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每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掌握一些编写小学教案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二、(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2、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谁?谁最低?
(2)比较黄山和泰山谁高?
(3)恒山和华山比较,哪座山比较高呢?
三、自主学习。
根据提出问题选择一到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四、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五、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吗?
()()()()。
六、提高训练。
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指导学生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七、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1、收玉米。2、比较大小。
八、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比一比。
位数不同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l个笔画和l个偏旁“少”。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准备:
词卡和图片。(黄牛、猫、鸭子、鸟、树、花等动植物的图片.苹果、枣、杏子、桃等水果的图片。量词卡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识词。
1.看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哪些动物植物?
2.词卡与实物对应。
学生将带拼音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音节、词语。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先请个别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最后开火车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卡讣学生认读。
二、学习韵文。
1.自己读韵文。
2.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认识量词。
图上的杏子和桃子有多少?
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做?桃子呢?
图上其他动物或植物到底有多少?哪个小朋友能准确介绍一下?
提出疑问,开展互相解疑的活动。
3.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
三、巩固记忆生字。
1.学生选择生字,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
2.选择生字进行组词、说句的练习。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课件演示“牛、羊”的笔画顺序。学生试写一个。
2.出示“小”,让学生观察该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钩。
3.教师范写“小”,学生仿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看图说动物、植物的数量、名称。
二、扩展延伸。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准确使用“颗、群、堆”三个量词。
(1)数枣的时候可以一颗一颗地数,数哪些东西还可以用“颗”数?
你发现用颗数的时候,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数鸭子用“群”,在哪些时候还可以用上“群”?
用“群”数,告诉我们什么?
(3)数杏子时用“堆”,在哪些时候也可以一堆一堆数?
用“堆”数,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行吗?为什么?
2.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学生说一说。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三
设计思路:让学生懂得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一个偏旁“提土旁”。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准备:
老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录音带。
学生:课前给你认识的动物、水果做名片。
学习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图,同时播放音乐。
今天,老师带着小弟弟要到乡下奶奶家去玩,那儿可美了!你们想去吗?(想!)好!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课件出示情境图,农家小院。)。
二、认识动植物名称,初步认词。
1、认读带拼音的词。
小朋友,你们看,奶奶家的院子里,好东西可多了。你找找,说说你最喜欢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图上相应位置出示相应名称的词(带拼音),并读词。例:当学生说出“黄牛”这个词时,老师说:“你想跟它交朋友吗?请你亲切地叫一下它的名字。”学生齐读名称。然后播放“黄牛”的叫声。老师:“你看,它开心地向你问好呢!”
2、去掉图片读词。引导学生发现。
(1)(课件演示)不看图,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一边叫一边想: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分两类)。
(2)是呀!这些词宝宝是从两户家庭里跑出来的,你能把他们领回去吗?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把词语分成两类。(不带拼音)。
(3)连读词语,注意读得轻快、跳跃。
三、初步接触童谣。
1、听录音朗读。
看到那么美的农家小院,小弟弟开心极了,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童谣,你听!(录音播放童谣)。
2、学生自由朗读。
有趣吗?这首童谣就在书上第90页,大家快打开课本看看。(学生自由试读,读不准的可请同桌帮忙。一边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童谣在比大小和多少等)。
四、自主认字和识词。
1、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2、交流汇报。(2组,一组重点指导识字的方法:生活中识字,电视、广告、姓名、课外书等。另一组重点指导生字的正音。)结合汇报了解量词(群、颗、堆)的用法。用这三个量词说说生活中的事物。
五、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1、游戏:过关斩将。
咱们该回家了,可路上设置了关卡,谁能读出生字来,才能通过,咱们快行动吧!(课件出示迷宫图)逐个认读生字。
2、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终于到家了,小弟弟把奶奶家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大家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课件出示句子:
奶奶家的院子里有苹果树、红枣树,树下躺着黄牛、小猫。桌上放着一堆杏子、一个桃。一群鸭子回家了,一只小鸟飞来了。
六、拓展识字。
小朋友可真棒!跟老师到奶奶家玩了一趟,学会了那么多的字。你们还认识哪些水果和动物的名字呢?请你来介绍给大家。学习小组展示生活中认识的水果和动物名。
七、课堂总结。
小朋友真了不起,已经认识了那么多的字,愿你们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八、课后延伸。
回家后给家里的物品贴上标签。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四
一、激起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师生互比年纪、身高,提示学生发现问题,引入课题。
二、开展竞赛活动,复习生字、词语、课文。
1.小组间开火车,赛读生字。
2.指名两组比赛开火车,赛读词语。
3.课件示图,师生齐读课文。
三、运用插图、实物进行对比,理解“群”“颗”“堆”的意思。
1.“群”
(1)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
引导学生发现“一群”比“一只”多。
(2)出示“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企鹅”的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群”表示数量多的同类事物聚在一起。
(3)拓展说话:一群。
2.“颗”
(1)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枣、西红柿-花生、罗汉果-莲子、乒乓球-珠子,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2)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3)拓展说话:一颗。
