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作者意图的理解。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一
相信大家对“雷锋”这个名字很熟悉吧。的确,雷锋是一位大英雄,顶天立地,他的光荣事迹被收录在这本书里了。雷锋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着想,这一切体现在数不清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件事:一天,雷锋突然肚子疼,他一想到第二天还要开车,于是到医务室拿了几片药,在回去的路上,他看见有人在搬砖头,就立马加入去帮忙,完全忘记了自己独自的疼痛。像雷锋这样的英雄还有许多,焦裕禄,孔繁森等等,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共产主义,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心里有国家,有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死,他们无私奉献,他们从不索取……“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们真实的写照,为人民服务是他们一生的使命。他们的精神令所有人震撼与感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联想起汶川、玉树地震中现实版的英雄们,他们不也正是党养育的好儿女吗?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人民群众的生,那是多么伟大啊!
合上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如果我想成为一位杰出的英雄,要有爱国的精神,要有优秀的品德,要有健康的人格,要有足够的学问,要时刻把人民把祖国装在心中,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英雄。我们一起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时代为我们作证,我们之中将来一定还会有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登场。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二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红色的起点读后感【3篇】,欢迎品鉴!
《红色的起点》的可贵之处在于,叶永烈在书中别出心裁地,让建党时期的各种思潮影响下的诸色人物,纵横地在读者面前一一亮相走过,由此而为读者理清了党的创建史的复杂的脉络,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作为中共“一大”的“大机密”,本来写到南湖会议结束,全书就可以结束了。作者却在写完1921年前后的历史横断面之后,加了《锤炼》一章,写中共“一大”代表的最终结局,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将建党初期生气勃勃的热血的各色青年的历史作了完整的交代。
这部纪实作品的可读性,还在于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通常的“党史读物”不同,作者在书中,十分注意观察、揣摩中共“一大”代表的性格。作者自谓:
“我发觉,没有着意‘塑造’,他们本身的性格便是十分鲜明的,一人一貌,彼此不同。”
“我在动手写作时,在注重史料的准确性的同时,注重作品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以便使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愿意把这一‘报告’读下去”。
例如,写到陈独秀时,其洒脱不羁才气横溢好争辩的形象写得跃然纸上;而当时仅28岁的毛泽东则性格稳重,一副含而不露的样子。书中,作者引入了陈独秀的挚友汪孟邹之侄汪原放的一段回忆,维妙维肖地勾画出陈独秀和胡适这对“老伙计”之间无可挽回的分裂。
作者注意到了像这类材料的细节的真实性,做到了“尽可能少地漏掉能显示出平凡中的伟大的行为和事件,把思想导向内心深处的秘密,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使得领袖人物的“身外的一切附加物都被摒弃,人们互相超越仅仅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美德。”读完掩卷,当年活跃在这历史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仍清晰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三
我读了一本名字叫《红色少年的故事》的书,这本书讲了许多英雄少年队的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二小了,因为他的悲惨遭遇和机智勇敢令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王二小因为家里很穷,很小就给家里放牛。一次日本鬼子发射的一枚炮弹正好落在了王二小家的'茅屋里,刹那间,一个温暖的家一下子就没了,王二小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悲痛万分。从此王二小心里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了。有一天,王二小放牛时碰到了鬼子,他们在到处搜找八路军,鬼子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故意把鬼子带进山,让埋伏好的八路军将鬼子一网打尽,可是王二小却被死到临头的鬼子小队长,用刺刀刺破了胸膛,英勇地牺牲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慨万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和我们同龄的王二小,他吃不饱,穿不暖,而我们现在呢,好吃的东西送到嘴边还常常挑三拣四的,他们住的是茅屋,甚至无家可归,而我们住的是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房子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安,而我们的生活安定和祥。他们那么小却机智勇敢,不怕牺牲,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而我呢?打针吃药还要爸爸妈妈哄着。读了这些红色少年的故事,对比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和优秀的品质,我为自己却感到惭愧,我一定要勤学本领,长大以后为世界做贡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宁富强!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四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五
这本《红色的起点》是“红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去年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现在阅读这本第一本,颇有回到起点,追溯中共兴起的源泉之感。
