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教学计划的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一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今天读到“茅檐低小”“白发翁媪”时,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也许有些凄凉、衰败,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活动联系起来,传达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温馨、充实、和谐。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古时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二
教学分析:
《责任》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写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单元所选三篇讲度课文全部为写中外优秀人物事迹的文章,要求通过学习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责任》就写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童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童年时的里根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的玻璃。
父亲要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暂时借给他15美元赔偿邻居的玻璃,并要求他必须想办法把这15美元还给父亲。小里根靠打工、捡破烂儿挣了15美元,他把钱还给了父亲,得到了父亲的夸奖。许多年后,当了美国总统的里根说,当年这件事使他懂得了做人的责任。文章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负责的人。
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批注自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喜欢表现自我;虽然不全是独生子女但大部分都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呵护宠爱之下,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的意识。根据这些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
自学—辅导式、创设情境学生表演法、图片展示法、阅读法。
教学手段:
表演法、图片展示法、阅读法。
技术准备:
将“打碎玻璃——借钱——还钱”这三个场景的图片,做成幻灯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抓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特征,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2、通过情景表演感受人物心理,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3、合理想象。并能把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指明“剧本”
(设计意图: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示本课主要任务和内容)。
(出示里根小时候的图片和成为美国总统后的照片,幻灯出示)。
同学们,这是谁?
1、指明学生复述事件。
2、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7.责任。
起因经过结果。
打碎玻璃——借钱——还钱。
小里根行为。
小里根心理:()()。
3、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当小演员,小组合作选一个你最有感触的场景研究透彻并把它表演出来,课后让大家评评谁是本节课的最佳演员!
二、“演员”排练。
(设计意图:第1/2/3部分是重点段落,采用学生自学批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特征,为下面表演做准备。)。
1、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提示要求。
(1)其余同学边听便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有关小里根行为的词句。
(2)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
2、学生根据要求读书、圈画,小组交流安排角色及剧情教师巡视。(注意确保每一个场景都要有人来演)。
三、我是小演员。
(设计意图: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受小里根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此同时观看表演的同学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评价表演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顺其自然地认同并产生责任感。)。
第一幕:打碎玻璃。
人物:里根,小伙伴若干,老人,旁白。
剧情: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自演。
剧评。
1、请你对照课文,看看他们把情景表演的全面吗?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你觉得这组同学谁的什么地方表演的特别好?
(设计意图: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
提示:小伙伴“纷纷逃跑”;
小里根“低头认错”、“哭”
3、小里根(演员)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难过、委屈。并请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第二幕:借钱。
人物:父亲,母亲,小里根,旁白。
剧情: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自演。
剧评。
1、请你对照课文,看看他们把情景表演的全面吗?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你觉得这组同学谁的什么地方表演的特别好?
(设计意图: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
提示:小里根“怯生生”、“飞快地跑”
父亲“冷冰冰”、“严肃”
母亲心疼。
3、小里根(演员)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为难、胆怯。并请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父亲母亲(演员)你们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父母的表现大相径庭,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第三幕:还钱。
人物:父亲,小里根,餐馆老板、收废品老板等若干,旁白。
剧情:学生根据课文自编自导自演。
剧评。
1、请你对照课文,看看他们把情景表演的全面吗?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你觉得这组同学谁的什么地方表演的特别好?
(设计意图: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
提示:小里根“终于”、“郑重”
父亲“高兴”
3、小里根(演员)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吗?当时怎么想的?
(自豪。并请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四、对比朗读。
(设计意图:重点内容重点提示,让学生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朗读的环节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1、文中出现了父亲的三次语言,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一样吗?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气的不同?
3、成年后的里根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感想?齐读最后一段。
4、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拓展,合理想象。
把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写成一段话。(设计意图:强化教学效果,并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三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作品。文章弘扬亲人之爱,无私之爱、朋友之爱等,揭示人与人之间无比美好的真情。《“番茄太阳”》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与盲童小女孩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抒发了“我”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篇文章给人一种柔柔的美,在平淡之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于细微之处催人奋进。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无疑是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朗读指导尤为重要。
1:朗读作者补充背景的作品片段,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她叫卫宣利,她是一位女作家。读过她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出示,师配乐读):
这是一个情感世界的文字花园,她用双手在键盘上敲击,诉说着生命中爱的奇迹。《番茄太阳》同样也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我们读这样的文章一边读,一边就好像跟她说话一样。我们要读明白,她在跟我们说些什么。下面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给大家读?(指名读)。
师:你知道,卫宣利阿姨在第一自然段里告诉你什么了?
