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总结的结构和篇章的布局,写出更加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一
散文因其选材自由,题材往往纵观数千年,横亘几万里,然而,不管题材怎么自由,却总有统帅于作品的主题,有贯穿于作品的线索。这线索或表现为物、景,或表现为人的活动,到大都归纳为思想感情的脉络。教师在教学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好散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零散的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中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一般按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安排结构,表达中心的。而抒情散文则一般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作者按照“不知草塘——初知草塘——深知草塘”的思路,沿着一条“不爱草塘——赞美草塘——珍爱草塘”感情线来组织内容。将草塘的美丽、富饶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出自己对草塘和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再如《月光曲》一文,作者文中叙述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到穷兄妹俩的故事,作者就是沿着一条由同情到激动,再到兴奋的感情线索写出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全文的主线就是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要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探索生活的真理,悟到人生的真谛。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二
秋天是个丰收的节令,秋天是福美丽的画卷。画卷中有果园,有稻子,还有那金黄色的树叶。
看啊!果园的生果丰产了有柿子苹果、橘子、梨子,可真是一个水果天堂啊!
农夫伯伯们背着竹筐来到果园,用他们那勤奋的双手把书上的苹果一个个的`摘下来。摘下来的苹果又大又红,好似一个个红红的小脸蛋儿。
橙黄色的橘子在对着农夫伯伯小,好像在说:“快把我摘下来吧,我可甜了。”
秋姑娘带着我来到梯田里。梯田里的稻子成熟了,高高的,黄黄的。一阵轻风吹来,稻子一荡一荡的好似黄色的海浪,还不停的发出“唰唰”的声音。农民伯伯手拿镰刀,背着竹筐来到梯田里。双手一弓一弓的收着稻子。金灿灿的稻子被农民伯伯们收进竹筐。
秋天还有一道奇特的景致,那就是秋叶了。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都会变成黄色,只有大风吹过树上的叶子就会落下,像一只只蝴蝶从树上飞下,在和风的伴奏下舒展精美的舞姿。一片片树叶接连一直的落下,过了一会再回首一看,我情不自禁的惊叹到:“哇!真美,无数的树叶铺在地上,似乎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毛毯,又好像洒满了一地的金子呢!
漂亮的秋天是幅俏丽的画卷,画卷中有果园,有稻子,还有那金黄色的树叶。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三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四
事实,是冷酷无情的,世间的离别数不胜数。离别这是个伤心的字眼。我多想没有离别啊!
这6年来,我们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们一起帮助他,哪位同学有快乐,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欢笑声,我们感动的泪水……酸甜苦辣我们都曾在一起体会过,那么多,那么多,一点一滴,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每位同学的笑脸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珍贵。总之,6年的生活是无限幸福的!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五
散文以其特殊的“美”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幼儿散文具有短小精练、内容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特点。作者的真实情感,优美的意境描写和丰富的想象等与读者进行精神对话,成为了我和孩子们不弃的生活读本。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进行散文的品读,使孩子懂得用心去感受、理解、表现生活中的美,让孩子在美的氛围中成长,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和追求,为今后的高品质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它素有“美文”之称,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美的散文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点点滴滴,犹如我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因而散文成为了我不弃的生活读本,让这些生活读本帮我们演绎丰富多彩的生活。
“学会生活”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四大支柱之一,怎样让幼儿学会生活,我认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品读散文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散文以其特殊的“美”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篇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恣意品尝着生活唯美的一面。在聆听中使幼儿进入宁静深邃的情境,慢慢地平复心绪,丢弃浮躁,养成静谧恬静的性格。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对幼儿一身的高品质生活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利用课堂品读散文,感悟生活。
在课堂中我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孩子懂得用心去感受美、理解真善良美、用眼睛去发现,表现美,让孩子在美的生活氛围中成长。
1.在充分聆听中感受生活的美。
聆听是品散文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为了激发幼儿品散文的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渲染情感基调,品尝散文的唯美。每一篇散文,都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和教育价值。要帮助幼儿顺利地品味幼儿散文,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释。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往往讲解得很多,则易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解释与幼儿的欣赏比例失调,忽略了散文承载的生活信息,因此我们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充分聆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特别是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明快开朗、活泼有趣、宁静舒缓、优美深情……)的感受和把握。例如散文《太阳》,描写了散文的七彩美以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阳光,有了阳光,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体现了散文的生活美。在情感美上,整片作品呈现给幼儿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幼儿带来意境美的享受。
其次突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强化语言句式对生活的描述。语言文学作品在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时,往往突出那些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并且给幼儿一些十分贴切于作品内容的象征性的语言。幼儿认知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形象化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的魅力。幼儿在倾听故事、诗歌的时候,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逐步熟悉这样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而且了解运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如散文《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小虫爬过来……。
