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优秀作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多读好文章,多积累素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佳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一
“千里送鹅毛”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二
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面临着无尽的选择和挑战,而生活创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生活创作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文字、图画、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通过创作展示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在我的创作旅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经历。
第二段:创作的灵感来源。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普通与细节。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蕴含着无穷的创作潜力,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和观察。例如,一缕微风拂过脸庞,带来的清凉感,可以成为创作一首描写夏日风情的诗歌的灵感;一只小鸟在枝头歌唱,或是在空中翱翔,可以激发我们创作优美的音乐或绘画。因此,将真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既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也能打开创作的大门。
生活创作能够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艺术作品,我们需要用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这些微小的瞬间,培养自己对细节的敏感度。同时,生活创作也要求我们思考和表达。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个人经验中提炼出普遍的价值和情感,从而使作品更有触动力和共鸣力。这样的思考和表达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第四段:重温创作的情感体验。
生活创作是一个表达情感、宣泄压力的途径。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承受生活的压力,而是可以通过创作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无论是快乐还是愤怒、无论是对过去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期许,都可以在创作的空间里找到宣泄的出口。同时,创作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促使我们对内心的情感和需求有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创作不只是一时兴趣,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持续关注。当我们将生活的点滴化为创作的灵感,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录和凝视生活,更是在积极地思考和反思。在这个喧嚣而忙碌的社会中,创作可以帮助我们在焦虑和困惑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生活的挑战。通过创作,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同时也能将这种美好和价值传递给他人,共同感受生活的意义。
总结:
生活创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通过将生活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形式,我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和深度思考,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生活创作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持创作,以更加豁达和成熟的心态去体验生活,用作品去感动他人,让生活创作继续发挥它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三
平时,峰峰总是由大人给他穿衣服穿袜子。星期天,爸爸和他比赛看谁先穿好衣服。峰峰一边嚷着“我准第一名”,一边抓起爸爸的眼镜塞到自己的'小枕头底下,趁爸爸忙着找眼镜,他连忙穿衣服,可是他找不到毛衣的袖子,眼看爸爸不戴眼镜也穿得挺快,峰峰又抓起爸爸的袜子塞到自己屁股下面,还大声喊叫妈妈来帮他穿衣服.
最后,妈妈把他穿反了的毛衣替他重穿,奶奶给他穿裤子,爷爷给他穿好袜子、鞋子,他才把眼镜和袜子还给爸爸,而且笑着叫嚷:“我第一名!我第一名!"就是这样,峰峰在家里无论是和奶奶比吃饭谁吃得快还是和别的大人比试什么,他都能得到“第一名”。可是到了幼儿园,峰峰无论是吃饭、穿衣,还是干其他事情,都比别人慢,比别人差,总是“最后一名”。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四
生活纪录,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作。通过记录生活的点滴,我们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在我的生活纪录创作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生活纪录是记录人类文明的珍贵历史。通过记录生活的琐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不易。生活纪录让繁忙的生活不再匆匆而过,往往一直低头忙碌的我们,很难认识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而通过生活纪录的创作,我们会更加留心生活中的琐事,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并用文字来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沉淀。
第二段:创作生活纪录的方法。
