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好素材,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总结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一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话多从自我出发,能静下心来倾听的不多,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就要先有倾听的意识,接着再教给倾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倾听训练,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
关键词:倾听;意识;方法;训练。
1听与倾听之区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同时也提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听”与“倾听”的区别是什么?[1]“听”与“倾听”,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听”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接受和捕捉,是人对声音的生理反应,是人的本能,是被动的;而“倾听”是将声音转换为意义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理解、评价和反应四个阶段,需要利用逻辑思维和原有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由此看来,“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谈话过程中所表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倾听也是一门艺术。
2学生倾听之现状。
卡耐基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上帝创造人时给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要人少说多听。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老师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聊天、做小动作、发呆,没兴趣倾听;老师提出问题,有的答非所问,有的答不到点上,不认真倾听;别的学生回答问题,有人打断,有人窃窃私语,没耐心倾听;在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随便插话或立即否认,或没兴趣再听,这除了耐心不够外,还有先入为主,带着成见在倾听;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听完让其复述内容,他只能说一两句或什么都说不出,这是只用耳朵不用心倾听。
3阻碍倾听之原因。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是家中的太阳,自我意识强,为人处世多从自我出发,很少顾及到他人的感受;表现欲强。小学阶段尤为明显,老师提出问题,争着发言,没被允许,就心生怨气,不听他人意见。家长和老师也大多只强调学生好好听课,至于倾听,倾听的重要性,怎样倾听,谈论不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倾听的意识和习惯。再加上现实浮躁的环境,学生能静下心来倾听的较少。
在传授方法之前,要先树立“倾听”的意识,要让学生清楚“倾听”的重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是一种修养。一是反复告诫学生,会倾听是有修养的表现。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让别人听是一种艺术。二是家校联合,联系家长,告知教学计划,让家长也时时提醒。三是标语提示,可在教室张贴有关倾听的标语,让学生自己从名言中吸取力量,转化修养。四是推荐优秀书本,适当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优秀读物,只要有一两个学生读,就会慢慢带动其他人。其次,要让学生明白,会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能获得信息,“一个随时都在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人,可在闲谈之中成为一个信息的富翁”。倾听能发现问题,既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问题,也可以对照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倾听能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研究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学会倾听的人,才能关心欣赏别人,人际关系才会更加融洽。要让学生明白:会倾听的人才会学习,只有听清了别人的观点,才能集众所长,成为最会学习的人。倾听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5传授学生倾听方法。
态度决定一切。要反复告诉学生,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倾听也是这样,我们要尊重讲话者,这是倾听的第一步。人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去理解每一个讲话者的内容、情感,才能抛却自己的成见,理解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带着虚心学习的心情去倾听,倾听别人的.优点,也倾听别人的不同点。只有用尊重、理解、虚心、学习的态度,你才能心平气和地倾听,你才能听有所得。一是要专心,坐正身体,不东张西望,不交头接耳,不身在曹营心在汉,要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倾听。二是要有耐心,要耐心听完,不随便打断,不急于表现。即使不赞同,也要等听完再发言。三是要细心,细心倾听发言者的内容、情感、语气、语调,并结合人物体态,揣摩发言者隐含在言语背后的信息(非言语信息)。四是要用心思考,发言者的主要内容我能否概括,发言者的观点是什么,有无道理,好在哪里,错在哪里,我还有什么补充等。同时,倾听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坐正身体,不做与倾听无关的事情,眼睛注视讲话者,用微笑或点头来回应等。倾听的前提是安静。只有在安静的氛围中,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专注倾听。要让学生静下来,可采用:。
(1)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慢慢静下心来。
(2)提醒:教师提醒,注意不要急躁,要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似的善意提醒。也可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醒,有时不用声音,将手放在嘴上,示意就好。
(3)交换角色,换位思考。让喧闹者当老师、当主持人,来体会吵闹时的心情。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倾听榜样。“没有学会倾听的老师,就没有学会倾听的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老师首先要会倾听。王尚文教授说过:“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老师要努力营造倾听的教室。
(1)专注耐心,暂忘教案。“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的确,在教学中老师更多地是关注每节课的进度,所以在倾听学生发言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也就是带着答案在倾听,如果学生的发言与答案不符,要么引导学生接近答案,要么不与评价。这种倾听及反应,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影响其他学生的倾听意愿。所以老师在倾听时要暂时忘掉教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专注耐心,不要畏首畏尾,被教案死死捆住[2]。
(2)关注个体差异。教师要想听到学生的不同心声,就要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各异,在发言时有的声音哄亮,语速连贯,表达顺畅;有的词不达意,言之无物;有的声音细小,吞吞吐吐;这时如果老师急着赶进度,打断学生或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随意给学生贴上标签,就会给其他学生做出不愿倾听的榜样。不管哪一种发言,老师都要耐心倾听,好的多表扬,不好的多鼓励,从而给学生树立倾听的模范。
6加强学生倾听训练。
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老师和家长反复强调几句就行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一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专注度和长效性。
(1)听写词、句、段。听写词语和句子是小学阶段常用的,在初中仍然沿用,只不过听写时老师的提示只要一遍,目的是培养其专注度。听写段落时可先从一句一句开始,然后再整段。内容可由叙事类过渡到写景类。
(2)听文章,听后概述。可先由教材中的课文开始,用录音播放,学生闭眼静听,听前讲明要求,听后让其概述故事情节。课文内容可能有的学生事前已读过,所以还可从网上下载录音,内容也由叙事类渐增至说理类,播放量也可由两遍过渡至一遍。
(3)听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也可选用优秀的范文,老师朗读或找学生朗读,刚开始读三遍,然后让学生复述在作文本上,看谁复述得最完整,评出标兵。慢慢过渡到一遍,要求相应宽松:可以完整地复述,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改编。或者读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或者复述一篇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整地写一篇。这些既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专注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倾听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化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1)及时表扬、鼓励。在每次倾听完学生发言后,都要给以表扬或鼓励,表扬要到位,不要含糊地说“你回答得很好”,可抓住其中一点,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的观点很新”“你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勇气”“能说这些说明你思考了”等。
