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研报告,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方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调研报告范本,感受真实的调研过程和严谨的写作态度。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一
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快速推进生态宜居城建设全区新型城镇化工作呈现“投入强度高、动迁体量大、扩容节奏快、建设成效好”的强劲态势。投入强度高:集中财力投入城建项目资金8亿元其中樟山新区投入超3亿元、城北新区超2亿元吉安生产资料市场投入近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动迁体量大:完成征地1.2万亩、动迁50万平米是16万平米的3倍。为赣西堤、军民西路、古后河绿廊、新白鹭洲中学等市重点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扩容节奏快:城区框架北扩西进一年时间拓展了8平方公里樟山新区向吉水方向拉开了3个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工业园区拓展了3个平方公里城北新区拓展2个平方公里城北新区、工业园区与金樟组团对接成片进入全面融合发展新阶段。建设成效好:新社区建设创出经验模式被国家民政部作为“**经验”向全国重点推广。全区50余个项目列入上级规划或盘子其中吉安生产资料市场河西综合物流园区获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为全国100个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之一并完成一期6万平米主体工程建设。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平台拓展。坚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全力拓展平台,樟山新区将新区与樟山小城镇建设融为一体,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紧扣“文化新水岸、健康生态谷、田园乐居地”定位,围绕强基础、拉框架、提形象做文章,一年时间就完成征地5千余亩、动迁3万平方米。投资6亿元全长12公里的“两纵四横”路网框架全面拉开,金樟大道“二改一”工程一期建成通车,二期开工建设;樟山小城镇提升改造工程完工;驾驶人考训中心项目投入使用,郊野公园基本建成。城北新区凤山大道、甘泉路、兴贤路建成通车,路网框架全面形成,庐陵文化生态园安置房投入使用,北大井冈山实验学校幼教、小学主体工程和江子头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工。二是抓产业集聚。吉安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建设繁荣,已建成60万平方米,建材一期、钢材、工程机械等6大市场全面开业,实现税收5739万元,增长228%,“中国第五代市场、赣中第一流商城”已初步成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蔬菜、水果区投入运营,城北汽车市场汽车体验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抓功能提升。积极对接群众需求,高标准打造了16个新社区示范点,完成5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及小街小巷综合改造,三年改造全面完成,总量达158个;大校场棚户区改造拆迁基本完成,砖瓦厂保障房建设基本完工,电线电缆总厂棚户区改造启动,近期加快了五里村、广丰村城中村棚改实施步伐;积极探索环卫体制改革新途径,对城北新区、工业园区清扫保洁及中心城区垃圾清运进行市场化运作,在韶山路推开了垃圾不落地工作试点;增加环卫投入近1000万元,全面提升了环卫工人待遇和机械化作业率。四是抓瓶颈破解。向上争取各类无偿资金6亿元,增长20.2%,共争取到省级用地指标2529亩,报批建设用地2871.27亩,位居全市前列;4050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国土厅批复;通过包装农村土坯房建设项目,向上争取到农民拆迁安置用地指标280亩;土地开发新增耕地1345亩,为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我区将在继续全力做好赣西堤等市重点项目征地动迁工作的同时,精心拓平台,潜心打基础,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和水平,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强烈发展意识和工作紧迫感,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再迈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二
19日,由国家发改委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在“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中提出,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
为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5年开始组织编写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今天发布的是首本年度新型城镇化报告,该报告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编。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
报告介绍了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包括:第一,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第二,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第三,切实提升城市功能;第四,努力促进城市群发展;第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第六,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在“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一要突出政策引导,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政策。二要拓宽落户通道,强化地方主体责任,促进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三要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各地提高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标准,缩小与当地户籍人口差距。
在“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一方面,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完善设市标准和市辖区设置标准,将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4月1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规划司司长徐林,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出席发布会,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并就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居住证制度、留守儿童、农民工落户等问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赵辰昕主持发布会。60多家境内外新闻媒体9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推进城镇化。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山西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19年城镇化率51.26%。全省有11个设区城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1196个乡镇,28163个行政村。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党的xx大报告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以“提速、提质”为主题,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空间格局。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推进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现有园林城镇39个,其中国家级15个,晋城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长治市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园林城镇群,城镇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1.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山西已编制了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等规划。编制了大同都市区、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都市区、阳泉、朔州东部新区、离柳中、忻定原、盐临夏、晋城“一城两翼”等城镇组群规划。完成了22个城市、85个县城及363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大部分市、县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
2.城镇组群建设初见成效。
以“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统筹城镇发展、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等一体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城镇新区建设步伐加快。
太原汾东商务区、晋阳湖区建设全面启动,大同御东新区、以山西高校新校区为依托的晋中北部新城、阳泉生态新区等轮廓初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明显提升。去年新批准设立开发区1个,扩区2个,正在申请办理设立和扩区的8个,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
2019年,全省城镇人口超过50%的有5个市:太原、阳泉、大同、晋城、朔州(2019年有4个)。在全省11个市中,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83.76%)、阳泉市(63.04%)、大同市(57.95%);后三位的为运城市(41.41%)、忻州市(41.43%)、吕梁市(41.61%)。城镇化率排第1位和第11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43.84个百分点缩小为42.35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
2019年,山西城镇化率5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虽然太原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但其发育程度和规模均落后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关中城镇群等中西部城镇群。全省22个设市城市平均人口40.7万,低于全国平均数13.1万人,县城平均人口6.69万,低于全国平均数2.12万人,一般建制镇平均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镇近200个。
2.煤炭资源型城镇数量多。
全省22个设市城市中有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8个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初级化突出,城镇职能体系不健全,城镇之间及区域联系薄弱。资源型产业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水资源漏失、环境污染等的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7。22个城市、70个县城缺水,占市、县总数的87%。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48个,占总数的50%,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村没有保洁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
虽然近几年出台了一些解决户籍、土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没有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形不成整体效应。居住在全省城镇的1842万人口中,有近650万没有取得城镇居民户籍,占城镇人口总数的34.9%,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难度仍然较大。
“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规划2019年都市区城镇人口达到465万。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都市圈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个县、区;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16个县、市、区;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12个县、市、区。三个城镇群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
1.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
把太原都市圈构建作为全省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外围组群,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都市圈现代交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经济圈、旅游圈和生态圈。
