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编写的初中教案可以提供给其他教师参考,促进教学交流与共享。希望以下这些初中教案范文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从而编写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一
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二
1.(济宁中考)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的鱼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d)。
2.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c)。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a)。
a.0°b.30°c.45°d.60°。
(b)。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小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自学“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等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两道练习,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通过练习的展示,发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再由优生带着中下生学习,帮中下生分析问题,纠正错误,在这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可能存在的误区给予释疑和突破,以求实现以兵教兵的新课改理念。
3、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这一教学设计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数据,再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寻找光折射时有哪些规律,由某一小组代表在班级上进行成果展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通过其他组学生的不断完善: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时光路可逆。这里学生能很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建构一个正确、完整的“光的折射规律”的知识。老师将课堂让给学生,在此只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用口说,用耳听,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亲自感受获得知识的喜乐,体会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的过程。
4、学习了光折射规律后,设计一道画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图进行检测与巩固,利用光路图解释了筷子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折了”的现象,并就此光路图进行知识拓展:渔民用叉子叉鱼时,为什么要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为什么会出现潭清疑水浅?“水浅”骗了人的眼睛对游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进一步感受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倍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
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人还是不能将“学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一些长处发挥出来,不会灵活加以应用,使得课堂上时间安排不紧凑,容量不足,学生的学习知识点不完整,还有一些学习上的误区不能在课堂上给予解决。课堂上也留下不少的遗憾。
(1)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由于入射光线方向没有准确控制,致使光从空气一侧射向玻璃时入射角为50度,折射角为30度,而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不为50度。
(2)课堂的掌控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的引入、当堂检测等环节占了太多时间,致使后面的课堂检测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的知识学习不能很好的展开。
(3)略去了光折射共面的演示实验,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习得知识。
(4)为图简单方便,又考虑到三线共面的知识已在光反射中学习过,本节课就将三线共面的实验省略。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2)会利用两个必要因素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会利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总结得出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和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探究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分析用手将不同物理课本分不同高度拿起所做功的大小,功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功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功包含的必要因素;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功包含的必要因素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例举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指导: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二、讲授新课:
一、功:
1、定义(幻灯片):物理学中对做功的规定: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通过对几个力做功的工作实例观察,让学生想想这些做功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点?(幻灯片)。
得出这样的结论:共同点1.都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2.必须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教师指出这两个共同点,我们就叫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边板书: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缺一不可)。边让学生打开课本105页找到相关内容,用笔勾勒出来,课代表起头,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两遍。然后,让几名同学说出大致意思。
3、三种不做功情况:
通过“想想议议”范文九九网活动,让学生对几个事例(幻灯片)观察,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教师板书让学生在书上做笔记:(1)静止的;(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3)靠惯性运动的。巩固练习(幻灯片),对功的两要素的理解情况进行考查。
4、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希望同学们下去进行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活动方案:
结论:在距离相同时,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结论:在力一样大时,功的大小跟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成正比。运用实验结论,得出:
1、功等于作用力跟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3、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强调并让学生注意:s是指在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功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1j=1n〃m提问:1j为什么等于1n〃m?从而使学生明白物理公式不仅表示着各物理量的大小关系还表示着各物理量的单位间的关系。
即: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
j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1j相当于把一个鸡蛋举过头顶时手对鸡蛋所做的功。
5、功的公式应用:例1例2的原题和练习题的原题及分析解答见幻灯片。小结:本节知识要点:1.定义;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4、探究出的功的计算公式w=f〃s;5、功的公式应用:
作业设计:
1、课本p1072、3。
2、了解举重比赛的有关规则,分析每个阶段运动员的举力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一、功。
1.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缺一不可)。
3、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静止的;(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3)靠惯性运动的。
4、探究出的功的计算公式w=f〃s;。
5、功的公式应用: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
二、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a、钢尺压弯反弹;
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d、读数:数值+单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点。
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笔、玻璃砖、水、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板、多媒体课件、注入水的盆中出现硬币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折断、水缸中的筷子向上弯折、彩虹、海市蜃楼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得来学习《光的折射》。
二、进行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质中会是怎样的呢?譬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
