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下是一些热门图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这些书籍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一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中的人想逃出来。”这正是?围城?,书中的人物,正如是般地生活着,“围攻”着,“逃离”着。
虽然说,巷中的“围城”是用来喻罗素的婚姻,但方鸿渐的婚姻却更如“围城”,他总是想挣脱他人的束缚,一心想要从他人围攻的城中逃出来,同时,他还期盼自己追求的,一心想冲进自主婚姻的城中,先是与周家大小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方先生”反抗过,但给他父亲的一封信就“镇压”了,不幸周小姐病逝,才有了后话—与苏文纨,唐晓芙的事。苏文纨本以为方鸿渐是她的囊中物,但,方鸿渐却不买涨。然而,随着苏小姐那张纸的.捅破,唐晓芙那方面的真事也告吹了。于是,方鸿渐离开上海,却遇到了孙柔嘉,在孙柔嘉的一手策划下,方鸿渐自以为进入了自主婚姻的殿堂,却没想到,这才是他苦难的开始。
有人说,《围城》是现代版的《儒林外史》,正如《儒林外史》一样,《围城》的确饱含幽默,几乎每一页都能让你捧腹。就在这貌似轻松幽默的文字下,却深藏着尖锐而辛辣的讽刺。书中的再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深思。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虽然说除了那两瓣活肉,就没多少能耐,但却极其争强好胜,每每被人贬损,就暴跳起来,两瓣嘴唇上下翻飞,唾沫飞溅。尽管他是个地地道道小人物,但也不乏“上进心”,其幽默搞笑之处不胜枚举。既而是有些本事,又有些理想,却常常不务正业的赵辛楣,先与方鸿渐争风吃醋,后又成了方鸿渐极少的朋友之一,趣事自然也不少,还有方鸿渐的老爹方遯翁,百里挑一的老乡绅,顽固得可笑,迂腐得可笑。他还送了儿子一只“走得非常准”的,“每点只走慢七分”的祖传老钟。在序中,钱钟书先生这样写道:“在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么方鸿渐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小市民的代表,赵辛楣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有理想的小官吏们的代表,而方遯翁则是封建老残余的代表了。虽然,背景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是个弥漫着火药气息的年代,虽然中国大地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生活在大都市中的这些人,却似乎没受多大的影响,真是鲜明的对比。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二
我们每个人就像我们踩着的这块黑土地,坦露着胸膛,召唤着属于自己的归宿和使命。一个人生下来不易,活着更不容易,活得好却是难上加难;有些时候经历过苦难后幸存了下来,别人认为你只是幸存者,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其实这才叫生活。
小说里的故事与现实与和现实中的现实总有不一样,而现实总是令人费解和矛盾的,我们活着不应该只是发泄、控诉或者揭露,适当的高尚才会给人希望和未来,人毕竟只活那么些年,在时间的世界里,我们都只是一群路人,有些时候卑微而自大。一颗安定的心是我们需要的,有些事只有在经历理解之后才会蜕变超然,看待善恶一视同仁,用一颗慈悲的心和同情的目光环顾世界。
人的体验和欲望以及想象和理解,会屏蔽所有不同的界限,让人从他人的经历中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而《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财富,讲述了绝望,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读完福贵的一生,一路喜忧参半。他走过的这大半辈子异常艰难,在开始时会为他的不争气而生气,年轻时把家中的一百多亩田输光了;后来他改过自新,命运却对他不公,让人对他的悲惨境遇唏嘘不已,妻离子散,到头来只余孤身一人在这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老婆的唠叨和宽容,没有子女的欢声笑语,只是白发送了黑发人。
当一个人经历命运的考验时,选择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福贵虽然历经磨难,但他是幸运的,他在生活面前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但在精神世界里,他是一个勇敢的强者,任何磨难都不足以击垮他。所以说,我不敢妄加评论他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也许时间会把他的身体摧垮,但会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定,活得更潇洒更自在。可能时间会改变一切,且不会事先通知你,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经历过岁月的沉淀之后,会变得更醇香、更简单,那是洗尽铅华之后的浴火重生,我相信时间会让我们越来越有魅力,无惧所有,即使生死在前,也只淡然笑之。
文档为doc格式。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三
最近,有幸拜读了钱钟书老先生的经典之作《围城》,初读此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那趣味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语言,那诙谐机智,超然调侃的讽刺语调,让我读来常忍俊不止。再读此书,却又被书中那看似调侃的语言下尽透的生活哲理所折服。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是书中才女苏文纨小姐说的一句颇有哲理的话,这也是《围城》这本书所要阐释的人生哲理。“围城”在小说中不仅仅是指婚姻,事业、社会,人生皆是围城,可以说生活处处有“围城”。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城中。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新环境都是一座新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矛盾、社会上的光明与阴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在我们的周围筑成了形形色色的诸多围城,可以说,只要我们生活着,我们就永远处在一座座围城之中,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些城墙,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就被种种围城所围困。归国轮船的舱房,上海孤岛,内地大学,婚姻家庭,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都是他的围城,他深陷围城中,欲出不能,欲降不甘。
他被围于感情的围城中。他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让他甜蜜,又让他痛苦;让他幸福,又让他恐惧;让他憧憬,又让他压抑。他被围于事业的围城中,他到三闾大学谋职,学校里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这让方鸿渐压抑而不堪忍受。他被围于社会的围城中,离开三闾大学,他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四处碰壁。方鸿渐被围城所困,他挣不出,也逃不脱。
方鸿渐在他无法逾越的围城中的生活是失败的,他痛苦万分,压抑苦闷。他的失败全在于他的懦弱与自卑的.本性上,全在于他选择了逃避与退却的人生态度上。他不爱苏文纨,却因他的怯懦与自卑,不敢直言自己的立场,勉强敷衍,让自己疲于周旋与奔波,心力交瘁。他爱唐晓芙,却又因他的懦弱不自信,让唐小姐与自己擦肩而过,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失恋中。他明明知晓孙柔嘉设置的是温柔陷井,却还是违心地踏进去,成了孙柔嘉的囊中猎物,最后不得不自食不幸婚姻的苦果。
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地回避,“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遇到矛盾和挫折时,他是一味地逃避,在三闾大学他不得意,受排挤和诽滂,却不去抗争,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是冲动地一走了之,逃避到与“一个自己并没确认是否爱她的孙柔嘉的婚姻中”,懦弱与自卑,逃避与退却使他成为处处受欺、事事不成,屡屡退却的失败者。
方鸿渐的失败,也让我们明白了在生活的围城中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在面对挫折与危险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丘吉尔说得好:“当危险逼近时,绝对不能回头逃避,否则危险将会倍增。相反地,立即果断地面对危险,则危险将会减半。”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矛盾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当保持着一种果敢昂扬的斗志,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大胆执着的追求,敢爱自己所爱,敢恨自己所恨,内圆外方,游刃有余,从从容容地游走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不回避矛盾,也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自己在围城里生活得更精彩。
既然围城不可破,既然围城也不能出,那就让我们凭借着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果敢个性,自己的积极人生态度,自己的执着追求在围城中活出个精彩人生来!
