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我们写作必备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运用优秀的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和收集的范例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一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二
实践探究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其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讲解之后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不单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果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而通过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其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1.情境创设注意引导。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设,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探究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所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寻获答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编码》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份证编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将其中蕴含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的位数以及意义告知学生。接下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小马虎”同学课前分别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忘记对这四个号码进行标记,无法分清分别是谁的了,请同学们帮其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年长者的两个号码,再通过分辨男女辨别哪个是爷爷的,哪个是奶奶的,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辨别剩下的两个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够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才能够使其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的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是与现实相连的问题,而不能是臆想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需要多少钱》这一课程时,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星期天,淘气、笑笑和许多好朋友们在海边玩的时候,在附近的商店里买了好多的东西,想让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愿意吗?通过购物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进行乘法的教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
3.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的练习中并没有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在课堂上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是正确的,但是,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运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全面,不能人为的将其局限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例如,在学习《时间与数学》这一课程时,对教材上寻找飞飞一家三口人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的例子进行延伸与重组。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三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寻求其一家三口在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课堂上通过讨论解答问题之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之后通过翻看日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确定等。通过创设全面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消化之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通过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比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6、7的分与合》一课的时候,在练习中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游戏:教师先说一个数字,学生再说一个数字,要求学生说的数字和教师的数字合起来是6。这个游戏很容易操作,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6的分与合。师生互动完了以后,还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这样,就更好的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我所教的是一年级学生,他们都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所有的认识都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尤其是听故事,他们最感兴趣。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要尽可能的创设故事的情境,把枯燥无谓的数学问题编成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本第79页的的《复习》第10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播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给学生听,边听边出示图片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三、通过操作,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由直观到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更有助他们获得新知。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趣的拼搭》一课的时候,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哪种物体容易滚动、容易拼搭,最后再比一比,哪一组搭的最好。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且还能牢牢的记住。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四
现实告诉我们,数学课上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情境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只大猴子和一只小猴子分别拿着一块长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的丝巾,它们争论着,都说自己的丝巾大,究竟谁的丝巾大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思维开始活跃,都互相讨论交流起来,争着想办法,说思路。最后达成共识:最好先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推(理)一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启迪、开发。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可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学生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五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动力源泉。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从而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形象化的认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刺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利用生动形象而且较为经典的场景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感,将认知活动充分与情感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常通过一些好玩的、多方向性的、开放性的游戏或是图像,又或者是儿歌等素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意识的情境创设,以此引领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入探索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
一、游戏情境的创设。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因其抽象化的特点就难免感到枯燥乏味,也正因如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针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老师需让学生们加入各种形式丰富且新颖的游戏活动或是竞争当中来,在此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把机械化、繁杂枯燥的.训练转化成具有数学意义的小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不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例如,可以开展对口令、找朋友等小游戏,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加与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蚂蚁搬家的游戏。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内容在黑板上张贴几张蚂蚁洞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来扮演蚂蚁,每名同学从老师那里领取“一袋米”,上面会写着一道算数题。游戏开始以后,每个同学拿着米袋找到与米袋上算数题答案相符的蚂蚁洞。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在巩固了加减法的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学生之间协同合作的精神。
