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一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已有新的馆址,即南京西路黄陂中路口的原上海美术馆,对外开放。
据了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上海地志类博物馆筹建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83年建成“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7月改现名。
1983年,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暂借西郊上海市农业展览馆第五馆作为临时馆址,1984年5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通过一千三百多件文物、文献以及图片等资料,综合展示了上海从远古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一漫长的历史画面。
1991年10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虹桥路1286号全新开馆,基本陈列为“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展出文物1500余件,分六个部分,全面地展示了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解放的百年上海风貌,内容涵盖近代上海租界的开辟和消亡,市政面貌的日趋改善,经济的迅速崛起,文化的日益繁荣,移民社会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百年来的政治风云。该陈列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首次“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因租赁期满于3月关闭。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其他杂项等。其中明代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侯峒曾行书轴、明徐光启像、1893年英国普拉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制粗纱机、1946年美制鲍尔温机车车头、民国百子大礼轿、清末吴友如画稿、民国柳亚子主编《上海通志稿》稿本、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等都是馆藏重要文物。
目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址已定为南京西路黄陂中路口的原上海美术馆,它作为“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之一,位于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响应上海打造“一轴双心”文化空间新格局,将加快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步伐。据悉,该项目开工,预计建成开放。
二.馆藏文物。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地志性博物馆。专门收藏上海地方的文物标本,对地方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历史发展和建设成就进行研究、陈列。临时馆址在上海市虹桥路。1984年5月开馆。
该馆藏品包括前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所存在内,总数约1.8万件。重要藏品有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明徐光启农书手稿、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划界碑。现有陈列有出土文物、传世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文献和租界殖民主义遗物1300余件,展示上海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介绍了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的冲积平原上伴随大陆逐步向海面延伸的过程,古代的渔捞、制盐、织布、沙船海运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
陈列也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租界,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以及后来成为中国工业和工人运动中心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直到上海解放的革命历史。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杂类。藏品主要来自上级部门调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系统内其他单位移交(上海博物馆等),另有市场征集、参与拍卖、接受捐赠所得。重要藏品有:上海古文化遗址出土石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徐光启墨迹,珍本上海地方志,上海碑刻拓本,陈化成督造振远将军铜炮,太平天国大花钱,汇丰银行铜狮子,1893年清政府和英美租界会同树立的界碑,1895年道白生公司制造清花机,吴昌硕墨迹,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选票,纽约版孙中山像2元中心倒印四方连邮票,民国百子大礼轿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长期坚持开展对上海地方文物历史、民情风俗、人文环境、城市变迁、博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考察与研究,已逐步形成一支术有专攻的科研队伍。建馆以来,先后编辑出版了《孙中山在上海》、《文物荟萃》、《上海百年掠影》、《旧闻珍影》、《四个月的战争:“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实》、《海上风情》、《上海历史油画新作》、《走在历史的记忆里:南京路1840-1950》、《20世纪初的中国印象》、《九府裕民-上海钱庄票图史》、《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中国的租界》、《武汉旧影》、《厦门旧影》、《青岛旧影》、《海上名医—张氏中医世家》等著作。,出版了介绍上海历史文化的多媒体光盘《上海百年》。自起,编辑出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刊》。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参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上海通史》、《上海大辞典》等的编辑。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二
去了陕西,下午没有事做,因为还没有很晚的缘故,我就决定让妈妈陪同我去历史博物馆,去征求母亲的同意时,我的嘴就像抹了蜜一样,如此地能说会道,如此的巧舌如簧,我认为我现在连那些售货店员都没有我能说。没办法,我妈妈只好被迫同意了我的要求,我心里还想:这一招只是管用呀!
刚一进门,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那一樽樽小雕像在柔和的微光下显得栩栩如生;那些瓷器由小到大排列,秩序井然,一个个已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瓷器被擦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还有一些袖珍一点的鼎和一个小酒杯;这些上面的花纹没有一个是粗糙的、不好看的,这些可是我们的老祖宗造出的东西,件件都代表了我国古人是智慧的象征,是领先全球的标志!这些瓷器、陶器、小雕像和鼎是我们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每一件都是完美的,我们该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文物。不过,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坐落在大厅的那尊石狮子,他面朝东方,向东方怒吼,漏出了它那獠牙,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人们把中国比作“东亚睡狮”,而中国却已经苏醒了,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他的咆哮声,就像这樽石狮子一样!
