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教师编写教案模板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一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学习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这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加以巩固,也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对于课文及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经常加以复习巩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真正地看懂中考链接中的课外文言文。
二、难点:能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所学的知识。
很多同学一看到课外文言文就头疼了,连看也不看就说不会做,其实只要用心去看,想想学过的方法和文言实词,也许并不难,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学习课外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让学生当堂完成,以闭卷的形式,再左右交换批改。
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批改他人的练习,不仅是加深了印象,也可以让部分学生产生危机感,以致于加紧复习,提高学习意识。
二、能力提高:
请同学自告奋勇地回答,其他同学纠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要注意团队合作精神,争取杜绝彼此的轻视,嘲笑,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生要敢干创新,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齐读全文。让一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对翻译不好的地方加添改。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题目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对文章再次熟悉之后让学生翻译,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是课外文言文,学生的翻译并不一定会十全十美,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添改,不仅发挥学生间互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让添改的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挑题目回答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好让学生对于枯燥的练习讲解有一定的兴趣可言。
四、作业。
1、订正。
2、预习《卖油翁》。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上时作好相应的记录,课后再认真订正,也是对课上所课的内容加以巩固的一次机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诵读课文。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砺人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
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2)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等。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四)赏读课文拓展延伸。
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教师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开辩论会。
(六)课堂总结。
《孟子》二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善于说理,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教益。
(七)布置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三
(一)。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二)。
《孟子》中说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忧患“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但又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因此,我认为只有抵制不正之风,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经久不衰,繁荣富强!若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忧患"精神来做我们的立国之本!
那就让我们忧患起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压力的挑战。要有恒久的毅力和登上人生舞台前的那平和的心境,不求登峰造极,只求问心无愧;做人须经得起风雨,得意、失意都不必在意;战胜心中的压力,相信自己,以平常心挑战到底,坚持到底!
文档为doc格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何时而乐耶。
c.舜发于畎亩之中皆以美于徐公。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小题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2分)。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论证了论点中的“”。
【小题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3分)。
【小题1】b。
【小题2】(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小题3】示例:(1)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2)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离世前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写出人名、成就1分;写出磨难经历1分)。
【小题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1分)。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2分)。
解析。
【小题1】a项中“则”的意思分别是“如果”,“就是”;c项中“于”的意思分别是“在、从”,“比”;d项中的“而”分别表顺接、转接。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3】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小题4】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诵读课文。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砺人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
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2)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等。
……。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
(四)赏读课文拓展延伸。
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教师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开辩论会。
(六)课堂总结。
《孟子》二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善于说理,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教益。
(七)布置作业。
好的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地看笔记,本文板书简洁、扼要地括了文章的重要内容,学生一目了然。
逆境成才多难兴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七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
下列词句。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八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九
4、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读、探、析结合。
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1)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2)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读都可。
3、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一
(一)。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二)。
《孟子》中说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忧患“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但又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因此,我认为只有抵制不正之风,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经久不衰,繁荣富强!若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忧患"精神来做我们的立国之本!
那就让我们忧患起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压力的挑战。要有恒久的毅力和登上人生舞台前的那平和的心境,不求登峰造极,只求问心无愧;做人须经得起风雨,得意、失意都不必在意;战胜心中的压力,相信自己,以平常心挑战到底,坚持到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二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孟子》
