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制定规划计划来引导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规划计划范文四:制定旅行规划,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体验不可错过的景点和文化。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一
“目标要体现导向性,可量化、可测评”
20xx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切实提高目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既有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有可以量化、测评的目标,促进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以及“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全面总结和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与“十二五”规划相比,教育部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重点强调了规划目标的导向性、可量化与可测评,并提出在“十三五”规划中评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与达成情况,这就要求大学建立并完善自身建设和管理当中的教育统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x年12月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化服务型教育统计”“建立教育需求和趋势的预判研判机制”,正呼应了《通知》中的要求,通过量化与测评,才能“完善教育规划、计划和统计工作监管评价机制”,最终推动并建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方式。
一手抓定制范式。
我们通过对我国本科、高职等不同类型高校“十二五”规划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大多数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范式,在撰写规划文本的过程中存在着共性的问题:
一是办学目标“同质化”,学校定位缺乏区分度;。
二是规划中描述性文字较多,目标缺乏定量描述;。
三是目标、任务、措施相互支撑度不足,缺乏科学的规划逻辑;。
四是诸多规划任务未进行分解细化,可执行性不足;。
五是在规划文本的实施部分缺乏对监测评估等保障机制的具体说明。针对上述每一个问题,学校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范式进行战略分析与可测量性的落实。
完整的发展规划结构应包括总规划、各部门子规划以及各专业子规划,规划的制定范式则主要分为四个领域:定位阐述、目标确定、任务分解与行动安排。
定位阐述:
在规划定位的阐述中,要涵盖必要的结构及相应的层次。如目标定位中要分析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各专业定位与当前水平的定位,明确人才产出是学术型、应用型、技术型还是复合型;类型定位要立足于为建设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或社会服务型大学制定相应的规划;服务定位要说明学校的人才输出与科研成果主要面向国家还是区域地方,是面向行业、产业还是学科领域。通过结构化的定位阐述,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得以在规划中体现,这就能帮助学校解决“同质化”的难题。
目标确定:
基于清晰定位的规划目标将更加科学,具备更高的可行性,而制定目标依然需要实证依据与区分层级,不仅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等宏观形势,还要立足学科建设、地区贡献、行业趋势等现实的需求,进行目标的制定。各部门及各学院要分别对自身“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诊断与分析,并在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目标,同时设定能够证实各目标达成的数据观测指标,用于阶段性的落实考核与规划的中期调整。通过数据量化的方式能够将规划中的描述性文字进行定量的判断与定性的二次验证,加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义与实证价值。
任务分解与行动安排:
任务分解是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最为关键的一环,任务措施的制定与分解一方面要科学、有条理,能对规划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可行、分工明确,使得管理层与教职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通过梳理十余所本科不同类型院校“十二五”规划文本的主要任务部分,按撰写顺序与逻辑归纳如下表所示,“985”“211”大学与应用本科在一级任务上基本一致,这即是说在规划的任务领域上两类大学是有共性的,差异体现在二级任务上,主要是建设水平与深度有所不同。
在子规划上还可分解为校级任务、专项任务、院系任务,其中校级任务主抓学校全局性举措与校级重点建设项目;专项任务主要是由各处室牵头负责的专项工作,如教学、科研、保障建设、学校治理、产学研合作等;院系任务是各院系的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与评估等。行动安排则是根据分解的任务确定各个角色的分工、协同及相应的时间安排。将目标与任务一一对应、逐级细化,能够增加规划的逻辑性与可执行性,促进规划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一手抓实施监测。
“十三五”规划的文本制定与实施监测是一体两面的,需要发展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进行。国外知名大学的规划机构大多都承担着规划制定、预算编制、资源配置、实施监测等职能。规划机构可作为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的效效果进行评估,如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教师行为等目标的监测周期为一月至一学期不等,对生源建设、就业质量等目标达成度的监测周期一般为一年,对专业建设、高水平重点建设项目等目标实现度的监测周期则更长。规划评估结果要向全校师生反馈,并作为调整规划目标与实施路径的参考依据。
如此,规划工作的“制定―实施―调整”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循环,同时规划实施的“效果监测―问题反馈―持续改进”也将成为一个闭环,这种“闭环型”的运行机制能够让学校清楚了解规划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管理与干预,避免规划中无效建设或偏离目标的情形出现,最终确保规划的顺利完成,并通过质量数据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二
2、关于协调的.理念。
3、关于绿色的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4、关于开放的理念。
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5、关于共享的理念。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针对公众关注的“普遍二孩”政策,公报首次明确,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三
)》、《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杨浦区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截止。
2014。
年底,杨浦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约。
27.7。
万人(。
277116。
人)(其中,科研院所。
6385。
人,国有企业。
2373。
人,大学。
153300。
4.85。
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高出全市。
6.95。
个百分点)。
区域内现拥有两院院士。
62。
名,截止。
2015。
年底,共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
3310。
计划实施,引进或培育中央“千人计划”
160。
人,占全市。
20.8%。
;上海“千人计划”
100。
人,占全市。
14.8%。
;上海领军人才。
11。
人,入围“。
3310。
计划”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
282。
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
69.9%。
集聚海外人才创业企业。
533。
家,并且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带动了本土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专业团队的集聚,集聚上海创业类“浦江人才”
22。
名,
15。
家企业获得市首席技师“千人计划”工作资助,初步显现了高端人才带动人才集聚的效应。
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类创业载体超过。
200。
万平方米。千人计划创业大厦的正式启用,使上海。
3310。
5
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3
个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
1
个国家级软件园、
27。
个大学生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以及开发建设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所形成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载体,多层次、开放性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形成并日益完善,对外竞争力不断增强,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杨浦创新创业。
十二五期间,围绕做大做强区域重点产业,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了相关的人才配套政策,包括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政策、领军人才政策、鼎元杨浦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人才激励政策等,有效地推动各类人才对杨浦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发布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立足杨浦未来发展导向,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聚焦知识型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促进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杨浦区打造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升级版,力争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打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品牌,实现杨浦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态势更加明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人才优先的发展道路,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力巩固和提升人才竞争优势,抢占人才制高点,努力开创开放大气、兼容并蓄、创新活跃、人才辈出的发展新局面。
1
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杨浦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但现今杨浦还依然缺少一流的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领军人才,领域尖端的创新创业人才依然不足。现有的引进人才中,直接创业的,在产业领域创新的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的依然比较少。纯技术的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仍有所不足。
2
现有的人才体制,对引导市场投入的杠杆撬动作用还不足够充分,对发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人才评价,人才服务,人才保障还缺少足够的引导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成长发展主要平台的作用,对区域内社会人才服务组织还缺乏互动和整合,人才工作的社会合力还未完全形成。
3
人才发展软环境尚待完善,与万众创新示范集聚区的总体要求还不完全匹配。
社会大环境。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未充分形成。各类专业化知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才还有所缺乏,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尚待提升,创新软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信息服务平台优势还不够集聚。系统性的平台搭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依然缺乏。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依然存有条块壁垒,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没有形成合力。人才保障还不够健全,人才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入,离国际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还有距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优化环境、开放聚才,加快推进人才优先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集聚人才发展大举措,突出创新创业承载区核心功能,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先行先试人才政策,布局创新创业载体,为打造知识技术策源高地,技术转移集聚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及万众创新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到
2020。
年,杨浦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聚集一批世界一流、产业急需、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富于创新、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效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将杨浦打造成为国际性人才聚集高地及创新创业最活跃地区之一。
——强化人才竞争优势。
到
2020。
年,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含大学、科研院所)达。
42。
万人。
——打造高端人才集群高地。
到
2020。
年,中央“千人计划”人才达。
250。
人,新引进培养。
200。
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
35%,。
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就业人口中人才总量比例达。
60。
%。
——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到
2020。
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r&d。
)达到。
150。
人年,区域获得授权专利数达。
8000。
件,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
——完善人才成长发展平台。
到
2020。
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众创空间。
10。
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10。
个,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
1000。
家。
紧握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以创业人才的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以创业人才的引领带动人才发展的国际化和高端化。进一放大创业服务资源的人才集聚效应,营造更有优势的创业环境。
实施升级版。
“
3310。
”计划。以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建设为契机,实施升级版“。
3310。
30。
2020。
年,培育。
20。
家加速发展期的高科技、高成长性的海外人才企业,争取。
家科技企业达到上市资格或上市。
实施。
2020。
年,通过专项资金培养支持等举措,重点扶持、动态培养。
250。
名在同行业有影响力的杰出大众创业人才,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实施创业人才。
“知识更新计划”。大力提升创业人才知识素质。
对
1000。
名中高层次创业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培养。支持园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各种类别的创新创业学院、企业人才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承接人才公共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扶持。帮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尽快成长为高水平的全能型企业家。
“大数据”专业技术,合作建立“杨浦创新创业智库中心”,争取。
5
年的时间在对基地企业、团队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分析扩大到社区、园区,形成杨浦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定期发布创新创业指数,对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创业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人才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指数评价,使其成为区域创新创业风向标。
立足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按照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内涵要求,统筹开发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重点引进和培育具有一流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2020。
年,通过储备基地向企业输送。
1000。
名储备科技人才。
2020。
年,扶持培育。
100。
个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团队。
实施杰出专家。
2020。
年,吸引。
200。
名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在学科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的才库专家前来杨浦提供智力服务。
实施。
2020。
年,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政策扶持,吸引各类研发人才。
1000。
名服务企业。
建立健全。
“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贴近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升级需求、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实施紧缺技能支撑计划。使用好中小微企业职业培训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培训需求的功能,发挥好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区县统筹部分,依托市、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自主开发项目的优势,鼓励开发符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技能培训项目,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技能培训项目的提升,技能培训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发挥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引进国际培训平台的功能,做好紧缺急需、国际先进和技能依靠的国际品牌证书引进工作,拓展高技能人才的国际视野,优先服务杨浦发展。
2020。
年,认定资助及建设。
10。
家区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培养基地。
实施首席技师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首席技师的关键带头作用,对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予以经费资助,创建一批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先推荐首席技师参加本市各项人才荣誉评选。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发挥多元评价在激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参与创新的推动作用。
实施企业技能培训助推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训扶持力度,具备培训能力、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经认定,给予专项补助自行组织或委托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对有职工职业培训需求但缺乏培训能力的中小微企业零星分散的培训需求,搭建区域性培训服务平台,提供集中培训服务,做好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对接服务,对企业职工参加培训后考核或评价合格的,给予培训费补贴。
1
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到
2020。
年
新增特级教师。
8
名,区学科带头人。
250。
人次,区骨干教师。
600。
人次。发挥各类领军人才的团队领军作用,以科研为带动,以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骨干队伍的业务能力,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学科建设的梯队。
“百医登高计划”,到。
2020。
年,新培养。
10。
名优秀学科带头人、
40。
名青年学科骨干和。
10。
名公共卫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深化名院长建设工程,涌现一批具有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精业务,善管理,勇于改革创新,办院特色显著的院长,发挥名院长示范和带教作用。
2
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关注区域公共文化人员成长成才,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建立文化人才库。加强对专业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基层群文培训、文化人才培训等,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打破体制、区域界限,注重挖掘、吸引杨浦各类文化名人以多种方式参与杨浦文化建设。依托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与大学院校,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深化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继续有序深入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后继人才培养工作。
加快培养体育领军人才,深入实施。
2020。
年,建立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3
个,推进全区体育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3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020。
年,培养社工督导。
30。
名、社工督导助理。
40。
名,高级社工。
30。
名,专业社工。
1000。
2020。
年,争取全区专业社工机构达。
30。
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品牌社工机构达。
5
家。开展专业社工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的研发和社会工作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作用。
1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偏才”“专才”,“一事一议”。坚持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平参与,以品德、业绩、能力、贡献、潜力等为导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落实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企领导班子考评办法。推行人才推荐制度,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
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千人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各类国家级和市级人才计划申报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扶持、项目推动等有效措施,以政策为导向激励人才,以企业为主体集聚人才,以实践为舞台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积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条件,努力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3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人才市场发展规律,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交易媒介、交易咨询、供求趋势预测、人才评估等职能,健全人才供求、竞争机制,为人才有序流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前来政府部门挂职、任职,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双向柔性流动,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职授课。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加大对紧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通过中介引才、以才引才、亲情引才,努力提高引才精准度。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渠道,拓展引才广度和深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4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杨浦区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荣誉、称号的人才、团队予以表彰奖励。邀请人才参与社会事务、对人才实绩进行广泛宣传、择优推荐人才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兼职、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推荐优秀人才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1
深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启明星加速”工程,以人才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完善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为入选人才和项目优先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充分依托杨浦海外人才基地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投创机构以及各级创业载体的资源联动;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动共建,完善落实科研资源开放制度,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助推杨浦海外人才基地成为杨浦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高层次人才要素平台。
2