演示实验:光斜射入水中。
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
总结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绍光的折射的有关名称并展示图片。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七
课题:功率(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20xx年4月17日。
课标要求:理解功率,关心生产生活中机械功率的大小及意义。
立足于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功率,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理解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体会比值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功率的理解。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
难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温故知新。
三、新课教学。
1.功率概念。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3.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联系生活。
思考回答。
思考计算。
对比。
联系实际。
做题练习。
激发兴趣。
探究。
巩固。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7.3功率。
一、功率二、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物理意义平均功率——时间。
2、定义瞬时功率——时刻。
3、定义式:
t
w
p?三、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单位四、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5、功率是标量?cosfvp?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八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生】有一股力拽着。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
(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
(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
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
【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
【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九
【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本节课改为探究实验,自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四点好处:1.更有利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让学生真正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而探究;4.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又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教法】。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具和媒体】。
玻璃砖、激光笔、水槽、水、圆表盘、碗两只、硬币、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演示魔术:空碗出财宝(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
组织学生活动:叉鱼比赛。
师:同学们对以上的现象一定很好奇,那么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光的折射”的探究,就可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了。
学生活动:叉鱼比赛。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新课进行。
探究1: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传播路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所需器材和方案。
巡视分组实验(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中的传播途径)。
引导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现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若换成其他介质光也会发生偏折吗?指导由学生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从而引出折射现象的定义。
采用类比法,结合光的反射规律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需研究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反射规律,并讨论光的折射需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三)眼睛受骗。
解释魔术“空碗出财宝”(配合播放光路图)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像。
引导学生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同学总是把叉子叉在鱼的上方。(配合播放光路图)。
教师提问:有的同学喜欢游泳,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是什么原因。
师:同学们学了光的折射知识后,要懂得应用到生活中,在游泳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教师提问:你见过海市蜃楼吗?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吗?
教师总结:我们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其实严格地说,光只是在均匀的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疏密不均,光线就不会沿直线传播而会发生折射。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配合播放电脑中的图片和两段录像)。
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传播路径。
设计实验所需器材和方案。
分组实验,收集证据。
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的实验。
学生回忆光的反射规律,并讨论光的折射需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学生用手边的仪器,边做实验边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揭秘“空碗出财宝”的魔术。
由学生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同学们总是把叉子叉在鱼的上方。
学生回答:“为何有的同学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一现象。
让学生发表对海市蜃楼的看法。
最大限度的通过实验观察与思考,达到探究的目的。
通过类比法来研究新规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手段。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之一所在。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结合板书)。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四、练习。
教师发练习题,并反馈结果。
学生练习。
五、布置作业。
p48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教版共同必修2第三章研究功与功率(第2课时)3.2研究功率。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本章机械能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本章前面主要介绍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和能的关系,进入功率这节,体现了功和能之间转换的效问题,并更多是对实际问题与现象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功率是衡量机械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围绕如何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怎样计算功率展开,首先从不同的物体做功快慢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然后从功率的定义出发,得到功率的定义式。其次,根据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最后,利用功率公式会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解释,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利用老师讲授法,类比法,学生分组讨论法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
2.理解功率的导出式p=f·v的物理意义,并掌握其用法;。
3.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求解各种不同的功率;。
2.运用功率的不同表达公式分析和解决动力机械的运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严密思维的习惯;。
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
类比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等。
3、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课件展示)。
1、功的概念及要素?
2、功的公式?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功的条件及意义?
举例让学生熟悉功率的计算:(为下文讨论做准备)。
例题:
小明体重为60kg,他家住三楼(每层楼高h=3m),求小明从一楼上到三楼(2h)所做的功?(g=10m/s2)。
思考:
假如你是司机,汽车上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文埋下伏笔)。
讨论:(引入新课)。
小明和妈妈的体重一样重,爸爸的体重较重。小明上楼比妈妈和爸爸上楼快,妈妈和爸爸上楼一样快,。他们都从一楼上到三楼,试比较:
1、谁做功多?