钱钟书先生的这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拍马屁跟谈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钱钟书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留学英国,获副博士......
方鸿渐的命运是幸运的,因为他早早的受到外国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是走在时代前列者之一,。方鸿渐的命运是悲哀的,因为虽然他出洋留学但学有......
《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有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欢迎阅读......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四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们的幼教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我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师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对着一群活泼无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孩子,爱我们的幼儿园,爱我们的幼教事业吧。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五
读了钱钟书的《围城》,我感到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围城,在这个大围城中,每个团体,每个环境,又都是一个个小围城。
在这些环境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气质,不同的品味,他们互相感染,相互影响,形成思想文化的大杂烩。
他们当中,有的贪荣恋贵,有的投机取巧,有的阿谀奉承,有的四处钻营,但也有些人不为这些庸俗气息所动,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以脚踏实地的奋斗,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像方鸿渐这样的人,不学无术,游戏人生,混迹于社会,最终一事无成,实际上成了社会的庸俗之辈。
但也有一些人,如鲁迅,胡适……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不为这些庸俗气息所动,不随波追流,而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社会精英,这样的人就打破了围城,冲出了围城。
那么,要怎样才能冲出围城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本领,作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这样就可以不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不去投机取巧,不去投靠权贵,而是凭着自己的本领,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做出自己应有贡献,成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想冲出围城,我就要立足当前,通过努力,成人,成器,成才。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锲而不舍;要有敢拼敢闯的精神,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为了不做庸俗之辈,为了冲出世俗的围城,我们要广泛学习,加强自我修养,提升精神品味,做一个既有能力,又有情操的人。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六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它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经典名著之一。当我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仿佛像品茗一样,越品越有味道。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讽刺批判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部著作,令过来人的低徊低叹,令少不更事的人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诉说着人生百态的笑面悲剧。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为什么作者会给这本书命名为《围城》?作者又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主题给读者?围城里的人们又是以何种态度生活着。读了这部作品后才知道,“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婚姻也好,事业也罢,每个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个“牢笼”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地重复并乐此不疲。
爱情是让我们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情感,并为我们留下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它留给我们的或喜或悲,我们都无法逃脱。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在三闾大学就读期间,他认为这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无不让人感到压抑。然而,小说如此,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最让人心痛的是,依靠关系走后门,让原来有能力凭自己实力竞争的人落选。其实,社会只存在相对的公平,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现实很残酷”想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体验。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中,让本性善良却懦弱的方鸿渐不堪忍受。
当他离开学校回家时,面对的又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交织混杂在一起的大围城中,这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本性懦弱的方鸿渐只能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们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进爱情陷阱,又逢事业低谷。整部作品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露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都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小说中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之前却拼命地想进去。这让我想到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是啊,恋爱的时候,和对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甜的,爱情的味道就像一杯蜂蜜水,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拉着你慢慢向它靠近。然而,婚姻是不一样的,它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它牵涉的太多太多,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注定把爱情葬送。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世间的婚姻有千万种,要看两人如何经营。《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当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时,他们就希望组建一个家庭,寻找安全感。爱情与婚姻是不一样的,婚姻是一个家庭,像一棵树似的,它需要用信任、宽容去浇灌它,方能健康成长。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那座围城具体化,让我们看到围城之中的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描绘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边同样有一座围城。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明显。其实,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个行为都处于一座围城中,我们要学会在其中如何生存,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以至于争取更好的结局。
如果这个世界是一淌浑水,我们就要学会做一个泥鳅或鳝鱼,如果这个世界是一淌清水,我们就要学会做一条高贵的金鱼。生活在这世间,我们无法撕掉时代为我们贴上的标签,也不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活着,就永远处在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七
《围城》,围的不是“城”,是悲剧。《围城》,围的不是人,是时代。下面本站网要分享给你的是钱钟书围城读后感3000字,欢迎欣赏学习。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读《围城》了。我太喜欢《围城》,以致于刚读完的一段时间里拒绝其他小说,而只是一遍遍地重读它。最近的一次重读应该是在福建省语文高考增加了名著和经典阅读题时,那时我应朋友之约为某教辅书出几道《围城》简述题,于是又一次重读——当然,说是最近,其实也已是好多年没有翻过它了。