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更让我爱上了历史。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三
随着冬天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小记者们的第一次“冬游”。这次我们要参观的是常州历史博物馆,怀着虔诚的心我们在这里翻开了常州城的“回忆录”。
常州博物馆里藏有古代的兵器、发饰、衣裳等各种珍贵文物,有插在头上的黄金簪,有戴在耳朵上的宝石耳钉,有挂在膀子上的吊坠,还有戴在手上的金手环、手链。有一对手环做工精美,上面刻着凤凰,那一对凤凰栩栩如生,好像要飞起来了一样。人们看到这些做工精美的首饰,都忍不住多看两眼,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部分。
博物馆里不仅有做工精美的首饰,还有五花八门的铜器。铜器的种类很多,有的是用来敲打的乐器,有的是做的动物,有的是用来放东西的,还有的是青铜的兵器。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各种各样的鼎。鼎形态各异,有三个长头,三只短脚的生物;有三只脚的大鼎;有三个头,一个正鼎,用三个轮子组装起来的;有三只仙鹤顶着盘子的……看着这些样式奇特的铜器,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异的世界里。
博物馆里还有一件稀世珍宝――独木舟。据说这条独木舟是从河底的泥里挖出来的,它的主体就是一棵树的主干,把里面挖空才有了独木舟。这条独木舟是春秋战国时期沉入水底的,那已经是很久以前了,但船身没有腐烂,那是多么神奇啊!
常州博物馆是一本珍贵的回忆录,它记录了常州城的历史,见证了常州城的发展与繁荣,更让我们内心深处激荡着自豪!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四
今天寒风袭人,空中飘起鹅毛大雪,虽然天冷路滑,但妈妈还是带我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我期盼已久的地方。
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大雪下更加威严,建筑大气磅礴,展品历史悠久,里面主要由三个展厅,展示了14个朝代的3000多件文物精品。我一边认真地观看,一边听着导游细致的讲解。首先,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厅,这里主要展示了周、秦时期的展品。听说周代的人聪明得不得了,而且还很臭美。比如:有的人把一块大石头制作成鞋底穿,有的人拿木块都能制造成印章,还有很多精致的酒具。我知道了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他去世的时候还做了很多兵马俑给他陪葬,现在兵马俑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时,我被一堆闪闪发亮的像饼干一样的东西吸引住了,导游看见我这副痴迷的样子,就告诉我:“这些金币是古代发明的,据今约有20xx年,它的优点是闪烁着光芒,非常诱人;缺点是制造起来有点麻烦,拿起来很重。”我听了导游的讲解,总算明白了。
接着又参观了第二、三展厅,这两个展厅主要展示汉、唐时期的展品,造纸术就是在汉代发明的,而唐三彩是唐代很著名的彩陶。
今天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珍奇文物,了解了悠久的中国历史,这一幕幕就像片片雪花飞进我的脑海里,织成了一部长长的历史画卷,让我流连忘返!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五
五颜六色的颜料,构成了我那调色盘似的童年。红色代表喜悦、灰色代表悲哀、绿色代表惊奇……正是这一种种色彩的出现,使我时常回忆起那像按了录像带的后退键的往事。那天一大早,我随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历史博物馆。车上有说有笑,好不开心!
在展厅中,超多展示了两宋和元明清时期的尊、壶、琮、炉、洗等曼妙器具,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自然流露出对古人巧夺天工的感叹,我们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一下子就触到了艺术的穹顶。
唐太宗曾有句: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它说明我们就应敬畏历史,而不是只是将其藏至博物馆供人们观赏的玩物。毕竟,历史博物馆的厚重和底蕴也不是一次参观就能体会和感悟的。此外,每个人在了解了历史之后都需认真的去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去思考我们今后就应怎样去做。它不仅仅仅反映了过去的以往,更是今人做人处事的方向标。
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此刻相比之下却更加重要。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如何才能写好呢那就是我们此刻应努力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潜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
沉睡在都市喧嚣中的历史何时能被唤醒,而我们又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些什么呢?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六
各位游客好.啊,微风吹在脸上好舒服,知道是什么气息吗?猜猜,青草味,桃花香,都对,都是上海的气味,上海的洋气.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关于上海的故事传说.名人名流.电视电影.文物古迹.在每个人心中,上海的形象就像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旗袍一样,万千风情各不同.
