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看一看别人是如何制定教学计划的,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一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二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三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四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五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是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下面同学们能通过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验证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里。
(1)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随时纠正。
(2)填完下表后,同学们说一下被检验的各种物质是酸还是碱。
3.酸溶于水叫酸溶液,所以酸一定呈酸(填“酸”或“碱”)性;碱溶于水叫碱溶液,所以碱一定呈碱(填“酸”或“碱”)性。所以都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小组讨论】。
1.试总结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性溶液和酸溶液有什么关系?碱性溶液和碱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跟踪练习】。
1.把氢氧化钠、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c)。
a.紫色蓝色红色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紫色。
2.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呈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学习指导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体验一下并填写下表: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1-2种在下述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
1.在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入酒精?此过程是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况。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六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七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展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讨论。
得出结论:性质决定用途。
列举生活中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回忆上节课内容,氧气有什么用途吗?
【展示】氧气的用途。
回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教学。
(35分钟)。
【引入新课】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题3】物质的性质包含哪两部分?
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研究物质性质时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部分。
倾听,感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将已有的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
【讨论】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4】请你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记录:
(1)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可转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按照:
(1)颜色、状态、气味;
(2)密度;
(3)溶解性;
(4)三态变化;
这几点进行描述。
倾听,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气体物理性质的归类方法。
【学生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操作,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5】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木条和什么物质作用导致复燃?
讨论、记录: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
【演示实验】1.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2.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观察现象,区分不同。记录: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正确的文字表达式。
书写:文字表达式。
【问题6】同一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讨论,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1.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2.在不同的反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
倾听,思考,记录:
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硫燃烧实验:水吸收有毒气体so2。
铁丝燃烧实验: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问题7】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填写表格。
讨论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讲述】化合反应的概念(基本反应类型)。
寻找规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氧化反应。
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解】1.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可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倾听,记录,通过课本实例进一步认识氧化反应。
【问题7】1.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无必然联系。认识到两种反应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得出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小结。
(5分钟)。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氧化性。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八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分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九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更趋完整和深入。首先课本中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营养补剂是有害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地关系。
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必需元素的最佳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入到学习中来。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到)。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一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二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粉爆炸实验,以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和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教学难点。
爆炸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播放】图片:燃烧及利用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追问】燃烧一定引起爆炸吗?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观看对照图片,思考爆炸的条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讲授。
(40分钟)。
【播放视频】面粉爆炸实验。
【提问】。
1.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外燃烧会不会爆炸?
2.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内燃烧会不会爆炸?
3.点燃一支蜡烛在罐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
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分析讨论,归纳出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
2.急速燃烧。
3.积聚大量的热量。
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的爆炸视频,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爆炸所需的条件。
【提问】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分三个小组讲解: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学生举例说明: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指导阅读】p133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学生阅读教材p133的内容,思考,小结:
粉尘、气体等也可能发生爆炸。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归纳能力。
【提问】2.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导】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以上因素有关。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指导】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学生展示自制的板报: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思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性提问。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爆炸的条件。
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热/氧气浓度。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接触面积/可燃物的性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三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四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五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六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燃烧完瓶中的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
2、空气的成分: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铝箔碳铁丝磷)。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撤: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化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吃透课本。
要想学好一门科目最的根本就是要以课本为主线,把书本知识都吃透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把重点知识标红,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课。
2.上课认真听讲。
老师在上课时会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的内容,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外一定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
3.准备错题本。
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候准备一个“错题本”,用以记住自己在练习、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记下正确的解题方法。
4.重视实验。
化学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记熟悉,弄清楚。
5.掌握记忆方法和口诀。
化学的知识很多,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口诀,比如化合价口诀、化学方程式配平口诀、元素的符号口诀等等,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记忆化学知识点。
学习化学要注意什么。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很关键。在孩子的初中化学学习中,兴趣对他们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其根本内驱力的源泉所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初三的同学们,可以从搜集有趣的化学幽默、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一些化学实验,甚至可以自己尝试在家里做一些既具有趣味性,又安全简易的小实验,来培养自己对化学的认识和兴趣。
2.牢记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所以,牢记化学方程式可以让你在化学考试中提高成绩。
3.将知识进行汇总。
化学是一门更强调循环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更或者是按照章节进行总结。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总结是需要以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总结的,只有根据属于孩子的总结产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4.联系实际。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跟物理类似,很多化学知识对于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提高生活的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经常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例如:饮食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及其含量和作用,就需要你多多观察生活中的食品包装,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阅读和研究-----钢铁生锈、食盐成分等等。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七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模板18篇)篇十八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本校的资源设备,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