所以今天重新打开《围城》就觉得特别亲切,就像老友重逢或是故地重游,又像是翻开了家里珍藏多年的儿时的相册。我记得我刚读完《围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人总是在我眼前转悠,还有李梅亭顾尔谦高松年韩学愈陆子潇等等也会时不时跳出来吓我一跳。不过最让我深味的还属钱先生在小说里的那些俏皮话。我大学实习时,有一次和同学参加一所中学的晚会,主持人在台上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跌了眼镜。她在台下学生欢迎的掌声过后说:“你们的掌声极不合理,我还没开始说话你们就鼓掌,这让我有一种收了钱却交不出货的惶恐。”原原本本方鸿渐的俏皮话从这主持人嘴里说出来却让我别扭极了,不过后来一想也颇为释然,甚至还有点惺惺相惜——这主持人定是和我一样,也是个《围城》迷。
杨绛说她是《围城》的第一个读者,而且也如钱钟书“锱铢积累”写作般“锱铢积累”读完的。钱钟书每写完一段稿子都会让夫人看,并急切地想瞧她的反应。然后两人通常都是相对大笑——也不说笑什么,只是心照不宣。这实在是一种极快乐的劳动——写作也是劳动吧——杨绛的笑声也使《围城》越来越有趣了。
“红海早过了,穿在印度洋面开驶着,但太阳依然不饶人地早起早落……”钱钟书用华丽的开篇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我略显浮躁额心,并鼓动我、催促我静下心来,慢慢走进方鸿渐的世界,去体会他在围城内外的生活。
开头是太平洋上的颠簸的法国邮船上,嘈杂的各国人等,为着各不相同的目的,相遇了。夕阳永远在船尾紧紧地跟着,即使要马上被迫沉入海底,依旧用酡红的光线紧紧盯着这一群虚有其表,浮躁的,平庸的人们。留学生们向前向往的是中国,向后撇下的是光荣或难堪的往日。此时的方鸿渐还没遇到他的唐晓芙,不知深情是何物,正忙着跟鲍小姐调情。
结尾是方鸿渐终于将一腔怒气发泄出来,可是在旋风刮起落叶的街上,只他零落。口袋里没有钱,肚子空空;怒气发泄后,只剩下怅然之感。想到被自己大喊大叫的孙柔嘉落下的眼泪,心里忽地很软弱,想可怜她,可是一想到自己受的委屈,也是眼泪直转圈儿。回到家,饥饿感挡不住沉沉的疲倦,直接上床睡觉。这一架吵得天翻地覆,可是因为足够绝望,所以可以都不管了。
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旅途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四大阶段。他的人生冒险源于在每一个阶段都为自己围一个城堡,常常是站在城外时想进城,可是置身城里时又想出去——不断地追求和随之而来对追求到的成功的的不满足和厌烦。这种人生的困境,是由方鸿渐性格中内在的矛盾性和软弱性所决定的。
方鸿渐并不缺少智慧,却懒于学习,他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又摆脱不了世间俗人的“面子”情结,最后不得不去弄了张假文凭回来蒙骗家人,即使他后来后悔了,但他日后仍然要为自己的混沌买单,用假学历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围上了第一座城。
在爱情和婚姻上,他更是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他对知识女性颇有吸引力,但一进入感情圈就糊涂。无论是放荡不羁的鲍小姐,表里不一的苏文纨还是自然美丽的唐晓芙,方鸿渐都迷失过,最终,糊里糊涂与孙柔嘉结婚,两人却又没完没了地吵架。没有结婚时想结婚,结了婚后又想离婚。他性格的矛盾和懦弱使自己成了爱情的怯弱者、畏缩者和婚姻的失败者,同时也给他的感情世界围上了一座城。
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构成了他们人生的围城。
与方鸿渐们不同的,是以苏文纨,曹元朗为代表的另一类留学生。他们精于世故,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他们会挖空心思讨好对自己有用的人。他们以小市侩的做法赢得了一时富贵,却同样将自己陷入金钱与权力的围城中,最终失去应有的尊严。
他们说婚姻是一座城,人们自愿地将全身心交付于它,因此每当受伤,也是全身伤痕累累。可这座城,外面的人想进入,里面的人大部分也都在琢磨着如何逃离。这个问题实在是超乎我的认知之外,毕竟没有这个经验。依我看来,方鸿渐在这座城里过得也是挺滋润的。尽管夫妻有争吵,最后几乎于绝望,可是可以想见,第二天或是再过几天,妻子一定会回家。方鸿渐自己也说,婚姻的好处在于有个人可以发牢骚甚至生气。
我对婚姻无感,只是好奇他如何在心里在平衡往日倾慕的唐晓芙和现在的妻子。这个问题放在什么时候都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像对唐晓芙的一番情感。有几个自己,仿佛是路毙的,不去收拾,让他们烂掉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对于曾经热烈付出过的情感,他选择珍重地放在回忆里,也许偶然会想起,还会对当日的自己赞赏一番,为着一份真心。可是,这份敬意却再不沾染人间烟火,与忙碌的生活重重隔离开。
我最喜欢琢磨的是赵辛楣和方鸿渐之间的友谊。从最开始赵辛楣误会方鸿渐是情敌,处处针对,到最后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一路友谊地久天长。原来男人间也会计较情谊的深浅和真假。朋友之间相互协助是应该,互相牵念是情义。可是一到结婚后,朋友之间自动远离。按书里的话叫,不是结了婚就众叛亲离,而是结婚的人主动叛众离亲。突然之间的生分连说话都要顾忌几分,这也是太可悲了。
——我还真是喜欢这种欲罢不能,就像被搔到了痒处。
这欲罢不能中还包含了我写出读《围城》感受的欲望。我当然不敢评论这部巨著,我只是想写出我在读到某段文字或进入某个情境时的感想,若这时恰巧又有谁和我有着相同的感想,那就再好不过了。关于人的情情性性,换个时代,也大致相同。读一本小说,我的乐趣也就在此了。
最近好像挺喜欢写序的,而且通常别人都是先写完文章小说或出了集子后才来写序的,而我总是还没开始写正文就忙着写序了。不过我又老是觉得有些感受不宜写入正文可又不吐不快而且还非得先说了不可——于是又有了这篇序言。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围城”。各色人物不断纠结于自己亲手制造的围城中,上演了一幕幕或是悲伤,或是尴尬,或是可笑的人生独幕剧。曲终人散,只留下满地时光碎片,等待后人捡拾寻味。
《围城》,围的不是“城”,是悲剧。《围城》,围的不是人,是时代。
以前曾读过一次《围城》,但觉得索然无味,读了不到一半就放弃了,然而现在的我却的确开始钟情于它,反复读了好几遍。
在读的过程中,很多次面对“围城”这两个字时,想用两个更明快的词进行诠释,偶尔看到孙琮先生曾通过联系钱钟书先生的一生的遭遇用“困境”二字作“围城”的解释。我仔细品味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当你进入围城之后,你就似乎陷入了困境,一切完全不在你的意识支配之中。
《围城》写的是一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洋回国的男女学生,在婚恋的围城里冲进去又逃出来,逃出来又冲进去。但是,他们在复杂的婚恋角逐中,却又陷入了命运浮沉的人生的围城中,不得不在生活职业的角逐中勾心斗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大围城”的禁锢中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慑人心魄的心灵的角逐。从而更深地陷入了“灵魂跌宕”的精神的围城。这重重叠叠的围城编织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现实。
这些男女学生中最为典型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应是男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并不高大也不渺小的普通的读书人。他不同于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要么善良要么丑恶,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学校度过的,由于涉世未深,他的性格中又有正直的乃至天真的一面。他对李梅亭的嫌恶,对韩学愈的怀疑,他和赵辛楣在谈话中显露出来的真知灼见,都表现出他正直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他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也萌发出他性格中虚假的一面,面对别人对自己这个假博士的吹捧,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些”。他对待鲍小姐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的交情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的生长”。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对爱情又采取非常认真的态度。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鸿渐的性格中很自然的有知识分子常有的那种清高和孤傲,但也有自卑懦弱的一面。在和孙柔嘉闹矛盾后,知道李妈已打电话去叫柔嘉的姑姑来,便决定离家。柔嘉见丈夫这样退却,嘶声说:“你是个coward(胆小鬼)。”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矛盾的人也尝透了处于围城状态的滋味:不断地追求走出生活的空虚,追求变为现实之后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又出现了新的更大的空虚。他因为未婚妻的死而从包办婚姻中逃出来被送往欧洲留学。但他却荒废了学业,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从爱尔兰人手上弄了个假文凭回国,之后他陷入了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围城中。在这座围城中挣扎的他最终选择了平实的婚姻和事业,然而最终又再次陷入困境,这次他未能逃出来,变得一无所有。
看完之后,轻轻地把书合上一个人坐在偌大的静寂的图书馆里深思。其实这座围城和围城中的人们的心态,不只属于方鸿渐和他的同时代的人,它属于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现在的我们。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奋斗,渴望进一所重点中学,渴望考上名牌大学,渴望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每一次进入所期待的目标时,又仿佛陷入了新的困境,充满空虚,又向更高挑战,希望逃出过去的一切。周而复始我们筋疲力尽。但我在看完《围城》之后告诫自己决不能像方鸿渐那样被困在围城之中,应该像更多的一生不断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人一样,尽管城墙上满是荆棘,也决不退缩,正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虽也奔波于一个个围城内外,但最终恪守自己的信念,寻找到一个朴实的归宿。
