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常用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一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保守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同学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同学有意识地关心和保护人类一起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同学自觉主动维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协助同学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同学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和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同学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布置自身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同学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同学有意识地关心和保护人类一起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同学自觉主动维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协助同学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同学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保守。
4、使同学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和重要作用等。
5、使同学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布置自身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同学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生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同学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同学保护环境,维护地球。
四、同学基本情况(略)。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同学的实际,以和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同学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二
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也称之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方式是一堂课中的整体模式。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手段,若干个方法支撑着方式。教学方式是贯彻教学理念,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对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换位体验式。
换位体验式活动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活动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不一样的地方是通过换位,来体验被体验对象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换位体验中有所思考、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感悟。这样,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善良之心,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被唤起。
1.2情境模拟式。
情境模拟式即教师通过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场景中来观察和感受。
1.3情境演练式。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为此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表演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1.4公益活动式。
良好的品德必须在儿童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养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参加公益活动,到社会中去学习,在服务中去实践,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适应社会,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之一。
1.5户外活动式。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解放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和社会上参观调查、了解生活,在了解生活中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6合作探究式。
讨论,是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互相研究、讨论,能使学生都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和他人交流、分享、互相启迪,有助于所探究的问题达到有深度、有高度。使小组的合作学习,不说套话、不说假话、不走过场,实现有效性。
1.7游戏娱乐式。
儿童爱玩、好玩是天性,因此,游戏、娱乐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活动形式。因为游戏及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就是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才能搭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以实效为标准的小学德育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让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过去小学德育类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参与活动来获得认识和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各种活动方式,帮助儿童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为提出:活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支点的根本所在的原因。
2真诚地扮演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转换,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由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种转变是质的变化。在讲授式的教学时代,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在教学中是自编、自导、自演。课改要求教师作为引领者,首先在意识上要低下头、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在教学活动中是引领者、学习者,是学生的朋友。在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时,一定要真诚,要向学生敞开心扉,坦诚地和学生交流,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对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要遮遮掩掩。
3科学地评价学生。
说到对学生科学评价的问题,目前是教师最头痛的事。“棒棒棒,你真棒”、“发小红旗”、“贴小红星”、“奖励小礼物”评价方式几乎充斥着所有课堂。不能说这些评价方式不好,只能说不实用,甚至没有起到评价作用。到底该怎样评价呢?我认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正确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和润滑油。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方式应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要坚持评价情境生活化,评价客体主体化,评价结果动态化。评价要坚持连续性,结果要保存下来,让其产生成就感。在评价中要重行为习惯的评价,而轻知识掌握的评价。
4精心调控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但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确保良好的秩序而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教师煞费苦心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学生一参与,就争着要表现,吵作一团。这时教师基本是两种态度:其一,教师不管,结果讨论式成为“放羊式”;其二,老师板起了面孔维持秩序,结果使好不容易活跃起来的课堂气氛又凉了。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秩序建立与维护,关键是教学的精心调控问题。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三
《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是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课程,它汇集了历史、人文、地理、道德、生活常识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该课程开设目的即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知识及人文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及法制观念的教育,有意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
本学科的特点是以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为主线,贴近学生求知需要及日常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从小学生常见的社会事物和其认知的需要及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这既是品社课教学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其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我认为品社课的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六年级下册)之前,事先可以准备“‘洋’子下岗了”短文导读,上课时,首先将它出示给学生,并提出“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要求,然后告诉他们:生活用品上“洋”字不再出现,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贫穷落后的岁月,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奋斗。然后适时提问,引入《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六年级下册)这一主题。
