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一
首先,教师的思维不能被固定的课堂程序所束缚,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多媒体教学并非每一篇教材都适用。要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灵活处理、灵活运用。其次,还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仅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存在,它并非是语文教学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教师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课堂上辅以必要的板书和巧妙串联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就会让课堂流程变得生动而不僵硬,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二、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它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欲望的。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二
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思想,但是,当前的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在形式上采用的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语文课堂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即使是互动也是做一些表面文章,达不到真正的实质效果。这样单向灌输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较少,影响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当成是花架子,只是在应付检查的时候使用,即使使用也是没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导致将其当做教学活动的装饰品。此外,有的教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本就不了解,更谈不上运用,仍然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授课,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三)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率提升不快。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技巧,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缺乏技巧,其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打折扣。许多高中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情感教育缺失,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在语文学习中,积极的情感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情感教育的因素,不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动力不足。这就使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最终造成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三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将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1确立阅读目标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阅读教学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而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
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出色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而要将阅读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目标,而学生也能较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2.1个性化阅读教学法。个性化阅读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2.1.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四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己经忽略了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全情投入到文本之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通过诵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有的人认为教师的范读会给学生的诵读带来固定的范式,会造成学生的诵读就是模仿教师的诵读的情况。但是在学生的审美和欣赏品位尚未达到一定标准之时,如果省略了教师的范读,那么就很难保证学生对于文章感悟的质量,所以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在范读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激情且流利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还可以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和诵读的效率。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是对自主探究的提升,基础打得好提升的幅度才大。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呢?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读前发问。鼓励学生就课文的疑难,希望解决的或者是希望引起同学教师切磋的问题。方法可以有“课前5分钟发问”、“纸条发问”、“推荐一道好问题”等等。但是现实状况是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又要兼顾到其它学科的学习,所以能够在课前预习的学生少之又少。那么教师可以以新奇、独特的方式提出富有刺激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阅读。第二,读中质疑。发动学生自我学习,可就课文内容和理解等方面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质疑。第三,读后探究。以合作切磋的形式组织创新学习,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佳处。其实很多高中学生己经习惯了与疑难问题单打独斗,或者是直接求教于教师的学习方式,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在合作探究时首先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人人畅所欲言,各个参与活动。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五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出,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丧失信心的表现。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3.投机取巧的心理。
有些学生不是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学生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注重语文的长期积累,不懂得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再加上重视轻文。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要采取以下方法。
二、教学中解决的办法。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六
1.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把握好“度”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可以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有些“过”。其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重难点知识讲解明白呈现给学生,甚者,有的教师充分设计各种题型及相应的方案一起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之,以直接应付考试。
教师这种“越俎代庖”的主导作用,善良地扼杀了学生思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起到了事与愿违的效果。好似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不但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结果,反而更糟。教师的这种过度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学习上对教师过分依赖,形成思考的懒惰性,甚至不会思考。在出现换教师或换教学方法后,学生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影响了语文学习的可持续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注意度,应以不防碍和代替学生的思考,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度。
2.初中语文教师应对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以便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高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实质上是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时期。但是初、高中语文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确实是各有其特点,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不好的一个客观原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对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在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初中教学实际,适当做一些铺垫。教师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起到铺垫作用和预防作用,克服学生的一些不适应,有利于初高中语文良好的衔接。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七
作文教学既有助于提髙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助于提髙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然而在教学中,有部分老师会出现忽视写作,重视阅读的情况。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转变写作方向,寻找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读写相结合。
从模仿开始所谓读写相结合指的是通过阅读来积累知识,但是读与写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读是一种积累,然而写是一种创造。读写相结合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以下几项:
1、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2、在阅读中掌握学习技巧。
在以前的读写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模仿;
2、没有研究透彻写,将侧重点放在读上,从而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毫无活力;
3、不重视写的实践,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站在语言学的立场上来讲,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然而写作却是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要相结合起来,但是又要将阅读、写作区分开来。为什么会这样讲呢?究其原因在于阅读不能取代写作,写作也不能被阅读所取代。
二、观察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中曾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会感受生命。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来获取写作的素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之后,这就为其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走人到大自然中,融人到实际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味道。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目光放在社会热点上,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当然,在观察实际生活的时候,学生要用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提炼出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抒发自身的情感。
三、改进作文方法,提高作文能力由于作文题材并不相同。
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将多媒体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身边的生活现象。以前,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套用死记硬背的模式,这个时候,教师要否定学生的这种做法,让学生在汲取素材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素材,写作出有思想的东西。在语文写作中,教师要创新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力以及感悟力。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八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高考我校的鹰潭地区语文状元曾燕萍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九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十
诗歌的题目通常揭示了诗歌的具体写作时间、写作对象、写作地点、主旨或者是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诗歌。比如说在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所要描写的是四川的道路,还可以了解作者认为蜀道是十分艰险的,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在诗歌中最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字或者是词。学生能否准确的找到诗眼对诗歌的学习十分重要。在学习《蜀道难》这篇文章时,诗歌的诗眼是“难”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可以围绕这个字进行和展开。在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时,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一词就是诗歌的诗眼,体现了王昭君对于远嫁大漠的怨恨,也同时体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悲凉和怨恨之情。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中的词语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富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训练学生发现诗歌的诗眼,并通过诗眼体会诗歌的情感。
2了解作者与背景。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诗歌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了解诗人才能更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白居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当朝的宰相被杀害,自己因为上书要求缉拿凶手而被贬。因此,在诗中表现了作者的凄凉与愤慨之情。如果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了解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歌创作背景,就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饮酒,相约的朋友却为赴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杜甫壮志未酬,心中难免郁结[2]。
3抓住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创建适当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画面。比如说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营造出适当的气氛,从而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诵,将这一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的意境创造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采取多样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说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更直观的形成对诗歌的感受。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十一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明白小说阅读的三要素,即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还要搞清楚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分析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让学生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说的阅读。第二,要让学生对小说里面的人物作分类。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当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时则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让自己的情绪有所变化。或许开心,或许感伤,或许哀叹,或许沉思。那么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能够给小说中的人物做一个分类。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鉴赏的明确目标。把握了小说阅读的步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阅读小说。
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小说。很多学生阅读小说只是为了好玩,对小说的内容浅尝辄止。有时候只可以做到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要做到全方位阅读小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之后,才能做到全面阅读小说。高中小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为了读小说而读小说,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只有这种能力形成了,老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3.让学生学会鉴赏小说语言魅力。
教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生视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说是一门艺术,小说的语言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品味小说语言的美。小说语言美要靠学生自己细细地品味,老师的讲解是无法替代这个过程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描写林黛玉的句子: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段人物描写,透过字里行间,学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也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娇美,如同林黛玉就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美。
引导学生学会小说的阅读,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在课堂上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课内与课外充分结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博览群书。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实用12篇)篇十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序言中写道:“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上课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力求有效、高效,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出现。有效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交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高考我校的鹰潭地区语文状元曾燕萍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