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或者经验的内涵,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场合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一
我们身边的科学有很多很多,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的科学是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的太阳能淋浴器,只需要把凉水加满,经过几个小时的光照凉水就会变温水慢慢变热、变得更烫。不但节省能源而且环保。
我还知道吃菠萝的时候,先拿盐水浸泡了几分钟再吃起来就会又甜又脆。菠萝皮可以放在新家具或新装修的房间里,可以吸收家具的化学物质和异味。
天热的时候或者是快下雨的时候,房间里又闷又热这时候只要把窗户打开让空气对流,房间里马上就会凉爽下来。
我们穿的旱冰鞋、滑板车、自行车、小孩子玩的小汽车,公共汽车等等。它们都是轮子和地面接触产生摩擦力而向前行进。
还有洗衣机的工作原理是靠的是叶轮的旋转带动水流快速旋转,和洗衣机里的衣物产生摩擦。而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
总之,只要细心观察和用心思考身边的科学是很多很多的。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二
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如果你想明白其中的奥妙还需自己动手做实验,也可以找“_”来帮帮忙。
这个_,我早早地做完了回家作业,和爸爸一起看着有关特务类的电影。忽然出现的一个场景引起我的好奇心。电影里的一个特务手里拿着一根棉签,再用柠檬挤出一盘子的柠檬汁,再用棉签蘸着柠檬汁在纸上写着字。我猜想纸上的字一定是情报。可是,等到纸干了,字也随着消失了。接着就是收情报的演员,他接过情报用打火机在纸上慢慢的烧着,不一会儿,纸上的字就又显示出来了。我指着电视上的情景不解的问爸爸:“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字为什么会不见了呢?”
爸爸摇了摇头道:“这个我也不知道。”
“不过,你可以自己做一个跟他一模一样的实验,或许就知道了其中的奥秘。”
“嗯,那好吧。”我听了爸爸的话,开始准备着材料。
不一会儿,材料就准备好了有:一碗柠檬汁、一根棉签、一张干净的白纸和一个打火机。
我学着电视里的特务,用蘸过柠檬汁的棉签在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放在桌子上晾干,大约过了一两分钟,字就干了。我再拿出打火机在纸的底部用打火机烧,不一会儿纸上消失的字真的就又能看见了。我大声的叫道:“omg,好神奇呀!”
可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决定问一下“百度”。
百度上是这样告诉我的:纸内含有的淀粉,会与碘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碘淀粉分子,而呈现深蓝紫色;而柠檬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当维生素c与碘产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无色的现象。因此以柠檬汁写字或画图的部分不会有颜色改变。
因为柠檬汁中含有一种叫赛璐酚的成分把它写在纸上,可以降低纸的燃点,只要用火一烤,柠檬汁写字的部分最先被烤焦,呈现黄色的字就能显现出来了。
这让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电影:一个小特务,每天都会在街上卖鸡蛋,而且买鸡蛋的人总是那几个,我发现原来鸡蛋里是有情报的,因为小特务用笔蘸着醋在鸡蛋壳上写字,可是当鸡蛋一煮熟,字就会在蛋白的表面,这样情报就不会被发现了。
通过这两件事例让我更加爱上了科学,更加喜欢科学,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大自然和生活中就能发现很多的科学小知识。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三
最近我从图书馆里借了一本《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的“特别要命的数学”,我看了一点便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写得非常有趣,书中的语句很生动,知识也通俗易懂。可能你看到这是一本关于数学的书,想它一定很深奥,可如果你看过了,就会发现,这本书把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我被他深深吸引了。虽然这本书名叫可怕的科学,其实它并不可怕,就是我们身边的数学知识,比如长度面积和体积等的测量与计算,等等。看了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道数学题:1+2+3+4······+1000等于几?我以前看到这道题不会算,只知道答案,心想:“一个个慢慢加肯定有答案”直到看了这本书以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在1876年9岁时就用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把这道题解出来了。他的答案是1000×1001÷2,等于500500,以前我知道了答案总是嫌计算太麻烦,因为其他书上的讲解太复杂了我看不懂今天看了着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只要肯动脑筋,数学也是有捷径可走的。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数学是多么“要命”,和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是多么重要,就像书中那有趣的强盗的故事一样。这本书让我知道数学不再是毫无感情的冷血,而是非常有趣,魔力无边的。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意识到了科学是永无止境的。作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扛起“科学”这一大旗,强国,富民。