在创作生活纪录时,我们需要注重细节。生活纪录不是简单的抄录事实,而是从细节中触发读者的心灵共鸣。我们需要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捕捉到生活的细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感触。此外,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让生活纪录更加生动有趣。浅显的语言描述往往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得生活纪录更加具有文艺性。
通过创作生活纪录,我们可以不断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也就是提高对生活的敏感度。通过对生活中琐事的记录,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同时,生活纪录也让我们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通过对生活中的种种点滴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
第四段:生活纪录与读者的交流。
在创作生活纪录时,我们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和需求,使得观点更加贴合读者的需求。我们所写的内容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判断我们生活纪录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创作生活纪录时,我们应该多关注读者的反馈,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创作。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创作水平,让生活纪录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五段:生活纪录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
生活纪录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创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记录生活。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视频,生活纪录的目的始终是记录生活瞬间、记录生活的美好和不易。因此,生活纪录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活纪录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会成为一种更为主流的创作方式。
总结:
通过对生活纪录创作的心得体会,我们深深感受到生活纪录对我们的成长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记录生活的点滴,我们才能更好地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同时,我们需要注重细节、运用修辞手法,使生活纪录更具文艺性。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视频,生活纪录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生活纪录的不断创作与发展,我们会越来越善于记录生活的美好,也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五
一次,我乘火车出游,睡中铺,邻床下铺有个小女孩在看书。我喜欢读书的孩子,就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她。小女孩发觉了我的目光,看得更认真了。
我从中铺下来跟她聊天,说话时我一直用疼爱的目光注视着她,小女孩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
第二天,她非要跟我一起去餐车吃早饭。
她姑姑说:“别捣乱了,你从来没把碗里的'饭吃光过。”小女孩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爽快地说:“好,我请你吃早饭。”
餐桌前,我问她:“你能吃多少?要吃完,一点儿不剩才行。”
小女孩想了想,说:“半碗粥,半个鸡蛋。”
“好。”我给了她半碗粥、半个煮鸡蛋。小女孩吃了几口,就玩了起来。
她姑姑数落她:“我早就说过,你不会好好吃的。”
“她会吃完的。”我笑着对孩子的姑姑说,又给小女孩使了个眼色。
小女孩什么也没说,端起碗就把里面的粥喝完了。“真了不起,说到做到!”我伸出大拇指。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与孩子交流时,成人通过目光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往往胜过语言。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六
有一只小象宝宝,刚刚生下来。第一天,他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到了第二天,他认识了许多花儿、草儿。第三天呢,妈妈带他到河边,他看见了河水和高山。小象宝宝说:"世界真大呀!"这时,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小象宝宝想:"要是我也会飞,可以看更多的东西,多好呀!
小象宝宝爬到树上学飞,"哎哟"一声,摔了一个大跟头。
蛇看见了说:"小象宝宝,我们有自己的本事。我不会飞,可是我会在树上睡觉。"狮子说:"我也不会飞,可是,我能跳过宽宽的大河。"。
老虎说:"我不会飞,可是,我会游泳。"。
爸爸妈妈对小象宝宝说:"我们大象力气大,这是小鸟不能比的。"。
小象宝宝明白了,他跟着爸爸妈妈运木头。他用长鼻子一钩,大木头就搬走了。大家都喜欢他。小象宝宝说:"我是小象宝宝真幸福。"。
故事点评: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有的`本事是特有的,也许是我们努力也学不会,但是没关系呀,我们也有别人学不走的本领呀,所以,小朋友们,千万别小看自己哦。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七
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薇薇真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浑然不觉。
专家点评:过度赏识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八
珍尼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尼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尼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尼,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温馨提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九
杯子:“我寂寞,我需要水,给我点水吧。”
主人:“好吧,拥有了想要的水,你就不寂寞了吗?”
