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工作总结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发展,也是团队进行评估和调整的基础,为整个团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随着工作的进行,我们经常需要写一篇月工作总结,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范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一
20xx年,xx县乡村振兴局在省乡村振兴局正确指导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考察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聚焦“三落实一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全力推进“五大衔接”,年度衔接工作取得良好开局。按照《xx省乡村振兴局关于报送年度工作总结的函》要求,现将xx县乡村振兴局20xx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皖东北淮河中游下段,全县总面积1428。6平方公里,人口70万,其中农村人口50。1万,辖14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17个村(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常推进区。20xx年、20xx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2年被评为“好”等次和优秀单位。目前,系统内脱贫人口13601户38439人,已消除风险边缘易致贫人口219户786人,已消除风险脱贫不稳定人口8户33人,新识别监测对象8户31人,脱贫村19个,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1个。
二、今年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两类群体”,确保致贫风险“防得准”。深化“五防”工作机制,分类做好存量和增量风险点化解。一是持续加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后续帮扶。继续把脱贫人口,特别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户作为衔接期间重点工作对象,脱贫户户均帮扶措施9。3条。对符合条件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人员,依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落实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20xx年脱贫人口收入比20xx年增长11。3%。二是开展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和帮扶工作。牵头构建县级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已形成10家部门20项数据月交换制度,截至11月底,累计发布监测信息10312条。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体系,4395名网格员对全县138037户农户进行全覆盖监测。对确需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的223户农户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截至11月底,共新识别监测对象8户31人,已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52条,其中已实施49条、正在实施3条。
开展送教上门29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问题。二是落实健康保障。脱贫人口基本居民医保“应保尽保”,脱贫人口住院实际补偿比86。16%,慢性病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93。54%。累计签约脱贫人口23288人,累计完成履约服务项目17。23万项。三是落实住房安全保障。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及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回头看”行动,将48户困难群体纳入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四是落实农村供水保障。总投资8875。04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淮河南岸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帮助29个行政村、8。44万居民饮用城区自来水。
资金支出11012。05万元、支出进度为95。3%。坚持“应贷尽贷”,今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21户8774。7万元,存量贷款1886户9078。7万元,总量处于全省前列。全县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为15552人,占20xx年底的105。22%,超全省平均水平。持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脱贫人口及监测人口就业2724人,占比101。26%。三是脱贫不摘帮扶。继续对20个行政村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2名省直选派干部、20名市直选派干部、38名县直选派干部已全部派驻至20个行政村开展工作。全县4300余名帮扶责任人坚持开展常态化走访帮扶。四是脱贫不摘监管。针对中央巡视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照认领的9个具体问题制定29条整改措施,全部整改到位。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对照查摆9个问题制定12条整改措施,全部整改到位。6月份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及“回头看”行动,发现的8个方面540个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到位。7至10月份省督查暗访共反馈12个问题,制定了33条整改措施,均已整改到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委县政府督查和纪检监察重要事项,确保工作落实。
(四)紧扣“五大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接得好”。一是紧扣产业衔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全县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总数达59家,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17家。实施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小麦种植基地81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1个品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拥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创成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建设秸秆仓储中心10个,面积约2。9万平方米。创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二是紧扣生态衔接。全面完成20xx年度27个省市县级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沱湖乡创成xx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10880万户。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8%。全面实施“五清一改”,累计评选产生“美丽庭院”县级示范户2794户,镇级示范户37600户。三是紧扣文化衔接。全县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完成8个乡镇文明实践所和29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建设工作。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标准,推动美丽乡村中心村同步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四是紧扣治理衔接。6个村荣获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围绕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选优配强乡镇党委班子、落实村“两委”干部四项机制、加强选派工作管理。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换届业务培训90余场次,培训工作骨干6100余人次。五是紧扣增收衔接。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立足增强农村居民增收成效,保持“政策、机制、服务”要素匹配连贯性,通过衔接资金项目带动、稳岗就业推动、保障政策促动,助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6元、增长11。2%。
三、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一)引进龙头企业巩固脱贫成果,着力解决当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难题。xx县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先后引进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一是引进国家级奶牛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中国农企500强企业——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3500亩,存栏奶牛规模4万头,年产优质鲜奶21万吨。通过带动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原本土地种植一麦一豆,亩均净收益550元,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保证了牧场的饲草需求,土地收益也随之提高。同时,引导周边镇村种植优质小麦、玉米青贮,面积达10万余亩,每亩收益达1000元左右。农户土地全部流转后,不再受土地束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可以放心在本地就业,安心外出务工,实现土地分红与务工收入“双丰收”。带动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企业在用工上优先录用脱贫户,帮助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0余人,其中脱贫户245人,月均收入2000余元。二是引进全球单体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项目——天水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500余亩。每年可生产4万吨食用菌(双孢菇)、0。5万吨菌类深加工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此外,该项目年利用小麦秸秆12万吨、鸡粪6万吨、年产菌渣15万吨(生物肥的优质原料),实现了秸秆综合高效利用。企业现已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吸纳脱贫户36人,有效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收入。
(二)突出敢闯敢试敢干,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难题。xx县成功申报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坚持划定片区、整体推进,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选取环沱湖周边集中连片的4个乡镇、共13个行政村作为试点试验区域,重点打造沱湖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5亿元,县级配套和筹集社会资本3。5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在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数字乡村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4个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加快乡村振兴产业聚集区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项目173个,总投资448。2亿元。
此外,在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基础上,将头铺镇八岔村、沱湖乡2家敬老院升级改造为乡镇区域性失能半失能养护中心。目前,全县特困人员养护机构共养护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420人,定点医治特困人员4000余人次,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入选xx省第四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机构。二是探索购买住院护理保险,破解特困人员住院照护难题。在分散供养方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增强社会救助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住院护理保险,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蚌埠中心支公司,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护理补贴+等值服务+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方式,为全县3700多名特困人员住院提供照护服务,有效地破解了特困人员住院无人照护的难题。为确保照护服务质量,在照护服务过程中,保险公司通过“定期随访+不定期巡查”方式,进行照护服务质量巡检。县财政安排93万元用于购买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保险,截至目前,保险理赔57万余元。
四、面临形势和困难问题。
二是乡村治理长效机制不健全,数字化治理水平不够。
五、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一是高标准谋划好衔接规划编制。完善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对照国家和省衔接期间33项政策,迅速启动推进,做好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双基建设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同时,提前高质量推进好20xx年衔接资金项目工作。
二是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省“五个一批”建设,做强粮食、牛奶、生猪、蔬菜和水产等优势农产品,推进磊源、润博农业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加工示范基地,争创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和20强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做好“xx螃蟹”“xx鳙鱼”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申报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乡道路提档、危桥改造、农村电网升级和城镇燃气管道项目建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标准。持续开展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实施水系连通、沟塘清淤和堤坝升级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和管控能力。完成20xx年1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农厕管护长效机制,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和生活污水设施运维水平。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总之,我们将按照省乡村振兴局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奋力开创xx县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新局面。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二
20xx年,我局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自治区、xx市乡村振兴局的具体指导下,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成效明显。现将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印发《xx市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不定期组织行业部门定期开展数据信息比对和核查办理工作,设立“三张网”防贫网格,持续开展常态化防贫监测工作。20xx年我市共纳入监测对象1695户4356人,消除风险91户345人。
(二)合理使用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20xx年上级已下达我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25462。3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006万元,自治区6582万元、xx市570。35万元,市本级7304万元),我市安排产业发展项目121个19351。3955万元,占比达76%;安排脱人口小额信贷贴息及风险补偿金项目2个1100。46万元;教育扶贫(雨露计划)项目1个701。45万元;村基础设施项目26个1060。9145万元;桥梁建设项目1个302。28万元;安全饮水保障项目8个308。2万元;农村危房改造项目1个69户10。3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地贴息1个709。23万元;就业扶贫项目1个15。06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污设施建设等项目25个1903。01万元。
(三)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项目入库工作。我市20xx年项目入库坚持“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的基本程序,在申报阶段充分征求意见群众并履行公告公示后入库。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我市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张清单”的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集中力量扎实推进衔接资金项目建设,目前,全市20xx年衔接资金共安排187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完工率100%,完成衔接资金支出25462。35万元,支出率达100%。三是全面开展20xx年―20xx年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共确权登记扶贫项目1654个,登记资产原始价值24亿元,资产登记100%,指导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移交工作,签订资产移交书,共移交扶贫项目1654个,资产移交100%。
(四)继续落实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
印发《xx市20xx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自主发展或实质性参与特色优势产业达到奖补标准的监测户、脱贫户继续实行产业以奖代补政策,20xx年全市符合项目补助4835户,发放奖补资金1728。3万元,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64户47。3万元,边缘户177户52。3万元,20xx―20xx年脱贫户4494户1628。7万元。
(五)继续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
印发《xx市20xx年雨露计划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做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宣传工作,确保雨露计划补助政策落实到位。20xx年,全市发放中期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补助资金7人1。925万元,发放职业学历教育培训补助5125人次696。4万元,发放短期技能培训“以奖代补”资金43人3。12万元。
(六)继续落实小额信贷及贴息政策。
20xx年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新增1009户4965万元,完成自治区“保三”任务计划3461万元的143。44%,“争五”奋斗目标5744万元的86。43%;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091万元,风险补偿金余额为2434万元,到位率110。19%;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资金953。07万元。
二、20xx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面落实“四个不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户和脱贫村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对脱贫攻坚期内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推动脱贫攻坚期“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持续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通过设立“三张网”防贫网格和五种返贫风险分类预警,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防贫监测。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持续跟踪其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同时,建立健全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持续抓好产业发展和稳岗就业,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经济收入。持续发展壮大县级“5+2”和村级“3+1”扶贫特色产业,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上级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以上投入到扶贫产业项目。同时,加快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现代化产业扶贫政策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拓宽销售渠道,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继续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劳务输送、发展产业、以工代赈、公益岗位、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充分就业,实现稳岗增收。
四是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镇试点,助推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镇试点工作,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20字方针,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集中力量支持榜圩镇打造成为xx北部地区发展核心区,建成xx市副中心集镇。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确保实效、形成经验”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优势,不断扩大榜圩集镇影响力,吸引附近乡(镇)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以榜圩集镇发展示范带动xx北部乡(镇)整体提升,逐步缩小xx南北发展差距。将榜圩镇建设成为xx乃至xx市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xx模式”。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三
____年,__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根据__生态、绿色、旅游、文化等优势,围绕打造“宜居宜游、山水相依精致小镇”这一中心,紧紧抓住划入“一区两河三带六平台”的大好契机,以“十大”专项行动为主抓手,以“多规合一”建设为牵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是产业振兴上,深化改革,加快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乡土地流转率达到__%以上,新完善高标准农田____亩,以丰泽农业为龙头,积极打造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样板田,培育“大汶河湿地公园+丰泽现代农业园+梅山古传统村落”__田园综合体项目,新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_家。
二是人才振兴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丰泽农业为龙头,引进山东农业大学博士一名,聘请其为科技副乡长,带动全乡农业产业发展。
三是文化振兴上,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文明实践站建设,已完成实践分中心一处,实践站四处。开展广场舞比赛,深化移风易俗,实施乡村文明志愿服务行动。
四是生态振兴上,深化“蓝天工程”,推进“碧水行动”,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回头看,实施“绿满乡村”工程,完成泉河生态廊道建设,坚决做好砂石保护工作,守住生态底线。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完善桃花园社区、锦秀佳苑社区服务功能,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五是组织振兴上,把党的建设放在统领地位,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发展党员名,调整村级班子_个,高标准完成锦秀佳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引进社区工厂一个,__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过_万元,__万元以上的达到__个。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__乡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尊重__乡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争打造乡村振兴“__样板”。
一是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国土)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高标准农田开发项目等,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_._万亩,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_万亩,建设茶叶种植示范基地、设施花卉种养殖基地,高价值作物种植比例达到__%。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_处,建设蔬菜专业批发市场_处。发展分享农场、共享农庄、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大汶河生态旅游休闲小镇,完成大汶河沿岸旅游线路、梅山旅游线路、泉河沿岸旅游线路的打造。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引导扶持丰泽农业、三秋农业、荣茂农业等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__%以上。
二是扎牢“红色阵地”强化组织振兴。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按照____年《中共__乡委员会关于加快党建示范点、示范区、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方案》两年计划内容,规划设计大汶河沿线党建示范点提档方案,在大汶河沿岸_个村“一村一品”打造“村强民富样板化片区”党建示范区;在马山村打造“村容村貌风景化片区”党建示范点。
三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加大对大汶河、泉河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砂石综合治理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构建河流管理保护机制。实施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__%以上。
四是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行动。完善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实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突出美丽乡村示范引领,重点打造马山、__、云尾、南留村,提升李集、杨庄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田园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村、现代宜居村。
五是实施文明乡风倡树行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是实施乡村善治行动。充分利用o_o服务管理平台的诉求收集和大数据分析功能,以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三共四化”为目标,完善“大调解”机制建设,建立“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打造白店、南陶两个社区党建,实施“党建示范区扩面”工程,坚持“一村一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开展“法治__”建设,大力实施德治工程,深化“平安__”建设。
七是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实施“一村一村官”工程,从企业专业人才中聘用一批村官,担任村团委书记或书记助理,聘请部分优秀企业家担任乡经济发展顾问,形成共谋、共商、共建的氛围。
九是实施农村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乡村与城市的需求互动机制。推动新型产业资源创新与服务产品的创新,以服务产品满足对象的需求,探索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产品与具体的产业服务产品相结合,共同为社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四
____年,__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根据__生态、绿色、旅游、文化等优势,围绕打造“宜居宜游、山水相依精致小镇”这一中心,紧紧抓住划入“一区两河三带六平台”的大好契机,以“十大”专项行动为主抓手,以“多规合一”建设为牵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是产业振兴上,深化改革,加快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乡土地流转率达到__%以上,新完善高标准农田____亩,以丰泽农业为龙头,积极打造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样板田,培育“大汶河湿地公园+丰泽现代农业园+梅山古传统村落”__田园综合体项目,新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_家。
二是人才振兴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丰泽农业为龙头,引进山东农业大学博士一名,聘请其为科技副乡长,带动全乡农业产业发展。
三是文化振兴上,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文明实践站建设,已完成实践分中心一处,实践站四处。开展广场舞比赛,深化移风易俗,实施乡村文明志愿服务行动。