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带着汗水和决心来走近科学吧!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四
下午第一节课,教我们科学的吴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上课铃一响,吴老师拿着一个水杯笑吟吟地走进教室,说:“这节课我们学‘会浮的鸡蛋’”。只见吴老师往盛水的杯子里放下一个鸡蛋,然后问我们:“谁能让这个鸡蛋浮起来?”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我举了举手,老师让我站起来回答,我说:“我知道,加盐能让这个鸡蛋浮起来!”老师听后咪咪笑,按着我的方法加了一勺盐,过了一会儿,鸡蛋真的浮了起来。
老师把我叫到讲台上,让我给大家讲讲这个实验的原理。我说:“这个和死海的原理一样!死海的盐分非常多,可以把人都浮起来,现在把杯子里的水想像成死海里的水,又把人想像成鸡蛋,那蛋在盐水里自然会浮起来了。”
最后,吴老师跟我们详细讲解了盐和鸡蛋的密度,哦,同学们终于都明白了。
这节科学课真有趣,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五
这个假期,我读了《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的书。里面以有趣的形式讲述了数学里的奥秘。虽然叫《可怕的科学》,但其实并不可怕,里面有一个个小故事,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就能掌握和理解的科学。从《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中,能知道数学不再是毫无感情的冷血,有一些看似浅显的小窍门,学会了,可以受用一生。
其中一本叫《要命的数学》,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短小而精彩、刺激的故事。像这本书的开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27年4月的一天晚上,美国芝加哥上主街的一家饭馆里,美国最大黑道头目不会数学,但又不愿意对半分付饭钱,就跟别人打了一架,所有的人都在几声枪响中死了。瞧,不管你是争论餐馆的账单,还是研究如何发射火箭到时月球,或者你也许只想给朋友变几个小戏法,你都需要知道一些数学的——要命的数学知识!
还有故事,有一天你过生日,你想和你的6位朋友分享这块蛋糕。那么等分这块蛋糕,每个人能得到多少?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数学问题,从原理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用7个人除1个蛋糕。这时,你的一个喜欢用计算器卖弄,而又显然不够聪明的朋友立即掏出了他的计算器,按下“1÷7,然后不假思索地说:“这太简单了,我们每个人应得到蛋糕的0.142857143。”这是不是很可笑,谁能想像一个蛋糕的0.142857143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为了惩罚这个自认为计算器能解决一切的呆子,把他关时柜子里,让6个人来平分是。能想像六分之一的蛋糕看起来像什么样子吗?很简单,只要把蛋糕切成相等的6份,每一份便是六分之一,你无须在脑子里处理任何复杂的计算,只是将蛋糕平分,就可以啦。
所以计算器不是万能的,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擅长表示分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需要我们活学活用才行,以后我要好好学数学才行。
这本书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故事都是那么有趣。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六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成长中的我们进步的标志就是汲取知识,使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_月_日,我校举办了“科普大篷车”参观体验活动,在学校的科技活动室,那些有趣的科普知识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看到了应有尽有的科技展品,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华容道了,华容道是古老的中国游戏,以其变化多端,百玩不厌的特点,与魔方、独立钻石棋一起被国外智力专家并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个不可思议"。
这个展项主要由展台、长形槽,棋盘及大小不等的十个薄型滑块组成,我们要利用棋盘上的空隙移动滑块,用尽量少的步骤让曹操从开口退出……我们左拼右凑还是没有成功,看来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啊。
还有一个活动叫“声波看得见”,需要我们用手指拨动琴弦,然后转动滚筒,观察琴弦振动的轨迹,这个实验用一个黑白相间条纹的背景滚筒来“冻结”发声的吉他弦的波动,使原本不易被肉眼观察到的弦的波动形式呈现在眼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一个科学原理:声音是以波动方式传输的,波幅大小表现为音量的大小,频率高低表现为声音音调的高低。
老师告诉我们,人体安全电流为交流30毫安,直流50毫安,这里手摇发电机产生的电压虽达到1000伏,但电流被严格限制在15安以下。并且自己发的电电流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听完老师的讲解顿时让我们恍然大悟!