杯子:“应该是吧。”主人把开水倒进了杯子里。
水很热,杯子感到自己快被融化了,杯子想,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水变温了,杯子感觉很舒服,杯子想,这就是生活的感觉吧。
水变凉了,杯子害怕了,怕什么他也不知道,杯子想,这就是失去的滋味吧。
水凉透了,杯子绝望了,杯子想,这就是缘分的“杰作”吧。
杯子:“主人,快把水倒出去,我不需要了。”
主人不在。杯子感觉自己压抑死了,可恶的水,凉凉的,放在心里,感觉好难过。
杯子奋力一晃,水终于走出了杯子心里,杯子好开心,突然,杯子掉在了地上。
杯子碎了,临死前,她看见了,她心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水的痕迹,她才知道,她爱水,她是如此的爱着水,可是,她再也无法把水完整的放在心里了。
杯子哭了,她的'眼泪和水溶在一起,奢望着能用最后的力量再去爱水一次。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
琴琴是个快乐的孩子。可是,这几天呀,他却不快乐。为什么呢?原来琴琴喜欢吹泡泡,可妈妈却总是不让,因为琴琴总是弄湿衣服。
有一天,妈妈出去买菜。琴琴就按想好得计划自制泡泡。他找出洗衣粉,挖了一大勺,放进一个大杯子里再倒满水,拿着吸管搅拌起来。这时侯,妈妈回来了。琴琴赶紧藏起了杯子。妈妈看看琴琴,又看看洗衣粉,很高兴,笑着说:“好孩子,你要洗什么?”琴琴眼睛一眨,急忙说:“我、我要洗小手绢。”妈妈摸着琴琴的头,皱着眉头说:“小手绢,昨天不是刚洗过吗?”琴琴低下头,小声地说:“对不起,我在做泡……泡。”妈妈看着琴琴手中的杯子,又看看琴琴红红的脸,轻轻的说:“说谎不好。以后,不要再说谎了,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这泡泡嘛,还是可以做的,不过……。”琴琴抬起头,大声地说:“好妈妈,别担心,我可以穿上做饭的围裙!”妈妈微笑着,亲了亲琴琴的红脸蛋。然后,就和琴琴一起做起泡泡。
就这样,琴琴的快乐又回来了。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一
阳光明媚的一个早晨,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快乐地跳来跳去,一不小心,他从树枝上滑了下来,正好掉在一只正在树下睡觉的狼身上。
狼被激怒了,他猛地蹿了起来,一把抓住了小松鼠,瞪着眼睛吼道:“该死的小东西,竟然敢打扰我休息,你不想活命了?”说着,就要吃掉小松鼠。
小松鼠吓得浑身发抖,恳求狼饶命:“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求求你放了我吧!”
狼想了想说:“我放你可以,不过你得告诉我一件事,为什么你们松鼠每天都是快快乐乐地在树枝上玩啊跳啊,那么开心,而我却整天感到烦闷忧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小松鼠说:“这个原因很简单,不过你得先放了我,我才会告诉你。”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二
摘要:中国画家作画讲究“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就是创作的首要环节“立意”。所谓“立意”,刘永健先生曾在《水彩画创作概述》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画家的主观创作意图。在作品的创作之前,画家经过了长期的写生训练,对自身的情感有了积淀、技巧有了完善,从而确定了创作目的。
关键词:水彩;立意;创作;刘永健。
《・矿工纪事》描绘的是湖南新化县的一群煤矿工人,这里也是刘永健先生的故乡。当决定要创作一幅关于煤矿工人的作品时,他来到了矿井的开采工地,试图能近距离地了解这些工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完成后,刘永健先生在水彩教学时也提及过这次深入工地的情景,他说:“刚开始这些工人很排斥和外面的人交谈,我在那里呆了将近两个月,才有了今天的画作。”他对所描绘的矿工形象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神似,而是基于长期对生活的体验和细节的捕捉,并利用亲身去体验生活在劳动力底层所造成矿工性格中所体现出来闭塞、无助,同时和他们充满力量的身躯产生的反差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完成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刘永健先生试图通过对矿工恶劣的生产环境的描绘,以及矿工精神上对生活担忧和劳动后疲惫的刻画,来突出这个时代矿工的生存状态。