(2)游戏比赛。如在第一阶段中的听写活动中,可用比赛的方式,看谁在一分钟内听写的最多,看谁听写得最完整,看谁复述故事最好,评出标兵,适当给以物质奖励,一张奖状、一本书、甚或一个苹果一颗糖,都能使学生获得自豪感幸福感。
(3)密切联系家长。孩子的成长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的。老师要密切联系家长,把孩子的点滴进步汇报给家长,让家长也鼓励孩子,因为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才有自信。
(4)找朋友。让学生学会倾听,并让他们把这种方法用到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看能否改善人际关系,看能否交到新的朋友。三是培养学生主动倾听的能力。主动倾听,应该说是带着疑问去倾听,对方表达的内容正确与否。对方的观点和支撑有没有问题,如果同意,有没有更好更准确的表达?如果不同意,我如何表述?包括对方表达的技巧、用语、逻辑、顺序、结构、风格等全方位的审视。这在读书中叫“八面受敌”,倾听也要“八面受敌”,在听的过程中,拿起笔,在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做一个简记。这就叫带着问题倾听。
(1)倾听小故事,互相提问题。每周利用一节课十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一组,两人互讲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小故事,并提出一个问题,看谁听得认真答得巧妙。
(2)听文章,后评论。可先由叙事类文章开始,老师也可由学生朗读一篇文章,在学生听完后,可进行如下训练:让学生点评朗读情况,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让学生评论其中的人物形象,甚或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法发表评论。这些训练一段后,可找一些简单的议论文,听后让学生找作者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文章最好是学生自己查找,这样才有兴趣参与。
(3)听新闻,后评论。每周一新闻热点,让学生轮流准备播报,在学生听完之后,发表评论,每次可找5位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观点不能重复,可以补充。
(4)组织演讲、辩论比赛。在比赛前,老师可播放一些演讲辩论视频,讲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楚怎样演讲,怎样辩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选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演讲或辩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刘素琴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南朗云衢中学。
文档为doc格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二
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可少的能力。终身教育的提出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新课程标准下,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语文课堂朗朗的读书声听不到了,到处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声,学生低头冥思苦想地做题。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让学生在浩如烟海题海中穷于奔命,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看等方面。随着素质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在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口语表达、语言运用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而且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必须依靠于朗读。
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正确处理培养朗读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关系,强化训练朗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社会功能,切实把语文素质教育抓实抓牢。
疏通教科书中有关句子,达到文章里的意思能基本理解。诚然,在预读这一阶段,需要发现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同看法。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看作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教科书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发疑在预读中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精华。它的重要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特别是与汉族语言的特点有紧密的联系。汉语是由一个一个单音字的方块字组成的,汉字是由音、义的有机结合,字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表意明了。所以,必须反复朗诵,才能实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吾心。”朗读和理解是紧密结合的,必须读才能理解,必须理解才能更好地读。反复诵读,既能感受到文章中的丰富形象,也能领悟文章的妙处,品尝语言文字的意义、哲理和情味。朱熹说:“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这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在朗读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沉浸在艺术空间里,从而实践外部语言的'内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驾驭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经过多次反复朗读,既了解篇章结构,也掌握了微言大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美读的手法,融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交流。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当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若是文言文。……务期尽情发挥作家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麽,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中学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美读阐述了详细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一把钥匙。叶圣陶否定了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阅读手段,阐明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强化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反复朗读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只有多次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另外如词汇美、句式美等,也需要在反复朗诵中体会。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教授诗歌,散文,文言文时,借用磁带和正确的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浓厚的感情,速度的缓急,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楷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领读: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阅读会遇到学习阻碍。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能,从而让学生也消除了阅读文言文的心理恐惧。
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学生对重点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以后自己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定,对读得非常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对全体学生的阅读起着启发辅导作用。
齐读:短小的课文,有特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一起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语调既调节了课堂的氛围,又激发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默读:让同学用眼,不出声,不动唇阅读。它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制约,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速读与跳读:小说类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间又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能,提高效率找主题,抓重点,掌握文章的思想。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
[1]王晓珊.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祁云秋.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林芳.“趣”谈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