无可否认,《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钱钟书精心塑造的贯穿全书的唯一人物,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并体现了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思考。如果说“围城世界”是对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困境的艺术概括,那么方鸿渐这个“围城人”就是这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是那些处于人生困境中现代人的典型。
在钱钟书的笔下,“围城世界”寓意深刻。用他自己的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而方鸿渐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沧桑之后,也切身感受到“人生万事”都是“围城”。方鸿渐不是英雄也不是恶人,只是极其平凡的知识分子。他生性软弱和顺,不乏事后的聪明,却耽于想象和言谈,缺乏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在各个转折关头,他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他心目中始终未泯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对理想的梦寻,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节节败退,生存的空间愈缩愈小,以致陷入死一般的绝境。
纵观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难发现,他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婚姻这四大阶段,也就是世所公认的人生四大价值或四大内容。同时这也正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如何让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现代人逐步走向失落、变异、抽空、贬值,以至于彻底破灭的根基。方鸿渐的人生追求以全部的失败和完全的幻灭而告终。
其次,他是清醒的,他能看清社会的恶习,虽然他从没有正面批评过某种社会或文化弊端,却常常在他的日常言行中不经意间喷射出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的嘲讽。例如,当他从国外回到家乡应邀为一所学校的学生做演讲时,匆忙中忘了带。
演讲稿。
只得信口开河说什么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无过于鸦片与梅毒在一片笑中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说明方鸿渐虽然是一个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点玩世不恭但并不迂腐因为一个迂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把梅毒和鸦片作为演讲课题的这说明他对现实有尖锐的批判能力。又如对文凭他也大加贬斥:“这一纸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些均可说明他是清醒的。
另一方面,方鸿渐又是怯懦无能的,虽然他对环境有格外敏感的角触,但缺乏挑战环境的勇气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鸿渐的怯懦使他在小说中每到一个新的“围城”经历一段人事后,总是以“失败者”的身份逃出。赵辛楣评价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可谓一针见血。在婚后,从他逃避家庭矛盾的事上也能看出端倪,但他的这种劣根性却难以根除。请看他和孙柔嘉彻底闹腾时的怯懦表现:“柔嘉只听他‘哎哟’叫痛,瞧梳子打处立刻隐隐的红肿,倒自悔过分,又怕起来,准备他还手。李妈忙在两人间拦住。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满脸死灰,两眼发红,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的你家里知道不够,还要闹的邻居都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要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
正如苏文纨所说: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地。你看,即使他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也没能激起他直面人生的勇气,他宁肯自认失败,也不敢面对现实,可见他是多么的怯懦。而孙柔嘉此时也彻底的失望了,可见他们的婚姻已走到了“围城”的边缘。同时,方鸿渐也算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追求纯真的爱情,看不惯庸俗的事物,没有矫揉造作,不会欺世盗名,就莱克登大学的事来说,他羞于别人提起此事,并把此事作为一生的耻辱,没有凭假文凭到处招摇撞骗,说明他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他有着自己的骄傲,正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骄傲,所以他从不拍马屁,于是他处世也相当失败,和同事的关系落得很僵,不过,这正是他和赵辛楣、李梅亭等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虚伪、不卑鄙。在他身上,有对封建文化和秩序的绝望,也有古老社会和传统精神的影响;有20世纪文明的熏陶,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有些善良、正直的品性,但病态腐朽的社会也造就了他的迂腐、软弱。他总是在找精神依附,可每每找到新归宿,又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旧束缚。
性格造就人生。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必然使他成为矛盾的统一体,解志熙曾在一篇论文中,认为“他的性格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发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他心地善良,而且不乏聪明才智,但惟独缺乏那些对人生来说最根本性的东西。”方鸿渐聪明、善良、怯懦,但也正是这些性格使他走向失败、失落和幻灭的路之后而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消极和颓败情绪,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他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不但不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作者在书中也曾暗示现代文明的弊病对人的健全人生及人性的剥夺与摧残,以至于使人迷惘在“围城”之中到了无路可走的困境:“鸿渐喻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了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方鸿渐一次次延宕人生后,心情越来越颓废,精神也越来越萎缩,直至完全失去了自我。正如《围城》故事结尾时描写他在人生冒险全部失败、精神崩溃之后,沉睡在床上时的情形,“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面对复杂矛盾而又非理性可以把握的现代社会,方鸿渐这个现代人有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绝望感、失望感和荒谬感。”孤独感表现为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孤独与隔阂。
方鸿渐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孤独是在他和唐晓芙决绝之后。痛定之后,他发现人与人根本无法在精神上沟通,“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而小说中所描述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正是他心灵孤独与隔阂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孤独是现代人的必然命运。方鸿渐的个人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一次次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试图进入社会,寻求依托,但每次都发现得来的只是束缚,受到的只是排斥,直到不容于家庭和妻子,最后成了一个在生活上、精神上都无家可归的孤独者、流浪汉。“任何人对文化的选择,首先都要受制于文化对他自身的限制。”复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方鸿渐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征。
方鸿渐生活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鸿渐留学西洋,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他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化为泡影。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划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方鸿渐生活的外部环境、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中,更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在这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下,方鸿渐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直而又脆弱。