四是生态振兴上,深化“蓝天工程”,推进“碧水行动”,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回头看,实施“绿满乡村”工程,完成泉河生态廊道建设,坚决做好砂石保护工作,守住生态底线。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完善桃花园社区、锦秀佳苑社区服务功能,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五是组织振兴上,把党的建设放在统领地位,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发展党员名,调整村级班子_个,高标准完成锦秀佳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引进社区工厂一个,__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过_万元,__万元以上的达到__个。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__乡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尊重__乡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争打造乡村振兴“__样板”。
一是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国土)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高标准农田开发项目等,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_._万亩,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_万亩,建设茶叶种植示范基地、设施花卉种养殖基地,高价值作物种植比例达到__%。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_处,建设蔬菜专业批发市场_处。发展分享农场、共享农庄、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大汶河生态旅游休闲小镇,完成大汶河沿岸旅游线路、梅山旅游线路、泉河沿岸旅游线路的打造。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引导扶持丰泽农业、三秋农业、荣茂农业等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__%以上。
二是扎牢“红色阵地”强化组织振兴。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按照____年《中共__乡委员会关于加快党建示范点、示范区、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方案》两年计划内容,规划设计大汶河沿线党建示范点提档方案,在大汶河沿岸_个村“一村一品”打造“村强民富样板化片区”党建示范区;在马山村打造“村容村貌风景化片区”党建示范点。
三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加大对大汶河、泉河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砂石综合治理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构建河流管理保护机制。实施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__%以上。
四是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行动。完善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实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突出美丽乡村示范引领,重点打造马山、__、云尾、南留村,提升李集、杨庄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田园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村、现代宜居村。
五是实施文明乡风倡树行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是实施乡村善治行动。充分利用o_o服务管理平台的诉求收集和大数据分析功能,以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三共四化”为目标,完善“大调解”机制建设,建立“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打造白店、南陶两个社区党建,实施“党建示范区扩面”工程,坚持“一村一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开展“法治__”建设,大力实施德治工程,深化“平安__”建设。
七是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实施“一村一村官”工程,从企业专业人才中聘用一批村官,担任村团委书记或书记助理,聘请部分优秀企业家担任乡经济发展顾问,形成共谋、共商、共建的氛围。
九是实施农村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乡村与城市的需求互动机制。推动新型产业资源创新与服务产品的创新,以服务产品满足对象的需求,探索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产品与具体的产业服务产品相结合,共同为社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乡村振兴工作如何开展,需要一个非常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下面就如何实施计划个人的一些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乡村振兴工作首选需要产业发展。经前几天走访了解汇总,留守人员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大部分家庭都是青年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带孩子读书照顾家庭。这些老人除了带孩子,平时还要在乡镇灵活就业和自家种地来维持家庭费用支出,收入基本维持家庭开销。因此,要想村强民富必须要有产业发展,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二,乡村振兴工作人才乡贤是根基。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不管你发展什么产业,都离不开人才,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因此人才乡贤是发展产业的中枢。
三,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一个坚强的党组织。乡村发展离不开一个能担当,能有作为的组织,一个坚不可摧的党组织就能成就一群能干事,干成事的优良队伍。
四,乡村振兴工作统一思想不可忽视。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全村人统一思想,打造一个田园乡村,村民不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思想工作是重中之重。
五,乡村振兴工作信念实现目标的精神支柱。为什么说信念是精神支柱,一个人,一支队伍都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的航标和方向。
以上是今天从学习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肯定有很多没想到,也有很多需要去实践才能见真实性。广大关注和关心乡村振兴工作的人才乡贤们,我们增仚村驻村工作队诚挚邀请你们加入我们,一起为乡村振兴做出我们的贡献,一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谢谢大家!
一、__年工作总结。
(一)交通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__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县委、县政府__年政府投资项目目标任务,我县__年交通建设项目共__个,其中新建项目__个,续建项目__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__亿元(含西岭高速__亿元)。全年固定资产目标任务__亿元,预计年底前全面完成。
1.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成温邛快速路大邑段建设已交工验收;成蒲铁路大邑境内桥梁段已架设完成x公里,路基段x.x公里已全部完成,预计__年x月完工;龙门山旅游公路大邑至蒲江连接线大邑段建设项目(兴业路至安出路段)正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面层以及人行天桥施工,__月底前完工;x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三绕)已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大邑至天府新区快速通道完成可研评审和初步设计工作,正进行ppp招商前期工作;西岭高速、第二绕城高速大邑连接线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分步启动。
2.桥梁建设项目。我局按照市交委的统一安排,及时对全县各乡镇的农村公路桥梁进行调查,发现共有__座旧危桥需拆除重建。为保证群众及车辆的出行安全,我局及时上报市交委争取补助资金,拟对__座旧危桥进行拆除重建,估算总投资约__万元,市交委计划补助__%的建安费。其中,已立项__座,已完成前期工作__座,已开工建设__座,完工__座;剩余未开工项目在__年底全部完成前期工作,__年__月全部完工通车。
3.县域道路。__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__个,新建项目__个,续建x个,改扩建道路约__公里。其中上安镇上元路拓宽改造工程、“x.__”公路水毁恢复重建项目等工程已完工,成温邛高速公路王泗段辅道整治工程、西岭至大川道路建设项目正抓紧施工,年底完工;金星乡悦文路改造工程、悦来镇丹刘路改造工程、蔡沙路改造工程、王泗食品园区对外连接道路建设正在进行路基施工,__年完工。安仁过境路大修工程、大新路安仁至韩场段大修工程、大邑县董场镇凤龙路改造工程、大邑县雾山乡松大路改造工程、盐化苏路维修改造工程、成蒲铁路下穿道路沟渠工程、鹤乌路维修改造工程、白岩寺景区道路改造工程、双分路提升改造工程以及安保工程项目等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将陆续开工建设。
(二)交通运输及道路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1.加快了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一是编制完成了《大邑县公交发展及场站规划》,并经县规委会审批通过;二是新建公交站点(港湾式)x个;三是开通大邑客运中心官方微信购票服务,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加强了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整治打野非法营运、超限、扬撒等违法行为,查处违规驾培校车、违章客运车辆、出租车,维护了公平、安全的运输环境。
3.加强了公路、水路安全管理。一是坚持开展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二是强化客运站、客运企业源头管理力度;三是继续强化公路、桥梁巡查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黑点)排查整治工作,确保良好道路交通状况;四是继续抓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继续保持我县水上交通__年无事故。
二、__年工作安排。
__年,我局将以县委“提升精神区位,争创一流业绩”大讨论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标先进、真抓实干,要将“提升精神区位、争创一流业绩”作为交通运输工作主线,涵盖和贯穿全年工作,全力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加快对外通道、骨架交通路网建设,主动跨进x半小时经济圈,主动承接天府新区辐射,主动对接蓉欧快铁,融入x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我县网络城市群建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紧抓好交通建设项目。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规划__年新建交通建设项目__个,其中新建快速路约__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提档升级约__公里,新改建统筹城乡村组道路约__.x公里,新改建市级扶贫村主通道提升改约__公里,新改建干道公路约__公里,总投资约__亿元。我们将重点抓好大邑至天府新区快速通道(二、三期)、北二环配套路网建设项目、成温邛高速扩容改造项目、第二绕城高速大邑连接线建设项目、王泗火车站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全省“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创建工作。
(二)加快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一是编制好《十三五常规公交发展规划》,分步骤有序实施全域公交管理,逐步实现全域公交目标;二是建好、运营好高铁公交站,在成蒲高铁通车后同步运营,实现高铁和公交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力度。__年完成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实现交通运输管理快速、准确;四是制定适合大邑县情的出租汽车改革意见并报县政府审批实施,全力维护出租车行业稳定。
(三)继续抓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加大整治力度,打击非法营运,净化运输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安全监管,继续抓好危桥和事故多发路段、“超限超载”、道路运输、水路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定期到各施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继续强化运输行业管理,加大违规违章整治力度,确保客运市场安全有序。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实施党建年度综合考核,将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分类定级,采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进一步健全农村党建工作的动力机制,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20____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加大先进村级党组织的培育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积极创建“五好”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结合20____年换届选举工作,我局联合市组织部,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巡查摸排,调查摸底,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城乡低保包括低保兜底资金共计支出:4486万元,保障人口达15332户,37772人左右,农牧民重特大救助截止目前医疗救助2177人,支出资金763。45万元,救助限额内救助率已达到70%。1-10月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留守儿童288名、困境儿童279名、散居孤儿187名,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1-10月对全县1960名60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80周岁高龄老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支出资金58。8万元,20____年我局将争取在全县4个公办养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继续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
1、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立健全村务联系会议制度,构建民事名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扩大农牧区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面,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组织服务机制。
2、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制度。
3、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20__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始之年,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我区切实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健全工作机制、补齐短板弱项、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对脱贫攻坚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好的方面优化提升,不足之处加以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再落实、再提升和再完善,加快推进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现就我区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有效衔接。
(一)建立健全过渡期工作机制,持续夯实工作责任。
20__年5月,区脱贫办印发了《____区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____脱贫办发〔20__〕6号),明确了过渡期内有序推进政策体系稳定衔接、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社会兜底保障体系、强化项目资产管理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教育服务改善、基本医疗优化、重点帮扶和示范引领等六大行动,对推进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做了具体安排。20__年8月,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明确当前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要持续做好对退出村(东风村、百花岭村、三阳院村)、脱贫人口(截至目前1764户5353人)、“三类人员”监测对象(9户22人)动态监测与后续帮扶,同时组织开展覆盖所有农户的风险排查。8月份以来,我区完成了三个退出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与原扶贫驻村工作队人员选派轮换,新轮换的工作队将在帮助村两委在抓好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的前提下,重点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现状,指导帮扶村进一步找准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为筑起民生第一道防线,各涉贫街道按照省市1?24的配比要求,组建了2040余人的村级防返贫监测网格员队伍,区级各行业部门成立了防返贫监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防返贫日常监测排查、风险预警信息筛查、专项督导检查等工作,区、街、村三级联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二)常态化排查化解返贫致贫风险,持续守住民生底线。
对于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的日常排查,我们主要采取四种方式进行:一是由村级网格员按照一月一轮次的要求,对所有农户进行日常走访排查,一旦发现疑似风险隐患,第一时间报告村两委启动核查研判;二是按照省乡村振兴局在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随机抽取的行政村名单,组织开展“点对点”周调度集中排查,由街道组织力量对抽中村所有农户进行逐户摸排;三是由区乡村振兴局专职队伍进行重点抽查,对抽查村的脱贫户、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人户、老人户等重点人群进行重点走访,排查风险隐患;四是区乡村振兴局协调区民政、医保、残联等行业部门,对部门数据进行定期筛查,将预警信息反馈相关街道、村组进行核查研判。截至10月底,我区已开展8轮次“点对点”周调度集中排查和11个村的重点抽查,累计走访排查农户5800余户2.1万余人,筛查疑似风险信息400余条,反馈疑似风险48户、173人,经村组、街道研判,拟新增3户13人纳入“三类人群”监测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均为因病突发困难家庭。目前,已由民政部门落实低保帮扶措施。
(三)集中开展专项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我区组织开展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走访大排查”“回头看回头帮回头补”、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农村安全饮水大排查”“我为群众办实事”到村“六查”入户“六问”等专项行动,走访排查范围覆盖了6个涉农街道的所有行政村常住人口,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走访比例达到100%,回复解答群众政策疑问820余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1个。从排查情况看,我区脱贫攻坚期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街道、村组对个别群众突发生活困难基本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达标,发生规模性返贫风险较小,区域脱贫攻坚成果得以有效巩固。
(四)优化财政衔接资金支出结构,持续推进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期,扶贫项目多为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项目,对贫困户精准脱贫提供了有效保障。进入过渡期,为加快推进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区参考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____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____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过渡期财政资金保障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要求。同时,组织开展了20__年度市级、区级衔接资金支持项目和20__年度储备项目征集工作,建立了20__年度衔接资金项目库,争取市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80万元(是攻坚期市级专项资金的4.97倍)用于支持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安排区级衔接资金265.73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用于持续支持脱贫劳动力公益专岗、教育帮扶“雨露计划”技校生补助、脱贫户助农保、脱贫户产业提质增效等到户到人帮扶项目。从资金投入力度看,我们统筹兼顾了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稳定保持了对原有到户到人帮扶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等目前推进全面振兴中的短板弱项,我们明显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更突出了资金投放和项目建设的普惠性,体现了过渡期从集中财力支持脱贫攻坚转向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性任务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防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工作还需强化。
防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是陕西省今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年度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督导检查各街道看,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到位、排查不扎实、纳入监测不及时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村组干部认为扶贫工作已经结束,对扩大范围开展防返贫监测存在懈怠情绪,村级未建立定期风险研判制度,对网格员的排查情况不能及时掌握;新组建的网格员对防返贫监测相关政策掌握不到位,在排查中对群众关于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报销、残疾人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疑问不能做到准确答复,对疑似风险向村两委报告不及时;村级防返贫监测排查台账、研判记录等工作资料还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
(二)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准备工作还需更扎实。
临近年底,省市脱贫成效后评估工作已启动,我区也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街道、部门对照评估内容全面做好迎接评估的准备工作。目前,我区在衔接资金项目进度、小额信贷新增贷款额等量化指标上与市上的任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前期反馈问题整改、档案资料的规范、集中走访排查、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等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持续推进。
(三)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力度还需加大。
推进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先补齐发展短板。目前,我们农村地区发展的短板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依然突出,虽然我们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日常的管理维护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二是产业发展的瓶颈还需有效解决,我们现有农业产业存在结构单一,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够,产业收益预期不佳造成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三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我们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处于典型的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集体经济组织既不能解决村集体的发展出路,也不能带动群众共同发展,这些短板造成群众留在乡村难以实现其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在过渡期内亟待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常抓不懈做好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虽然我区已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但我们的脱贫成效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全区已脱贫人口中患病、残疾人口占比达1/3,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7%,5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44.5%,脱贫人口自我发展整体能力较弱,发展产业、稳定就业难度很大,依靠兜底保障政策进行托底人群占比大。因此,在过渡期内抓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仍然是紧迫且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强化网格化管理机制的长效运行,建立网格员轮训制度,不断提升网格员的工作能力,让网格员充分发挥一线工作优势,对返贫致贫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筑牢我区脱贫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成果得以有效巩固的首道防线。
二是平稳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也是我们过渡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衔接资金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在保持区级财政投入稳定的同时,加大力度争取上级衔接补助资金,计划2022年至少支持5个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保持项目数量逐年增长,衔接资金逐年更多地向普惠性项目倾斜,以农村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拓展脱贫成果为目的,平稳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是探索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机制。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20__年4月份印发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__年)》相关要求,我们要探索创新机制,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市场规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支持社会资本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合作共赢,多办链条长、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产业,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多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农带农的产业,带动农村同步发展、农民共同富裕。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五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具体指导下,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1—10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20.7%,居全省第二位。60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总数达118家,首次突破100家。1—10月份,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4.86亿元,居全省第9位。20xx年全市r&d经费15.2亿元,较上年增长7.5%,居全省第10位。r&d占gdp比重为1.35%,较上年度提高0.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获省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一)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是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完善《市科技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方案》。二是举办读书班,认真学习《选编》《纲要》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开展专题学习研讨5次,到xx县板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9篇,认真开展调研成果交流,局领导班子成员到党支部、党小组讲专题党课。四是开展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坚持眼睛向内,相互咬耳扯袖。融合推进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和专题整改,制定完善领导班子和成员问题、任务、责任、标准“四清单”,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五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学习教育和检视整改。
