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环境的需求,确保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教学工作当中,查阅一些相关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计划的编写要点。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一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2)时矫首而遐观()。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景翳翳以将入。
a.景色b.大c.情况d.日光。
(2)善万物之得时。
a.好的b.羡慕c.善良d.擅长。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云无心以出岫引壶觞以自酌。
b.悟已往之不谏不知东方之既白。
c.复驾言兮焉求而人之所罕至焉。
d.知来者之可追客有吹洞箫者。
19.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0.请分析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特征。(4分)。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1.有人认为陶渊明在文中以乐写悲,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加以阐述。(3分)。
答案:
16.(1)近于/接近于/将要/将。
(2)举/昂起/抬(2分)(“抬头”不给分,“抬(头)”给分)。
17.(1)d。
(2)b。
18.b。
19.a。
20.(1)想念田园,决心归家的喜悦,表达归隐田园的决心;(任意一点给1分)对以前滞留官场的悔恨、责备。(1分)(共2分)。
(2)对生命迟暮或人生短暂的悲伤;(1分)彻底放下羁绊后的洒脱或乐夫天命、乐天知命、顺应天命的洒脱(1分)。(共2分)。
21.赞同“以乐写悲”,作者领悟到生命因遵循自然本性的呼唤从而放弃官场,回归园田。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二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3月11日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说,各级法院去年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审结贪污、贿赂、渎职案件25912件,判处罪犯26226人。
对于中国民航来说,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已然降临。2009年底至今,已先后有多位民航高官要员落马,包括民航局原副局长宇仁录、民航局华北局原局长黄登科、首都机场原董事长张志忠、发改委民航处原处长匡新等。这些人腐败案发,大半与“航线时刻”审批有关。
今年1至4月,江西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李江华、许建斌因受贿分别被判无期和15年,另一落马副厅长陈爱民尚未判决。
2010年4月14日下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文强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重庆市司法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文强因犯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三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时**未静。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古义: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今义:搀扶老人古义: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古义: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今义:出征的人古义:___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而不发()。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信将疑()。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不相干()。
4.辞。
辞不赴命()。
停数日,辞去()。
动以朝廷为辞()。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眄庭柯以怡颜()。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倚南窗以寄傲()。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参考答案。
一、“衡”通“横”。
二、1.战乱;2.拐杖;3.知心话;4.行人;5.深远曲折的样子。
三、1.端起/开弓、拉弓/举起;2.将要/且,又/扶、持/拿,用/将领;3.断绝/横渡/全然、绝对;4.古代的一种文体/辞谢/告别/借口。
四、1.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2.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5.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8.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羡慕。
五、1.宾语前置句既然世俗与我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2.宾语前置句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3.宾语前置句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4.状语后置句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5.被动句既然自认为内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呢?
6.“门”前省略介词“于”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们守候在家门口。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四
一、教学目的:
1、诵读。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
(1)然有归欤之情;
(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
(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
(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
(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
(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r,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五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辞的体裁常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背诵全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情景关系,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重要词句。
通过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感情。
一、对话作者。
1、导入: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
2、回顾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对话文体。
1、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抒情。
2、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3、播放多媒体朗读,感悟文体特点。
4、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5、自由朗读感悟。
6、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三、对话文本。
1、研读序文。
齐读序文。
小组合作互译序文,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疑,教师点评并补充。
归纳序文内容: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
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研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一段内容:归隐之因、归途之乐。
3、研读二、三段。
自由读第二、三段,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二、三段的内容:抵家之乐、居家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
4、研读第四段。
自由读第四段,小组探究互译,针对难点字词句随机提问。
归纳本段内容:乐天安命。
5、全文小结:《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四、对话生生。
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归家图、居家图、田园图。
2、任务分配:
第一幅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第一组)。
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第二、三组)。
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第三幅图景(第三、四段),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组)。
3、归家图探究要点。
问题:这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图景:远离官场、如释重负;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情感:辞官后的轻松,归家的急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技巧:寓情于景。
