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托,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一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他是怎样做的,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资料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资料,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头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我无法解决的,前后桌能够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团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一样。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团体朗读。
6.分主角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二
2.积累文言字词。
3.从古人身上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来,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是呀,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七岁让梨的孔融、智救友伴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陈元方。
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生大声齐读。
衔接:同学们朗读整齐洪亮,希望继续保持。
正字音。
划节奏。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要求注意朗读停顿,人物的语气语调。
板书提示:不通否,读fu。
2.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
(1)声音洪亮;
(2)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3)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3.注意人物的语气。(ppt展示)。
a.客问元芳:“尊君在不?”(疑问语气)。
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展示敬辞和谦辞ppt,提示尊称和谦称。
指导学生分角色演读,特别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解字词通句意。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了解句意。
2.重点字词。
与友期行约定相委而去离开。
太丘舍去舍弃入门不顾(回头)看。
3.重点句子翻译。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析人物明事理。
1.默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
2.我最喜欢(或不喜欢)————————,因为————————。(结合人物动作语言进行分析)。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友人有什么优点?板书:
元方:明礼刚直不阿友人:无礼无信知错能改。
3.从这两个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板书:信礼。
1.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该怎样做到“信”“礼”。
你掌握了哪些字词?
2.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1、背诵课文。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收集关于诚信、礼貌的名言警句,抄写到你的摘抄本上。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三
1、新课标要求构成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本事,这是篇课内阅读课文,要求学生经过学习有自我独特的见解,感悟浓浓的父子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完美的感情,这一单元体现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
2、本节课要学生学习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维护父亲的尊严,感悟亲情,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课文短小精悍却反映了道理,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我感悟出道理。并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从文言字词到感悟,再到进一步谈自我的看法。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看待元方的.做法,构成自我的见解。
知识与本事: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资料,并争取能背诵。
过程和方法:读并体会故事的资料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感知资料,准确理解课文资料。
诵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对诚信与礼貌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导入:
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2、齐读。
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边读边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2、落实重点词句。
3、学生讲故事。
4、引导朗读,注意停顿与重音,把握感情,师生点评。学生互相挑战诵读,熟读背诵。
品味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你悟到什么。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3、如果是你怎样办。
设题意图:经过对问题的品味探究,让学生了解资料,构成自我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对父子情的感悟,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点拨: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尝试用诚信、宽容、理解的方式去与人沟通。
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四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结合课下注释吧字音读准确!
2、请全班同学齐读。
3、请一个同学点评齐读的情景。
(二)疏通文意。
1、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放开声音自译课文,前后桌也能够互相帮忙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3、考查学生对字词句掌握并链接现代常用的成语。(屏幕出现古今链接题)。
(三)动笔积累。
1、简单直译。
2、想象创意。
要想生动起来,就要把想象合理地加进去,让自己走进故事中去。想想当事人的心境怎样,表情怎样,动作会怎样?同学们能够互相先讲一下,能够互相补充啊!
2、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好,我们要抓住哪种情绪来读?抓住一个“怒”来读,读时体会他们“怒”的不一样:陈太丘是无声的怒,友人是恼羞成怒,元方反驳友人的话,是针锋相对的怒!请男同学来读一遍。看能不能把这些情感体现出来。
3、再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2、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人处理,就有不一样的结果。既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又不激化矛盾,更能解决矛盾,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欣赏元方纯真睿智、敬佩陈太丘率性而为的个性、感叹友人知错就改的品行时,也应尝试着象同学们说的那样以诚信、理解、宽容的态度,更以睿智的语言、较好的修养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冲突,去平息愤怒。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完美!
3、一篇短短的小故事,涵盖了如此丰富的资料。教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背下这个小故事吧!我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五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说明:首先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世说新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陈太丘与友期》刻画的是“方正”的品质。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齐读一遍,有没有还拿不准的字?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听听同学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提示:这一遍相信你不会读错字,也能够把节奏读出来。
注:第一遍检验读音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读法。在学生对其他同学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节奏。
说明:学生经过预习,多数人已经能够顺利地朗读。经过齐读、赏读和再次齐读,应该能够达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你还记得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吗?在下面写出来。
明确: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补:补出省略的地方。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然后解释下列加点字。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明确:
期日中期:约定的时间。
太丘舍去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门外戏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同“否”。
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则是无信则:就。
下车引之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
(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
注: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h.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
事实上,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风尚,甚至连非常尴尬的“友人”可能也会称赞他。
但是世易时移,时至今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入门不顾”是否合适?