树叶落在……蚂蚁爬过来……。
树叶落在……小鱼游过来……。
作品描写了自然界的落叶现象,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这种散文中心句的句式既易于幼儿理解,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根据句式仿编生活中其他情景。
最后是调动肢体语言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教师在讲述或朗诵的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文学作品的讲述和朗诵过程之中。比如讲《三只羊》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羊爬山的时候让幼儿一起用手做爬山的动作。如此重复,直到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2.在动态的情境中理解生活的美。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唯美的生活场景,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理解后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
例如:大班散文《百合花》,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想到了音乐渲染法,把幼儿带入情境;进而我们用图画欣赏法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美。幼儿散文作品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作品形象、情感倾向、艺术语言。其中作品形象可表现为一定的画面,所以我们把散文内容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把优美的散文配上美丽的图画:洁白绽放的百合花,红色的蜻蜓飞来了,暗红色的瓢虫飞来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幼儿更直观感受作品,增强对作品的记忆力,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在教师构筑的动态情境中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理解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3.在表演、仿编中表现生活的美。
在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并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散文中一些鲜明的作品形象,拟人、排比等一些修辞手法,很能激起幼儿表演和仿编的兴趣,幼儿会自然地运用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再现作品,表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幼儿把实景与作品中的东西,通过多项动手动脑的艺术活动表现出来,再现作品内容。如在散文《春姑娘》的教学中,幼儿欣赏理解后,教师扮演春姑娘,有的幼儿把做成的柳条插在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制作了各色鲜花插到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剪下了小燕子送给了春姑娘……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春姑娘制作了漂亮的花环,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进一步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幼儿美的情感。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应更深地体会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利用迁移性原则,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仿照散文的结构,仿编出自己的散文段落,表现作品中的美,从而使幼儿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认识也随之加深。
二、闲暇生活中品味散文,惬意生活。
除了课堂上重视幼儿的散文品读,我还利用一日生活的闲暇时间(如晨间、餐前、午睡前等一些时间段)组织幼儿进行“美文欣赏”活动,让散文真正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读本。
1.在宽松氛围中“赏读”
在实施过程中,起始阶段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较难,让幼儿找出文中好听的词语,幼儿往往感受不到哪些才算是“好听的”,所以经常会不知所措,我也不着急,我主要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想说、愿说,从而感受到说的快乐,慢慢地孩子听得多了有些字词他们就会说了,为了更好地积累,我还让家长帮助孩子记录他们会说的好词、好句,并且鼓励他们经常地读一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在耐心等待中“品思”
在让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应耐心倾听,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在欣赏完美文之后,经常会有几个思维较活跃、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孩子就会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思维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两极分化更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回答我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他们“你说得对、说得好”,而是会对他们说“是这样吗?”,“你说的,老师还没有讲到。”等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并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到最后,教师再肯定那部分孩子,并鼓励他们,满足孩子的需要。
可见,幼儿散文活动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教师要挖掘出散文所蕴含的内在美,并运用各种手段,让幼儿较深的领会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让散文这种生活读本真正地在幼儿的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伴随幼儿在散文美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六
20xx年8月30日,孙仁歌教授在上海《文学报》新批评版发表文章,质疑格致散文的伦理道德问题。
关于散文虚构,格致记得在散文届已经被解决了。
也就是说那已经不是问题。
如果格致声明自己的散文不是虚构,格致感到这有点肤浅、有点可笑、有点非文学。
这是我一个每天进行写作实践的人的想法,而评论家不像我这么大大咧咧的,人家要讲道理,要掰扯。
要弄清楚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格致认为这也有意义,有意思。
这是人家教授、评论家的本分。
我不反对。
再说了,李白有一句话说得好:“写自己的字,让教授说去吧!”
20xx年10月18日,还是上海《文学报》新批评版,又发表桑永海先生的文章,针对孙教授的观点提出了桑氏论点。
——对《置疑格致散文的诚挚性》一文的几点质疑。
桑永海。
一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孙仁歌在《文学报·新批评》第30期(.8.30)发表文章说,格致的《转身》等作品“一定要说那是一种散文就非常牵强了”。
理由是什么呢?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孙氏的观点:“格致散文由于存在虚拟的痕迹(其文中还称之为“虚构”),由此也就存在遮蔽性,而遮蔽的正是散文文体的第一生命特征即诚挚性。
诚挚性不存,还谈何散文?”因此,孙断言:“格致的才华,写小说可能具有更大潜力,但50年内不会恭维格致的散文……任你写得怎么棒,也捧不上名正言顺的散文殿堂”。
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孙氏其文的关键词就是“虚构”两个字。
综观全文,其逻辑推理方式就是明显的三段论: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但格致的散文多有虚构(虚拟),所以她的散文不能称之为散文。
看来,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这个大前提,是孙文立论的根基。
这样,在客观上,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散文是否可以虚构?