“六星数字谜题”,一看题目就很感兴趣!要将1到12个数字填入其中,使得每行四个数字之和为26,果然是道谜题!我们仔细琢磨了,可总是想错,整盘皆输,没办法只好求助老师。
“锥体上滚”,这个实验是由一个双锥体和倾斜轨道组成,将锥体放在轨道低端时,会惊奇的发现锥体竟然沿着轨道上滚。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原来锥体上滚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锥体上滚过程中它的中心却是由高到低变化的。倾斜轨道两边呈八字排列,一端低一端高,在低端轨道间的距离小,支点靠近锥体的中心,锥体重心高,而在高端轨道间的距离大,支点靠近锥体外缘,锥体重心低,所以当把锥体放在轨道低端时,它会沿着轨道向上滚动,这就是锥体上滚的奥秘所在,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总会按照降低重心求稳定的规律进行运动,降低重心求稳定。
哇!这个世界真的好神奇,我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大胆提问,勇于探索,了解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七
我最近迷恋上了一本书,里面讲了许多昆虫。估计你已经猜到了,对,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国作者法布尔写的巨著——《昆虫记》。
法布尔之所以喜欢上了昆虫,那是因为在他55岁时,并不富裕的他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了郊外的一栋房子和门前一大片空地——荒石园。园里有让农民头疼的植物,这儿却是昆虫的天堂。从此,法布尔真正地迈入了昆虫学的大门。
《昆虫记》中讲到了一种神奇的蜜蜂,它们生活在地下,大约每5—7只隧蜂组成一个“小镇”。隧蜂比蜂农养的蜜蜂要大,尾部有一道小沟,可让蛰针来回滑动自卫。隧蜂傻乎乎的,连自己的天敌飞蝇进入自己的窝了,隧蜂也只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后代被可怕的小蛆杀死也无动于衷。法布尔任意检查了几个洞,结果让人触目惊心:隧蜂的卵寥寥无几,飞蝇的卵却比比皆是。幸亏隧蜂还有第二代,这才没有遭受灭顶之灾。法布尔每天搬来把小椅子,守在隧蜂家门口。有一次,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扇关关开开的“门”,仔细一看:原来是老隧蜂。
法布尔想,在狼和小羊的妈妈叫门,机灵的小羊要叫门的伸出爪子让自己检查是黑是白。看门的隧蜂外婆估计也是这样做的吧!它一定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怪不得它变得仔仔细细,专心致志地守住大门。
我发现隧蜂外婆是只知错就改的好隧蜂,知道自己不该粗心大意,不能让天敌随随便便进自己的家后,立马改正了。法布尔的观察力也让人叹为观止,他的观察能力细微到甚至能看清隧蜂的大脑袋,再加上丰富的想象,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每天顶着炎炎烈日,趴在地上观察隧蜂的一举一动,时常流连忘返,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和品味法布尔的仔细观察,坚持不懈的精神,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每次读完这本书,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大自然真神奇,充满了那么多的奥秘!其中有歌唱家蟋蟀、优雅的蜘蛛、神圣的圣甲虫……它们各有各的本领,法布尔则把它们的特点等描写得淋漓尽致。我真佩服法布尔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抒写情感。
是的,让我们爱上科学,走进科学的伟大殿堂。让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八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材料,让我们做个实验——物体的沉浮。
老师带的材料分别有:木片、塑料、金属片,和装满水的箱子。
我们开始实验了。老师先是拿起一个金属片,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猜,这个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我们异口同声地喊:“会沉!”老师把金属片放入水里,果然,它沉下去了。
老师又拿起一块木头:“这个就不用说了吧!”我们说:“浮!”最后,果然不出意料,木头浮起来了。
最后试完纸和塑料,老师说:“下面我们来学一下怎么样造纸。”我听老师的,把纸撕破放入水中搅拌,直到成碎片为止。然后,把纸片放到布上,再用布在上面挤压吸水,把纸片拿出来,就成一张纸了。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有趣的一课结束了。
这次的科学实验课真让人终生难忘。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九
大家知道吗?《科学公开课》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科普需求为宗旨,在寒暑假期间为青少年联合打造的一档纯公益、全开放的科学教育系列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3第三季科学公开课直播观看指南,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直播时间。
2023年1月10日起每周二四六晚8点(除夕至大年初六除外)。
观看方式。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是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手举办的系列科普课程。
活动延续了“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兴趣”的精神,在模块设计上努力做到“高端、引领、有特色、成体系”,并在内容设置上充分结合前期调研的大众关注点以及前沿科技热点。
一、绿色生活主题。
化学是带来美好的科学。
1.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主讲人:孙亚飞。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播出时间:1月10日20:00。
课程概要:化学如何从炼金术发展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世界充满变化却拥有一些不变的属性?量子力学的出现又为化学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变化?波义耳、拉瓦锡、门捷列夫……在一个个化学家的故事里你将逐渐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了解化学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2.降解塑料实践和进展。
