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精选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一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难点1)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教学关键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板。
教学方法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容设计意图。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二
听了靳老师讲的这节解决问题的课,我感觉最大的亮点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环环相扣的课堂,能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提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靳老师从刚开始的温故互查环节,就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然后让学生以这6个步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出示的例题,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完成。每道题都分析了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列示。解答完后提出还需要检验。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解题步骤:整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在这一环境中,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靳老师紧紧围绕教研主题主题“重点导学、疑点导练”,教学目标明确,在导学时言简意赅。例如:每一道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去共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解决问题,成就了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觉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课上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在教学中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议:
1、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
2、有些题可以适当的计算一下。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三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四
数学备课大师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宏丰小学。
王建军。
数学备课大师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五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爱心。
用心。
专心。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爱心。
用心。
专心2。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i=60k。
r()345678910。
i(a)。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1、2、3、4、5。
作业:p146习题5.41、2。
文档为doc格式。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七
公开课上完了,总的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我认为本堂课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定位较准,立足于本校学情。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本节复习是按知识点复习,目的是落实知识点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题型,通过教学来看目标已达成。
二、习题设计合理,立足于思维训练。本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针对性的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学生的解体技巧、方法、思维都得到了训练。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时,紧紧抓住关键词语,突破难点。性质强调“在同一象限内”,而我们学生往往忽略这个问题,无论是怎样的两点,都直接用性质,对此,采用讨论的观点,结合图像观察,让学生看到理解到:在同一象限内可直接用性质,不在同一象限内,一、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永远大于三、四象限内点的纵坐标。这样,非常明了的让学生把最容易混淆的知识分清了,突破难点的同时及时总结出这其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大胆尝试信息技术教学。“班班通”走进了课堂,信息技术的教学正冲击着传统的数学课堂,虽然白板的功能还没完全了解,使用的也不够熟练,但也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灵活性、直观性,对本节课“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多处教学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之处:。
一、预见性不够。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回顾中的第二题,本来打算一点而过,结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老师的预想,老师势必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们一一纠正,从而浪费了时间,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灵活性还不够,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太少。本来想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因为紧张回答问题不积极,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焕发出学生的激情。如果在一开始就用生动活泼激趣的语言导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对少数同学的回答能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不但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坚定学习的信心。
三、角色转换不彻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围绕学生提问的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很少.不能大胆放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今后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上课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只有给了他们情感上的极大满足,学生才会获得渴望成功的动力,我们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努力学习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制作,把它作为教师备课、教学改革的工具,使电脑、网络、光盘、白板等现代媒体成为像黑板、粉笔一样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真正为教学服务。
有反思才会有进步,作为身处课程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积极接受挑战。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八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件
一、 定向导学(5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水费一定,每吨水的价钱和用水的吨数。
2、出示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内容:课本62页例6
1、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2、 时间:5分钟
3、 思考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你是从题中哪里发现的?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判定的?
(3)、列出关系式。
4、跟踪练习
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 合作交流(10分钟)
1、课本59页“做一做”第2题
四、质疑探究(5分)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2、检测
第64页的5、6、7、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九
教学目的:
1.通过检测讲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题组练习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已经学过了正、反比例应用题,今天我们上一节检测讲评课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检测题。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a.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b.日产量一定,天数和总产量。
c.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d.圆的周长和半径。
e.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f.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大家对概念掌握得较熟练,但在应用中可看出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是有差距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先明确是谁和谁,其次看它们是不是相互影响,若是,就看着两种量是不是属于积商关系,积商一定时,就下断论。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不一定发生变化,直接否定。再如,圆周率和圆周长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因为圆周长变化时圆周率并不发生变化,也是直接否定。a、b、c、d、f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且积或商一定所以成正反比例的量,e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但不实际上已定,故不成正反比例的'量。大家一定要把握概念的实质,灵活运用。
二、练一练。
1.计算下列各题:
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3天生产360台,照这样计算,30天可生产多少台?(指名读题)。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订正时请板演的同学先讲一讲,做题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并板书列式:360/3=x/30。
师:这道题,你们觉得他做得咋样?如果工作时间30天不直接告诉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如果再生产27天,一共可生产多少台?
师:同原题比较,这道题复杂在哪呢?
生:原题的条件是直接的,这题的条件是间接的。
生:原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已知的,这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未知的。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呢?(要求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
生:解:设一共可生产x台,360/3=x/(3+27)(板书:360/3=x/(3+27))。
教师提问:3+27求的是什么?把3+27写成27可以吗?