又如教学《宝岛台湾》(五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使导入既不留痕迹又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掌握知识点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导入上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在课前布置学习小组,收集有关台湾省自然风光的资料(或照片)做成卡片,教师准备一幅“台湾省地形挂图”。上课时首先提出要求:各学习小组的资料卡做好了吗?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台湾省美丽的自然风光,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交流。接着教师出示“台湾省地形挂图”,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引出《宝岛台湾》这一主题。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空动的说教、生硬过渡,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不仅可以顺利导入新课,而且使“美丽富饶的宝岛”这一知识点得到了落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教好品社课在选择导入方法上无疑至关重要。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创设情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少年儿童对任何事物都会用一种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去感受。而品社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既有观赏性,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如教学《呵护我们的生命》(六年级上册)中的“当危险发生时”这一内容时,就得充分运用课本中的五幅插图,辅之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危险的感知来揭示当危险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面对。首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认真分析思考,并积极讨论:为什么当火灾发生后逃离的时候不要乘电梯?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着鼻子和口爬行?为什么要选择逆风而逃?通过积极讨论,学生便会明白当火灾发生时,电源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此时乘电梯会很危险;通过进一步讨论便会弄清楚用湿毛巾捂口鼻,逆风而逃的原因。然后更进一步的诱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还可能有哪些危险会随时在我们身边发生?这时教师再引以启发和观察课本中列举的实例(后四幅图),学生便会更进一步知道,危险时刻围绕着我们,只要我们安全意识稍有松懈,危险就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知识,才会更好的防范于未然。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加以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遇到危险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不光是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动中求知,玩中获知,培养他们的思维、观察能力和意志品格。
如教学《学校的变化》(三年级上册)这一课之前,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采访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带着“了解学校的过去,发现学校的现在”的任务,采访学校的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让学生从被采访者口中获知一些学校过去情况的感性材料,然后到学校教学楼、操场、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教师办公室、学生寝室、学校食堂、超市等地方看一看,记下自己的发现,待上课时将这些资料带到课堂上去。教师也要围绕“了解学校的过去,发现学校的现在”要求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照片和文字资料。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分组回报搜集到的学校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同时教师适时出示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出学校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学校许多令人自豪和骄傲的事例。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学校越来越美了,越来越现代化了,那么我们应该为学校做点什么呢?这样学生会发自内心表达出愿意为学校出力、服务的心愿,从而达到热爱学校,感恩学校的德育目标。
总之,在小学品社课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生活中周围的事物,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四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思品上进行了班委干部改选。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本册教学的主题是“家乡”,在上课之前我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我们渠县的文化、风土人情,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查资料、问父母、问同学等途径认识了解我们的家乡——渠县。在课堂上同学们能滔滔不绝的讲解宕渠文化、渠县黄花,有的同学还讲到汉阙遗址。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五
现今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的教学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让学生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殊不知,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品德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门课程。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贴近学生生活,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的目标。
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导致课堂上无人听讲,甚至课堂秩序混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这都与思品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关。
二、优化、活化思品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并具备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新事例、新事物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一课,教材上讲解的都是十几年前社会发展的情境,而六年级的学生在那个时期刚刚出生,对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非常陌生,甚至讲解香港夜景的图片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经常去,早都看腻了,比这图片好看的有很多,这有什么好看的?这时就不应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搬,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们先了解过去的人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再根据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整体性、开放性。教学中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还可延伸到课外、校外;内容方面,活动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其来源广泛的新信息和新观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主体方面,活动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教师,而转变为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動,自我发展。
四、形成新颖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制约着教学和教法。实施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评价首先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结合,在认知方面的评价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观地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进行评价。在行为能力评价上,重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应用于道德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思品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有效的思品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开放的评价体系,必须从结论型向问题型转向,从静态向“活动”转化,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高段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亮,《浅论国际法的阶级性与强制性》2008年1期。
2.陈福刚刘凯,《透视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2009年11期。
3.张艳,《论军事法的部门法地位》2008年3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并明白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2、通过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而明白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名人兴趣爱好广泛的小故事。
2.学生准备能展现自己特长的作品。
3.制作课件:海伦?凯勒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畅谈兴趣。
1、教师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看,他来了。(出示课件)。
2、师提问:谁愿意先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事?(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
小结:听了大家的话,老师心里特别高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了解到大家的兴趣是健康的、有益的。这些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中,你最拿手的是什么?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结成小组,在一起说一说,看一看。一会儿每个小组选出最棒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二、小组合作,展示自我。
学生根据兴趣结成小组,交流自己的特长和作品。
三、师生互动,因势导行。
1、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谁愿意第一个到前面来亮亮你的绝活儿?