当著名导演黄蜀芹计划将《围城》搬上电视屏幕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围城》电视剧的片头词中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正是小说命名“围城”的深刻寓意。这里的关键是“人生的愿望”五个字。其实,不止婚姻如此,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因此,方鸿渐后来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更是极好的说明:归国的轮船是“围城”,上海的孤岛是“围城”,内地的三闾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其实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象征性结构道出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即: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冲进冲出永无了局。无论冲进还是逃出,都不过是盲目的冲撞,谁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意愿,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梦”,充满着失望感和被拨弄感。彭斐先生说:“方鸿渐这个人,原是个太平凡的性格,从头至尾,毫无特出显著之处,好未见好,可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坏处来,看来看去,只是无用无能,既可怜却又不足惜,……是个地道的‘烂好人’……却有那一份小聪明和诡辩式的口才。”
夏志清先生也说:“他是一个聪明善良的人……亦是一个毫无勇气的懦夫。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还不能在坏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他的怯懦性质一直贯穿全书。”
最终,方鸿渐彻底成了一个孤独无用的人,而他的悲观绝望和孤独多余感,也就深深地打上了20世纪现代文明和现代思潮的烙印,他也随之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的代表。而方鸿渐的形象也因此表现出其特异之处———对中国文学表现国民性主题的超越,对人类基本生存状况和人类基本根性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普遍走向。
《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不过她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这里额外吐槽一下,其实个人觉得苏文纨就是觉得看方鸿渐比赵辛楣顺眼,也可以理解为在苏文纨眼里方鸿渐长得帅一点,人有时候就这么怪,众人之中就看某人顺眼,看某人不顺眼,没有理由。)。
再说唐晓芙,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称为“时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笔墨最少的一位,就现实而言,理想化的东西不会存在,所以作者无法多加笔墨,因为越加越假。就本人个人观点,唐晓芙事实上是方鸿渐唯一爱上的女人,这个也待会再评。唐晓芙是什么类型呢,换做今天的说法,就是有点倾城,有点倾国,却不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尽管唐晓芙的父母说自己女儿是交际明星,但估计唐晓芙本人很纯,因为她说过一句很牛的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唐晓芙既然能说出这句话,说明她自己应该没有过去,所以才说这么有底气的一句话。她所谓的交际明星,就是不断地去结识朋友,估计男性居多,但她只是一般来往,从中找那个自己要找的人,终于,她发现了方鸿渐,可惜最后却无疾而终。个中原因,待会再说。
最后登场的是孙柔嘉,那个最后成为方鸿渐妻子的人。相对于前面两位,孙柔嘉就显得有点失色,没有那么显赫的背景,不倾城,不倾国,也不那么明媚,她本是三个当中综合得分最低的,却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当然,得到方鸿渐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孙柔嘉从平庸到一开始根本没有进入到方鸿渐的眼帘,到最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本来算是功成圆满,可是小说最后却是双方的争执与离开结束。
现在回过头来细说一下三位,先说方鸿渐遇到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很早就说“自己和苏文纨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走不到一起”,其实就是说只可以做朋友,没办法做恋人。说白了,就是没感觉。这让我想到一句爱情经典语:如果恋人分手后还能做朋友,要么是当初大家都只是玩玩而已,要么有人在默默忍受,还有你常听到的一句话sheisjustnotthatintoyou,这种,其实就是没感觉。至于方鸿渐为什么会没感觉呢,这个爱情问题是否需要理由呢?对于当事人来说,没感觉不需要理由,对于旁观者来说,还是要分析一下子的。个人认为,方鸿渐对苏文纨没感觉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苏文纨不是方鸿渐喜欢的类型,苏文纨是那种没办法给男人小鸟依人的感觉,虽然苏也在方鸿渐面前装过可爱,可是在方看来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二,苏文纨太优秀,让方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卑和不安;三,苏文纨性格太强势,这对于传统观念很强的方鸿渐以及他的家人来说是非常受不了的,在《围城》后面说孙柔嘉来到方家的时候,其父母特别是妯娌就特别看不惯孙的大小姐作风,要知道,孙柔嘉可是三位女主角中对方鸿渐够百依百顺的了,这样的尚且看不惯,那苏文纨更是为方家上下所不容了。所以,综上所述,苏文纨这样的贵族名校大小姐就被pk掉了。
再说第二位,唐晓芙同学,唐晓芙对于方鸿渐来说,可谓是一见钟情,用现在的话说,方鸿渐脑子里有一个对梦中情人描述的列表,当他看到唐晓芙的时候,就发现那张列表写的人就是唐晓芙,所以,方鸿渐可以说一来就爱上了唐晓芙。可是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爱是爱,并不代表可以走到一起,方鸿渐最终和唐晓芙分手告终,何故呢?一般人都看出至少有两点:一,方鸿渐太过于软弱,方鸿渐一个软弱的男人,遇到唐晓芙合得来还是因为他年长唐晓芙很多,不然一样的被强势,另外,唐晓芙还有个超级强势的姐姐苏文纨,方鸿渐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其次,方鸿渐其实内心被唐晓芙的那句。
名言。
戳中了痛点,自认为自己这样老牛吃嫩草的行为有点不妥,更何况自己还有过一段风流史,更觉得脸上无光,之前苏文纨没有把这事告诉唐晓芙自己还可以瞒天过海,现在总不至于掩耳盗铃吧,所以还是算了。除了这两点理由我觉得还有更实际的东西,对方鸿渐来讲,唐晓芙这样一个活泼的少女,当真正到了婚姻的柴米油盐,真的还能像恋爱时打打网球那样吗,而对于唐晓芙来说,方鸿渐这么一个谈吐机智的大叔,却不善在职场发展,那拿什么来保证衣食无忧呢。
最后到了孙柔嘉时间,其实我个人不喜欢孙柔嘉,所以每次说到孙都有点不想多写,不过还是得把方鸿渐对孙的感觉写清楚,不然对不起读者的支持了。为什么方鸿渐会选择孙柔嘉?主要就在对方鸿渐的态度上,孙对方鸿渐是最好的,最上心的,大有愿意为对方付出以及想尽办法讨方的欢心,这到让我想到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有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强者觉得不屑结果反而没做好,而弱者一来就觉得自己弱,努力了反而做成了。上面两位大小姐,虽说都爱过方鸿渐,不过她们心里面始终有一个观念,追求姑奶奶的人多了去了。想想苏文纨,光是在小说出现的就有赵辛楣这样的牛人,唐晓芙也是一群男人追,到了孙柔嘉,只剩下一个陆子潇这种猥琐男喜欢她,所以她可以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方鸿渐,这就是孙柔嘉获得胜利的原因,她的手段以及态度,非常适合方鸿渐这样软弱而骨子里又十分传统的小生,所以她胜利了,不过好景不长啊,方鸿渐回到上海的落魄使得孙柔嘉也受不了了,想来也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孙柔嘉也是女人,于是对方鸿渐的不满日益明显,两人的矛盾在孙柔嘉的姑妈的撺掇下爆发,最后孙柔嘉离家去了姑妈家,方鸿渐也计划离开上海去重庆,小说结束。
小说结束,不过读者多会有两问,一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的未来如何,二是方鸿渐的人生如果可以重来,应该选择谁。
对于方鸿渐的婚姻的未来,其实钱钟书先生故意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情况,任由读者去猜想,我个人认为方鸿渐不会因此就跟孙柔嘉分手,还是就这样过,虽然作品上面写到孙柔嘉被姑妈接回家了,方鸿渐又想去重庆工作,但是不要忘了细节,一是方鸿渐离家而去的时候仍然想回去道歉好了,而且孙柔嘉回姑妈家的时候还在安排方鸿渐第二天的早饭,所以两人分手到不至于,只是不幸福罢了。再说了,旧时的人,对婚姻还是有几分尊重,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说离就离。
第二个问题是方鸿渐应该选谁,在我看来,应该选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傻,以为找孙柔嘉自己就能够保住形象和颜面了,实在是可笑,自己没本事,迟早会被妻子骂没用,要敢面对现实,还不如一来就选择苏小姐,一样地在妻子面前没多大面子,但是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要高很多,何乐而不为。也许有人觉得这番说法过于现实,但是本来方鸿渐也不爱孙柔嘉啊,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选苏文纨。这时候又有人说,那唐晓芙呢,两人这么要好,写信都是一堆一堆的,克服一下不还有真爱么,我只能用一句歌词来说,“印象中爱情好像顶不住那时间”,婚姻跟爱情还是有很多不同,不懂的人自己去成长。
末了,想再说一下围城理论,我觉得无论做事什么,无论你在城中或是城外,尽量做好眼前就是了,人生本来如白驹过隙,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无法回去的属于你自己的唯一经历,且行且珍惜。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八