3.“堆”
(1)看图,比一比“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初步感知“堆”
(2)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自己带来的可以用“堆”表示的东西。
(3)指名汇报。
(4)拓展说话:一堆_______。
四、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小组协作学习: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摆一摆,说一说。
五、运用语言积累,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观看课件,仿编韵文。
情境一:菠萝和梨;情境二:葡萄和桃子;情境三:马和兔。
3.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4.指名汇报。
六、写字练习。
六、写字练习。
1.课件出示生字,伸出食指跟随电脑书写笔划。
2.仔细观察,自主探究: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练写生字,展示评议。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五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比一比教案二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比一比》教学设计二广西南宁园湖小学李肖莉。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四个字。认识亅和土。
2.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学习,学习运用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仿编韵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图片和实物若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起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师生互比年纪、身高,提示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引入课题。
二、开展竞赛活动,复习生字、词语、课文。
1.小组间开火车,赛读生字。
2.指名两组比赛开火车,赛读词语。
3.课件示图,师生齐读课文。
三、运用插图、实物进行对比,理解群颗堆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1.群。
(1)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引导学生发现一群比一只多。
(2)出示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企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群表示数量多的同类事物聚在一起。
(3)拓展说话:一群。
2.颗。
(1)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枣、西红柿-花生、罗汉果-莲子、乒乓球-珠子,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2)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3)拓展说话:一颗。
3.堆。
(1)看图,比一比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初步感知堆。
(2)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自己带来的可以用堆表示的东西。
(3)指名汇报。
(4)拓展说话:一堆_______。
四、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小组协作学习: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摆一摆,说一说。
五、运用语言积累,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观看课件,仿编韵文。
情境一:菠萝和梨。
情境二:葡萄和桃子。
情境三:马和兔。
3.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4.指名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课件示生字,伸出食指跟随电脑书写笔划。
2.仔细观察,自主探究: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练写生字,展示评议。
板书:
比一比。
羊图。
群
蚂蚁图。
颗
企鹅图。
堆
教后自评。
《比一比》这篇课文的课题就充分说明了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地使用一些量词。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活用教材,创设语文实践的良好氛围。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六
一条绳子一串香蕉。
3.学生选择生活中自己认识的物品进行说量词比赛。
4.创编儿歌。
5.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三、比一比谁说得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比一比教案的内容。如有更好的建议请加微信(志远网络)告之我们!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痛体积的液体在不同粗细容器中的高度变化。
2、初步理解体积的守恒,知道物体的体积不随容器的形状、大小的变化而改变。
3、发展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粗细不同的矿泉水瓶各一个(装有等量的水,一瓶红色,一瓶绿色);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空瓶;等量的橡皮泥活动过程:
3、幼儿讨论:为什么水变成一样多了?是怎样比较的?
4、引导幼儿观察刚才盛水的两个瓶子,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引导幼儿发现并总结:装等量的水,粗瓶子液面低,而细瓶子液面高。
2、幼儿讨论:谁用的橡皮泥多?谁用的少?怎样比较的?
3、请幼儿演示比较、并表述比较的过程与结果。
4、再次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请幼儿观察:橡皮泥的总量有没有改变?变的是什么?幼儿感知思考:物体体积的大小不随形状的变化而改变。
三、游戏:我会变规则:教师说长高了,幼儿就站直;说变矮了,就蹲下;说变圆了,幼儿抱成球状。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体积的守恒。
活动反思。
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物体多少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八
活动目标:
1、复习认识1-4的数字形,引导幼儿能用手指头表示数字1-4。
2、初步学习点数,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数卡1-4、点卡1-4。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用儿歌引出活动主题:“一像小棍细又长,二像小鸭水中央,三象耳朵能听话,四像小旗迎风飘。我们这首儿歌念到了数字宝宝4,那现在我们就请它们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二、基本部分。
1、游戏:我出几你念几。出示数字宝宝,请幼儿念出卡片上相应的数字。
2、用手指表示数字。
教师带领幼儿用手指表示1、2、3、4,同时纠正幼儿的错误手势。
3、游戏:我来说你来比。教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一边说出数字,请幼儿用手指来表示。也可请幼儿担任小老师。
4、游戏:找朋友。教师出示点卡,与幼儿一起学习点数,并说出总数,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数量。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些小动物,他们说想给自己找一个数字宝宝做朋友,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它们吧。”“我们一起来数数这张卡片上有几只小狗。”
三、结束部分。
检查数卡与点卡的对应是否有误,发放小贴纸鼓励幼儿。
师:“现在小动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我们再来检查看看它们都找对了没有。”“小动物们说谢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它们有礼物送给小朋友(发放贴纸),现在它们要回家了,下次再来和大家一起玩吧,再见。”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九
一、游戏:碰球(7、8)。
二、出示图片帮幼儿理解图意,并比一比。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图上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苹果?指着让幼儿点数。
2、你们再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些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不一样,有的在树上,有的在树下。)。