2.着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太原晋中共建区和太榆科技创新城为切入点,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对接基础设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共同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省域中心。加快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城市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推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组群构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3.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
把县城和县级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集中。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煤矿的生活区要尽量在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安排。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推进“百镇建设工程”
重点扶持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率先发展。以项目为依托建设城镇新区,按照市政标准建设和改造提升道路、供排水、供气、垃圾收集转运等设施和公园绿地,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对镇容镇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化新市镇,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样板。省有关部门对重点镇的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绿化建设等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对部分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权限和建立镇级财政,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大中城市郊区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整合农村居民点,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走集约、集聚式发展的城郊型城镇化道路。
山西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各地从区情出发,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诸如:太原市实施数字城管联动城乡清洁,全面创建宜居城市。太原市以城乡清洁和数字城管工程为抓手,大力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统筹推进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特色城市已初步建成。介休市三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介休市以城区和义安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城镇化战略,探索出一条介休城镇化发展新路。孝义市实施“1420”工程,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孝义市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社区化中心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启动实施了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化中心村和小集镇为辐射的“1420”工程,大力推进了特色城镇化建设。
长治市积极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构建“一核双圈”发展框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广。
长治市在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其成功经验:一是项目引领,助推上党城镇群基础建设。二是政策创新,助力上党城镇群快速发展。
在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以举家迁徙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加快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议由国家制定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由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准则加以落实。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应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以便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对应。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财政转移支付衔接的制度设计,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为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配置,以保证流入地政府有相应的资源支撑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支出。
我国目前统计的城镇化率中包括了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又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稳定的就业,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目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缺口很大,当地财政难以解决,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界定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尽可能缩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县乃国之基”。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桥头堡”。县城相对于大中城市,农民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文化认同感更近;相对于其他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更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更高。近年来,中西部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具备了建设小城市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明确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对部分具备改市条件的县城,适时推进县改市,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相邻的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推动其做大做强,以大县城建设为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规划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现象屡见不鲜。城镇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衔接不畅,相互矛盾和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城镇规划修编变动频繁,加之规划实施监督缺位,导致城镇规划实施变数很大。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类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在统筹空间发展方面的法律地位;研究出台“多规协调”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应技术标准,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以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四
城镇化程度是权衡一个国家和地域经济兴旺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涯程度凹凸的主要目标。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二元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行动。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构造的限制和制约,我区城镇化程度不高,城乡发展的差别和不协调依然存在,亟需我们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来认真加以处理。
一、近况:起步较迟,发展敏捷。
1、起步较迟。我区城镇建立是在原农场集镇建立的基本长进行的。上世纪五十年月初期树立农场,场部地点地“三吉”仅是一个小小的集市,农场场部地点地仅在渠道边有几家商号,名为“半边街”。随着农场的发展,湖州荒滩上的集市逐步发展成为集镇。据计算,1986年到的15年间,国家对几大农场的投资占农场同期基本建立资金不到一成。依托自筹和银行借款,几大农场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集镇建立,拓展街区,硬化路面,兴建房子,扩改基本设备。还,八十年月中期以来,农场经济构成必然积聚,“农工商”开端鼓起,集镇二、三财产构成必然规划。
2、发展敏捷。20撤场建区以来,采纳财务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地盘收一点、社会筹一点等多渠道筹资方法,城镇建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超越农场期间集镇建立投入总和,为城镇建立敏捷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我区城镇建立逐步步入正轨。特殊是中间城区自正式启动新城区以来,依照“运营城镇”的理念加速城镇建立,增强城镇治理,城镇相貌一日千里。详细显示在:
中间城区日现雏形。镇作为区治地点地,逐步发展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明中间,城镇化率到达38.75%,高于全区均匀程度4.13个百分点。中间城区人口到达2.5万,比建区时添加近万人。中间城区道路骨架在本来的“一纵一横”拓展到“二纵二横”,建成区面积由建区时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发展思绪逐渐清楚。中间城区发展定位于树立滨湖明珠城镇,以此为中间,辐射千山红、金盆、和沙堡洲等四个集镇,并带动若干个中间村庄的发展。依据这必然位,我区高规范编制了区城乡一体化规划、中间城区建立全体规划。还,还接踵完成了道路建立与革新规划、小我建房规划、居民房屋小区规划、工业园区建立规划等建筑性具体规划的编制,以及五一路、大路、文明路等骨干道路景象规划。
基本设备不时完美。先后建成大路、文明北路,以及“一园一带一广场”(生态公园、胡子口沿河风景带、市民广场)。110kv变电站、新城区电网建立和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接踵完工投入运转。金盆、千山红镇先后完成镇区晋级革新,镇区革新正在进行。还,结合新乡村建立,鼎力推进基本设备和公共效劳向乡村延长,带动新乡村建立的具体提速,近五年来,全区通晓迟滞工程硬化乡村骨干道路161.2公里,使全区乡村公路迟滞率到达55%;新建沼气池1000多个;改水改厕户;处理乡村近2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
3、差距分明。从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来看,我区城镇规划分明偏小。在建成区面积上,除中间城区近年来空间拓展外,其他几个城镇规划依然逗留在建区前的程度。在城镇人口方面,当前四镇集镇尤其是、金盆镇人口规划偏小,与全省会镇人口规划均匀程度(1.2万人)还有必然差距。城镇化率方面,,我区城镇化率与全省、全市均匀程度辨别相差6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方面,20我区人均程度为10393元,与全省均匀程度相差3393元。
二、缘由:基本单薄,不足支撑。
就县域而言,城镇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窗口、手刺。从我区的实践状况来看,城镇化程度不高首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城镇功用不全。金融机构少,全区仅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信誉社三家金融机构,但从起农业银行吊销了4个乡村网点,仅保存中间城区的分行;工商银行上一年才由分理处升格为分行;信誉社20正式挂牌营业,当前仍为南县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机构少、信贷规划小,无法对城镇建立和发展供应有力的支撑。邮政、通信行业机构规格低,保险行业规划小,不足行业竞争,治理体系体例上分属南县、沅江管辖。市政设备方面,不足垃圾、污水处置设备。
2、不足财产支撑。城镇不足大企业、支柱财产支撑,城镇财产规划偏小,全区共注销个别工商户1761户、工商企业193家,而个别工商户中到达税收起征点的仅400多户,规划以上工业企业15家。个别工商户首要集中在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效劳业上,规划小,现代效劳业欠缺,有的行业甚至照样空白。财产的带举措用非常有限,特殊是吸纳就业才能小,大都为家庭运营,从业人员即家庭成员;消费市场不旺,到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元,与比拟,添加额不足1亿元,年均增幅12.9%,大大低于gdp增进速度;创税才能弱,2007年全区城镇个别工商税收200多万元,占全区实践税收的比例不到10%。
3、创业气氛不浓。农场体系体例下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使大大都农场职工养成优胜心思,抱着“铁饭碗”小富即安,不足敢闯敢干敢为先的创业胆识,创业路径不广,创业气氛不浓。农场期间,在集镇从事三财产的绝大局部是来自周边地域的农民,被本地职工戏称“公社佬”。随着企业的封闭停产,职工纷繁下岗,构成了新的就业压力和不不变要素。
