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书籍,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知识的探索和反思。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一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时的著作。鬼神,灵魂与肉身这些在中国民间中议论千年不断的东西出现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一个是灵魂的去向。
杨绛先生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这两者在同一个个体中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懒,贪,色等七恶,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所以这两者相遇时,人就会出现各种烦恼忧虑,若处理不当自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而当人的肉体经过千锤百炼拥有足够的灵性良心时,人就会要求自己不断的完善自身,驱动自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因为人肉体上的磨练会得到灵魂价值上的累加,灵魂的价值长久不灭。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二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三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时候写的,写了两年。
我惊叹于先生在九十六岁的高龄思维还如此清晰敏捷,书中的引经据典想必是阅读了很多的书籍,查阅了很多资料。
想来或许学习、阅读和思考是保持大脑活力的良方。
读过杨先生的《我们仨》,知道了学者之家的一些趣事,不禁感叹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学者也有着平常人家的家庭琐事和乐趣。
在我看来,杨先生也是乐观之人,虽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遇到没有太多生活常识的钱钟书,也能挽起袖子做羹汤,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娇小的身躯散发着强大的力量为他们的小家遮风挡雨。
《写到人生边上》是杨先生对生死、鬼神、人的本性以及灵与肉的思考,杨先生找来很多的资料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却可以引起读者的很多思考。
在书中杨先生说到“灵性良心不能压倒血肉之躯,只能适度让步。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的倒也不少。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
有些人虽然有各种欲望,但是为人却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活得很坦然。但也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着良心去坑害别人,这就是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
杨先生也相信人性本善,所谓修养就是凭借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坚定。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的机会来修炼自己的,尤其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充满金钱诱惑的社会。克制蓬勃的欲望,真是非常需要定力,这种定力也会根据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变得更加的坚定。
但是杨先生也说“灵性良心完全消灭肉欲,可说办不到”,这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人性”。
杨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的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这给我一个很好的提示,真的遇到思考不通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放一放,人生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只是人之愚昧岂能参透生命的真谛。
如此看来,所有的疑惑倒也可以如实的去面对,往后走一走再回头看或许也能找到答案。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就是先生的大智慧。
先生一辈子经历很多的苦难,面对很多生离死别,却如此通透的看待人生,这是如何的豁达。读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为了能获得智慧,让自己在面对任何阻碍和困难的时候都能像先生那般从容的面对。
即使过程非常的难受,结果或许也不尽人意,但是把它当成自己锻炼灵性良心的道具,这就是另一种境界。如先生所说“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
这本书最后的注释,讲了几个平常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我特别喜欢劳神父的故事,当我看完这本书还把劳神父的故事讲给七岁的儿子听,对于他将来是否能记住我不做期待,我只是想通过讲出来而让自己更记住这个寓意深长的故事。
杨先生九岁那年,劳神父送给她一盒用十八层废纸包裹住的精美糖盒的寓意,虽然杨先生说她到九十岁才明白劳神父的心意,但是她到九十六岁仍然能记住劳神父给他讲的故事,并对九十年前的过往记忆如此深刻,说明这件事本身在她的人生中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位智慧老人在晚年的思考,虽然对于中年的我们来说人生还很长,但是从先生这些自问自答中我们能获得一些认知,让自己对生命和自然充满敬畏。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四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乐,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这几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几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去读,都不会过时,讲的非常精准到位,我记得杨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提过,走到人生边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读者分享,能够有幸读到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一大幸事。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前半部是哲学命题居多,解释了很多哲学问题,后半部收录了杨先生写的小说,散文、议论文。由此可见,杨先生的文学修养之高,无论什么文学体裁都驾驭自如,之前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学识渊博,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杨先生的学识大为赞叹。好多年前看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杨先生的书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杨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极高的学者,我从内心深处崇敬她。
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对我来说蛮有趣的内容,就是杨先生小学的时候,关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这个倒是意外的收获,日本现在的星期描述原来出处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真没想到看杨先生的书,能够让我多了这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举。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五
其实我每次看到杨绛的新消息都会惨叫一声说,她怎么还没死?!不是不喜欢她,实在是怜她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孤单。她曾经翻译兰德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已经准备好了。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许真像一个“暑假”,必然是要来的,来了很好;暂时没有来,那么就安心地等着吧。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她也不甘心让时光荒废,让思维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关于生死鬼神的探问对我而言并无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讲的一系列老故事(劳神父对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让人感动)。还有那个关于死后以怎样的相貌去见亲人。她愿意以十五六岁时清秀小姑娘的相貌与先去者见面,但父亲,母亲,丈夫,女儿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灵魂相会,而无关相貌了。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六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七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八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女士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女士提到,钱钟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九
这是著名女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读过之后,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指导我更好的成长!