[4]熊友权.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三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持续提升。当前,小学语文质量持续提升,教学题材多变,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练就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坚持才可以有助于此种能力的形成。该文就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出发,来分析、探究出可以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科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提升策略;培养。
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那么教师必须重视此工作的展开。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可以快速地理解文章中的含义,把握文章中的关键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表达技能,在写作的时候水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主动进行研究,改进语文教学的策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做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引导工作,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朗读教学在课堂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朗读教学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朗读教学占据的时间还是非常短,教学成效不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没有增强。当前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当中还具备以下问题。
1.1缺少朗读时间。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纲就是缺少对朗读教学的时间给出详细的标准,但是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所以,课堂上应该有一部分的时间用来朗读。经过实践教学发现,基本上没有教师会占用课堂上的时间来要求学生进行朗读锻炼。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的课后复习的任务或者是课前预习的任务,课堂当中朗读时间严重不足[1]。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致使学生没有形成朗读意识。
1.2朗读学习方式单一。
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中的其他内容是一致的,教师需要使用多种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在课堂中唤醒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从根本上提升了语文学习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通常将朗读看作是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锻炼。部分教师注重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单将此作为朗读工具,直接阻碍了朗读内容的多样化。除此之外,在朗读的时候,教师想要教学工作展开得更加顺利,只挑选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2]。这虽然推进了教学进度,但是却忽略了其他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会从源头上遏制其他学生的朗读兴趣。
1.3朗读评价形式化。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朗读热情。在小学语文课程授课的时候,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段式朗读锻炼。可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水准的时候,形式过于单一,通常会使用“读得不错,继续保持”“读得不错”,此类简单的评语直接打击了学生的热情。形式化、模糊,缺乏详细、认真的评价,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朗读的声音、感情给到学生合理的建议以及客观的评论,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来提升自己朗读能力,缺乏针对性。形式化的朗读评价,直接打击了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1保证朗读时间,监督学生多朗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够学生朗读时间,一节课40min,预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甚至达不到10min。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对朗读教学的认识,意识到朗读教学的作用。教师理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观念,意识到朗读教学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3]。教师要科学的划分课堂仅有的40min,依照课本内容的多少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开口展示自己,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升国旗》的过程中,进行授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将之前总结出来的文章中心经过朗读之后融合在文章中,直接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给学生下发朗读任务,利用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朗读锻炼,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2.2丰富教学方式。
在授课当中,教师不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就需要展开各类丰富的朗读教学模式,给学生进行授课,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会唤醒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便会自身陷入朗读的乐趣当中,这样才可以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效,有助于学生自身朗读能力的增强。例如,教师可以表演朗读法展开教学,表演朗读法的优势是形象生动,或者是让学生经过角色扮演融入文章当中,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在教学情境当中直接提升学生的朗读技能[4]。在教授《巨人的花园》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结合表演,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一步提高每位学生的朗读技能。在讲授《观潮》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锻炼,学生经过朗读就会对潮水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脑海中会形成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当中的画面讲述出来,在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频或者是图片呈现出来,打造情境,直接达成了教学效果。
2.3积极引导,改进朗读评价。
教师的合理引导,直接关系到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教师需要改进自身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艺术性的朗读评价,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教师不仅需要使用评价给学生呈现出真实、详细的朗读状态,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从哪方面改进,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语速过快,教师就需要运用合理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你朗读的能力非常不错,说明你在上课的时候有认真地听讲,但是,你的朗读速度稍快,你可以适当地放慢节奏,等等大家”。此种中肯的评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还没有打击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来提升自己。激励性的评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展开分析,策划出不同的朗读评价标准。教师需要观察每位学生,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鼓舞学生,并且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使用鼓舞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提升自身的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能力是每位小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要点。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当然,朗读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需要每位学生的努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配合,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施雅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4):65.
