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是指教师用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各种材料,如图片、视频、实物等。欢迎大家参考以下精选的四年级教案范本,它们既兼具有效性又富有创意,让学生爱上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一
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分步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师:27+64的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个加个7+4=11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80+11=91。
师:还可以怎么想呢?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小结: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1)列式。
师:这题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尝试计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生1:个加个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个加个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学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学生列竖式计算。
(4)明确计算方法的表达---分步计算。
板书:两种计算的过程,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数全部加起来。
跟进练习: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递等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a)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b)这种算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个数)。
师:如果要用算线来计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线,组织学生观察算线后讨论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结:用算线来计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结;也可以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连线。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776+198=776+8+90+100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656+318=14+60+900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练习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过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练习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妈妈要为家里添上2件小家电,你猜,小明妈妈挑选了哪两样,共付了多少钱?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课小结。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可以用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的方法来计算。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二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三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8.00元=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80.08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80.080.80。
(0.080.88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8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六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八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3.05米。
2.84米。
2.88米。
2.93米。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得分。
93.45。
92.84。
95.84。
92.80。
97.50。
96.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九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602134067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9999×5=。
9999×2=9999×7=。
9999×3=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独立练习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0.09米,0.9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5.41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3)128.6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a、9b、0.9c、900d、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0.717比较()。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三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四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五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六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小数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卡片。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见数会读,听数会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教学小数数位顺序表
生:整数
生1: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生2:个位,十位,百位……一(个),十,百,千……
师:这就是整数数位顺序表,同学们还记得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
生: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师:说的很好,那你认为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应在什么位置上?
生:在整数部分的右侧
师:中间怎样区分呢?
生:用小数点隔开
师:我们已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十分之一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一位,它所占的位置叫十分位,计数单位为十分之一。
师: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数位呢?计数单位是什么?大家猜一猜?
生:百分位,百分之一(百分之一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所以百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二,所占的位置叫百分位,计数单位为百分之一)
师: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右侧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生:千分位,千分之一……
师: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
生: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师:这就是小数数位顺序表。(板书:小叔数位顺序表)
巩固练习
1、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的意思
50.06 5.11 0.25 0.475
2、小数的读法
师:同学们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什么样吗?
生:想
师:请看这里,这就是这枚古钱币的有关数据,高,厚,重量你会读吗?(小组合作交流)
生1:0.58读作:零点五八
生2:3.5读作:三点五
生3: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总结读法
师:这几位同学都读对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读小数?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生1: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生2:小数点读作“点”
生3:整数部分为0的读“零”
师:回答的真好,以上3名同学说的加起来就是读小数的方法。谁能完整的说一下。
生: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的0读作“零”)。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师:回答的很好,但是大家要注意读小数时数字要大写。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内容,小数的读法(师板书:小数的读法)
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6.5 0.04 6.72 0.058 340.09
师: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咱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开火车)
2、小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接下来我们学习小数的写法,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听了一则有关环境的新闻其内容为: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想?
生:随着时间的增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说明环境受到了污染,我们要保护环境。
师:你说的真好,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师:大家能试着把这段话中的小数写出来吗?(同桌为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1:一点四写作:1.4
生2:五点八写作:5.8
生3:零点零九写作:0.09
生4:零点八八写作:0.88
师:写的非常好,谁来总结一下怎样写小数?
生2: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生3: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写小数的方法,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整数部分是0的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写成实心小圆点,再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注意: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这就是今天学的第三个内容,小数的写法(并板书:小数的写法)。
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在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九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写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七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烧水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八
1.通过计算两种动物爬行的速度,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在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单元里,前面4节课里学生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基础上,教材创设了两种爬虫谁爬得快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在这过程中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比过去降低了要求,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数学万花筒"中呈现的。
这节课都是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引入循环小数的除法,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这一特征,原先孩子在找规律中也多次接触,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算,在算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来研究循环小数的特点就不会很困难。
活动一:比一比,谁爬得快?发现并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雨后的一天,树叶上还闪烁着水珠。一棵大树上一只蜘蛛在慢慢地往下爬行;地面上,有只蜗牛也在缓慢地爬行。
师:你们从图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点击课件:蜘蛛旁边出现"3分钟爬行73米";蜗牛旁边出现"11分钟爬行9.4米")
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它们俩谁爬得快?
师:如何知道谁爬得快?你怎样解决?怎样列算式?
生:可以比较它们俩的速度。
生: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老师板书出学生说出的算式)
师:先请大家动手算一算蜘蛛的速度。
学生动手算。
……
生:老师:73÷3=24.3333……除不尽怎么办?
师:什么意思?你还没有除完,怎么知道除不尽呢?
生1:永远都除不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每一次余数都是1。
生2: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师:是呀!73÷3的余数不断重复,商也不断重复,永远都除不完,它的商可以这样写:24.3333……后面加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个3,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求出蜗牛的速度。然后再比一比蜘蛛和蜗牛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算…
生: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0.85454…
师:为什么说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
生1:因为余数"5"重复出现。
生2:商也不断重复出现:5454……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快。
活动二:认一认。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数学万花筒"。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试一试说说刚才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吗?怎样用简便写法写出来。
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
14.2÷110.4÷91÷75÷6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哪些认识?
……
这一节课,我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计算发现除不尽的现象,引发学生想了解怎样去表示商;这类商都有哪些特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因此,学生学得比较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数学万花筒",帮助学生知道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恰当。
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发现问题到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发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认识循环小数,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注重了活动性教学。通过"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认一认"运用概念去判断,进一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深化了循环小数的认识,层次非常清晰,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