教师强调:列式时一定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生:解:设27天可生产x台,360/3=x/27x+360。(板书:360/3=x/27x+360)。
教师小结:80%同学能做出地一题,第二问题就有点大了。其实象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未变,所以我们都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的。这道题我们可以直接设问题为x,列出这样的比例式(指360/3=x/(3+27))。也可以间接设27天的生产量为x,求出27天的生产量再加上前3天的生产量,就得到了一共的生产量。
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教师订正时请同学讲述解题思路,并板书方程:100x=80*20。
将原题变成:
以上4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讲:通过刚才的变换我们发现,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对应值的复杂化。二是问题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的复杂化。但不管怎样,我们要紧扣反比例的意义,对应用题中两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
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课件。
一、定向导学(5分).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口答)。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自主学习(15分).
1、自学课本p47例2。
思考:
a、表中的两种量是()和()。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越()杯子的底面积就越()。
c、相对应的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一定吗?
d、这个积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是()。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合作交流(6分)。
1、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数学书第4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质疑探究(4分)。
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五、小结检测(4分)。
1、说说反比例的意义,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检测。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3、第51页8题。
4、第51页9题。
六、堂清(6分)。
p51练习九第10、11、12题。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活动,理解成反比例的量,并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
2.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及处理纷繁复杂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
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教具: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3.判断下面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
表一。
高度/厘米24681012。
体积/立方厘米50100150200250300表二。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1.研究表2中高度与底面积的变化规律。
师:表2中的数据是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第42页例3中学生实验的画面。
请同学们口算验证一下,这些杯子里水的体积是相同吗?学生口算验证并填表。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请同学们结合上例小结: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试概括,师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并板书反比例的意义。思考:怎样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4.反比例关系图像。学习了正比例关系,我们认识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知道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刚才例3中的反比例关系图像。
1.出示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汇报。2.填空。(1)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3.判断下面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书的总册数一定,每包的册数和包数。(3)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和西红柿的面积。4.判断。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2.2x5=10,所以2和5成反比例。()。
3.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4.班级学生的总人数一定,出勤率与缺勤率成反比例。()四.拓展应用。
你能举一个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例子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板书设计:
两种相关联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复习猜想导入,引出问题。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关系?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还可能成什么关系?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学生想学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学生大胆猜测,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由此导入新课。
达成目标: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1、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2、情境导入,学习探究。(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高度(厘米)。
底面积(平方厘米)1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根据列表,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教师小结: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归纳总结反比例的意义。(7)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达成目标: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归纳总结。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课后做一做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学习。
达成目标:学生利用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学会分析并进行判断。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达成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反比例。
高度(厘米)。
底面积(平方厘米)10。
体积(立方厘米)。
300。
300。
300。
300300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三
1、大家好,我是西街小学的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满足的条件:两种量成相关联的量,意思就是说这两种量有关系2它们乘积一定,这决定了两种量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一种量随着另外一种量增大而减小。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学表达式代替:xy=k(一定),满足这个式子就可以证明出他们是反比例关系。接下来我们观察这个等式的特征。等号右边是一个定值,等号左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抓住反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的特征,对于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结合练习题进行讲解。
二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全班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人数根据常识我们知道,组数和每组人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组数乘以每组人数等于全班人数,根据条件可知全班人数一定。所以组数和每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
(2)生产手机的总量一定,工作时间和效率。
同样工作时间和效率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工作时间乘以效率等于工作总量,有条件可知,手机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生产时间和效率成反比例关系。(3)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生菜的面积。
黄瓜和生菜的面积是相关联的量,但是黄瓜的面积+生菜的面积=菜地的面积,不符合乘积一定的条件,所以不是反比例关系。通过上面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判断两种量是否相关比较容易,重点在于判断乘积是否一定。
二、填一填。