如果说“老先生”用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读者就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是它包括灵魂、个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内容!这是杨绛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对人生的探讨,正如许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不管有还是没有,九十多岁的杨绛先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个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尝到了她的人生感悟!还是比较喜欢作者注释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最爱的一对喜鹊的爱恨离愁,可能这是杨绛先生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却让我觉得读后回味无穷.....
也许几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边上,再去细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会理解她的胡思乱想,会理解她对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讨,这是在经历过伴侣去世与爱女离去十年后对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韵味无穷!正如她所说的“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
人老了反而没有清闲,这是从不曾想到的。老本身已经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再加上缠人的病,恐怕就断送了大半光阴。还要应付亲朋好友来访,又要写东西,难怪先生感叹又老又病又忙。这样的情形,还是“废稿写了一大叠”,令我辈汗颜。“——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挣扎着写成的。”说这话的人九十六岁。
《前言》。
“去”是什么概念?每天都有人“去”,不相干的人无知无觉,仅限于认识的人会念叨上几句,关系密切的人心里会空上一块。“去”的人呢?从唯物的眼光看,人死如灯灭;从已成体系的唯心论,这人的去处不外是下地狱、上天堂、投生转世。天堂的说法很多种,最没意思的就是黄金铺地,白云鲜花、清风月色,随便拿一样也比黄金像样。歌唱的天使很棒,音乐本来就属于天堂。前生的亲人相聚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前生事已了,不可以如此纠缠不休。至于未了的情缘,见一面未尝不可,可以详细约定来世相见的时间地点,不怕互相认不出来;孽缘就算了,错过了也没什么可惜。而且照规矩,似乎也躲不过,那只好听天由命。地狱就没什么可说的,生前种种境遇的苦楚未必有逊于地狱者,况且既然是前生因果,做的时候就注定必须担当的,只管来就是。投生转世,如可以选择,曾经想做一棵树,温厚沉默,阳光雨露一视同仁地照耀滋润,但是如果有情缘未了,还是做个人,毕竟言语爽利、行动敏捷,可以淋漓尽致、快意恩仇。如从唯物论,那只好顺其自然,各种元素听天由命,赶上什么就什么罢。只是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似乎永无宁时,并没有一了百了那么简单。
灵魂的有无,无论唯物唯心都承认有,唯心不用说,唯物的就是那不灭的能量,转换来转换去,总有个东西在。
上帝或者神佛或造物的有无,说法因人而异。曾经因什么引起过一点敬畏之心的,都承认有。不曾有一点敬畏之心,或者是愚蒙不化,或者那就是上帝本人。
鬼故事听过许多。身体虚弱醒着的时候曾感觉影影绰绰有什么在身前身后,小时自惊自吓,大了反而没什么反应。也许是受了多维空间论的影响,以为自己神思涣散,撞到了另一个空间。这个理论不是迷信,是有待于证明的科学。人类的眼界有限,思维应该更自由些。身体虚弱时确实容易梦见故去的亲友,这不好解释。不知是亲友乘虚而入,还是因虚弱潜意识浮上来。相见总是好事,即便梦中相见,也是彼此不忘,情义难得。
亲身经历的怪事只有一件。某天天将黑时坐出租车回家,有那么几分钟时间似乎是大梦初醒,前一刻脑子里想的什么全不记得,似乎被什么乱码似的电波占据了频道。那一刻感觉很惊悚,似乎被偷走了时间。也或许只是过度劳累,睁着眼睛打个盹而已。
宇宙只是一粒微尘,以人的眼界难观全貌。我们可以动用智慧,由小及大地推算,或可见一斑。比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先贤所见,定有深刻胜于我辈者,自证旁证,或许能在人生的边缘上有所领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一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后,不得不感叹:这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前辈,96岁,老病相催,在人生暮年依然不忘自己对真理、生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追问并克服很多的困难写下来帮助后人,现将读后感如下。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对人性和生活探讨的哲理性散文集。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律都用这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走了”,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杨绛先生提到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性的时候;当“肉”即兽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须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如同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那么,联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坎坷坷,当时觉得是多么的痛苦不堪,回头看,又何尝不是上苍送的礼物,感恩上苍赐予的考验,感恩出现在生命中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尤其表面让我饱受磨难,实质让我有机会不断感悟生命,完善人性的,变着各种花样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和事。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二
从微信上分享了一篇文章《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写的是百岁老人杨绛。读完此文,我当时在微信上留下的感想:
1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谓的围城,不出去不知道天地广阔,不进入不知道围城里的微妙。
2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人,说不定清扫厕所的就是一代文豪。
3该知难而退就顺势而为,因为心不所属。
偏执。
年初四,又分享《百岁老人杨绛,做主的是人,不是命》,这是一篇摘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短文。之前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只是初二的感慨,感觉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就又分享了。有同事看后问《走到人生边上》,好想读完如评论家所说,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奈何阅历浅,无法体会大家之美。问我读过吗?我确实没读过,上班后同事,就把一本商务出版社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拿给我,我也是n年后看这种纯文学的书籍。