2、小明和妈妈做功有区别吗?
3、小明和爸爸做功谁快?
举例:
小明做功3600j,用时60秒。
爸爸做功4500j,用时90秒。
引入:通过上述例子,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板书课题[功率]。
【新课教学过程】。
(一、)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类比得到功率的公式。
学生回答:是速度。
(2)、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求解速度的?
答:我们是用物体通过的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求解速度的。
(3)、类比:既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所以我们可以用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求解功率。用比值定义一个物理量是很常用的方法。
(4)、得到功率的求解公式并板书:p=w/t。
(5)、概括功率的单位:
国际单位:瓦特,常用单位有千瓦。
(6)功率是标量。
(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课件展示机器铭牌图片)。
额定功率:是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
注意:机器不一定在额定功率下工作,机器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三、)功率的另一种表达式。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一
2.功率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
2.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1.重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就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难点: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概念。通过汽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引入课题(采取比赛的形式组织教学)。
二、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主要采用启发式)。
三、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通过例题,加深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概念的理解)。
四、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引导学生自学)。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二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定义、单位,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学会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理解功率的定义及其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渗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
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吊车和人都是在对砖头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应按钮。
二、新课学习。
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
(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
(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
(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进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kw。你知道1w的物理意义吗?因为1w=1j/s,也就是说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比较。
比较这四个物理量的建立过程,找出共性,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4.了解一些功率值。
5.功率的计算。
在中,w的单位是j,t的单位是s,得出的功率才是以w作单位的,计算时要注意到单位。如书上例题中给出的时间是2min,要换算成以s为单位。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看图,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其中——绳子的段数——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五
设计思想:
在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后,在这一节里再次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探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本教案立意与探究活动中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大胆探索物理规律,打开学习物理的思路,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物理的研究方法.
探究准备:
在事先分好组,按需要,一般是四五个同学一组为宜.同时提出要探究的课题.
探究中提供的实验仪器:
木块、铁块、弹簧称、天平、量筒等,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仪器.
探究中的具体操作:
2、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不拘一格;。
3、根据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也可自己设计实验仪器);。
5、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
6、写出实验步骤;。
7、得出实验结论;。
8、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
9、写出个人自评.
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
姓名实验日期
探究课题物体的沉浮条件。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仪器。
实验的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和猜想是否吻合。
自评。
学生将上表交回后,此课时完毕.
下一课时,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f浮=g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
请同学们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图8-33、图8-34、图8-36、图8-37等现象.
结论:当液〈物时,必有f浮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上浮.
注意:这里要指出物体是实心的,如果用大密度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要附在水面上,则可以把他制成空心的,如轮船等.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请同学们学习阅读材料.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六
1、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g所有的拉力中(d)。
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一样大。
2、如图所示,不计滑轮及绳重,以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水平拉力为f,物体的重力为g,且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滑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d)。
a、fb、gc、g/2d、f/2。
3、如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g/3;g/4;g/5。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4__米。
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d)。
物体横放时,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1/n(绳子股数)。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七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激光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物理教案-激光,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激光》。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激光的资料(激光器的种类,应用等)。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八
在力学里,典型的滑轮(pulley)是可以绕着中心轴旋转的圆轮。在圆轮的圆周面具有凹槽,将绳索缠绕于凹槽,用力牵拉绳索两端的任一端,则绳索与圆轮之间的摩擦力会促使圆轮绕着中心轴旋转。滑轮实际上是变形的、能转动的'杠杆。滑轮主要的功能是牵拉负载、改变施力方向、传输功率等等。多个滑轮共同组成的机械称为“滑轮组”,或“复式滑轮”。滑轮组的机械利益较大,可以牵拉较重的负载。滑轮也可以成为链传动或带传动的组件,将功率从一个旋转轴传输到另一个旋转轴。
按滑轮中心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可将滑轮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定滑轮的中心轴固定不动,动滑轮的中心轴可以移动,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而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可构成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而且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要求对力的方向、绳端移动距离、做功情况等问题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