围城讲述的是留学归来拿着伪学历的洋博士方鸿渐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社会、爱情、婚姻等多个领域的社会现状,作者也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了其中的内涵,大多充斥着虚伪、阴暗、爱慕虚荣等词汇,就如同作者说的一句话“婚姻就像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读了这本书,让我非常震撼,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治愈心灵的书籍,让我们年轻人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理想,而在追求这些之前,应该摒弃那些虚伪的东西,返璞归真,取得真经。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九
围城是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中篇小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读了这本书,让我感悟很深刻,尤其是对于教育和中国社会的观念问题的思考,很有想法,文学大师的作品里,简短的文字里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反讽的手法让我拍案叫绝。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
赏析:这句话将老年人谈恋爱的心境和情态描写的恰到好处,意思是老头子身处黄昏一样的年纪,一旦遭遇了爱情,就毫无顾忌了,全身心的投入,就像老房子着火一般没法施救。
2、跟韩学愈说话仿佛看慢动作电影,你想不到简捷的一句话需要那么多筹备,动员那么复杂的身体机构。时间都给他的话胶着,只好拖泥带水地慢走。
3、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
赏析:这句话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钱钟书先生用狗的一些愚蠢的行为来类比人类的行为,言辞简单却非常深刻,这就是大师的文字功底。
4、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
赏析:对于女孩子初恋的心境,我们有可能难以把握,但通过钱钟书的围城,让我懂得了很多,初恋不一定非常的甜美,但一定是兴奋和刺激的,这需要经验。
5、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不要它,它偏会来;请它,哄它,千方百计地勾引它,它便躲得连影子也不见。
赏析:作者用简短的语言描绘了关于睡眠的特性和思考,正如我们经常经历过的一样,睡眠质量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很差,而睡眠这种东西并不能按照我们的意识来控制。
6、鸡鸭多的地方粪多,女人多的地方话多。
赏析:简短的十几个字,读起来却这么幽默诙谐,作者的写作手法就是这么的辛辣,入木三分,却又似乎不着痕迹。
7、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偷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你闻的时候,觉得非吃不可,真到嘴也不过尔尔。
赏析:我对这段话的感悟很深刻,因为在社会的圈子里,就有一些咋感情、生活、工作上都存在这种感觉和想法的人,就好比古代人的俗语“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一样的思维。
8、撒谎往往是高兴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畅适,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有还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赏析:等我们长大了,才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很多人的实际状况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是经不起考验的,谎言往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境,或者是一时的畅快罢了。而更多人是为了理想在撒谎,他们拥有理想,也觉得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将即将实现的理想当做现状说出了口,后来才发现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好段及感悟赏析:
1、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效,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学医而信教,那等于说:假如我不能教病人好好的活,至少我还能教他好好的死,反正他请我不会错,这仿佛药房掌柜带开棺材的铺子,太便宜了!
感悟:这段话读起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简化一点就是说,人们治不好病,就寄托与精神上,虽然人必须要死,但精神起码是站着的。用医生、病人、牧师、宗教、医院等职业和场所来揭示这个现象,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感觉挺讽刺的,让我们读起来也觉得非常有趣味。同样是文字,换个写作方式,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2、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感悟:这个社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而作者是希望通过这个吃葡萄的方式和思维的不同来解答关于苦与甜、希望和记忆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我更加欣赏第二种人,因为他们是先苦后甜的哪一类人,这样的人一般有未来,他们可以舍弃短暂的快乐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我比较赞同!文字很朴实,但道理却很宏大,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思考。
围城讲述的是留学归来拿着伪学历的洋博士方鸿渐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社会、爱情、婚姻等多个领域的社会现状,作者也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了其中的内涵,大多充斥着虚伪、阴暗、爱慕虚荣等词汇,就如同作者说的一句话“婚姻就像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读了这本书,让我非常震撼,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治愈心灵的书籍,让我们年轻人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理想,而在追求这些之前,应该摒弃那些虚伪的东西,返璞归真,取得真经。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
钱钟书先生是我喜欢的一位文学大师,他用文字在《围城》里写出了你和我。《围城》里飘散出来的一句话,我想就是: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和方鸿渐差不多,我们都被世俗所禁锢,像方鸿渐一样,我们机械地拿到我们的毕业证书,拿到文凭。从我们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恶语相加开始,社会就慢慢地对我们揭露开它最原始的恶毒。
我们没有使他人艳羡的才华,我们也终究不是佼佼者,就如方鸿渐一样的生活,蚍蜉一样活着。也许我们有追求,有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我们离第一又有着不短的距离,始终算不上一个成功者。而我们还是要活,也许有些人还要计算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我们以后也许会成为人间的一粒尘埃,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员。但现在我们不是,因为我们还心存着幻想,就算你我面对这一整个世界,还是显得那么平庸,我们的水准和我们想要向命运索要的生活相比显得羸弱,我们还是执着地活着。喜欢《围城》,是因为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语说尽的感情在书中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共鸣。
文档为doc格式。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一
第一次读《围城》这本书,花了不少时间读完。当然书名却早就听说过,看了书之后和自己之前以为的书的内容所差甚远。原以为想婚姻,恋爱本像围城的样经典的话会在全书反复提起,不想却不是这样。不过全书也无不透露着“围城”这一信息。读书的时候倘若不看其他书友的评论我还真不一定就能读出书中人物的话中话来,所以从对话中倒是“学习”了不少。
读完此书,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评价如此之高,看了几条书友的总结评论,无一例外的大加赞赏,然鹅并没有说出书好在哪里,有人举出一两例作者用词用句特别考究之处,但并没有让当下的我觉得十分惊艳。不过看评论好多人看了不止一遍,想或许这本书放一放再去看,我或许能体会到评论中的`感觉。
读书时,喜欢去把自己和书中的人物对比,遇到他们身上表现不好的地方赶快回想自己过往是否有过类似不当之举;看到其中的人物(孙、赵)心细为家人朋友之事操劳退让之时,也会思考自己如何学习一下。
文档为doc格式。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二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哲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牢牢的刻在了心里。妙言妙语如珍珠般美好。
说来遗憾,现在才拜读大师的经典著作,有点为时已晚,但也觉得好书从来不怕被晚看。没读以前,对《围城》一点了解都没有,根本无暇顾及内容讲什么,唯有一种理所当然,这种理所当然就是经典自有经典的价值,发不发现,它的价值都在那里。
三百六十六页的纸张,被我翻了四个晚上,每晚看一百页,一点点,一句句,读一读,品一品,虽也没有醍醐灌顶的彻悟,但也不乏妙语连珠的精辟。
佩服于作者信手拈来的博闻强识,赞叹于作者起转承合的横溢才华,羡慕于作者运用自如的八斗高才。与一本好书邂逅,与一种哲思相遇,与一段他人的人生重逢,与一场伤感喟叹的经历擦肩……文字连着书里的悲欢离合和作者的思想花火带我们在各色各样的世界和人生里徜徉。
说起《围城》的内容,也很简单,就讲民国时期留洋归来的方鸿渐少爷在国内暗恋失败后去乡下教书,过程中认识了同事孙小姐并结为连理后夫妻却在婚姻里不如意的故事。