下面我就来描绘我心中的这款旗袍吧.
上海有着一种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气质,就是她的“洋气”.自1843年,帝国主义列强进驻上海,形成了她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特色.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_年的金秋,身穿唐装的各国元首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为什么忘不了?吸引大家眼球的,不仅仅是用上等的江南丝绸做成的唐装,还因为上海已成为新世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大型港口城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先属吴,再属越,后又属于楚.当时楚国大将黄歇治理河道有功,被封为春申侯,所以上海简称为“申”公元前期220_年,秦灭楚后,秦始皇带领丞相李斯还有他那败家子秦二世,南下巡视,看到上海一带物产丰富,交易繁荣,人丁兴旺,但是呢,人们只是在船上交易,还没形成城市.当时上海吴淞口一带居民多以打渔为生,聪明的渔民发明一种竹编的打渔工具“户”.怎样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编在一起,围成方形或圆形.涨潮时,潮水会把鱼掀入“户”内,退潮时鱼儿就只能望洋兴叹,动弹不得了.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所以渔民就坐收渔翁之利,退潮时到里面去捡鱼了.我想上海人可能是守株待兔的农夫的后代.不好意思,开个玩笑.后来上海简称“沪”就这个原因,可为何加三点水呢?地球人都知道,“沪”乃水边人家用“户”打渔以后,上海渐渐由一个小渔村形成一个大的集镇,贸易港口.那时有18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北宋后期,因松江渐渐变浅,在今天外滩到十六铺一带形成“上海滩”了.海上船只由上海浦开到旧城区的东面停靠,所以“上海”成了一个城市的名字.大家知道了,“上海”是由“上海浦”演变而来的.有这么一句话,正反两面读都一样: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读读看.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产生了.上海被外国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列强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从此,国中有国,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为外国侵略者的“冒险家的摇篮”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才被人民收回.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今天,上海已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的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个大都市呀,面积为6341平方公里,户籍1600多万,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万多人,真是人挤人呀.黄浦江把上海分成浦东和浦西两部分.浦东新区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发展的地区,我们将会在晚上欣赏她的美景.
陆看呢:我们的好好司机会带大家绕市区一圈,看看夜色中的人民广场.上海歌剧院,到中华第一街南京路,可到新兴的商业街衡山路,近距离领略上海的万种风情.
空看呢:当然到金茂大厦88观光层了.先聊个关于金茂的小故事,关于申报吉尼斯世纪记录的.金茂大厦为全国第一,世界第四高楼,呈塔形的,有些像西安的小雁塔.总造价为南浦杨浦和明珠总和的1.5倍.高420.5米.国内外呢,有好3个攀援爱好者都爬到向金茂顶层了.也有第4个江西小伙子呢,夜里四点,硬生生地开始爬了.到了87层时,精疲力竭了,7点10分,还是高高的起吊机把他给“拎”了下来.