2、学生展示特长:舞蹈、绘画、书法、唱歌、弹琴……。
3、课件出示:《海伦?凯勒的故事》(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广泛的兴趣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而要使兴趣发展成为特长,需要讲究方法,持之以恒。)。
四、广泛交流,拓展兴趣。
1、把你搜集的小故事在小组中讲给其他同学听一听,每个组选出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讲给全班同学听。
2、学生讲故事。
小结:这些名人的成功告诉我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品格,陶冶情操。老师真希望你们能继续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相信,将来你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五、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同学们,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咱们班是一个小家庭。正因为同学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才使我们这个家庭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我们在这个家庭中生活得如此快乐。好了,同学们,让我们走上台来,带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给我们这个小家庭留一张全家福吧!
教学反思。
《我的兴趣特长》是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好。上课前我利用课件搜集了《海伦?凯勒的故事》用投影打出来放给学生看,学生的眼睁的大大的,听讲效果极佳!在课前我留给学生一个作业,让学生收集名人兴趣爱好广泛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我大声地表扬了这些肯说的孩子,为的是去让那些没有搜集资料的孩子也能积极地、主动的去学习,去扩充自己的知识。
可是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及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导致许多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文字总结,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由于表现形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七
本人一直在思考,在功名之外,在兴衰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比较更长远和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
听到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那种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豁达,由此联想到了西方文化的感恩节,想到了我们从古以来,历史文化长河中永不消失的感情——感恩。
回过头想想,过去我一直口口声声说要追求幸福。因为体会不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却开始不停地抱怨,埋怨父母长辈,感叹世事情感。其实幸福就在我身边停留了二十几年,我却浑然不去发觉,不去体会,当我忙着学习、工作,谈恋爱……却忽略了去找回自己感恩的心。由此我也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缺乏责任感,只会索取,却不懂得回报和付出。这是谁的责任呢?是孩子们?不,他们是花圃中的花朵,需要园丁精心浇灌才会健康成长。是我们这些父母太忙了,没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感恩。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们现在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是的,他们太忙了,忙着上学,忙着参加各种竞赛,忙着各种培训班……却挤不出时间来感恩。有一次我问我班的孩子们:“你们为家长做过一天家务吗?你们为长辈洗过一次脚吗?家长生病时,你们照顾过他们吗?”回答却是鸦雀无声。
亲爱的孩子们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泡一杯茶,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孟郊的诗《游子吟》,一个游子在他乡对母亲的关爱思念之情会让人涌起无限的柔情。即使他是漂泊的,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抽一个傍晚,读一读陈密的《陈情表》,那种在功名之外,对亲情的至爱让我们潸然泪下。也朗诵一下现代诗人西西的《绿洲》吧,那种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感恩,让人感动。
如果一个人怀着感恩的心来生活,那简直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孩子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恩父母长辈,感恩良师益友,感恩年年岁岁,感恩春华秋实……你会发觉,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富有,如此的幸福!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八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能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顺利而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
我能够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及业务学习,不迟到早退,在会上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并认真做好笔记;本学期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学期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扎实做好常规工作。
根据学期初的活动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活动,这学期我们开展了听课后组内进行了评课活动,总结优点,提出不足及改进措施,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讨论、交流,听评课活动让我们每位教师的收获都很大。课前,我们每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在组内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交流,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互相切磋,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同时,我校教师珍惜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回来后在组内交流,以求与我们的工作融会贯通,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充实我们的教学水平,为了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切磋、交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吃透新教材思路,找准重点、难点,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为上好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博采众长下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上课。
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运用小组合作、调查访问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切实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不放弃每一位学生,我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简单的问题找学困生回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分析资料、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实现新课程宗旨,为学生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3、作业。
每课的作业都要做到精而少,力争让学生当堂完成。学生的作业格式要整齐规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