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和磨练,只要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经历了这样的波折,一个人才能够深刻的体会人生在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但是,善使者未必善终。即使一个人经历了创业时期的艰辛也未必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这种忧患意识,很可能在事业上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就变得斗志皆无,浑浑噩噩。唐代大诗人杜牧对化为焦土的阿房宫发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急流险滩之处,很少有翻船沉船的事故,相反,水流平缓的地方却往往成为鬼门关,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大风大浪平安渡,小河沟里常翻船。这就都是因为安逸的环境使人放松了警惕性和进取心的结果。因此,管仲曾经告诫人们:“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意思就是说:安逸享乐对人的意志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就如同毒药一样,千万不能怀有这种心思。一个要使自己的事业百年长青,就要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时时刻刻有一种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请时常提醒自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三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舜发》开头,运用归纳椎弹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舜发》几乎通篇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五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善良的猎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将自己的猎物分给那些穷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鹰正在悬崖边训练小鹰飞行他先把小鹰推到悬崖边,然后把小鹰的骨头打折,把小鹰推下悬崖。一开始猎人还怀疑老鹰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小鹰能飞上来么?可是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被打断骨头的小鹰奇迹般的飞了起来。不过猎人觉得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趁老鹰不在把那只没被打折骨头的小鹰带回了家,和自己的鸡一起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鹰长成了大鹰可是它连自己家的栏杆都飞不过去。猎人就把它带到悬崖边上。猎人看到了另一种鹰,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却用嘴啄石头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层外壳磨没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没等到长出新的外壳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飞得更高,外壳更硬。猎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于是,他把小鹰推下悬崖,对下面喊:“你是一只鹰,一只雄鹰,一只鸟中王者,不是一只鸡。”随后山涧下传来了一个鹰的声音。突然一个黑影“嗖”的一下窜了上来飞到了蔚蓝的天空上。
然而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朝统一七国就是因为秦朝在忧患中发展,同时也是在安乐中灭亡的。
而我们现在中学生不也如此吗,我们的困难就是学习,我们要懂得逆境会激发无穷的斗志。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这句话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相近,都是说,人要在逆境中磨练才能成才。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逆境比顺境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的。
多难兴才,曾一度被认为规律。文章中就有很多例子,如屈原被放逐而做《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全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洗雪国耻,韩信遭胯下之辱而统帅百万雄兵……他们都是在逆境中搏斗而取得成功的桂冠。
爱迪生小时侯一边卖报,一边做化学实验,因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灾,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但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印度诗人泰戈尔早年丧父,靠兄长养大,由于他勤奋好学,从而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们哪个不慎与命运搏斗的强者?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磨蚀人的心灵;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当然,具有优越的条件是好事,但不能坐等吃穿,应更加努力学习。
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让困难拜倒在自己脚下。做一名勇敢地驾驶生命之舟的船长,与惊涛骇浪展开搏斗,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是磨练强者的熔炉,更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我们应该磨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六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二)词类活用:
1.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2.饿其体肤(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三)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默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联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历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一)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二)作者举例是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三)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四)“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五)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七)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
明确:字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字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的表现。“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不同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人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历练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语文版(适合学生)。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考试要求版本。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八
早在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老鼠实验。
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享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饱老鼠难进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组饿老鼠寿命翻番,享尽高年方才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绷紧,行动敏捷,煞是耐看。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老鼠略高一筹。
后继科学家触类旁通,扩大实验范围,涉及细菌、苍蝇、鱼等生物,又发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幕。实验为论证这一普遍真理能否放之人类而皆准,科学家又以与人类同源共祖的猴子做实验,结果如出一辙,难分左右。
安逸的日子并非都是好事,人生注定要去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挑战,即使今天你很安逸,明天的痛苦也会接踵而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十九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但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林则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佚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居里夫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范文(20篇)篇二十
1、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突破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的条理,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一课时。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
今今天的45分钟,我们可一刻也不能够浪费,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有信心完成吗?
时不我待,让我们进入目标一。那位同学来读一下?
1、作者简介。
2、《孟子》简介。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1、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生自由轮读。(注意在读完后的纠正。)。
勇气可嘉。有几个字,老师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它的读音。来,看一看。这几个句子的节奏,我们来一起明确一下。
3、投影出疑难字音,重点句划分出节奏。
下面,我为同学们示范背诵一下。
4、师范背课文。(在节奏,字音的把握以外更加注重感情引导)。
1、师引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大家边读边思考: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3、全文只有一句话论证了课题中的“死于安乐”,你能找出来吗?
4、那么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一部分都论证的是哪句话呢?
5、他们在论证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6、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1、(师引入)为了证明观点,作者在第一段举出了几个例子?
这一段的注释很详细,请大家对照注释,看通全段。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也可以举手向我示意一下。
2、请同学们特别注意两个字的意思。(举:被举用;发:起用)。
3、讨论一下:这些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我有提示的哦。
他们出身(卑微),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请大家对照注释,参考译文,看懂这段话的大意。不懂处先交流,后举手质疑。(。
3、注意这几个词的意思。
4、我们来配合一下,一人一句,把意思说说怎么样?。
5、现在,让我们暂别课本,对照板书,试背一遍。
6、缩减板书,形成记忆,熟读成诵。
7、第一段和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呢?由这些人物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8、齐背全文。
1、(师引入)是呀,“自古英雄多磨难”,那是否说只要经受磨难,就一定会成为英雄呢?对呀,除了客观环境,一个人主观的努力更为重要,那么一个人要成为人才,应具备哪些品质呢?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注释,学习第三段后同桌交流总结一下。
2、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对文段的意思把握很准确,不过有几个重点字义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
3、大家能否根据第二段的方法,自己设计一下板书,辅助背诵?
很多同学的设计都独具匠心,老师也从中学习了不少。下面,我把自己这一段的设计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背诵有所帮助。
5、告别课本,我们闯入背诵难关。
1、梳理全文结构。
2、本文作者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完这篇文章,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