这本书是经作者叶永烈先生精心打磨而成。1988年冬,作者开始着手准备这一题材的创作,1990年5月完成了初稿,1998年6月完成了二稿,2014年6月24日完成了这个定稿。可以说到此为止,作者总算完成了这个题材写作的定本。近几年来,叶先生陆续完成了中共党史写作题材方面的相关著作的修改。从中共的创建开始,一直写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期间他间或又写作出版了《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陈云全传》等著作。他的关于中共党史题材的这类纪实文学作品都是资料详实,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现在可以不夸张地说,叶先生现在是中共党史纪实文学领域的第一支笔。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领导核心。不管你对中共如何看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党员人数达到八千六百多万,绝对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多年。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个政党,起初只有五十多个党员,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数量这么庞大的政党,其中的秘密在哪里?了解一个政党,很有必要观察一下它的成立历程,特别是它的诞生过程。叶先生的这部《红色的起点》就是全景式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始末,从它的前奏、酝酿,到初创、响应、聚首,到最后正式成立,一一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其他类似的建党史著作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中,作者添写了中国“一大”代表及与中共“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从”一大“召开后到去世这段时间的人生的重要的人生轨迹,这样的写作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作品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大致勾勒了中共的发展历程,也使得一些读者对中共的发展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鉴了学术界最近的考证成果,加上自己长时间的细致采访资料,使得这本书的很多论述是站得住脚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为读者解答了很多历史问题,诸如,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代表中的两名外国人是谁?共产国际援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的纪实长篇作品,在我看来,近乎信史,是非常难得的。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共早期领袖人物的命运起伏,还原了很多建党过程中的细节。再加上叶先生的文字功底了得,整部作品写得生动活泼,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上的愉悦感。
鲁迅先生把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看来,叶永烈先生的这部《历史的起点》可称为“有韵的建党史”。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六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
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己心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若表面不是,在内心深处也是脆弱的,因为只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明白倾尽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有这种理想。___也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便对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许,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七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八
19,“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面貌为之一新。
《红色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老师在1991出版了本书初版,完成终版。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本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以15个参加一大的人物命运为线索,交代了他们的命运浮沉。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让我们了解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建党伟业的“红色的起点”在1921,从初创的50人到如今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神圣使命勇敢担当,任凭风雨狂,信念坚强,意志如钢,历尽沧桑,见曙光,歌飞扬,满怀豪情谱写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快要百岁了。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政党近百年还那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开拓奋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始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民族的复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踏过的路。无论我们最终迎来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出发。初创的群体都为了追求真理,但不是所有人都坚持走对了路,走好了路。不少人变了初心或迷失了方向,即便参加一大的15人中,都有好几人没有坚持走过“初创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我们党对本质和宗旨的延续。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既着眼于中国人民的个人角度,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总体范畴,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昂扬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在一次次血火淬炼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同进步、共成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我通过阅读包括本书在内的若干文献、著作,“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寻求人民幸福途径的光荣历程,对于我们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九
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然而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我们,未曾真正经历动荡不安的战争,也就未曾亲身经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的惊险,更加未曾见证在战争年代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付出。抱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拜之心与对建党伟业路程的疑惑之情,我翻开了《红色的起点》,这本由叶永烈花费一年半的时间,书写的三十万字的,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前夕出版。这本书一字未改,仅以《中共之初》与《大机密》别名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出版。《红色的起点》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共之初》公正明确,《大机密》表现出海峡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了解。