提升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三区联动”优势,在项目对接、机制构建、资金扶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引进第三方专家评审团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同时扩大与高校的合作范围,增加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院士的合作;展开新一轮企业科研项目征集、发布、对接、评审、资助、跟进、考核等环节,共同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互相沟通协作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开辟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促进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努力形成人才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
3
推进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整体建设。
引入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补充基地内试制平台、孵化园区功能,引入国外培训机构资源,围绕科技前沿理念、硅谷创新创业等元素,打造国际化高端创业论坛,辅以“区级实训基地建设补贴”政策,引入一批体现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开放灵活,产业带动力强、营运社会化的实训资源,逐步构建“一基地多点”,覆盖政府、高校、园区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五大联盟机制,以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为核心,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集聚区域,将其打造成激发各类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的策源地。
4
谋划众创空间建设。
培育更多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
“众创空间”,率先形成各类众创空间集聚格局。依托区域丰富的旧厂房资源、有历史价值的老居住区建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多元开放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客组织和创客领军人物,加快培育全市乃至全国最活跃的创客群落,最具影响力的创客联盟及众创空间。引领创业孵化机制创新。完善创意到商业价值实现的创新生态链,完善项目挖掘、媒体宣传、风险投资支持、专业导师咨询等内在孵化机制。引领草根创业成果涌现,孕育和扶持具有商业价值潜力和广阔成长空间的创新企业,打造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1
建设人才大数据库。
探索将工商、税务、人社等分散在各部门社保、流动等基础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共享分析,对人才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各类人才的分布、流动与发展规律,为人才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人才合理良性流动。同时依托国际人力资源公司,依据杨浦产业发展导向,搜罗国际国内一流相关人才信息,对于潜在的、尚未来杨浦发展的海外高端人才,建立一个集信息储存、沟通联络、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海外人才数据库,整合分散的海外人才信息与资源,及时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动态,全面、准确地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结构、专业、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深入调查了解海外高端人才状况,了解他们未来的工作意向和求职选择,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国际人才供求信息交互。
2
宣传举办杨浦人才品牌活动。
以公共实训基地、海外。
积极邀请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参与,用五年将其打造成杨浦人才工作第一品牌,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第一入口和与各方资源对接的高端平台。提升杨浦人才工作在海内外人才和社会各界中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3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网络。
“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的工作机制,为人才全程提供创业体验、企业孵化、生产发展、生活配套等“全链条”服务。在服务平台中,以“创业场地服务”、“项目资金申请”、“人才引进”、“第三方服务”、“专利保护”、“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人才社区服务”等服务窗口,及“创客空间”、“路演大厅”等展示平台,与创新创业园区、各级各类孵化器贯通衔接,同时健全专业化、高端化、市场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人才服务网络体系。
4
探索试行人才“科技创新券”
开展。
“科技创新券”政策试点,对创新创业团队和中小微科技企业使用加盟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给予补贴,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开展技术创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以灵活的资助方式,使创新创业人才根据自身的研发计划灵活选择所需的服务类型;同时,推动高校及研究机构将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企业充分对接,增强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人才创新创业。
1
提升医疗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促进区域卫生资源均衡化布局,全面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才获得全方位的医疗支持。加强人才医疗保障,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积极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探索建立人才医疗保健个性化服务制度,扩大与国外医疗机构的联合办医、联合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探索引进优质外资医疗服务机构,吸引境内外高水平医学专家前来提供服务。
2
完善教育资源供给。
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新江湾德法学校建设,探索与国外知名学校联合办学,促进公益性国际学校、国际班级的发展,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各种就学需求。对区域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子女给予相关入学、转学政策指导。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措施。
3
健全人才住房保障。
加大资金补贴力度,针对不同群体,构建面向不同层次人才的。
“租房补贴、公租房、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公寓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改建各层次人才公寓,对经区房地局认定的,承接创新创业人才入住达到一定比例,且入住时间平均在一年以上的公寓,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的政策体系,在管理、运营、补贴以及财力支持等环节明确配套性的意见。建立统一的人才公寓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人才公寓的功能布局和运营服务上注重贴近国际人才的居住需求,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文化和交通设施,确保人才公寓发挥最大效应。
4
探索人才社区建设。
在新江湾城地区建设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国际人才社区,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的方向,按照国际理念、国际惯例规划提升社区环境;按照国际人才的生活习惯选择物业管理、商业和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将低碳、绿色、智慧的理念贯穿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始终,引进教育、医疗、文体等各类资源,打造独具杨浦文化特色、与杨浦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相匹配的现代化人才居住社区。
在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下,充分发挥党委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良好局面,为贯彻落实本规划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优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发展重要指标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各部门要以执行年度计划推动五年规划的实施,以完成工作任务确保总体规划的推进。
做好规划实施的基础工作,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力度,落实保障人才投入资金。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拓展资金来源与渠道,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发展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人才事业持续发展。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四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我市电子政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部署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不断完善,协同办公、平安监控、应急指挥、基层管理四大核心应用系统建成使用,在服务决策、提升效能、强化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衡阳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先进单位。
1、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大发展。无线网络方面:截至今年9月,我市共建设无线基站541个,其中电信135个、移动236个、联通170个,城乡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有线网络方面:2012年至今,我市对城区以及27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光纤网络改造,共计建设光缆30000多皮长公里,用户obd5481个,用户端口52848个,其中利用光纤改造行政村136个,建设obd816个,用户端口6528个。同时,我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市直单位都开通了电子政务专网。
2、区域信息系统建设大提升。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党政门户网、信息公开直报系统、网上政务服务(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上信访平台等系统。同时,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建成了各自业务办公系统,如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系统和党建网格化管理系统,金税工程的税务信息管理,金卡工程的银行卡和智能卡,人社部门的“五险一金”,教育部门的“数字校园”工程和教师教育网上培训,公安部门的“平安常宁”及接警gps定位,交警部门的电子警察和路口监控,林业部门的森林防火,水利部门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房产部门的商品房网上签约、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非税管理、粮补直补等区域信息系统先后建成投入运行。
-2-层社会事务信息。2012年,该平台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填补了衡阳市自然科学中软科学在省获奖的空白。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工商部门的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
-3-是建立了多方对接的监察监控体系。2010年,我市通过电子政务专线把政务中心和公安、交警、民政、国税、地税、人社等6个政务分中心相连,在衡阳市率先开通电子监察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对政务中心和6个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实行即时视频监察,省、衡阳市均可在线实时调阅图像和视频资料。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1、电子政务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突破。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先导,电子政务已成为城市竞争合作的重要内容。
2、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应用实践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整合提升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更加强调电子与政务的融合、需求与效果的并重,更加注重应用支撑、集约开放和协同共享,更加聚焦加快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正成为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共识。
-4-制改革,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单一部门资源整合利用、推进跨部门协同共享、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将进一步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弱。部分单位负责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电子政务应用相关知识了解掌握不多,认为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大,显性效益差,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纸媒方式办公,甚至认为网上传送办文办事,领导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绩被忽视。
2、技术人才缺。各部门从事电子政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平台服务、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奇缺。如有的只懂理论,不懂操作;有的只懂一些简单的资料上传、数据处理、按软件流程操作,不懂得网络管理维护,一旦出偏差就不知所措,如网站遇到攻击、软件系统崩盘,完全依赖高价请外面的电脑网络专业公司来修复和维护。
-5-源增设了难题,增加了投入。
4、资金扶持少。“数字衡阳”工作虽然纳入了政府绩效评估考核范畴,但只有工作要求,缺乏政策支持,没有专项资金扶持。特别是电子政务“大网格化”体系建设涉及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前期投入大,加之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基本靠本级财政投入,由于基层政府财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我市电子政务网格化系统建设还处于准备时期,没有实际应用。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数字常宁”的目标,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深化应用和注重实效,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成效,促进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6-源的重组和变革;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强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主体,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促进信息化普遍服务。
(三)主要目标。以建设数字常宁为抓手,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电子政务发展之路,使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管理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监管评估体系;应用上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体系;服务上形成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技术上形成安全、创新的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到2020年,我市电子政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主要任务。
1、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开展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形成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指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模式,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数据资源中心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支撑体系,推广数字证书应用,统一规范电子认证服务。
-7-度,规范信息资源采集流程和方法,实现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全覆盖共享。从各部门业务需求出发,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应用系统,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交换共享。
3、构建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联通共用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逐步实现从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自助化、智能化服务转变。
4、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对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条块力量、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组织协调,以人员要素为基础,以事件管理为主线,以业务流程管理为重点,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运行稳定、安全、可拓展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区社保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5、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智能化。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地下管网、房屋状况、小区物业、市容绿化、城市照明、工程安全等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加强交通各行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提升数字交通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和整合安全生产、危化品应急救援处置、消防、应急预警等方面信息平台,提升城市安全监管能力。
-8-。
6、推进阳光政务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及时准确公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公共安全等信息公开,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和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捷性。深化行政监察,扩大监察范围,建设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对各级政府部门施政行为全面实施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能力。
(五)重点项目。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工程。整合各部门业务网络,构建以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为基础架构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常宁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中心),为各部门提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应用软件、信息资源等服务保障,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成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平台。
2、基础数据库工程。依托国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经济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建立数据更新、维护及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共享应用。
-9-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建立覆盖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建立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
4、政府网站服务工程。整合各部门网上公共服务,扩大网上服务内容和范围,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常宁政府党政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服务;整合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源,加快面向公众服务的市民网页建设,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
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全市社会信用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拓展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等信用信息,加强对社会法人及自然人诚实守信、失信惩戒的联动监管。
6、行政服务工程。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系统,加强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与部门业务工作相融合。梳理跨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制定联合审批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设并联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门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整合现有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和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10-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建设与衡阳市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统一指挥、部门联动、职责明确、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网络,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公共危机和应急综合服务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推进市直部门、乡镇(办事处)电子政务工作。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共享、网上审批等配套工作制度。进一步形成市、乡镇(办事处)联动,条块结合,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我市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电子政务列为领导干部和各层次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电子政务意识和素质。发挥政府带动效应,借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电子政务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全社会应用水平。
3、建立考评制度。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倡导集约建设和协同共享,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与政府网站发展等专项评估。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考核常态化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11-。
4、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保障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渠道。强化规划衔接与任务落实,以建设“数字常宁”为依托,明确目标、落实部门、细化任务,加快项目实施。
5、保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引导信息安全企业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
-12-。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五
20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推动高水平大学牵头组建若干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制高点。
《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具体目标包括: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增强等。
《规划》指出,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和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要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启动高校科研队伍组织方式改革。(记者张烁)。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六
一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文艺铁军。
切实加强党对文艺协会的领导,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教育,引导文艺工作者成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引导文艺工作者牢记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实践者。文联要加强改进对各协会的政治引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起走正道、踢正步,传导正能量,树立正形象。加大对文艺协会换届工作的指导,按照中央要求,妥善处理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在协会兼职问题,把德艺双馨的专业人士推荐到协会领导岗位,盘活文艺人才,激发协会活力。文艺协会要切实服从党的领导,牢固树立文联意识,主动接受指导,立足专业优势,发挥主观能动,做好团结服务,发现吸纳新人,宣传创作成果。
二要坚持以专业培训为抓手,提升文艺创作实力。
着眼于培养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专业人才,邀请一些文艺名家到我区开设专题研修班,组织县内专业人士深入校园、机关、社区、企业等培训文艺新人。确定一批文艺创作基地,组织开展各类创作交流、研讨活动,建立人才梯队,积蓄人才资本。