在《2009・矿工纪事》的创作构思中,刘永健先生对作品的最终效果做了全方位的构想并最终付诸实践。第一是对象的取舍,作品中的五个矿工形象,只是他众多的写生对象的一小部分,也是矿工形象的浓缩和代表。画面前排的两个人物是整幅作品的主体,分别代表了中年和青年的矿工群体。两个主体人物一紧一松、一老一少在矿工的年龄上极具代表性。对这两个主体人物的刻画详略得当,对人物的面部和手部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塑造,而其余部分略有简化。除了两个主要人物之外,他同时在画面中设计了三个人物作为补充和平衡,利用人物的身体转向将画面中心收缩。这样,五个矿工的形象,就如同一座纪念碑般呈现在观众眼前。第二,是构图的处理,作品采用复合三角形式的构图方式,一方面,画面中任意三人组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相互交错,打破了传统三角形构图的呆板;另一方面,对人物的视线刻意处理成不同的方向,增加了复合三角形构图的外延。复合三角形的构图方式使作品在三角形的稳定构图上加上动感,最终形成了厚重、动态并且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第三,造型及色彩的处理,《2009・矿工纪事》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写实性的,要求作者对人物的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结构中都遵从形象的准确性,而在人物的形态、主体烘托、气氛渲染以及道具刻画上则可进行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画面中的五个矿工或走或坐或行,他们脸上的疲惫和沉积这厚厚的煤灰的衣服裤子上的补丁,都透露出工作的劳累和辛酸。前排两名矿工作为作品的主体部分,是作者表现的重点。画面左边的中年矿工略显拘束地坐着;眼睛直视着前方,四肢交叉显示出他的不自在和自我保护欲望;虽然是坐着,但帽子和衣物依然穿戴整齐,水壶的带子依然挂在肩上,显露出中年矿工的沉稳和拘束。而在画面右边的青年矿工较为轻松而随意地朝向中年矿工站着;赤着胳膊将衣服搭在肩上;双手正打算解去裤带;稚嫩的脸上却有着为生计微微皱起的眉头;年轻的身体上有着不符年纪的苍老双手。这两名矿工露出了整张脸,使观众能一眼就看到他们脸上所透露的情绪。第二排的矿工平衡了画面的重心并且丰富了动作的层次,左边行走的矿工处于整幅图画的最左端,用来填补第一排中年男子坐姿所造成的左上角空隙,右边的矿工坐在第一排矿工之间,身体朝向与第一排的青年矿工保持一致,将画面的主体部分收缩。同时,根据透视减少对第二排的这两名矿工衣纹的刻画,将其头部压低只露出半张脸,减少观众注意力的分散。最后一排的矿工则背向所有矿工处于画面的右上方,他被浓浓的灰尘淹没,脸部几乎被帽檐和衣领遮住,形象刻画也相对简略。除此之外,刘永健先生巧妙地在画面的背景中加入红、橙二色,运用背景的亮和人物的灰暗形成反差,并且打破大面积的黑黄色调,使画面的色彩倾向更加明显。同时,红橙二色也象征着火的颜色,既是矿工工作环境的危险所在,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煤炭燃烧所发出的的光,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第四是技法与材料的运用,此作品中延续了刘永健先生的内敛、节制的灰调和雅致精到的刻画风格,强化了物象的轮廓线,突出了线性造型的特色,压低了色块的对比关系,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罩色、层涂、接色和留白等技法,以富有水墨韵味的湿画烘染和富有国画功力的线条和皴擦,塑造画面的形象和氛围,构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水彩画。第五是对光的控制。《2009・矿工纪事》的主光源来自背景中的一个长方形天窗,这是整个密闭空间中的唯一的自然光,于是,所有的人物都处于一个逆光的环境中。刘永健先生将这种逆光与人物的姿态、道具相结合,进一步描绘了矿工的精神状态。不难发现,作者有意将画面中的四名中年矿工的脸都处于阴影中,只将青年矿工的脸和上身全部暴露在阳光下,将中年的麻木和青年的朝气利用光线生动地表现出来,区分时间的沉淀在不同年龄的人所造成精神上的差异。除了主光源,作者运用辅助光源对逆光状态下的细节进行刻画,并巧妙地运用空气中扬起的氤氲的煤灰,使人物之间拉开距离,模糊部分细节,反而使熟悉的矿工形象和观众拉开距离,产生朦胧和不确定感。