仔细阅读起来,我不由得十分感叹,该书的详尽,其完整度之高,从未有一本书如此详细地记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公正严谨,作者采访了参与党建的重要人士,参阅了众多党史资料,终成此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建党历史,更加接近了历史人物。本书一开头以寻找中共一大纪念馆为线索,展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史。
先说横向面,由中共建立的关键人物南陈北李入手,有志之士的聚首,共商救国大计,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深受军阀的危害,国家急需一条新的道路。而年轻的爱国知识分子,已经摩拳擦掌,恨不得为救国奋战。本书以一九二一年为断代史,深入写一大的召开,一大的召开之初,就面临被法逮捕队抓获的风险,多亏四方有志之士的机敏和重要人员马林的危机意识,才得以在嘉兴画舫画上句点。在这个方面,我感悟到,一个党派的建立都是不易的,新的思想新的道路,只有掌握在走在最前面的人,青年的手里,才能实现价值。从描述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人的文字中,我有幸了解他们的思想,解读他们的行为。当时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他们不仅明白到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更加愿意寻找有志之士,找寻有效道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是艰辛。党的名称、性质、纲领,这些如今我们正在学习的正确道路,当时还在辛苦的探索当中,没有人知道正确与否,关于如何壮大党派更是众说纷纭,只是当时确信以此道路方可救中国。
再看看纵面,中共一大的代表们的后来,文中不断提及很多当时参与建党的关键人物,到后来,有很多人因为受到了诱惑,改变了初衷,这就好像当代很多原本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安稳的年代反而,就是因为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或者说有太大的野心,太多的贪心。有很多一大代表,贯彻了初衷,为事业牺牲了自己,他们是光荣的,他们坚信没了自己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同谋者。许许多多优秀的爱国青年合力,才建造了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再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最后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走向了新中国。可见,建党难,完善一个党更难,带领好一个党难上加难。
现在的我们,有机会参与青年马克思培训,应当借此机会,认识有志同谋,了解我们的党,完善我们自身,成为一个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
“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这是作者奥奇特洛夫斯基回忆自己一生说的话。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生命恰恰如此,像大海般波涛起伏,时而高潮,时而低落。
保尔,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早逝,他曾当过备受欺凌的店员,曾偷过德国鬼子的枪,曾因只身营救革命者而身陷牢房,曾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浴血战场,也曾忘我地投身于和平时期中环境恶劣的筑路工程。即使瘫痪在床、双目失明也不忘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也不忘诺言,勇敢地拿起笔服务人民。
在这本书中,更是洋溢着革命激情和理想主义精神,他让我懂得人应该怎样活着。是轻如鸿毛,一生平平淡淡;还是重如泰山,轰轰烈烈,不畏艰险——答案可想而知。而保尔,他与死神斗争的毅力与勇敢值得我学习,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激情与热血又让我敬仰;他主动加入战场的上进与爱国令我无比受用,对国家未来发展而发表见解的细心与豪放又使我醍醐灌顶,变得大胆,变得认真。在学习与生活,我要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也应该将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烙印在我的心头;在劳动中,我应该让保尔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在行动中;即使饱尝失败,历经艰难险阻后,我们也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再来一次。
他的毅力,勇敢,激情,热血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让我们在学习中步步高升,不惧困难,而他的上进,爱国,细心,豪放,让我们在烈火与冷却中锻炼、成长,这一些高贵的品质,将使我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一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色记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白色的封面底景下,二十三张沧桑的面孔饱含时光的印记。时光如流,岁月不居,《红色记忆》以简短明快的文字裹挟着深红色的记忆,引人们回到老一辈人那鲜红光辉的峥嵘往昔!
共和国的历史,是硝烟中鲜血与弹片的交织,是无数先烈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创造出的奇迹。回忆往昔,幕幕历史犹如流光般闪熠,时代跌浪中形成的红色精神,已成基因,烙印灵魂,世代延续!初读《红色记忆》,让人难忘的是书中一个个英雄的事迹:姜星发营长浴血北票、陈克荣团长血战西官、赤胆忠心乌兰双枪“红司令”……正是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前辈们,怀揣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为祖国献身的高尚情怀,带给了川州新生,他们的.英雄事迹也必将于川州的历史永铸光辉!
任何伟大的事业,若想以微末的热情与淡漠的意志来成就,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红色记忆》记述了发生在北票人民身边的人和事,这里有献身北票建设的老红军、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有继续发挥余热的离退老干部、有默默奉献的老劳模、有支援北票的老知青……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着深入血脉的浩然正气,有着为祖国、为人民、为北票建设事业奋斗终身的高涨革命热情与永不言弃的精神。正是这种热情与精神的发扬与传承,使得北票在建国以来发展蒸蒸日上,各项事业竞相争鸣。“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便可极言此盛况。红色记忆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延续,是北票“与日月争辉”的发展史的见证,也是鼓舞激励世代川州儿女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精神力量!