真是多危险呀,他哪是那个料呀,就是猴子都没办法.此时,大家也许想,导游让我们去金茂欣赏美景,是不是也要我们爬楼呀?不会的,大家的安全就是我的安全,我们可在45秒内就到340米高的88层,因为我们乘坐的是世界上最快的最安全的电梯.到了那上面,可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上海尽收眼底.这时你会感叹,上海真美呀.华灯初上的上海就像穿着晚礼服的张曼玉,流光溢彩灯火像她的宝石制成的披肩,咦,难不成是李湘送她的?李湘家好多哟.唉,耳听为实,眼见为虚,究竟如何,letsgo.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上海几乎始终是一个代表着时尚和诱惑的城市:从三四十年代纸醉金迷的不夜城,到五十年代飘着香风的南京路,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流行文化之都,上海不但是潮流的引导者,更是时尚的制造者。一进入上海,你就必须面对连绵高耸的摩天大楼。它们无处不在,证明着上海的繁华,却给你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理压迫。所以,不如索性登上上海的制高点——金茂大厦或东方明珠塔的观景台,居高临下地审视它。
但当你从繁华和喧闹中脱身,转入一条清幽的小路,一定会时不时被路边不起眼的小楼的铭牌吸引:孙中山故居,鲁迅故居,周公馆,中共一大会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连接着那段尚未远去的风云变幻。而要了解更古老的上海,不妨去上海博物馆消磨上几个小时,那里丰富的藏品会让你对这座现代化都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当夜幕降临,你是不是觉得对上海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你错了,没有领略过夜上海的魅惑,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这个千面女郎。去新天地吧,饮酒或是饮茶,听歌或是跳舞,狂欢或是冷眼旁观。你有n多的选择,去得出n多种结论,当然,无论是哪一种,你都是对的。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七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八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视觉效率比单纯的听觉效率要高30%左右,这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轻易地记住一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却不能同样轻易地在听别人朗诵一遍剧本之后就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因。依照心理学对于记忆规律的研究,通过不同渠道,对受教育者的大脑皮层进行多重刺激,有助于巩固记忆的成果。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多种直觉感官全方位地认知,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鲜活而且有趣的学问,从而产生兴趣,又可帮助他们在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产生获得认同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特意播放了电影《珍珠港》的片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就能对日本的战略意图,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美国军队的训练有素,战争的残酷性等等,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3创设活灵活现的角色情境。
当今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喜欢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他们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的最好刺激,乃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比如自编小品,通过学生模拟历史片段,渲染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军事家的思维去思考:如果你是英国海军总司令,你打算如何设计到达中国的路线?达到后选择哪些地方和中国军队作战?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时候,我又要求学生用政治家的思维去思考:战争胜利了,如果你是政府代表,你会向中国政府提出哪些要求?理由是什么?你认为中国政府会同意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有成为军事家、政治家的梦想,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过过瘾,他们也是求之不得的。经过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再加以点拨,不难分析出鸦片战争的地理、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得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结论,认识到资本主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特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比老师的“灌水”有趣得多,有效得多。
4创设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以以设疑—答疑的方式来解决。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教材中的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设置成问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5创设别有滋味的另类情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尽情展示的舞台。在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下,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课堂里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情境。
比如在讲到《盛世文化》时,可以像语文老师那样上一堂诗词鉴赏课,师生共同于都,共同赏析,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作品出现不同特点的历史原因。
情境教学固然有着强大的功能,但它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我遇到了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某些情境的设置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一方面需要认真甄选适合情境教学的内容,不要刻意追求每一种情境教学模式都要用到;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适当关注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如何改变“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情境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一部分学生出尽风头,另一部分学生默默无闻的尴尬情境。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挑战,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九
随着新课改得推进,我越来越体会到它体现了一个显著得特点,那就是“学科间需要打破界限,相互渗透整合。”有人认为历史课枯燥、呆板,听不到欢歌笑语、看不见鸟语花香。其实,历史并不枯燥,而是我们将它教枯燥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是历史学科得总体特点,具体地说,它又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庞大得信息量。同时上述各科也都包含了历史知识。在长期得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它真实得、完整得、快速得、便捷得再现给学生,一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得梦想。而现在不断进步发展得信息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媒介和手段。
一文史不分家,利用语文知识来上历史课,让人如饮醇酒,越品越香。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然后将与历史相关得词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进行复习:
1、你知道诗中得“秦皇”、“汉武”分别是谁?“秦皇”最大得功绩是什么?
2、秦皇、汉武为了控制人们得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唐宗是指谁?他在位时得统治历史上称什么成吉思汗得主要功劳是什么?
4、诗中所提到得人物中,你最崇拜得是谁为什么?