4、居家图探究要点。
示范:我会选择“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样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个和乐温馨,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画面;它不仅写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热情,主仆同心,长幼一致的和谐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虽只字是谁准备的酒,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妻子看似没出场,但她比谁都盛情,满满的酒杯里盛着的不仅有美酒,更有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
每个小组选择两句诗探究并行诸文字,小组长汇报。
师生一起小结。
图景: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时而倚窗,时而流憩,白云出岫,飞鸟归林。
情感:居家享天伦,游园觉自由。
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田园图探究要点。
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这幅图景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小组讨论后用文字将讨论结果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
图景: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和出游的田园。
感情:悠游自在、恬淡安乐。
技巧: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五、对话师生。
明确:小序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见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文章中写的那么美好。
诗词补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
诗人归隐后躬耕田园,劳作不可谓不辛苦,生活不可闻不艰难。披星戴月,却时常忍饥挨饿,可见生活并不如所写那么美好。
前人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r”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题目“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归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唤“归去来兮”可以看出是虚写,是想象之景。
小结:人未归,情先有,诗人有意将田园生活美化,诗意化,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生活困苦、人生短暂。
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
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这是理想破灭、济世不得之悲。
观点一:积极:忠于自己内心;真诚直率;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经历过风雨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消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现实的逃避;谋事在人;胆小懦弱。
补充:寻找依据。“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
《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庄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老师观点:我认为“乐天安命”是积极的。这句话典出《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普遍而不流于常态,乐观地对待自然变化而知道命运规律,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陶渊明在诗篇中直率地表达“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田园生活;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能看出作者虽然辛苦劳作于田间,但内心是愉悦快乐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到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是他历经人生曲折之后最真实的快乐,也是最本真的达观,不只是表层的快乐,还有深层理性的达观。
4、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悲、苦、达观。
六、对话生活。
1、对于陶渊明,人们对他有不同评价,有人赞赏他的高洁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评他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本文阐释理由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加以说明。
2、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七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一课时。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八
学习目标1、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
2、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学习难点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一课时。
知识链接。
作家与作品。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至今还广为传颂的名句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注译】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译】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解读】该句后来流传演化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都讥刺为“奇文共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注译】“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
【解读】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注译】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
【解读】该句赞扬刑天的勇猛,表现出陶渊明隐士性格的另一个方面——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即对当时现实的极为不满。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九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十
朽,自已不肯随波逐流“无适俗韵”,,因此又不愿久在官场。“饥冻”使他烦恼“违已”,却又使他精神上痛苦,最后的选择是宁肯“饥冻”也不“违已”,辞官归田以遂“平生之志”。
(见元李公焕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笺注陶渊明。
集》卷五引)。
这篇脍灸人口的抒情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每部分用“归去来兮”起头,抒情气氛相当浓,反复咏叹,前后呼应,趣;:息交绝游,不复出仕,,以乐天年。
―
梦中醒过来了,带着悔恨的心情总结过去的教训,认识到“今是昨非”。他庆幸自已“实迷途其未远”,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赶紧回头还来得及,用不着“惆怅”,也用不着彷徨,前途是光明的'“,来者可追”。回首“误落尘网”的十三年,诗人悔恨痛心;展望自已的后半生,觉得还有可追救的东西,这里,辞官归田的陶渊明不是一位纯然消极遁世的隐者的形象,而一位对末来抱有幻想的进取者的形象,不能简单地认为:凡辞官归田就是逃避现实斗争,都属于消极的政治表现。现实是复杂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他,?他的归田”是对封建黑暗现实的反抗,这种反抗虽然不是很有力的,但毕竟是反抗,应当肯定。
作品的开头八句写诗人的悔恨和觉醒,写得相当动人,字字句句都在抒情,都是诗人心底发出来的真实的声音,而且是经过长久深思熟虑以后喊叫出来的,诗人把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每一句在抒情,每一句也在议论,由于两者的结合,作品有情有理,情理互见。辞赋和诗一样,也是以情动人,不宜空发议论,但是,议论一旦与抒情相结合,议论也能动人,能加强作品的抒情气氛,还能深化作品的思想。渊明写自已对出仕的悔恨之情是动人的,一般地封官僚不具有这种悔恨之情,而渊明有之,他的作品里悔恨之情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能动人。但是,只写出悔恨之情还不够,还应写出现实思想和对未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有厚度,要做到一点,诗人就要借助于议论,使作品情中见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水乳难分。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又是怎样在急着赶路的,途中的心情是愉快的,进家门时的心情更是愉快的。如何写这种愉快的心情呢?还是用描述的方法,通过描述把诗人的愉快心情间接地表达出来了。诗人看见了自家的“衡宇”“、僮仆”、“稚子”、“松菊”、“洒罅”,感到亲切,情见乎辞,回家时的场面虽只作客观描述,但却写得十分热烈,饶有情趣。