乍一听,这似乎是个伪问题,是一个不应当怀疑的问题,或许还是一个总也扯不清楚的问题。
可惜没有深入下去,不了了之;现在,就格致的散文,又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事实上,关于虚构这个问题,在散文创作与阅读领域,许多年来,始终就没有停止过争议。
看来,这已经成为我们回避不了的一个散文症结。
是我们应当认真讨论研究,早晚也要给予回答的。
另外,就这个话题来说,尽管孙氏文章是从格致散文谈起的,依我看,为了集中讨论此问题,也为了论述的方便,以免夹缠不清,我们这里暂且把格致散文的评析放一放,后面再谈,也是可以的。
二
那么,散文到底是否可以虚构?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按传统文学理论的要求,散文是应当真实的,因此在本质上有别于小说和戏剧等非韵文。
散文的真实性,也是人们约定俗成了的看法。
郁达夫说:“原来散文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
所谓“真”,就是真切自然,不矫情、不虚饰。
可见,真实,也是散文的要义之一。
然而,世间事情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产生又是受种种主客观复杂因素制约的。
怎能谁人一声号令,就都向前看齐,且目不斜视的呢?况且,从文学作品的分类来说,不论“三分法”(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还是“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散文这种体裁及其承载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因此散文创作很容易在体裁的选择和笔法的运用上出现交叉的现象。
约言之,所谓“文学散文”(或“艺术散文”)在某些细节上、局部上,或许是无意中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虚构,似可理解,并且在写作实践中也是难以避免的,只是往往因为写得好,像钱钟书说的,很会“无病呻吟”,读者难以发现而已,这样的虚构并未失其真;而“记实散文”,诸如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是严格不准虚构的.。
因此,尽管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说散文是应当真实的,不可虚构,但在风格万千的创作实践中,又有谁能保证不出意外呢?翻翻古今中外文学史,这“意外”的情况还真不少。
大文豪苏东坡赤壁怀古怀错了地方,是广为人知的了,影响他一词二赋的伟大了吗?反倒硬是造出了一个“东坡赤壁”,与大战真实地点“周郎赤壁”遥遥相对。
前者游众济济,后者反而游人寥寥。
不但没有人指责苏大学士,反而显示了其文其人穿越时空的魅力。
或曰:那只是地点的错误,而非主观故意的虚构。
但在胶着地理解散文真实二字的人看来,连地理位置都错了,又遑论其他?
十多年前,三毛自杀,在人们痛悼之际,横地里杀出个马中欣,在他声明自己为了揭破三毛虚构散文的事实,要“万里蹈寻三毛足迹”之前,先就放了一炮,说三毛从没去过撒哈拉,却写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让世人吃惊不小;不久,马氏承认三毛确是去过撒哈拉的,就又改口说三毛与荷西感情不好,她许多散文是虚构的等等。
其实,我们也都知道,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他却写出了《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只是范公的想象。
我们是否也要否定这篇千古美文的地位呢?更有趣的是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他习惯于在游记里加入想象和夸张,喜欢无中生有是出了名的。
甚至他到没到过密西西比河沿岸,至今也还是个悬案。
但两百多年来,他瑰丽的《美洲游记》,不是照样一版再版风靡世界吗?几人写出过他笔下那样迷人的密西西比风光?几年前我还邮购过一部新译本哩。
这些中外古今作家们有关散文的公案,想马中欣、孙仁歌不会不知道的。
但对三毛,对格致,何以在散文的真实或虚构上非要较那个真儿呢?就如享誉千年的散文经典《桃花源记》,妙就妙在虚虚实实之间。
如果必得紧追到底,那个桃花源到底在什么地方?经纬多少度?何处是写实?何处是虚构?一一查证落实,怕是伟大如陶渊明,也写不出这样绝妙好文来的。
所以我觉得孙仁歌根据自己对格致文本的理解,一口咬定那是虚构,而虚构就肯定不是散文,有点太较死理了。
由此,我们也看到,文体的划分,尤其是在边缘处,比如散文与小说的界限,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并非全然都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
问题是我们应当承认和正视文体划分现象中这种模糊性的客观存在。
例如,都德的散文名作《磨房书简》中的一些篇章,《繁星》等就不止一次被选入短篇小说集里去。
屠格涅夫散文名作《猎人笔记》中的《白净草原》也是如此,俄罗斯高中生就是当小说必读的。
如果把《桃花源记》选入精短小说集,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再说,中外文学史公认的文体,不是还有一种叫做“散文化小说”的吗?萧红的中篇《呼兰河传》和契诃夫的中篇《草原》,特别是俄国文学大师蒲宁(布宁)早年获诺奖的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都是散文化小说的经典性作品,早已风行世界。
把格致的《转身》和她后来在《美文》月刊连载的长篇散文《婚姻流水》,都冠名散文化小说,我看也是很贴切的。
所以,我们真就不应当在散文与小说的分类上死钻那个牛角尖。
读孙仁歌的文章,他反反复复批评格致的散文不是散文,如果她标明是小说,就是很不错的小说了。
我看这是因为孙氏由于对文体理解的偏执,而走入了误区,钻上牛角尖了。
其实质还是太本本主义了——他不理解在不同文体的边缘处是存在着模糊性的。
上面这些话,决不是说我认为散文可以放手虚构。
散文写作我一直主张真实二字——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真物。
这也是大多数散文作家自觉不自觉遵循着的。
但是,有时出一点意外,加入想象、夸张,甚至来点虚构,只要情真意切,而不是矫情、做作、虚假,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因为这类散文作品,都早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任何人能左右得了的。
对其中优秀的新颖的、认真探索的新锐之作,在艺术审美上应抱有开放主义的眼光和气度。
鲁迅先生是卓越的散文艺术大师,他有一段话,却并没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他说:“散文的体裁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三闲集·怎么写》)我觉得,“大可以随便”,就是思想的自由,文笔(以及体裁和手法)的自由。
我们上面引述的一些散文作品,包括三毛和格致,是不是均属此列呢?