主讲人:季君晖。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1月12日20:00。
课程概要:塑料袋、矿泉水瓶、包装盒……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要和各种塑料制品打交道。然而塑料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环境、生态及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该如何治理这些污染?降解塑料的出现又将为这一矛盾的局面带来哪些转机?通过讲述降解塑料的降解原理、不同种类,我们将了解它们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大显身手。
3.自来水哪里来。
主讲人:罗建泉。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1月14日20:00。
课程概要:对于自来水的存在,我们已然习以为常,殊不知得到自来水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本课程将介绍我们日常喝的自来水从哪里来,常用的净水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分离膜。从结构到功能、从种类到应用、从日常生活到科学前沿,我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分离膜的世界。
4.“不湿”的界面。
主讲人:董智超。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1月17日20:00。
课程概要:经过长期进化,生物形成了优异的功能和完美的结构,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猪笼草利用湿滑的笼口捕食昆虫……自然界的奇妙创造,对科研人员来说,是研发新材料的“灵感源泉”。生活中的界面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通过仿生手段合成的新材料,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5.答疑解惑:解物质变化。
主持人:白睿。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答疑嘉宾:各位课程主讲人。
播出时间:1月19日20:00。
二、缤纷世界主题。
光与视觉的科学。
1.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
主讲人:黄元。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播出时间:1月28日20:00。
课程概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光的利用和认识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和对世界的认识。原始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其他生物所能感受的光和色与人眼一样吗?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光速的研究是如何引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领略人类对光的认知过程,感受光的美妙和神奇。
2.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讲人:李明。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1月31日20:00。
课程概要:光是能量的源泉,亦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因此认识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会细致解读光是什么,介绍光的大家族,并探讨光如何由物质产生又如何与物质作用。光是我们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通过光与物质的作用我们可以获得大千世界的丰富信息。
3.从自然光到激光。
主讲人:方少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2日20:00。
课程概要:光是一种电磁波,根据波长的大小对应着不同的频段。从微波到激光,不同种类的光有何区别?它们分别有哪些用途?这些应用相关又有哪些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光学的应用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4.色度学与颜色感知。
主讲人:李治林。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4日20:00。
课程概要:在物理学的角度,我们将一同认识光、了解它的性质;在生理学的角度,我们将揭秘人眼是如何看到大千世界的;那么眼见一定为实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一些视觉上的错觉?在这堂课中,你将找到答案。
5.答疑解惑:察光之绚丽。
主持人:李雨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答疑嘉宾:各位课程主讲人。
播出时间:2月7日20:00。
三、大地探秘主题。
地球演化中的科学。
1.说说地球的事。
主讲人:翟明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9日20:00。
课程概要:你是谁?从哪里来?终将归往何处?这些“终极命题”的答案无不与地球科学息息相关。了解地球的前世、今生与未来,领略沧海变桑田的宏大时空图景,感悟我们如何了解地球、探索地球并珍视地球,正是这堂课可以带给我们的收获与思考。
2.跟着地质学家玩石头。
主讲人:董汉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11日20:00。
3.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环境效应。
主讲人:丁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14日20:00。
4.多年冻土。
主讲人:丁金枝。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16日20:00。
课程概要:近年来,全球变暖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命题。而多年冻土融化正是全球变暖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那么,什么是多年冻土?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冻土融化会给我们的环境或者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重要的内容将在课程中一一展开。