三要坚持以服务大众为抓手,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各协会要帮助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想问题,倡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文艺导向,建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深入基层采风创作活动。要组织文艺工作者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旋律、反映人民心声、艺术制作精良的作品,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要扎实推进“文化进万家”“送书法回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等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
四要坚持以奖励扶持为抓手,实现文艺精准创作。
立足xx区实际,推行文艺创作项目化、奖励扶持标准化。建立文艺精品生产制度,健全重大文艺创作项目遴选评估制度,以项目化引导文艺精准创作方向,对那些具有品牌性、地域性的`重点文艺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本土原创作品,有计划、有重点推动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全面修改政府文艺奖评选办法,提升获奖规格,提高奖励标准,鼓励创作参赛,特别对公开发行图书、加入高层次文艺协会的给予重奖,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加强文艺精品的商业化运作,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与市场接轨,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社会价值和生活质量。
五要坚持以宣传推介为抓手,推出一批领军人物。
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资源,利用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阵地平台,经常性开展展映展览展演和专题推介活动。组织各协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艺术赛事,加强与文艺发达地区的交流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展汇演,推出本土特色的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深入开展“三名工程”,在全区树立一批文艺界名家、名角、名师,今后的每届政府文艺奖均评选出名家名角名师各一位,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同时帮助他们在国家、省市举办专题展览,利用报刊、电视宣传报道他们的艺术修为和先进事迹,为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利益、社会上给荣誉,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名家的良好氛围。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八
集团战略管理体系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用“三个体系,五个支撑”来表示集团战略管控的核心内容。
我们认为,战略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及管理思想,而不仅仅只是工具,因为这一过程是战略、规划和预算高度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既有高层领导参与,权威组织主持,又经过上下互动的过程;同时战略管理在循环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调控和激励处理变化;同时通过关键指标、标准模型和业绩分析使这一过程模式化、标准化、流程化。
我们的思考路径通过完整的战略管理操作模型而更加趋于体系化、流程化。战略思考源于对企业最基本问题的哲学思索,通过对于大道、规律、模式的探索,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即集团层次、分子公司及业务战略部门的战略分解。
简单讲战略相当于一个研发,它是创造,它是爱迪生式的一个行为,而战略管理必须是个工厂,把这样一个创造落实、制造、达成,如果你们做过研发的话知道,研发太好了太奇妙是制造不出来的,也因此集团战略,尽管有时候会有各种奇思妙想,事实上,在做战略管理体系的时候,战略管理体系不可能把它做得那么丝丝入扣,换言之太精巧、太巧妙,太具竞争力和想象力的战略,事实上很难达成。这就像犯罪一样,同伙越多犯罪的手法越复杂,就越有可能被破案。
一个道理,集团的战略规划、战略思想,最终在落地的时候,就会变得相对没那么精巧,但是又不能过于平庸化,这就要求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就要对实施的可行性做一个思考,反过来说,做战略管理体系的时候,尽可能要把战略规划里面的比较精巧的部分,不改动它的核心意图的情况下,有效地把它组织化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要讲的集团战略管理体系,我们特别强调三个核心内容。
三个体系,五个支撑,十大工程。
我们要把我们的大的集团战略要落地,要一层一层分解下去,因为集团战略往往是过于精巧,非常伟大的一个战略,那么怎么把它落地呢。很多公司里面,出现了集团战略思考,很伟大、很玄妙,而操作手段入手很低,甚至是由技改、新厂房的设立,新的营销片区的开发等等构成的局部化,碎片化。
因为集团战略相对分析型战略,它具有难以理解和难以转化的一些比较硬的地方。一个较好的做法或者我们推荐的一个做法,是把整个集团战略,利用一种转换法把爬坡变成爬楼梯,因为集团战略的实施,看起来高妙不堪,遥远不堪,崎岖不堪。这个怎么转换呢,我们感觉到很为难,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我们把它爬坡。因为它是个坡,就太陡了。我们就变成爬楼梯,我们变成一年的十大工程,明年一年做好哪十件大事,第二年的十大工程,第三年十大工程,第四年十大工程,第五年十大工程。这样一级一级堆上去,把爬坡变成爬楼梯。
不过你得要记住,第一年的十件大事和第二年十件大事之间,有一个逻辑转换关系,是递进的,最终一直到第五年的十件大事之间,层层地往上走,一级推动集团战略的实现,你必须看到这十大工程之间的关联性。
另外十大工程它给老总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每次我在开班子会的时候,不仅再要议一些必须要议的事,而且要对十大工程作为最重点,我老总要抓的事,要抓这十大工程到这个月哪些完成了,哪些没完成,为什么?子公司亦是如此,因为我们子公司的五年规划也会分成十大工程。这样老总们就有一个抓手、抓重点,所有的综合部门也分配到十大工程里面,一两个重点共同来推进,而日常的工作,基于目标考核基于目标管理又在正常推进,所以不同的人管不同层面老总们、副总们,部门层面、员工层面一起推进着战略的实施,而我们又没有迷失在森林当中,我们又抓住了重点,重点浮现了。
母公司层层分到十大工程,子公司层层分到十大工程,部门里面十大工程落下去,可能分别有些部门,落了三个工程,有些部门落了五个工程等等。
这样的一个落地法就准确地,或者说有效地解决了一个庞大的思维性的东西。如何往下走,它必须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而且也必须是从战略性的大的工程任务到部门性的具体任务。最后落实到个人岗位相衔接的一些具体的作法,战术。
1.绩效管理体系。
越是奇妙的战略,越是有攻击性的战略,越是组织需要做出巨大的转变、努力,才能适应的战略。比如说过去一个组织很悠闲,很慢腾腾地活着,给个人的压力不大,只要获取一般的成长就可以,但突然之间该组织一夜之间要发生深刻地变化,甚至像诺基亚那样,由一个矿山家具电缆企业一夜之间推翻,旧有全部的基础要变成一个通讯企业。像康宁公司一夜之间,从一个生产锅碗瓢盆的公司转变成为世界第一大光纤生产厂商。
这种中间的变化,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而这种变化背后最大最大的就是你对个人的绩效管理方式和激励方式的变化。只有激励,只有绩效管理方式双到位,才有可能令到个人的行为发生变化,个人行为一发生变化,整个组织才能调转方向,组织才能对你的战略做出反应,一下子组织开始拥抱你,战略就被激活了。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九
教育质量要提高。
《规划》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提高文化修养、生态文明素养和综合国防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规划》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关键位置,提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终身从教。《规划》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同时改进教师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关注。同时,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将得到健全和完善。
《规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习者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
补短板促均衡精准帮扶。
教育脱贫促公平。
《规划》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
按照《规划》要求,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教育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规划》明确,将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入园机会和保教保育质量;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提升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规划》明确,将对经济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利;做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
同时,《规划》还提出,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保障招生考试公平公正;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协调区域城乡服务国家战略。
教育结构将优化。
《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统筹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模,消除城镇“大班额”。
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优化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抓手。《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的短板,《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创造终身学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
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规划》提出要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更加着眼国家战略需求。《规定》指出,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增计划主要用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5.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6.国家教育部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8.《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9.2017北京两会工作报告解读。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
之前我们认真地、广泛地、深入地对集团战略,集团整体战略怎么规划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那么子集团这个层面怎么来做规划呢?我们想第一个最大的就是子集团维度上,怎么解读集团战略?集团战略放到哪里?集团战略有一个总体的框架性的勾勒,那你子集团要解读它,所以第一,你解读的前提是什么,集团公司是不是给你有了定位,还是容许你自我定位,这决定了你解读的恰当与否,如果集团认为你可以自由发挥,给你一个很宽泛的发挥,让你自己去寻找这个战略里面可以扮演的角色,你的自主性强不强,你能否在理解集团战略的高度上面,超越集团战略,给整体战略增光添彩,给一个惊喜,创造性地发挥集团战略,利用集团所有的优势,甚至看见集团战略所有能看见的某些特异角度,这是如果给你完全自由的角度,你必须做到的,如果给你一个局限,集团认为你就是成本中心,你就是一个责任中心,你就是把什么活干好,那么你能不能在限制条件下,给定前提条件下进行极度的探索,找出你可以扮演种种不同角度,展开对集团的游说、劝服,争取让你做一个收银的角色,尽力你完成集团任务最大化,又能够你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只有母公司给你的角色定位,你理解准确了,你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整个集团的战略,这是我们要求的一个大前提。
有这个理解了以后,你再进一步来解读,你这个产业本身的自然属性是什么,任何产业它本身的自然属性,比如房地产该怎么做?物流该怎么做?通信产业该怎么做?钢铁该怎么做?有些巨大的自然属性,但是不要忘记,因为你是我母公司的一个子集团,所以你不能老告诉我,你就做我的一个普通股东吧,我就是按照正常的做法做那些通常的事,不能这样,你必须按我母公司给你的要求来做,我们把它叫做赋予属性。就是任何一个公司不会按照自然属性,在集团里面展开经营,他一定会拥有一个赋予的属性。就是母公司要求你干什么,正常经营的话,钢铁恐怕挣整个钢铁原材料的钱,但是在蒂森-克虏伯集团里面钢铁只是其中的一段,后面的钢构、机械、设备制造、电梯等等,构成的对蒂森-克虏伯前段所生产出来的钢铁的一个深度的应用。所以你要理解,你原有属性是什么,原有自然属性的刚性程度高不高。母公司如果给你一个赋予属性的话,对你的自由度约束大不大,对你原有的商业模式冲击大不大,反过来说,这种冲击短期里面是良性的还是劣性的,长期对你的优势大不大,如果母公司一定要赋予你这个属性的话,那么你所要求母公司必须你提供哪些硬性的、软性的支持,这点有没有。
有了这个理解以后,我们还得要说,你认真要评价,如果你就是拼命地做财务贡献,你到底极化来讲,最大最大程度,每年能给企业提供多少现金流,多少利润,怎样的资产回报率,如果母公司单纯要利润,你可以怎样做,单纯要现金流你怎样做,单纯要资产回报率,你可以怎样做,单纯要最低负债率,你可以怎样做,你要非常明白,你所有经营的自由度极限度在哪里,只有推到极限的时候,只要把各个维度推到极致,我们才会知道,事实上我正常的一个状态是什么。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一
安龙县发展和改革委(2015年1月7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筹备情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黔发改规划„2014‟781号),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州府办函„2014‟98号)等文件精神。经全县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后,我县于2014年8月20日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安府办{2014}155号)。县人民政府组织各县直单位于2014年8月21召开全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起草形成了《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方案》确定了涉及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及发展战略、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的20项重大课题,并对全县“十三五”规划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意向性安排,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二、目前进展情况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方面:20个前期重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尚在开展,目前,除我局承担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业集聚与融合发展课题”、县林业局承担的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题”、“县金融办承担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县国土资源局承担的优化和提升能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题”、“县住建局承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课题”基本成稿外,其余12个课题研究成果均尚未正式报送我局。“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衔接方面:根据“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我县于2014年8月起,即组织开展了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起草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总体框架,2014年11月10日下发了《安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安府办发„2014‟203号)。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蔡平亲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冉隆斌任常务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其他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机构。期间,多次赴州发改委规划处进行沟通汇报我县规划前期工作情况:经我县调度,目前研究工作均在开展中。
一是基本明确了全县“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导思想。即:积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内陆开放、构建“一路一带”战略框架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赶超跨越为主线,以推进服务业高端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精品化为主攻方向,以强化科技创新、夯实人才保障、促进特色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撑,以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为立足点,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开放、强化区域协作为根本动力,以生态为载体、文化旅游为引领,走喀斯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化下实现追赶、转型、跨越,完成发展方式上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确保到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二是拟调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随着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化的到来,要求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战略上需要有一个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新定位。为突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引导性,我们结合最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初步研究,拟将我县发展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围绕“同步小康”目标和“四化四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5个100工程”构建国家内陆现代服务业创新开放试验区和西南“两园、三区、一江、一红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能源及载能工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综合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区域电力枢纽,着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通道的战略节点和贵州面向东盟、南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
三是基本明晰了“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确保与全州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国民生产总比2015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15年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5年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5年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比2015年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5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完成现代化,全面建成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民主和谐的荷香安龙。
二、下步工作打算。
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州委六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发2号文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为抓手,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省、州发改委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阶段性安排和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毕水兴片区调研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我县打算按四个阶段做好下步工作。
第一阶段: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2015年1月初至5月,根据省、州“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指引,结合安龙县实际,在基本思路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由发改局及专项规划责任部门负责,组建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根据调研成果,结合实际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文本(含重点项目库建设、相关规划建议与编制说明)。
第二阶段:2015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年,中央将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委、州委也将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编制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编制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这一阶段,我们将根据“三个建议”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意见。2015年6月-8月中旬,将初稿“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提交征求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中期成果。反复调整和修编规划纲要草案,使最终形成的纲要草案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省委、州委的总体部署,符合县委的切实要求。
第三阶段:2015年9月,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咨询,根据专家意见,2015年10月进一步充实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修改稿。
第四阶段:提交规划最终成果。2015年12月中旬,向安龙县四大班子提交“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县领导意见进一步对规划文本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稿。完成全县“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衔接、论证、报批和成果汇编工作。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二
时光如水,岁月如莲,悄悄间,2020年已步入最后一个月,再过数天便要画上句号。回首2020,坎坷与坚持并存,挑战与成绩同在。这一年,我们有着许多不平凡的经历,也有着许多责任和使命,在风雨中不断前行,在奋进中不断成长。在这最后的二十天,让我们以自省的态度、坚持的信念、拼搏的姿态为2020画上完美句号。
拭亮心灵之镜,扫除思想灰尘。一年的时光匆匆,岁末即将来临,年终总结、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接踵而至,正是自我反省促提升的好时机。回头看,在这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遇见了许多“英雄”,有抗击疫情时逆行而上的“排头兵”,有防汛抗洪中冲锋在前的“先锋队”,有扶贫路上奔波一线的“战斗员”……英雄是榜样,精神需传承。在2020年即将画上句号之时,党员干部当对标对表英雄们的思想和作为,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查找不足、净化灵魂。自觉为思想“洗澡”,清除思想中的灰尘,抛却思想中的垃圾,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坚守忠诚、干净、担当本色;自觉为思想“补钙”,提升学习本领,增强政治信念,磨砺品格意志,把准把稳正确的人生航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顺利走完2020的奋斗征程。
点燃坚持之光,破除浮躁心态。年终岁末,检查考核、总结评比、来年谋划等纷至沓来,各种年底浮躁症也开始隐隐发作。回望2020,我们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共克时艰,在全力应对汛情中共渡难关,贫困标签彻底撕掉,科学技术成果斐然……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风险和挑战也不容低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十三五”的收官战,面对“十四五”的开局篇,党员干部当沉下心来学、静下心来思、稳下心来干,从先进典型身上汲取力量,从理论知识里得到指引,在蓄能充电中沉淀自我、凝心静气。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解决难题,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笃实笃行,在逆境中磨砺,在风雨中奋进,脚踏实地锻造真才实干,坚持不懈成就无悔人生。
擂起奋进之鼓,坚持砥砺前行。2020,硕果累累、充满期冀,我们走过的路,都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如今进入“读秒”倒计时时刻,“时代楷模”“最美公务员”等先进典型纷纷出炉,诠释了重大考验面前的中国力量,彰显了逆境之中的勇气和坚韧。2020年的不平凡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榜样,应对危机的不易让我们更加珍视幸福的时光,战胜困难的艰辛让我们不断成长。站在历史交汇的新起点,党员干部当从“十三五”的奋斗征程中汲取磅礴伟力,以勇往直前的激情和不负韶华的豪情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在“十四五”的接续奋斗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以拼搏的姿态、奋进的精神开启2021新征程。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三
(征求意见稿)。
2017年12月。
目录。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二“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二)规划基本原则。
(三)规划总体目标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十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为全面实施《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使我市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精致淮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市,完成由人力资源大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跨越,编制本规划。