但正是这种大多数人都走一遭的路,钱钟书却在这普通的历程里这里提炼出人生哲理。书的最后一点是杨绛先生对书里人物的一点背景介绍和对钱钟书的生平的一点介绍,写的很可爱很甜。了解一部作品就忍不住了解作家,这是一种情感需求惯性,当我看到书中人物多多少少与作者的人生联系的时候,好激动好开心,仿佛自己的人生也跟它们有了交集似的。
我记得有本书里说他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学术的极致。特别喜欢这个带着哲理性的标题《围城》,精辟有精妙的词语,可以是象征,可以是比喻,可以是拟人,也可以是双关,无论怎么解读,都有意思。
他在书里用精巧犀利、洞察世事的机智描写中,融入层层缕缕的人生哲理,让你欲罢不能,让你点头称是,让你共鸣地五体投地。
在《中国现代经典文学赏读》中,说道,《围城》为人称道的艺术手法之一便是对反讽的高超运用。钱锺书极为擅长从抓住人物的言语谈话入手进而发展到对人物深层认知结构的阐发。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包括方鸿渐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社会的人情世态。
配合这样的赏读品读《围城》的滋味儿真的是美妙绝伦。《围城》所揭示的爱情问题、婚姻问题、事业问题,乃至人生万事的“围城”现象都透漏着社会上的现象。
解读里还说,鸿渐的名字,从《易经》里解读出来,像一只四处漂泊,无落脚的孤雁。我忽然就感到一种难过,为方鸿渐的逐渐落魄难过,也为对婚姻的了解带来的失望而难过,更为一种挣脱不开逃离不掉的多舛命运而难过。
连自己的婚姻事业都不如意,那么再多微小的如意也填补不了漏气萎靡的命运,就觉得这是很大很大的不幸和悲伤啊。
如果从一开始就贫穷,不知世上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好物,那也便是能把满足的活着,倘若见识过甚至拥有过那些好物,而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一点一点从自己命里溜走,这种痛苦比一无所有的前者还要深刻和难捱吧。
方鸿渐自己就是没什么真才实学,倒是挑三拣四,爱情和事业中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坚持,稀里糊涂地结了婚,然后在争吵中心累和不知所措。
解读里也这样提到:他也对生存的感受极其深刻,因此,钱锺书借助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写出了人类存在的孤独和世界的荒诞性。
所以,尽管人类是群居的高等动物,但对于孤独,真的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人不经历孤独,正如没有人不经历痛苦一样,但孤独和痛苦的滋味儿是所有人不愿意经历的,因为不仅仅是不好受,更是一道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你无法停止不去做这道题。
解读里提到的这一段话很令人深思,说,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婚姻看似经过了自由选择却依然脱不了盲目和失望。在方鸿渐这里选择已然丧失了权利的意味,无论如何人生的幸福与乐趣似乎与进取无关,人生或者生命本质上只是一座虚化的围城。在小说的结尾,方鸿渐慢慢沉入了生活的底层,迷失了自我而又陷入了心灰意懒的绝望当中。在各处无法寻获安慰之后,他最终没了感觉也没了希望,只希望有个可以回去睡觉的地方。
那么,我发现,任何一一个时代都有其悲剧性,我们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时代的共运下还承受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我太难了。我好想替方鸿渐说出这四个字,告诉他,你看,其实大家都一样,各有各的难处,人活着,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着接二连三的问题。
仔细想想,是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轨迹啊,人生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到头来,还是发现,真理哲理道理都懂,但做到做不到又是另一回事。
可人活着,希望还得自己给,气还得自己打,油还得自己加,虽然辛苦,但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啊。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三
“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
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短短几行字就能让人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描写透彻,不得不说这是作者高深的写作水平,而我身在重点高中,在未来的几年里也一定要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在语文在门富有文学魅力的学科上猛下工夫。
在《围城》一书中不仅有鲜明的人物描写,还有各种调侃与讽刺,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作者在调侃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时,说她是“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列陈;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写出了鲍小姐的行为放荡,惹得“那些男学生满腔邪火,伤害及中国国体”。
讽刺的对象相当广泛,无所不包,集中、概括、典型的对知识阶层进行强烈的讽刺。
另外,作者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挑开蒙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温文尔雅的面纱,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讽刺对象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就很有讽刺意味。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却偏要撒谎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途中,他因为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却不愿意给一些仁丹于身体不适的孙柔嘉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不给药,又显得过于小气。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记得前些天已打开一瓶鱼肝油丸。虽然鱼肝油丸比仁丹贵,但已开封的药“好像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于是拿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呕吐。李梅亭这种吝啬鬼式的怪诞心理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吝啬心理活动中暴露出来,给人们以厌恶之感,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层层撕下来。这样的讽刺,不同于疾言厉色的抨击,而是通过客观地揭示真想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可谓于平淡中寓谐趣,至拙而又至妙,不失讽刺意味。
在《围城》中这种精彩而又带有讽刺意义的片段不胜枚举,比比皆是,甚至有时看得我会会心一笑,感叹作者用巧妙的笔法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围城》是一部读来回味无穷的书。读《围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惊喜,体会到妙趣横生的比喻,更能咀嚼蕴含深意的象征。它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才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
其实,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四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讲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与苏文纨和唐晓芙发生情感纠葛后再赶赴内地三闾大学当副教授,然后与孙柔嘉结婚、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的故事。
有人说,《围城》写的就是婚姻似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也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在我看来,里面的围城不止一个,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大围城套小围城,小围城里再套围城,人生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围城组成。
譬如方鸿渐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封建迂腐的繁文缛节,正是方鸿渐一直想要逃出来的一个围城;再譬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期间所看见教授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更是一座布满机关的围城,幸而最后方鸿渐冲了出来。但是,突破围城的同时,他又步入了另一个围城——与孙柔嘉结婚。他就这样无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法得到解脱。
《围城》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人都遇到过许多围城并深陷其中,想要逃脱,却误打误撞地进了另一个围城,既不甘于困在围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郁郁寡欢,哀叹人生,悔恨当初。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许多琐碎的事,而这些却常常弄得人焦头烂额。可这就是生活。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现实却是,诗和远方只是理想化生活里的,大多数人的生活里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罢了。