(二)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一是《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已于20xx年12月1日实施。二是出台《淮南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突出“科技强国、科普惠民”主题,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17场次。四是扎实开展“四送一服”活动,组织各类政策宣讲会、产学研用对接会、银企对接会等16场,服务企业600余家,发放《政策汇编》等资料20xx余本。五是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制定完善《安徽省淮南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四大“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及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势头良好;淮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全省第一位次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毛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复核工作已通过初审。二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20xx年度全市184家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共计32944.81万元,减免税额8236.2万元。审定20xx年度科技创新政策兑现资金3596.9万元,其中市本级承担2605.6万元,县区共同配套承担991万元,即将兑付。三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获批6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18家。四是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新认定“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家。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纳入局权力清单范围,简化办理流程,营造良好引智环境。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一是1—10月,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16件。截至10月份,我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4.86亿元,居全省第9位。其中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4.35亿元,居全省第7位。二是新增市级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备案众创空间2家。
(五)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138名,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村162个,实现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全覆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5场,培训人员1500余人,帮扶贫困户2436户,推广实用技术62项,推广新优品种42个。二是深入推进定点帮扶寿县瓦埠镇铁佛村“双包”工作,实现脱贫240户493人,贫困发生率由7。94%降至0.36%。
(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是认真学习,深入开展学习研讨。二是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系列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三是开展“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推进省委巡视我市和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四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组工作条例》《党支部工作条例》,深入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召开20xx年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暨作风效能建设工作会议,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五是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主要表现在:全社会r&d投入水平偏低,产学研结合紧密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企业能力相对薄弱,少数党员干部精神状态还不够振奋。原因分析: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经营环境发展变化,我市大多数企业注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研发投入增长乏力;创新型龙头企业缺乏,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多停留在个别项目上或临时合作上,没有形成长期稳固的结合;创新型人才队伍不足,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非常匮乏,特别是缺乏创新型企业领袖和企业家,相当数量的企业决策者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不强,载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能力较弱。
20xx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阵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r&d占gdp比重达到1。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亿元。
(一)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开展《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着力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取得新成效,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启动“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落实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二)着力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按照创新要素充分集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具有淮南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加快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任务。
(三)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形成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积极培育高精尖科技创新企业,推进省级生物及新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矿用电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
(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大载体建设。推进国家高新区、毛集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凤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安理大科技园建设。建立大院大所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共新中国成立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各类省、市级研发平台。
(五)着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等人才创新载体,推进院士工作站等建设,完善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育一批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家。
(六)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创业互动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奖项目进行奖励。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吸纳技术,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亿元。落实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50件。打通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对接通道,组织企业参加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七)着力推进科技惠民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工作,争取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10个,开展技术培训指导100场次,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全面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发展。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示范,培育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0家。提升凤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寿县迎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壮大果蔬水产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潘集农业科技园区,争取迈入省级队。大力提升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水平,实施生态环境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推进毛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复核工作,确保通过科技部复核验收。
(八)着力提升科技系统工作能力。提升全市科技系统“学习力、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加强学习和调研,打造一流的科技管理部门。深化县处级领导干部、各科室对接服务基层制度。特别是针对重点目标任务、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掌握信息和跟踪推进。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六
__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县委、县政府__年政府投资项目目标任务,我县__年交通建设项目共__个,其中新建项目__个,续建项目__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__亿元(含西岭高速__亿元)。全年固定资产目标任务__亿元,预计年底前全面完成。
1.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成温邛快速路大邑段建设已交工验收;成蒲铁路大邑境内桥梁段已架设完成x公里,路基段x.x公里已全部完成,预计__年x月完工;龙门山旅游公路大邑至蒲江连接线大邑段建设项目(兴业路至安出路段)正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面层以及人行天桥施工,__月底前完工;x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三绕)已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大邑至天府新区快速通道完成可研评审和初步设计工作,正进行ppp招商前期工作;西岭高速、第二绕城高速大邑连接线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分步启动。
2.桥梁建设项目。我局按照市交委的统一安排,及时对全县各乡镇的农村公路桥梁进行调查,发现共有__座旧危桥需拆除重建。为保证群众及车辆的出行安全,我局及时上报市交委争取补助资金,拟对__座旧危桥进行拆除重建,估算总投资约__万元,市交委计划补助__%的建安费。其中,已立项__座,已完成前期工作__座,已开工建设__座,完工__座;剩余未开工项目在__年底全部完成前期工作,__年__月全部完工通车。
3.县域道路。__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__个,新建项目__个,续建x个,改扩建道路约__公里。其中上安镇上元路拓宽改造工程、“x.__”公路水毁恢复重建项目等工程已完工,成温邛高速公路王泗段辅道整治工程、西岭至大川道路建设项目正抓紧施工,年底完工;金星乡悦文路改造工程、悦来镇丹刘路改造工程、蔡沙路改造工程、王泗食品园区对外连接道路建设正在进行路基施工,__年完工。安仁过境路大修工程、大新路安仁至韩场段大修工程、大邑县董场镇凤龙路改造工程、大邑县雾山乡松大路改造工程、盐化苏路维修改造工程、成蒲铁路下穿道路沟渠工程、鹤乌路维修改造工程、白岩寺景区道路改造工程、双分路提升改造工程以及安保工程项目等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将陆续开工建设。
(二)交通运输及道路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1.加快了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一是编制完成了《大邑县公交发展及场站规划》,并经县规委会审批通过;二是新建公交站点(港湾式)x个;三是开通大邑客运中心官方微信购票服务,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加强了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整治打野非法营运、超限、扬撒等违法行为,查处违规驾培校车、违章客运车辆、出租车,维护了公平、安全的运输环境。
3.加强了公路、水路安全管理。一是坚持开展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二是强化客运站、客运企业源头管理力度;三是继续强化公路、桥梁巡查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黑点)排查整治工作,确保良好道路交通状况;四是继续抓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继续保持我县水上交通__年无事故。
二、__年工作安排。
__年,我局将以县委“提升精神区位,争创一流业绩”大讨论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标先进、真抓实干,要将“提升精神区位、争创一流业绩”作为交通运输工作主线,涵盖和贯穿全年工作,全力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加快对外通道、骨架交通路网建设,主动跨进x半小时经济圈,主动承接天府新区辐射,主动对接蓉欧快铁,融入x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我县网络城市群建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紧抓好交通建设项目。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规划__年新建交通建设项目__个,其中新建快速路约__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提档升级约__公里,新改建统筹城乡村组道路约__.x公里,新改建市级扶贫村主通道提升改约__公里,新改建干道公路约__公里,总投资约__亿元。我们将重点抓好大邑至天府新区快速通道(二、三期)、北二环配套路网建设项目、成温邛高速扩容改造项目、第二绕城高速大邑连接线建设项目、王泗火车站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全省“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创建工作。
(二)加快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一是编制好《十三五常规公交发展规划》,分步骤有序实施全域公交管理,逐步实现全域公交目标;二是建好、运营好高铁公交站,在成蒲高铁通车后同步运营,实现高铁和公交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力度。__年完成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实现交通运输管理快速、准确;四是制定适合大邑县情的出租汽车改革意见并报县政府审批实施,全力维护出租车行业稳定。
(三)继续抓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加大整治力度,打击非法营运,净化运输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安全监管,继续抓好危桥和事故多发路段、“超限超载”、道路运输、水路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定期到各施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继续强化运输行业管理,加大违规违章整治力度,确保客运市场安全有序。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七
年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为主线,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民政局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任务,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勇当先、积极作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与使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力量,现就我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突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着力提高农村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责所系。我局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协调、信息核对、受理办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三、切实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布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乡村文明、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八
20xx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县科技工作在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和市科技创新“2211”工程总体部署,努力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取得较好成效。现就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企申报数量再创新高。20xx年,我县总计申报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5家申请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部获认定通过),全县高企总数达31家,位列全市前列,进一步夯实了万年省级高新区产业发展基础。
(二)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提升。20xx年5月,我县“江西省知识产权局富民强县示范县”项目,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局专家组验收。截止20xx年12月底,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389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2.7%,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专利授权量达253件,专利授权总量与去年同比小幅下降,但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6.7%,专利质量有较大提高。
(三)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持续推进。20xx年度,我县新增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君鑫贵金属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建立上饶市贵金属废料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指导万年中南环保研究院申报了20xx年度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平台建设项目;支持汉氏贵金属有限公司申报科技协同创新体等重大专项;经我局推荐,江西新纺创新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的“中纺-万年创客中心”被确立为市级众创空间——饶城众创。
(四)省级以上创新人才和团队成果显著。经项目申报人(团队)申报,专家评审,省委人才办组织实地考察等遴选程序,我县在江西省“双千计划”引进类创业领军人才项目、高层次创业团队项目方面,成果显著,以江西汉氏贵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斌为带头人的“贵金属催化新材料创业团队”顺利入选江西首批“双千计划”高层次创业团队项目;江西汉氏贵金属有限公司副总郁丰善成功入选20xx年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五)创新创业成就凸出。本年度,为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江西省科学技术厅联合举办的“江西企业创新方法区域大赛”,我局积极组织本县企业参加本次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江西昌硕户外休闲用品有限公司参赛项目“户外用隔热降温室”获二等奖,江西纳宇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参赛项目“纳米智能隔热保温材料”和江西佳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赛项目“含聚四氟乙烯纳米膜的新型新风机”同获三等奖。
回顾一年工作,各项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少,我县科技人才结构不优,尤其是领军人才十分稀缺,主要是缺乏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保障机制,有的有机制难落实。二是科技创新意识待加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视不够、氛围不浓、意识不强。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实力整体还不强,园区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多。
20xx年,全县科技工作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全县总部署,围绕省、市考核目标任务,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力争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新的工作成果。新年伊始,县委、县政府即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进一步促进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努力向上争取项目,站稳落脚点。要结合全县重点发展产业,围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做好项目的储备、培育、申报、跟进工作。按照“培育一批、成熟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积极向国家、省、市申报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力争在科技项目立项争资上有新的突破。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制高点。以迎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点县”验收为契机,深入推进我县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全面提升全县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以《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万年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为依托,落实专利奖励、项目扶持等措施为引导,不断提高园区企业对专利申请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引进1-2家知识产权服务中介代理机构,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3、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突破点。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培育、壮大创新型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实施一批科技计划专项,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新增20家以上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扩大万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提升园区科技研发投入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
4、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强化支撑点。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市场运作、社会服务”的原则,加快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瞄准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力争新增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级和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项目;另一方面,培育和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体,引导和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协同体,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实现新认定江西省重点新产品10项以上,专利成果转化及技术成果示范项目5项以上。
5、拓宽科技融资渠道,筑牢支力点。一是真正推进和落实“科贷通”试点工作,充分运用好“科贷通”政策,做好企业和银行沟通服务,力争做到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应贷尽贷。二是推进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定期调查企业科技金融需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企业创新发展融资提供便利。
6、践行创新型城市建设,把握关键点。围绕省委、省政府创建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市委市政府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利用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典型事例、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活动、科技人才及创新企业的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舆论氛围,整合全县资源推进创新型万年建设步伐。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九
20xx年,xx县科技局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指标,立足部门职责,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这根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科技项目申报情况。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文件要求,积极开展高企认定管理工作,20xx年12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4家。1家企业获省科技厅省级重大专项立项,开展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个,3家企业进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库。20xx年阜南县共有69各企业涉及12项目,共转拨市级科技创新资金770.85万元,县兑现奖励资金1673。08万元。
(二)全县研发投入归集统计工作获新突破。县科技局先后组织召开5场培训会,并邀请相关专家对200余家县内规上企业进行系统培训,做到应统尽统。上报研发投入费用3。3亿,上级认定1。5亿,较上一年增长近1亿元。
(三)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及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工作。实施省、市科技扶贫项目共9个,总投入经费497。7万元,其中财政经费165.7万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投入近332万元。汇同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选派科技特派员135人,其中省级“三区人才15人”,市、县科技特派员120人,做到全县特别是沿淮行蓄洪区90个贫困村全覆盖。重点建设科技扶贫培训基地10个,建设科技示范点10个,指导企业112家,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8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6200份,培训贫困人员3。2万人(次)。
(四)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登记、转化和产学研工作。20xx年累计组织3次科技成果登记培训会议,培训企业和个人35人次,累计发放技术资料90余份。33家企业和个人开展登记,发布210件。推荐3家企业进入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项目库。
对接安大科技处,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工作。并于5月20日,在阜南天筑大酒店与安徽大学联合举办学校企对接会,33家企业参加对接会,12家企业邀请安大专家教授赴企业实地调研,确定开展合作。
(五)认真抓好阜南第二家众创空间建设。ego阜南万创空间,总投资5000万元,现已经建成运营2200㎡的众创空间工作场地,内设有开放办公区、独立办公区、微巢学院、创业咖啡(书吧)、会议室、洽谈室等区域,已入驻20家企业。预计20xx年全面完成众创空间功能搭建,并争创省、市级众创空间。
(六)组织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20xx年,县科技局组织5家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其中安徽高雅家居有限公司晋级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并获优秀奖,获国家财政30万奖励。