明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4、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读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然后齐读一遍。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难点在于“元方入门不顾”的评判。对此,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失礼”与否无关,因为当时的“礼”并不认为这样失礼,这是真性情的展现。理解这一点,不仅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
五、拓展我们的思维。
1、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
2、请你在《世说新语》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抄写在下面。
明确: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忿狷》。
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说说你的收获。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它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六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七
这篇言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言,培养他们学习言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第一、第二两个单元中已经学过两篇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言知识。本将继续积累言的词语,学习翻译言的办法,调动学习言的积极性。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意,理解课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诵读背诵课,以写名言的形势加深学生对“守信”的感悟。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言,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ppt课件,打印的学案。
1课时。
发放学案,学生做预习。
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亲近古诗,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让我们徜徉在古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的乐趣。
学习言老师推荐五字法:读、译、背、悟、写。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按这五字法进行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优缺点。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读,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提醒字音:不通否是通假字。联系以前学过的通假字:“项为之强”中“强”通“僵”,“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3、全班朗读。
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课,疏通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明白但需要掌握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翻译言六字法。
翻译言的六字法:
留: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以抢答的形式作答。
期:约定至:到去:离开行:走舍:放弃乃:才委:丢下舍弃则:就,便,那么引:拉顾:回头看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3、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交流,敢于提问。)。
4、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别的同学读的时候,自己可以想象课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5、找一名学生复述课,看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八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就认识很多这样的少年英雄。比如说砸缸救友的司马光,四岁学画的王冕,六岁称象的曹冲,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翻到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少年。[打开ppt](板书:陈太丘与友期)请跟着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打开ppt)[过渡: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就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请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打开ppt)。
(过渡: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现在就请大家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注意老师朗读的停顿与节奏。)。
1、翻下ppt,老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完了,我就要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有没有认真听了。所以,现在角色互换,由你们把课文齐读一遍,我来当听众。(按下ppt)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学习齐读课文。
(老师点评:嗯,读得真整齐,声音也很洪亮,有点那种感觉了,但停顿还欠明显,如:客问元方。还有后面,友人便怒,发怒的友人,语气应该有点急,所以朗读时,语速要稍微快点。)。
1,所谓“书读百变,其意自见”。我们已经把课文朗读了四遍,而且本文比较浅显易懂,同学们应该已经能大致翻译文章内容了。那现在你们还有没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或语句的意思不懂的,就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反馈,师生共同解答。)(三分钟)。
3、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放ppt)(八分钟)。
(1)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
(老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友人。)板书:友人。
2、(过渡:都说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哪些性格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探讨人物性格。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懂事,正直不阿,勇敢。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想要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放ppt。
1、文中“君”“尊君”“家君”称谓在意思上有何不同?
2、本文结尾处“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3、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九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他是怎样做的,今日让我们一齐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资料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资料,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头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我无法解决的,前后桌能够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团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一样。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团体朗读。
6.分主角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
1.新课标要求形成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能力,这是篇课内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悟浓浓的父子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一单元体现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
2.本节课要学生学习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 ,感悟亲情,知道诚信与礼貌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课文短小精悍却反映了道理,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出道理。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从文言字词到感悟,再到进一步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看待元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读并体会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感知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诵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对诚信与礼貌的感悟。
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2、齐读
1、 对照注释边读边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2、 落实重点词句
3、 学生讲故事
4 、引导朗读,注意停顿与重音,把握感情,师生点评。学生互相挑战诵读,熟读背诵。
1、读了这篇课文,你悟到什么?
2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3、如果是你怎样办?