师:对,她告诉你她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但是,她还有一些话,没有跟你讲,你再读读她这篇文章。
(出示,师生集体接读)卫宣利作品——《流泪的月饼》片断。
1.年前,我17岁,生平第一次被抬进了医院,就再也没能走着出来——我的腿,在那场意外的车祸中瘫痪了。起初,我并不知道病情的严重。17岁,还是不谙(n)世事的年龄。从来没有想过,生命会以这种残烈的方式让我刻骨铭心。
师:了解了一个人的身世,知道作者她在倾诉什么,你的朗读就会读得好,现在谁再来读这段话?(生读)你看,这次的朗读,就有了变化,因为知道了卫宣利阿姨遭遇的不幸。老师还要告诉你,24岁那年,卫宣利阿姨因为婚姻,跟自己的父亲大吵了一架,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以写作为生,但是投出去的稿子,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体会一下,自由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2:补充朗读作者其他作品片段,升华爱的主题。
师:课刚开始我们读了作者卫宣利《流泪的月饼》片断,现在我们再读读她的作品。(配乐,师范读)。
1.卫宣利作品——《两双球鞋》片断。
以后,我就穿着这双鞋,在医生的指导和父亲的扶持下,开始了艰苦的锻炼。
后来,曾被断言不能再走路的我学会了扶着双杠走、拄着双拐走,走出绝望,走出封闭,走向了社会,走出了我自己的一片天!
2.卫宣利作品——《流泪的月饼》片断。
如今,的时光过去,我终于用手中的笔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绝望的小女孩儿了。但是那个流泪的中秋节,那团流泪的月饼,仍然留我心最深的地方。我终于明白父亲的话:人生也像月饼一样,要由各种丰富的滋味才能圆满起来。
3.卫宣利作品——《心上的耳朵》片断。
是的,她的心上有一双耳朵,听得见花开,流水,鸟鸣,虫语;她的心里种了爱,早已开成一朵灿烂的花;她的心里有舞,所以醉了世界。
师:卫宣利在《番茄太阳》这篇文章前题写过一句话,我想现在同学们能读懂这句话了。
(出示反复读):“心里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
师:我们是否还可以这样说------。
(依次出示)心里有了快乐,____就不远了。
心里有了____,____就不远了。
师:我想,一颗明亮的番茄太阳已经透过小小的课堂温暖了更多人的心!(分段分组读)如果你有一颗“番茄太阳”,你想把她送给谁呢?(出示爱心传递图)。
三、案例反思。
好的阅读拥有的是深度胜于广度。对于好的作品,只有一遍遍朗读文字,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感作者之所感,成为作者的知音,丰富自己的积淀,培养高尚的情操。正如《“番茄太阳”》课文作者卫宣利所言“我们认真地阅读,一面可以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人生,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在境地相同的情况下,试验他的人生态度与我们有多大程度的吻合。”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补充背景朗读材料,听到他们在课堂上成长的声音。因此,课堂中我分前后两个阶段共出示了作者卫宣利的四段作品片段(《两双球鞋》《流泪的月饼》《心上的耳朵》)。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朗读材料,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课文选入时把第一段改成一小段,非常简洁,只强调了我生活艰难与心情的灰暗,适合于四年级孩子的视野。生活因何艰难,心情因何灰暗?这是文章的暗线,也是理解文本的引线。
拓展朗读是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一座桥梁,迅速抓住“生活镜头”,让学生明白“生活即文字”,读文字就是读生活,学语文就是解读心灵。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朗读材料指导理解,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通过朗读,联系教材的上下文的意思,实现“无师自通”的目的。
2.比较鉴赏,选择有一定联系的作品与课文进行比较朗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阅读素养总结拓展时设计第二次课内外衔接朗读了三个片段,文字的情感与第一次拓展朗读截然不同,充满爱的温暖。如何理解一个五岁盲童带给成人世界的温暖及“番茄太阳”表达的爱的传递意义,学生深度阅读,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朗读材料,潜移默化引领学生向文字更深处漫溯。其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教学中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对朗读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在课堂正确的朗读指导下使学生理解作者作品之间的内在情感关联点,明白朗读一段文字就是朗读一个人。获得学生朗读品悟作者情感世界的文字花园,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最终留下语言,留下人生的启迪,留下乐观生活的信念。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五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六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七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八
(自设话题)。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能进一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在讲述中培养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注重多向互动,提高交际实效;注重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自然,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为课上的交际作准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凭借课本插图,引入交际话题。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读图,说说画面所展现的内容,知道这节课要说的是秋天的事情。
2.讲一讲家乡的秋天、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内容说开去。
3.师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是的,秋天是个五彩斑斓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无尽的快乐。在这美好的金秋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讲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板书交际话题:秋天的快乐)。
二、播放活动情景,明确交际重点。
师过渡:同学们请看录像片段,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说说让你感受到快乐的是什么?