(七)做好党风廉政工作。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召开党组专题部署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主要工作任务分解。把主要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位领导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按照各时间节点认真开展,切实抓好落实。同时针对县委巡查回头看指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逐条逐项认直分析,研究制度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细化责任分工,强化整改措施和具体完成时限。同时,严格教育管理,不断强化干部自律意识,积极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创新工作举措,扎实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工作成效。
(八)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年初详细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提出具体措施,完善了工作制度。局党组将基层组织建设纳入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汇报党建工作。20xx年,全局党员干部集中学习40余次,召开党员大会4次,支部会议10次。积极参加县组织部及县直机关工委举办的学习培训活动,上传党建工作信息30余篇。同时,党组书记及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4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坚持党支部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了民主充分、集中有力、决策科学,打造了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支部班子。充分利用每月10日的党员活动日,积极组织局全体人员开展到烈士陵园清明祭奠、走访慰问退休老干部及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等各类党员活动,丰富党内活动,加强党内日常工作管理。
1、科技队伍及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缺乏智力支持。县规模企业员工大学生少,技术人员多无职称,高级技工和工程师更少。一些技术人才,存在“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等问题。
2、创新服务机构不健全。一是阜南县科研机构数量少,实力弱。二是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创新机构,有科研机构招牌的缺技术人员,没有能正常开展科技研究和开发。三是与外地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稳定,且进展缓慢。
3、企业创新主体认识不到位。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各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弱。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县内规上工业企业近七成没有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大多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少,较高层次的产业创新能力支撑不够。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研发投入太少。
县科技局紧紧围绕上级主管部门与县委县政府各项科技指标,结合我县实际,20xx工作计划如下:
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后备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木企业。对新进规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及时上报统计。20xx年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各20家,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数企业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2、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进村入企工作。组织实施“三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组织100名科技特派员与农业科技企业、贫困村和创新示范基地对接,促进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加强人才引进和“产学研用”合作工作。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工作,同时加强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时签订技术研究、开发合作协议。要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备选库。全县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至少要与1家以上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4、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实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协议,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科技联姻和科技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框架。争创省级科技孵化器和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
5、抓好科技项目攻关及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工作。重点围绕制约我县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重点支持柳木工艺、电子产品、农特产加工等及土壤改造、黄梨高产栽培等关键技术引进和研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和加工企业规模,申报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
6、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项目创建工作。重点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项目,申报省级重大专项,争取上级科技专项基金。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投融资服务,争取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落户阜南。
7、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20xx年开展省级30项科技成果登记。
8、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做好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从事特色种养业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引导贫困村农业从业人员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户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成本,增加农业收入。邀请部分果树、蔬菜及养殖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养殖技术,为科技下乡做好示范。
9、加大省市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力度。结合阜南县发展实际和需求,培育壮大“果树+养殖”、蔬菜大棚种植和稻虾共养产业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积极整合本地科技资源,组织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扶持。围绕阜南县农业特色产业,深入挖掘科技扶贫项目的调研、筛选工作,引导各类项目资金向精准扶贫工作倾斜。实施省市科技扶贫项目8个。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
2021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年;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完成年度脱贫攻坚新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精准扶贫、精准帮扶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结合村扶贫发展规划和本年度驻村帮扶工作实际,特制定2021年度工作计划。
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九大、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服务村建设的实际,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以引导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健全机制,强化功能,不断提高服务队临时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从而全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新村。
严格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帮扶工作要求,根据帮扶工作总体规划,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大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力度;履职尽责抓创建,协助搞好村级党建工作。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求真务实谋发展,协助村级抓好扶贫攻坚冲刺工作,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精准化扶持,抓好问题整改,确保年度各项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一)强化理论学习,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一是切实解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问题。以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标杆为镜鉴,继续开展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二是切实解决在学习上应付思想问题。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以自学为主、加强集中学习和交流学习等形式,努力做到读原著、学原文,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学习质量和理念素养。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好学用脱节的问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指导扶贫实践,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贫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使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强化党性修养,切实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强化政治修养、党性修养,增强党的观念、党员意识,提升班子整体和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一是加强党性教育。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引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程序、制度和集体意志办事。三是从严约束自己。班子成员要带头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州县委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工作生活各项规定,时刻从严规范言行,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四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落实党内监督等各项制度,推进扶贫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强化宗旨意识,服务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坚持把贫困群众的困难真正放在心中,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一是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在不与国家政策相悖的情况下,尽力给予帮助和沟通协调。二是继续落实好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贫困群众民意表达、民意集纳、反馈机制和渠道。三是激发群众主体责任。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关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贫困群众意见,从考虑贫困群众的利益出发,努力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强化进取精神,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一是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决策的科学性。切实做到不随意决策;完善党务、政务和办事流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二是创新扶贫工作思路。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理清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路径,创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三是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实施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资金、帮扶资金等所涉及项目,协调推进贫困村道路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电力工程、教育与科技卫生、特色产业增收等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四是抓工作落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扶贫绩效管理;不断健全扶贫工作责任制,把各项扶贫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并落到实处,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五)强化班子和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
一是切实改进调研方式。多到贫困面大、贫程度深的村庄和农户加,确保能够真正掌握贫困地区的实情和贫困群众的意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有针对性建议的调研报告,有效避免“浅调研”;基层调研要做到不扰民、不给村里增加负担。二是完善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规定,积极推行健康的思想斗争,逐步构建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干部之间的谈心交心活动,实现团结务实、推进工作的效果。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回应“不严不实”方面突出问题,并开展“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专项整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六)强化制度建设,切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
着眼于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制止“四风”和“不严不实”突出问题,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对已有的制度进行梳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群众认可的,要长期坚持,抓好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要抓紧修订完善。结合扶贫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工作规则、联系服务群众、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等制度的健全完善,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执行各类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着力扎紧制度的笼子,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以规范化的要求保证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形成以制度管事管权管人和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环境。
(一)提高政治站位,形成共识。乡村振兴服务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确保全面实现既定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绝不辜负人民的期待。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下一番“绣花”功夫,着力解决一批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贫困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发自内心的满意度,向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强化责任担当,增进感情。贯彻落实各级脱贫攻坚工作精神,压实责任,认真查摆突出问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扣好第一颗扣子,补齐短板,确保脱贫攻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服务,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紧紧围绕对照省、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站工作要求,全面排查问题,合力整改问题。狠抓落实,精准推进,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和畏难情绪,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1、示范创建工作。调整了白沙镇乡村振兴工作领导组,制定了灵丹村2020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示范创建对标补短项目摸排,细化任务分解,落实补短措施。
2、“厕所革命”项目工作。分解落实1019个化粪池和153个卫生厕所修建,目前项目施工正快速推进,有望11月10日前完成建设任务。
3、产业发展工作。扩大花椒种植规模,全镇花椒种植面积达到8500亩。开展花椒种植技术培训,花椒产业取得全面丰收,鲜花椒产量达到600万公斤(折合干椒120万公斤)。花椒产业园新增土地流转2000亩,农业招商引资四川天泽骄农业有限公司入驻花椒产业园。完成9000亩高梁种植任务,集中连片区域完成3900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高梁种植取得大丰收,发展高梁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1、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再创一个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
2、新增花椒种植面积2000亩,万亩花椒产业园初步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花椒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开拓花椒销售渠道,化解花椒产业增产不增收发展瓶颈。
3、加快花椒产业园建设,争取项目配套农业观光休闲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创五星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4、巩固高梁产业发展成果,基本建成万亩高梁产业园。
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临时救助工作等工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低保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20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2020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67.23%。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
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18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20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20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20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
(三)农村特困人员。
2020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2019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20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密切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一
***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给钱给物不如建起一个好支部、培养一批好干部,要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就必须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如期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内培外引优选“领头羊”
当前农村人口外流严重、村支部书记选人难问题日益严重,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真正锤炼出一支热爱农村、实干苦干、开拓奋进的“三农”干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基础的条件。一是打通内培、外引两条通道,内部取“才”,注重在本村挖掘培养,特别是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培养选拔村支部书记;外部引“才”,加快推进相关政策出台,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采取现象机关干部下派、跨村跨支部选任等方式。二是全面推行农村干部人才备案管理,县级组织部门对各村党支部书记及后备干部进行统一备案教育管理,建立完善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统筹整合使用县域干部人才资源,为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内培外引”打牢基础。三是着眼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打破村支部书记农民身份壁垒,把优秀村干部公开选拔为乡镇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优秀人才走向基层、优秀人才来自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四是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奖励报酬挂钩办法,统筹专项资金为村干部购买补贴养老保险,不断强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激励保障,彻底解决村干部上升渠道、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全面激活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担当实干意识。
二、以产兴业打造“新引擎”
没有产业支撑的振兴是难以持续的,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产品本身,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因势利导壮大产业。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重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由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封闭发展向外引内联转变,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二是推广“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模式,通过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通过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产业经营链条定向协作,各类涉农资金整合量化注入以及村集体经济项目经营参与等方式渠道,完善村级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相匹配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三是鼓励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联村共建,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生产业态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盘活集体资产,增强集体发展活力,不断完善集体资源资产管理增值制度,建立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健全扶贫互助资金管理制度,发挥村集体经济带贫益贫作用。四是开展带头人培育行动,吸引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广泛借助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等新模式,使原料区、加工区、体验区、展示区、物流区、销售区有机衔接,让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三、“三治”融合激发“新活力”乡村治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机制,激发乡村新活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坚实基础。一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贯彻到村民自治的全过程,健全村级“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严格落实《x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行“一事一监督”工作方法,对重大事项进行全面监督,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二是完善基层议事协商制度,健全“一约四会”村民自治制度,主动适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为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褒奖惩戒作用,健全村级“爱心超市”和“红黑榜”“问题墙”等制度,将村民自治管理与村民积分、道德评议、精准脱贫相融合,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四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注重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以志愿者服务小队为主力军,以专题讲座、集中宣讲、流动宣讲、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增强内生动力。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二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机制。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
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
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市、**市、**市、**市、**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
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
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组织保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2021年村级巩固脱贫攻坚总结。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三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四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时,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计划,不仅有时间长度,而且有范围大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机制。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
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
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
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
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组织保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市农业农村局坚持“xxx”工作重点(“一个确保”“两项行动”“三大突破”),抓投资、引项目、强落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x”是“一个确保”,即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达xxx万吨以上,保持全国产粮大县领先优势。抓好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快推进正邦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建设,保障生猪存栏xx万头、蔬菜产量稳定在xxx万吨以上。
“x”是“两项行动”,即实施农业生产绿色发展行动和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行动以耕地地力提升项目和统防统治项目为抓手。构建全市农业废弃物网格化的回收处理体系,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率达到xx%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实现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xx%以上,保持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以良种培育和农机示范县建设为重点,以种质资源库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小麦、花生等优质种源,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xx万亩,打造国内一流的冷凉花卉繁育基地。
