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进度。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份详细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一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
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二
初上讲台的年青教师在教学时常常遇到学生兴趣不高、听课不认真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等诸多烦恼,究其原因大多是教师的课堂设计缺乏趣味性,学生没有兴趣;师生缺乏互动,学生难以理解教材所依托的情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直观。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趣味课堂,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以我在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下:
清晨第一节课学生刚进入课堂,有些同学还有小动作,我首先设计一个游戏,以趣味引入引导孩子们静下心来进入状态。
师:请同学们举起左手来数手指,从大拇指数到小指后再从新开始,以此类推。老师说一个数,你们就快速的找数字所对应的手指。
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迅速进入角色。
大部分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数字所对应的手指。
师:那么请同学们也出几个数字看看老师能不能快速的'找到数字所对应的手指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提出自己想到的数字,从一位数到几十的数,老师都快速的找到了数字相对应的手指。学生十分惊奇!
师:同学们想不想学会老师的这一本领呢?那就跟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板书课题)
简单的趣味互动,快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良好的课堂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学生带着疑问跟随老师一起学习后续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获取和老师一样“神奇”的本领,一堂课基本上有了一个较好的铺垫。
在随后的“余数”教学中,我设计了3人为一小组,为他们准备了一些塑料花瓣,来感知余数的产生。
师:请每一小组同学首先拿出6朵小花来,由小组长给本组同学平均分,看每人能得到几朵,会不会出现剩余?(小组同学分工合作)
生:每人各分得2朵花,没有剩余。
师: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刚才分花的过程吗?
生:6÷3=2。
师:请每一小组再拿出7朵小花来,由小组长再分一次,看这一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小组同学分工合作)
生:每人得到2朵,小组长手里还剩余1朵。
师:剩余的1朵还能再平均分吗? 为什么?
生:不能,剩余的1朵平均分不够分了。
师:那么这里剩余的“1”我们就把它叫做余数。
课本上学生分草莓的情境图较抽象概括,学生通过图例往往难以准确理解“余数”的含义,我们这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物体的分配,小组内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分配中切实感受到了余数的产生过程,理解了余数不可再平均分的原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教师得以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度,相比较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疑生动许多。
师:老师这里有15块糖,请你上台对这些糖任意的进行平均分,只要产生余数,你就可以拿走余数所代表的糖。
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这时指三名同学上台动手分糖。
生1:平均分成每3块一组(边说边动手分)
算式是15÷3=5(组)
师:这时没有产生余数呀,所以你不能得到糖。
(学生恍然大悟,其他学生再次举手)
生2:平均分成每4块一组(边说边动手分)
15÷4=3(组)…… 2(块),
师:这时的余数是2,请拿走两块糖。
学生兴高采烈,拿走了两块糖,这时我补齐15块糖。
师:他拿走了2块糖,还有没有同学能拿走更多的糖呢?
生3:平均分成每6块一组。
(学生拿走糖后仍然补齐15块糖)
师:刚才同学们拿走了1块、2块或3块糖,想一想怎样平均分可以拿到最多的糖呢?
(学生纷纷思考,动手在练习本上写算式)
生4:平均分成每8块一组,算式是15÷8=1(组)……7(块)(上台拿走7块糖)
同学们纷纷鼓掌,表示祝贺。
通过分糖的互动游戏有效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本上没有出现的总数怎样平均分成产生最大余数的情况补充完整。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我初上讲台之时也常常抱怨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交头接耳屡禁不止,常常对此一筹莫展,总以为是学生身上出现了问题。回顾那时候的我不觉感叹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我们不能指望只有几岁或十几岁孩子像高中生那样安安静静,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堂构建能力,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教授给学生,构建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充满趣味性的课堂。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均分的含义。
2、出示15÷3=5,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个2.)。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
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样分?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4、交流:
(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怎样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最后可以分给几人?也就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它的单位名称和总数一样。(板书:10除以3等于3余1.)(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数又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剩下的。)。
5、揭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教学列1。
用算式表示,再说说算式的含义。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四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重
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难
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回顾整理。上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以复习唤起记忆。]二、作业延续。1、要求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块,有很多种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尝试列式18÷2=9(人)18÷3=6(人)18÷4=4(人)……2(块)18÷5=3(人)……3(块)18÷6=3(人)18÷7=2(人)……4块)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4、你是怎样做出来的?以18÷7=2(人)……4(块)为例,师:“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求出。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启发学生说出“因为18里面最多有2个7,所以18除以7商2”。或者说“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因为18大于14,而小于21,所以只能商2。”[设计意图:作为作业的习题,学生思考时间相对较长,思考也较充分,在此作为新课延伸,会容易启发学生由旧知导入新知。总结出学生已掌握的两种求商方法:摆学具、用口诀。]三、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学生在答题纸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试商的过程。
[设计意图:加深摆学具求商的印象,理解算理。]四、试一试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你能自己填一填算式吗?(学生填答题纸,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找规律。
通过刚才的练习,比较每道题里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同位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3、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增强口诀求商的意识,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五、解决问题。
1、思考:一件衣服钉几个扣子?30个扣子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集体交流,订正。2、自主练习4题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多少?各剩几只?独立观察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3、自主练习5题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想法,4、自主练习第6题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18÷2=9(人)18÷3=6(人)18÷4=4(人)……2(块)18÷5=3(人)……3(块)18÷6=3(人)18÷7=2(人)……4(块)。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在操作中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并能对除法作出合理解释。
2、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经理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余数的含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3、结合生活情境,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长除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
准备学生准备圆片20个。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盆?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询问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用圆片代替盆花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d、仿写除法竖式。
三、动手操作,建构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湓,结果会怎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盆花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4、学生试写横式。
5、思考:
a如果有17盆话,每组摆5盆花,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如果是18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算式怎么写?先在头脑里摆圆片,再列算式。
b现在有21盆话,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你能列竖式计算吗?