二、图像情境的创设。
低年级的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几乎是毫无目的的,而且没有一定规律、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而利用色彩鲜艳的图形图案以及实物,就能很容易吸引他们的视觉,将其思维激发至相对较为兴奋的状态当中。曾有学者说过:“直观是一种能够开发观察力以及思维的巨大力量。”为学生进行图像的情境创设,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表层记忆当中留下印象,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其求知欲望得到充分的增强。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三幅图,每幅图当中都有一块蛋糕,且每块蛋糕的大小都不同。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图中哪块蛋糕最大哪块最小,并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小故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色彩艳丽且充满童趣的图像情境当中积极主动去动脑筋,使其求知欲望得到有效地增强。
三、儿歌情境的创设。
人的学习离不开好的心境,轻松悠扬的乐曲能够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优美的乐曲可以使人冷静下来,使人变得平和且理智。经研究发现,有的乐曲的速度和人的大脑处在放松状态时的“波长”是持平的。在这类乐曲的伴奏下进行信息阅读和知识学习能使人更容易记住,而且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且相对内容较为枯燥,小学生心性不定,所以很难将精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因此,需要结合小学生思维形象且富有情感等特点为其创设儿歌情境,利用儿歌使学生放松心情,将儿歌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10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个“进位加法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唱过程中掌握进位规律。通过这样的学唱过程还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爱乱动的习惯转化成音乐中的律动。通过儿歌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启发他们的记忆思维,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也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生活情境的创设。
事实上数学本就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当中随处能见到数学知识。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数学身为文化组成部分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其内容和思想,以及其方法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知识以及技术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必需工具。华罗庚曾讲过:“数学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枯燥无味的,是一种神秘难懂的东西,那是因为它脱离了现实。”小学生情感色彩丰富,他们对自己熟知的环境能够很好地放松,可以自觉地进行知觉活动,进而构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架构。基于此,为学生展开生活情境创设,不但能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数学,并且学生在进行观察以及思考的过程里可以动手实践,增强情感认知。例如,在“比较大小”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数豆子的方法来比较谁手里的豆子多谁的少,从而可以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缺乏兴趣的强迫性的学习会使得学生的探知真理的欲望被扼杀。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源泉,为小学生营造各类多样化的,可以使其充满兴趣的教学情境,是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以及欢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3]肖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j].家教世界,2013(16):36-37.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六
论文摘要:在职中电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本文总结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几种有效方法。
职校的《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从书本理论到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感觉,造成兴致索然。但是若能充分利用教材实践性的特点,设计各种电子电路的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近几年《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求知欲望。基于这一点,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努力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或分组)教学法,创设知识的“‘问题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演示实验的课堂组织,可按图1所示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并在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达到相应的变化效果。
在图1的教学流程图中,“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是指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是指利用原有知识分析和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是指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新课);“练习巩固”是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其中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三个过程是创设“问题的情境”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注意这些过程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在“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变化要达到图1虚线框所示内容。即所设计的实验“情境”应令学生具有新、奇的感觉,“问题”令学生处于一知半解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下,且“问题”的提出由浅人深,“问题”解决后学生体现到的成功喜悦,等等。整个课堂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学生兴趣被点燃,并且一直保持着,教学质量顺理成章得到提高。
例如,教材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中“什么叫静态工作点”,“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等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若采用图1的教学过程,设计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则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就拿“为什么放大电路要设置静态工作点”这个问题来说,教师可先进行对比演示实验,即用示波器观察“不设静态工作点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见图2)与“固定偏置共射极放大电路”(见图3)它们的输人、输出波形。学生通过示波器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图2电路的输出信号u。与输人信号ui波形不相同”,而“图3电路的输出信号u。和输人信号ui波形基本相同”的事实,内心就生有诧异、奇怪的感觉。接着教师提出“哪个电路是属于工作正常的”的问题,学生一般能回忆旧知(前面学过的“放大电路组成的原则”中要求输出信号应保持输人信号的波形应保持一致不变),正确地回答出“图3电路能工作正常”。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后一电路能工作正常”时,学生往往仅会根据这两个电路的表象得出“后一电路比前一电路多了一个电阻rs”的结论,尚若教师再紧追一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有了矛盾和疑惑的感觉,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接下来学习新课“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时,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