5.答疑解惑:览山川异域。
主持人:马艺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答疑嘉宾:各位课程主讲人。
播出时间:2月18日20:00。
四、数与万物主题。
数学的思想与应用。
1.数概念历史漫游。
主讲人:李文林。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21日20:00。
课程概要:本课程将带领同学们经历一次对数的认识的历史漫游,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抽象出自然数,到在数学运算内部矛盾的推动下数王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再到现代各种抽象的代数系统,展示了一个绵延了数十万年的、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抽象过程,同时说明,伟大的抽象,带来伟大的应用,使数学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
2.来自拓扑学的邀请。
主讲人:苏阳。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23日20:00。
课程概要: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七桥问题,但是也许不知道它与拓扑学这门相对陌生的学科有什么关联。同学们可能接触过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甚至玩过一些相关的剪纸游戏,它们又与拓扑学中的什么概念相关?从生活中熟悉的水杯、圆环、几何形体出发,我们可以逐步走进拓扑学的世界,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
3.谈谈密码。
主讲人:林东岱。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25日20:00。
课程概要:密码学是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是保障数据与通信安全,构建各类安全协议、安全机制与安全系统的核心技术。本科普报告从什么是密码学出发,讲述了密码算法、密码应用以及密码学的发展趋势,可为初高中和普通民众了解密码学,提高对密码学的认识提供帮助。
4.飞行器大脑中的数学。
主讲人:薛文超。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播出时间:2月28日20:00。
课程概要:我们都看过飞行器在空中自由飞行的画面,你是否想过它是如何规划飞行路线并稳定飞行姿态的?答案就在于飞行器配备的“大脑”,即控制系统。是这颗“大脑”让飞行器拥有了“思考”的能力。那么,这颗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它要克服哪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又涉及到哪些数学的知识?通过上述介绍可以使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5.答疑解惑:探数字奥秘。
主持人:李佩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答疑嘉宾:各位课程主讲人。
播出时间:3月2日20:00。
五、空天翱翔主题。
航空航天中的科技。
1.高超声速飞行。
主讲人:韩桂来。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播出时间:3月4日20:00。
课程概要: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本次课程的主线。什么是临界空间?在临界空间的飞行器长什么样子?我们是如何让飞行器一步步实现速度突破的?为了飞得更远我们又面临怎样的挑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了解高超声速飞行器。
2.空间站太空实验大管家。
主讲人:宋磊。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
播出时间:3月7日20:00。
课程概要: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天宫空间站”圆满完成建造为背景,讲述人类太空家园空间站的前世今生,带领大家了解人类如何由向往太空,到走向太空,再到长期驻留太空的辉煌历程。然而我们更渴望的是探索太空的无限奥秘,大量的探索未知的科学实验即将在太空中开展,而空间站则成为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根据地。
3.科学实验柜如何炼成。
主讲人:张立宪。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播出时间:3月9日20:00。
课程概要:为什么选择科学实验柜?科学实验柜的设计方案和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实验柜是测试出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揭开科学实验柜的神秘面纱。
4.空间站基础物理实验。
主讲人:陈徐宗。
北京大学教授。
播出时间:3月11日20:00。
课程概要:为什么要在空间做实验?从地面到空间做实验有什么不同?空间站上能做什么基础物理实验?这是课程主要准备解决的问题。空间站为基础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在座各位愿意献身科学的同学提供了从地面到空间的新机遇。
5.答疑解惑:游空天寰宇。
主持人:翟燕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答疑嘉宾:各位课程主讲人。
播出时间:3月14日20:00。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十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辗转之间,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末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了,是的,岁月不等人。
这一周所发生的事情:
周四下午:no.1:邵老师讲读了量化积分的加分和扣分,然后也给家里没有电脑所上班级博客写文章也做了明确的解释。
no.2:然后就是换位,只不过从左边换到了右边。还是五组,原以为是六组的,可还是五组,不过很开心,因为本人喜欢“五”这个数字,“五”就代表着快要到周末的意思呢。
no.3周五的早晨,校门口有n名老师检查“短发,”看着这些老师起的比我们早来检查,心理顿时漠然发出敬佩之情。相信这一天一定过的非常开心。
下午的时候,下起了小雨,但是“消防演练活动”依然进行,我们大家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异样的刺耳。试想现在应该还有拍摄人员在进行紧张的拍摄把……本学期的时间非常的紧张,加上许许多多的放假时间,就更要抓紧时间来学习了!