从“引壶觞以自酌”至“抚孤松而盘桓”这一段是写乡居的乐趣。《归园田居》也写过乡居的乐趣,在写法上,两者不同。在《归园田居》那首诗里,渊明怀着喜悦的心情描绘了一幅乡居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居环境写得可爱有趣,“:引壶觞,眄庭柯”“,倚南窗”“,涉园林,策扶老”“,观云山,望飞鸟”“,抚孤松”。通过写这些独自活动的事情,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和种种在官场里难以领略的乐趣。“不堪吏职”的陶渊明深感为官不自由,苦差事甚多“,中宵尚孤征”。现在,脱离了官场,感到自由轻松,恰如《归园田居》里说的那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等的直抒胸臆,痛痛快快,可以想象渊明在身心获得自由之后的得意神态。《归去来兮辞》写乐趣没有采取这种直抒胸臆的办法,而是自然流露,不言乐而乐自见,有一种含蓄美。诗人在写乡居乐趣时,心情是复杂的,既愉快又沉郁,这种复杂的心情也隐隐约约地表情出来了“: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作品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写诗人归田后的精神世界,他下定决心要“息交绝游”,与官场彻底割断联系,归田以后,诗人跳出了“尘网”,脱离了“樊笼”,身心得到自由,不再“冲夜孤征”,也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对于这一点他很满意,唱出了欢乐的歌声。但是,诗人毕竟是“猛志逸四海”的有志者,盼望自已一生有所作为,不料“世与我而相违”,演出了“有志不获聘”的个人悲剧。“质性自然”的诗人头脑清醒,对现实绝望了,不抱任何幻想,打消再次出仕的念头,唱道“:复驾言兮焉求?”退一步设想,如果“世”不与他“相违”,恐怕他还有所求,机会到了“,世”与他之间的鸿沟又越来越大;到了晚年,他宁肯贫死病死去,也不肯去就“著作郎”的官职。
诗人息交绝游以后寻求着别的乐趣,那就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还有,和“农人”一起去从事劳动。春天到了,去“西畴”耕作。在春天的劳动生活中,诗人触景生情,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他把春天描写得美丽迷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万木逢春,生机盎然,诗人由此伤感,想到了自已不幸的人生“: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面对“得时”的万物,诗人无限感慨,这好像是消极的情绪,其实有积极的因素在里面,他不甘心自已的一生就这样归田而“行休”,正说明他是一位不忘世情的诗人,他的内心是不,,,金代,颇为行休借此,看君于世末忘情”。
(知来者条可追”),但客观之件限着美好的明天“。
(世与我而相违”),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制了他“。
)。安命终其世耳”见《柏堂读书笔记》。
从“出仕”到最后“归田”,是渊明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转折。在这转折的时刻,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喜悦也有忧伤,作品抒发了这两方面的感情,说的来看,作品前一部分的情调是欢快的,后一部分的情调是感伤的。前后两部分的情调虽有差别,但彼此又是协调的,因为欢快里夹着感伤,感伤里也带几分欢快,通篇都是“喜”和“忧”的交织,感情有起有落,如实地反映了诗人归田的心境。如果作品从头到尾都只写渊明离开官场后的喜悦心情,全是“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那样欢快的诗句,不写点感伤,那么,诗人当时的复杂感情就表达不出来,同时也会使人感到不真实,甚至认为诗人太天真了,渊明抒情的时候没有简单化,而是按照自已思想感情的实际状况从容不迫地抒出来,忧喜互见,使人感到真实。
这一篇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明快,不假修饰,富有感情色彩,并有以下三个特点:。
―79。
―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十一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去自醒来。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十二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十三
诵读,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一课时。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
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
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辞官向往田园。
自醒淡泊明志。
隐居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4篇)篇十四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进取精神,学习其高洁的梦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头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经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可是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向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完美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我恬静闲适心境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梦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资料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最终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样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我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境和归田后的乐趣。经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证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忙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资料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述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述“今是”的,包括景物描述和心理描述。并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那里坚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述。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构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景,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境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景。“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那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能够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可是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可是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六.课文译文。
还不是太远,此刻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我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仅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十分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我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能够使人安乐满足。每一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明白自我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我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我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能够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七.整体把握。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境。
“乃瞻衡宇”至“感吾气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欢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能够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研究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6.分析评价。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就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可是我们应当深入一层地理解,这应当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以往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并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仅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