1.情境一:班级学生秋游情景(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秋游录像片段,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秋游那一天,我看到了美丽的枫叶,它们有黄色的、红色的,在那郁郁葱葱的松林中显得十分耀眼。我还拣了几片枫叶,用它们来做书签。
师:很好!你不仅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还享受到用枫叶做书签的乐趣。
生:看了录像,我想起了秋游时和林林同学一起采集野白菊花送给王老师的情景,王老师可高兴了。
师:王老师很高兴,为什么高兴能说一说吗?
生:王老师说野白菊花能明目清火,可以泡菊花茶喝。
生:……。
2.情境二:学生到果园参观,和果农一起采摘果子(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看了刚才的录像片段,你想说些什么?
生:果园里的果子种类很多,有火红的柿子,金黄的橘子……看着它们我可高兴啦!
师:看到丰收的果园很高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从农民伯伯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的口袋里一定又多了不少钱。
生:看着录像,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可爱的果子,想起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师:能说说哪些果子可爱在哪里吗?
生: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梢多么惹人喜爱,水灵灵的葡萄像珍珠一样真好看,小石榴还张开嘴巴向我微笑呢!
师:你说得太棒了!是啊,看到丰收的景色怎能不高兴呢!
生:……。
(在学生讲述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交际的重点在于把秋天的快乐说具体,老师的指导语言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以便为学生作出示范。)。
三、回忆生活经历,说出秋天的快乐。
1.回忆生活说话题。
(1)学生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回味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指名说说自己所回忆的事情,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在学生说话题时,老师要提示学生说清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事情,是做什么事情感受到的快乐,以触发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拓展交际话题。]。
师过渡:从刚才同学们说话题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秋天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说给大家听。(课件出示讲述要求:要把秋天让人感到快乐的地方讲清楚,要说出自己的快乐,要让人听了受到感染。)。
2.自主准备,自己说给自己听。
在学生自主准备时,可提示学生先想一想自己要说哪几个方面,然后再说一说。
3.小组合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1)学生分组。(学生的分组要注意不同地区学生的合理搭配,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
(2)学生小组互动交流,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中去,并依据交际要求作相应的指导,物色在班上交流的人选。
4.多向互动,让全班同学分享“我”的快乐。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就自己所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从大家的表情中老师可以感受到你们的交流一定非常精彩,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让我们一起分享秋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我们来比一比、评一评,看看谁的介绍最能吸引大家。
全班的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
(2)要注意让没有经历过体验某种秋天快乐的同学,在听后提出自己不明白、想知道的内容。
(3)同学的补充要根据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童年经验参与交际。
四、拓展训练时空,为习作作准备。
1.师总结谈话:这节课,同学们个个都能说会道,在交际中,我们感受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快乐,让我们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去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妙吧!