三
都说“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
散文发展到今天,散文的理论,比如关于“虚构”这个问题,势必要有所突破了——在保持其文体独特性质的前提下,表达的内容、方式和手法要正视客观散文现象中顽强呈现的新鲜因素,提倡艺术创新。
这也是散文自身内部矛盾运作发展的必然规律。
事实上,在创作实践中,散文在虚构上的突破,早就已经是或隐或显大量存在的文学现象了。
十多年前,莫言就曾放谈,他当时出版的散文集《会唱歌的墙》许多事件就是虚构的。
而且他断言许多散文也都是虚构的,他认为任何作家不可能有那麽多巧遇巧合(见.4.12.文汇报)。
当然,作为散文创作态度,这样刻意为之并不可取。
但,由此却说明在散文写作中并非有意的虚构,是回避不了的。
我们的散文理论太滞后了。
我在这里提出来,也就是鼓吹在理论上,应当针对散文的创作与接受实践中不断发生的类似问题,予以正视,进行必要的阐述罢了。
综上所述,孙仁歌先生批评格致散文的虚构及所涉诚挚性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也以孙重点批评的《转身》为例。
一个弱女子“我”面对恶人,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自然冷静理智和善良,以致使恶人一时不知所措,放弃了作恶的念头,惶惑间转身离去。
作家把一个个瞬息间的细节放大延长,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艺术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真诚与宽容的力量。
这样有别于传统散文的新鲜写作,一经面世,好评如潮。
这里的虚虚实实,而不是一清见底,不是一览无余,正是这篇散文魅力之所在,有虚构、遮蔽和不诚挚的影子吗?亦如前所述,把散文《转身》,列入小说里面去,也是可以的,正常的,并非什么奇怪的事情。
作为大多数受众,只问好与不好,至于什么文体,是不大关心的。
虽然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读的是作家的文本,不必去追问作家本人如何。
但如果你对格致的精神心理特点有些了解,对她的作品就更容易理解了。
两年前有一次聚餐,我们问她《转身》写的很好,那是不是真事儿。
她明确说:“其实作家可以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读者看的是作品。
我告诉你们,我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年我26岁,说的那几句话,包括那些细节,真都是真实的。”后来我读到她的中篇小说《八一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更多的散文,觉得她的文字流荡着一种灵异之气,和格致其人的精神心理特点一样,是颇异于常人的。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七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
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6期)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二、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实际上当一个教师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时,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感动。)。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鉴赏要点:
(一)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形式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赞美已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当然是我们所称道的美的结构。
(二)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此方面例子举不胜举,不再赘述。
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规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参考书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炳隅《文学鉴赏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4、于君《生成与创意》(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5、刘勰《文心雕龙》。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第一期至第六期)。
7、《语文月刊》(期刊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八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狭义散文指纯粹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它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散文。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的一般教学步骤,以便取得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作为一种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的文体,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在打动作者本人的同时,其实透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也同样打动着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因而,这也就要求解读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虽说,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脱离了对文本最基本的解读能力,天马行空的随意而解,那也是不可取。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他们的解读障碍具体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首先是家庭条件所限。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的手头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得可怜的教科书,除此之外,几乎等同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体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难怪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深层次的拓展了。其次是来自外界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家长不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社会提供的阅读环境亦是不容乐观,现代的所谓快餐文化充斥着整个图书出版市场,比如漫画书的大肆流行,网络书籍的日新月异等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此类书籍先睹为快,而对于纯文学的散文也就避难而退了。
第二是内在因素。首先是学生本人的阅历有限。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且大量的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读文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另外学生身上存在着心理惰性。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他们宁愿选择轻松休闲之类的“快餐”书。
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坚持散文四步曲即“开、入、融、出”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这四步怎么走呢,按笔者几年来的经验大致如下:
一、放怀心胸。
对文章的理解是无法一步到位,理解透彻的。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曹老说:“解读是读者向文本的敞开,读者把自身体验融注到作品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感情、心结、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解读者希望在对这种‘他人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已世界的意义”,“始者泯灭自我,澄怀静虑;终则主客消融,浑然一体。”面对文本,如果学生存着对抗心理,那么阅读教学必然走向失败。身为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他们打开心结,使其能够欢悦地面对文本。
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比如,进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时,笔者就这样导入:“古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笔下的春是那样的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般的春景图,让我们一起同他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教师缓缓地叙述,轻柔的语调,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自然而然地以一副愉悦的心态进文本阅读。
