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一
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1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初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二
易错点: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易混点:
1. 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
2.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
3. 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4.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点:
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分封制,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平民、奴隶进行分封给诸侯,建立侯国,诸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封,等级鲜明,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
2.经济上: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4.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5、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易混易错:
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易混易错:都江堰和灵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是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另外,前者是秦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法家思想顺应时局需要,受到统治者青睐。
(2)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考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秦汉魏晋时期
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易错易混:
(1)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朝代。
(2)在秦朝开创的各种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其最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3)县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创,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秦始皇将县制发展为郡县制并推行全国。
2、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根源为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思想。
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易考点: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第二阶段指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4、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易错易混:
(1)汉武帝“大一统”不叫“大统一”。统一仅止国土,大一统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
(2)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做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
(3)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4)关于治国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易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列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措施的异同。
易错点:
1. 重要历史名词书写:
张骞、贾思勰、王羲之、西域都护、民族交融(不要写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写成“民族合并”)
2. 其他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汉化”,汉化的过程也是北魏封建化的过程。
易混点:
1.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非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
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经济优于北方。
易考点:
1.联系“一带一路”时政热点,考查古代丝绸之路和对外交往
2.以造纸术为例考查中国传统文化
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民族交融
4.司马迁对史料的考证及治史态度有时成为命题材料,适当关注
隋唐宋时期
易错点:
2、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提水灌溉工具。
4、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5、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易混点:
1、唐太宗时期名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重用:姚崇和宋璟。
2、李白:“诗仙”,飘逸洒脱、浪漫情怀;杜甫“诗圣”“诗史”淳朴厚重悲愤凄婉;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3、阎立本,代表作品《步辇图》,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4、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易考点:
1、大运河的开通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a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3唐朝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4、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影响: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明清时期
易错点:
1.易错的历史名词:八股取士、班禅、驻藏大臣、伊犁将军、金瓶掣签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郑和下西洋属于友好交往。
4.明朝的“八股取士”不是一种独立的考试制度,而是科举制度走向僵化的表现。
5.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易混点:
1.明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蒙古族,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族。
2.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属于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
4. 注意辨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强化君主专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5.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才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易考点:
1.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以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发展、加强和结束为纵向,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易联系丝绸之路,唐朝、宋朝的对外交往,“一带一路”倡议,新航路开辟考查。
3.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比欧洲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航程远。
(2)借鉴意义:倡导开放、交流与合作,对外友好往来。
4.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为线索,联系当今时事热点,考查国家统一问题。
5.明代科技巨著的典型特点是继承与总结
(1)从内容上看,多为总结性的巨著,为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但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从部分内容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新疆、台湾】
一、台湾: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朝: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意义: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1. 1684年设置台湾府;(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 1885年设置台湾省。
二、新疆:
开始归中国管辖:西汉——西域都护府
清朝:1.设置伊犁将军;2.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顺治)
(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启示: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三
初中的学习在准备历史中考时,要依据中考指南对课本进行单元全面复习,着重复习常考的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常考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及发展:
②、历史地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③、巩固政权措施:创建军队,颁布刑法,设置监狱,完善了国家机构。
④、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结束,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2、夏朝的衰亡:
①、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jié)
②、原因:穷奢极欲,无休止的征发劳役等。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及发展:
②、历史地位: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③、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殷是指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称殷朝。
④、商朝的发展:a、商朝的疆域:东到今山东西部,北到河北中部,南至长江流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b、经济状况: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较快。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更加迅速,创造出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商朝的衰亡:
①、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纣(zhòu)
②、原因:荒淫无道,修筑豪华宫殿,“酒池肉林”,刑法严酷等。
三、西周的兴衰:
1、西周的建立和发展:
①、背景:周文王励精图治,国力迅速壮大。(周文王重用姜尚)
②、时间、建立者: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③、都城: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
⑤、巩固政权措施:实行分封制
a、目的:为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b、分封制下各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向周天子朝觐、纳贡,平时治理封国、守卫疆土,战时要为周天子出兵作战。
2、西周的衰亡:
①、原因:西周后期,政治黑暗。其主要表现为:
a、周厉王暴虐无道,贪财好利,天下怨声载道,引发国人暴动。 b、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贪念美色,重用小人,国势更加衰弱。
②、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四、东周的建立:
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也称第一次工业革命 或 第一次科技革命)
2、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18世纪60年代 开始的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3、1782年,英国机械师 瓦特改进蒸汽机。1785年后,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4、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825年,这列名为 旅行者号 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其发明(或改进)者:
①、珍妮机 哈格里夫斯 ②、蒸汽机 瓦特
③、火车机车 史蒂芬孙 ④、轮船(或汽船)
7、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或:火车的作用):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8、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能源: 煤炭
9、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基础的是: 牛顿 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
血腥的资本积累
1、三角贸易的路线(或过程):
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2、最先进行三角贸易的人(国家): 葡萄牙人 (葡萄牙)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国家): 英国人 (英国)
3、三角贸易的起点、终点是: 欧洲
4、三角贸易的影响(后果):
①、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加速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
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三角贸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三角贸易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或说明了什么): 资本原始积累具有野蛮性、残酷性。
7、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8、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克莱武,率领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把当地洗劫一空。
9、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或方面、方式):
①、三角贸易 ②、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初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四
句号(。)表示一个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燕子、雁、布谷、夜莺都是定期迁徙的候鸟。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屋子里,我是主人;屋门外,蝉是最高的统治者。
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例: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也扯不上关系。
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小朋友,你们的暑假生活过得丰富么?
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愿你们在新学年中好好地学习语文!
引号(“”)1、引用对话或文章里一段文字。2、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词语。3、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书名号(《》)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例:今天,我读了《给颜黎民的信》。
破折号(——)1、表示底下是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示声音的延续。
例: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例:蝉的幼虫爬到地面上来,常常在圆孔的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方——一棵小树,或是一根灌木枝——脱它的皮。
例:吃的不是白面包——黑面包能吃饱就不错了,菜只有鱼。
省略号(……)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2、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示尽。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例: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例:我跺着脚大声喊:“咳!这么冷,小心你的脚……”
初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五
1)勘测地形必须十分(准确),不能有半点马虎。
2)这个意见提得非常(正确),我应该接受。
二、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8)(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