“x”是“三大突破”,即在园区建设、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上重点突破。在园区建设上重点突破。借鉴“四区八园”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思维逻辑,用好农旅集团、xx农大等平台的资金、技术优势,突破打造x个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进园区内总投资xx亿元的xx个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乡村建设上重点突破。遵循片区化谋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融合、景区化提升的原则,新打造两条美丽乡村示范线,建设xx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面展示我市美丽乡村发展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村改革上重点突破。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国家级试点和全国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再延长xx年试点,努力在产权明晰、政策保障和风险缓释方面摸索出实在、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试出效果,试出经验。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为进一步解决全县“三农”工作短板弱项,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落实好中央“5年过渡期”政策规定,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监测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利用安徽省乡村振兴信息数据平台进行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类扶贫资金投入的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和确权登记,按照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分级管理,完善扶贫资产台账。
(二)接续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农村生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提升行动”。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聚焦做大特色种、养业,做优电商业,健全“四带一自”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消费扶贫“十二个一”活动、优质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深化“123”工作法,开展与劳务输入地再对接、就业信息再摸排、持续跟踪再帮扶,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稳在企业,进一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及边远薄弱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集中支持。
(三)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统筹协调各乡镇、各相关行业部门针对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查漏补缺、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帮扶政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重点排查,及时发现群众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施“单人户”低保政策,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按照“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原则给予专项社会救助。健全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塑品牌、增效益,2021年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产量12.4亿斤的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全县80.0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6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抓好7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2021年全面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8万亩,推进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狠抓生猪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牧原、鹏欣、大北农等生猪产业化项目,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80万头左右。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
(二)坚决守牢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六个严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行动。严格新增耕地的验收标准,确保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双达标,确保新增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达到验收要求。2021年完成新增耕地3500亩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工作,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2021年拟实施500亩“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进蚌埠花生产业研究院、蚌埠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建设。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融入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农业前瞻性技术创新,组织申报一批省级农产品与现代食品加工、农业生态环保、智慧农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全过程、综合性科技服务合作。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计划。以固镇县食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孵化园,力争实现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加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创建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食品产业园20强园。2021年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5家。加强融资服务和指导,支持符合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在省股交中心,力争2021年3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年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家,对花生、蔬菜、肉鸡、肉羊等主导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开发品牌产品,形成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益,2021年培育名优农产品5个。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新马桥胡洼村、连城镇禹庙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建”,2021年完成特色旅游名镇(村)创建2个,力争新增3星以上农家乐2家。全面启动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创建工作。
(五)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实施““158”行动”工程,完善集聚区承载项目建设和运营能力,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实行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检查档案,完善检验检疫程序,积极推进蔬菜、瓜果、畜禽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生产供应基地3个。
(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聚焦聚力“两利用、两减量、两回收”,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成果,2021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严格落实化肥使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建立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及安全处置体系。积极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示范河湖建设,完善水面保洁常态化,积极推进“沟塘长制”。全面推行蚌埠“智慧河长”信息系统使用及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努力实现我县河湖管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利用好“河(湖)长+警长+检察+n”模式,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继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推进怀洪新河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先行区和林长制改革5个示范点建设,探索建立涉林资源保护“五长五联”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1515”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省级森林村庄、绿化特色村、长寿树示范村、五小园示范村”特色村庄创建活动。完成人工成片造林5000亩。
(七)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方式方法,推动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力争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80家以上,新增县级以上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以上。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秸秆离田和土地深翻项目。建立健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职业农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组建“1+4”村级供销社,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试点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县委、县政府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规划。2021年要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系连通补水蓄水、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1年实施张家湖片10座排涝泵站、9座穿堤涵闸,珍珠沟高截等2条大沟清淤,李沟等3条大沟堤防工程。编制完成“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到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工程,2021年建设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9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1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7公里,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快推进乡镇天然气工程建设,实施2021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巩固扩大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成果,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迈进。分类有序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021年完成改厕5000户以上,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落实《农村改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方案》,新建农村公厕200座。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完成连沟整治及销号。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完成1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启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认真实施学前教育行动建设规划。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农村空、城镇挤和大班额问题,提升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固镇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打破校际壁垒,推动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制定完善固镇县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方案,建立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督查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切实做到智慧课堂应用的常态化、广泛性和实效性,确保智慧课堂应用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民生工程,完成50所村卫生室改扩建任务。推进固镇县刘集镇卫生院、任桥镇卫生院改扩建,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开展“百医驻村”“千医下乡”和“万医轮训”,每年安排20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21年轮训乡村医生50人次。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国家和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政策,加发高龄基础养老金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参与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城乡居民依法依规参保措施,稳定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等民生工程。加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在全县推广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
(五)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深入推进快递进农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作,2021年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依托固镇县农粮驿站等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推进客运、物流、邮政、快递为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合作共建基层电商服务站点和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和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开展省、市、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田变农场、分散变集中、低效变高效、农民变工人”。继续深化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农业、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推进农村水价改革。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利益,持续推进全县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县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严格乡镇审批管理,加强乡村两级防控巡查,严控新增违建。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入分配权。
(三)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建立政经分离财务分设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管理系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进入“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促进农村集体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围绕“稳步发展、提质增效、强化监管”工作思路,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24个村,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2021年集体经济强村增加5个村以上。
(四)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村社对接等工作,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三变”改革承接主体,发挥主体带动作用,推动集体资产资源入股,拓展“三变”改革路径。探索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股权化、集体资产资源股份化机制,鼓励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通过“三变”改革形式建设,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收益分配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继续扩大“三变”改革实施范围,有条件的村全部实施“三变”改革。
五、持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一)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深化“一抓双促”工程。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积极稳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认真落实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具体举措,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以自然村庄(村民小组)或社区网格(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格局,保障群众能够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表达意愿,开展协商议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着力构建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三)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矛盾纠纷排除化解“村为主、乡负责、县指导”固镇模式,推进婚姻家庭等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树典型,育新风,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创建工作。启动新一轮县区级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1年底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进万村、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乡村、进社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县图书馆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40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赴农村流动演出10场以上,流动展览8场以上。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汇演展演、“我们的节日”“温馨固镇·欢乐谷阳”系列品牌活动等平台,把更多优秀的戏曲、文艺演出、电影送到农村,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六、强化“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保障。
(一)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分年稳步提高比例。巩固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要积极利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2021年县级预算安排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资金1227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土地流转奖励资金300万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资金1200万元。落实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对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用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争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设一批区域化、本地化的信贷产品,提高涉农信贷产品适用性。依托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稳步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农业保险比重。
(二)强化土地要素支撑。2021年,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复垦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2000亩,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优先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项目。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县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贯彻落实蚌埠市《关于鼓励引导人才智力向基层流动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制定《固镇县开展基层建设行动促进人才振兴若干举措》,大力引育乡村人才。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以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有计划地选派县直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任职挂职,对在条件艰苦、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加强对选派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的教育管理和激励保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实施巾帼乡村振兴行动、巾帼创业创新行动、巾帼健康行动。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安徽省实施办法,健全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结对帮扶、考核督导工作机制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之中,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二)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强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职能,以硬举措落实“三农”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对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机制。
各县区林业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扶贫作为“五个一批”脱贫攻坚重要举措之一,带动全市7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xx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继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生态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百姓富“双赢”局面基本实现。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合理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上下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适度向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倾斜。在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产业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梳理现有帮扶政策并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推进生态扶贫政策向稳定政策转变,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
(二)坚持帮扶不变、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定点帮扶,保持原有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不脱钩,重点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大科技帮扶,提升基层一线工作能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生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群众增收空间。
(三)坚持落地落实、常态长效。坚持抓落实、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将各项帮扶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脱贫人口的积极性,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各项举措见实效、可持续、利长远,推动脱贫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任务。
(一)保持脱贫人ロ稳定就业。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对全市现有xxx名生态护林员,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按季度精准更新生态护林员基本信息,完善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边界,不断健全生态护林员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培训等工作,为生态护林员配备巡护装备、购买保险,加大对生态护林员服务保障水平。
2.建立多元化管护机制。支持森林资源管护任务重、原非贫困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等方式开展生态管护,设立护林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参与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
3.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营造林、森林保护与修复及油茶、薄壳山核桃、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领域中生产作用道路、贮存设施、灌溉基础设施和管护用房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与维护,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等,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项目,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责任科室:局林长制改革科、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二)支持农村特色林业发展壮大。
全面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入实施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支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生态富民产业。
1.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加工和品牌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两山”转换通道示范产业。
2.加大竹资源开发和培育力度。按照“主攻二产、促进一产、拓展三产”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毛竹板材加工产业,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合理分工,延伸竹产业链条。争取农发、林业科技推广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助等项目资金,支持现代林业示范区、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竹山集材林道、竹加工制造业、竹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林下经济精品产业,提高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石斛、天麻、黄精、西洋参等林下生态平衡种植。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森林景区和大别山风景道、xx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等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
4.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农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林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维护林农利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责任科室:局规划财务科、局林长制改革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三)加快脱贫地区生态优势转化。