二、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保持学习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偷悦,处于悲愤的情绪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就能够兴致勃勃地学习。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讲得太多、太难、太快,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学习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只有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每一节课的知识量合适,重难点突出,并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愉快学习,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对《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而言,让学生处在宽松的课堂气众中,边动手边思考的“分组实验”,无疑是创设愉快学习环境的首选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创设“快乐收情境”的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图4所示,其中,“分组实验”是指学生一人或两个人为一个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边观察测量,边按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是指根据实验现象或观测记录,分析相应原因;“总结规律”是指由实验的现象和观测的结果,总结出半导体器件或电路的规律。创设教学情蓦的过程重点放在“分组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心理变化应达到如图4虚线框所示。
例如:学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时,先组织学生做这样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1欧姆的电阻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后加入6伏的直流电源,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对调电源极性,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第二个实验是将前一实验中的电阻改换为二极管,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学生在体现实验成功,心情愉快之余,对实验中灯泡发光情况二极管与电阻不相同的现象,印象特别深刻。然后,由二极管的导电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单向导电特性。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实验电路。由于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设计电路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事物实际的一面,又要尽可能缩短实际与理论间的差距,即尽量减少诸如元件参数的选择、仪表的误差、测量读数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重点,结合实验电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项目是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做的测量与观察的内容,它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忽略一些次要的实际情况。如上例中突出的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忽略了二极管“正向的死区”问题。再次,就是要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详细、耐心地指导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避免实验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出现,保证实验的质量。
三、通过动画影片创设“生动的情境”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直观的学习气清境,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较为费时,尤其是分组实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好实验时间,否则,它们的使用率会受教学课时不足所限制。另外,电子技术课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pn结、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等等内容,是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观察感受得到的微观事物,这又是学生最感抽象而“学之无味”的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将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的内部客观存在的、不可见的、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小为大、化静为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提高。我们可应用计算机以连续的动作(动画)、悦耳的声音、艳丽的色彩等模拟学习中难以直观体会的知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例如,我将“pn结的形成”、“三极管的特性曲线”等内容,用动画模拟事物内部的变化过程,将实际不可见的,变为直观可见,而且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关键在于能设计出突出教材重难点的动画影片。目前,市面上这类教学素材软件基本是没有,还必须靠各个教师自行设计,这对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从而制约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七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知道,越是学生熟悉的,学生越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契合点,创设一种生活式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拿起手中的教科书,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本值多少钱?”“10元。“”20元。”“25元。”……学生都积极地回应着“,谁跟谁说的也不一样,不过,你们都说出了一个钱数,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叫人民币。那么,你们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人民币?“”买文具的时候。“”买衣服的时候。“”买玩具的时候。”……“嗯,不错,看来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呢?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吧。”这样,我通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起了学生对人民币的关注,从而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观察具有各种图形特征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然后将观察到的物体记录在本子上,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这样,我通过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变得乐于投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践行生活化原则,使数学回归生活,生活回归数学,使学生既能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由此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八
数学知识在小学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小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也是要求极高的。但是,由于数学知识理论性比较强,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理解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使小学数学具有生活化,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使数学更加生活化,可以更好的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可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数学知识大多都是属于理论性的知识,而且小学生的理解程度一般都处在理解力较低的阶段,可以说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乏味,兴趣较低,有的时候甚至会丧失信心。使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接近生活,更加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以及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从而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起来,可以很大程度上去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九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创设出既贴合教学大纲,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收集生活原型。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原型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在小数乘整数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的案例,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探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室中的小数”,量一量书本有多厚、课桌有多高等。
2.巧妙设置悬念。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殿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需要多少元?你能算出0.8×3等于多少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符合教材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探究动机的养成。在教学这一案例时,教师可将其改造为“西瓜每千克0.8元,你带了3元钱买西瓜,能买多少西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比直接的问学生“0.8×3等于多少”更有效果。