4、辐射带动才能低。原农场期间,农场各自为战、自成系统,五大农(渔)场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强壮的区域辐射中间。受区域政治中间转移的影响,在建区之初的几年里,城镇发展出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中间城区建立如火如荼,而金盆、集镇衰败萧条,城镇建立望而却步,镇区房价暴降,几年内简直看不到新建房产。新城区自20启动开拓建立以来,建成区面积扩展了一倍,但当前其骨干道--大路两厢的“熟地”根本用于行政办公楼建立,贸易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加上我们限于本身财力,采纳以地盘置换的形式筹集基本设备建立资金,一局部较好的贸易地段已置换给投资商,县政府享用地盘增值效果的空间相对减少。
三、出路:扬长避短,发掘潜力。
从世界兴旺国家的普通发展形式来看,城镇化将先后阅历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四个阶段。但分歧的时代布景、政策准则布景、文明和区域布景决议,我们不会必定反复这逐个般形式。“走中国特征城镇化道路,依照统筹城乡、结构合理、节省地盘、功用完美、以大带小的准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当前的近况来看,我区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将来我区城镇化将呈现一种集聚城镇化和涣散城镇化并存的格式:中间城区、集镇及一局部中间村庄将持续吸引相当一局部人口(集聚城镇化),但因为城乡生涯程度(尤其是物质程度)的差距减少,信息技能、交通前提的改善,相当一局部乡村人口将直接进入涣散的中间村庄或集中寓居区。因而,要加速城镇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克制区域规划偏小、人气不旺、区位前提不优等客观制约,也要应战思想禁锢、观念陈腐等主观影响,扬长避短,发掘潜力,尽量缩短城镇化发展的迂回进程。当时,我区必需发扬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集中寓居的前史。农场期间,农场内部执行的是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治理体系体例。1982年以前,我区农民都是以生产队为单元集中寓居、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执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逐渐改集居为散居,但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逐渐构成了小集镇,原23个分场集中寓居的人口规划场均到达1000人,并且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环卫、通信电视等基本设备较为完美。依据这一状况,我区适度超前编制规划,把中间村庄规划建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以较大规划的原分场驻地为基本,完成了10个中间村庄的规划编制,年以来依据全市的一致部署,我区又完成了7个新乡村示范村的规划编制。
2、有优越的社会保证。与周边县市比拟,作为农场改制区,我区具有了三大保证系统:一是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我区农业职工享用了农垦企业养老保险政策待遇,特殊是养老金待遇调整今后,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479元/月,而工商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842元/月。二是社会医疗保险系统。20开端,我区就施行了乡村新型医疗协作,到当前为止,我区参合率到达91%。还,本年还将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是社会救援福利系统。最低生涯保证的规范逐年进步,由建区时的每月40元进步到当前的每月100元;享用局限扩展,由建区时的城镇居民扩展到乡村居民;享用对象逐年添加,由建区时的500人添加到当前的3400人。还,从居民小我储蓄来看,201-4月份的我区人均存款达500元,比全市人均存款凌驾900元。
3、有发展的空间。依照到中间城区规划区要到达8万人的规划目的,建成区面积在当前的基本上还可以包容5万余人。新建3万吨自来水厂足以供给6万人的用水需求。中间城区变电站将持续扩容,方案年前供电才能在现有基本上添加1倍,中间城区的疾速发展将为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供应动力支撑。
4、有可控的规划。2007年10月经过的《中国城乡规划法》为规划工作供应了司法保证。为我区城镇建立描画了发展蓝图,有利于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建立。还,规划区内建立项目简直悉数是新建,因而从建筑式样、作风到建立规划,甚至门、窗等装饰工程均可严厉按规划予以一致。加上我区地盘仍为国有属性,县政府垄断地盘一级市场,地盘征用手续简捷,拆迁本钱相对较低,城镇建立具有有利前提按规划有序进行。
四、建议:政策指导,基本先行。
本年5月,市委赞同将我区作为市级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并将制订一系列的.规划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办法,此举无疑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推进供应了可贵的前史时机。在这一布景下,我区新型城镇化将依照城乡统筹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全体联动”的发展方针,用财产建立和培养来联合城乡经济,以准则的变革和创新来疏通城乡联络,以规划和建立来调理城乡要素活动,以政策指导村民进城变市民,构成财产非农化、社区城镇化和准则人本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到年,全区城镇化程度要到达45%,千山红、、金盆三个镇镇区人口均到达1.5万人以上。城区绿化掩盖率到达60%。全区丛林掩盖率到达28%。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到达98%。环绕这一目的的完成,建议:
(一)强大支柱财产,打造“实力城镇”
要鼎力发展园区经济及其配套财产,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强大城镇经济,处理好农民变市民后的就业出路问题,为城镇化供应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是做大工业。突出以工业园区为主国场,坚持并完美既定发展思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工业园区建立成为城镇经济新的增进极。还,镇场要发扬比拟优势,引进计谋投资者,打造特征财产带、财产园,构成合理的财产结构和各具特征的城镇经济,进步我区城镇化的全体实力。
二是提拔效劳业。支撑宾馆、休闲文娱业、餐饮等传统效劳业提质、上档,改善对外招待前提,提拔招待才能。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特殊要优化情况,降低门槛,树立健全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效劳业。还,要包装和发掘、肖公庙、中间城区、农垦文明、军垦文明等人文水景资本,积极发展旅行业,尤其是渔场要用好用足渔业资本优势,开拓“鱼家乐”、“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举行好捕捞节、大闸蟹美食节等节会,进一步推介,提拔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三是鼓舞和支撑全民创业。借鉴温州形式(以“一辆车子、两个轮子”起步,一辆车子,指商品经济;两个轮子,指专业市场和家庭工业)、苏南形式(以家庭工业起步,以兼业劳动步队为主体,走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乡村工业化、当场城镇化的道路)等兴旺地域经历,鼎力发展个别工贸易,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结合我区的实践,开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活动。出台定专门的政策性办法,从行政审批、规费减免、财务奖励、用地优惠、小额信贷和项目等方面赐与支撑,一方面鼓舞有实力的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鼓舞农民和民间本钱积极发展特征“种养加”,打造特征财产。还,要加大宣传、指导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起劲废除安于近况、小富即安、嫉能妒富的不良知态,倡议敢闯敢试、迎难而上、克意进步的创业精神,构成鼓舞创业、支撑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气氛。
(二)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生机城镇”
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在更大局限内完成地盘、劳动力、资金、技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装备,最终到达城乡一起发展、一起昌盛。因而,必需把城镇和乡村归入一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起劲减少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切割,完成城乡治理、规划、财产发展、基本设备建立、公共效劳和社会保证一体化。在详细操作进程中,施行好“六大工程”。
一是村民变市民工程。制订并施行相关政策,如购房补助、就业优惠、低收入家庭住房公积金等政策,鼓舞村民进城购房。启动经济合用房和中等级低小区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二级市场,吸引农民进城,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搞好劳动力就业培训,最大限制转移乡村劳动力,让农民当场市民化、家门口就业,削减农民数目,带动乡村发展。还,争夺“城镇用地添加与乡村建立用地削减挂钩试点”政策,以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建立项目用地,知足城镇建立用地需求。
二是农民变股民工程。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变革为契机,在不变和完美地盘承包关系的基本上,依照自愿有偿的准则,依法进行地盘运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舞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地盘运用权有偿让渡。拿出局部前提成熟的试点,以村民个别的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将农民涣散运营的地盘悉数集中由国有地盘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将农民变为股民,走规划化运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农民交出地盘承包运营权后,地盘运营公司以“保底房钱+股权盈余”的形式对农民供应经济收益,充分调动村民变股民的积极性。
三是乡村金融工程。积极与金融单元联络协商,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以地盘运营权作质押,金融单元对证押的地盘运营权进行融资,构成农业投入不变增进的长效机制。鼓舞组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应用金融部分借款资金,发展特征财产和完美农业基本设备建立。
四是乡村寓居前提改善工程。要依照总体规划、分步施行的准则,在加速中间城区和集镇建立、鼓舞农民进城变市民的还,具体启动乡村集中寓居区建立。当时,我们特殊要充分应用现有基本和发扬交通优势,抓住省道202线晋级革新时机,指导农民在公路两侧联户联建。还,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采纳政策搀扶的方法,鼓舞建筑小康新村或居民集中寓居点,使农民共享公共基本设备资本,既改善了农民住房前提,又进一步拓宽城镇空间,使城乡的空间形状愈加合理。
五是城乡建立和治理一体化工程。增强规划的指点和调控效果,指导农民在规划区建房。打破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场面,整合政策性项目和资金,优先搞好规划区内水、路和洁净动力工程,以及公共效劳、信息平台等公共设备建立延长工程,从村庄规划、建立到治理一概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起劲完成城乡在政策上对等、治理上统筹、城乡社会保证具体接轨的目的。
六是财产带开工程。在做大做强主导财产的还,鼎力发展新型财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尤其是近郊村可借鉴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形式,走出一条专业化、规划化、品牌化的休闲旅行农业发展路子。在详细操作上,可先期施行强人带动、示范户带动和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经济组织带动,让局部群众尝到甜头、让广阔群众看到但愿,然后最大限制地调动社会参加的积极性。
(三)推进城镇文明,打造“魅力城镇”
城镇化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城镇文明程度。城镇文明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除增强日常治理以外,当时重点要处理城镇形象、次序、市民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塑造城镇形象。农垦前史塑造了特有的农垦文明和人文禀赋,城镇建立更应留意发扬固有的前史文脉,更多地开拓建立既有传统文明思想又能知足现代人需求的精品工程,打造代表优越城镇形象、表现进步前辈开拓理念、营建新城镇文明档次的人居情况。
二是注重城镇平安。在坚持依法治理、长效治理的前提下,树立健全城镇生产生涯各个范畴的应急预警治理机制,进步疾速处置好各类突发性公同事件的才能,进步城镇居民的平安感和幸福感。
三是培育市民社会。加速教育、文明、科技发展,提拔市民的思想、人品、本质。增强以人的发展为中间的理念,表现人文关心,加强城镇亲和力。依照市场经济要求,改变县政府本能机能,调整管治形式,合理指导市民参政议政,促进决议计划科学化、民主化。组织开展群众性文明文娱活动,鼓舞群众参加,进步凝集力、向心力。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五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2020),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大量的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六