在现在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读书,是人生一大快事。之前,看书主要看些有关电子软件,工作需要的技术书籍,很少看这种纯文学的。用两个晚上囫囵看完了近200页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笔者用通俗易懂的笔调,将自己近百年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不掺杂各种说教又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观点。杨先生认为人有灵魂,人有个性,人有本性。灵与肉斗争与统一。命与天命,天命不可违,但可以通过自己改变命运,当初宁当教员不当校长,是她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她相信命运,也相信鬼、神。对算命先生也不是不信。同时她对孔孟之道很推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的本性是天生的;顺着灵性良心为人行事,就是该走的路。。。。。。应该时时刻刻顺着自己的灵性良心。”整本书她都在表达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或者是朴素的唯心主义。这种思想,没有掺杂那种经过各种说教的唯物论。
“初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妈妈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婴儿长大,能听懂大人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欢;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待到小娃娃知道“自称”我时,孩子开始有“我”,各种罪恶都渐渐露出苗头来。”(p34-36)。
由于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没有说教,只是表达她自己的内心记忆或者是对生命的理解,恰如初生婴儿“天使微笑”一样,发自内心。也许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就是指的这个。
这本书,对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读到的人不多。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三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四
那日偶然翻开杨绛作品《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从此就痴迷上了她。同样的女子,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优雅,即便饱受困苦。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唯有这般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做不了她这般的女子,但我也想说:“我只与我争。”
作为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却有着自己的光芒。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xx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xx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xx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她用一生向人们述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曾经年少的我,是多么地希望有人夸赞:你真好看!你真聪明!你真能干!读到杨绛的作品,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浅薄,原来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别人怎么说与我什么关系。这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深深地刺进我的灵魂。人生已经匆匆四十烟云,不知道我错过了多少个最好的自己。从现在起,我只与我争。正如杨绛所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要从读书开始,不再纠结,不再困顿,多读些好书,让自己的人生充盈起来。
人生路很长,也很短。人海茫茫中,一生可以遇到很多人,但能够陪伴的只有几个。在这世俗生活中,总有些时候不能免俗。杨绛这样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不争。只有不争,才能清醒自我。做最好的我,就能碰到最好的你。人生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何必庸人自扰。朋友多也好,朋友少也好,有一两个知己足矣。
就像山山水水,总有起伏,总有弯绕。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有成功就有失败,而且总是失败的次数多于成功。可以一次成功就够了。也可以不必成功,享受追求成功的付出过程,也是蛮好。成功的人总是那么少。失败的人总是那么多。我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杨绛说:“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人走茶凉,可以看清人间百态,但也不必过于忧伤,也不必过于计较,谁活着都不容易。你可以现实。我仍然纯真。无论世间变化多大,我来过,体验过,但内心仍然如初。变的是世间万物,变的是时空穿梭,不变的是我。我就是我。我只我争。人间有我,才有人间。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五
说起来杨绛先生的文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打动人心”,如清风明月般带给人片刻安宁。所以,想要说的第一本书便是她所著的《走到人生边上》。
自《我们仨》和《洗澡》之后,这是第三次拜读杨先生的作品。“走到人生边上”是先生的自问自答自解自悟,犹记得在书中杨老开篇就提到过的鬼神之说,虽也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但离奇的事却时有发生,使人不知所以。那这世上究竟有无神鬼出没?未可知。心中有,便有。心中无,便无。本不过就是一场飘渺的旅行罢了,何必深究其中难以自拔?自问,自答,自解,自悟。笔笔皆是。
简读之后,所谓有感不过是管中窥豹。对杨老提出的“灵性良心”略做一点自己的看法。早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认可一种说法―“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我个人将之与灵性良心相连,正因为有灵性良心,所以可以抵挡诱惑,抵挡名利争夺,抵挡纵欲难捺……杨先生讲到斗争,灵与肉的斗争,灵性良心与内在本我的斗争,小我与大我的斗争……而一切斗争的背后是“我”与许许多多本体的“我”,客体的“我”在抗衡。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辅助刘备,扶持刘禅。有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称誉。明明可以称王称帝,明明那边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却还是选择“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之谓本心。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既是表忠心也是书本心。提到孔明,就不得不提曹操,一代奸雄,抛开他的军事才能,只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私心,便将灵性良心掩盖的无影无踪。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此之谓失之本心。
