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明确的目标,从而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成功。计划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参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一
教学过程: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孟浩然)?
生:李白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1、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1、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1、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创编故事。
3、改写诗句。
4、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1、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2、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二
1、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诵、抄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想象诗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3、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初步掌握学习诗句的方法。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 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 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 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录象片。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师: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指名读2全体齐读。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五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 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 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 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 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陵:古代多用作地名;孤:联系孤帆来解释;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三月:阳春三月。下:顺流而下。碧空:蓝天。尽:消失。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李白写的。
5.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八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九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师: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指名读2全体齐读。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十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
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十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十二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十三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
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读懂题目。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同时学生课下查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知道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为两人情深不忍离别做了铺垫。
(三)初读古诗。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读这首诗。
1.谁来读,声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读准。(课件显示古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
2.再读强调停顿。
3.读古诗,不但要读准音,还要注意停顿,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你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有层次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从而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了解学诗方法。
同学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味道,不过我想你们可能还会有没读懂的地方,学生质疑。
1.(西辞、烟花三月)。
(出示地图长江两岸西辞黄鹤楼,直接理解“西辞”意思)。
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理解了重点词,这两行诗意一定懂了。
(板书:明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质疑,顺学而导,想象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用四个字的词语说一说,进行词语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诗人在如此美丽时节却要忍受离别之苦,带着这样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体悟诗的意境,同时领悟到诗句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方法,学习后两行诗句。
2.在唐朝盛世,长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板书:孤帆尽。
板书:情意长。谁再来读一读?
3.这仅仅是在说帆船孤吗?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
【设计意图】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后两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开展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情感。
(七)创设意境,升华情感。
1.有一首歌词源自这首诗。我们来闭上眼睛听一听,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吧,谁来背一背?
小结:我们在学古诗时要解诗题、知作者,还要明诗意、悟诗境,以后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拓展了想象,在音乐中,学生丰满了意象,还原古诗描绘的场景画面,这样古诗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加之让学生一遍一遍诵读,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十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篇十五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