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有益于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现结合我县近三年来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近三年来,我县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管理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现有的经济及产业基础优势,把城乡建设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做靓城西区,提升城北区,完善老城区,保护市,联动镇”的城市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化发展新格局。至2013年,县城区建城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城区绿地率达39%,城区绿地覆盖率达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平方米,自2011年以来,城区人口年递增2万人以上,城镇化率年递增2个百分点,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1、立足长远,把握中心城区发展定位。按照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3年),确定到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至中期2020年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2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至远期2030年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4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近三年来,按照集约开发,专业集聚,功能提升,协同联动四大原则对县域产业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结构,第一产业依托粮食、水产、禽畜、蔬菜等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了科技示范园、综合养殖场、食用菌、乌鱼养殖基地、养鸽业、丰收辣椒等生产基地;第二产业以“项目大集中、产业大集聚”为总体思路,推动工业项目往和工业园区集中、构建县域工业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布局以物流、商贸、职主培训、旅游业为主,在电力特色基地建设打造物流基地,以相关产业的生产资料仓储、配送、转运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区域建设生活物流基地,以发展绿色农产品及生活物流,在城西公路边建设一流的红都国际建材商贸城;在区域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精品;在城区中心建设劳动力技能职业培训中心,形成职教园区。近三年来,全县年均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万余个,转移人口均10万余人(其中第二产业3万余人)
2、全速推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
(1)中心城区建设快速推。近三年,全县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达106亿元,2013年已实施60个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72.14万元,其中市政工程项目12个,总投资6.89亿元,功能提升项目25个,总投资11.67亿元,民生保障工程项目7个,总投资5.69亿元,房地产项目16个,总投资47.896亿元,一年来城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居住用地面积0.23平方公里,城区道路建设用地面积1.32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0.5平方公里。城区扩改的道路有外环东路、公路拓宽改造、至快速通路,大道,城北路网横二路,城北路网横三路,城北路网横四路,城西北延伸,城西横二路,干越大道改造环城东路改造等。道路建设总投资达5.73万元,同时,中心城区的水、电、气、公交、客运等设施不断完善和加强。
(2)城乡规划调控日益增强。近三年来,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规划,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城北片区详细规划、城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推进了中心城区供水,雨污排放、交通、电力、中小学布局、医疗卫生、城市燃气、棚户区改造等专项规划编制,实施了2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镇等11个乡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有规可循。
(3)全力开发建设新城区,实现新城区的有效对接。近三年,我县积极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形成与城北连为一体;适度开发公路以北和城东、城南片区,拓展城北区,使初具规模的城北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形成北拓南优,东西延展的城市发展格局。新区的建成使城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走经营城市之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为解决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政府通过融资和经营土地进行城市建设,近三年来,全县建设资金投入达35亿余元,2013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达16.8亿元,其中,政府的财政投入约4.5亿元,社会各类资金投入约12.3亿元,尤其三年来,通过城市融资平台,成功融资约3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4)全力以赴推进小城镇建。三年来,我县以加快省、市示范镇为抓手,继续大力助推省级示范镇市级示范镇镇和镇的城镇建设,创建了产镇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推进桥社庚三塘乡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立足从建设规划、供排水、道路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危房改造、生态农业等项目建设上引导制定小城镇建设发展新机制,并在用地安排、土地收储、资金调度和项目布局上实施倾斜政策,以更大力度、更强的措施,推进了小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镇建成区的街道全部实现了亮化、绿化,实现了垃圾的及时有效清除,保持了镇区环境的'整洁卫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液化气代柴工程、沼气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引水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大力发展了村级经济,形成了500亩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150亩的生态体验休闲园、1000亩食品产业园区,镇以示范镇建设为核心,打造一座与县城联动发展的人文名镇和新兴城镇;黄金埠镇正在按照“一轴三区,三纵五横”空间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城区建设,近三年来,已投入4亿余元用于城市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已基本形式。镇依托公路和德昌高速带来的客流,正在加快改造扩张步伐,以力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精品为核心,以发展特色美食和特种水产品为支撑,打造成休闲度假、特色水产养殖为主导的滨湖商贸重镇。同时,我们按照“大发展大支持,小发展小支持,不发展不支持”的原则,激发各乡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把、等11个镇作为建设重镇,在集镇土地审批、计划立项、规划审批、项目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成边贸特色集镇或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中心集镇,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新格局。
三年来,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由于领导力量集中不够,区域条件产业基础、发展状况差异大,造成有的城镇建设发展滞后。
二是城镇发展品位不高。有的地方在城镇规划建设上脱离本地实际情况,一味照搬照套别人的模式,缺乏个性化、特色化,特别是缺乏具有时代气息、格调高雅宜居宜业的文化品味,使城镇对居民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是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县城镇化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融资问题未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和制度安排,规范、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故认为城镇建设难投入、难筹资,缺乏长远意识和全局观念,不能运用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效益最大化。
四是城镇的法制管理相对乏力。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管理与发展不相应,城镇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法制化管理还在实践中探索,工作凸显乏力,主要表现在城镇法规制度不完善、城镇法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五是体制滞后,城镇发展政策缺乏推动力。当前城镇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不够配套,当前的三大方面政策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其一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有不少农村人口,进入县城务工经商多年,户籍仍在农村,农民身份仍未改变。其二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制约了人口聚集,农村就业人员没有完全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社会保险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不配套。其三现行农村政策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于现行的土地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等,使农民进城动力不足,即使进城了也是“人在城中户在乡村”。
(1)进一步强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努力完成从把城市资产作为公共财产到可经营资产的转变;从把城乡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到市场经营的转变;从把政府部门作为出资者到服务者的转变。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对于基础设施敢于投入,不断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在新城区的建设中,要通过前期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价值。
(2)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制定科学的土地出让计划,按规划严格控制年度建设用地出让量及出让各类用地比例;重点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等公共开发主导的建设用地供应,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方向;采取征收土地闲置费,依法回收土地使用权、土地置换权等,积极消化闲置土地资源。
(3)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政策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向社会及外资开放,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土地拍卖、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部或部分产权、股权出让、经营权的有偿有期限转让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参与投资经营的机会。
(4)进一步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其一针对土地出让、征地、城中村改造等不同情况,在完善拆迁安置、评估补偿等政策的基础上,改进和规范拆迁安置房的安置标准和操作规范,让被拆迁户一方面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理性对待和服从城市建设的需要。其二搞城乡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可以说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确保并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保证医疗、教育、就业等相关福利的落实,妥善解决农民变居民的后顾之忧,尤其在对待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上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环境。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七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精神,切实推动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6月4-24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由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陈海峰同志带队,赴我省xx市、黔东南州部分县(市、特区)就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听取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先后到黔东南州xx市、xx县、xx县、xx县,xx市xx区、xx县等地对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场听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并与所在市、州政府领导及其所属相关部门就如何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新型城镇化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总的来看,调研组认为,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当地地理、民族、文化、生态等特点,通过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阶段性的成果。从2015年至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从33.8%提升到了38%;调研所到的六盘水从28.65%提升到43.48%,黔东南州从26.02%提升到33%。尽管同全国相比我省城镇化进程还有较大差距,但处于大力推进、快速提升的发展阶段。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镇布局。