或者注重渲染氛围,用情感打开学生心扉。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浓列各有不同,或清谈婉约,如《秋魂》;或以哲理取胜如《生命》;或朴素沉郁,如朱自清的《背影》等,诸如此类的文章,可以激情的铺陈,亦可借用他人的文章作为切入点。如有人“借用余杰的文章《哪里有柔软的石头》设计《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开场:那时候,北京的天空还是很蓝很蓝,蓝得让人想下跪;那时候,正是五四运动退潮之后,青年的血还没有凉,青年的理想还没有湮没。你来北大旁听,你来了,又走了。但北大把它的烙印留在你的身上,直到你的生命终了。
二、入得情境。
生能进入阅读情境,了解文本,那么他们的心灵,思悟也必然进入一片美的天地。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授予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怎样做呢?笔者以为:
1、学会解题。
经验所知,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比如《故都的秋》一文,标题中既流露了文章所涉及的地点,同时也标明了文章的内容,如能迅速浏览一下文章便可发现,作者是通过“故都的秋”和“北平的秋”进行比较来抒怀的。“故”蕴含眷念思旧之情,而“都”字则在文化上有底蕴。题目中有对自然景观的引述,也显示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看来,题目和内容的结合是如此的紧密,怎能弃之于不顾呢。
2、学会把握线索。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文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一反常态,入笔出新,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
3、学会理解文眼。
《古文观止》在评注《曹刿论战》时说:“‘远谋’二字则一篇文眼”“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评,着着奇妙,此用乃谓远谋也。”抓住“远谋”讲解此文,就像掌握了一把阅读钥匙,文章的中心、结构和方法等就不难理解了。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有时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内容前后互有照应,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刻的文章内涵,无论在哪,理解文眼对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一来,抓住文眼就能举纲张目,有效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的出现。“背影描写两次虚写,两次实写,笔墨互殊,虚实相济。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尺寸各异,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工笔细描父亲穿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饱含作者铭感五衷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嗣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地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多年后同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悲剧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关合,构思愈加缜密,而由于衬上了灰暗社会的背景色调,收到了言有尽而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联想的余地。”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
当然,理解一篇散文不是单凭以上几点便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根据不同的散文特点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尽快地走入文本,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以上所阐述的这几点做法,只是针对文章,让学生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而要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还应做到:
三、心物同型。
曹老说“解读是一种‘参与’,它力图亲身再次地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解读者通过散文来探索和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受与认识”。他又说到“心物同型的感应应该是文本解读活动的最佳境界”。散文是一种至美的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它描绘的情境,感受真情带给心灵的震撼,让作者的喜怒哀乐进入读者的心胸,引起共鸣,感同身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领略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青春是怎么的?我用手触摸,用眼环视,用耳聆听。青春像真空一样把我禁锢在19岁的季节,是漂浮不定的幻想。
看着台灯下我的手影,闪过我混浊的瞳孔,忽然有些领悟后的痛心,这一刻光线像针一样穿过我的手心,而于此同时这一刻之后,光阴也悄悄的溜过,原来我一直放走的即是青春。
书桌上我的流浪狗雕塑翘着它那张可爱的嘴,重复的提醒我一些回忆:青春无痕。
遥想放假至今,已十余天了,我透过粉红色的宝石记忆,支离破碎的完整,猛然意识到,别人用十余天看到了阳光,我却用十余天停驻在这儿欣赏自己所谓的忧伤。所以当别人用双手抱着沉甸甸的幸福时,我却两手空空的仰望天空。
今天的我,突然明白,原来时光给予懒惰的人的最大惩罚并非让他老去,而是用最鲜明的对比,让一个人相信这一生失去的太多。
学习像迷雾一样令我恼火。还记得放假时信誓旦旦的下决心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有多深,还狠狠的用拳头揍了墙壁一顿,直到自己的双手红肿起来,这才心满意足的坚信这样的决心的真实性,然后跑向楼顶,以向全世界宣誓的响亮声音吼到:我一定要战胜自己。
我总用最大的乐观看待一切,但这种乐观却成为纵容我灰暗的源头。
我用手指一下一下的掐算着,在心里一下一下的记忆这流逝的时余天,就像淘金者一样,时间的意义像金子一样躺在流淌的沙砾中,而我却在过程中没发现一粒金子,忍不住嚎啕大哭,哭之余,又再次复视这些流逝的光阴,像期盼上帝一样期盼能有几段值得铭记的,能有几段值得称谓的,然而惭愧中更加确信一些故事的真实,原来这段日子像风一样的飘过,而我竟麻木的毫无知觉。
我是可怜的,因为我总会是错误了发现能够原谅的理由。
自责后我总会试图用以少许的行为来弥补内心信心以及良心的疼痛,我会怀着最真诚的心去品读一两篇文章,比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此来安慰自己至少在一天之中抽出了可怜的一小时去看书,以这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那可怜的内心。
我发觉我选错了书,至少不该抱有侥幸的心理来阅读这本神圣的书籍,我的内心,突然拥有更多的内疚。会不小心的自卑,海伦·凯勒的人生比我丰富精彩万倍之有,虽然她看不见蓝蓝的天空,虽然她听不到最美最动听的鸟叫,可相比之下,她的思想却美的我无法比拟。她没有外表的华丽以及外部条件的优胜,她仅用一年零四个月记下一生中的声音与画面,她用一生的时光在黑暗中挣扎奋斗,她用她神圣而又纯洁的思想写下了她内心最大的渴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好简单的愿望,因为我已拥有。
我不知是否该记住她所叙述的一切,一个用艰辛奋斗去寻求知识的高尚灵魂。可我记不完,太多太多美好的文思像模糊的记忆投入了深蓝的脑海,以致我努力回想,却没有头绪。
不知谁说过了这么一句话:“这世界唯有思想与爱情是不受控制的,而理智与道德在它们面前便显得苍白无力。”也许思想就真有这么大的魅力,至少我现在忘不掉。
我确实,对于她我曾惊叹,但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更多的是自我刻薄的嘲讽。别人用一生构筑出无法被时光抹灭的精神与灵魂,而我呢?内心又有了丝丝失落与忧伤,我如切肤之痛的体会到耕耘与丰收的正比关系。曾经的自己也播种了梦想的种子,但由于自己的懒惰与疏忽以致荒废,想到这儿,不以物喜的哲理更催人泪了,原来自己即是在失去中两泪流淌的直言惭愧的人。
对于未来,我一直迷茫的顾盼;而对于今天,我却仓皇失措的躲闪。
我是一个抓不住今天的人,遥想曾经的种种,除了留恋,更明白了光阴似箭的道理。十余年匆匆而过,而我却两手空空的等待,竟然在生活的天空下没留下一丝青春的痕迹。
再次仰望太阳,沐浴阳光,在痛楚中明白失去,在失去中找寻未来。
青春无痕的痛,我深深体会。
只有明白时间珍贵的人才会珍惜时间,只有因为玩世不恭而流失青春的人才有一种成长的痛:青春无痕。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九
信仰信仰在哪里,在那些尖角的穹隆里吗?身居异国他乡,只有此时才能发掘出过去未曾发掘过的荒原,一辆辆华丽的四轮马车在萧瑟的街道上,匆匆碾过一段历史。这里不是中世纪的欧洲。
暮色下垂,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交错在一起覆盖着灰色的路面,夜的生活开始了。
宽阔的梧桐叶哗哗地摇动着黄裱纸一样的残片,散落在影影绰绰的街头。
假如此时还需要一些别样的蕴藉的话,短促的呼吸也许最需要生存的勇气。假如,信仰能够让一个人坚定地走向新生,我愿倾其一生,终身恪守!
在这个希望与失望不断交织的时代里,对面的土丘会不会成为夕阳的避难所!
而此刻它却在天边,沉沉欲坠……。
也许明天它仍会在世界的东方灿烂升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
公园里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感到不耐烦。
第一位老人说:“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们在下棋?我们一招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们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