1.做好用地保障服务。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2.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开展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争取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试点开展公益林补偿抵押贷款。科学实施森林经营,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3.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林业碳汇工作,以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责任科室:局森林资源管理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促进脱贫地区生态宜居。
1.继续开展送苗下乡活动。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脱贫人口房前屋后零星造林,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融合发展。
2.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将低产低效林改造、林相改造、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等重要项目资金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
3.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的生存空间,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带。(责任科室: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规划财务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局森林防火科、市林检中心、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五)加强脱贫地区科技和人才帮扶。
1.完善帮扶机制。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亚林所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着重培养油茶、薄壳山核桃等基层紧缺型林业产业人才。延续脱贫攻坚期间科技特派员、122科技服务、一周一技等科技活动,建立健全引导林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2.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林业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林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新闻报道、成果展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林业科技重点工作和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乡土专家等基层人才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健全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着力构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双轮驱动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体系。(责任科室:市林业工作总站、局林长制改革科、局人事法规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林业局要把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建立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导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并做好驻村帮扶、定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衔接保障。各县区林业局要聚焦支持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林业项目资金,在脱贫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生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步提高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要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加大对优势特色林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继续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贷”,积极开发特色经济林险种,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确保生态脱贫成果。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县区林业局要及时总结提炼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先进模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模式做法,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生态脱贫成果。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实现我市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在前、当表率、做示范。
同志们:
4月25—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西视察,深入桂林、柳州、南宁市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在南宁市听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全区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今天我们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大会,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脱贫攻坚奋斗历程,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区上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刚才,我们授予了陈开枝同志“广西扶贫工作特别贡献者”称号,表彰了一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代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向陈开枝同志和所有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科技特派员、志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我区脱贫攻坚事业的中央单位、广东省、驻桂部队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感谢!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政治智慧、真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彰显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上下闻令而动、合力攻坚,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光辉业绩和彪炳千秋的伟大奇迹,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5年3月,在参加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7年3月,对广西精准识别经验做法作出重要批示;2017年4月,在视察广西时,提出“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明确要求;2019年6月,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5月,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广西视察,对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充分肯定,对加快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批示,是对我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精准把脉精准指导,充分体现了对广西发展的特殊关怀,对壮乡各族人民的深情厚爱。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全面贯彻总书记对广西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尽锐出战,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区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国家组织开展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如期兑现了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和向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广西答卷,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八桂华章。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年均减贫94万多人,“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20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529元,比2015年建档立卡时翻了两番。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97%以上,芒果、柑橘、火龙果、油茶、桑蚕等扶贫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产业的产业扶贫格局。8年间,广大贫困群众的命运发生根本改变,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整体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全面改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民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区建成村屯道路7.1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贫困户全部通生活电;贫困村全部通光纤网络,全部覆盖4g网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子女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和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达132.8万人次以上;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贫困人口全部落实“198”医保政策;全面完成7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和26万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解决153.2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脱贫地区处处展新貌、换新颜、呈现新气象。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奋发向上精气神全面提振。广大贫困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426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增收脱贫,70%以上的脱贫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收入,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依靠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精神蔚然成风。身残志坚、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韦忠勇,在自己脱贫后,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先后带动周边村屯149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壮乡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锤炼,走向共同富裕的底气更足、干劲更足。
——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全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贫困县以及所辖乡镇党政正职保持整体稳定,确保攻坚期内主将不换、军心不散;累计1.04万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和6.09万名工作队员扎根基层、奋战一线,1.75万名科技特派员上门服务、接力帮扶,52.3万名帮扶干部同贫困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认亲戚,为群众出点子、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评价和真心认可。一心只为村民干实事的百色市右江区泮水乡驮安村驻村第一书记齐书亚,通过狠抓支部建设,实现了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党组织”到“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到“自治区集体经济示范社”的华丽转身。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更加凸显,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进一步坚定。
——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睦,边疆地区更加巩固安宁。全区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境地区53.7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毛南族提前实现整族脱贫,瑶、苗、侗、仫佬等少数民族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各族人民携手迈进全面小康,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基础不断巩固提升,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发展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八桂大地深深扎根,各族人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我区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省区之一,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五,全区111个县(市、区)中,106个有扶贫任务,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贫困县有37个、50%以上的贫困村有888个。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壮乡儿女义无反顾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用不懈拼搏绘就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壮美画卷。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在我区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用美好青春诠释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满腔赤诚为扶贫、舍身取义终不悔的蓝标河,奉公为民鞠躬尽瘁、把“扶贫路”当“长征路”的黄景教,转战脱贫不改军人本色、奋不顾身交出无悔答卷的张华等176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壮乡人民永远缅怀他们!全区数十万扶贫干部、无数援桂帮扶干部和广大普通群众,为脱贫攻坚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忘我奉献,生动演绎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合力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我们要从这些可爱可敬的先进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拼搏精神,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再立新功、再谱华章!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五
工作计划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的工作计划。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计划,它们不仅有时间的长短,而且有范围的大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县“实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巩固就业扶贫工作成效,现制定以下计划:
以实现精准对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通过加大力度,强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开发优质劳务输出基地,突出特设公岗兜底作用,努力使全县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到稳就业状态,实现就业扶贫的目标。
(一)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送岗下乡活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或家门口务工就业。二是面向贫困户适当开发农村保洁、乡村道路养护等社会服务类就业扶贫专岗,并对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三是着力打造扶贫车间,对吸纳贫困户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帮助贫困户提供创业支持。一是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项目推介、政策咨询等服务,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实训)。二是对符合条件规定的创业贫困劳动力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
(三)开展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参加技术、职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安排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家的目标。同时,鼓励企业对新招贫困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对于组织开展培训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在培训期间,给予贫困劳动力一定的补贴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就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自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支持保障措施等。
(二)分解落实任务。为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实效,制定了《关于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计划》,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站所要严格按照就业扶贫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抓好工作政策落实,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负责帮困扶贫村子的基本情况,然后再说明我们的工作计划:
xx村位于xx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共有居民389户,人口1139人(实际现有驻村户325户,1047人),60岁以上老年人196人,70岁以上老年人79人;村中有贫困户17户26人。主要以单身老年、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现已加入低保。全村共有党员37名,支部成员3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1.2亩,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有蔬菜大棚240栋。20xx年人均收入6600元左右。村内街道硬化率98%,自来水入户率100%。武家大沟自东向西穿过本村。20xx年,按照镇政府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村内流转土地800余亩,已部分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村里无集体经济收入,属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自办麒麟食用菌合作社(宋氏菌业有限公司)一处。肉食鸡养殖户7户,每年出栏肉食鸡20万余只。养猪户5户,年出栏生猪600余头。85%的村民以种植业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地打工居多,一百余人从事建筑业作季节工,物流运输五十余户。种植大棚蔬菜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老年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创新意识较差。xx村社区服务中心占地1625平米,主体三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平房5间,306平米。目前村内已修建5米宽柏油路2900米,村庄绿化7800余平方米,路灯70余盏。村民饮用水来自油田供水公司,已经入户,有线电视已经入户。xx村于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单位。村党支部威信较高,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较好。党支部书记张新利,支部委员张兰刚、张兰祥。村民委员会选举已完成。
本着以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则,积极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以选准帮扶项目,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xx村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根据xx村的发展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村民致富工程。
1.富脑工程:
(1)打造一个团结务实、战斗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两委”班子;在理论学习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培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活动,倡导班子成员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客观地审视不足,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坚持责任到人;在用人方面,坚持发挥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特长,根据其特点调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对条件成熟村民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增添后备力量。
(2)拟邀请市区农业局及畜牧局专家,适时举办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班;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考察学习重点在开拓致富思路,学习大棚种植、畜禽养殖等技术。
2.富农工程:
(1)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按照镇统一规划,引进蓝海集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依托蔬菜大棚优势适时发展蔬菜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以增进村集体收入,为xx村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大户带动:拟帮助协调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部分启动资金引进生态猪、鹧鸪养殖,金银花种植,广泛宣传、引导原有种植、养殖大户积极参加,并扩大规模,适时成立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大户带动全村居民致富。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善田间沟渠的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引、蓄、节、排体系,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不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充分发挥区科技局帮扶本村的优势,利用村科技信息中心,培训村民微机知识,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不畅,寻求网上致富路。
(二)村容村居美化工程。
1.修建680米健康路一条,铺设花砖人行道760米,粉刷路两侧村居墙面3600平米,悬挂线杆宣传牌36个,张贴墙面宣传栏39面,提高广大村民的健康和科技文化素质。
2.加强村居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村内原有6900米柏油路及77个路灯,搞好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建设生态家园。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争创省级卫生村。
3.大力开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高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市有关政策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工程。
1.定期为村民健康查体,送医送药送健康,提高村民健康水平。每年为全村村民义务体检一次,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
2.遵照市委对“区域帮扶”的要求,发挥市卫生局优势,协调有关卫生机构实施“健康直通车”工程,解决市直机关第十六批下派帮扶第三工作队所帮扶村(居)居民“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3.搞好节日送温暖活动。每年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对相应人群进行慰问,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4.在社区服务中心修建健康广场,添置健身器材,建设电子书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
5.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敬老育幼”明星;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好家庭“四好”评选活动。
6.协助编纂xx村志。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帮扶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立市卫生局下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资金的筹集,组织帮扶项目的实施,定期召开帮扶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项目的监督实施和推进工作,负责市卫生局与帮扶村的联系以及日常工作等。
(二)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局各科室、局直单位联系包村工作机制。局机关、每个局直单位联系xx村一个季度,由局人事教育科列出计划。在联系月中适时到xx村进行调研,尽全力解决包村工作困难和问题。
(三)纳入目标考核。局科室、局直事业单位将包村工作列入年度工作任务。市局将包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对各科室、单位考核内容。
(四)加大帮扶力度。全市卫生系统和局直事业单位要主动参加帮扶工作,从资金、物质、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市要向东营区倾斜,东营区卫生局要优先xx镇,共同完成帮扶任务,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五)驻村工作组要认真做好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局帮扶工作做好参谋。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所定计划实施。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合理分工,注重宣传,认真执行包村工作人员守则、制度,模范遵守村规民约。要加强学习,在帮扶中增长才干,确保不出事,多干事,干好事,不辜负局领导的殷切希望和全村居民的热切盼望。
各县区林业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扶贫作为“五个一批”脱贫攻坚重要举措之一,带动全市7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xx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继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生态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百姓富“双赢”局面基本实现。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合理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上下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适度向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倾斜。在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产业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梳理现有帮扶政策并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推进生态扶贫政策向稳定政策转变,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
(二)坚持帮扶不变、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定点帮扶,保持原有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不脱钩,重点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大科技帮扶,提升基层一线工作能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生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群众增收空间。