一是认真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要求,各地认真组织开展对市(州)、县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完成了各县(市、区、特区)所属镇(乡)的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控,加强对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的控制,强化了以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照城镇化推进要求,着眼优化城镇战略布局,壮大区域中心,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所属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如黔东南州按照同城化、乡镇“2合1”、行政村“3合1”的思路,努力构建“十城百镇千村”的行政区划新格局;重点推进凯里-麻江、黔东片区(镇远、岑巩、三穗)、黎平-锦屏三大核心城市群同城化集聚发展;积极推动黎平、榕江、镇远和天柱“撤县建市”工作,同时完成51个乡镇区划调整的审核上报,目前有31个乡镇已获省政府批准。xx市通过整合xx县、xx区资源,成立了水城经济开发区;积极推动xx县撤县建市和部分乡镇撤乡建镇工作。目前全市范围已增设1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减少了15个乡,镇(街道)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52%。
(二)加大城乡统筹,完善公共服务。
2015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投资3414亿元,城市内部及连接城市的快速通道网络正在加快形成;新建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心镇卫生院、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广场及城镇绿地等公用设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2015年来共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73.4万套。黔东南州,2015年至2015年新建各类城镇保障房80846套,人均住房面积达31.8平方米,2015年全州新xx市道路203.4公里,人均城市面积道路达17.1平方米,均提前实现或突破了小康水平指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6个,垃圾处理设施15个,新建和改扩建77所乡镇幼儿园、高中阶段学校25所,实施学生宿舍建设项目84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接近100%。同时还积极探索用城镇保障房安置农村生态移民,探索“2+5”农民进城模式(即保留农村产权(住房和土地)和计划生育2项农民待遇,增加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5项市民待遇),着力在推动农民进城实现真正市民化上取得实际成效。xx市截止2015年,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9728套,竣工36375套,人均住房面积达16.79平方米;中心城区道路总长达22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57平方米;开工建设中小型水源工程20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5所,启动建设县区中学5所、小学6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万平方米,教师周转房3598套;创建三级甲等医院4所;连续3次调整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社会保险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并伴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的加强完善,都将为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三)加大平台建设,强化支撑能力。
各地坚持以“5个100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平台载体的科学设计、布局和建设,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平台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互动、产城互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依托城市综合体建设,不断拓展完善城镇设施和功能,促进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依托示范小城镇建设,积极吸纳和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依托旅游景区建设,集聚绿色生态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等等系列措施的实施和各类项目建设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全省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提速、扩容和增效。2015年至2015年,全省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截止2015年底,全省111个产业园区、113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就业人员达到302万人。
(四)坚持生态优先,守住环保底线。
各地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的推进全过程,坚持高起点制定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将环保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通过扎实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实施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置与整脏治乱,推广节能环保建筑与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工程等有效做法,着力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注重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如黔东南州,全州16个县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达到97.8%,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xx市结合辖区内工矿企业较多的实际,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五)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传承。注重结合区域内的山形水系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来优化城镇规划,在城镇布局和建设上定位不同的特点与风格;注重把城镇建设与当地民族文化风貌相结合,通过提炼运用地方文化元素和传统建筑符号,突出不同城镇的民族特色、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的传承,着力增强城镇的识别性和阅读性,提升城镇的文化品位。如调研所到的xx县城、xx市下司镇、xx县玉舍镇等城镇建设,既充分体现了各自的产、城、景的有机融合,又突出反映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特征,散发了当地历史文化气息,应该说,在推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创造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特别是第二次推进大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高度重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态度坚决,行动有力,在推动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也取得了很多实效。但通过此次调研,也发现各地在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各地研究探索有待深化,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目前,全省各级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决策部署认识统一、思想重视、态度坚决、行动有力,大力推进氛围浓厚。但由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对各地而言,尚属崭新的时代课题,因此,各地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和工作还亟待加强。如:对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于如何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与当地自然特点、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人文历史等有机结合,如何做到依山就势、依山傍水安排城镇布局,如何合理控制城镇规模等,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探索和论证,系统科学的.具体规划与举措还不到位。同时,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主动参与方面的工作也亟需进一步加强,很多群众尚未意识到城镇化与自己的密切联系,把城镇化看作是与己关系不大的纯政府行为。
(二)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一是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从区域中心城市看,全省8个区域中心只有xx市城区人口突破50万,其余均在人口规模均在20至50万之间,中心城市城镇人口占本市州城镇人口比重较低,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就业吸纳能力仍显不足,聚集作用不够突出,辐射能力较为有限。如黔东南州,尽管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推进有力,但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目前全州城镇化率还只有33%,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4.8和20.7个百分点,差距仍较大。
二是县域城镇规模较小。全省县城和小城镇城区人口均小于20万,其中低于10万人的县城占到县城总数的70.6%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较小的县城及城镇数量较多,布局不够合理,城镇的要素聚集能力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小。
(三)土地利用粗放,建设用地紧张。
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增长过快。目前,全省中心城区面积达12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1139.58万人;仅2015年就人均新增建设用地354.98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明显过高。反映出目前各地城市建成区规模扩张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吸纳人口的速度,也即出现了土地城镇化速度的过快增长,没有与人口城镇化实现同步协调推进。二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城镇建设、各类项目建设用地依山就势地“向山要地”、废地劣地利用力度不够,还没有真正突破占用平地“摊饼子”的传统模式;城镇部分区域建筑密度过大而容积率较低,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农村建房用地集约化程度低下。农村居民建房分布零散、占地过多,甚至一户多宅现象还较为普遍,集约化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建设用地,暨侵占了良田好土,又浪费了稀缺的土地资源。
(四)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不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未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和住房等政策保障,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农业转移人口对进入城镇成为市民的信心,制约了人的城镇化的实现。
(五)产业基础薄弱,支撑能力不足。
工业化程度不高,城镇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产城互动互促局面未能有效形成。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项目较少,而二、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均难以形成产业链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产业基础不够雄厚,对富余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和就业吸纳能力较为有限。即便是现有的二、三产业中,传统的能源、矿产业等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较高,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业、加工业、电子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现代商务、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发达,甚至我省具有较强优势的旅游业,其产业链延伸也远远不够,还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