三、积极参加网上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
这学期,我能积极参加教师远程研修活动,认真听取专家讲座,看视频,并做好笔记,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作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掌握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丰厚了我的专业知识,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工作业绩:
通过努力,这学期主要取得以下成绩:
1、转化后进生、处理教材、多媒体教学上等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2、在中心校组织的期末质量检测中,我所带的学科荣获办事处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了中心校及学校的表扬。
五、工作反思:
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我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我能踏踏实实地工作,有值得我欣喜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如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个别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待进行批评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勤学、善思”,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九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为目标的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优良品质学生的目的。
1.培训道德思维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学习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又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1.故事导入。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普遍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灵活应用故事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如品德与社会中讲《生死不离》,可以讲述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奋勇救人的故事,由于他的特殊贡献,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那娇小的身躯与高大的姚明并肩走在中国体育代表团昀前面。学生被这个故事打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歌曲导入。
小学生喜欢明星,更喜欢流行歌曲,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导入,从而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妙歌曲的基础上切身感悟父母之爱,世界上昀纯真、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而且对“活动交流”教学板块做了很好的铺垫。
3.悬念导入。
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先导、资源和原动力,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以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另外,讨论是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程度的适度性,做到张合有度、张弛有致。
2.建立快乐学习。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所教学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拘泥于教科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把一些新生事物以及新的事件及时拿出来与学生共享,让大家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积极地各抒己见,昀后做一个总结,从而让大家受到教育。甚至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互联网的搜索拓展和延伸知识,化被动为主动。
四、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需要实践活动与知识相结合教学的课程。教师通过生活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对知识乐于探究的态度。在生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一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年级绝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爱听老师表扬。一年半的行为规范训练,学生已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课间能文明休息了,能注意卫生,不乱扔纸屑,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不守纪律、做小动作的人少了,知道要为集体争光,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小朋友在家里是小皇帝,待人接物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的虽然独立意识强,个性也很强,但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社会交往虽积极主动,但却不善于共处,缺少团结协作精神。今后,行为规范训练还需加强,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本册教材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情感与态度:(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2)教育学生做事不拖拉,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3)爱护小动物。3、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4、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
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二
我谈一下设计课件的思路,首先,考虑到本课时与环境保护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选用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意识和兴趣,而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可以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也可以作为一个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点,世界各地和中国以及学校所处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是学生的一个看点,学生的参与是本课时成败的关键,但也面临一个问题,材料要怎样组织才能使课堂活跃而不乱,怎样引导学生从热热闹闹的表象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畅所欲言的轻松回到踏踏实实的考点?因此利用好教材就是我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课堂设计的第一步,用一段美丽的水的影片让学生欣赏,提示在影片中出现的冰川水,地表水,提问:还有哪些水的形态,水对人类重要吗?地球上有多少水?多吗?有多少?通过统计彩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进入第一次翻书,回答关于水的形态的问题,并在书上做出记号,目的是让学生的直观认识转换为理性认识,并落实在纸上。
综上所述,在以上运用多媒体的化学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和教材的编排和知识内在联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采用了两个循环,三次翻书,既使用多媒体,又把知识落实在书本,并兼顾考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乐。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但一直围绕课堂,最后的考点小结中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无论从效果的维度,还是效率的维度,都达到了我的预期。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三