(三)坚持落地落实、常态长效。坚持抓落实、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将各项帮扶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脱贫人口的积极性,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各项举措见实效、可持续、利长远,推动脱贫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任务。
(一)保持脱贫人ロ稳定就业。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对全市现有xxx名生态护林员,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按季度精准更新生态护林员基本信息,完善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边界,不断健全生态护林员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培训等工作,为生态护林员配备巡护装备、购买保险,加大对生态护林员服务保障水平。
2.建立多元化管护机制。支持森林资源管护任务重、原非贫困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等方式开展生态管护,设立护林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参与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
3.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营造林、森林保护与修复及油茶、薄壳山核桃、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领域中生产作用道路、贮存设施、灌溉基础设施和管护用房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与维护,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等,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项目,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责任科室:局林长制改革科、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二)支持农村特色林业发展壮大。
全面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入实施四大平台上的“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支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生态富民产业。
1.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加工和品牌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两山”转换通道示范产业。
2.加大竹资源开发和培育力度。按照“主攻二产、促进一产、拓展三产”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毛竹板材加工产业,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合理分工,延伸竹产业链条。争取农发、林业科技推广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助等项目资金,支持现代林业示范区、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竹山集材林道、竹加工制造业、竹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林下经济精品产业,提高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石斛、天麻、黄精、西洋参等林下生态平衡种植。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森林景区和大别山风景道、xx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等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
4.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农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林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维护林农利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责任科室:局规划财务科、局林长制改革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三)加快脱贫地区生态优势转化。
1.做好用地保障服务。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2.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开展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争取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试点开展公益林补偿抵押贷款。科学实施森林经营,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3.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林业碳汇工作,以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责任科室:局森林资源管理科、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促进脱贫地区生态宜居。
1.继续开展送苗下乡活动。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脱贫人口房前屋后零星造林,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融合发展。
2.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将低产低效林改造、林相改造、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等重要项目资金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
3.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的生存空间,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带。(责任科室: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局规划财务科、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局森林防火科、市林检中心、市林业工作总站;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五)加强脱贫地区科技和人才帮扶。
1.完善帮扶机制。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亚林所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着重培养油茶、薄壳山核桃等基层紧缺型林业产业人才。延续脱贫攻坚期间科技特派员、122科技服务、一周一技等科技活动,建立健全引导林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2.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林业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林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新闻报道、成果展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林业科技重点工作和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乡土专家等基层人才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健全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着力构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双轮驱动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体系。(责任科室:市林业工作总站、局林长制改革科、局人事法规科;责任单位:各县区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林业局要把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建立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导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并做好驻村帮扶、定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衔接保障。各县区林业局要聚焦支持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林业项目资金,在脱贫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生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步提高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要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加大对优势特色林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继续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贷”,积极开发特色经济林险种,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确保生态脱贫成果。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县区林业局要及时总结提炼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先进模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模式做法,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生态脱贫成果。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实现我市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在前、当表率、做示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为进一步解决全县“三农”工作短板弱项,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落实好中央“5年过渡期”政策规定,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监测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利用安徽省乡村振兴信息数据平台进行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类扶贫资金投入的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和确权登记,按照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分级管理,完善扶贫资产台账。
(二)接续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农村生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提升行动”。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聚焦做大特色种、养业,做优电商业,健全“四带一自”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消费扶贫“十二个一”活动、优质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深化“123”工作法,开展与劳务输入地再对接、就业信息再摸排、持续跟踪再帮扶,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稳在企业,进一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及边远薄弱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集中支持。
(三)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统筹协调各乡镇、各相关行业部门针对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查漏补缺、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帮扶政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重点排查,及时发现群众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施“单人户”低保政策,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按照“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原则给予专项社会救助。健全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塑品牌、增效益,2021年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产量12.4亿斤的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全县80.0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6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抓好7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2021年全面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8万亩,推进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狠抓生猪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牧原、鹏欣、大北农等生猪产业化项目,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80万头左右。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
(二)坚决守牢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六个严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行动。严格新增耕地的验收标准,确保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双达标,确保新增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达到验收要求。2021年完成新增耕地3500亩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工作,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2021年拟实施500亩“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进蚌埠花生产业研究院、蚌埠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建设。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融入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农业前瞻性技术创新,组织申报一批省级农产品与现代食品加工、农业生态环保、智慧农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全过程、综合性科技服务合作。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计划。以固镇县食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孵化园,力争实现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加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创建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食品产业园20强园。2021年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5家。加强融资服务和指导,支持符合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在省股交中心,力争2021年3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年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家,对花生、蔬菜、肉鸡、肉羊等主导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开发品牌产品,形成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益,2021年培育名优农产品5个。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新马桥胡洼村、连城镇禹庙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建”,2021年完成特色旅游名镇(村)创建2个,力争新增3星以上农家乐2家。全面启动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创建工作。
(五)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实施““158”行动”工程,完善集聚区承载项目建设和运营能力,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实行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检查档案,完善检验检疫程序,积极推进蔬菜、瓜果、畜禽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生产供应基地3个。
(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聚焦聚力“两利用、两减量、两回收”,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成果,2021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严格落实化肥使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建立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及安全处置体系。积极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示范河湖建设,完善水面保洁常态化,积极推进“沟塘长制”。全面推行蚌埠“智慧河长”信息系统使用及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努力实现我县河湖管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利用好“河(湖)长+警长+检察+n”模式,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继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推进怀洪新河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先行区和林长制改革5个示范点建设,探索建立涉林资源保护“五长五联”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1515”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省级森林村庄、绿化特色村、长寿树示范村、五小园示范村”特色村庄创建活动。完成人工成片造林5000亩。
(七)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方式方法,推动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力争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80家以上,新增县级以上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以上。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秸秆离田和土地深翻项目。建立健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职业农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组建“1+4”村级供销社,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试点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县委、县政府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规划。2021年要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系连通补水蓄水、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1年实施张家湖片10座排涝泵站、9座穿堤涵闸,珍珠沟高截等2条大沟清淤,李沟等3条大沟堤防工程。编制完成“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到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工程,2021年建设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9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1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7公里,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快推进乡镇天然气工程建设,实施2021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巩固扩大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成果,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迈进。分类有序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021年完成改厕5000户以上,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落实《农村改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方案》,新建农村公厕200座。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完成连沟整治及销号。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完成1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启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认真实施学前教育行动建设规划。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农村空、城镇挤和大班额问题,提升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固镇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打破校际壁垒,推动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制定完善固镇县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方案,建立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督查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切实做到智慧课堂应用的常态化、广泛性和实效性,确保智慧课堂应用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民生工程,完成50所村卫生室改扩建任务。推进固镇县刘集镇卫生院、任桥镇卫生院改扩建,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开展“百医驻村”“千医下乡”和“万医轮训”,每年安排20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21年轮训乡村医生50人次。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国家和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政策,加发高龄基础养老金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参与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城乡居民依法依规参保措施,稳定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等民生工程。加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在全县推广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
(五)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深入推进快递进农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作,2021年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依托固镇县农粮驿站等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推进客运、物流、邮政、快递为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合作共建基层电商服务站点和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和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开展省、市、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田变农场、分散变集中、低效变高效、农民变工人”。继续深化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农业、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推进农村水价改革。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利益,持续推进全县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县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严格乡镇审批管理,加强乡村两级防控巡查,严控新增违建。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入分配权。
(三)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建立政经分离财务分设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管理系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进入“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促进农村集体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围绕“稳步发展、提质增效、强化监管”工作思路,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24个村,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2021年集体经济强村增加5个村以上。
(四)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村社对接等工作,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三变”改革承接主体,发挥主体带动作用,推动集体资产资源入股,拓展“三变”改革路径。探索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股权化、集体资产资源股份化机制,鼓励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通过“三变”改革形式建设,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收益分配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继续扩大“三变”改革实施范围,有条件的村全部实施“三变”改革。
五、持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一)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深化“一抓双促”工程。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积极稳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认真落实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具体举措,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以自然村庄(村民小组)或社区网格(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格局,保障群众能够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表达意愿,开展协商议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着力构建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三)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矛盾纠纷排除化解“村为主、乡负责、县指导”固镇模式,推进婚姻家庭等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树典型,育新风,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创建工作。启动新一轮县区级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1年底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进万村、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乡村、进社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县图书馆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40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赴农村流动演出10场以上,流动展览8场以上。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汇演展演、“我们的节日”“温馨固镇·欢乐谷阳”系列品牌活动等平台,把更多优秀的戏曲、文艺演出、电影送到农村,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六、强化“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保障。
(一)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分年稳步提高比例。巩固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要积极利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2021年县级预算安排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资金1227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土地流转奖励资金300万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资金1200万元。落实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对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用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争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设一批区域化、本地化的信贷产品,提高涉农信贷产品适用性。依托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稳步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农业保险比重。