(六)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整合困难。
目前,各地城镇化推进仍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而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导致建设资金短缺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尽管各地在建设融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资渠道仍不够通畅,难以形成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行业之间由于各自政策、规定的差异,各类项目资金仍处于条块分割状况,各地在整合使用资金上难度很大。同时,各部门、行业在协作推进城镇化的统筹协调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加速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民生、促发展、利长远的宏伟基础工程,是破解贵州发展难题有效的现实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针对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出现问题和困难,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研究探索,突出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各地应切实加大对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入研究,在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精神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对如何做到因地制宜、集约高效地走出一条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问题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切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来推动城镇化进程,力避那种认为平两块地、修两条路、建两排房就是城镇化的简单化行为。同时也要避免一谈城镇化就贪大求洋,搞规模无度扩张和过度建设,严重脱离当地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实际的盲目行为。要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宣传引导,让广大群众切实了解新型城镇化与自身根本利益的密切联系,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真正实现以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加速推进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二)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特色元素。目前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如火如荼展开,为加大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指导,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编制全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科学修订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并指导各地按照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抓好规划编制和修编,切实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推进“多规融合、多规合一”的实现。切实加强各行业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就注重各方资源和力量的协调推进、合力推进。三是要特别注重规划中的特色元素。坚持城镇建设策划的高端化,在指导各地在编制各层级规划时,注重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建筑风格等方面提炼特色元素,搞好特色设计,加强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切实打造出具有各地标识性的各有特色的多样化城镇风貌。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的法制化。切实树立规划就是法规的意识,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持续性,避免规划执行的随意性给城镇建设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三)严格土地集约使用,缓解用地紧张矛盾。山岭河谷纵横、没有平原支撑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走严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子。一是坚持“向山要地”。要加大对低丘缓坡和荒山劣地的开发利用,依据各地山形走势,建设错落有致的山地风貌城镇,最大限度减少城镇建设对良田好土的占用。二是合理控制城建规模。在满足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前提下,应合理控制各地城镇建设中各类广场、城市干道、场馆及开发区用地规模,避免土地城镇化速度增长过快,城镇用地应有的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的问题。同时也要合理控制城镇周边各类项目用地规模,提高单位土地承载的经济总量,努力以较小的土地资源消耗来争取更大的经济规模。对于建筑密度大而容积率相对过低的城镇区域,应加快改造进度,切实把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三是加快农村建房集约用地试点推广。各地应按照省主要领导在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建房集约用地的试点工作,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占比过大和粗放利用现状。特别是城镇周边农村,可在完善交通、通信、入学、就医等基本服务功能基础上,通过建设多点式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以此推动农村耕地的更好保护和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局面的进一步缓解。
(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并及时为农业转移人口配套进城落户后的入学、医疗、就业、住房、养老、户籍等相关保障政策,让他们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才能真正使他们来得放心、留得安心。二是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一体化推进,不断完善各层级城镇功能,提高各层级城镇承载能力,以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的合理流动,避免城乡差异过大导致农业人口要么不愿向就近城镇聚集,要么过度涌入中心城市。三是积极推进城镇管理智能化,提升城镇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体系。积极创办各类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帮助,同时应针对他们建立创业免息贷款,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有关服务业。
(五)加快平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一是加快推进“5个100” 工程建设,通过工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城市综合体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城一体、产城互动和园区融城的更好实现。二是加快各级城镇市场培育,通过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结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指导各地科学定位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就业空间。
(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前提在于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而各类设施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保障问题。面对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以缓解: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的政策支持,切实在整合各行业项目资金使用上取得突破,优化资金集中投入效益。二是加强土地收储,搞好土地资产经营,盘活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增值生财提供财力支持。三是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多元化的政府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导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特许经营等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资金需求保障力度。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八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出一块资金,鼓励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群众要求迫切的地方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多策并举,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型、城郊改造型、集聚区带动型、小城镇依托型、中心村拉动型、现代农业集群效应型等多种模式,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到20xx年,全市建成以中心市城郊、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驻地、黄河滩区整村搬迁为重点的40个新型农村社区,20xx年建成80个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在全市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党政联席会,认真学习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对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此稿已在会上印发,待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稍后,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准确研判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顺应发展规律,满足群众热望,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其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这也是由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省情、市情决定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新。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是四级城镇体系,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层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作用,发挥小城镇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重,强调农民进城和就地转化并行,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了农村,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四是产业支撑新。新型城镇化四级城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强调产业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强调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将现代农业纳入了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实现了各层次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迁村并居,是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社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促进持续求进、奋力赶超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但从总体上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也在新型城镇化。我们必须顺应趋势,遵循规律,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迅速启动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释放巨大的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赶超发展的“牛鼻子”。
