚摆学具和观察气球图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动作(合起来),想一想你画怎样的圆圈图,能让别人看出来你的两部分是合起来的呢?(根据学生的画法,利用刚刚学生在黑板上摆的教具揭示好的画法。)。
4、学习加法含义。
师:刚刚我们用手势动作可以表示合起来,用圆圈也可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那么在数学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符号表示合起来,谁知道是什么?(加号)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加号,先写横再写竖,读作加号。
师:像刚才三个小朋友和一个小朋友合起来,三个气球和一个气球合起来,三根小棒和一根小棒合起来都可以用加法算式31=4来表示。师:大家会读算式吗?(如果会读,让学生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师:3表示什么意思?(3个学生,3个气球,3个气球)。
师:1表示什么意思?(1个学生,1个气球,1个气球)。
师:“”表示什么意思?(合并)。
师:“=”表示什么意思?(一共)。
5、结合点子图再说算式意义。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数学王国里的一道加法算式31=4,那么在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加法算式,大家想认识他们吗?用你的姿势告诉老师。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完成做一做。
针对第3幅图,讲解箭头的表示的意思,根据箭头的方向可知左边是第一幅图,右边是第二幅图。
师:12表示什么意思?
可以表示:1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在折纸,合起来是3名同学。也可以表示: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和2只黄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听故事,找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说的额非常好,表现的非常积极,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有一天,老师去广场上玩,发现广场上面有3只鸽子在吃食,过了一会又飞来了一只,现在广场上面有4只鸽子了,老师的故事里藏着一道算式,这道算式就在你们的卡片当中,请你把那张卡片拿出来,高高的举起来。非常好,大家拿的都是31=4,卡片轻轻的放下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31=4?(可以换一道算式)。
3、自由发言23=5可以表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师: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事吗?请你根据事情列出算式和你的同桌或爸爸妈妈说一说。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七
教科书第74页第5题,练习十七的第7一12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乘法。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运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数,不管相邻的哪两个数先进行运算再同另一个数运算,结果都不变;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方法不同。
2.练习。
(1)做第8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算式各符合哪个运算定律,然后分别填在横线上。
(2)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根据运算定律给每个算式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订正时,说一说依据。
二、复习简便算法。
1.让学生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2十78十226×35×50。
136十68十64125×80×50。
25十43十75十5745×4×25×20。
271十53十47十2962×7十38×7。
2.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69十98437—305。
469一98324—48—52。
3.让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2.做练习十七的第10一12题。
(1)第10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11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12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其思路是:先求出第一个小长方形木板的面积,然后求它的宽,最后根据边长的特点分割。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做练习十七的第13一14题和第81页的思考题。
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八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第116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0.1-(4.9+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九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第116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3题。
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0.1-(4.9+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让学生来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得数是3的加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平时仔细观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把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1、重点:通过实物和图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
2、难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1、苹果教具3个、香蕉教具3个、数字卡片
2、ppt课件
一、复习
1、复习3的组成(通过苹果教具演示3的组成)
2、认读3的组成(中重度学生)
前面我们学习了1+1=2,得数是2的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数是3的加法:板书得数是3的加法。
二、出示直观教具,学习3的加法
1、出示ppt课件:一只小猴子,再出示2只小猴子,先让学生数一数,分别标上相应的数字1和2,再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标上3,告诉学生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可以通过数一数知道,我们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1只小猴子加上2只小猴子,用加法算式可以这样表示:1+2=3,出示加法算式,讲讲算式的意思。
2、师带学生齐读算式:1+2=3
3、依次出示两只小猴,再出示一只小猴,让学生数一数,列出算式:2+1=3
4、师带学生齐读算式:2+1=3
5、师出示课件:兔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1=3
7、师在生活中找出物体让学生数一数,列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
8、师小结:告诉学生得数是3的加法共有两道:1+2=32+1=3(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读3的加法算式
三、引导学生看图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请学生列式计算:1+2=3
四、巩固练习
2、填一填,连一连
3、看图写算式: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帮助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一
听了专家老师的视频讲解,使我懂得了如何从不同的视角去读懂教材,分析教材。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分析教材、读懂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教材、理解教材: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推广》的教材。
1、从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去理解教材》。
分析、读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加法运算律的推广》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是:知识的迁移。
2、充分利用教师参考书去分析教材、读懂教材。
教学参考书都是一些专家或优秀的教师的结晶,在上课之前认真参阅一些参考书能使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教材,其实一本书代表着一些人的思想,看几本教参就是间接的和几个优秀的教师在讨论。因此,每当上课之前我都会认真的阅读手中的参考书,在阅读完之后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出我认为是精华的部分,最后再传授给学生。
3、结合旧知识点去理解教材。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这是在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次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掌握了整数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发现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而推广到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等。因此,在教学每一节课时,不但要承前,就是要重温与新知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分析今日新知与昨日旧知之间的联系,把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更好地同化或顺应新知。
总之,教师从多角度读懂教材“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读教材要做到“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要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认真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的上好一节课。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二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习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三
1、进行学习数量的关系,了解加减法的意思。
2、进一步练习9的加减法。
1、幼儿每人一套1-9的数字卡、十、一、=、有关动物的头饰。
2、教师准备磁铁教具。
一、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玩具9个,让幼儿数一数。
2、让幼儿说出9的分合。
二、团体活动。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红色和蓝色)让幼儿说出加法算式。
师在问:9个三角形去掉1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写算式?(书:9-1=8)。
9个三角形宝宝去掉8个,还剩多少个?
2、出示苹果图形。
小朋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7个红苹果、2个紫色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加法)怎样写加法算式?(书:7+2)还可以写加法算式(2+7)。一共有9个苹果送给2个苹果给小朋友,还剩多少个?怎样写算式9-2=7。
9个苹果送给7个小朋友,还剩多少个?9-7=2。
三、操作活动:
四、游戏动物找家。
游戏规则;带动物头饰的小朋友算好得数,然后找家。其余小朋友说“__动物你的家在哪里?”小动物回答“我的家在这里”。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四
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52页例3以及相应的习题,主要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目标有3个:(1)让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可以适用。(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是正确应用运算定律,准确计算。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挂图,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口算引入,复铺垫。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小华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3、巩固深化,应用拓展。4、总结。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基本练习,基本练习由口算比赛和小华到超市购物两个环节组成,口算比赛中,学生积极思考,举手抢答,回答又快又准,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接着我创设了小华到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得出两种算法。
通过讨论交流,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二种算法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进行计算比较简便,我顺势提出:其实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2: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由于前面基本训练已经复习了整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所以在新授课里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流畅,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已是学习的主角,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学生很快得出的两种算法。
通过讨论交流,同样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真正明白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可以适用,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小数的简便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3,巩固练习,第1题、第2题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等运算定律,发现学生学的比较好,第3题检测学生是否自己能够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包括简便计算的步骤是否规范,计算是否准确,其中第4题5小题,主要是防止学生陷于思维定势误区,误以为学了简便计算,就什么题目都可以用简算。事实证明有一小部分同学把这道题做错了,我及时进行讲解,直到学生都弄明白。补充的两题是让做得快的同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提高.
4,课堂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明白三点:1、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2、计算时,我们要认真观察题目中数字的特点,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有的题目是不能简便计算的。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五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换成加法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3)(一2)=1”
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习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习题.。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六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七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八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九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div/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