[4]杨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0(8):61,122.
[6]桑小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9):93,95.
[8]王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10):18.
[9]张春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智慧,2019(7):136.
[10]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c版,2013(7):173.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四
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2]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理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表达效果。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跟随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如应试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3]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三)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信心,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教学效率。[4]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5]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在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摒弃以往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安排课时的错误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温故也能知新,如此一来,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最适合学习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6]随着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这些教学形式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展朗读能力活动,这既能消除传统教学形式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教《触摸春天》一文中“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一段时,可以播放小提琴曲《沉思》。教师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宁静悠远的乐曲令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和共性,明确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并且根据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安排课时进度,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养成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五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因此,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认真读题的意识。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可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师生共同建立审题常规,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在审题常规中要正面导向,要求学生做到读题认真仔细,切实有效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同时要善于洞察和捕捉学生审题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达到全面理解题意。
1、读题。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这样解答问题偏差就大了。所以,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验证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2、理解题。应用题题意的理解与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以及想象力直接影响着应用题的解答。例如:“光明家具厂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上半年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有些学生在读此题时只能找到一个条件“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问题是“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而找不到另一个条件,无法分析数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另一个条件是“上半年”,也就是“6个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了。
3、分析思考题。正确分析参与四则运算的数字特征及运算顺序,是合理、灵活解答计算题的关键,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途径与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以在计算式题和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切忌让学生养成拿到题不分析、不思考就急于列式计算的不良习惯。要把怎样分析、思考的方法逐步地教给学生。
三、养成检验的习惯,提高解题准确性。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解答应用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如解答结果是“火车每小时行6千米”、“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6岁”、“第二组有学生10.5个”等等,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2、检验列式是否正确、合理。学生列出算式后,可要求学生检查列式是否符合算理。若是综合算式,应指出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再连贯起来检查综合算式是否符合算理。
3、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其方法常用代入法或改编题目。例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盐,用了8天,还剩44千克。平均每天用了多少千克盐?得数应该是“平均每天用7千克盐”。可把结果代入题中的未知数,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另一条件。因为7×8+44=100(千克),和原题的总重量相等,说明计算是正确的。改编题目的检验方法就是将原题逆编成一道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是否与原题相符合。如上题可改编为:“食堂买来一些盐,平均每天用7千克,用了8天后,还剩44千克。食堂这次买回多少千克盐?”得数是“100千克”,与原题所买的食盐是相同的,说明计算正确。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审题方法。
1、计算,要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一看”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次性认真仔细计算,不抄错(或看错)数字、符号,完成后有时间要做到验算检查。
2、解决问题,要学会“一读、二敲、三述、四拟”的审题方法。“一读”指认真读题,准确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注意关键字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把题目骨架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四拟”就是用列表、画图、综合、分析等方法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清楚表达题意,展示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广泛应用正确审题,准确高效解题,不断巩固深化,方能提升审题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六
关键词:
审题能力操作线段图板书。
摘要:
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先从培养审题能力入手,再借助学具操作或画线段帮助思考,最后利用板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人成绩不会考得差,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成绩肯定很差,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由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他应用知识的能力就差,他学了知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数学对他们来说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可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据调查,有许多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审题能力及推理能力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推理能力。
一、抓住关键词分析,弄清题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读题与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第一步出错的话,后面的列式、计算等就会白花力气。根据我对试卷及平时作业的分析,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不理解或不仔细,审错题意而扣掉整题的分数,这是相当可惜的。