通过对问题的品味探究,让学生了解内容,形成自己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对父子情的感悟,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一
前天下午,陈太丘在家门前和朋友会面,说好第二天中午一起出去办事。“记住,中午一定要来!不要迟到。”“放心吧!”有人虽然答应了下来,但是回到家就忘了。
一天后,这位朋友已经彻底忘记了这件事。
到了这一天,他竟然在和朋友喝酒。这时,他的朋友问他:“你今天没有事要做吧?要不然,你今天到我家去……”有人想起了什么:糟了,我前天答应陈寔,要和他一起办事的!酒也喷了出来。“你这是怎么了”他什么话也没说,放下酒杯,转身就跑。
“他到底怎么了?”他的朋友望着他,感到很奇怪。
友人坐上车,飞快的赶往了陈太丘家……。
陈太丘站在院子里等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了下午,他的朋友还是没来:“这个人怎么能不讲信用?害的我等了一个下午!”陈太丘走出门,上了车,对正在玩耍的元方说:“儿子,我先出去了!”然后,马车走了。
元方今年七岁,在门外玩着沙子。
一只蝗虫嗡嗡地唱着歌,飞快地扑扇着翅膀,飞到了路上,吸引了元方的注意。他想去捉住它,却被吓到了。只见远处尘土飞扬,发出一阵阵嘈杂的“咣当”声——是一个人驾着车飞快地朝这边驶来,每行一尺都能把道路压出一个坑来。路边的蝗虫还在唱着歌,唱了一声,又唱了一声,第三声还没唱完,就被车轮碾成了碎片。“看来它是临死前唱的悲歌啊!”元方想着。
这个时候,被“肢解”的蝗虫动了几下。车上的人走下车,正好一脚踩中了它。友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走了过来。
“尊君在不?”
“家君等了您一个中午,见您不来,已去。”
友人怒目圆睁,眉毛促在了一起,手敲的车子直响,骂道:“他真不是人啊!说好和我一起去,自己却先走了。我不应该答应和他一起办事的!我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车,赶了这么远的路,没想到他已经走了?!他凭什么……”
友人骂得满脸通红,但是元方却一声不响。他听见友人这样骂他的父亲,恨不得马上对他说:“你连动物都不是!”
可是他没有说出来。
元方说:“你和家君约定中午一起外出。你到了中午没来,则是无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无礼。是你言而无信,为什么要怪别人呢?”友人说不话来。他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对不起,我……”
元方没有理他,头也不回地径直走进家门。
友人愣住了,尴尬地站在了门外,脸上也露出了一丝难以名状的表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二
1.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1.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不(fou)
3.学生自由朗读
4.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5.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6.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2.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读背这段对话)
4.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三
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期,就是约定。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
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
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
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
4、字词梳理
1、读了这篇短文,
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
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
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
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
友人面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
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己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
一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三个正直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守信讲理的人,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这恐怕就是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收录在“方正门”的意图了。
2、这么涵义丰富的小文,不把它背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我们一起背背这个小故事把,老师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字词积累与运用,通过分析三个人的语言、动作描写,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符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课堂总会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还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利用率能更高效。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己再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再多讲一些。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四
太丘抬头望天:天中蓝如汪洋大海,不时几片游云飘过,太阳的光温柔不刺眼。
这正是一个出去游玩的好日子,于是他快步行入房中,拿出纸与毛笔,写了一封信与好友。信中写到:今天早晨天气甚好,不如相约于中午,出去走走?友人回信:那好,约定中午你家府中见面,不见不散。
离中午还有半个钟头,太丘收拾好,站在铜镜前:真个是仪表堂堂。一头墨发髻于头顶,脸上干干净净,浑然不像一个有儿子的父亲。身着一套米白衣裳,外头穿一件黑色长褂,朴朴素素,毫不张扬。太丘对于自己的衣着,面貌甚是满意,便出了门,于门口等待友人。
已近正午,友人却仍然没有到达。太丘面露疑惑之色,眉头紧紧拧在一起。或许是因为有什么事耽搁了?可我明明在早上便告知他中午相见,他也答应我了,怎么还未到来。太丘轻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急急赶到。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友人彬彬有礼地问元方:“你的父亲在不在家呀?”元方瞥了一眼他,冷淡的回答说:“家父在门外等待了您很久,您却迟迟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闻言,一改之前礼貌的神态,眉毛一拧,眼睛一瞪,怒气冲冲地说:“真不是人呐!他与我写信说一起同行,我来了,他却先走了!”元方这次更为平静,说:“您与父亲相约于日中出发。您迟迟未到,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父亲,是没礼貌。”
友人听了元方的这一通话,愣了几秒,低下头来,颇为惭愧。友人本想拉住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了,留友人一人在原地。
傍晚时分,太丘回到家中。他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神色,似是对这次游行的眷恋。忽抬头,见友人还立在家门口,赶忙跑去,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在这里。友人知是太丘,连声说:“对不起啊,对不起……”太丘忙止住他的话,将他引入房中,沏了一杯热茶给友人,说:“不打紧的,只要下次别再这样就行了。”友人忙说:“不会的,不会的。”太丘笑,友人也笑了。
此后,二人经常相约同行,友人再也没迟到过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五
余**老师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余老师先朗读了这篇短文,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般用一个课时完成,看看教师是设计怎样的板块训练:一块朗读训练,一块辨析训练,一块品评训练。
先看朗读训练,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两个层次,这就不是一般的朗读训练,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哪两个层次呢?一层陈太丘与友人的故事,二层友人与陈太秋儿子的故事。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用朗读表现人物中的人物,这就是叫以声传情。一开始,友人很有礼貌,得知陈太丘已去,就发怒,元方就批评客人,友人惭,下车引之,这就是朗读训练。