无论生活有多糟糕,无论命运待我们多不公平,我们都应好好过日子,才不枉此生。曾经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的一生就这么长,总不能因为怕会死,就不活了吧。”同样的,人的一生就这一次,总不能因为过得不好就不过了吧?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在其中煎熬,还不如静静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围城,那我们就知足长乐,好好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再为所错过和失去的东西而懊悔,而应努力做到在往后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五
曾经我朋友跟我说,她在高中的时候,她母亲不让她读《围城》,因为读了以后,会让人不想结婚。我当时还笑笑,现在真的笑不出来了。确实读完后,会让人对婚姻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而且《围城》也特别的真实,里面刻画的人物,在现实中还能再找到原型,包括赵辛楣对同学会的理解,方鸿渐家里妯娌之间的冷嘲热讽等等,一切都真实地存在着。
说一下我对方鸿渐这个人的认识,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带着封建社会家族特有的软弱。他想摆脱父亲的控制,却又不能。他不喜欢苏文纨,但是却不直接的拒绝,而是拖拖拖。也不直接表达对一个人的喜欢,对唐晓芙,有好感也不直接说,直到离开。对孙柔嘉的.喜欢是被逼出来的,否则,他是不会承认的。孙柔嘉和方鸿渐的婚姻生活,是既幸福又不幸的,孙柔嘉无法理解方家的传统规矩,方鸿渐不能忍受孙柔嘉的伯母。最后的结局,有些开放,又令人思考,像一个分岔路口,只要方鸿渐当时没有离家,上去好好跟孙柔嘉说,或许结局就不是这样。最后感想:婚姻不要凑合。
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他的围城,我也会成为她的围城?读到方鸿渐听到孙柔嘉姑母背着他讲一些话时,意识到接下来的吵闹刺耳,我实在熬不过去,深深睡了下去直到第二天晚上才继续故事,却没想到钱先生将故事戛然而止,容我试想,故事的后来,方鸿渐慢慢被潜意识中的自己逼迫着寻找孙小姐,求得原谅,两人吵吵闹闹,爱意若有若无的度过一生,或是他一心记挂唐小姐,不曾有过的勇气占据了他,白月光貌似也紧握在手中;可故事的故事,还是停在了那个大吵过后的夜晚,杨绛先生说,钱老写围城时是他本痴人的状态,有人说,围城的真义一定要最后沉在唐小姐身上才极好,要我说,如若钱老有一点点他考究学者的样貌,要有多少人像我一般不再偏好方鸿渐更不再偏爱唐小姐,没有这些偏,那故事又如何存在。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六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为什么作者会给这本书命名为《围城》?作者又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主题给读者?围城里的人们又是以何种态度生活着。读了这部作品后才知道,“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婚姻也好,事业也罢,每个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个“牢笼”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地重复并乐此不疲。
爱情是让我们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情感,并为我们留下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它留给我们的或喜或悲,我们都无法逃脱。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在三闾大学就读期间,他认为这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无不让人感到压抑。然而,小说如此,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最让人心痛的是,依靠关系走后门,让原来有能力凭自己实力竞争的人落选。其实,社会只存在相对的公平,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现实很残酷”想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体验。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中,让本性善良却懦弱的方鸿渐不堪忍受。
当他离开学校回家时,面对的又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交织混杂在一起的大围城中,这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本性懦弱的方鸿渐只能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们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进爱情陷阱,又逢事业低谷。整部作品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露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都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七
一直以来,《围城》充满了兴趣,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作罢。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围城》是女性必读“四大名著”之一,这,便是我对《围城》起兴的头子。这个寒假,终于下定决心,细细品完了《围城》。
在《围城》的《序》里,作者写到“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句话不只阐明了作者写这本书的起点是揭示社会,揭示人性,也揭示了《围城》具有一定现实性的内涵。
这本书涉及到的“某一部分社会”是1937年后的社会,书中涉及了侵略、沦陷、逃亡的李诗,这些穿插在文中的社会背景充满了动荡不安的因素,而主人公的社会却一直很平静,二者之间的强烈对比,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这也正是作者的文字精髓,运用文字的灵活与强厚的文字功底。
《围城》开篇出现的一幕幕情景式发生在一艘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vicimtedebragelonne)”号。在《围城》里,首先出现的是苏小姐,里昂大学的博士留学生,长得清秀,说话客气。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方鸿渐,一个假博士上场,与“熟食铺子”鲍小姐在船上上演了几天的风流事。读《围城》第一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方鸿渐的“博士”由来。二是与鲍小姐在西菜馆的故事。方鸿渐为敷衍父亲和岳父,用钱买了个什么德国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由这个学位又衍生出衣锦归国等一系列事件。细读这个部分内容,一方面怒骂方鸿渐无耻,另一方面又感叹留学生的虚伪和大众的无知。而方鸿渐与鲍小姐在西菜馆发生的倒霉事让我捧腹大笑之余,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用字之精准,表达之到位。
《围城》围绕方鸿渐这个主人公穿插了四个女人,并以此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归国的主人公与“熟食铺子”鲍小姐(后来看注释才明白鲍小姐姓氏的由来,因鲍鱼之肆是臭的,因此命为鲍小姐);第二部分写在岳父(婚配女子已死,但仍陈岳父)的银行当个小职员时,与苏小姐和唐小姐之间的事,第三部分则写到五人行至三闾大学任教的事;第四部分写主人公与他的妻子孙小姐之间的事。
《围城》这本书充满了女人,性格鲜明的女人。读到第一部分时,对主人公充满了鄙弃,接下来对主人公无限的无奈,再者替主人公担忧,最后体会到主人公的无力,致命的无力。方鸿渐这个角色,充满了矛盾,无知却有点才华,懦弱却挺善良,没出息却总有人帮,人不怎么样却总有人喜欢。读《围城》,读方鸿渐的故事,品味自己的人生。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唯一喜欢的是唐晓芙,许是作者的厚爱,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很喜欢她说的一句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到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在第三部分,孙小姐就已出现,可是,她的存在感却很微弱。
以至不敢相信最后她竟然成了方鸿渐的妻子。孙小姐是五人行的一员,是位“娇弱的上海小姐”,在经过三闾大学之行后,对方鸿渐有了情愫,后来在三闾大学的经历促成了他们的婚姻。他们的婚姻很令人意外却不得不感叹没有比这更好的安排。
《围城》里最难懂的是苏文纨———苏小姐。在一开始的邮船上,对方鸿渐有了好感却喏喏不前;回到上海后,积极主动却总让方鸿渐心虚不已,略带强制的行为让方鸿渐逃离;后来在香港辛楣的亲戚家与方鸿渐夫妇偶遇,她的尖酸刻薄跃然纸上。说到辛楣,他本姓赵,是苏文纨青梅竹马的玩伴,从小就喜欢苏文纨。他原是做官,又认为教书育人才能更好的造福人们,因此去三闾大学做教授并推荐方鸿渐一同去,后来因被误会又从三闾大学逃走,最后又做了官。让我不解的是,苏文纨在方鸿渐身上的婚姻希望破灭后,她没有选择有钱有势有前途,又长得一表人才的赵辛楣,却与富有才华其貌不凡的曹元朗,曹先生踏进婚姻的殿堂。后来才知,二人婚姻背后有着各种利益的杂合。苏小姐由一名博士留学生变成后来的走单帮贩私货头子,这其中有必然的联系,却道出了矛盾所在,时局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将来。
我觉得《围城》这本书的一个特色是插入了许多异域文字。像方鸿渐到张先生家拜访这一段,张先生是浙江沿海人,在洋行工作了二十几年变得洋里洋气的,说话总是嵌入英文,从此显示自己身份高贵,却只让我读到他的做作与愚蠢。再如,曹显示写的诗糅合了法语。读到这些,虽不甚明了,却在疑惑中加深了对作者的佩服。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八
《围城》我是最近—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的。读完以后,学到了许多课本上闻所未闻的东西。
主人公方鸿渐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是无庸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沉浮,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