旁边的老人起哄:“拿自己比林海峰?”
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死路。一步一步塞满,等到围棋子满了,棋就死了,要撤棋盘了。慢慢下才好,慢慢下,死得慢呀!”
旁边的老人都沉默了,看完那盘棋,不再有人催赶或说话。
围棋要慢慢地下,生活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去走人生之路。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一
1.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2.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3.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4.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5.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6.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7.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8.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9.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10.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二
在那大雪纷飞的城市,行人来回奔波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像一只疲惫的蜗牛厌倦了两点一线两地蹦波劳累的生活。
但是生活告诉他们,这个社会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他们每天努力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为了家人的期盼,一点点像蜗牛一样缓慢爬行于这个傲慢的社会。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三
家是什么?小鸟说:“家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家是什么?小鱼说:“家是一处风平浪静的池塘。”
家是什么?我想说:“家是我幸福成长的幸福摇篮。”
我爱我家,因为家里有抚育我健康成长的爸爸妈妈。在我成长的记忆中,爸爸妈妈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故事,一定可以汇编成一本厚厚的书。
记得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公园踢足球。当我玩得正开心时,由于用力过度,一不小心摔倒了,我的膝盖摔伤,顿时鲜血流个不停,把我吓得哇哇直哭,妈妈马上跑过来安慰我说:“宝贝,别怕,只是擦破一点皮,没事的。”然后爸爸抱着我去医院给伤口消了毒,贴了创口贴,伤口没几天就好了。我心里默默地想:有家的感觉真好。我激动地对爸爸妈妈说:“我爱我家!因为家中有这样关心我的爸爸妈妈。”
记得上学期我感冒三次,高烧久久不退,爸爸妈妈非常焦急,毫不犹豫地请了假,不分日夜地陪伴在我的身边,照料我打针服药,寸步不离,让我很快就恢复了健康,重返校园。我感激地对爸爸妈妈说:“我爱我家!因为家中有这样关怀我的爸爸妈妈。”
记得去年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为我举办了一个非常幸福快乐的生日派对,邀请了许多朋友来为我庆祝,我们一起唱生日快乐歌,一起吃美味的零食、水果和水果蛋糕,一起嬉戏、玩耍,玩得非常尽兴。事后,我才知道爸爸当时远在北京出差,特地千里迢迢赶回来陪伴我过生日。我感动地对爸爸妈妈说道:“我爱我家,因为家中有这样温暖贴心的爸爸妈妈!”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四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
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6期)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二、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实际上当一个教师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时,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感动。)。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鉴赏要点:
(一)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形式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赞美已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当然是我们所称道的美的结构。
(二)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此方面例子举不胜举,不再赘述。
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规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参考书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炳隅《文学鉴赏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4、于君《生成与创意》(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5、刘勰《文心雕龙》。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第一期至第六期)。
7、《语文月刊》(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五
摘要: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的、落后的教育机制,树立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大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在小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是强国兴教之本。
关键词:小学教学素质教育兴趣认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从而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
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的、落后的教育机制,树立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大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正是当前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
我作为一名教师,对小学生素质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学习素质教育理论,统一思想认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同时能推动学生主动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持续不断的改进,大家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的教育,是确认学生主体,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价值导向与限定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重知识,又不唯知识,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小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作为教师来讲,应当首先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力为动力;当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多加分析,找准原因,积极鼓励、帮助,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发挥教师的亲和力、感召力,给他们照顾和温暖;尊重学生的人格形象,不划分优生和差生的等级界线,消除学生的自卑心态,营造团结互助、充满自信的良好学习氛围。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
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
3.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重视表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
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
3.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
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
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4、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观念上、意识上树立起提高学生素质的紧迫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入、彻底、细致地进行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素质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改稿).2007.4.