作为一幅优秀的创作作品,《2009・矿工纪事》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现状、政治文明、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运用他卓越的辨析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悟,从“矿工”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这一细节出发,形象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劳动者的面貌,生动地描绘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在创作中,刘永健先生始终都按照最初的立意所进行,无论画面构图、形象塑造、色彩光影、技法表现等一切的构思和设想都以为主题服务为目的,从而形成他作品中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且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特点。刘永健先生以心作画,他全身心的贴近生活,以炙热而又理智的虔诚之心去感悟自然和生命,以空灵和宁静的境界造就了个人温文尔雅的抒情风格,让观画者感到一种舒缓的愉悦和敲击生命深处的感动。
参考文献:
[1]刘永健,唐晓明.水彩画创作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导师:胡师正)。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三
物资匮乏,什么都要凭票。岁月流逝,有些烙印却是那么深刻。面对现在超市商品的琳琅满目,网购的方便快捷,我总会想起那年月的艰难,以及三嫂为求煤油票憔悴的面容。
二月,虽然寒冷,但已能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喜从天降,我终于接到招工的通知,虽然是最后一个接到招工通知的,但心里还是非常高兴。这些年来,天天盼着跳出“农门”,可一旦真要离开泥土的墩厚芬芳,乡亲的憨厚善良,还真有点依依不舍。
短期培训后,我安排在本地的供销分社上班。这是一栋老祠堂改建的,南杂、百货、生资日杂三个柜台呈u字型摆着。三个营业员一个经理,外加一个炊事员和一个挑夫(我们叫脚子,就是专门从10里外的供销社挑货物回来的)就是全班人马了。
上班第一天,接待的第一个顾客是三嫂。她提着一个玻璃瓶进来看到我,憔悴的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因为同住一个村,我们以前相识。她丈夫在水利工地受伤瘫痪在床两年多了,儿子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全家就她一个劳动力,在靠工分吃饭的年月,她白天必须在生产队劳作,工休时间别人休息,她就往家里跑。晚上也难得睡个安稳觉,一大一小两个病人需要她定时喂药翻身清洗。生活的艰难使她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三嫂用微擅的手递给我一张贰角钱的“煤油票”说:煤油真不经照。
三嫂紧了紧煤油瓶上的绳子,和营业厅其他顾客点点头,因为都是一个村的,大家彼此熟悉,就急匆匆地走出了店门。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景,有人议论:真不容易呀,她家的灯常常要点通宵。另一人接着说:昨天还用10个鸡蛋,和别人换来一张煤油票呢!
几天后,三嫂来找我们经理,请求照顾一张煤油票。被拒绝后,显得一脸的无奈。也来打煤油的秦木匠见状,忙将自己的煤油票塞给她,说:我家没病人也没小孩,晚上可以不点灯的!
不久,我回城安家,三嫂找煤油票的神情一直跟随着我。每次看到进城的乡亲,我总要打听三嫂的情况。后来得知,当地政府帮她治好了儿子的病,三叔的生活也能自理了,我真为她们高兴。后来又听说,她儿子保送上了大学。
多年后,知青旧地重游。
幢幢农舍坐落有致,笔直的村道两旁绿树浓阴,硬化的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两旁的路灯站成整齐的队伍,村街店铺的商品应有尽有。月换星移,旧貌新颜,我无心欣赏充满希望的田野和干净整洁的村庄,只想去见见三嫂。
热心的乡亲指着前面一栋漂亮楼房说:那就是三嫂的家。又说:现在是三奶奶了,孙子也上学了。她儿子回乡办了水果种植合作社,现在有上万亩基地呢!
我迫不急待地朝三嫂家走去。
公众号:乡土文学。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四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五
对把纯文学创作视作一项崇高事业的人来说,这个标题本身似乎就意味着一种恶毒的嘲讽。但是,真正对纯文学滥施嘲讽的绝对不只是一篇文章的标题,而是我们正在面对的全部真实。
在商海浮沉的岁月里,笔者做过几年期货。虽然败光了做现货时赚到的钱,但是,笔者也收获了两样一般人可能难以得到的东西。其一就是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其二就是对人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具体情况,笔者将会在后续的文章里谈到。这里想说明的是,这两种能力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核心,那就是客观地面对真实。分析预测市场靠的是什么?首先就得摒弃一切幻想与恐惧,客观地面对市场的真实。而写作呢?对于诗歌和美文写作者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幻想与激情。但是,对于散文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作品的写作者来说,靠的主要可能也是摒弃一切幻想与恐惧,客观地面对人与社会包括政治的真实。所以,仅就个人经历而言,赚钱的经历正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那段赚钱的经历,迄今为止,我也许还和某些写作者一样在唱着无病呻吟或者哗众取宠的歌呢。