第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双向带动作用,居于引领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市委作出了“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型工业化这一“轮”,我们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逐步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这一“轮”驱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县域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得还不够,还不能真正发挥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把新型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比的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我市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融通沿海的前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目前,我市与周边相比,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与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承担的发展责任不相适应。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市、县、镇三级中心城市,培育整体竞争优势,把我市打造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企盼的重大举措。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持续办好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距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接触城市文明,这种反差更加强烈。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市、县、镇、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就是要变革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生活。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意愿,组织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凡必干之事,越早干越主动,越晚干越被动,晚干不如早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对于推进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讲政治、讲大局,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迅速行动,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潮。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要任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市、县、镇(乡)三级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一要着力抓好“一中心三组团”建设。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强力推进建成区综合提升和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综合提升,要坚持改造、建设、教育、管理“四管齐下”,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当务之急,要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城市的乱源。
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必须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导、合理布局,整片改造、安置先行,统筹兼顾、多方共赢”的原则,扎实推进尧当、戚城、娄店等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力争20xx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大杂院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焦点,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必须下决心、下真劲、动真格,强力改造。底前要力争完成大杂院改造。要加快推进胜利路东延、石化中路等建成区路网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站前路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等市场改造建设。要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狠抓城市“六乱”治理,严格城市市场监管,加大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入市口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要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尽早获批。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项目统筹开工。要切实做好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建设并完善新区起步区路网、电网、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引黄调蓄水库、教育园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商检海关商务综合办公楼、移动公司通信生产楼等一批项目,统筹推进行政、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系规划和引黄调蓄水库、引黄入冀补淀段工程建设,实施濮水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灵起来。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功能分区建设,建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打造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加快“三组团”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城、清丰县城、工业园区三个副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县、清丰县、工业园区要围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空间发展规划,高点定位、及早谋划,加强与主城区的融合互动,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对接,着力打造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的城市组团。要加强电力电网、网络通信,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完善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加强对城市的改造提升和绿化亮化,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水系,提升宜居水平。要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区域、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要加快新区建设,拉升标杆,适度超前,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以城市公共游园、县乡道路、村镇周围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做强做美城市。
三要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注重发挥中心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建管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成为连接县域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区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鼓励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新城和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撤乡建镇,力争5年内全部完成乡改镇。落实好鼓励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政策,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着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市县中心城市要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四集一转”和“强基础、促配套,引龙头、促集聚,抓保控、促集约,找对手、赛发展”的工作要求,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中心城市要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实力。
小城镇要以专业园区为支撑。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功能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杜绝发展高耗型、污染型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要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有利于满足就业需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畜牧养殖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配套服务功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基础设施先行,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和配套功能。
一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要围绕四级新型城镇化体系空间布局,突出抓好市域中心城市内部、市域中心城市与县域中心城市之间、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之间便捷顺畅、快速链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建设,积极推进郑濮济客专建设。全面加快德商高速范县段、南林高速豫鲁省界至南乐段、范台梁、濮阳(湖北阳新)高速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国道106和省道101、209、301过境线路的升级改造,完成北环、西环、南环等环城公路建设和改造,加快濮清快速通道北延至南乐县城、工业快速通道东延至濮城、濮水路南延至铁丘路、铁丘路西延至西环路等城区道路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15分钟、30分钟、50分钟生活圈。
二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市域内各组团城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自来水厂、背压机组、5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第二污水理厂建设,年内开工建设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项目、濮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规划建设台前2100万千瓦机组路口电厂。大力实施“气化”战略,建成城市天然气次高压环网。鼓励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城区污雨水泵站和管网设施建设改造进度。今后,各地新建道路电线电缆一律要实行入地处理,净化城市空间。
三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公园、游园、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合理布局近郊防护林、环城绿化带,提升城市景观。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九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文件内容: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专家解读。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文件内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专家解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文件内容: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文件内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十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已徐徐展开,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我是一名90后的年轻人,接过了80后的接力棒,传承了120xx年前五四精神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看过,我听过,我也骄傲的说:我来过,青年不轻,逐梦有年。
有人曾说过,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我不认同。因为90后一代人不是星星点点的几个人,我们90后虽然出现了消极文化,同样也有相当的一些人颓废、拜金,但是这不应是90后的主流,每个时代都有他的时代之殇。我仍然坚信我们90后的一代人一样可以出现担当干事的人,可以出现伟人,甚至出现影响全世界的人。我们90后并不是全都一样的颓废,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说不,我们大多数90人仍会努力做到最好。
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例子吧!
