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统筹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初中教案范文的案例,希望能够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一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家庭和教室的实际电路,能简单描述家庭电路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研究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家庭电路中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用具:家庭电路示教板、保险丝、铜丝、铁丝、拉线开关,开关、螺丝口灯座、卡口灯座、固定插座,可移动插座。
教学过程。
连接家庭电路示教板,现在大家注意观察黑板上关于家庭电路的示教板,示教板上全部是实物连接,观察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家庭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能表是不是平常所说的电表,它的作用是什么?插座在家里也见过,常用的有几种?电路中的几部分是如何连接的?保险丝的作用是什么?家庭中,要安全用电,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看来,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电路中也有许多物理知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板书:家庭电路由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播放视频:家庭电路。
大家知道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吗?电能表是用来显示整个家庭所用电能的,所以,输电线进户后首先应接到电能表上,接下来是全户用电的总开关。当家庭电路需要修理时,必须断开总开关,这时室内全部与外面的输电线分离,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总开关的后面是保险装置,它对所有的用电器起保护作用。由此可知: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都是对整个电路起作用的,应放在用电器的前面逐次连接比较好。
电能表实际上在生活中叫电表。关于保险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想想做做。
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把保险丝、铜丝、铁丝分别放到火焰上,看看哪个能熔化。现象:保险丝熔断了。
播放视频:家庭电路。
结论:家用保险丝是由电阻率较大而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的。当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熔化,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器的作用。铁丝、铜丝在电流过大时不熔断,起不到保险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要用铁丝、铜丝代替保险丝。
保险丝在我们生活中是英雄,它的献身精神非常可贵。不过,目前还有一种空气开关普遍使用,它同样可以切断电路,对用电器及用电线路起到保护的作用。
同学们可以观察到电能表、灯座、开关及用电器上都标有电流值,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工作电流设计生产的,因此要根据电路设计安全电流,选择合适的保险丝。
2.火线和零线。
在电路板上,在家观察一下进户的两条输电线是否一样?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零线;另一条叫端线,俗称火线。如何区别火线和零线呢?我手里拿的是一支试电笔,它可以判断哪条是火线,下面我们来了解试电笔的结构及正确使用方法。
试电笔有氖管,充有氖气,两端是两个金属电极,当电流从一个电极通过氖气流到另一个电极时氖气会发出红光。使用时,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的导线(手指千万不能碰到笔尖)。如果被测导线是火线,电流经过笔尖、电阻、氖管、弹簧,再经过人体、经过大地,流到零线,与电源构成闭合电路,氖管就会发光。如果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中不会有电流,也就不会发光。
3.两种类型的触电。
播放视频:触电事故。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时,就会有电流通过,如果电流达到一定大小,就会发生触电事故。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接触零线,这样,人体、导线就构成了闭合电路,电流通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虽然没有接触零线,但是由于站在地上,导线、人体、大地同样构成了闭合电路,电流同样会流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此外,还有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如绝缘皮破损、机壳没有接地,在电线上晾衣服、电视天线与电线接触等。我们知道了一共有两种类型的触电,一种是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另一种是接触火线。
4.触电的急救。
播放动画:触电的急救。
假如触电了,应如何急救呢?强大的电流通过人体可能使心跳、呼吸停止,电流产生的热还会使肢体烧伤。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必要时要用绝缘的木棒挑电线,然后对触电者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尽快通过医务人员抢救。关于触电急救,同学们首先要保护自己,帮助别人时更要讲安全,讲科学,讲规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人人都安全。
5.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下面,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几种插座,插头和灯座,说说它们用在什么地方。固定插座在家里用处很多,一般固定在墙上;可移动插座用起来比固定插座灵活一些。插座有两孔和三孔的。你知道什么时候用三孔的插座呢?三孔插座对应的应用三线插头,前面我们刚知道火线和零线,第三条线是什么线?第三条线是是地线。地线是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万一用电器的外壳和电源火线之间的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电流就会流入大地,不致对人造成伤害。同学们回到家后,再观察家中的插头、插座、灯座,然后集中讨论一下,那样,我们得到的知识就更全面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用电会越来越安全。如在新建的楼房里,连接各户的总开关上大多数有漏电保护器。正常情况下,用电器通过火线、零线和供电系统中的电源构成闭合电路,不应该有电流直接流入大地。但是,如果站在地上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这时,总开关上的“漏电保护器”就要起作用了,它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家庭电路由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和用电器组成,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
2.什么是火线、零线,试电笔的功用是什么。
3.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
4.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作用。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二
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2.设计实验:(1)画出电路图(2)选取不同规格的灯泡以及其它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3)分别测出uab、uac、ubc,计入表格(4)更换小灯泡的规格,重做上述实验。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通过多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发现uac=uab+ubc。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三)巩固提高。
(四)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理解并会计算功率。
一、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新课学习。
(一)功。
1.力学中的功。
a.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b.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
w
=
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视频:用动滑轮省功吗?
播放视频:功的原理。
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动画:功率。
从比较人和挖土机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或者创设情境,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在动画中选择相应内容的按钮进行学习。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
p
=
w
/
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和功率,也学会了计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功
力学中的功。
功的计算:
w
=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p
=
w
/
t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四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测量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五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温度计的使用。
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七
初中物理教案???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实验。因为,它既涉及学生对相关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又涉及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许多学校推荐学生使用的“vcm仿真实验”软件,它是为学生拓展课堂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研发的。用vcm仿真实验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课堂课外都可以随时地、反复地亲自动手做实验。同时,作为对学生物理学习知识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它还是学生成绩考核的必出题之一。因此,怎样让学生理解实验、学会实验、做好实验,真正掌握实验所包含的物理要领和实验技能,就成为许多教师探索的课题之一.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八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九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
【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
环节2:讲授新课
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
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
(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
(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
(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
设计实验: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
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
3.查表
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
(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巩固提高
用比热容思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完成练习册本节的内容。
略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二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为分片供热(暖气)。用效率高的锅炉替代简易炉灶。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大型工业锅炉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广了以(煤)气代煤,从而提高了内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2)利用内能来做功
学生:是发电机发出来的。
教师:不错,是发电机发出来的。那么发电机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书中图3―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学生:燃烧酒精放出的内能,传递给水蒸气,水蒸气内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动塞子做功,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机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板书:
二、对物体做功
教师:发电厂发电就利用了上述实验原理。发电厂,首先要用煤加热锅炉中的水,水蒸气获得内能后,带动发电机工作,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先转化为发电机的机械能。接着发电机又在运转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后一转化将在电学中学习)
利用上面实验的原理,人们还制造出了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发动机等。这些机器的共同之处都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我们称之为热机板书:
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发明,是在17世纪末期。近300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研制和改进,它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动力机器。热机做为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必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机的种类很多,我们将在后面几节介绍它们中的几种。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知道内能利用的两种方式。知道什么是热机
(2)阅读:热机的发展。
(李瑞海陈海鸿)(人教版教材)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三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 体验运动的感觉
体验运动的感觉
学生活动小组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四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五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显微镜、电脑平台。
1课时。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六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七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八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