这种借用诗句复习得形式,学生既复习了知识又增强了文学韵味,还增强了学生得情感,,学生得兴趣非常浓厚,效果确实不错。
二今天得政治就是明天得历史,利用当前得政治形势来进行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师经常用到得事情。在复习台湾得相关历史知识时,我下载了诗人余光中《乡愁》,与学生一起感受离别故土时得思乡之情,然后结合当今得某某问题我列出了下列问题:(1):用所学过得历史史实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得一部分;(2):历史上得台湾曾两次被别国抢占又有两次被收回,请你述说是哪两次?(3):当今得某某问题是怎样形成得?(4)当今有一些死硬分子企图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对他们说一句忠告;(5)我国政府处理某某问题得观点是什么?(6)你对当今得某某问题有什么看法?这样得问题用于教学,它融知识、能力、情感于一体,可谓一石三鸟。
三历史表面看来与英语毫无关系,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不难发现,英语中渗透着不同得历史知识。比如:thegiftofnile(尼罗河得礼物)指得是古埃及共和国;menarebornandremainfreeandequailinright。《人权宣言》中得名言(意思是:人生来是自由得,在权力上是平等得)。另外,英语缩写得一些历史专有名词是非常常见得,如:wto(世界贸易组织)、apec(亚太经济和合作组织)等。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一些与历史有关得英语知识,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得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得兴趣,这与学生单纯得记忆这些历史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用歌声唱出历史不但能吸引学生得兴趣,增强学生得注意力,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得情感共鸣,陶冶学生得情操。不同得时代,不同得历史现象都有相应得歌曲来反映和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歌声就是号角,歌声就是士气,歌声就是一个名族觉醒后所发出得怒吼。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多少爱国志士为抗击侵略者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座座历史得丰碑;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星张明敏得一首《我得中国心》唱出了香港同胞希望回归祖国得强烈愿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歌颂改革开放得歌声更是层出不穷:《春天得故事》歌颂了一代伟人主席推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得伟大壮举,《走进新时代》唱出了三代领导人得丰功伟绩。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我收集了主要得歌曲,与学生一起欣赏,然后结合相关得历史知识与学生一起复习,这样得课堂,学生得精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习得兴趣也浓厚,学习得效果也比平时高许多倍。比如在复习中国共产党得历史专题时,我制作了《红色经典——革命歌曲赏析》,我将《松花江上》、《长城谣》、《送别》、《听妈妈讲那过去得事情》、《妹妹找哥泪花流》、《南泥湾》、《延安颂》、《毕业歌》、《雁南飞》、《绣红旗》、《十送红军》等歌曲得歌词打印给学生,并在课件中用realplay播放器播放音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唱红歌,引导他们分析歌曲得时代背景,缅怀先烈,激发他们得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决心。对学生而言,既陶冶了他们得情趣、提高了音乐修养,也增长了历史知识,收效很好。总之,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历史是新课改以来最令人振奋得新鲜事情。
五历史与理科知识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得两种科目,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他们是永远不会分家得,反而有许多得历史知识涉及到了理科常识。比如:美国为什么多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为什么中东战争频频发生等等。学生对于这种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和记忆,于是我通过网络,收集了一些中东地区得地图和地理常识,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地理常识一起来分析,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知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地球撬起”,这句话反映了物理学上得杠杆原理;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得观点;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行星绕太阳运行得轨道呈椭圆形,距离太阳越近,运转越快”观点又反映了高中数学中得函数知识。我想如果仅仅从历史得角度去记忆这些抽象得知识,实在太困难了,于是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得理科知识并且对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在理解得基础再要求学生记忆,这就非常轻松了,这种先理解再要求学生记忆得教学方式可能还会对相应得理科知识有辅助作用。
“历史”这两个字确实简单易写,但要将这门课程学好、学透、学精却不是那么容易得,它必须依赖其他学科,利用其他学科具体形象得特点,来分析、推理、并且有效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得运用,可以充分地将其他学科用进历史课堂,使学生得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上呆板得文字内容。学生在多媒体提供得其他知识得辅助下,就象回到大自然,到蓝天下学习一样,众多新鲜得事物和现象必然会纷纷进入学生得脑际,这样学生在掌握书本中充分得知识之后,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观点,从而又培养了学生努力探索未知领域知识得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得运用实现了三个转变:课堂容量普遍变大、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学生学习得兴趣逐渐变浓;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具有很大得优势和空间。作为当代得年轻教师,我们有信心,有义务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新课程得实施贡献自己得力量,我们也有决心、有能力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为历史课堂增光添彩!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十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国际大都会——上海,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现在请允许我为您简单地介绍一下上海的历史!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20xx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0xx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20xx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封建王朝,占领上海城,坚持斗争十八个月。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0xx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0xx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十一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是唐玄宗的统治优良。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或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十二
