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制定,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改进的过程,所以大家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计划。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一
教学背景分析: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实验活动,仔细倾听和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2、实验方法:
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或从4号杯到1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每个小组领取一组(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开始实验。
3、与全班同学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3、分小组实验。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皮筋绷紧时,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皮筋松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尺子怎样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是这样吗?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把预测结果天道记录表中。
3、交流预测情况,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实验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的变化和观察到尺子振动频率的变化,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6.整理数据。
请各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
四、总结。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声音高;物体振动的慢,声音低。出示尺子振动的动画。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二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二)科学知识。
1、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2、通过游戏、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2.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教法设计】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演示引导,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后小结。
【学法设计】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唢呐、铜锣、腰铃等民族乐器各6个以上,两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
【教学预案】。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开放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及实验探究,我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关的学具和实验器材,各组组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创设情景,激趣揭题,5-6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光盘,让学生猜猜里面录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倾听与观察;。
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揭题。(教师板书:听听声音——奇妙的声音王国)。
1、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及填写《记录卡》,认识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出声音。6分钟。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吃苹果、喝汽水、吹笛子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记录卡。
发声物体。
物体类型。
你的发现。
2、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9-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直尺,让学生观察。
教师把尺子的一端放到桌子上面,并用左手压紧它,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子外,然后用右手轻轻一打击,让尺子发出声音。
教师再实验一次(这次较用力打击尺子),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提出假设:“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在各小组内充分地合作实践、研究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3)提出问题:声音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一会儿故意把音量调小,让学生谈感觉如何(声音小);一会儿又故意把音量调大,让学生谈感觉又如何(声音大)。
教师边板书边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音量”。(让学生齐读板书一遍)。
3、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5-7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口琴,让学生观察一遍。
教师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请1~2位学生表演,师生共同欣赏。
(2)提出问题:这位同学吹的歌曲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吹的声音不停地变化着高低)。
(3)得出结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巩固练习(5-7分钟)。
1、电脑投影,出示题目和要求:(利用各种乐器和实验器具发出各种声音)。
a、发出又高又响的声音。
b、发出高而小的声音。
c、发出低而响的声音。
d、发出又低又小的声音。
各学习小组充分实践,师巡回指导。
2、教师按照上述要求演示一遍,并用电脑投影板书。
3、教师赠送“礼物”,(老师边说边将几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激趣后用这几只玻璃杯子奏出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3-5分钟)。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
2、学生谈噪音对人类的影响并讨论该如何减少噪音。
3、教育学生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良好习惯。
4、总结学习所得(学生齐读板书),质疑。
5、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数粒绿豆籽的矿泉水瓶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要轻轻摇晃一下就会发出声音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设计—个实验使摇晃的声音变小或消失?(让学生充分发言)。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去把这个实验做一做,并写好活动记录,下节课汇报。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三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
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
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
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
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
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
5、逐一分析实验任务的内容:怎样做到轻轻和用力拨动。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是指什么。注意倾听尺子发出声音的什么变化。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这两次实验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拨动时怎样避免发出另外的尺子撞击桌面声音。
6、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7、(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一)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板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出示音叉)还记得我们用音叉振动发出声音么,怎样能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9、那音叉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是不是也是遵循了刚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这个规律呢,我们来研究试试。
10、用吊绳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1、(出示小鼓)有没有同学再来使小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12、小泡沫渣放到鼓面演示小鼓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3、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强弱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量、音量单位分贝)。
2、出示啤酒瓶。解说啤酒瓶中装的水多少的区别。这些瓶子敲击之后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你们猜测一下我刚刚是按什么顺序敲击的。
3、想要知道答案,我们来实践一下就知道了。谁要来实践一下?
4、哪个瓶子声音高,哪些较高,较低,最低。
5、有同学能用他身体的部位给我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么?
2、我们再用一个器具:橡皮筋来研究一下。怎样使橡皮筋发声大家还记得吧。
3、怎样研究呢,看一下你们的实验任务(出示课件中橡皮筋实验任务)。学生齐读任务。
5、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6、(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板书: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震动越慢声音越低)。
7、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高低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高、音高单位赫兹)。
1、出示长短不同的铁钉,同学们觉得敲打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么?
2、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
3、演示。
4、出示粗细不同的钢管,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呢?
5、演示。
六、学生表达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四
(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猜猜我是谁?”
(2)引出课题。(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
(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1)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通过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2)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通过敲鼓、弹琴等分辨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等。)。
(1)研究打击力度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一个同学敲,其他同学安静地把耳朵向中间凑听。
(2)完成记录单一。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一)。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来验证声音的强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5)完成记录单二(重点关注:力度一样)。
(6)再次来验证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三、总结回顾,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听听声音,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声音的哪些方面?