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踊跃发言,小组合作也非常好,不仅做了实验,还通过实验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们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很需要一些机会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与实际,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大量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同学们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同他人争论的良好素养,不是靠几节课的培养所能实现的,需要老师长期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此外这种探究活动课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授课之前要精心选题并设计每个探究环节(形成问题串),授课过程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并能调控学生活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生产化工知识,使我们设计的探究内容不脱离生产实际,在这些方面我要学习的还很多。
1、设计这节课时,我自己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活动很多,学生要自主做的事情也很多,他们能达到预期目的吗?但上完这节课,我要说:相信我们的学生吧!他们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当我看到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讨论、制作,一遍又一遍修改他们的讲稿,我不禁想到,常规教学压抑了学生多少学习的热情,当我看到学生展示时,大方自如的谈吐、听课同学认真的态度,也让我体会到了现在的学生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2、由于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节课做了有益的尝试。
3、教改首先教师从观念上要革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以这节课为例,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结果学生积极动手,学生在搜集整理信息、交往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了。并且通过这节课,我的学生能够真正地行动起来,关心水资源,爱护水资源,并用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影响身边的人,这也是本节课我们收获的最大的成功了!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四
浅谈小学品社课程中的“社会性”
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本课程的基础。在小学中三一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出其“社会性”,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的方向,提高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从认识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的纵向发展变迁和横向联系两个方面,将社会的历史常识、地理常识、社会常识有机结合起来的,它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因此,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不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例如教学《身边的变化》时,教师让学生初步了解安徽小岗村和深圳这个小渔村改革开放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好的教育外,还应该告诉学生这两个地方只是我国改革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村中两个例子,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了解乡、本村的农民生活情况及农村生活情况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亲身感受获得社会知识,从大量的'事实中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和改革开放政策好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又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首先用精美的课件领着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名胜古迹:季子庙、金山寺等谈谈自己去游览这些的景点心情;然后办一个“我在旅游中”的照片展览会或举办一次旅游知识小竞赛;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小导游团,任选一个景点进行一次模拟实地旅游。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资源共享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既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让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自然风光、名山大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教学《父母的难处》《我是独生子女》等课文时,要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家庭实际和本人日常行为展开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从而使学生懂得作为子女在家庭中一方面要接受父母的抚养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关心和爱戴父母,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和睦相处。学习《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法律护我成长》时,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条款,还要结合社会实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生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和合法权益。又如学习《心中有规则》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则?规则有哪些?学校每一个活动都分别有什么规则?引导学生从身边说起,让孩子们知道:规则就在身边。在“实话实说”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几个问题时,并解释理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会产生后果?”课后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由于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而造成伤亡的血的教训。使学生真正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道理,时刻注意交通安全,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社会的热情。