[2]刘艳.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9)。
[3]祁利民.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2008,(12).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六
左边的小路上,黄斑色的叶子将灰路石掩没,而零星的还回舞在枝与路间的空间里。走在下面,被枝叶擦拭的天空小得许多,象学校的天空。
我的未来第一次是在小学操场上展望的,小小的,甜甜的,象脸上飞扬的青春!高高的杨树排在操场两边,东西走向着,东对着升旗台,西扣着大门。而升旗台两边有三层台阶状的水泥梯,上面摆放着满满的花盆,三米来长,花开却少有。惹我经常眷恋那儿是因为有一支含羞草。
我弯手轻轻一触,它羞怯的埋下了头,象学校里的童年,总是羞答答的。
升旗台南侧有个木制板的后门,后门对出去,便是葱绿绿的禾苗,斜对进来是一株娇艳的三角梅,浓妆妖娆。让我对学校的回忆都是酒红嫣然,学校也有桂花、月季,可都来不及这独栖一角的艳东西。
现在回忆起来,仿佛翻倒了时光,连把学校也化成了一盒醇香的奶酪,上面缀着可口的草莓,四面镶着乳白的奶油,咯咯傻笑的品尝着。又好像一片白云,轻轻停泊在头顶,拭去一路的艳阳。
生锈的铁窗,缺角的桌椅,凹陷的地板,还有一群精灵,统统的飞翔在这里。还有像女巫的老师,不停的挥舞着他粉白色的魔法棒。
闭上眼睛,时间流浪,相册里那个傻笑的女孩,听说现在已经端庄。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七
每个人都只是过客,开场风尘仆仆。每段路都只是经过,结局失落迷途。在如今这段不寻常的路上,忧郁是那潮闷的空气,心情似那多变的天气,我们是怀揣着怎样的心在行走。我们流连于路边风景,我们又徘徊于雾霭氤氲,我们是憧憬着怎样的梦在追求。
在这青春的路上,我们自信却又彷徨,我们敢于闯荡却又害怕受伤。在这青春的路上,渐渐的,绊脚的石子打磨着我们的棱角,我们的心也随着路边的麦子一同成长。
人生是场负重旅行,我们都像一只只蜗牛,背着那份属于自己的梦想,那份心灵的寄托,在历史长河中艰难爬行。虽然沉重,但它却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在那坚硬在外壳之下,是一颗不屈的灵魂,而包围着它的,是无限温馨的爱,那种比金刚石更坚硬,比钻石更永恒的东西,它提供着生命的能量,支撑着柔软的身体。抬头仰望天空,我们依然行走在清晨,披着朝霞,身后投下一片倔强的影子。
在路上,我们负重而行,追寻梦想。无论路途有多长,我们昂首向前,不管幸福有多远,我们执着以赴。
始终不忘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插着梦想翅膀的天使,行走在泥泞的路上,但即使是行走在泥泞的路上,也要插着梦想的翅膀。路途坎坷,我们深陷囹圄,满目荆棘,我们遍体鳞伤。无情的风总是伴着灾难的雨,当倾盆而来,我们依然保持昂扬的姿势,接受暴雨的洗礼,雨在脸颊上和着泪水一同流淌,在那晶莹中透着不屈的光芒。浇不灭的是心中的火种,在暴雨中燃烧更旺。摔倒了,忍痛爬起,因为我们坚信,站起来比倒下只需多一次。
在崎岖的路上,我们踏实前行,坚持着我们信念的,是那雨后斑斓的彩虹。
我们燃烧在茫茫命途,装点着行人的梦。或许理不清的是那身后错综复杂的脚印,或许看不透的是那前方未知的世界。累了,在路旁小憩,前方的天空变幻着色彩,而不变的是身后土地上安详的脚印。“无论路途有多遥远,有多坎坷,记住,你永远站在自己走过路途的顶端。”回首过去,我们应是自豪的,我们跋山涉水而来,展望未来,我们应是自信的,我们追寻梦想而去。将烦恼折叠,折成纸飞机,轻轻一吹随风远去;将经历打包,装进锦囊,细心珍藏借鉴经验。
追寻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泥泞坎坷,我们依然在跋涉。或许变幻的是那难测的风云,或许不变的是脸上微笑的弧度。一路,我们含笑而行,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吟诵着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又迎来了清明节,自然又想起了我的父亲。
十二年前,父亲去世了,遵照他生前的愿望,把他安葬在我们小镇的烈士陵园旁边,让他和这些长眠在我们小镇的烈士们为伴。
说起这些烈士,就不能不提起我的父亲。那是一九四九年的冬天,新中国刚刚诞生,还没有取得全国的最后解放。解放军南下势如破竹解放了大西南,但我们这里还有许多不甘心灭亡的残余土匪,剿匪部队来到了我们小镇。那时,苦大仇深的父亲已经是民兵连长了,部队要找一个可靠的向导,父亲二话没说,立刻背起他的老步枪跟着解放军走了,把妈妈和跟新中国一起诞生的姐姐丢在家中。这一去就是差不多一年,直到剿完了残匪父亲才背着他的老步枪回来。这一年,他目睹了流血牺牲,他也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和解放军一起在枪林弹雨里出生入死,成了亲密战友。就在我们小镇烈士陵园里长眠着的一位无名英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位很小的“小鬼”。就是父亲亲眼看见土匪一颗万恶的子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鲜血从小鬼的胸膛汩汩流出,染红了他身边的草地。父亲常说他那么小啊,为了新中国,为了受苦受难的人民,他倒下了,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英雄赞歌。还有长眠在这里的郭连长是一位外省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剿匪。有一天,土匪抢了许多粮食、衣物走在路上,郭连长带领战士们一跃而起,突然袭击了土匪。敌人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就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可是郭连长却被躲在茶树林里的土匪打中,在我们这片热土上洒尽了他最后一滴鲜血。不知郭连长的高堂双亲怎样倚门盼望儿子早归,也不知他的妻子儿女怎样望眼欲穿盼他回,等他们知道时,郭连长早已为国捐躯。