3.利用学生的错误和反思。逻辑性、系统性是数学知识具有的鲜明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其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纠错”能力,进行反思式探究教学。教师要善于“创造错误”,并且能够主动让学生“尝试错误”,从而最终纠正错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例如:教师列式让学生找出列式过程中的错误。又如:小明和爸爸去春游,现在爸爸的汽车油箱中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春游的地点离家有200千米,春游结束后,中间没有加油站,小明和爸爸一起开车顺利到家了。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个事件中的错误,教师不要急着对学生公布“标准答案”,而要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对事件进行主动纠错,最终在自主探究中得到:6.8×25=170,170千米200千米,“小明和爸爸根本无法顺利到家”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反思,圆满地创设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
二、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
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竞赛、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
1.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其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那么探究式教学也就无法开展。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打造“认知—猜想—验证—观察—比较”的认识链条,放手让学生尝试,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找出几种算法的共同点,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的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学过整数乘整数、并且学过“元、角、分”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形成,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2.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理论教育家杜威指出,必须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从活动中学习,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领悟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带着任务的探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创设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氛围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直接参与与密切合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率的重要手段”。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证明,传统的数学课枯燥、程式化严重,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合作学习模式,使得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突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个体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一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并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以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竞争与合作探究教学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应用,它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理解、感知知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元认识”,形成互相促进、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又如:也可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竞赛小组,让学生比一比“谁填得多”:(%%)里可以填哪些数?(%%)×(%%)=4.8在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把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探究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实现了小数乘整数的体验式学习和形成性学习。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以其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成为新课改的必然途径。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十
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要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营造轻松简单的数学氛围。数学本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数学很好地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实现生活化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和教学手段生活化。故此,本文就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展开以下的讨论。
所谓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意思是在教学的时候尽量结合生活例子,从而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由于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是很强,而且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强,故此,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很好地结合相关的生活例子,就可以将教学内容简单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故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拿着各种数额的人民币,比如,1元、5元、10元、50元以及100元,在进行加减的时候就可以用人民币来代替了,比如,教师要求大家进行100-30和15+25的运算。首先,教师先拿出一张100块,然后将假设要用100块去买东西,买了30块的东西,然后就拿100块给钱,这时应该找回70块,也就算出100-30的结果。至于15+25的运算,同样的,教师拿出一张10块和一张5块,一共15块,然后再添加两张10块和一张5块,这个时候一共有40块钱,这样也就算出了15+25的结果了。除了在加减运算上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也可以在时间的认识上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总的来说,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除了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外,还要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所谓的教学过程生活化,就是在教学的时候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这些生活情景中来着手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主要是进行生活情景教学,故此小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恰当的生活情景,并运用实际的教学过程。比如,在进行克与千克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该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加减运算结合到一起,教师可以假设班级就是一个菜市场,然后挑选几个学生来充当消费者的角色,再挑选几个学生充当菜市场的老板。然后教师就给学生假设情景,()假设:小明要到小红那里购买570克的'猪肉,然后再到小华那里购买1千克的白菜,到小方那里购买1千克的苹果,请问小明一共购买多重的东西?首先,要将单位统一化,也就是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克等于500克,故此小明购买了1000克的白菜,1000克的苹果,一共购买了570+1000+1000=2570克的东西。通过计算,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克与千克的换算,巩固学生对于万以内的加减运算,通过情景假设,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真正地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故此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第二步。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的教学手段生活化是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的时候,使用简单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时候,教师分别让学生去菜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的蔬菜的价格,比如白菜2.5元一斤,娃娃菜1.8元一斤,生菜2.2元一斤,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搭配,例如a同学想要买1斤白菜、半斤娃娃菜和1.5斤的生菜,这个时候a同学就要自己运算自己一共需要给多少钱。a同学一共需要给:2.5×1+1.8×0.5+2.2×1.5=6.6,也就是说,a同学购买的这些东西一共需要给6.6元。同样的,班上的每个学生首先就挑选出自己想要购买的蔬菜的重量,然后自己计算自己所购买的蔬菜的价格,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种类和重量都不一样,故此每个学生计算出来大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通过选择组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搭配蔬菜和肉的购买,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而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共使用了两种教学手段,第一是调查记录,第二是计算分析,并且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故此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综上所述,要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学过程中“三个生活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生活化,其次是教学过程生活化,最后是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故此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十一