审题是重要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多读题目,边读边想,仔细想,想明白,抓住关键词想。如六年级期中考试的一道应用题:题干已知烟筒的底面直径与高,第一个问题是求它的侧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20个烟筒需用铁皮多少平方米。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正确解答,因为问题明确指出是求侧面积,而第二个问题,就有很多学生列错算式,都列成一个底面积与一个侧面积的和,再乘以20。因为弄不明白烟筒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不知道烟筒只有侧面一个面,教师讲解时只需对烟筒的.形状作出解释,或从烟筒的作用引导学生猜出烟筒的样子,其余可放手让学生去做。
其次,读题时要求学生弄清每句话的含义。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如问题是求表面积还是体积,是求速度还是时间,是求工作效率还是工作总量等等。只有审清题意,才有可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二、动手操作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运用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使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虽然很多知识在上新课时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过,但有些知识时间一久,学生可能又全忘了,如果结合动手操作进行某些知识的复习,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已知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及底面直径,求圆锥的高时,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观察操作,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1)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
(2)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多几倍。
再让学生思考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的高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做几道不同问题的题目进行巩固。
线段图可以把题目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些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通过画线段图,观察线段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否则很大一部分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可见,线段图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如:一个数,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3倍,这个数是2.2,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7倍,这个数是3。8,原来这个数是多少?让学生自由读题后画出线段图,师巡视,这样老师既能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能了解学生对哪几句不理解,以便教师有针对有重点地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如学生找不出,可适当引导,3。8与2。2的差等于哪个量的4倍?其余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反馈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学生举手积极,兴致高涨,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教师没有借助线段图,只让较好的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肯定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虽然学生最终也做对了,但可能只是一种模仿与记忆,他们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只能是处于低级水平。
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先去某情景当中,再抽象出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的一种思维过程。线段图是一种既能去某情景当中,又能让学生对数量关系一目了然的工具。线段图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直观化,是学生把生活内容数学化的一种工具,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遇到难题找线段图帮忙的好习惯。
三、板书思维过程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好学生思考得出的解题思路,后进生不一定一下子就会明白,借助板书有利于他们学习思考,使他们有所提高。
如上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指名口述解题思路,师板书。
第一种。
解:设它的小数部分为x,(7—3)x=3.8—2.2。
4x=1.6。
x=0.4。
2.2—(3—1)×0.4=1.4。
第二种。
(1)这个数的小数部分的4倍是几?
3.8—2.2=1.6。
(2)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是几?
1.6÷(7—3)=0.4。
(3)这个数是几?
2.2—(3—1)×0.4=1.4。
这道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还可以引导学生列出:
3.8—0.4×(7—1)=1.4。
2.2—3×0.4+0.4=1.4。
3.8—0.4×7+0.4=1.4。
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看哪一种简便,教师便把那种思维过程写完整。留一定时间给学困生吸收,这样做体现了面向全体,共同提高,使全体学生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优等生思维更加灵活,能同时掌握好几种方法,而后进生至少也能掌握一种方法。
复习解决问题这块知识时,用学具操作,借助线段图,把知识具体化;板书解题步骤,把知识抽象化。这样把具体与抽象结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开发智力,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霞。“读”出数学的精彩。教学月刊,(11)。
[2]吕琴,蒋成荣。让操作实践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学月刊,2005(11)。
[3]于晓霞。对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与做法。中小学数学,(6)。
[4]贾志强。提高分数应用题教学效率的好经验。中小学数学,2007(7/8)。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七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困惑。每当我批改作业、试卷时,总会发现自己曾经讲过的知识点,学生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那鲜红的叉号就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我不禁问自己,讲的那么清晰透彻,学生们为什么还会出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困惑呢?(问大家)那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请各位老师谈谈你的看法。(老师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多老师都提到学生读题不清,对题意理解不够深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审题不清。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之前,我拜访了我们学校几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她们的教学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审题能力,必须下功夫,教师应培养学生出声读题,而且读出“数学味”。
比如: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第一次读一般的,第二次抑扬顿挫读,画出关键字。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比如这样一个例题: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要读懂买来苹果25个,买来梨6个,是两种水果,还要知道吃的是苹果,并且吃了5个,这样就达到了第一个目的。
例题:王老师带着3名同学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7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看完题后,立即提笔写3×7=21(元),只有用心读题,用脑思考,才能发现是“王老师和3名同学”,一共是4人买票,从而才能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老师在读题时,不让学生闲着,读到那儿手指跟到哪儿,认识的字就跟着老师读,不认识的字要随时注音,跟读的过程,学生自然心无旁骛。读数学题,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永远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孩子们为了应付老师而读,于是读便具有负面效应。那我们就应想办法让读数学题变得有趣味性。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1米比较长,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1厘米比较短,就让他们拖短点,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这样读数学题,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了。总之低年级读题讲究“抑扬顿挫”。
中高年级阶段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现”。中高年级读题,强调一个“慢”字,通常要求学生连读三遍,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会断句,会停顿,直至了解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有哪些。
如,三上p44:2题。