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腾飞,需要历史沉淀的巩基、也需现在与未来不懈奋斗的成就。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经历过大唐“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扬”的无限繁荣,也遭受了近代资本主义冲击下的百年耻辱,更有近代“红色”老一辈的奉献与奋斗。历史的沉淀已经为我们探出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改革的春雷乍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奋斗精神,力求在共产主义光辉的指引下长风破浪,实现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红色记忆》中也有支援北票的老知青、心系桑梓、爱励后人的退休干部王颖暹,他们以自身的奋斗与情怀在北票建设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金色的朝阳、深红的光芒,五星红旗在风中飒飒动响。回顾历史、记忆深红,传承的红色基因在川州的大地上闪耀光芒。《红色记忆》为川州人的红色记忆进行了一次汇总,激励了一代川州人。相信在红色记忆的鼓舞下、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必能披荆斩棘,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震惊世界!(王明宇)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二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并且一向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应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终,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仅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明白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明白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日,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我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我的生命捍卫了自我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果说,生命如花,岁月如歌,那么历史呢?历史就能够说是激荡生命、贯穿岁月、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浩浩长河。
在这浩浩长河中,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中夏、向警予、蔡和森、张太雷、罗亦农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
读完《红色经典故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芫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使我想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共产党大渡桥横铁索寒……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的崇高品质使我敬佩,他们刚毅勇敢,热爱祖国,坚贞不屈,扶危济困。我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将来报效祖国。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三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的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1947年的冬天,17岁的刘胡兰为了处理一些事情和机密文件,没有及时转移,不幸落在了国民党狗子军国民党特务手里。这时,一个认识刘胡兰的叛变民兵,恶狠狠的说:“刘胡兰,你今天要当心,呆会儿向你问话,你可得老实说,否则你就别想过关。”
在审问的过程中她死也没有说出实情,死也不投降!刘胡兰毫不畏惧在敌人面前,他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顷刻间只见鲜血喷洒,染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那年她才17岁!
我看了这个故事后,我的感想是:我们现在的社会,都是那些革命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都是那些革命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他(她)们为这个社会带来了许多变化,我们身为少先队员,应该尊重他(她)们,我们是接班人,应该把社会弄得更好!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四
看《红色华润》这本书时,会让我好奇华润的发展历程及创业经历,作为一个我国国企的代表,通过资本运作实现集团多元化的探索,在1938年华润成立以来,尤其在战争年代,华润为国内提供物资保障,在建设时期,华润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在港澳和东南亚的总代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企业不进则退,不变则衰,不思则荒,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在也已成为很多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理念之一,人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的发展。华润也是根据时代进步,不断的积极探索,在发展之初,华润以美国ge为标杆,在香港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大举进军内地市场,运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大量收购,并迅速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期望在大陆再造一个华润。华润的这种运作手法已经初显成效,在零售、啤酒、纺织和地产等行业实现突破,加快了实现目标的步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意思是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否则就要后退。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正确引导、组织员工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华润集团在经历了70年发展可以看出,他的发展正是在变化中前进。让我感受到了华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只有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个人价值也能得到有效的体现,才能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力量。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五
旧中国,一头巨狮,一头沉睡的巨狮,为唤醒她,无数中华英雄豪杰为之付出宝贵生命,泼洒鲜红烈血。
岁月在她身上无情划过一道道疤痕,可因为中华儿女,她苏醒了。点困难又何惧这点伤疤又何畏她的吼声震天地,中国,站起来了!
嘎子,一位中国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头,不向敌人透漏关于半点机密。应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最终机智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谱写倔强青春。
老钟叔,团结村民,齐心抗日,发明地道战,名动一时。一次,鬼子夜袭,被老钟叔发现,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村头,敲响警钟,却暴露自我,不幸牺牲。他用性命,谱写绚丽人生,充实人生。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倔强的刘胡兰。刘胡兰是一名党员,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明白其他党员的下落,便想从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刘胡兰始终我行我素,大义凛然。应对鬼子一次次的询问,刘胡兰始终说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点击,鞭子抽,可始终撬不开刘胡兰的嘴,撬不开刘胡兰那颗坚定地心。他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金钱,权利……可她始终冰清如水,不为所动。
无奈,鬼子只好当众把她杀害,试图引诱出其他共产党。当将她要被害时的'时候,刘胡兰面无惧色,从容劝慰父老乡亲们。
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为了亲人,为了战友,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换来他们的安定。
刘胡兰是多么坚强啊!为了心中永恒的诺言,她始终守口如瓶,严于律己,不屈于淫威,不屈于富贵。
刘胡兰是多么镇定啊!应对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还若无其事地劝慰别人,使他们的心安定下来。
新中国来了,可刘胡兰却永远的去了。旧中国正是由于这些革命烈士才会步进富强,才会迈入辉煌,踏入期望。
仅有祖国富了,人民才会过上安稳的生活。仅有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祖国才能安稳。我们要学习这些烈士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实现人生梦想,回报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六