c交流、评价。
6、小结。
四、生活应用。
五练习。
1完成书本第51页的做一做。
师生校对正确填写形式。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整体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六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七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使同学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同学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谈话: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的,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同学出题,教师回答)。
激趣: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能像老师那样,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提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盘,还剩()个。
要求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同学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同学中可能出现以下的方法:
(1)摆一摆。用7个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每份3个,分成2份,还剩1个。
(2)画一画。
(3)估一估。假如放1盘,就分掉了3个;假如放2盘,就分掉了6个;假如放3盘,需要9个桃。现在只有7个桃,不够放3盘,只能放2盘,还剩1个。
(4)用口诀。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二三得六,7里面最多有2个3,商是2,可以分2盘,还剩1个。
比较:上面的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注意引导同学用口诀试商,算出结果)。
2.用竖式进行计算。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桃的活动知道了7÷3的结果,那么用竖式怎样计算7÷3呢?请同桌议一议,也可以试着做一做。
同学试做后,组织交流,并作如下引导:
(1)7÷3商是几?怎样很快找到商2的?(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
(2)7的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3)余数是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表示什么?
三、发挥想象,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1.出示“试一试”:13个气球,有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提问:怎样列式计算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呢?
再问:你能用竖式算出结果吗?试一试。
同学独立完成竖式,并组织交流。(结合同学交流板书竖式)。
2.提问:假如增加1个气球,想一想,现在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根据同学回答,得出结果:14÷4=3……2(个)。
提问:再增加1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根据同学回答,得出结果:15÷4=3……3(个)。
3.引导:13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1个;14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2个;15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3个。(语速加快)那么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余几个?(同学会脱口而出,每人分3个,余4个,但一些同学会想到“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4个,正好分完”)。
讨论:余数到底是几?为什么余数不能是4?(剩下的'4个气球每人还可以再分1个)。
4.提问:假如把这些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你认为余数最大是几?为什么?
小结并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联系情境,掌握除法试商的方法。
1.改错。
出示题目:哪只小动物算得对?为什么?
(1)同桌同学讨论哪个小动物算得对?为什么?哪个小动物算错了?错在哪儿?
同学一一指出小狗、小猫、小猴的计算错误,并说明正确的算法。
(2)小熊是怎样想到商是6的?假如商5行吗?为什么?假如商是7呢?
通过交流,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37里面最多有几个6”。
2.利用乘法口诀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五、解决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略)。
2.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球的颜色吗?(引导同学体会这些彩球按红、黄、蓝3种颜色为一组排列,我们只要将彩球的号码除以3,余数是几,就是一组中的第几种颜色)。
同学在小组内尝试进行猜彩球颜色的游戏。
提问:假如彩球的颜色再增加一种橙色,同学们会猜吗?试一试。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人)(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习。
1、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自主练习第二题:摆一摆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注意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只有结合具体情境从根本上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九
教学内容:课本第22页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52×7=364。
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350÷7=。
16÷4=14÷7=。
296÷4=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39。
6238。
18。
58。
54。
4
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
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
381÷3495÷5。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
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十三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嫩绿、欣赏、葱葱茏茏、挡住、浸在”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
4.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第8、9页的练习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重点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2、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它藏在哪里吗?请你把它找出来。
14÷4=3……2。
8÷5=1……3。
16÷3=5……1。
10÷4=2……2。
3、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
二、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4。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游戏:蚂蚁躲雨。
27÷836÷622÷748÷9。
37÷448÷849÷733÷5。
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1)没有余数的算式。
(2)余数是3的算式。
(3)余数是1的算式。
4、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小组里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
三、小结。
四、作业设计。
回家与父母一起分糖果,记录分的结果,列出相应的算式;
思考:一堆苹果,如果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那么3个3个地分,最后余几个?(鼓励学生回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与父母一起进行,最后再回答)。
板书设计:
27÷836÷622÷748÷9。
37÷448÷849÷733÷5。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质15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
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578507648。
416729469。
2、看图填算式。
(1)94=(盘)(个)。
92=(个)(个)。
203=(个)(个)。
206=(束)(个)。
(2)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二、教学:我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先自己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先回想学过的知识,在根据要求思考题目)。
(1)二年级有46个学生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车?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鼓励学生说一说)。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有46人每辆车限乘8人。
468=5(辆)6(人)需要6辆车。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的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具角度进行观察,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三、作业设计。
将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丰收园。
(积极、合作、会想、会问、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