第二块辨析词语,两个意思比较难与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与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这就是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智慧的训练,于是就有了学生安静的思考。完成词语辨析的`过程。接着就有师生的交流,带出对本文文章的翻译,这一块就是解决字词辨义的问题。
第三块品评训练,给学生话题,从文字的一个字(词)读出了什么?从文中的中句话读出了什么?从这篇文章读出了什么?于是又有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品析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欣赏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顺势渗透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积累。
这个课,朗读、辨析、品评,三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训练任务,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就教师而言,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教学手法。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清晰的语文课堂结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六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者简介:
刘义庆(4-444年),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七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每家每户都在睡觉,而只有陈家的陈太丘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明天与朋友的同行,却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鸡叫了三声太丘便起来了。家里的仆人,孩子也陆陆续续起来了,吃完饭后太丘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候朋友。太丘左等等,右等等。等着等着,不知不觉便依在门上睡着了。大概是因为昨夜的失眠吧。突然有人把门推开,猛地惊醒了太丘原来是仆人出门,仆人连忙倒退鞠躬,并满怀歉意地说:“主人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您在门口坐着。”太丘说:“没事没事,这不怪你。”太丘就这样一直等到了中午,太丘闷闷不乐。他的小儿子元芳看见了便好奇地问父亲:“爸爸,您怎么啦?”太丘心不在焉的说:“昨天我和朋友约好今天中午一起去县城,可到现在他还没有来。再等下去,今天的事就不要办不成了。”元芳听后略有所思他说:“既然约定时间已过,您又着急您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呀!”想着今天要办的事于是太丘只好自己先走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八
1、了解古今异义词,掌握“期、去、委、引、顾”等实词的含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较生动地复述故事。
3、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事应信守诺言。
篇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示范朗读,明确每次朗读的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
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人物关系。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好基础,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做到:正确、清楚。
研读课文,具体理解课文大意。
讲解“古今异义词”;指导学生疏通重点句子的解释。
借助注释,知道“期、舍、去、乃、委、引、顾”等词的含义。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一大差异,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子,将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拓展思维,生动复述课文故事。
顺势引导,相机点拨。
复述课文,交流点评。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的表达能力。
作业练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合理设计练习。
回家完成作业。
巩固课堂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句子。阅读与课文主题相一致的现代文,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
练习举隅。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有人惭,下车引之。
5、元方入门不顾。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止,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入门不顾。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元方对父亲的朋友的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批评的?说明元方又怎样的特点?
2、“元方入门不顾”一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课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拓展思考:。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阅读秦文君的《一诺千金》,你有何感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
例: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
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得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由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
同学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
(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
那么我们就开始评价的工作了,找找优点,为自己所用,找找缺点,帮帮同学,也是在帮自己。
(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刚才我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找到了他们的优点,希望我们在平时的朗读可以用起来,缺点要即时改正。
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
4、分角色朗读。
5、集体朗读。
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
6、复述课文。
三、品读课文。
1、质疑:
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
2、教师质疑: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
3、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小结:
师:学习文言文,吸收古代汉语的语言精华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有三把钥匙,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把,古代汉语积淀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流传至今被浓缩、固化,它仍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果我们能将二者融会贯通,是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二十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二十一
在东汉的时候,太丘县的县令名叫陈寔。陈寔有一个比他高两级的友人,平常就很看不起陈寔。有一天,陈寔和友人约在中午12点同行,但过了很久友人还没到,陈寔就先离开了。离开后不久,友人终于到了。陈寔的大儿子叫陈元方,那一年才七岁,此时正在门外戏耍。友人就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答道:“看你一直没有到,就先走了。”友人就生气了:“他真不是人啊!与我相约同行,却留下我走了。”古时候,父亲是神圣的,友人竟然当着陈元方的的面辱骂陈寔,于是陈元方也生气了:“您与我的父亲约在中午12点。过了十二点您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数。”
友人一想也对,对自己刚才的做法感到羞愧,就走下车去拉元方的手以表和好,但元方并没有理友人,径直回了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大全(22篇)篇二十二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
(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