红色起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地,如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井冈山会师地毛主席纪念馆等。红色起点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意义,是我们缅怀革命先辈、重温革命精神的地方。近期我参观了井冈山和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对于红色起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红色起点承载着共产主义革命的初心和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在井冈山可以看到土地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的英勇与智慧,他带领贫苦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在纪念馆内可以看到中央红军长征的艰苦与顽强,无论是遭受敌人的追捕还是自然条件的恶劣,红军始终保持极高的斗志,与困难作斗争。红色起点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传承。
红色起点所代表的革命理念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是一种契合关系。红色起点反对压迫,主张人民当家作主,重视平等和正义。这与当今社会追求公平正义、打破阶级与贫富差距的理念相符。红色起点强调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对于当今社会追求和谐稳定的思想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红色起点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的宝贵财富。
参观红色起点,我不仅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和智慧,也对个人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红色起点的精神鼓舞我奋发向前,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追求理想。在纪念馆中看到红军官兵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的决心。同时,红色起点也让我深感感恩之情,感恩革命先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种感恩之情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第五段:红色起点的启示与应对策略。
红色起点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要不断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时刻保持斗志和朝气。其次,我们要珍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切成就和福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后,我们应该将红色起点的精神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注重集体意识,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红色起点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精神象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参观红色起点,对于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明确个人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我们要将红色起点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七
红色起点,是一款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以文学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壮烈而艰难的历程,展现出了红军战士们与命运抗争奋进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精神。读完《红色起点》,我深受触动,感悟颇多。
首先,这部小说让我深刻认识到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守信仰的无私奉献精神。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实在是令人堪忧。饥饿、寒冷、疾病、酷暑、崎岖山路、敌人的追逼……种种困难不断地摆在红军面前,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无论是天南海北的红军战士,还是长征路上的群众,都以坚定的信仰支持着红军的战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个人利益,只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动容,也激励我要抛弃个人的狭隘利益,为社会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这部小说让我深思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心态。红军长征虽然艰辛,但其中每一段历程都是独特而宝贵的。小说中的红军战士们,在艰难的长征路上,他们磨砺了意志,提高了能力,实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如小说中的人物李强所说:“人生犹如长征路,有坎坷有艰难,但正是这些坎坷和艰难,才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宝贵。”这让我深思我自己,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是否有时放大了困难和失败,而忽略了成长和收获呢?读完这部小说,我决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珍惜每一次经历和收获,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这部小说强调了理想信念对于人的力量的重要性。红军长征是一场具有伟大理想的远征,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次壮丽航程。在远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理想,坚守着信念。正是这份理想信念,让红军战士们在长征的征程上始终不灭熄的火焰,燃烧至今。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并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第四,这部小说也让我明白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之间紧密团结,互相携手度过了无数困难。小说中的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支持。无论是战友之间,还是与当地群众的团结合作,都展现出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团结一心,互相支持,才能在艰难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紧密团结,相互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这部小说也让我思考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场宏伟壮丽的游击战争,在长征路上,人民军队在千山万水之间,顶风冒雪,兢兢业业,不畏艰险追求真理。他们是历史之星,冲破枷锁,挑开重山。而我们每个人也必然承担着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读完这部小说,我不禁思考,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正如红军战士们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理想和生命价值,更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国家大事,积极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读完《红色起点》,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红军战士们无畏艰难险阻,坚守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燃烧了他们生命的火焰。这不仅是对红色记忆的回顾,更是对自身追求的鞭策。我将从小说中所展现出的红军建设中的价值观念中,发掘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自身在国家和人民事业中的表现,以更加勇敢、活力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参与自身国家文化的推广与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努力。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八
在本周,我阅读了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以前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这一本小说,在党课开展的这个特殊时期,我再一次阅读了这一本小说,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一部小说所挥洒的革命鲜血,才真正被小说当中的人物精神所感染。读完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怀着敬意写了这一篇读后感。