在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为该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打好坚实基础。详细一点来讲,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在讲授有关“草原”的内容时候,教师可以将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等景象放映出来,并且穿插适当的言语讲述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和讨论来总结草原人民的生活特点,让同学们在彷如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有,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语文课堂“搬”出教室,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并给每位同学都分配一定的角色,在轻松自在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掌握,而且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实现在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作好有力铺垫的双赢局面。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创新思维。
新课改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在课题引入后,教师可以首先提问“本文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就叫落花生,大家知道他为什么用自己名字来命名该文章吗”,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要立刻否定,而是在鼓励学生大胆言论的同时引入文章的学习,公布正确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增强。当然,在巧妙设计疑问的同时,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将课堂中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和讨论问题,教师要予以适当的言语辅导和帮助,让学生的想象力在更大的平台得以发展,为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锻炼提供强大的催化剂的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新课改的新要求,在了解和掌握小学生个性成长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活力。
五、让学生参与表演激活课堂。
这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渲染气氛,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起心理共鸣,从而进入学习新课角色的一种方式。如在讲到《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时,我首先让部分学生两人一组,把两个人靠近的腿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人”,再让他们进行比赛,从教室前头走到教室后头,胜者有奖。他们开始只想到要“赢”,没有想到两个人是捆在一起的,结果没走几步就全摔下了,学生们全都发出哈哈的笑声。这时,我给他们几分钟适应一下,让他们重新站好,他们找到了感觉,自觉地喊起了“一二一”的口号,成功了。接下来我就让参与比赛的学生谈感想,怎样跑得又快又好,他们自然会提到“善于合作”上来。经过活动,再去学习竞争与合作的知识,自然很轻松。
如我们在学习《防患于未然》这一节课时,就把教材中的“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为辅导材料,创设一个表演情境。将学生分成几组,一些同学表演“爸爸”,一些同学表演“儿子”。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就充分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意。儿子为有一个勤劳而又艰苦奋斗、一身师表的爸爸而流泪,爸爸为有一个懂事又孝敬父母的儿子而流泪。通过这样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家庭生活的真、善、美,陶冶了情操,锤炼了人格,悟出了人生真啼。学生明白了父母为教育抚养子女操心劳累,千辛万苦;子女必须孝敬长辈,分担父母的压力,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才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今后人生事业的成功,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大全(12篇)篇十二
摘要:小学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总结,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开端,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关口。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应当合理地把握时机,应当以行之有效的策略为支撑,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前提,以此实现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小学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衔接部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末尾压轴,是初中数学的基础,是教学值得深思的重要阶段。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要对学生主体的学习基础进行全面的分析,要在学生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对策研究,以此探究出适宜学生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创新型策略。
一、适时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思想上与智力上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其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为已经趋向一致,适当的引导便可以激发其主动探究、奋发向上。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中引导方式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以强烈的求知欲望支配其探究数学知识的有效行为,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乐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好奇心理,要在学生差异需求和好奇心理的基础上进行趣味性内容、新意性教法、灵活多样形式的引导,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要依照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势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觉进入数学问题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二、注重复习,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学习,不仅要接触新的数学知识,还要对一至五年级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温习,让学生在温故中达到新知的掌握。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新知识的教学与旧知识的复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嫁接,要在新知识的讲授中进行旧知识的穿插,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达到整体数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分数运算的学习中进行平均数运用等相关知识的温故,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有机转化中达到数学知识结构的有效完善。
三、联系生活,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无论是小学数学知识还是初中数学知识,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锤炼出来的,作为启接小学、承接初中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的支撑。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直观、形象、具体的素材作为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源泉,将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的情感与情境趋向一致、达成共鸣,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你们邮寄过信件吗?有谁见到过邮票呢?知道邮票怎么使用吗?等等。通过一系列生活型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产生联想和好奇,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学习。
总之,小学六年级数学,不仅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的讲解,还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概括总结,更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奠定。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时段教学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要以全面的视角纵观教学的整体,要以学生主体的横向发展与纵向迁移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