近日随着疫情的缓解,文化活动也逐渐恢复,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上海历史的讲座。在讲座中,我深受启发,对上海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讲座的主讲人是一位资深的历史教授,他生动有趣地为我们展现了上海古今的点滴。上海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还有着欧式彰显的殖民地遗迹。从明朝初期的松江府,一直到现代的上海,这个城市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变革。通过讲座,我发现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时代演进的长河。
第二段:城市的多元文化。
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城市,这也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讲座中提到了上海的犹太街、法租界等历史遗产,这些遗产呈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各种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在公共场合,我们会见到不同肤色、种族和身份的人们,他们在这个城市里和谐共处,创造着一个善于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
第三段:思想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是文化的记录。在讲座中,我明白了上海不同文化的交流、吸纳和融合,为城市的美好发展和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当今这个社会,文化传承和振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来铭记传统的美德和道德理念,来对接未来的梦想,来追寻文化价值和思想力的提升。
第四段:良好的城市治理。
讲座中我们还了解到上海市的城市治理与其他城市是不同的。上海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民利益和幸福感提升。通过治理创新,上海市在发展中探索出这样一条路,即平衡发展与城市生态、人民福祉的长远利益。在这样的城市治理模式中,市民们对城市的肯定点赞,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因此得以加强。
第五段:人类文明的叙事。
在我听完这场上海历史讲座之后,心里充满感慨。作为上海市民,我们不仅要了解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要以此为镜鉴,加深对世界和文明的认识。我们应该时刻不忘的是,我们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前行,我们需要用夸张的力量来描绘这种史诗般的进程,用更加深入的思考来回答这些历史和文化的问题。
总之,在这场上海历史讲座中,我领略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见证了上海的现代发展,了解了每一段历史都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并且在这个城市中,我需要跟上这个发展的步伐,有爱自己的城市,有关心自己文化传承,并且深入到自己的文化素养的更高水平。感谢这场历史讲座,让我对上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情感。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十三
作为即将参加上海中考的学生,我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考历史的讲座,不仅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深入,也为我的备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背景。
上海中考是全市各区中学的统一招生考试,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科目外,历史也是其中一门重点科目。因此,每年都会有不少补习班或培训机构提供历史学科的辅导服务。我参加的这场讲座也是其中的一次。
第二段:历史丰富的内涵。
在这次讲座中,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尤其是它丰富的内涵。历史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事件或人物,它背后更有着深刻的意义。例如,我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资治通鉴》中的那些战争、政治和社会事件,而是这些事件对于当时和以后的影响。同时,历史还能够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未来,并为人们规划前路。在这方面,历史可以被视为一种建设性的学科,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段:讲座的收获。
在这次讲座中,我学到了许多态度和技巧,例如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历史,如何进行正确的历史推理,及如何写好一篇历史论文等。这些知识非常实用,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应对历史考试。此外,通过听讲者的解析和讲解,我更加了解了各种历史事件的内涵和背后的情景。这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让我在备考中有了更好的头绪。
第四段: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这次讲座让我认识到,刻苦学习是获得历史知识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历史不仅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需要不断的思考和解读。而且,对于历史的学习也需要对自我管理和时间规划的能力。除此之外,历史还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促进人们内心的成长与思考。作为一个中学生,刻苦学习历史,将使我在整个人生道路中都会更有竞争力。
第五段:结尾总结。
在这次讲座中,我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历史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研究社会和人类进化的一种方法。同时,历史还能使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为人们规划前路。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备考中刻苦学习历史,将使我在未来道路中更具竞争力。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十四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开发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清朝文人学士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明清朝文人学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碍。它像一个牢笼,将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个范围内,将原本胸怀大志,可以成龙的学子们,套上了链索,使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可展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其次,“文字狱”也为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刚开始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是,当时西方国家发展速度飞快,逐渐超过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走向落后趋势。
清朝从刚开始,“只留头,不留发”的统治到了最后的灭亡,这是值得他们反思的。当年,清朝刚入关时十分英勇。骑、射、打、猎都是他们的强项,可到后来他们一味的不务正业,奢移成性,最终酿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毁灭。