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增长情况:2010年底,全市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2%,2015年底达到9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10年底的86.53%增长到2015年底的95.4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年底的68.2%增长到2015年底的91.16%。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跨入发展新阶段。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幼儿园从2010年的112所增至249所,在园幼儿人数从2010年的34647人增至70714人。学前教育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规范办园行为,建立优秀园帮扶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为83.5%。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36%,提前完成《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的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的目标。
崭新篇章。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以“三个强化”、“四个着力”、“四个突出”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县域内校际差异度明显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辖三区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验收,濉溪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
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五年来,我市高考连创佳绩,在报名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本科达线人数大幅增长,且高分段学生集中。规划建设市一中东校区,办学规模约7000人,投资概算6.8亿元。
四是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实施《淮北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积极接纳残疾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开展残疾学生康复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资源得到集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完善市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市政府成立了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合并四所中职学校成立了淮北市工业与艺术学校,解决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市职业教育园区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职教资源实现了空间上的大集聚。
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淮北市职教园区,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2012年起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职业教育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关于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渐趋完善。
四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制定5年高职学分制试点办法,建立学籍转换和学分互认制度,创新中、高职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机衔接。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性的、融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职渗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途径。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交流备案制。
二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市教师补充与优化长效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补充和聘任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开展教师援疆和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敬业、比奉献”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教师。“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8人次、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3人次;省级一等奖62人次,省级三等奖以上200人次。获奖档次和获奖人数均居全省前列。11名教师评为安徽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一是高质量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整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年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年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十二五”期间拨付义保经费近9亿元;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技能资助,“十二五”期间拨付资助经费近4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工程,完成投资9648万元。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得到推进。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加强检查评估,落实全省各地标准化建设规划。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符合综合防灾安全要求。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等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软件、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行督查评估,进行量化考核。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
设为重点,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优化设备配置。2014年,出台《淮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5年来,共投入资金1.39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为100%;“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学校高达95%;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为100%,“三通工程”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
四是加大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严格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对口、免试”招生政策,禁止任何义务教育学校招收特长生。坚持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以“政治生态清明、文化生态清新、自然生态清雅”为标准,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解决了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公转”。推出淮北教育微博、局长网上热线、在线访谈等栏目,教育系统信息发布量一直在全省教育系统和全市各部委办局中稳居前列。实施中小学招生、编班阳光工程,坚持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做到了招生政策、计划、范围、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重大违规招生处理结果“七公开制度”,坚决杜绝条子生、关系生,实现了义务教育招生“零择校”,普通高中招生“零扩招”,主城区热点学校全部实行“阳光分班”,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基本原则。
二是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紧扣教育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同时切实加强教育同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民主参与,集思广益。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切实提高社会参与度。
四是分区规划,统筹发展。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措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三)规划总体目标。
到2020年,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现代国民教育,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到2020年,全市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市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学校布点更趋科学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得到更好发展,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具有淮北特色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一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组织开展师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完成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任务。
三是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坚持依法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出台市、县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范,加强市、县区督学和责任督学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开展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发布县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报告。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等专项督导评估。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畅通教育纪检监察投诉渠道,加大对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三重一大”廉政风险排查,加大教育违法违纪查处力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慵懒散贪”专项整治。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逐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幼儿园,扩大园均规模,提高办园质量。坚持依法办园,严格审批程序,落实办园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保全市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94%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落实《淮北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市一中东校区建设,提升普通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顺应高考改革新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且具有较高水平,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的淮北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3所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建成30个省、市级配套的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联盟。三区一县各建成1个职业教育扶贫致富培训基地。到2020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六)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构建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师学习与资源平台。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组织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为管理手段,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互结合,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七)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不断加大区域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名师引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具有更高水平、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教师队伍。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市学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教学录播室、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全面实现市、县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涵盖全市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批事项,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开展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试点,更多地运用政策、标准、财政等手段,大力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民办学校审批程序,加强民办学校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完善教育民生工程的内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多元化的扶贫助学政策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教育附加费、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委托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各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采取划拨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理财,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坚持制度理财,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立项评估和经费使用考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分配和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从教行为,切。
实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的引进、交流和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稳步推进教师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制定优惠政策,将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周转房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结合中小城市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等措施,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通过实施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均衡;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扩大校长教师的交流的范围,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推动区域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继续深化学区管理制和“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加快各区域学校优质化进程。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进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务公开,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协调,积极配合,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四
“十三五”是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山市渔业实际,制定《中山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重大成就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渔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科技兴渔、依法治渔、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转变增长方式,落实强渔惠渔政策,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极。2015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0.1亿元,比2010年增长4.3%;渔业产值48.9亿元,比2010年增长4.6%;水产品总产量33.95万吨,比2010年略有增长,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产量比重由2010年的987︰13提高到2015年988︰11。优化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名优品种产量占淡水养殖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49.8%增加至2015年52.2%。水产增殖业有序发展,形成了以自然水域增值放流为重点的增殖业。201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48.9亿元、11.07亿元和22.02亿元,产业的比重为60︰14︰26;其中,第二产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渔用饲料业,第三产业推进休闲渔业发展,成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
3、水产品牌实力显著增强。
中山市把水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水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名牌水产品牌。“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6家水产企业的10个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其中,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水出公司“宝平”牌四大家鱼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东裕”牌脆肉鲩还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水出公司的“宝平”牌四大家鱼在香港和澳门分别占有40%和70%的出口份额,在海外有“中山塘鱼”的美誉。全市共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无公害产地认定养殖场50个、面积108680亩,认证产品62个。这些品牌水产品和规模企业,为提升我市水产品美誉度、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引领品牌水产品发展,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全市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示范、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超过1万人次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免费接受水产健康养殖、疫病监测等技术培训,发挥了有效的技术支撐作用。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全面加强,在全市开展以江河、海洋为重点的大规模统一增殖放流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31万元,放流各类苗种8041万尾,大规格鱼5108公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健全,项目建设项目的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全市水生生物种群资源的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海洋伏季休渔、珠江禁渔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海洋捕捞渔船“双控”目标基本实现。
hyperlink\l"_toc293409914"6、依法治渔能力显著提升。
进一步落实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种苗生产许可等一系列管理制度。hyperlink\l"_toc293409915"渔政执法进一步加强,开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开展了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打击涉渔“三无”船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电炸毒鱼、使用禁用渔具等严重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以及非法捕捞、越界捕捞、违法用海和破坏海岛、海洋环境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休禁渔制度。
7、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中山市已全面构建各镇区基层水产品快速检测站,完成辖内24个镇区水产品快速检测点建设。建立水产养殖企业动态数据管理库,能全面、真实掌握辖区内水产养殖企业的最新情况,为渔业部门的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基础数据依据。“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产地水产品定量检测2121样品,检测项目指标8004个;完成水产品快速检测6536个样品,检测项目指标25237个;总体合格率达96%以上。对检测不合格样品单位,100%予以立案查处,有效遏制了使用违禁药品、销售不合格水产品等的违法行为。通过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强化与全面铺开,中山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升,为保障全市人民的水产品食用安全做出了贡献。
强渔惠渔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渔业投入不断增加,十二期间共投入基塘整治扶持资金4255万元,水产品流通、新品种引进、水产种苗示范基地建设等水产业化扶持资金共2980万元。认真落实国家渔用柴油补贴政策以及做好珠江禁渔、南海伏季休渔渔民生活补助的发放工作,“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柴油补贴10905万元、休禁渔补助1235.31万元,保证了休渔渔民的生产生活稳定有序。继续加强有序开展船员人身平安互助保险业务,渔民自付和市财政补贴结合,充分调动参保积极性,全市渔民基本参加人身平安互助保险。
(二)“十三五”渔业发展展望。
1、制约因素。
(1)水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现。
随着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然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不适应居民消费結构升级的步伐,部分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渔业比较效益下降,渔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2)渔业资源环境约朿进一步趋紧。
一方面,渔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虽然实施了珠江禁渔、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但捕捞强度仍居高不下,有害渔具、渔法的大量使用,“无序、无度、无偿”导致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另一方面,渔业发展空间受限,随着大项目建设,海岸项目、交通航运等挤占渔业空间,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场所、产卵场所,陆源污染对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生存条件影响加重,水域环境恶化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渔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调节功能明显减弱,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3)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
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违规用药依然存在,水环境污染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比较薄弱,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渔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尽管近几年加大了渔港建设、池塘整治、渔船改造等投入,但是渔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淤积老化的低产池塘面积还比较大;渔船老旧,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渔业发展需要;渔政设施、安全救助设施等渔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基础依然薄弱;作为台风多发地区,渔港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制约了现代渔业的发展。
(5)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
渔业生产大多数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经营规模小,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缺少具有技术开发和技术消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制约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的推广应用。渔业精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缺乏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品牌,渔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虽然渔业总量较大,但渔业经济发展未能从根本上由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高转变,近几年虽然水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但渔业经济效益难以较大提高。
(6)“依法治渔”还需进一步强化。