2.拓展训练:开展留住秋天的快乐的活动,凭借我们灵巧的小手,把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画下来,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邻居家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图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九
教学目标:
1、明确古诗词中考考点。
2、熟悉古诗词中考常考题型。
3、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鉴赏课内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把握品析古诗句、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练运用古诗词中感悟情感主旨,和字句赏析类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一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点之一,但也是大家丢分最多的阅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见答题技巧。
二、活动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一学)。
学生根据近三年泸州市的古诗赏析中考题,归纳考题的特点。再分小组合作完成《醉花阴》的诗词赏析。
1、学生谈中考诗词题型特点,(教师明确),以及读古诗的.步骤。
2、听朗读后有感情朗读《醉花阴》。
3、学生讲述该诗的内容,以及简介作者。
4、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诗词赏析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和答题模式回答。
5、总结答题模式。
三、活动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一练)。
1、学生阅读《望岳》,根据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的中考题的两个出题的角度为《望岳》出两题,并附上参考答案,看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2、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诗词鉴赏阅读时,只要我们牢记这几点,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势,多练习,多总结,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mp3音乐。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4、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
(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通过唱来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批画父亲与姐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方法,感悟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教育。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渲染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文中省略号所表达的情感,渗透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父亲的无奈与为难。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圈点批注,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体会关键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抓阄”(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美丽宁静的小山村里,小姐弟俩放牛归来了,因为明天就要开学了,他们追逐着、嬉笑着,真高兴啊.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画面啊!然而因为家境贫困,此时父亲正准备用抓阄这种古老方式,决定他们谁能去上学的命运。父亲该怎么开口和两个孩子说出这件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座偏僻的小山村,走进这户普通的农家小院,走进父子三人的内心世界,去细细体味这份至纯至美的真情。
二、精读父亲表现,感悟父爱情深(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父亲的描写感受父亲的内心情感
(1)根据问题情境,找到重点语句。a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读画)b分别读出所找的句子(明确重点语句)。
(4)汇报: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来汇报。重点词: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随着汇报板书出来)抓住一声不吭体会出父亲矛盾心情(孩子那么喜欢上学,但是由于生活的压力,作为深爱孩子的父亲,所以他只能一声不吭的蹲在那,抽着旱烟。)抓住迟疑(拿不定主意)体会出父亲的犹豫、痛苦、矛盾。为什么迟疑?指导朗读抓住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体会父亲复杂的心理。为什么会沉吟?指导朗读尴尬(表情极为不自然)体会父亲无奈、为难。
三、学习姐弟表现(3、4自然段),感悟姐弟亲情。
刚才我们通过“一声不吭迟疑沉吟尴尬”这些关键词,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为难和无奈,当父亲伸出两只紧攥着的大手,让姐弟俩抓阄时,姐弟俩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用双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划出描写姐姐和弟弟表现的句子。
(1)根据问题情境,找到重点语句。轻声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姐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读画)
(4)汇报:汇报时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来汇报。
a、1、弟弟对姐姐说:“姐,你先抓吧。”
2、姐姐刚要拿,弟弟忽然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喊着:“我比你小,应该让我先来。”联系上下文,通过对比的方式“你先抓,我先来”体会弟弟的对姐姐的谦让。抓住关键词冲、推、喊体会表面看弟弟在抢着抓阄,实际是在抢这抓短草茎,也就是要将上学的机会让给姐姐。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感情朗读。
五、总结全文:
这星星点点的灯光,让我们感到温暖,更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就像这次抓阄,在为难与无奈中开始,又在爱与亲情的召唤下变得完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抓阄(指课题齐读)。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读课文时还不太理解的词语。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
2.谁能把课题写出来?(指名写,写时强调该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写得怎样?(简单评价)。
3、理解课题:“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许多的星星、数不清的星)。
4、简介背景:课文是谁写的?1927年的中国还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相约去海外求学,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国巴黎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导读:文中写了巴金先生几次看星,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预习中你是不是把这些内容都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
2、指名学生说。
3、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还有别的分法吗?(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写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儿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这篇游记有些不太一样,谁看出来了?前两次并不是在他这次旅游途过过程中的事,而是--回忆。所以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回忆,一部分写现在)。
三、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点段,了解作者的感受:这三段中,大家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样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对以往看星的回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划,用横线划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用括号圈出他看到这样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标上小黑点,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按提示自学第三自然段。
3、集体交流反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1)这段话由几句话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指名读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书昧,问: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理解“悬”)。
(2)再来看第二句,指名读,概括一下,这句中的星又是怎样的?(理解“摇摇欲坠”板书,问:坠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个词的意思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掉下来)。
(3)第三句,指名读,概括讲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像是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出示:飞舞)。
(4)指板书,联系“悬-摇摇欲坠-飞舞”你们看,星星在作者眼里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近,提问:星星为什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作者觉得星星像是萤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从天上飞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经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体上去了吗?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想象来到了群星之间,陶醉其中,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读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中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相同的情景。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1)指名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2)提问: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几点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体会柔和、静寂、梦幻的不同感觉,指导朗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了他总的感受的?(触觉、听觉、幻觉)他把这几种感觉排列在一块儿写,突出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总的感受,这样排在一起的写法,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我们也来像这样写一写)仿写句子。(1我校的学生是……的,……的,……的。2上海这座城市是……的,……的,……的。)。