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之皇溥仪,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什么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这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阴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十五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这里汇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印记。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以上海为主题的历史讲座,在讲座中,我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收获颇丰。
【第二段:历史的回溯】。
在讲座中,演讲者从上海最初的村庄开始,详细地介绍了上海的历史发展。上海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曾是中国向外交通和贸易的门户。在早期的时候,上海的城市规模很小,但随着各个国家的侵略,上海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的租界地带。这也使得上海在文化和社会形态上日渐复杂,同时,这种多元文化也在这里繁荣发展。
【第三段:历史印记的诠释】。
在讲座中,演讲者着重介绍了上海滩的历史印记。上海滩原为黄浦江畔的一片沙滩,古时候是土匪的海盗基地。在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租界时期,上海滩成为了数家外国银行、证券交易所、烟草厂等的所在地。上海滩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现代、最富有气息和最国际化的地方。留下的历史建筑和街区,成为了长久以来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段:文化的筑造】。
在上海的历史中,文化发展与建筑、街区密不可分。讲座中,演讲者重点介绍了上海西区和徐家汇的历史街区和复式住宅。这些保留完好的历史街区与复式住宅不仅是上海人民的居住地,同时也是名流书画家们的聚集地。这些地方也是上海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见证了许多中国的文化革命和它的传承。同时,这些的文化形态也为上海的现代文化和时尚品味提供了广泛的精神支持。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这次历史讲座带给了我丰富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我学习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了解到了上海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形态。上海的历史对我启迪深刻,也让我懂得了历史是对现实生活、民族文化归纳而成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迎接未来。
上海历史等级考(模板16篇)篇十六
中华文化是各族同胞在长期的共存、交流、冲突中共同创造的。我们在试卷中设置了主题为“中华民族”的第37题,要求学生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论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同时多元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
2.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外交的潜在价值。
15世纪起,中国和欧洲国家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即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在以往的史学体系中,往往强调后者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即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地理大发现又使欧洲人借助快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抢夺殖民地,最后,其结果,形成了以欧洲人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欧洲成了世界的中心。相比之下,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却没有为中国获取到即时的经济利益,错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其结果,不仅没有让中国保持住明朝初年领先于世界的地位,反而为近代的屈辱历史埋下了祸根。然而,海外华人却并不这样看问题。近年来,不少西方学者也对郑和下西洋的课题颇感兴趣,继以前提出“中国人率先发现澳洲”的观点后,又提出了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船队发现美洲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变化已经清楚地展示,西方的理念和行事方式在构建世界秩序方面已经显示出局限性,片面追求价值观输出,动辄以武力打击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手段,带来的往往是更大的动荡。多元的世界呼唤着多元的理念和行事方式。基于这些考虑,命题组把“大航海时代”定为试卷中具有“翘尾巴”色彩的末尾大题,通过补充大量阅读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深挖中国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的内涵,强调郑和船队实际上向世人提供了一个范例。这个范例,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推行和平外交的一笔财富,其所展示的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精神,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3.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第19题《马关条约》,表达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第35题漫画“在远东”,体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的重大贡献;第38题“租界见闻”,发掘乡土历史资源,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其二,呈现中国人为追求国家富强的曲折历程。如第16、17、21题,第23题,第28题,分别体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与改革开放时期,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强国之梦所做的努力。
其三,倡导依法治国、追求平等的现代理念。如第36“罗马法”一题,展现了古罗人马依法治国、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第34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
4.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
突出命题的情境设置与问题立意导向,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来上海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今年的第36题,以一个“问题意识”(古罗马的奴隶是否被排斥在对象法律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情境,引导考生通过对课外史料的分析,对教材的结论展开反思,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此外,第39题,关于全球化这一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众说纷纭,观点不一,试题通过引导对这一话题的讨论,考查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元地、批判地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