当前“依法治渔”能力仍有诸多薄弱环节,一是现有渔业法律法规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部分渔政工作缺少法律支撐。整治涉渔“三无”船舶、清理“绝户网”等问题亟待法规政策规范;全面落实“生态优先”发展方针,需进一步健全和调整禁渔休渔、捕捞许可、渔业生态补偿、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等相关制度措施;加强重点养殖水域保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养殖规划和养殖证制度;罚则较轻,未能震慑不法分子的各种违法行为。二是渔民守法意识淡薄,电鱼、滩边罟等违法捕捞作业屡禁不止。三是渔政执法能力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力量不足。
2、有利条件。
(1)渔业产业基础坚实。
中山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水产资源条件,渔业一直是优势传统产业,渔业总量不断增加,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三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增殖渔业、休闲渔业两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渔业定位为囯家战略产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为渔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方向。2013年囯务院首次召开全囯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岀要建设现代渔业,强调要加快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3)渔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开发与完善,开拓了渔业发展新空间。净水渔业、低碳渔业等技术的提出与应用,拓展了渔业新功能。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渔业多功能潜力,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
(4)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众创、众筹等新型产业孵化模式层出不穷,为渔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撐。
(5)政策环境有利。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为渔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纲要》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等,这些都为中山市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渔业的制度创新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基础,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大力推进以“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为主体的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功能综合型渔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科技与渔业高深度融合,建立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装备,强化依法兴渔,加快形成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
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渔业,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坚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和浅海养殖规模,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增殖渔业和生态健康养殖,建立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2、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
全方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渔业各项改革。坚持科技兴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在现代渔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内生动力。
3、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建立养殖、捕捞、加工、增殖、休闲五大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压缩调整资源消耗多、产出效益低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和布局,实现养殖业数量、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
将渔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安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高度重视渔民生命财产和合法权益的维护,建立健全渔业风险保障机制和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的参予者与受益者。
5、坚持依法治渔,建设法制渔业。
努力推进依法治渔、依法兴渔。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促进公平正义,逐步建立法制约朿下的渔业综合治理体制。
(三)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目标。
近海过剩产能得到有效疏导,结构性过剩品种有效调减,名特优品种适度发展,养殖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逐步提升,渔业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曰趋凸现。到2020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76.6亿元,年均增长4%,比2015年增长21.7%;水产养殖产量34万吨,比2015年增长3%;水产品总量34.3万吨,养殖与捕捞产量的比例为99:1。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万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1200公顷。
2、绿色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不断提高工厂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平和规模,到2020年,建设工厂化养殖水体23050立方米,养殖单产30公斤/立方米;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或以上,创建市级良种场8-10家;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生产单位70家以上,产地面积2万亩以上。
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大力推进渔民减船转产,淘汰落后渔业捕捞产能,到2020年,实现全市纳入国家海洋捕捞渔船数据管理的渔船控制在388艘、总功率6550千瓦以内,其中大中型海洋渔船控制在75艘、总功率3266.2千瓦以内;全市纳入广东省渔业管理系统(第二版)的内陆捕捞渔船控制在350艘、总功率2555千瓦以内。捕捞产量逐年降低,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728万吨以下,江河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下,每年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2000万尾以上,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3、质量安全目标。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产地水产品及水、沉积物等定量检测样品6000个,快速检测样品35000个,总体合格率达97%以上。
4、富裕渔民目标。
加强支渔惠渔政策力度,渔业保险覆盖范围得到扩展,渔民人均纯收入1.73万元以上,年均增长8%;渔业巨灾政府补助政策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渔业保险逐步推进;全市渔业培训达15000人次以上。
三、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贯彻落实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有关要求,统筹推进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等“五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
(一)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
1、调整优化养殖布局。
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海水养殖,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稳定基本养殖水域,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
2、转变养殖发展方式。
压减低效、高污染产能,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逐步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加强品种创新和推广,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良种覆盖率。
3、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池塘项目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建立水产苗种检疫机制,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养殖用药指导,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严格控制捕捞业。
加强严控捕捞强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珠江禁渔、渔船管控及捕捞总量控制等制度,逐步減少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严格控制近海和内陆捕捞强度。提升渔业执法能力,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严厉打击电鱼、“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和涉渔“三无”船舶;加快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推动现代渔港建没。
(三)着力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业。
1、推进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式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引进先进实用的水产品加工新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开发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的加工水产品。在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拓展产业链功能,引领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区,打造全省水产品加工集聚发展的示范点。
2、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中山特色的省级以上水产品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3、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发展智能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包括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扶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促进产地准岀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通过水产品流通环节,与水产品生产基地间建立稳定关系,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时反馈供需信息,引导和带动产地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流通带动生产,生产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水产品流通格局。以光明市场、中山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为区域性水产品物流中心。
(四)积极发展增殖业。
科学确定适用于渔业资源增殖的水域滩凃,釆取多种增殖方式,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加强江河、海域增殖放流苗种管理,强化增殖放流监管,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五)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发展垂钓、观赏鱼、渔事体验等多种休闲业态,引导带动钓具、水族器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沿海地区结合滨海旅游开发,展示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内陆地区依靠江河、水库等资源,打造垂钓、观赏、娱乐、餐饮等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
四、着力提升“六大能力”
(一)提升水产品安全供给能力。
以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为抓手,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1、大力发展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快养殖池塘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配套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改善养殖池塘环境卫生条件,減少污染排放。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普及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复合生态循环养殖等,拓展水产养殖空间。
2、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快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抽检覆盖率,完善并实施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提高科学执法和规范执法水平。
3、加强水产疫病防控。
加强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监测预警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加大监测预警覆盖率,强化养殖污染防控,规范饲料、渔药、苗种等养殖投入品质量监控和使用管理,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执法监督,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端口前移。
(二)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1、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
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强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按产业链进行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强化技术推广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深化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继续加强水产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提高队伍素质;加快推进水产技术推广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渔业技术普及率。积极构建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撐、渔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渔业先进和实用技术加速转化。
3、提升渔业标准化水平。
围绕转方式调結构的总体要求,加快渔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扩大渔业标准实施覆盖面,提升渔业生产、管理、贸易和执法活动标准化水平。
(三)提升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
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实现依港治渔、依港兴渔。加快海洋与渔业防灾減灾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完善渔港布局。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水产品市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理顺渔港建设管理体制,依托渔港管理渔船,强化渔港管理和维护,明晰渔港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渔港及其设施保护制度。
2、加快渔船更新改造。
以安全、节能、经济、环保、适居为目标,逐步淘汰老、旧、木质、高耗能、污染大的渔船,建造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型渔船。不断堤升渔船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渔船建造管理,坚决取缔违法违规造船厂。强化渔船建造检验及监督,推进渔船标准化建设,鼓励使用标准化渔具。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海上执法巡航检查,规范渔船流转管理,逐步推广渔业安全社会化管理。完善渔业安全应急预案,鼓励渔船开展相互支援和自救互救。加快建设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尽快普及配备渔船救生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监控系统、渔船通信设备等安全设施。
(四)提升依法治渔能力。
1、严格执法。
积极推进渔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加强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水产苗种、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电鱼、“绝户网”、涉渔“三无”船舶等非法捕捞行为。着力整治船证不符、渔船安全隐患、劣质船用产品等问题。加强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大违法用药查处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查处污染渔业水域、破坏渔业水域生态功能等违法行为。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格执行渔业法律法规,树立起渔业大市形象。
2、提升执法能力。
建立渔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堵塞执法漏洞。健全渔政执法机构,配备必要的渔政执法装备,提升渔政执法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渔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属地责任制,推进渔政异地执法协助制度。
3、加强执法保障。
强化执法监督,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防止执法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等现象,严惩执法腐败现象。对妨碍渔政执法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阻碍渔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处理。强化渔民普法宣传,增强渔民法律意识,保障渔民合法权益。
(五)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1、提升渔业生产经营信息水平。
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提升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养殖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鼓励支持建立各类型智慧渔业信息平台。鼓励各地渔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搭建电子交易平台,促进水产品流通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
2、提升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国家、省、市各级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渔业统计、渔业信息采集、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渔业船舶信息管理、捕捞证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生动物疫病监控等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提高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水产养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更新工作。
(六)提升共享富渔能力。
1、保障渔民发展权益。
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加大对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涉渔项目生态补偿力度;积极推动和完善各类政策性渔业保险政策;完善休渔期渔民生活补贴制度,加大转产转业政策扶持,落实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调动渔民减船转产积极性。
2、推进渔区社会建设。
以渔港建设带动渔区小城镇和渔村发展,加强渔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渔港范围用电、用水、道路、码头建设以及渔区村庄整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力促进渔区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3、积极推动渔业增效增收。
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生态渔业;加强当地水产技术服务力量,建立包村联户、面对面的长期技术服务机制,加强特色生态渔业与休闲渔业、水产品流通加工业的结合,促进渔民增收。
五、区域布局。
规划布局总体原则是,形成具有都市特色、集约化养殖、种苗繁育、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休闲渔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根据渔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为导向,逐步优化渔业产业区域布局,建立协同发展产业格局。
(一)调整空间布局。
1、养殖空间布局。
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稳定池塘养殖,保持现有养殖池塘面积约2万公顷,加大养殖池塘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力度。引进、开发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发展高效立体循环养殖,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合理布局围垦海水养殖。保护滩凃生态环境,调减近海养殖规模,形成水域、滩涂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新格局,保持养殖面积1200公顷。
2、捕捞业空间布局。
削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严格执行中山市加强渔业船舶管控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优化调整捕捞作业结构,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
(二)区域产业布局。
1、调整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发展特色高效现代渔业。根据中山主要水域分布特点,沿市境内西江和北江河流和海岸线打造“西江沿江”、“北江沿江”和“东部沿海”三个各具特色的水产优势产业带。
(1)西江沿江池塘高效健康产业带。
西江是中山市境内主要的河流,“西江沿江”渔业产业带包括古镇镇、横栏镇、大涌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沙溪镇、三乡镇、南区、西区,池塘面积7000公顷,占全市淡水池塘面积的35%,西江沿江渔业生产以特色水产品为主,特色水产品以横栏镇、板芙镇和坦洲镇的南美白对虾为主,还有部分海鲈、河豚、龟鳖类和疣吻沙蚕(俗称禾虫)。
(2)北江沿江池塘高效健康产业带。
北江水系在中山市境内有多个水道,大型的如洪奇沥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横门水道等,“北江沿江”渔业产业带包括小榄镇、三角镇、东升镇、港口镇、民众镇、黄圃镇、东凤镇、阜沙镇、南朗镇、石岐区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11000公顷,占全市淡水池塘养殖面积的60%。名优鱼类是本区的主要特色,脆肉皖是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拳头产品,另外乌鳢、鳗鲡和泥鳅也是主要名优品种。
(3)东部沿海高效生态健康产业带。
中山市境内东部靠海,渔业产业带主要是南朗镇,有26公里的海岸线,1500公顷养殖面积,主要养殖模式是围垦生态混合养殖、休闲渔业等,主要特色养殖品种是青蟹。将南朗特色海鲜、海洋渔业文化、现代渔港建设等结合在一起,形成融合海洋休闲、海洋保护产业等于一体的滨海休闲渔业带。
2、根据各镇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镇区的发展重点,发挥各镇区区位、资源、品牌优势,高标准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十三五”后期规划建成以下几个特色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1、脆肉皖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生产示范园区设置在东升镇水源充足地区,东升镇是全国脆肉皖之乡,产业基础雄厚,开展脆肉皖示范园区有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脆肉皖东升生态养殖示范园区面积1000亩以上,示范区的养殖操作机械化、智能化,利用低洼低产荒地改建而成鱼类食用草料养殖区,利用养殖废水浇灌,定期自动收割草料喂鱼,生态循环养殖。
2、鳗鲡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在三角镇和坦洲镇建设500亩的鳗鲡养殖示范园区,进行鳗鲡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3、乌鳢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在三角镇和民众镇建设500亩的乌鳢养殖示范园区,进行乌鳢高密度养殖,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4、河豚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
5、南美白对虾集约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
6、工厂化循环水健康养殖园区。
7、休闲渔业园区。
休闲渔业园区设置在民众镇、坦洲镇等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地区,面积500亩以上,部分采用桑基鱼塘和四大家鱼混养的传统生态养殖模式,部分采用现代流水水槽生态养殖模式,在池塘旁边做个水槽,抽池塘水流水养殖鱼类,外面大池塘养殖莲藕等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并设置垂钓、投喂、捕鱼、煮饭等渔民生活体验区,和参观、讲解、娱乐、餐饮等休闲娱乐区,开展休闲渔业。
8、四大家鱼苗种孵化养殖产业园区。
在黄圃镇和横栏镇建设四大家鱼人工繁育和机械化养殖及亲鱼培育基地,每个基地占地500亩,用以培养四大家鱼的亲鱼,繁育四大家鱼的优质鱼苗,也可以开展水产新品种的繁育任务,打造水产苗种品牌。
9、四大家鱼机械化养殖示范园区。
在民众镇建设1000亩的四大家鱼养殖示范园区,配套自动投喂、自动检测等机械化养殖设备,推广水槽内循环生态池塘养殖,园区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10、禾虫养殖示范园区。
在神湾镇建设500亩的禾虫养殖示范园区,进行天然生态特色品种禾虫的养殖。
六、重点项目。
(一)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推进项目。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建立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创建工作,至2020年,推动创建6-1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推进池塘多元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调整集约化养殖品种结构和产能规模,发展名特优品种池塘生态化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或以上,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生产单位70家以上,产地面积2万亩以上。