5.与前两次比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舱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时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乡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用括号圈出看到这样的星时内心的感受,把关键的词语标上小黑点。
(2)交流反馈:以前在家乡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们有区别吗?(密密麻麻是满天的星星,看起来没有秩序,星群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一组一组的呢?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了?看书回答。
(3)他认识了许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这几颗星组成了(师画北斗七星)……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两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时,他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学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谈话。)相机出示三次的感受,这三次感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一样的吗?(提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景物时,他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5)学生自主感悟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6)集体交流反馈。
四、根据课文线索归纳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一一展开的,这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请你根据这线索,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两名学生归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去观察星空,让星星和你作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写下来。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三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四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mp3音乐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4、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
(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通过唱来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推荐作业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五
教材分析:
《尊严》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让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理解并积累“惬意、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他面前,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指导“尊”字的写法及易漏笔画。)
1.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独立自读。
3.反馈自读情况。
(1)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指导练写难写生字。
2.指名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从年轻人跟其他难民的不同表现,暗示他的“尊严”使他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坚持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劳动就不能白吃东西。这就是尊严。
(4)“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年轻人的倔强正显示出他对于尊严的坚持,无论如何绝不放弃尊严。
(5)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正是年轻人身上的尊严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6)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即使饿到了极点也要忍住,也要先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7)杰克逊大叔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8)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幸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2.课外阅读名人传记。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新词。
(运用积累的词语:“沃尔逊、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款待、例外、捶背、许配”,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大叔的言行,体会其内心,感受其独具慧眼,真诚待人的品行。
2.想象哈默两年中的行为,联系哈默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价值。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哈默和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根据自我体验练读课题。
4.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受到维护自我尊严的熏陶。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六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板书:
猫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七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这些因为是初次接触,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多媒体课件、收集春联。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音乐《恭喜发财》,谈话:在刚才的歌曲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到了,人们都要放爆竹、吃年夜饭,还有很多人家会在大门上张贴——大红春联。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冯老师相信大家对春联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来说一说一副春联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呢?(上联——右手边;下联——左手边;有的上面还有横批)。
3、这些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其实,春联中还包含着很多学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研究春联。揭示课题,板书——春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何开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根据本课实际,我在开头就创造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恭喜发财》,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学习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3、汇报。
(1)你们画了那些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我们一起把画出的春联读一读。
(2)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
(内容有描绘美丽春光的、有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有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有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
我们再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
4、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有感情地读读这些春联,读完之后想一想:如果过年了,你会选择哪副春联贴在你家大门上呢?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我喜欢的春联是——,它——(反映了什么内容),这副春联的意思是:——。
5、全班交流。
(1)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a。谁来试着读读看。
b。点拨。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芳草绿、杏花红)。
c。你能来读好它吗?(个别、集体)。
e。练习朗读。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色真美呀,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副春联,把这么美的景色快速地记在脑于里。
(2)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a、谁再来试着读一读。
b、点拨。什么叫“欣欣向荣”啊?你从哪里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千山秀、百业兴)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c、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祖国大地)。
e、练习朗读。让我们用自豪、高兴的语气来再读读这副春联。快速把它记在脑子里。(指名背、齐背)。
(3)过渡:课文中还有两种内容的春联,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你能说说这两副春联反映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它们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各小组进行讨论。
(a)谁来讲讲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b)下面考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我说内容大家马上把相应的春联读出来。
6、小结春联的内容,引读:(板书;各种各样)。
7、拓展练习。
老师今也带来了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想想这些春联它属于哪种内容呢?请你试着连连看!