笔者想到的是炒股。托科学发达和社会进步的福,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脑与电话炒股了。这至少在表面上意味着炒股与写作并不直接发生时地冲突。其实,假如能够客观地把写作与赚钱同样看作我们自身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我们也许就能够消除那些把写作与赚钱对立起来的观念的束缚,进而进入一种新的、也许是非常美好的生存状态:一边写作一边赚钱,或者,一边感受生活的低俗,一边追求精神的崇高。也许,那时候,对把纯文学创作视作一项崇高事业的人来说,“创作与赚钱”将不再是一种对纯文学的恶毒的嘲讽,而是另一种美妙的真实。
于是,笔者决定在完成手头的长篇之后再度出山,杀进股市,从有钱人手里光明正大地取点钱过来用用。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笔者已经在重温早就料熟于胸的股市操作理论,并深入研究其风险相对期货市场而言不值一提的中国股市。笔者喜欢讨论与分享,遂在征得常德作家网管理人员同意的前提下,决定在论坛开设“股市沙龙”,并担任主持,敬请纯文学创作者或者可爱的赚钱迷或者想二者兼而顾之的朋友关注,届时光临指导。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六
最近,我爱上了创作,同时在思想方面变得不再那么幼稚了。
我天真地以为这是创作给我带来的好处,于是,我越发痴迷,竟有些“走火入魔”了!
于是,我就徘徊在写与不写之间,斟酌、犹豫着。
直到父亲与我心平气和地沟通了一次:
“你过来。”父亲说,指着我。
“你知道,长江在这千百年里,为何从未干涸吗?”他用和蔼的声音慢慢地吐出这数个字眼。
我只能老实地说:“我想,是因为在下雨天,会有很多雨水‘滴’入长江。”
“知道这是什么吗?”
“不知道。”
“告诉你吧,因为在下雨天,会有成百上千万吨的雨水涌入长江啊!
“所以两个字:积淀。想到什么了吗?”
“嗯……好像,好像跟朱自清读书积累知识是一样的!”
“对!”父亲点点头。
“你现在啊,只是一条小溪,无法流出那种长江的气魄!(是的,就是绵绵不息、波涛汹涌!)你现在需要的只是,慢慢地蓄势、厚积,静静地沉淀,等到铅华被洗尽的那天。这样,才走得长远啊,儿子……”
父亲没有多说,“放”我去睡觉了,并让我好好地想想,思考一下。
夜幕被月亮拉了起来,我坐在床上,思考着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父亲的后面半句话突然不说了呢?
也许,他想让我明白:
我现在还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来创作!
有了这句话,这句父亲说的宛如启明星一般的.话,我明悟了,顿时从“走火入魔”变回了正在努力积淀的孩子。
长江都在积淀,忍住痛苦,更何况人呢?
更何况,我呢?
我,也该长大了……。
五年级:潘映昆。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七
今天是作为特邀家长去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沈石溪报告会的。坐在位置上,回想着沈石溪的篇篇惊世小说,内心想着,他一定是一个纯净的有着孩童一般的心灵的青年人。当沈石溪先生在校长女士的引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讲台的时候,全场的孩子们欢声雷动,掌声雷鸣,真是毫不夸张。沈石溪的美文,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动物世界,他已经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也征服了很多大人的心。
沈老师的故事是从当年上山下乡开始的。当年他16岁,他下乡插队的地方,是距上海很遥远的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傣族村寨。这是一个热带雨林地区,这里的人五十多岁就是长寿了。他在这里做了六年的猎人,六年的农民,经历了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当时沈石溪插队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当地猎人常去打孔雀,主要是拔孔雀毛卖,一根能买一元钱,一直孔雀的羽毛最多能够卖700多元,相当于一个县长的一年的收入呢!