三、按不同属性分类并比较数量。
1、师:刚才小朋友都看出来苹果的颜色不一样,那么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请幼儿说以说,老师记录。
2、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树上有几个苹果?树下有几个苹果?(方法同上)3、老师帮你们记录下数字,谁来帮老师算一算。红苹果比绿苹果多多少?6比4多几个?并列一道算式,算出结果。老师帮助记录:6-4=2,树上有多少苹果?树下有多少苹果?7比3多多少?列式7-3=4。
四、幼儿操作1、幼儿画册3p19比一比在算一算多多少,并在记录纸上列出减法算式。
2、教师指导幼儿边看画册边记录。
3、让幼儿说以说结果。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十
1、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2、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3、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难点: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1、操作材料: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套娃等等。
2、演示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出示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两个娃娃)我把她们都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看看这两个娃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娃娃比小娃娃高,小娃娃比大娃娃矮。)”
2、再出示一个中娃娃,引导幼儿比较。
“我还有一个娃娃,我也把她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并放在这两个娃娃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娃娃。看看她比哪个娃娃高?比哪个娃娃矮?(比这个小娃娃高,比这个大娃娃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高矮。
“刚才我们的娃娃比过高矮了,那我们小朋友也来比一比吧,我先请这一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你们都站在平平的地板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子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
“我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地板上,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看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比一比,再请这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同上。
三、幼儿和树小组比高矮。
1、幼儿和大树比高矮。
“现在我请小朋友和别的东西比一比,知道是什么吗?(树)我把树放在平平的地板上,树高还是矮啊?(不知道)要想知道树是高还是矮是要有东西和它比的,那我请这组的一个(中个)小朋友来和这棵树比一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出示小树。“你们说是小朋友矮,那我还有一棵小树,也把它放在平平的地上,看看现在是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那小朋友和两棵树比一比是(小朋友比大树矮,小朋友比小树高。)”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和树比一比,再请那组的一个(高个)小朋友上来。谁最高?谁最矮?(大树比小树高,,大树比小朋友矮。)
小结:高和矮是要通过比较以后才能知道的,单独一个东西不能判断高矮。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有高有矮,请你们在桌子上去比一比,按高矮来排排队。”
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
(1)按瓶子高矮排序;
(2)按套娃的高矮排序;
(3)用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4)按杯子高矮排序;
(5)按小棒高矮排序。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一
在数学区中,可提共排序板、动物与食物想匹配的材料,如小兔子和萝卜、小狗和骨头等,请幼儿用一一对应比多少的方法比较动物与食物的多少。
活动目标。
1、愿意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
2、按要求正确地在排序板上摆放,并尝试一一对应地方法比较俩组物体的多少。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一对应的俩中物体的多少。
2、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多谁少后,引导幼儿说出多的是谁少的是谁。
活动准备。
玩偶、书、小筐。
活动过程。
1、小熊请客。
2、小狗小猫排排队。
3、小狗小猫谁多谁少。
4、幼儿操作活动。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十二
活动目标:
1、能对同类物体进行不同属性的划分,并依据不同属性来分别比较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带量运算。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图片,幼儿画册,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球(7、8)。
二、出示图片帮幼儿理解图意,并比一比。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图上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苹果?指着让幼儿点数。
2、你们再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些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不一样,有的在树上,有的在树下。)。
三、按不同属性分类并比较数量。
1、师:刚才小朋友都看出来苹果的颜色不一样,那么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请幼儿说以说,老师记录。
2、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树上有几个苹果?树下有几个苹果?(方法同上)。
3、老师帮你们记录下数字,谁来帮老师算一算。红苹果比绿苹果多多少?6比4多几个?并列一道算式,算出结果。老师帮助记录:6―4=2,树上有多少苹果?树下有多少苹果?7比3多多少?列式7―3=4。
四、幼儿操作1、幼儿画册3p19比一比在算一算多多少,并在记录纸上列出减法算式。
2、教师指导幼儿边看画册边记录。
3、让幼儿说以说结果。
活动反思。
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物体多少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三
根据新《纲要》中的第二条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及第四条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了能提高本班幼儿各方面能力水平及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针对本班幼儿存在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为了让本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活动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组织教学方法:
1、观察讨论法。
在活动导入部分设计了让幼儿观察,发现问题,产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幼儿思考解决数学问题。讨论法是让幼儿去说,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表述能力。
2、演示验证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采用此方法。演示验证法是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验证结果。
3、尝试操作法。
采用此方法能够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幼儿是主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因此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以发展。
4、记录法。
对测量的结果作记录,是对记忆的延长,并能让幼儿学会做事情的记录方法。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汇总14篇)篇十四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