朱日和军事阅兵,决战沙场,那威武雄壮的军容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你可知道,这里面有多少90后自信坚定的身影。
人民海军70周年,共享海军荣光,逐梦蔚蓝海洋。那铿锵有力的节奏震撼着我们的心弦,你可知道,这里面有多少90后自信坚定的身影。
20xx年中国“北斗”迈入全球,这是一件世界瞩目的事,可是这份荣耀背后,有一群90后科研人员功不可没,他们不只是“追星族”,还是中国伟大航空征程中的一份子。他们把青春写进航天事业,筑梦太空,挥洒青春,他们自觉很酷,我觉得他们也很酷。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立足新时代坐标点,不应“暖风熏得游人醉”,而是要“勇立潮头敢为先”;不应“满目山河空念远”,而是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不应“万马齐喑、万籁俱寂”,而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些,惟有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勤勤勉勉,才能不负时代所托、人民所寄。
或许你是名公交司机,或许你是名快递小哥,又或者你是一名售货的小姐姐。但这是我们的工作,这是我们的责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邓中夏的“下辈子还做共产党员”到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身边人,一切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击鼓催征,新时代向我们发出动员令;奋楫杨帆,新征程向我们发出集结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历史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当前仍处于“赶考”中。干部干部,“干”字当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去年5月20日,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7月21日,省委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对崇尚实干、担当有为的党员干部做出正向激励。作为党员干部,无论顺境、逆境,都要落实“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要求,以脚踏实地的干劲、敢闯敢干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落地生根。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吃亏在前甘于奉献的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推动各项改革政策在工作中见到实效,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各项工作压力叠加、负重前行。作为党员干部,要在行动上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向着目标有所前进。带头实干、苦干、巧干,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扎实务实脚踏实地去工作,用业绩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者常成、恒者常至”。让党性在实干中历练,让品行在实干中砥砺,让能力在实干中锻炼,做先行者、实干者、推进者。
我是一名90后,纸上一挥间,流水已六年。转眼间,我已经在综合文字写作这个岗位上,努力了六年,成长了六年。在这六年里,我用键盘敲击着对文字工作的热爱,敲出了一首首悦人耳目的歌曲,向外人诉说着我们向社会交出的答卷。在这六年里,我真真切切经历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看着brt快速通道、高架路、高铁桥的逐步架起,感叹着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开花,听着国内外友人对赞不绝口,我的内心是无比自豪而安稳的。而六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个新的变化、新的任务对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综合文字岗位上的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思想、理顺脑路、跨越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坚挺、更加有内涵的笔杆子,做好新时代优秀党员干部的风向标。
虽然我在幕后,但是为了前台你们更好的展现。无私奉献是我们党最动人的底色,是我们共产党的根和魂。不论是长征精神还是新航天精神,不论是小岗村经验还是厉家寨这个“好例”,不论是“铁人”王进喜,还是“新愚公”李保国,不论是“四有干部”谷文昌还是“好书记”廖俊波,我们的事业都是在奉献中取得进步的,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在奉献中成就不平凡的。做新时期好干部,奉献是第一位的,必须在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
新的时代,继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定一个“理”字,做好一个“学”字,落实一个“践”字,树立一个“敢”字,服务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廉”字,研究好一个“励”字,用担当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奋进的态度、创新的工作,为加快推进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十一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要任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市、县、镇(乡)三级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一要着力抓好“一中心三组团”建设。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强力推进建成区综合提升和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综合提升,要坚持改造、建设、教育、管理“四管齐下”,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当务之急,要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城市的乱源。
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必须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导、合理布局,整片改造、安置先行,统筹兼顾、多方共赢”的原则,扎实推进尧当、戚城、娄店等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力争20xx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大杂院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焦点,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必须下决心、下真劲、动真格,强力改造。底前要力争完成大杂院改造。要加快推进胜利路东延、石化中路等建成区路网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站前路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等市场改造建设。要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狠抓城市“六乱”治理,严格城市市场监管,加大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入市口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要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尽早获批。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项目统筹开工。要切实做好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建设并完善新区起步区路网、电网、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引黄调蓄水库、教育园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商检海关商务综合办公楼、移动公司通信生产楼等一批项目,统筹推进行政、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系规划和引黄调蓄水库、引黄入冀补淀段工程建设,实施濮水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灵起来。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功能分区建设,建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打造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加快“三组团”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城、清丰县城、工业园区三个副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县、清丰县、工业园区要围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空间发展规划,高点定位、及早谋划,加强与主城区的融合互动,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对接,着力打造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的城市组团。要加强电力电网、网络通信,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完善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加强对城市的改造提升和绿化亮化,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水系,提升宜居水平。要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区域、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要加快新区建设,拉升标杆,适度超前,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以城市公共游园、县乡道路、村镇周围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做强做美城市。
三要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注重发挥中心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建管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成为连接县域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区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鼓励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新城和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撤乡建镇,力争5年内全部完成乡改镇。落实好鼓励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政策,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篇十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青春是傲雪凌霜的冬梅,用它那吐蕾的芳枝孕育明天的希望;青春是姹紫嫣红的桃李,用它那妩媚的容颜构造着希望的蓝图;青春是勃勃生机的小草,用它那茵茵绿色镶嵌着梦想的蓝图金边。
青春无疑是令人艳羡的资本,拥有了它,你就可以在神州大地上拼血拼泪拼出属于自己的天空;拥有了它,,你就敢在日月星辰间尽情哭尽情笑,尽情享受生活的味道;拥有了他你就大胆去爱去恨去打造,此生无悔。
青春是瑰丽的,因为我们拥有梦想,青春令体魄强健,青春令人精力充沛,群山有崩塌的时候,江河有干涸的时候,山石有腐烂的时候,生灵有灭绝的时候,唯有青春之水源远流长,唯有梦想之河永驻心间。
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青春的笑脸是甜美的,洋溢着热情奔放的神韵,辐射着憧憬未来的喜悦;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青春的眸子是纯真的,那里盛装着沸腾的生活,那里装载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青春的胸膛是激荡的,我们从祖国各地奔赴牛城,这里既有气吞万里‘牛’的澎湃激情,又有超越激情‘郭守敬式’的理性思索,这里既有乘风破浪的壮志豪情,又有脚踏实地的龙马精神;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青春的手臂是有力的,要使沧海变成桑田,要让绿洲代替沙漠,就要拉紧时代的绳索,要擎起时代的重托;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青春的脚步是矫健的,能走出困惑的低谷,能走出颓唐的旋涡,能走出茫然的沼泽,能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努力跋涉,奋力开拓。
年轻的朋友们,青春与梦想同步,让我们张开双臂,让青春与梦想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