周末的时候,哥哥上我家玩,哥哥喜欢看“科学”方面的知识,于是在电脑上搜索了“走近科学”
“走进科学”里面看到了一个叫“追查杀人元凶”的节目。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工人在他们工作的井里发现了一个外表非常精致、美丽的金属,它不认识这个东西,以为是个装饰品,出于好奇,便顺手装进了自己的衣袋里,带回了家。其实他不知道,他带回家的是一场灾难,因为这个金属是一种用于工程探伤的放射性物质,名字叫做“钴60”。很快家里连他一起一共三口人死亡了,他的妻子也病了。他妻子到医院检查后确诊是放射线的辐射引起的。防疫部门立即采取行动,寻找放射源,但他们找遍了死者的家,连“钴60”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后来从医院的两个实习学生那里得知,他们把那个金属,也就是“钴60”丢到了垃圾桶里,应该被收垃圾的倒掉了。根据收垃圾的讲述,终于在当晚十二点在垃圾场找到了。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是想让大家知道,好看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好的、无害的,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致使你终生遗憾。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十一
谈论“科学”这个话题,人们纷纷着眼于重大的科学事件,但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隐藏了很多小知识。
今天,让我们的眼睛锁在平凡的调味料上吧!
如果糖可以消灭害虫,那么花生`土豆和很多果受到线虫的危害,科学界可以让线虫在糖水中自杀。药物外面包“糖衣”不仅可以防止良药的苦口,还可以防止药物变质。伤口出血,用棉花糖撒在出血处,可以起到止血作用。
烹饪汤的时候,味精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味精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作用?味精进入胃中,很快就会成为人体容易吸收的谷氨酸。谷氨酸是“捕氨”名人。像清洁工一样,立即去除人体“垃圾”-氨。“垃圾”被清除了。胃里没有灰尘,不会引起肝昏迷。
奇怪的调味料辅助各种菜肴成为美味的菜肴,在科学家的精心研究下为人类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科学无处不在,我们要注意科学。探索科学。利用自然的能编织科学梦想,给人类带来利益,给家带来利益。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十二
科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探索,哪怕其中有些令我们畏惧的东西,我们也不应退缩。只要迎难而上,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科学的奥秘,走进科学的神奇世界。
班里一位同学的父母在动物研究所工作,请我和几名同学去体验牛蛙骨骼标本的制作,了解牛蛙的骨骼结构和特点。当时我没有细想便同意了,直到一只只全身瘫软、眼珠仿佛要突出来的死牛蛙摆在我面前的实验台上,我才惊觉:我们要解剖眼前这个令我们望而生畏,不愿触碰,甚至不想多看一眼的尸体。
我们互相看看,谁也没有动手的打算。那位父母在这里工作的同学率先戴上了手套,边戴边无所谓地冲我们说:“还愣着干嘛?赶紧把手套戴上,准备解剖啊!我爸妈每天都这样工作,科学研究就是要亲自尝试和探索啊!”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就这样谁也不敢下手,那能学到什么呢?我们难道不是来学习科学研究的吗?我和几位同学开始犹豫着戴手套,但不知是手套难戴还是畏惧心理作祟,五分钟过去了,我们都只在摆弄手套。那位早已开始解剖的同学看不下去了,冲我们喊道:“喂!快点儿啊!有什么可怕的?要是科学工作者都像你们这样,连只牛蛙都不敢碰,那我们还何谈科技发展和进步?”