(二)强化土地要素支撑。2021年,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复垦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2000亩,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优先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项目。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县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贯彻落实蚌埠市《关于鼓励引导人才智力向基层流动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制定《固镇县开展基层建设行动促进人才振兴若干举措》,大力引育乡村人才。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以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有计划地选派县直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任职挂职,对在条件艰苦、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加强对选派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的教育管理和激励保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实施巾帼乡村振兴行动、巾帼创业创新行动、巾帼健康行动。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安徽省实施办法,健全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结对帮扶、考核督导工作机制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之中,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二)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强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职能,以硬举措落实“三农”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对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机制。
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效,确保出列贫困村稳定退出,在现行标准下确保到2020年底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推动我县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实现由贫转强、跨越发展的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落实“四不摘”要求,保障政策供给,强化责任落实,把巩固脱贫成效和防止返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全面巩固提升46个出列贫困村及面上村,22998名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成效,20__年实现41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一)全面开展春季大排查工作,摸清底数。
1.查贫困人口属性。
漏评:重点清查大病重病户、残疾人户、重灾户、移民户、低保户中符合条件应该纳入的对象;建档立卡“四类人员”(财政供养人员、个体工商户或经营企业的户、有商品房的户、有小汽车的户)一刀切被清退中应该保留的对象。
错退:清查“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含安全饮水)未达标及脱贫程序不到位,算账式脱贫的已脱贫对象。
错评:“四类人员”清退不到位的;识别之前为“四类人员”但未作备案说明的建档立卡对象;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对象(子女有赡养能力)。
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住建局、县委编办、县公安局、各乡镇。
2.查住房保障情况。
重点清查贫困户住房保障情况。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
重点清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账、拆旧复垦。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今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如下。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x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局良好、推进有力。
。坚持“三级书记”抓振兴和“一办十四组”推进机制,县委、县政府先后x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压实县级领导包镇(街道)责任、部门行业主管责任、镇(街道)主体责任、帮扶单位包抓村(社区)责任、帮扶干部帮扶责任,形成“人人要担责、人人必尽责”的责任落实体系。及时编制全县巩固衔接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行业部门《责任清单》,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突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在原x支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增设x支驻村队伍,做到科学选派、精准“安窝”,全县调整选派x名驻村第一书记和x名驻村队员,确保驻村帮扶力量只增不减。
制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强化监测预警响应,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清单制+责任制”方式推进问题整改,县级行业部门每月开展一次数据集中比对,定期入户核实疑似风险点,逐一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推动问题有效解决。细化《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六条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灾情疫情影响。截止x月x日,累计纳入“三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类人群”x户x人,占脱贫人口x%。今年新识别纳入“三类人群”x户x人(脱贫不稳定户x户x人,边缘易致贫户x户x人,突发严重困难户x户x人)。
一方面,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以有机产业为引领,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力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好“朱鹮”“有机”牌,壮大“米、果、药、畜、菌”五大主导产业,累计认证有机生产企业x户、有机产品x大类x种x万亩,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坚持“应贷尽贷”,精准摸排投放,截至x月x日,全县新投放小额信贷x笔(户)x万元。另一方面,持续抓好稳岗就业。围绕“稳岗就业、提技赋能、返乡创业”等重点任务,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就业跟踪帮扶。截至x月底,累计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x人,其中: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x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x人、创业培训x人;今年新认定社区工厂x个、就业帮扶基地x个,累计建成社区工厂x个、就业帮扶基地x个,认定创业孵化基地x个。
。一是健康帮扶方面。严格实行脱贫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免收住院押金等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便民服务。落实落细医保“三重”保障制度,实现“高糖结精”慢病随访率、大病救治率两个x%。二是教育帮扶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明晰“七长”责任制,确保“零辍学”和精准资助不漏一人。x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x人次x万元,其中资助“三类人群”家庭学生x人次x万元。三是安全住房方面。开展常态化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明确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全力推进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今年全县唯一住房因灾受损x户(c级x户,d级x户),目前均已落实安全住房。四是安全饮水方面。把牢安全饮水达标四项标准,先后投入资金x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全部竣工投用。积极应对汛情影响,投入资金x万元,修复供水工程x处。五是兜底保障方面。全县农村低保保障x户x人,累计发放低保金x万元;特困供养x人,发放资金x万元;临时救助x人次,发放资金x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x人,发放资金x万元,筑牢兜底根基。六是深化社会帮扶。加大消费帮扶力度,通过企业“线上线下”销售、干部职工采购等,累计销售农产品金额达x亿元。全力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全年实施***定点扶贫项目x个,投入资金x万元;实施xx对口协作项目x个,资金x万元,已全部开工建设。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制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资金使用范围、项目补助(奖励)标准等。x年计划整合资金x亿元,已整合到位x亿元,占计划x%;完成支出x亿元,支出进度达x%,其中财政衔接资金到位x亿元,支出x亿元,支出进度达x%。二是强化资产管理。稳妥推进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和资产移交,建立扶贫资产台账,出台产业项目资金管理《问题整改导引》,从项目建设、资金管理、资产权属、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目前共确权资产x亿元。强化公益性资产维护,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护到位。三是强化项目建设。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制定《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持续加大项目建设投入力度,x年列入整合资金实施的x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x个。
一是不厌其烦排查。制定《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回头看”》《六查六问》《“六查六问十八核”》等方案,组织各级干部对全县所有农户开展多轮次拉网排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二是脚步丈量民情。印发《持续做好三级书记遍访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县遍访工作推进会,压实主体责任,从严从实开展遍访,倾听群众心声诉求,实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举一反三整改。出台问题整改《工作导引》,按照“县级领导牵头抓总、镇(街道)部门各负其责、乡村振兴局督查指导”的思路,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全力推进整改。今年以来,中省反馈问题认领x个,目前已整改到位x个,其余x个需长期整改的问题正在按照相关要求整改落实。
。一是持续改进作风。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整顿、明责践诺创一流”作风整治活动,强化“三聚三查”,实现“五个过硬”,以最强决心、最实作风、最严纪律,确保巩固衔接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二是扎实开展培训。围绕抓党建促振兴、防返贫动态监测、驻村帮扶等x个方面,逐镇(街道)分层分批开展培训,实现干部培训全覆盖。印发《巩固衔接政策汇编》“口袋书”、《应知应会》“明白卡”x万份,随机对镇(街道)、部门干部进行闭卷测试,以考促学,以学促干,确保做到“一口清”。三是巡回督导问效。由纪委监委、组织部、督查办和乡村振兴局组建联合督导组,按照“每天有问题、每周有通报”的要求,开展常态化督导暗访,对工作不在状态的及时提醒、督促纠正,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期整改、跟踪问效。
我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形成了一些经验亮点,得到了各级的一定认可。
一是排查和比对结合,摸清问题。畅通农户申报渠道,在县、镇、村三级创新设置“防返贫风险申报窗口”。划小网格单元,全县选聘网格员x名,实现所有农户全覆盖。抓实日常监测,网格员每周进行排查并上报结果。做细数据比对,建立x个部门监测预警联动机制,每月进行比对分析,确保风险发现及时、准确。二是研判和核查结合,对症下药。针对疑似风险点,实行“两研判、两核查”机制,村级初步筛查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镇级对返贫致贫风险和帮扶措施进行综合研判,反馈行业部门进行核查,成立县级工作组入户核实,确保纳入精准、措施精准。三是交办和回访结合,确保成效。对纳入对象实行问题、责任和措施“三张清单”管理,明确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乡村振兴局采取电话回访或实地核查的方式跟踪问效,确保风险及时消除、问题有效解决。
一是兴产业增岗位。在全县x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创办社区工厂x个,就近安置劳动力x人;建设农业产业园x个,吸引附近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二是强指导促就业。由网格员精准摸排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动态管理台账,“点对点”精准推送务工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今年全县搬迁群众就业x人。三是强基础补短板。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库,储备项目x个,计划总投资x万元,逐步消除公共服务短板。改扩建磨子桥移民点中心小学,新增学位x个,满足搬迁群众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四是畅渠道优服务。实行易地搬迁点驻村帮扶全覆盖,在各安置点设立便民服务窗口或专岗,实现医保缴费、创业就业补助、交通费补助等在安置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五是细管理促融入。加快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县级点实行社区化管理,镇级点采用村组挂靠模式,配套超市、便民服务点,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坚持“绿”字为先,有机引领、转型升级,以“六区联建”为抓手,按照“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建的模式,大力实施黑米提升、果业扩展、食用菌提质、药材突破工程,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累计发展黑谷种植x万亩,猕猴桃、柑桔等果业x万亩,食用菌x万架x万袋,中药材x万亩,稻渔综合种养x亩。龙亭田园综合体“荷蛙鱼”共生养殖项目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汉中市生态养蛙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x县召开。深度挖掘朱鹮生态和文化内涵,成立全球朱鹮保护联盟,做强朱鹮文化ip,打造“农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开展朱鹮有机产品展销活动,提升产业附加值。x县产业发展模式先后在光明日报、省市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刊发。
一是全县以有机产业为引领的“x+x”扶贫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有机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是有机产品缺少实力强劲的市场经营主体或龙头企业实施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拓展缓慢,“优质不优价”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部分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意愿强烈,尤其是对通组路、入户路期盼较高,但县级财力有限,只能逐年予以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以建设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为引领,以防止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口,以‘三个过硬’为保障(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谋规划、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各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高点起步、高位推动。
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实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排查、精准化帮扶,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落细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兜底保障等政策,健全水电路讯等基层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落实消费帮扶、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政策,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一套账单明任务、六个平台促落实、一套机制强推动”的“x”就业帮扶模式,抓实稳岗就业,促进更多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强化规划引领,持续改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清洁美化活动,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
突出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加强平安x县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让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洋州新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
。不断健全完善“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一办十四组”工作推进机制,夯实各级工作责任,强化统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严肃查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为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提供坚强保障。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七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市、**市、**市、**市、**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乡巩固脱贫促振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总18篇)篇十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柳城县农村基层党建示范(达标)县。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今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做法。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局良好、推进有力。
(一)压紧夯实责任,系统部署推进。坚持“三级书记”抓振兴和“一办十四组”推进机制,县委、县政府先后x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压实县级领导包镇(街道)责任、部门行业主管责任、镇(街道)主体责任、帮扶单位包抓村(社区)责任、帮扶干部帮扶责任,形成“人人要担责、人人必尽责”的责任落实体系。及时编制全县巩固衔接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行业部门《责任清单》,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突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在原x支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增设x支驻村队伍,做到科学选派、精准“安窝”,全县调整选派x名驻村第一书记和x名驻村队员,确保驻村帮扶力量只增不减。
(二)守牢底线任务,防止返贫致贫。制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强化监测预警响应,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清单制+责任制”方式推进问题整改,县级行业部门每月开展一次数据集中比对,定期入户核实疑似风险点,逐一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推动问题有效解决。细化《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六条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灾情疫情影响。截止x月x日,累计纳入“三类人群”x户x人,占脱贫人口x%。今年新识别纳入“三类人群”x户x人(脱贫不稳定户x户x人,边缘易致贫户x户x人,突发严重困难户x户x人)。
今年新认定社区工厂x个、就业帮扶基地x个,累计建成社区工厂x个、就业帮扶基地x个,认定创业孵化基地x个。
特困供养x人,发放资金x万元;
临时救助x人次,发放资金x万元;
实施xx对口协作项目x个,资金x万元,已全部开工建设。
完成支出x亿元,支出进度达x%,其中财政衔接资金到位x亿元,支出x亿元,支出进度达x%。二是强化资产管理。稳妥推进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和资产移交,建立扶贫资产台账,出台产业项目资金管理《问题整改导引》,从项目建设、资金管理、资产权属、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目前共确权资产x亿元。强化公益性资产维护,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护到位。三是强化项目建设。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制定《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持续加大项目建设投入力度,x年列入整合资金实施的x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x个。
(六)全面过细排查,提升工作质量。一是不厌其烦排查。制定《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回头看”》《六查六问》《“六查六问十八核”》等方案,组织各级干部对全县所有农户开展多轮次拉网排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二是脚步丈量民情。印发《持续做好三级书记遍访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县遍访工作推进会,压实主体责任,从严从实开展遍访,倾听群众心声诉求,实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举一反三整改。出台问题整改《工作导引》,按照“县级领导牵头抓总、镇(街道)部门各负其责、乡村振兴局督查指导”的思路,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全力推进整改。今年以来,中省反馈问题认领x个,目前已整改到位x个,其余x个需长期整改的问题正在按照相关要求整改落实。
(七)严肃督导问效,强化作风保障。一是持续改进作风。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整顿、明责践诺创一流”作风整治活动,强化“三聚三查”,实现“五个过硬”,以最强决心、最实作风、最严纪律,确保巩固衔接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二是扎实开展培训。围绕抓党建促振兴、防返贫动态监测、驻村帮扶等x个方面,逐镇(街道)分层分批开展培训,实现干部培训全覆盖。印发《巩固衔接政策汇编》“口袋书”、《应知应会》“明白卡”x万份,随机对镇(街道)、部门干部进行闭卷测试,以考促学,以学促干,确保做到“一口清”。三是巡回督导问效。由纪委监委、组织部、督查办和乡村振兴局组建联合督导组,按照“每天有问题、每周有通报”的要求,开展常态化督导暗访,对工作不在状态的及时提醒、督促纠正,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期整改、跟踪问效。
二、经验成效。
(一)“三个结合”做实动态监测帮扶。一是排查和比对结合,摸清问题。畅通农户申报渠道,在县、镇、村三级创新设置“防返贫风险申报窗口”。划小网格单元,全县选聘网格员x名,实现所有农户全覆盖。抓实日常监测,网格员每周进行排查并上报结果。做细数据比对,建立x个部门监测预警联动机制,每月进行比对分析,确保风险发现及时、准确。二是研判和核查结合,对症下药。针对疑似风险点,实行“两研判、两核查”机制,村级初步筛查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镇级对返贫致贫风险和帮扶措施进行综合研判,反馈行业部门进行核查,成立县级工作组入户核实,确保纳入精准、措施精准。三是交办和回访结合,确保成效。对纳入对象实行问题、责任和措施“三张清单”管理,明确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乡村振兴局采取电话回访或实地核查的方式跟踪问效,确保风险及时消除、问题有效解决。
建设农业产业园x个,吸引附近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二是强指导促就业。由网格员精准摸排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动态管理台账,“点对点”精准推送务工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今年全县搬迁群众就业x人。三是强基础补短板。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库,储备项目x个,计划总投资x万元,逐步消除公共服务短板。改扩建磨子桥移民点中心小学,新增学位x个,满足搬迁群众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四是畅渠道优服务。实行易地搬迁点驻村帮扶全覆盖,在各安置点设立便民服务窗口或专岗,实现医保缴费、创业就业补助、交通费补助等在安置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五是细管理促融入。加快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县级点实行社区化管理,镇级点采用村组挂靠模式,配套超市、便民服务点,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三)“多向融合”增强产业振兴活力。坚持“绿”字为先,有机引领、转型升级,以“六区联建”为抓手,按照“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建的模式,大力实施黑米提升、果业扩展、食用菌提质、药材突破工程,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累计发展黑谷种植x万亩,猕猴桃、柑桔等果业x万亩,食用菌x万架x万袋,中药材x万亩,稻渔综合种养x亩。龙亭田园综合体“荷蛙鱼”共生养殖项目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汉中市生态养蛙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x县召开。深度挖掘朱鹮生态和文化内涵,成立全球朱鹮保护联盟,做强朱鹮文化ip,打造“农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开展朱鹮有机产品展销活动,提升产业附加值。x县产业发展模式先后在光明日报、省市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刊发。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全县以有机产业为引领的“x+x”扶贫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有机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是有机产品缺少实力强劲的市场经营主体或龙头企业实施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拓展缓慢,“优质不优价”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部分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意愿强烈,尤其是对通组路、入户路期盼较高,但县级财力有限,只能逐年予以解决。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以建设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为引领,以防止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口,以‘三个过硬’为保障(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谋规划、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各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高点起步、高位推动。
一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实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排查、精准化帮扶,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落细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兜底保障等政策,健全水电路讯等基层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二是进一步抓好产业就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落实消费帮扶、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政策,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一套账单明任务、六个平台促落实、一套机制强推动”的“x”就业帮扶模式,抓实稳岗就业,促进更多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进一步加强乡村建设。强化规划引领,持续改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清洁美化活动,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
四是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突出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加强平安x县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让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洋州新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
五是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不断健全完善“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一办十四组”工作推进机制,夯实各级工作责任,强化统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严肃查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为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