(二)水产种业提升项目。
加快水产良种生产体系建设,着力推动苗种培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进行改造与提升,创建8-10家市级良种场,提高良种生产和保障能力。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积极组织新品种引进和培育,至2020年引进新品种5-6个,实现新品种规模化养殖,推进亲本更新工作,全市苗种繁育场100%完成亲本更新。
(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
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扩大江河、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模,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亿尾以上。强化江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普查,严格实施项目建设用海环境影响评价与建立渔业生态补偿制度。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与疾病防控项目。
1、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加快完善市渔业质量检测中心质检体系建设,推进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硬件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改造,至2020年,计划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一个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快速溶剂萃取仪、基因扩增仪(pcr)、全自动cod回流消解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面积达2800平方米,具备重金属分析室、色谱分析室、pcr分析室、全自动分析室等的现代化海洋与渔业综合检测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将开展cma和catl认证,取得水质、水产品、水文气象、鱼虾类病害4个类别59个指标的检测资格,检测项目达到84个,基本覆盖水产品主要的药物残留指标和大部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指标。加快推进和完善镇级检验检测机构和快速检测点建设,至2020年,建成1个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成和完善24个镇(区)检验检测站。
(2)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建设。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行政和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装备,提高现场执法技术水平,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进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村(区委)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及工作机制,强化对苗种繁育场、重点养殖场、主产区的执法检查,实现对水质、环境、苗种、饲料及添加剂、渔药、食品添加剂、水产品等的实时动态监管。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体系;构建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建设全市水产品产出过程动态数据库,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统合管理信息网络及预警预报系统,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2、加强水生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市、镇(区)级水生动物防疫站的检疫和防疫功能,市级水生动物防疫站达到对重大水产动物疫病进行流行病学诊断、信息处理、风险分析预报等方面的能力;镇(区)级水生动物防疫站达到能对常发的动物疫病进行快速诊断、抽检、送样和对重大疫情判断上报等方面的能力。在重点渔业区设立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点,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网络。推进执业渔医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度工作,扶持建设一批鱼病诊所。加快建立和完善水产种苗检疫制度、水生动物疫病监控预警制度和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制度。
(五)渔业安全生产与渔政渔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1、加快老旧渔船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
积极响应国家油补政策调整,引导老残旧渔船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推进我市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和更新,安排国家油补政策调整资金4500万元用于减船转产补助,2000万元用于渔船更新改造补助。到2020年,实现全市纳入国家海洋捕捞渔船数据管理的渔船控制在388艘、总功率6550千瓦以内;全市纳入广东省渔业管理系统(第二版)的内陆捕捞渔船控制在350艘、总功率2555千瓦以内;渔业辅助船控制在30艘以内。同时,对有意愿实施更新改造的海洋捕捞渔船100%纳入渔船更新改造扶持政策范围。
2、加强渔政执法基地装备建设。
加快市属执法基地、镇级执法码头建设,建造一批海洋渔业执法船和执法快艇,形成指挥畅通、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海洋渔业执法体系。到2020年,完成建造50吨级执法船1艘、执法快艇2艘或以上;实现16个渔业水域重点镇区全部配备执法快艇,海洋渔业执法能力显著提升。
3、加快推进现代渔港建设。
加大横门、大冲口渔港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力度,创新渔港建设模式,促进渔港经济区与城市建设、渔区城镇融合发展,建设能满足中山区域性各类渔船需求、水产品交易流通快捷便利、安全监控与治安消防等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渔港。
2016-2020年,安排各级财政资金300万元用于渔港、渔船停泊区的升级改造建设,最终形成以区域性避风锚地、三级渔港为基础的防台避风能力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生态良好的现代渔港新体系。规划建设区域避风锚地2座、三级渔港1座,力争到“十三五”末所有海洋渔船都能进港安全避风。
(六)渔业政策性保险项目。
积极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项目,引导渔民积极参与政策性渔业保险、减轻渔民负担,省市镇财政对参加政策性渔业保险的渔民实行保费财政补贴。以保险机构市场化经营为依托,在充分调动经办保险机构积极性的同时,重视经营风险并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办法和措施。引导符合条件的渔民积极投保,鼓励渔民(船东)购买渔船财产保险,引导渔民(船东)办理雇主责任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纳入政策性渔业保险范围。把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同其他惠农(渔)政策和信贷政策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渔)政策的综合效应。切实减轻渔民经济负担,完善渔业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全面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和渔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构筑平安渔业,促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至2020年,渔业保险政府补助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渔业抗风险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七)水产技术推广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基层推广能力,构建以市、镇(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主导,以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以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科研院所、高校和渔业协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以及渔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渔业技术服务“直通车”、渔业科技下乡入户、渔民和船员培训制度,培养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渔业生产应用人才,提高渔业人才队伍素质。“十三五”期间,安排各级财政资金130万元用于技术推广和培训,加强市级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推广能力,健全24个镇(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体系。
(八)智慧渔业引导项目。
1、完善养殖渔情信息化。
完成我市大宗水产品养殖成本、销售、病害等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做好水产养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更新工作,至2020年,数据库内养殖户占全市养殖户的80%以上。
2、构建水产养殖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养殖企业应用渔业物联网技术,试点建立水质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和现代数字渔业与物联网智能营理系统,开展水质在线监控、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系统的应用推广。开发和提升渔业统计系统,构建渔业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支持互联网+现代渔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釆购、分销体系,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提高现代渔业生产和营销信息化水平。
重点项目经费估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估算。
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推进项目。
2000。
水产种业提升项目。
认定8-10家市级良种场,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00。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
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亿尾以上。
550。
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疾病防控项目。
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硬件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改造,完成辖内24个镇区水产品快速检测点建设。
2000。
渔业安全生产与渔政渔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7200。
渔业政策性保险项目。
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把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同其他惠农(渔)政策和信贷政策结合起来。
1000。
水产技术推广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基层推广能力,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
130。
智慧渔业引导项目。
200。
共计。
13280。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各镇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十三五”渔业发展的全过程,按照市规划的总体要求,明确现代渔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研究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构建渔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针对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合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二)强化政策支持。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一系列能有效解决现代渔业发展突出矛盾、激化现代渔业发展活力,推动现代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加大支渔、惠渔政策力度,在项目管理、资金投入、效益分配、生态保护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与发展目标相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简化项目申报程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障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大财政投入。
要围绕关键环节和短板,盘活存量,争取增量,加大公共财收对公益性、先导性、示范性渔业项目投入,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助,渔业油价补贴政策。重点支持无公害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渔民减船转产、渔船更新改造、休禁渔期补贴等。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水产健康养殖扶持政策。保障渔政执法、资源调查、品种资源保护、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渔船检验监督管理等专项经费。加大对水产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渔业资源养护、渔业装备等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推进渔业保险,科学制订渔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推动政策性渔业保险健康发展。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管理和科技人才培养,继续加强渔政执法人员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提升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加大验船师、职业船员、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五)加强落实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估。
各部门、各镇区要根据自身职责,按照本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落实目标任务,并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价。要加强社会监督,加大规划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现代渔业发展方向,调动渔业从业者积极性,提高各方面对渔业的关注度,共同推动现代渔业健康、有序发展。
附件: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十三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明确“十三五”时期中山市渔业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渔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决定编制《中山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于2018年1月委托广东海洋大学承担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年)》、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2005年)》、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2009)》、农业部《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2010)》;《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2003年)》、《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以及《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三、规划编制总体思路。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基础,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大力推进以“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为主体的渔业供铪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功能综合型渔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科技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现代科技与渔业高深度融合,建立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装备,强化依法兴渔,加快形成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四、《规划》主要内容说明。
《规划》共分七大部分,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xx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实施“十三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促进xx省金融业加快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点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x个五年规划纲要》和《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x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xx省金融业取得长足进步,金融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合作创新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对xx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金融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二)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时期,xx省加快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实现了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物理网点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有序竞争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三)金融合作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十三五”时期,全省不断扩大金融开放程度,提升金融合作水平,进一步扩大金融总量。加强与金融机构总部合作。
(四)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十三五”时期,xx省法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五)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建立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机制。成立了xx省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日常工作协调机制,构建了纵向省市县x级、横向各行业主(监)管部门构成的全省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先后处置了一批陈案积案,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和问题,非法集资案件多发频发势头得到扼制。结合近年来全省非法集资案件发案特点,对省内各金融机构进行了风险排查,着力推动宣传教育的常态化。
“十三五”时期xx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未来一个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包括经济增长格局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新建立、国际能源市场的调整以及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等。国际大环境整体对我国有利,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世界大事中中国因素的影响日益加大,围绕世界利益格局调整的博弈更加复杂,全球科学创新和技术革命正处于孕育突破阶段,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从国内背景看,经过x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适应法治化和市场化要求,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导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将重塑我国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模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业正在向更加市场化和平衡增长的状态转变。
从省内环境看,党***的战略部署为我省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新的发展形势和政策取向为我省发挥五大优势,推动五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国家推进新一轮xx振兴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我省破解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资本市场实行注册制改革,为我省企业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务院批准了xx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等重大举措加快推进,为全省金融业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将扩大金融有效需求。长xx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新一轮振兴xx政策将推动我省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必然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将提升金融发展层次。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有利于我省发挥土地、技术和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促进金融层次提升。三是绿色经济发展将促生绿色金融机制。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促进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机制创新。四是工业化进程将提升金融发展空间。发展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促进信贷、证券、保险、租赁、担保等融资集成。五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拓展金融市场。我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xx一体化率先带动,将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有利于基金、信托、债券等金融创新。六是农业现代化将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推进发展要素向县域集中,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将大幅增加农业对金融的需求。七是扩大消费需求将提高金融服务档次。我省加大民生投入,优化消费环境,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将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便捷化程度。
“十三五”xx省金融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x中、四中、五中、******精神,以邓小平理论、“x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xx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密围绕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以千方百计增加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业增加值为核心目标,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为纲领红线,以优化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功能、促进金融创新、夯实金融基础、防控金融风险为主要手段,突出抓好农村金融改革、地方金融改革、金融协作机制建设、金融监管机制建设、金融集聚区发展、金融人才队伍发展等重点工作,着力增强金融主体活力、自主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和风险防控力,着力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产业凝聚力、辐射带动力和资源配置力,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推动xx金融“十三五”高点起步、跨越发展、迈向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构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全面创新驱动战略的先导性作用,积极优化“双创”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断增强金融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两个跨越”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坚持服务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建立完善有区域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为基础,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业、养老健康服务、脱贫攻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提升绿色金融比重,满足对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行业的融资需求,为推进全省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和幸福美丽新农村提供资金保障。
———坚持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紧跟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双向开放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契机,服务好中蒙俄经济走廊、“丝路xx”大通道、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项目建设,建立更加紧密的xx亚金融合作机制,打造多元化开放合作平台,努力提升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市场化、法制化为原则,分类指导、因情施策、重点突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金融业发展成为xx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定位明确、竞争充分、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架构;xx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基本完成,不良资产得到有效化解;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互促进,融资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增长,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服务民生改善、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作用充分显现。征信机制基本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功能基本完备。