读这本书的同时,也看了一些时事新闻。印象最深的就是“梁颖罗冠军事件”一开始看到这个热搜的时候,我像大家一样,转发那个女孩的微博,声讨罗冠军,因为今年这种新闻实在是太多了,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相信所谓的“受害者”但我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果然,事件发生了反转……一场闹剧以两个人的声明接近了尾声。听到那个女孩的录音之后,相信大多数人的感觉有“如果每个律师都以一些下三滥的招数去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律师这个行业如何进行下去?”也有“既然有先例在前那以后真正的受害者怎么办?”可能也是跟那段时间读的书有关,我联想到“灵性良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消费善意的同时也泯灭了自己的良心。可能是因为年轻吧,控制不住欲望,只能任由他从一颗火种蔓延到漫天大火,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吞噬自己本有的灵性良心。
一本书,一个人,一部剧,一首歌,的确不能给生活带来什么特别多的改变。但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然我想写,就不能把经营一个公众号当成日记来写,也不想为了写而写。我看了看自己原来写的东西,看着看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的确,我目的性确实不强,但是既然想做,就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既为了自己能坚持阅读的习惯,也想把快乐分享给每个关注我的人,就先朝着“简读有感”这个方向努力了。我讨厌文字带给我味同嚼蜡的感觉,我的文字我想让她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而不是在无病呻吟,无中生有。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六
来到学校图书馆,面对很多的书,不知道选择哪一本。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似乎闲下来能自己看看书的时间很少。在图书馆里转了一圈,正当我有些茫然的时候,杨绛的《走到人生边缘》映入我的眼帘,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绍,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神与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有点触动,因为我原本就是学政治专业的,哲学是我的主修课。看到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把我带到了当年的课堂上。这几年来,我毕业以后,先教语文、再教数学,甚至教过除美术和音乐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唯独是没有机会教哲学的。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久违了,哲学!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女士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女士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女士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女士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女士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女士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女士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女士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女士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女士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女士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以上是我阅读后的点滴感受。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七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人生的哲理是无穷无尽的,有许多许多我还没有参透,我正在参透的过程中,就走到了人生边上也不能自暴自弃,依然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八
走在人生边上,除了年龄,还有灵魂。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成。希望将灵魂洗净铅华然后“回家”,对人生来一次深思,对生命进行拷问,到底我们匆匆忙忙来往真正的意义所在何方。
之所以会为人是因为“灵性良心”,杨先生,百岁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为人的定义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灵性良心”就可称人。所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能容忍、容纳很多其实不配称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论看到了,人初生为赤子时的纯白,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努力去纠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东西。而我认为“性恶论”更加符合对现下人的认知,人性里最多最广泛的是灰色地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次才是纠正。人,生来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来修修补补。这艘船上有“灵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风浪的大海上,这一点点的东西要经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验,风平浪静时见不了可贵,最可贵处当在漆黑夜里的狂风呼啸、海浪夺命中。
作为掌舵者的自己,当时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九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作者:华琴。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她分析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也论神与鬼的问题。在一个无所牵挂的老人心中,会想到这些问题,那么答案也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读完一个人一辈子的思想,只是这其中的感悟,就像劳神父给杨绛的那盒巧克力,她九岁听到的话,一直到九十岁才恍然大悟。你说孔子到底有没有女儿呢?如果有他对他女儿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气有点冷,让我读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显赫之人。你我不过皆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即使后人记不住你。那么我们又何苦为了身后名而劳神呢?大抵俯仰无愧于天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