(1)平行四边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关系。平行四边形中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首先能够想到它的面积公式,底乘以高等于面积,我们让面积一定,就刚好符合反比例关系的表达式,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三角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关系。同样我们会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乘以高除以二等于三角形的面积。这个等式与我们的反比例的数学表达式有所不同,等号的左边多个2怎们办?我们可以通过等式的性质对这个式子变形,两边同时乘以二就可以得到底乘以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积乘以2。我们让三角的面积一定,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一定的。这样就符合我们的关系式。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也成反比例关系。对于第二题,我们主要是对相关的公式进行变形然后判断。
三、有x,y,z三个相关联的量,并有xy=z.(1)当z一定时,x和y成()比例关系;(2)当x一定时,z和y成()比例关系;(3)y一定时,z和x成()比例关系。
我们看第一题,x和y直接满足了题目中的条件xy=z,所以很容易判定是反比例的关系;第二题,当x一定时,我们就把x放在等式的右边,x等于z除以y,满足了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所以x和y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判定第三题,y一定时,我们就把y放在等式的右边,y等于z除以x,满足了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和z成正比例关系。这种题型就是考察对代数式的转化能力。一般可以通过对代数式进行变形,把两种相关量写在等号的左边,不变的数写在右边。在看他们是乘还是除,继而判断是什么比例。以上就是我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谢谢。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目标解读:
1、学生认真度学习目标。
2、理解目标。
(三)自主预习:
理解:哪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什么是反比例关系?请举例说明。
(四)检查预习。
(五)合作探究活动一:
1、学习例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3、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活动二:
1、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
3、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活动三:
1、.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教材第51页第9、10题。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六)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51~52页第8、14题。
(七)总结归纳: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变化。
xy=k(一定)。
积一定。
学习例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发现规律:(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教材第51页第9、10题。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51~52页第8、14题。
反比例教学反思(六年级)今天用《反比例的意义》作为校内的研究课,这节课是上周六临时决定的,本来是要用复习单元《量的计量》来上的,但是担心毕业班后面的时间会很紧,所以临时决定提前。不过,我想不管什么的课,只要教师的素质高,一样能上出精彩,不能因为内容好上而选来作为公开课,相反,越是难上的课就越要拿出来研究研究,因为研究课就是供大家来讨论研究的,这样,以后上到同样的内容时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难上才越能体现功底,并且这样的课上过之后,其他内容的课就会显得不是很难了,因为在信心上占有了优势。
周六决定了这节课后,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请师傅过目,在和师傅及其他几位老师研究过后,大家的意见是: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这个内容时是最麻烦的,因为这个内容十分抽象,所以,这节课的容量不宜太大。我虽然没有教过六年级,但是看过教材之后,也觉得这部分内容容量比较大,其实也不能说是容量大,就是比较抽象,如果学生学不好、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就比较麻烦,就会影响到这节课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十分注意容量问题,能精简的精简,尽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设计的思路。
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是反比例。通过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习先奠定一定的基础。因为,后面我们要通过学习来验证猜想的对不对,通过验证后,之前猜对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就会得到满足,同时也培养了估计的能力,这也符合《课程标准》培养估计能力和推理的要求。在初步的猜想之后,用了一段小动画来直观的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这个动画我做错了,后来经大家的提醒,我把这个动画作了修改),这个动画是这样的: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习,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因为担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赶着上的),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下午教研活动时大家发表了意见,其中那个动画大家讲的最多,我也知道动画做错了,所以已经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后面的总结,大家认为这节课没有必要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这节课的内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但是我却不这样想,首先这部分内容不是我的预设生成,而是非预设生成,学生能想到为什么不趁热打铁比较一下呢?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下节课要专门讲的,在这里为什么不可提一提?学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吗?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决定把这个环节添上去。另外大家还认为这节课光练习说了,没有什么写的练习,光会说,那作业怎么写?没有经历写的练习,学生会吗?我想,这的确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时也增添了进去。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满满当当,不多不少了。
下面是我整理之后的教案和课件,大家看看,提些建议啊!
原文地址:http://内容来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五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六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七
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2~4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二)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南昌吗?你知道萍乡到南昌需要多长时间吗?(媒体显示:几年前,我乘坐由萍乡开往南昌的k8727次列车需要4小时到达,现在改乘d117次列车,只需2小时5分钟,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类型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反比例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谈话导入:
师:咱们一块做几道题判断一下。出示:
1、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2、单产量一定,总产量和面积。
3、加数一定,和和另一个加数。
4、每张纸厚度一定,总厚度和纸的张数指名说并说请判断依据。
师:看来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不错,学完正比例接下来我们该学习什么了?(生答)是啊,有正就有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反比例)。
二、学习。
师:既然正与反意义是相反的,大家猜想一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生猜想)。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用事实来验证。独立填写研究单,然后在组内交流。
学生自己填,在小组活动,师巡视学生台前展示交流。
师:对于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要点是什么?
指名说,(大屏幕出示红色字)。
师强调:要想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除了要相关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这两个量乘积一定。
出示表格,明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关系,对于今天学过的内容,大家还有疑问吗?
三、练习。
1、书上51页8、9、10题,独立写,集体交流。
2、书上51页11题,指名交流,说理。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师: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学过的知识学习了新的内容,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并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相信我们会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