《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周围社会和初步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引导他们能力所及的服务于社会的事。教完《从一滴水说起》,号召学生参加“节水在我身边”行动。(1)先和家人制定好“家庭节水公约”,张贴在醒目位置。(2)根据自己的行为,如实填好“我的节水记录表”,每一周评选“节水小标兵”.(3)收集家庭每个月的用水资料,填写“争做节水型家庭评比表”,每个月末的班队课评选“节水型家庭”.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中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学完《我是独生子》《家里的烦人事》之后在学生中开展“做家庭小主人”的活动;学完《逛商场》《有多少人为了我》后开展“做文明的小顾客”的活动;学完《心中的规则》开展“当交通小交警”“做文明观众”等主题鲜明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创造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和美好的生活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外,还必须体现本课程的“社会性”,把课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五
“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要求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学生将带着学习和磨炼的厚礼,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的终极寄托。鼓励每一位学生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和矛盾,畅所欲言,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正在走向富强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健,更有爱心,更富于创造力的新一代来继往开来,让师生携起手来,为明天更加健康的生命之花,更加和谐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生态教育”,强调“珍惜生态,关心社会和自然”。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以全面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起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育优质、均衡、快速的发展。特拟出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通过有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从小建立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意识,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符合《三生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三生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认识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进行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一、计划和措施。
1、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
2、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贯彻落实好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纪律、诚实守信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师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师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3、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相结合。
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6、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组织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三生教育”学生活动、团队活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三生教育”,各学校在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主题班会中渗透实施“三生教育”。
7、教学中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全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9、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认知内容;
10、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其他科目知识的整合,使各科之间优势互补、互为延伸。
三、教学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和组织比赛为辅的形式组织教材学习。四、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x月:1、神奇的肚脐;2、小树小树快长大;3、可爱的动物家园。
2、20xx年x月:4、成长的快乐;5在集体中成长;6、游泳安全是第一。
3、20xx年x月:7、美丽的地球我的家;8、可怕的噪音;9、打针我不怕。
4、20xx年x月:10、不做“小拖拉”;11、粒粒皆辛苦;12、我爱爸爸妈妈。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六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思品课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以小学思品第三册《学做家务活》为例,谈谈我在思品课上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尝试。
《学做家务活》是教育学生学做简单的家务活,使他们知道:家里有许多家务活,承担一点家务活是自己份内的事,愿意做家务活是热爱劳动的表现。要求他们从小学做家务活,培养做家务活的习惯。对整堂课,我设置了几个情境,再在大环节中穿插一些小游戏小活动,使学生处于浓浓的、起起伏伏的情感体验与兴趣之中。
一、引入——提高点拨,兴趣盎然。
精心设计课开始,创设一种融融的情境,铺垫一份厚厚的快乐与兴趣,为明理作充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的`。引入时,我开门见山地问:“孩子们,当你看到亲爱的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还在做家务活时,你会帮着做吗?会帮着做的孩子请举手!”很多孩子都自豪地举起小手。“真能干!真棒!你们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我马上表扬。此时学生心情非常高兴,我又问:“如果遇到不会做的家务活,怎么办呢?”学生马上会说学着做。于是,很自然的就引出课题《学做家务活》,让学生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地走进课堂气氛之中。
二、明理——学文思考,明辨是非。
要明白“学做家务活是关心长辈、热爱劳动的表现”这个道理,关键在于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巧妙的手法,使学生在情感起伏中绽放出理性之花。针对低年龄的儿童年龄特征,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讲述了一个故事,运用投影仪出示课件制作图画在大屏幕上,同时用录音机放配乐故事《小红花送给谁》。然后让学生自读故事自己思考:为什么小喜鹊要把小红花送给李勤而不送给林红。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平时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来说说,从刚才“学文的小课堂”之中走到“生活的大课堂”之中。
最后,是明辨是非,巩固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同学都来当“小老师”,告诉图中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又请“小老师”来评评判判谁对谁错。全班再一齐来读读儿歌,加深学生对学做家务活的认识。
三、导行——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思品课和其他课程的一大区别在于,它教授的是做人的知识道理,且教授的最终目的是内化出道德行为。一堂好的思品课,导行部分应继明理部分之后,水到渠成皆自然。
如何“自然”中含实效?我开展了“红花与谁交朋友”活动。由一个同学扮该“小红花”,他手捧许多红花,说:“我叫小红花,谁爱劳动我爱他。谁能和我交朋友,一朵红花献给他。大家说一说,谁能当我的好朋友呢?”先是同桌互说,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四大组分地点进行评选,看谁能与小红花交朋友(同时放背景音乐)。评选出来后,师生共同表扬学做家务活爱劳动的同学,并请他们具体介绍是怎么做的。表扬后“小红花”为他们戴一朵小红花,全班鼓掌,向他们祝贺:“小红花,红又红,戴在胸前多光荣!”
四、结尾——提问唱歌,结束教学。
课的结尾,如树上之果,果若结得苦涩难食,那么,它的花也易被认定曾是失败的开放。一个美好的结局往往比一个美好的过程更打动人心。