父亲亲眼看见了他们的牺牲,是他和他的伙伴们含泪把烈士们从战场背下来,掩埋在我们小镇的青山脚下,他发誓要一辈子守护烈士们。从此,父亲成了烈士们义务守墓人。每年清明,父亲总要一个人扛着锄头去给烈士们坟上拔草、培土。小时侯,有一次,我很好奇,就悄悄跟在父亲身后去看,只见父亲去了以后,双手抚摸着烈士们的墓碑,轻声呼唤着:连长,小鬼……,我来看你们了。过了一会儿他就开始拔草、培土了。完了点燃一支烟坐在旁边跟烈士们拉起了家常,告诉烈士们新社会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甜蜜,并告慰他们今天的一切都是他们的鲜血换来的,喃喃自语一阵后才回去。我看呆了,缠着父亲要他跟我讲这些烈士们的故事。父亲就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地跟我讲述当年的情景。英雄形象就这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让我受益匪浅,以至于后来长大工作了,我还时时以烈士们为榜样,以我最大的努力站好了我的三尺讲台。
后来父亲千方百计,四方奔走,终于在我们小镇上修了一座烈士陵园,把十四位烈士都迁来安埋在一起。父亲抚摸着“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高大墓碑,激动的热泪盈眶。学校每到清明节都要请父亲去给孩子们讲烈士们的故事,烈士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净化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
父亲慢慢的变老了,岁月把当年背着老步枪,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唯一没变的是父亲对烈士们的崇敬。每到清明节,照样去为烈士们拔草、培土,几十年一直初衷不改。
十二年前,父亲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给我们留下遗言,要我们把他埋在烈士陵园旁边,他要永远为先烈们守灵、做伴。啊,我痴心不改的父亲!
小学散文论文(精选19篇)篇十九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探究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了忠实的观众,学生的思维总是限于老师设计的圈子中,无法扩展。
这样的课堂不仅显得缺乏生气,而且忽略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潜能。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育教学中,我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视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商讨。
一、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敢”学。
教育教学中,我改变“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被动局面,使学生从“怕”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融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参与愿望;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我常充当“孩子王”,与学生一起动一动,唱一唱,玩一玩,引导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我采用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教法与手段。
1.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都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趣味化、多样化、游戏化。如:教学primaryenglish(小学英语)book1unit5lesson2(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我让女同学扮演做“pizza”(比萨饼)的“cook”(“厨师”),戴上头饰,演一演,做一做,并当小老师,其他学生跟着他们说英语。这样,学生在演中学、乐中学,整个身心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食物类英语单词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实物和自制图画,并带到课堂上来。当我说到自己饿了或渴了的时候说:“bread/apple/...,please.”引导学生把它递过来,并对我说:“hereyouare.”(“给你”)操练会话时,允许学生找出自己的搭档互分角色进行操练。我还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真正动起来,说起来,唱起来,画起来等。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其“会”学。
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我常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意的渗透与指导。
1.学习语言知识,要温故而知新。
2.学用结合,合作互动,相互交际。
3.敢于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个性与能力。
学生学会了学习,老师的教育教学就会更有劲头,师生在教学中就会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与喜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