科技园内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265人离开,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当学生读完题目,首先要知道有两问,第一,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是求现在剩下的游客人数,第二,园内全天来了多少游客,只需要考虑来的游客数量就可以,跟中午离开的游客数量没有关系。
除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让读题最棒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领读,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这样可以摒弃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和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1)圈关键字,深入理解。
当第一步初步理解题意后,还要学会仔细推敲字、词、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数学题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都要留下脚印,适当的圈一圈,标一标。
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多或少比较好理解。
比如刚才的这道题: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又如四年级的一道题:
(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货车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六上:操场上跳绳的有4人,跳绳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2/5,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六上:p16:7题。
六下p8:例1。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两车用了多少钱?
p13: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例题: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2)细心琢磨,展开题意。
在读题时,有些题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词句来完善题意,
例如:“同学们为地震灾区捐款,一班捐了432元,比二班多捐了37元,二班捐了多少元?”此题中的条件是逆向叙述,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是一班多还是二班多,这就要抓住“比二班多捐了37元”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仔细推敲,并把这个简短的句子补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二班多捐37元”,就是“一班比二班多捐了37元”,转逆为顺,也就是“二班比一班少捐了37元”,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题:一桶水,用去3/4,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例题:一种服装原价105元,降价2/7后,现价多少钱?
例题:芳芳今年6岁,妈妈比她大25岁,再过4年,妈妈多少岁了?
例题:买三送一。
(3)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有些题目,在读题时可以去掉一些非本质的词语,通过缩句理解题意的核心意思。
一下:p20:例5。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个人没来?
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ppt:3个例题。
如同这样的有多余信息干扰的问题,在高年级阶段会出现更。
多,在我们读题时就可以去掉这些多余的信息,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尽管有了前两步做铺垫,还不能急于动手列式,尝试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思维,把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画一画线段图,写一写数量关系式。
前两次王俊平老师对线段图的讲解和汪主任对数量关系式的讲解都很细致清晰,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数量关系式和线段图。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一些小小的借鉴,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数学审题方法,只要是适合孩子的,那就是最好的,更是无可挑剔的。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八
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无论是中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把它列为诸项数学能力的首位。由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所要重视和培养的。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多举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要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是将数的运算和和实际运用与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运算不是单纯的、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为了解决自己或他人的再显示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困难。
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运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一个数学题,看一看知道怎样解就行了,其实运算的合理性,正确性,简捷性,时效性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算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自己体悟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到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计算要给予及时的评价,但切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老师不要代劳,即使做不出来,只需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眼尖,手准,书写清晰,及时检查”的良好习惯。
正确的算法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对计算法则只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时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对算理的教学不容忽视。再则,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要经常进行一些算法易混淆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从反面让学生“扶正固本”。
数学运算的熟练性主要表现在能迅速、合理地进行运算,有些学生往往只会机械的死记公式,生搬法则,其结果是既花费了大量时间,又不能求得准确的结果。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加强速算教学。多步计算的题,其解题方法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好多题都不止一种解法。众多的解法中肯定有一种“又对又快”的。这种算法依赖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分解和组合,依赖于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的应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主动探索速算的方法灵活计算。方法活了,便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运算的目的不一定是追求一个简化的结果,而且要为一定的推理、演绎、判断服务。
不论什么样的计算题都是以基本的口算作为基础的,老师要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由易到难的口算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算法,而且由量变的积累能使学生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生算得多了,熟练了,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学生的知识水品、认知风格、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千差万别,尽管教师总结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讲解的方法,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屡纠屡犯,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运算印象不深,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运算错误的类型进行梳理并分类,归纳,自己进行消化,建立错题档案,时时提醒自己,防止错误再犯。当学生自己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时,他们运算的正确率以及运算能力一定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中基础素质,如何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基础,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焕发课堂的活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九
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我认为学生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学好计算,计算是数学基础中的基础,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数学的能力。我认为同学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计算能力:
一、充分认识计算的重要性平时做作业多用笔算,细心点算。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点,不要认为不是考试,算错了没有关系,到考试的时候算对就行,到真正考试就算不对了。这就要求平时要多严格要求自己,对细心些,多算一些!