银行业发展目标:全省银行业建成体系完整、功能齐全、渗透力强、服务高效、运作规范的现代银行机构与市场体系。形成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多层次组织体系;银行机构达到资本充足、运营安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要求;银行业资产质量稳步提升,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下降。
证券业发展目标:争取全省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建成具有显著特色、综合实力突出、体制机制健全、发展环境优化的资本市场体系。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达到xx%以上。基本形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境外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互为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债券市场融资额大幅度增长,债券融资达到xx亿元。
保险业发展目标:全省保险业初步建成保险市场体系完善、功能作用突出、服务领域广泛、保障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
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与运行机制。信用信息实现全面融合,信用信息共享数据平台的应用实现有效推广,联合征信数据系统运行有序,信息安全得到保障;信用服务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明显,信用服务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信用奖惩机制趋于完善;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四、主要任务。
着力强化银行信贷市场建设。
积极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支持,努力扩大驻我省银行机构信贷规模。支持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力度,降低信贷融资成本。支持银行机构有效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信贷投放规模。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加快发展,支持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扩大信贷资金来源。鼓励发展银团贷款,支持省内重大项目建设。
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开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函、保理、信用证等表外业务。发挥金融机构网点和渠道的优势,通过投行、基金、理财、银证保合作及其他市场化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引进域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鼓励在我省设立分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组织体系,在市(州)、县(市、区)拓展业务网点。推动设立民营金融机构,积极争取在我省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民营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以银团贷款、城市开发基金、债券发行、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政府公共服务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政企分开、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加快ppp示范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落实上市企业项目库各项政策,充实上市后备资源。抓住贫困地区企业上市无需排队的政策契机,重点梳理8个国家级贫困县拟上市企业名单,压实地区任务,逐一实现“零”的突破。实施“百千”企业成长规划,创新分类激励政策,推动建立“新x板”行业自律协会,强化各级政府组织保障,力争通过3年时间实现年度新增挂牌企业突破百家。支持各市(州)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给予企业上市补助。积极鼓励省内外股权投资类企业参与省内企业改制上市和进行股权投资。鼓励已上市企业采取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加快培育合格发债主体,建设债务融资服务机制,组建省内银行债券承销团,推动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发展。建立100户债券发行企业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创新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推进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沪深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和机构的战略合作。推进企业发行各类债券,扩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等金融产品发行规模。依托产业基地、孵化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提升债券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加快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推动设立农产品交易中心和xx人参交易所。着力增强现有交易场所实力,加快整合功能相近的交易场所,发挥xx股交所的区域股权市场培育功能,严格挂牌企业审核流程,丰富板块内容设置,构建与“新x板”转板对接机制,提升市场影响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法合规开展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业务试点,重点为省内科技型、创新型及涉农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通过设立政府先导基金、种子基金和国有企业转让部分股权等方式,大力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养老基金,产业互助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落户我省,加大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培育力度,努力打造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
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绿色债券、基础设施证券化等创新试点,重点为交通运输、能源、水务、农业、生态旅游等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支持银行机构选择符合政策导向的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将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引导符合条件的机构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扩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
加快推进保险业发展。
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支持,推动在我省设立保险法人机构。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吸引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后援中心等入驻我省。推动省内健康、养老、汽车、农业等保险公司做优做强核心业务。探索组建责任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和信用保证保险公司,大力发展保险经纪公司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将x轮承包土地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面积纳入保险范畴,实现主要粮食作物愿保尽保。加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与灾害预报部门、农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协调。深入开展林业保险试点,逐步向全省推广。
针对我省干旱等农业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保险机构运作的方式,推动建立以商业保险为平台,以多层次风险分担为保障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
采取立法保障、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把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作为责任保险发展重点,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支持保险机构拓展企业年金业务,参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管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在我省建设养老社区,投资养老服务产业。
积极发展科技保险,深入推广延边州专利保险试点服务模式,提升专利使用效益,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扩大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加快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和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切实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发展国际国内贸易保险,大力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和货运保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
鼓励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我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支持保险机构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中心任务,分类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实施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严格限制过剩产能信贷投放,控制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业务规模。鼓励金融机构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用好用足住房公积金,支持房地产去库存。提高地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推动金融去杠杆。落实续贷政策适用范围,引导银行对优质企业执行优惠利率,规范金融服务收费,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压降企业融资成本。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支持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补短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争取政策性优惠贷款,对接“丝路xx”大通道建设的资金需求,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金融服务。完善重大项目融资条件,进一步完善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强化信息互通,健全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尽早介入重大项目谋划,发挥资源优势,增强重大项目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推动银企、银政合作新模式,着力增强重大项目融资服务能力。
围绕消费性服务业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速核心任务,针对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政策引领,创新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扩大直接融资,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强化对重点服务业行业融资服务能力,推动消费性服务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强化文化、旅游、物流、信息等服务行业与金融融合发展趋势,全面提升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动金融机构根据生物医药、量子通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力度,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壮大。强化新兴行业金融服务。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xx一号”卫星产业,推动加快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全力打造民用航天数据信息产业集群。建立绿色信贷通道,推动xx光机所和长光集团专用无人机产业化产值大幅增长。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xx药现象”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衔接,推动建设量子通信金融大数据中心和xx干线运控中心,在xx市打造区域性运营枢纽,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快量子通信设备在人防系统、政务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步伐。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通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投资计划、保险资金直投等方式,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对科技创新重点工业园区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国科学院xx光机所、中国科学院xx应化所、xx集团等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金融支持。通过银团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手段,加快国家技术转移xx中心、中科院xx技术转移中心等园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与孵化功能。
引导金融机构满足装备制造、石化、医药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针对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引导金融机构继续给予资金支持。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
推动组建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支柱、农村信用信息数据支柱、农村物权增信服务支柱、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为核心的“x支柱一市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动态化的农村融资价格指数,引导涉农融资成本降至合理区间。加快筹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加快铺设标准化村级金融服务站。发挥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农村物权融资增进平台、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的作用,化解农村有效抵质押物不足的融资难题。
推动农村土地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土地资产管理融资创新。拓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应用领域,向参地、林权、草场权、养殖水面和设施农业等方面延伸。推动符合条件的物权融资服务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推进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业务发展,加快县域网点布局。加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农探索,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涉农子基金,加大涉农项目投资力度。进一步发挥惠农信贷周转保障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的支农作用。
在部分地区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规范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融通行为,探索建立适合的准入机制和有效的管控制度,建立健全风险损失吸收和监管指导机制。探索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供流动性支持。
围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推动农业。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全产业链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物流服务等领域金融创新力度。针对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围绕人参、梅花鹿等特色农牧产品,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推动开展大型农机具、厂房融资业务,拓展“粮食银行”试点,推动发展农业信托业务。推进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针对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服务平台,支持保险机构经办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推进全省扶贫基础信息对接共享,加强金融精准扶贫数据支持。深入实施扶贫特惠金融,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提供xx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继续推动贫困地区信贷精准投入,提高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信贷资金配套比例,加强助学贷款投放,加大对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和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支持力度。
强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农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涉农子基金,加大涉农项目投资力度。发挥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作用,适当放大担保倍数,增强服务农业能力。对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的险种,合理确定保险费率,维护投保农户利益,发挥财政资金保障功能。支持8个国家级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创新金融服务平台。
建设省级金融服务门户网站,通过线上发布撮合、线下对接落实,归集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为资金供给方提供真实、准确、完备的一手信息。组织开展金融机构市(州)行、企业项目融资路演、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等活动,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机制性交流,打破信息壁垒,降低沟通成本。指导市、县逐步分级建设信息服务机构,构建省、市、县分层负责一体运作服务咨询机制。
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方式,加快实施xx省企业加油腾飞计划,推动省级信贷周转保障基金加快运营,满足运营良好但存在临时信贷周转困难企业的资金需求,拓宽周转资金来源渠道,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健康发展。探索组建以财政出资为引导,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的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通过专业化管理平台运作,对金融机构化解重点领域企业债务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推动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化解。
探索设立债券信用增进公司,重点发挥信用增进、风险管理、资信评估、投融资服务作用,提高债券融资效率、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强债券清偿保障,平抑债券违约市场波动,加快债券市场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
以xx省农村金融综合价格指数体系为基础,构建全口径的涵盖民间金融在内的动态化的融资价格指数,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资金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促进金融市场充分竞争,引导融资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加快建立和发展适应我省“x农”特点的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大型银行“返乡”,支持商业银行加快增设农村分支机构,推动农业银行、农信社、邮储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延伸基层网络,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推动农信社积极开展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特色金融服务,发挥涉农主力军作用。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实现“x个不低于”目标。鼓励和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小微金融专营机构建设。落实“续贷”“循环贷”“年审制”等政策要求,引导银行机构对市场前景好、诚信经营,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银行机构改进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模式,积极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开展动产、知识产权、股权、林权、保函等质押贷款业务,发展保理、订单(仓单)融资、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鼓励银行机构针对创业创新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改善大众创业融资环境。
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加大“x农”领域、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支持现有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专业的农业、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强化再担保服务功能,逐步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再担保运营体系;采取引导资本注入、股份制改造、政策支持等方式,全面提升担保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区域担保主渠道作用,通过开展联合担保、互助担保等形式,不断扩大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规模。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方式,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专营绿色金融的支行,建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探索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融资等金融工具和服务。大力发展绿色债券,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推动符合条件的xx上市企业纳入绿色指数并优先再融资。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等碳资产为标的,尝试开发碳债券、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产品。
稳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电商龙头企业密切合作,稳妥发展第x方支付、众筹基金、p2p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鼓励我省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积极改造传统业务。扩大互联网金融受众范围,提升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加快发展金融大数据,鼓励各类金融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落地xx省。
深化现代化支付系统、xx支付结算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加强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管理,巩固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拓宽移动支付渠道。推广电子商业汇票、金融ic卡、电子现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动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等线上支付工具使用。推动银行卡手机机具和业务功能互联互通,加强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应用,促进全省第x方支付行业发展。推进现代化服务型国库建设,推动关税、非税收入和财政支出业务联网进程。
深化金融合作与开放。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契机,积极开展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贸易融资、国际保理和海外投资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境外有序转移过剩产能,促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争取政策性优惠贷款,实现“借港出海、连线出境、内贸外运”的战略目标。引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市场渗透率和覆盖面。推动我省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和发行外币、人民币债券。
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主动争取差异化的跨境人民币政策,逐步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范围,创新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管理等领域外汇管理改革,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支持银行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办理跨境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深化国际投融资合作,推动境内银行为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业务,鼓励银行开展境内外联动的人民币融资产品创新,推进人民币在海外循环使用。