是啊,要是科研人员都像我们这样……。
我终于鼓起勇气,连着做了三个深呼吸,表情紧张地用发抖的手开始了解剖。咦?居然没有血?我忍不住问那个同学。她告诉我,原来为了方便解剖,尸体都是煮熟的。渐渐地,我放松了下来,开始学着一点点把牛蛙分解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问那位同学,学到了许多关于牛蛙的知识。特别是通过“零距离”接触,我亲眼目睹和感受了牛蛙作为两栖动物进化而成的坚硬骨骼、发达而强有力的后肢。
科学需要我们勇于尝试,需要亲自动手,这样才能真正有自己的体会,学到更多更深的科学知识,甚至有自己的新发现,深入科学的世界。只有亲近,才有感悟,才能学到知识、把握精髓、明白道理。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十三
赵丽红曾把科学比作一扇大门,任何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是的,走近文学,我走近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走近科学,我听到了中华千年的感叹。
尤爱坐在洒满阳光的书桌旁,手捧一本诗集,任阳光和幽默的香气充斥着鼻腔。走近中华民族的诗词古韵,我深味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忧绪,五柳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悠然,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豪情……千年的感叹,有的深沉,有的高亢,只要你走进文学,便能听到。
走近科学我触摸到了那一个个不朽的灵魂。
曹雪芹走近文学,一生颠沛流离,终铸成红-楼-绮-梦;高尔基走近文学,成就人生三部曲的名典;奥斯特洛夫斯基走近文学,勇抗病魔,铸造钢铁传奇。走近文学,在他们不朽的灵魂下诞生了又一批不朽的灵魂,予我以坚持的勇气,教我以人生的真谛。走近文学,那些不朽的灵魂一次次撞击我的心灵。阿廖沙教会我要逆境自强,勇于面对人生的困难;保尔告诉我要有奉献精神,要有如钢铁般的意志;简·爱告诉我一早执着专一,有做人的自尊。走近文学,我仿佛看见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玛斯洛娃的觉悟,欧也妮的付出……书中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文学形象,一个个存活多年的不朽灵魂莫如我成长芦笙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走近科学,我享受到一次次心灵的洗礼。
夜阑人静,我在台灯下展开纸墨,在氤氲的茗香中伏案写作。任缕缕感伤和点滴感动自笔尖流出。我走近属于自己的文学,用文字洗涤心灵上的污秽,洗去自己曾经的伤疤,换来一颗明亮晶莹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文学是一壶千年的酒酿,我自斟自醉,走近文学,细细品味酒中微妙的味道,熏然又芬芳。
感谢科学,伴我一路成长。时光荏苒,对文学的热爱丝毫没有却减。走进科学,我走进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走近了美丽的人生。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十四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它,伤害着它,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地恶化。
人人都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人类与所有生命共同的地球,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着它,也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低碳生活很简单,只要我们不浪费,就能为大自然节省一些能源、资产,为地球做一件好事。低碳生活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潜力,我们就应从节电、节碳、节油、节气、节水、节煤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行动就能够接近低碳生活,甚至能够到达低碳生活的标准。我们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务必节约,比如:出门时记得要关电视、关灯,有的人想,反正出去一会儿会儿,那就不要关了,其实关一秒也是节约。
低碳生活是一件十分环保和礼貌的事,我对低碳的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消耗。当然,低碳主要还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实,低碳生活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只要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能够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我的生活中一些低碳小窍门就是针对节水方面的。生产自来水和处理污水都要耗费超多的能源,所以,节水就是节能。在马桶的贮水槽里放置一个可口可乐的瓶子就能够减少每次放出的水量,做到节约用水;洗脸的水能够再冲马桶;洗完菜的水能够用来浇花。别小看这些水的重复利用,积累下来,仅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就能够节约一吨以上的水。
其实,保护环境并不难做到,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心:只要拒绝使用塑料等一次性的物品,减少自己垃圾的产生,按相关的要求分类存放;不要向水中抛洒污染物,如果人人能这样做到的话,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科学公开课第三季观看心得范文(15篇)篇十五
我读了《太空是一片漆黑吗?》、《pm2.5从哪里来》。
太空是一片漆黑吗?主要讲:宇宙中有无数的恒星,这些恒星都会发热,它们表面和附近的温度随之升高。但是宇宙也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宇宙空间的温度比恒星表面的温度低得多,所以,宇宙空间在人们看来就是漆黑的。如果人们在太空里看宇宙,一定与在地球看到的很不一样。在太空里由于没有大气层的影响,星星显示出来的颜色,不再是地球上所看到的单一的白色,而是呈现出黄、红、蓝、白等多种颜色。同时,由于没有大气的折射,星星看起来也不会再闪烁。这时,宇宙就像黑色的背景,而满天的星星像是黑色背景上镶嵌的一颗颗五光十色的宝石。
pm2.5从哪里来?主要讲:pm2.5是一种危险的东西。
pm2.5来源广泛、成因复杂,主要为人类活动造成的排放。包括燃煤、烧桔杆、烧烤、焚烧垃圾、机动车出行、建筑施工扬尘等,都会为增加pm2.5做“贡献”,一些排放出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也会生成pm2.5。抽烟时产生的烟气都是pm2.5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花粉、细菌等。
以我国北京为例,pm2.5约60%来源于燃煤、工业使用燃煤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
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热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