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提高运算中的推理能力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性质,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运算的正确性与否取决于推理是否正确,如果推理不正确,则运算就出错。在运算推理中要特别注意等价变换。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看题目要求,看清题意。二看有没有特别的条件,再想想如何列式。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使计算有初步的保证。
五、书写规范,书写不规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有的学生经常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所以,更容易出差错。
六,学习中注意教师及例题的典型示范,明确解题的目标、计算的步骤及其依据。通过典型示范比较顺利的由理解知识,过渡到应用知识,从而形成运算能力。
七、灵活运用公式,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如灵活运用概念、公式,灵活选择运算途径等。数形结合,化难为易。解答数学问题,若用纯代数或纯几何方法去解答,有时造成过程复杂,对运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出差错,若综合一些其他知识,实施数形结合,则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之效果。
八、加强推理训练,注意解题策略,提高运算的简捷性
九、经常总结规律,提高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经常总结规律,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计算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好像建高楼一样,万丈高楼必须从地起。学习计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同时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更好的成效。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十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以教材为中心,以高考为参照,由教师按习题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给学生,组成一个基础型、提高型、竞赛型的训练链,通过机械重复来加强记忆、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这种作业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相适应,它有许多弊端。如今我国开展创造性教育,教育要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用调整作业结构来改革传统作业的弊端是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笔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较典型和生动的高中数学作业新模式。
(1)自选作业。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自编“测验”作业。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互评、互测。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4)研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是对传统作业的结构性调整,针对传统作业的弊端:“问题的提出是课本和教师;数据的提供是课本和教师;解答的外开放性;作业形式单一;作业不鼓励合作;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评价。”而设计的作业模式。我们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研究,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层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交流、共享,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高中数学作业结构中应包含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巩固性作业主要是落实单元教学的知识目标,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公理化与结构思想、函数思想及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性作业是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论证、运算、检验,使问题得以解决。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1)作业的目的性。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2)作业的针对性。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3)作业的差异性。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开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4)作业的重现性。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5)作业的开放性。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十一
判断和推理是逻辑性思维,爸爸、妈妈必须在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去发展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日常生活和实际活动是孩子思维发展的源泉,有位年轻的妈妈是这样引导自己的孩子从玩水的活动中增长智慧的:一盆水,此外是火柴杆、积木、竹筷、铁钉、曲别针、塑料盖、玻璃球……让孩子自己去玩,孩子将各种东西放进水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到水底,孩子在玩耍中发现,木质的、塑料的都是轻的,于是作出凡是轻的东西都能浮在水面上的肯定判断。重的东西都沉在水底,铁钉是重的,玻璃球是重的,所以铁钉、玻璃球沉在水底,孩子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推理。当爸爸拿出一只空铁盒问孩子:“这只铁盒会沉还是会浮?”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沉”。可当盒子放进水中,却高高地浮在水面上,孩子在摆弄盒子时发现盒子是空的,空盒子尽管是铁的,也能浮起来。孩子在玩耍中探索,在玩耍中进行比较概括和判断推理,认识各种物体的体积、重量、形状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例子,给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1、让孩子在玩耍中探索求知。知识不全靠机械的记忆,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发现获得,孩子掌握规律性的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发展。
2、教孩子学用“是……”、“不是……”、“因为……,所以……。”等句式,发展孩子的语言,以养成判断推理的习惯。
3、满足孩子寻找事物原因以及事物间本质联系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耐心地、准确地给孩子解答“为什么”,引导孩子去发现“为什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证明能力论文(热门12篇)篇十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得力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从中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学生修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例如写事的习作,就直接以事件为题,如《学游泳》。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进步。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