有一次和另一个人一起上山打孔雀,遇到了六只狼穷追不舍,最后他们上到树上,把孔雀毛拔完后把孔雀肉扔给狼群,瞬息全光,结果狼群没有离去,反而更有力气等候树上的猎物。沈石溪非常绝望,后来,他们点燃身上的衣服,意欲吓退狼群,,结果衣服燃尽,狼群不去。被困三天三夜,正当绝望之时,老乡来救,方才脱身。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后来被写成了《狼妻》,收在《第七条猎狗》里。以西双版纳这段生活为背景,沈石溪写了500多万字的小说,《狼王梦》是狼小说的代表。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刻骨铭心的经历给了他观察和创作的素材,提供了最感性的经验和体会。
沈石溪这样,我们也是这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的细节,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去观察聆听这个世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是最美丽的文章。
无疑,沈石溪是善于观察的,被狼困三天三夜的经历,后来成了《狼妻》《狼王梦》最原始的素材。如果他的心很粗,这些素材就不会成为素材。不善于观察的人,生活在他的生命中是不会留下太多痕迹的。那一个个易失的顿悟和灵感如同一粒粒珍珠,网眼太大是留言不住的。让自己的心像布一样细密起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素材,有太多的意义等着我们去品味,去感悟。
我们总是大大咧咧的,对很多美丽的浪花视而不见,对很多充满哲思的语言听而不闻。所以,才会有“材到写时方恨少”。
沈石溪的经历我们没有,但是我们拥有自己别样的人生,每天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只要善于发现,原来每一个素材都一样的精彩。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八
物资匮乏,什么都要凭票。岁月流逝,有些烙印却是那么深刻。面对现在超市商品的琳琅满目,网购的方便快捷,我总会想起那年月的艰难,以及三嫂为求煤油票憔悴的面容。
二月,虽然寒冷,但已能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喜从天降,我终于接到招工的通知,虽然是最后一个接到招工通知的,但心里还是非常高兴。这些年来,天天盼着跳出“农门”,可一旦真要离开泥土的墩厚芬芳,乡亲的憨厚善良,还真有点依依不舍。
短期培训后,我安排在本地的供销分社上班。这是一栋老祠堂改建的,南杂、百货、生资日杂三个柜台呈u字型摆着。三个营业员一个经理,外加一个炊事员和一个挑夫(我们叫脚子,就是专门从10里外的供销社挑货物回来的)就是全班人马了。
上班第一天,接待的第一个顾客是三嫂。她提着一个玻璃瓶进来看到我,憔悴的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因为同住一个村,我们以前相识。她丈夫在水利工地受伤瘫痪在床两年多了,儿子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全家就她一个劳动力,在靠工分吃饭的年月,她白天必须在生产队劳作,工休时间别人休息,她就往家里跑。晚上也难得睡个安稳觉,一大一小两个病人需要她定时喂药翻身清洗。生活的艰难使她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三嫂用微擅的手递给我一张贰角钱的“煤油票”说:煤油真不经照。
三嫂紧了紧煤油瓶上的绳子,和营业厅其他顾客点点头,因为都是一个村的,大家彼此熟悉,就急匆匆地走出了店门。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景,有人议论:真不容易呀,她家的灯常常要点通宵。另一人接着说:昨天还用10个鸡蛋,和别人换来一张煤油票呢!
几天后,三嫂来找我们经理,请求照顾一张煤油票。被拒绝后,显得一脸的无奈。也来打煤油的秦木匠见状,忙将自己的煤油票塞给她,说:我家没病人也没小孩,晚上可以不点灯的!
不久,我回城安家,三嫂找煤油票的神情一直跟随着我。每次看到进城的乡亲,我总要打听三嫂的情况。后来得知,当地政府帮她治好了儿子的病,三叔的生活也能自理了,我真为她们高兴。后来又听说,她儿子保送上了大学。
多年后,知青旧地重游。
幢幢农舍坐落有致,笔直的村道两旁绿树浓阴,硬化的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两旁的路灯站成整齐的队伍,村街店铺的商品应有尽有。月换星移,旧貌新颜,我无心欣赏充满希望的田野和干净整洁的村庄,只想去见见三嫂。
热心的乡亲指着前面一栋漂亮楼房说:那就是三嫂的家。又说:现在是三奶奶了,孙子也上学了。她儿子回乡办了水果种植合作社,现在有上万亩基地呢!
我迫不急待地朝三嫂家走去。
公众号:乡土文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与创作(模板19篇)篇十九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