《红岩》的作者为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全书以他们的亲身的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述说了在黑暗的国民党的追击以及党内叛徒不断牺牲党内利益下,我党工作者与之斗志斗勇,并用生命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书中的江姐在面对当时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凶残的敌人甚至将竹签插入了江姐的十指,即便肉体上遭受到巨大的痛苦,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江姐发出豪言壮语:“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的这段话,给了我极深刻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受到江姐在敌人面前,是多么的无所畏惧,是多么的坚定。在被敌人抓捕后的狱中生活里,我党的`工作者仍旧保持着极高的革命热情,在狱中唱起《囚歌》鼓励安慰。书中的反派蒲志高、郑克昌不断迫害,欺骗我党的工作者,面对各种诱惑跟残忍折磨,我党工作者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从未在黑暗中丧失信仰,即便是最终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也无所畏惧,也从未背弃自己伟大的革命理想。相反蒲志高、郑克昌为了一己私利,出卖自己的同志,出卖自己的党,最终遭到大家的唾弃。《红岩》中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无上光荣!”诠释了这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的人生意义和理想追求。
读完书中的情节,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各种现象,在我们的国家里,即便是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也有人做着损害国家利益,出卖党的利益的事情。
同样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还有更多像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一样,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国家的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的人。像黄大年、李保国、邹碧华、罗阳等人虽是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但却都一起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即便处于和平年代,他们也像江姐等人那样,挥洒着热血,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红岩》虽然是一部比较久的小说,但在我们党的发展中,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更应该去学习作品中人物那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什么时候,这样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红岩》描述的是革命年代下的故事,传递的是青年人所需的精神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入党的决心,并决定在往后的日子为之而奋斗努力,争取尽早成为党的一份子。
汇报人:冯泽凯。
经典的力量。
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阅经典,感力量,聚精神,奋向前。
《把一切献给党》是我国兵器制造专家吴运铎一身的真实写照,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这本自传是一个战士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热爱的无穷能量和钢的意志,对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而言,无疑是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动力。
在矿场成长的他,条件十分艰苦,少年时便对煤矿上的机械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而后来,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人民的残暴黑暗,他发出了“拼来拼去,最后吃亏的还是我,得胜的总是那些坏蛋,这是什么道理?哪里才有出路呢”的疑问和愤慨。后来,他毅然选择了革命,选择了新四军,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军司令部修械所的修械工。()空有兴趣没技术,是干不成事的,他日夜忘我地学习工作,一点一滴去积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祖国的接班人,必须学习这种敢啃硬骨头的魄力,学习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即使没有一切,我们也能创造一切。结合现在的学习生活,如果你认为没基础而不愿学,或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一蹶不振,那么你的内心真的不够强大,挫折是很难避免的,你永远退缩吗?只有去学习,去充实,才能战胜困难。我国的兵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靠的就是无数吴运铎式的人的学习,我们从当下到更加优秀,也只有学习。
而最令我动容的是他的三次负伤,第一次在踝骨留下了足有半个菜碗口大的大洞;第二次被炸掉了4个左指头,左膝被炸开,左眼几近失明;第三次被炸断左腕,经过二十余次手术,身上仍留有几十处弹片未取出。每一次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站起来都需要钢铁一般的意志,而他就是一个不倒的巨人,纵百般磨难,竟不露一丝愁容。我感慨这到底是多么强大的内心,需要多少的勇气才能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并不是生死考验,也不是深沟巨洋般的磨难,但有时我们却会畏惧退缩,这说明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意志力不够坚韧,这就是我们需要锻炼的,因为我们祖国的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和复杂,只有接班人具有不屈的意志才能更好地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接力棒。
最强大的力量也许是热爱吧,有了热爱,你会用尽心思去钻研,有了热爱,你不会害怕困难,“当它平平稳稳地转动,像琴键弹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的时候,心里就很愉快。”“这种感觉,是任何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会有的。”吴运铎凭着这一份热爱,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开拓我国兵工事业。我们也只有热爱党和祖国,才会坚定不移跟党走,全心全意为国奉献;也只有热爱学习,才会争创佳绩,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也是过去现在未来每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终身心声!
汇报人:李贵源。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九
红色起点,是指中国革命的根基和起源,也是英雄先辈们战斗的场所和纪念地。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北京的红色起点,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事迹。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地被红色革命文化所感染,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体会。
首先,红色起点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怀念革命先烈。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无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这些照片和资料向我展示了我们先辈们的牺牲精神和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勇气。我深感自己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而不将其视为理所应当。
其次,红色起点给予了我对敬业奉献精神的深刻体会。在参观的路上,我不禁被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站在他们生前活动的地方,我能感受到他们毫不动摇地坚守在党的旗帜下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奋斗的决心。他们放弃了家庭、个人的幸福,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这让我明白了只有用实际行动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才能谱写属于自己的光荣篇章。
再次,红色起点启迪了我对团结和奋斗的重要性。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当年革命先烈们的合作精神和顽强斗争的毅力。他们之间没有个人小团体之争,而是将大家的力量凝聚成一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只有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才能迎接更大更艰巨的挑战。
最后,红色起点教会了我要坚持和勇往直前。红色起点曾经是革命斗争的起点,那里有着一段段艰辛卓绝的历史。我在参观的过程中读到了许多英雄先辈们写下的誓言和感言,他们告诫后人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我深信,只有在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红色起点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迪,让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有着光荣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铭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他们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将这股力量传递下去。只有不忘初心,坚持奋斗,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红色起点的高度,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