四、板书略。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五
1.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3.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知道在不同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
会记录噪声产生的现象和减少噪声方法。
1、各种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
2、棉花、改变“发声罐”声音的计划卡等。
1、易拉罐、玻璃珠、黄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种消除噪声的资料。
师:“声音给我们带来信息,美妙的声音让感到舒服,而噪声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1.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
·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
·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
2. 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3. 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1)了解乐音和噪声。
说说你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讨厌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
(3)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
(4)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4. 阅读与拓展。
由学生阅读并讨论《奇妙的声音》。
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六
说教材:
《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七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八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自然的具体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一环节,因为对于音乐常识较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分辨声音的高低是个难点,特运用app应用来辅助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有益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对于机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孩子的知识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生】有大小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大声说)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老师好!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分开讲【生答】。
分组实验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ppt)。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ppt)。
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1.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2.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1.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2.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1.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2.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10min。
【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ppt)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生答】【生答一个教师弹一个】。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
【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指着黑板)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
【板书】。
音高:高、低。
3.声音高低的变化实验探究。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ppt微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2.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4.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温馨提示:1.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2.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
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一一解答)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把其中一组做完实验的器材拿上讲台)铃声提示坐回原位。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
音高。
低(大、长、粗)。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平板电脑,(温馨提示):平板电脑属于精密仪器,需轻拿轻放。开始演奏!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九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发声时的状态。
鼓
橡皮筋。
钢尺。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
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十
以科学探究为宗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测量――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观察、记录等能力,加强学生测量技能的训练,在使学生发现一杯热水温度下降变化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并发现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中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
师准备材料:水杯、温度计、精确记时工具、米尺、统计图、小黑板(记录表)、红色白板笔、乒乓球各一件、两壶热水。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手拿乒乓球到空中,送开手让乒乓球自由的在桌面上跳动……问:你听到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由慢到快…)。
师:如果让乒乓球在平地上滚,它滚动的速度又会怎样变化?(由快到慢…)。
师:你家里的钟,它的秒针在走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规律呢?(均匀的)。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通过有关生活中规律现象的课前谈话,一方面达到吸引学生注意,调节气氛的作用,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这节课水温变化规律的寻找作好铺垫!)。
一、明确问题,进行预测。
(一)测水温引问题。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板书:热水)。
2、一学生上台测量,教师指导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面。
学生读出来后,师说:我帮你拿着,你把这个温度写到黑板上吧!
3、我想再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一下是多少。请另一生上来读。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通过写既可以复习写法,为接下来的记录做好准备;又可以通过这段时间,让热水温度有明显的下降。)。
4、他们两个读的不一样,谁再来看看?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5、怎么三个人读了三个温度?一杯热水这样放着,是不是总是固定在一个温度不会变?如果接着再测,还会有什么现象?(板书:变凉)。
(以一杯热水变凉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探究,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联系生活的本质。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生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才具有无穷的美丽!)。
(二)预测水温变化。
1、那么,如果每隔3分钟读一次温度,温度下降将会是怎样的?
2、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不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4)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并提示:把你们小组认为对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需要大胆地猜测,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喜欢猜测,也很会猜测。通过这里的猜测,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有效的依托,同时诱发了探究的兴趣和行动的内驱力,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制定计划、收集数据。
(一)制定研究计划。
1、问题:如何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对的呢?学生回答后师述:最好的方法就。
是测一杯水的由热变凉的过程,收集好数据,用数据来证明。
(我们的实验在进行前,为了实验的有序性、科学性及成功,都要做大量的实验前指导。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集散地,在整节课的科学探究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活动过程如下:
1、师倒水,小组派一生取热水。(注意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好,一起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等温度不再上升了,组长举手示意一下。
3、待各组都举手了,师发令:好,开始!把现在的温度记录在0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先等待三分钟,大家可以静悄悄的密切注意温度的变化。
4、师:10、9、8、7、6、…3、2、1三分钟到。把温度记录在三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等待第二个三分钟。
5、同上,直到连续12分钟结束。
(由于中间有间隔3分钟的时间,不利用显的有些浪费,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在得出前面的数据后,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实现规律的发现,为接下来的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科学家通常采用统计图来研究科学规律。下面我们也来画一张统计图。
演示曲线图制作:师出示统计图,我们把这一组数据标在统计图上。第一个数据标在左面的温度标尺上,93℃在这里;下面是84℃……教师依次把各温度数值标在图上,最后用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一条曲线。
化大,后来越来越平,说明变化小了。引导得出热水变凉的规律:先快后慢。)。
4、把你们自己的数据也标到统计图上去,看看你们的统计图是不是也是一。
样的规律?学生小组内完成曲线图。
5、反馈:逐一汇报各自发现的规律。连续几个后,可问: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6、小结发现: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搜集了数据,并把它们画成了统计图,而且还发现了规律----热水的温度在下降的过程中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虽然我们只做了一次实验,但12个小组同时做相当于做了12次,而且结果都一样,证明这就是科学规律。我们平时做实验,只做一次还是不够的,应该多做几次,这样才能总结规律。
四、拓展延伸,引向深入。
1、谁把我们今天发现的科学规律再来说一遍吧?
2、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还会怎样变化?
(温度会继续下降。)。
3、问题: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热平衡)。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意犹未尽的。这样,这节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十一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量、音调的区别;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感受,创设情境,知道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生活中的声音是各具特色、奇妙无比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听各种不同物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具特色的声音。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二、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我设计了制造声音这一环节,即能让学生复习声音由物体震动产生这一知识,又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奠定基础,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材质的物体,大小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等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大小的差异。
学生通过听两次鼓声,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不同。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这样安排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具体因素有关。首先让学生先猜一猜“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在学生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用力大小和距离远近”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的。
四、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具体因素有关。
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两段音乐,深切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再通过学生熟悉的钢管琴体会到声音高低不同的存在,知道声音有“音调”的不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因为有了制造声音的经验,所以能猜出一二,接着同样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考虑到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的高低音,学生辨别有困难,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吉他,二胡,水量不等的试管和大小不同的烧杯。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验证出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长短有关。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主动。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十二
1、 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 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 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 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 学生汇报。
3、 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 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 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 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 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 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 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 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 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 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 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b、铁片c、钥匙 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
a、看起来漂亮 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 )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
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十四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知: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2.技能:分辨声音的变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培养听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听各种声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
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收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引入。
2、活动: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那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听声音的感受。把听声音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活动: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4、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5、作业。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他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的活动中有什么上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