描绘美丽的'春光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为了使学生既爱读爱学,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累语言。我先指导学习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先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其余3副春联,则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理解内容,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
(三)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指导理解“对仗”。对于对仗,大家一定不明白,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a、这幅春联上联是——(绿柳舒眉辞旧岁),下联是——(红桃开口贺新年),数一数,上联有几个字?下联呢?上下联字数——(相等)。
2、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3、刚才大家读得有点平淡,其实读春联也和读文章一样,要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要读得动听一些,用书上的词来形容,就是读起来要——(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谁来试试?(个别、集体)。
小结:你们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其中的声律美,让老师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这就是春联的第二个特点。
4、同学们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点击课件)。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绿水跃白鲢。
5、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的二、三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对仗""声律美"这些内容较为烦琐,理解起来也有困难,那么教学上就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促析,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出示:“开卷有益”齐读。“卷”有两种解释。
(l)试卷;
(2)书本。请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板书:值得一学。
4、小结:是啊,多读读春联,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下课以后你可以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春联把它背出来。
(五)、拓展练习。
1、对对子。(点击课件)。
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精彩的春联,下面我们也来试试写写。
蓝天对珍禽对()。
成功对()明月对()。
勤奋对()细雨对()。
开花对()高山对()。
地北对()林深对()。
细雨对()桃红对()。
地北对()蓝天对()。
芳草绿对()古木参天对()。
凯歌迎大地对春色满()。
山河增秀色对()。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
2、补字成句。(点击课件)。
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
小草萌芽思春暖,红梅傲雪斗()()。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
3、课件出示“找朋友”。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帮忙找一找朋友,这里有几副春联,它的上联和下联弄乱了,你能不能来帮它找一找朋友?(点击课件)。
上联下联。
学海无涯勤可渡山河分外娇。
碧波跳红鲤瑞雪兆丰年神州万象新。
田园无限美书山万仞志能攀。
春风催旧岁华夏百花艳祖国无处不春光。
神州有天皆丽日绿水跃白鲢。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中对对子、补字成句、“找朋友”、对下联,既是对课文的有效延伸,更是对学生学习的延续,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师:同学们,《春联》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其实,春联它是一种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华夏子孙;春联是一条纽带,牵动着多少漂洋过海的赤子之心;春联是长江、长城,是黄山、黄河,树起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奔腾着中华儿女的激情。课后请同学们去搜集春联,下节课我们将在班级进行交流。
2、播放音乐《恭喜发财》,(下课)。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树立一个“大语文”的情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结语将这堂课的教学提升了一个层次,与中华民族紧紧相连,与巍巍华夏息息相关。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课在喜气洋洋的音乐中开始,又在洋洋喜气的音乐中结束。)。
六、布置作业:抄写并背诵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24、春联。
内容各种各样。
对仗。
特点。
声律美。
值得一学。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八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习。
认真细致的预习会拉近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查阅老舍的资料。
2、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习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高兴温柔可亲。
不高兴一声不出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四、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2)拟人的手法。(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人爱猫。
猫——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猫亲人。
胆小勇猛。
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九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山和水。素有“甲天下”美称的桂林山水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请打开书。
二、探究交流:
1、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a:我标出了漓江水静的特点。生读句子。师点拨:出示句子问:这句话里有一个“真”字,是什么意思?如果换作“很、非常”可不可以?怎样能读出水的静来?(静字要读得慢一些,句子要读得平缓一些。)。
b:我标出了漓江水的清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请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水清?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清字要读得重一些,要清脆一点。
请观察图片,找到答案。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这漓江的水真美呀!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三句话。问: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个什么句式?运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足以把水的特点写具体了,但这一段的'开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假如你乘船来到水面上,你想做些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啊,——得——!
b:我标出了桂林的秀的特点。读句子。师点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解释“屏障”,你认为哪座山像屏障?哪座山像竹笋?怎样理解“色彩明丽”,你怎样把山秀的特点读出来。
c:我标出了桂林的山的险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山的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指导书写“栽”。“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拓展:假如你站在山脚下,看见一座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出示语言训练:桂林的山————,好像————!
过渡:孩子们,我们欣赏完桂林的山水,我不禁想起一句读,这真是江作青云带,水如碧玉簪啊!那么,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生读最后一段。师边板画边问: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水?再加上————。
三、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