推进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业务发展,在货币兑换、外币投资、出口退税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提升人民币跨境贷款、股权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区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和水平,打造人民币国际化窗口。支持中新xx食品区发展国际贸易,全方位推进中国新加坡金融合作。探索改革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简化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回管理,进一步支持企业外贸经营。支持xx兴隆综合保税区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加强区内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服务。吸引融资租赁企业落户保税区,鼓励融资租赁企业发展租赁保理、供应商租赁、租赁信托、租赁保险等创新型产品,支持现代物流、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平台,开展与两省一区xx以及国内外的金融合作交流活动。积极争取xx等国内金融中心对我省金融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主动承接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促进资金、人才、信息、业务等资源的相互流动。建立更加紧密的xx亚金融合作机制,建立xx亚地区间经济金融信息定期交流平台,深化xx亚地区金融业在市场、机构、业务、监管和智力等方面的合作。
加大对xxxx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妥善解决土地征收、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研究金融集聚区专项扶持措施。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集聚区建设数据中心、研发中心、档案中心、培训中心等金融后援服务平台。构建“一主四辅”金融集聚,以xxxx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核心,带动xx市、松原市、通化市、延边州等金融集聚区建设,加强集聚区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功能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格局。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行业信用信息记录系统,推动编制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以行业信用信息记录系统为基础,加快全省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实现省级行业、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推动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打造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统一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xx信用网和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xx)等窗口作用,打造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对外发布查询平台。在做好保证信息安全、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对征信、评级等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信用信息数据。鼓励有实力、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信用服务行业,大力扶持本土信用服务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信用服务企业。推动政务诚信建设,率先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府资金补助等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
在日常监管、行政许可、市场准入、资质等级评定、招标采购、资金扶持、公共资源交易、进出口管理、评先评优、定期检验等工作中,建立跨部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对守信者实行行业“绿色通道”支持政策,对违法失信主体依法运用司法惩处、限制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等手段进行有效惩戒。
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推动风险防控着眼点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构建地方金融风险统一监测机制,构建金融风险防控处置协作机制,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信息员队伍“前沿哨兵”作用,实现金融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建立统一的区域金融风险全视图,将全省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统一纳入风险监测领域。构建全省防范非法集资监测平台,创新线上监测方式,提升风险监测水平,实现全面监测金融风险、注重事前事中风险监测和加强线上风险监测。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司法系统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协调,增强金融监管合力,加快构建完整高效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体系。建立金融政法联动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执法体系,排查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推动风险防控手段从线下向线上转变,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应互联网发展特征的长效监管机制。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犯罪。
加强对非法集资、内幕交易、非法证券活动、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行为,依法保障金融债权,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交易、保险欺诈等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守住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推进将金融消费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有效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案件。建立完善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机制,维护金融市场有序运行。建立金融消费纠纷非诉第x方解决机制,形成包括自行和解、外部调解、仲裁和诉讼在内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及时、高效、便捷解决金融消费争议。支持金融相关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协助金融消费者依法维权。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督促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加强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投资风险提示,不断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建立xx省金融“十三五”规划推进工作机制,省直相关部门、各金融监管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密切配合,深入谋划金融发展战略,协同出台有关金融发展政策。加强金融数据监测,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意识,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体系,确保金融发展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金融法治建设。依法规范涉及金融的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简化程序。保护金融企业合法权益。完善金融执法体系,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行为,提高金融案件执行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支持和保护金融企业合法经营。加强金融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金融法制意识。
(三)完善金融业发展支持政策。积极发挥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保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适度规模,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金融专项奖励继续向重大项目、重点工程、“x农”、小微企业、企业上市、债券融资、绿色发展等方面倾斜,对融资贡献大和创新服务好的金融机构加大奖励力度。
(四)加强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交流、引进工作力度。推动建立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机制。加强金融职业培训,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多种形式的金融研修培训机构,努力培养专业金融人才。
(五)加强金融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省内各主流媒体要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积极宣传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新机构,适时举办全省范围的金融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金融的支持和信任,展现金融机构和金融人物风采,推介金融产品。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六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大学生涯个人发展规划。”大一一年我基本上没有干过几件象样的事情,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更是差远了,按逻辑推理,我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可是我又不甘心,因为严格说来,我的大学生活还剩下四分之三,失败一半对我来说也太不公平。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没有后悔药,那么能带给我最大安慰的莫过于现在流行的选秀节目中的“复活”一词。把自己将来要做的每一件事当做一次“选秀”对待,“死了”还有“复活”的机会。
特此,我从三个方面对接下来三年的大学生涯进行了规划。“有梦想就有希望”,我不敢保证我的职业规划完完全全的切实可行,但至少它代表了我现阶段最大的理想,也是近期最应该付诸时间实践的,它的实施与否主宰着我的后半生的成功与失败。
学业方面。
学习不仅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终身受益,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吧。无论怎样,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抛开了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学会计的学子,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普遍要偏高,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洽谈。而且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会计师,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学习,试着考注册会计师。总之,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师,能够让自己的美梦成真。历史上的出名的会计师没有一个不是博才多学,厚积而勃发已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博览群书,为今后步入社会后能独挡一面作好充分的准备。此外,英语四级虽然和学位证无关,但是和我意向的工作单位挂钩,将来说不定还要在外资企业工作,英语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大的,所以一定要在大一时搞好英语,为大二的四级准备。还有,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必要。所以,我对自己的的大学生涯作出了简短的设计。
大二:
一、要把会计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考过,这是自己在会计这一行业中混的最低限度了。一定要先把这些东西给考过,拿了证就算是本事了。
二、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和其他基础学科,坚信基础的东西一定是最重要的。大一的时侯英语考砸了,影响了整体成绩跟奖学金还有一点距离,要加倍努力,争取获得奖学金。不要再像大一那般贪玩,整天没课就无所事事,多看一本书,可以多学一个道理(概数)。
三、拼了命也要把英语四级过了,争取一次性通过。这学期实在过不了,下学期再给最多一次机会,当然这不绝对不优先考虑。
四、尝试着考计算机二级。一级证书有了,但那是将来地球大学生都会有的证书,摆出来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它基本上没什么用处可言。“物以稀为贵”,考计算机二级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即使过不了也要考。据前人(学长学姐)所述,没考和没过并不能划等号,没报名参加考试就有了不去学习的借口,让自己变得懒惰、无所事事,处于零成功阶段,而参加考了没过效果是不一样的,虽然不能把梦想中的证书握在手中,但在用心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证书和能力如果我不能兼得,那么我认为自己会选择后者,因为它具有长远的利益。考计算机二级,我的原则是重在参与。
五、认真在学习和工作中工作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寒暑期间到一些小公司去参加社会实践,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从别的实际工作人员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应对社会的道理。教授们常跟我们说,“学新闻的如果不结合实践,那么课堂上学得再好,你也只学到了一半甚至还没有”,遇上问题才知道老师说的话也能成为真理。所以,必须要求自己学以至用。
大三:
英语六级参与。自己的基础不够扎实,为了让现实和理想之间不要有太大的落差,对六级,我的宗旨是―只求有勇气尝试,不过也原谅自己,奇迹当然是我梦寐以求的,或许六级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七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处理好需求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生态美丽幸福xx建设。
(一)坚持育人为本。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根据xx县推进城镇化的目标任务,统筹考虑县域内常住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目前中小学现状等因素,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规划中小学布局,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当前中小学布局与常住人口规模不相适应,“城区挤”、“农村弱”等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科学导向中小学布局规划。充分考虑xx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优先改造薄弱学校,优先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四)坚持民主决策。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的学校,必须严格履行工作程序,组织方案的制订论证、风险评估、社会公示、审核审批等程序,并做到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撤并学校出现较大意见分歧时,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参加听证会的村民和学生家长代表人数应不少于15人,其中学生家长人数占代表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被撤并学校在校生数10人以下的,应邀请所有学生家长参加。对具有一定生源、群众意愿强烈、确需恢复已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办学条件、办学效益等因素,依据撤并学校程序,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予以恢复。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八
xx年,大三了。看着大一的孩子们穿着绿色军装在阳光下站军姿,仿佛回到了我们的大一。那时我们刚进校园,那时我们有着自己的憧憬,那时我们稚气未脱,那时······现在想想我们已经比现在这级孩子大三岁,他们才是不折不扣的90后,而我们只是一群在边边上打转转的“伪90后”。现在的我们看他们,是那么幼稚那么不懂事,可是同时我们也笑了,是不是大一的时候我们也是满校园找不到教室?是不是也是行政楼图书馆不分?是不是也是不知道排队买饭?我们被这个校园的文化熏陶着,慢慢的真的成了这里面的一员。我们可以说,潍坊学院已经是我们的家了。在这里我们有个大家庭!
过去的两年,我们都做了很多。关于勤奋,关于能力,关于证明自己,关于光明前途。但是,经历了所有我们才知道我们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位置又是什么。于是骄傲没有了,脾气磨平了。前些天看到了一个人人状态,说是大学完全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学习完所有的课程,之所以是四年,是因为他要在漫长的日子里,磨平你的棱角,考验你的梦想,让你学会追逐和放弃,溶于生活,趋于现实。如果让我大一看到这话我会不以为然,现在觉得它是那么的有道理。
大一的时候我参加了很多比赛,虽说是个人比赛但是是代表经管系。那个时候特别活跃,其实我也没有多想,就是觉得既然大学了就该做些高中没有做过得尝试,挑战一下自己。没想到,自己在这方面还挺有天赋,在系里拿了第一名,然后陆续的代表经管学院参加了很多比赛。那个时候,身边很多人帮助我,学长学姐每天都会关心我的比赛进程,帮我做指导。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高中那么长时间的积累都没有白费,只要努力,只要功夫下得够,总有一天,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是的,我喜欢这个词,水到渠成。顺其自然规律,包含希望。这样那样的一等奖,不同的表扬和批评让我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我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跟各种人交往,融入不同的小圈子,同时也没有放下学习。大一最头疼的是数学,几乎每节课老师都会布置作业。现在回想起来,感谢那个时候的晚自习。如果没有晚自习我想我们就浪费了学习数学的时间,也是在大一的晚自习上我可以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心得。记得一个学长说过,你们大一或许会很讨厌上晚自习,但是到了大二、大三你就会发现,这种强制性也是一种幸福。真的,是幸福。
很多人都问过我,学习这个专业将来想干什么,我说还不知道。各方的人都会给我不同的意见,考研,考公务员,工作,而工作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我究竟需要什么呢?适合什么呢?其实我觉得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但是成不成功的关键是怎样把你想到的付诸实践,然后坚持下去。所以,我比较偏重于工作。如果将来去应聘,别人问我,你年纪轻轻没有经验,为什么到我们公司来应聘。我会说我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我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像一个公司一样,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它未来的前景,看它在整个社会中所散发的生命力,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与他的影响力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不喜欢抱怨,这也是我的一个挺大的有点,会安慰自己。这也是我之前说的,慢慢的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自己不会那么痛苦,也让别人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尊重,自然也会得到尊重。曾经的我还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但是现在我学会了果断,即使选择会有错误,我也不会在选择上犹豫不决,而是在选择后尽量做好。有犹豫的时间还不如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我是个幸运的孩子,我要的不多,但是总是对身边的人充满感激。现将大学以来体会到的几点总结如下,以便提醒自己:
一、不要放弃梦想和追求。不论做什么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个人非常喜欢一句话:人生不是取决于你站的高度,而是你所朝的方向。所以,坚持自己心中的所想,不要轻易动摇,别人不是你,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即使我们走出了大学,走进了社会,也不能放弃学习。应该随时对自己脑中的知识进行更新,与时俱进。一个人老了,不是样貌老去,而是思想和心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才是最悲哀的。
三、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工作了,总是会想要工资更高的职位。我觉得这个观点不正确。我们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候应该考虑的是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择己所利。既然选择了。就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妄想一步登天。一个人的高低优劣不是用他的工资评判的,而是他所带来的价值。
四、处理好各种关系。说句白话,这是一个关系的社会,有朋友很多事情都会相对简单,所以,我觉得关系是自己高效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朋友多好办事。
五、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虽然老套,可是很实用。不是说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态压得很低,然后走入社会。我觉得应该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既不能过分高傲,也不能太过卑微。给自己找对一个合适的位置,该沉默沉默,该争取争取。
可能老师会觉得我讲了太多的感受和口号一样的东西,没有实质内容。我觉得大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我们理解体会,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实践。体会到的这些并不是没有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确定自己所需。有了这一些性格以及习惯的养成,对将来的选择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像是现在的我,更侧重于创业。但是我也很注重自己的家庭。怎么样才能兼得呢?开一个婴幼儿用品店。这样就可以尽自己所能给自己的孩子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撑。但这只是初步的设想,我知道要实现这个想法,要付出很多很多。所以毕业的前几年我会到相关地方工作,积累足够的经验,为以后的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那么回归现实,现阶段眼前的目标就是考下六级。而且现在比较喜欢bec这门课程,希望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帮我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可能我的这些想法太简单,不成熟,但是认真想过,真真实实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并且以一种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吸取身边对自己好的事物,这就是大学给我的成长。处在这个时候的我们是矛盾的,而是二十几岁的人,还拿着老爸老妈的工资上学读书,不过我想对他们说,你们的投资是值得的!不久的将来会向你们证明这一切。
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热门19篇)篇十九
为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事业发展,根据上级相关要求和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造工作新水平,紧贴省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当前事业发展实际,着眼事业科学长远健康发展,在认真总结分析“十二五”发展成绩、发展经验、发展规律,以及存在不足和原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调研、审慎论证、集思广益、认真谋划,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着力推动“十三五”期间事业科学发展。
二、组织领导。
成立“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若干规划分组:
综合组:负责“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计划的拟定、任务分解、规划统稿,统筹协调各小组工作。由局办公室牵头,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参与。
法制建设组:负责“十三五”发展规划法制建设部分的编制工作。由法制处牵头。
与信息化建设部分的编制工作。由科技处牵头,信息化处参与。
机构队伍建设组:负责“十三五”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干部人事、企事业单位发展、离退休干部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党群建设、纪检监察审计等部分的编制工作。由人事处牵头,离退休处、政工处、监审室参与。
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组:负责“十三五”发展规划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及体系建设、计划财务、后勤基建等部分的编制工作。由计财处牵头,办公室、人事处参与。
三、工作阶段安排。
2.组织推进,各规划分组开展调研,形成各组初稿;
4.意见征求,面向全系统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充实修改初稿;
5.审定发布,呈送局党组审阅,根据局党组意见修改完善后正式印发。
四、有关要求。
1.领导重视、广泛参与。“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关系未来五年我局发展的蓝图,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要广泛发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有关部门要给予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各分支机构、各直属联系单位要积极配合成员单位开展工作调研,主动献计献策。
2.加强沟通、协调推进。“十三五”发展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各成员单位务必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规划分组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组织协调、统筹推进作用,各牵头部门要由负责人任分组组长,并指定专人任联络员,各协助部门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开展工作,指定专人参加工作班子,各规划分组联络员要切实做好沟通联络工作。
3.结合实际、深入调研。编制工作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要深入调查研究,要围绕新常态、分析新形势、明确新目标,牢牢把握好面临的机遇,积极面对发展的挑战,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引领性。
4.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规划编制重点要围绕影响事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的关键性的问题,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使规划既体现方向性、指导性,又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
同时要坚持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原则,以对历史和事业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着力描绘事业发展的新蓝图,为事业科学发展提供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