如何起到最佳效果,并为课堂留下余韵?我采用了最简单也最有启发性、主动性的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你明白了什么?”兴高采烈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作了简单的小结。之后,《劳动最光荣》音乐声响起,大屏幕上显示出了mtv画面,学生唱着这支欢快的歌儿结束了教学。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做家务活是关心长辈、热爱劳动的表现这个道理,孩子们肯定是明白了,他们会在家里更体贴、关心爸爸妈妈了,他们会更热爱劳动了,他们也会更爱主动学习、参与了。
依据思想品德课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思想品德课一体化教学。它提出了两项功能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知”到“行”,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训练序列,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其操作程序为:(1)看范例,受感染。本环节中,要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事例中,感知事例主要内容,初步判断事例中的正误,进而为上升到理性奠定基础。(2)懂事理,明规范。本环节教学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观点及道德规范。正面的事例要使学生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反面的事例要使学生知道改正什么,为什么要改,或吸取什么经验教训。(3)知做法,为实践。这一环节教学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一种培养,教学中切忌空洞,要细致、具体,使学生有章可依,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4)重实践,成习惯。这一环节教学是补足课堂教学的欠缺,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以促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后要组织相应社会实践课,拟定行为实践项目及要求,并且制定确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如行为操练卡、家庭评价卡或定期组织校外实践评价卡等,加大校外实践监督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行统一。为学生学会待人、学会处事、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提供宽个的时空。
改革评价机制,为发展正确导向思品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品行素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传统型“坐教传道”卷面测试的单向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思想、行为两分离的“伪君子”;长期以教师为主的印象定性评价削弱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而这一评价体系,又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思品教学中,要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人本精神,激发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认知活动中去明理、激情、导行,从而创新地接受思品课中所应掌握的知识,促进自身行为的良好养成。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品生教学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七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对……有关道德知识,正确的道德观点,典型的事例,模范人物的再认、再现能力”。这里指出“再现”在教学中的一般表现形式,多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举例。大家不难发现,学生的一个贴切而生动的举例,往往会使课堂顿时生辉,激起阵阵波澜。举例在本质是摆事实,讲道理。或肯定和认同,或否定和质疑,或深化和补充。这些事实和道理之间的连接需要通过认知能力进行加工,而认知能力又恰恰来源于一次次的“连接”。比如举例前的收集和积累,举例时的语言组织和快速提炼,举例后的反思和回味等,就是学生捕捉道德问题和现象,进行道德信息的提取和甄辨,陈述理解和形成态度的过程。因此,举例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不仅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需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学法。学生的举例,同时也是评价和衡量其认知能力高下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举例的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扩大“例”源。小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与成人比相对要窄,加上无意注意和兴趣记忆的年龄特征,常常在上课发言时出现信息空白和记忆阻隔而说不上来。扩大“例”源办法有:(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搞好课内外衔接。如生活中环境污染现象,邻里之间关系如何等;(2)利用传媒获取信息:如经常收听收看广泛电视阅读报刊杂志,从中可以及时掌握大量有用之“材”;(3)加强课外阅读:童话故事,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中有丰富的道德事例,可推荐学生阅读。扩大例源能让学生增强收集信息的意识,达到“见多识广”的效应。
二、增强“例”用。有了“例”源,关键在用,这样才能充分地使学生心中的例子活起来。教学中老师一要做到让学生多发言,让多数学生讲话,有些知识及信息应尽可能地由学生来呈现,老师只有引导、评点、调控,把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二要善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从而促进学生寻找丰富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如在上《保护珍贵动物》一课时有位老师引用了《楚天都市报》头天刊载的一则关于动物园的一头雄狮两次伤人、动物园申请上级部门准备“枪毙”雄狮的消息,顿时引起争论:有的说该杀,不然还会伤人;有的说不能杀,并举例说曾有一个动物园的大象踩死了人并没有处死。论辩丰富了学生用“例”的机会。其三,针对某些内容可设计新闻发布和新知识介绍的`教学环节。如“祖国的伟大成就”这类教材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课中加以展现。对于信息意识强知识面宽的学生可设置“小灵通”之类的奖励给予肯定。
三、学会“例”证。课堂上,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举例”的质量。基本要求有三。首先是举例的准确性。所述事例在数据上事理上情节上要真实。其次是举例的贴切性。有的例子用在某处可能不错但也许不太贴切,容易产生误解。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保护珍贵动物”时学生讲了歌曲“丹顶鹤”中“女孩”救丹顶鹤而献身的故事,这个事例本身具有极端的一面,当有学生表示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要向“女孩”学习,老师表示了赞同。笔者认为这就有了误导之嫌,是学其精神还是学其行为?小孩子的安全应是头等大事。三是举例的典型性。典型即要求例子有代表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要能有力地回答提问,能以少胜多,听起来感人,印象深刻。如在学习《尊敬老人》一课时有学生就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他隔壁张叔叔和他爱人都在外做生意,家里的张奶奶无人照顾,张叔叔就请了一个保姆专门照顾。他认为这也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表现,因为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变化了。这个例子在当前城镇居民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培养举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辩证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思辩能力和道德视野的扩展,他们心中道德事例的储存就会象滚雪球那样不断扩大,学生举例的水平就会实现一个由低到高,由一般到精彩的渐变。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