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读范文范本,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心筛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借鉴。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一
10月19日、18日,富阳龙门古镇将举办独具地方风味的民族风情节。
接下来我介绍的是家乡特产。
东坞山豆腐皮:东坞山豆腐皮是阜阳的传统特产,素有金衣之称,至今有千年历史。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其特点是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
峡岭湖笔:抚养特产峡岭湖笔,说道独具魅力的中国毛笔,笔毫挺拔而坚韧......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节吧!
这就是我那美丽又丰富的家乡———富阳。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二
在家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过节,我们的风俗也不逊色于别的地区呢!
就拿离我们最近,也最喜庆的节日——春节来说吧!
春节,在我们家乡,过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买肉,买糖,屯年货,生怕去晚了就没得挑了。还有做馍馍,杀公鸡,拜社王爷等风俗。可你不知道吧,这还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很讲究,每天该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坏了风俗。例如阴历腊月二十八需要“把面发”,那就必须“把面发”,缺了少了都不行。还有春节得贴对联,不贴,“福”就不来,也没年味儿。还有吃饺子,象征团圆吉祥,春节就也得必须吃饺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并且会对长辈说祝福语。
而第二天,则是串门送礼,祝福亲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健康、有才、进步。我们村里,还会有“会”。就是大家出来摆摊,还有人逛“会”。“会”上可有许多小孩儿见了两眼一亮的:糖画,棉花糖……那儿不仅有吃的`零食,面摊也有!卖玩具、衣服、首饰、挂画的也很多,年味儿十足,大家也都喜气洋洋的。十分热闹,人们肩膀碰肩膀,脚尖碰脚跟。
春节还有一个都有的风俗。过年回家,与长辈团圆。这也是。
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都要记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饺子,吃饺子时还要鸣放鞭炮;厦门的人们元旦出门前还要用素果祭神;苏州的人们元旦一早开门要放三炮,叫作“高升三级”。而我,还是最喜欢我们家乡的习俗——捣年糕。
还记得几年前,我就体验过一次捣年糕。那天过年,我与爷爷奶奶一起去了乡下的村子里。我好奇的问爷爷:“爷爷,我们这里要去哪里呀?”
爷爷笑着告诉我:“我们去捣年糕!”
当时我全然不知捣年糕是什么。于是我怀着疑惑和好奇,跟着爷爷奶奶来到了一个跟寺庙似的地方,爷爷告诉我这是祠堂。
看到这场景,我生怕他们配合不好那个大锤子打到另一个人手上。
爷爷告诉我,这就是捣年糕。于是我与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前也要打,可我们力气小极了,连那锤子也拿不起来。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吃年糕。年糕端上来,冒着热气,我拿了一个,咬上一口,味道香甜软糯,香气在口中四溢。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四
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有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这些节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过外国也有节日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种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人可能会把粽子放在水边祭拜屈原。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风俗,人们会把粽子放在水边,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过端午节时,还要划龙船,那场面可热闹了!划龙船还没有开始时,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有时挤都挤不进去,所以最好来早点来。划龙船开始时,现场更热闹了,人们会拿着粽子在旁边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拿着桨奋力划动着,哪一队先到终点就会得到奖品,那奖品想都不用想当然是粽子了。
中秋节也是我过得传统节日,中秋节必须吃美味的月饼,月饼的陷也有很多,人们都喜欢吃。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也是有一个传说的,就是嫦娥为了不让一个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把这一天叫中秋节。中秋节的由来可真悲伤啊!不过,有些人会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为了赞美嫦娥的高尚品质。中秋节是我最爱的节日,因为奶奶会给我讲好听的故事,吃晚饭时,难免会拿几个月饼吃,奶奶有时要哄我,就会把月饼放在嘴边,说几个故事,再给我吃。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节,每人都要一口气吃几个月饼,月饼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过中秋节总是开开心心的。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五
我的故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会格外热闹,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端午节。
最终等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
早上,太阳还没有钻出被窝,人们就已经开始忙碌了。瞧!东家的孩子起了个大早,跑进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们则在屋里屋外一向忙活着。猜猜看,他们在干嘛?他们正忙着做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那里的粽子可谓一绝:白色的糯米掺着几粒红豆,显得格外调皮;有的粽子包裹着猪肉,吃起来喷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枣,包你吃了甜甜蜜蜜……并且,形状也不一样,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锥形的;有枕头形,也有小宝塔形的;有圆棒形的,还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华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东西的,拉家常的人,随处可见。最热闹的要数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成了一个偌大的圆。人们期待着舞狮的队伍快点登场。在一阵锣鼓声中,两只漂亮的狮子登场了。他们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爱极了!
时间像个顽皮的孩子,转眼间,一点多了。人们排着长队,又一次走出了家门,站在街道两旁。年轻的小伙子穿上节日的盛装,从街道中穿梭而过,到镇上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此时,镇上那条不知名的河变得可热闹了。
夕阳西下,夜晚的静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饭后,人们集中坐在空旷的平地上,树阴下,打个火堆,围着火堆尽情地跳着,唱着,饶有兴趣地聊着午时的比赛。
家乡的端午节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繁忙中带着几分悠闲。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异常激动。因为,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六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乡俗。在我家过年时,舞龙、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必不可少的。
在过年前的十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很多置办年货,大人们还要买过冬的衣服呢。还要在过年的那天之前进行大扫除。到了真正过年的那天,大家都开始挂灯笼、贴春联,春联是为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而灯笼是让我们这年过得红红火火。不仅仅如此,还要在窗户上贴福,并且要倒着贴,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春节吃饭前要先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饭时,小孩的嘴可甜了,他们走过去跟爸爸妈妈说新年欢乐,就能得到红包。吃完饭后,外面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长龙接二连三地从巷子里跑出来,彩色的龙头欢劲地扭着,在大马路上显得格外引人入胜,路旁的烟花给舞龙的人们打气,他们舞的更欢了。
每当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点真是极为热闹,一大筒烟花排山倒海得飞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群烟花飞快地冲向天空,炸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七彩的烟花炫染了整片天空,显得格外美丽,一条长长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响着,在过年时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一只叫“年”的怪兽,喜欢在过年时去村里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过年时放鞭炮。
这就是我。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七
每年的元宵节,我家乡可没有花灯可赏,更没有灯谜可猜,有的是热闹、火爆的“玩意儿”。“玩意儿”是大人们的说法,其实是跑早船、跑纸马的总称。
“玩意儿”在家乡可算是最热闹的和最让人喜爱的文艺形式了。过去的过年过节既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手机网络,人们只能自编自演创作一些娱乐节目。每年冬天,人们农活一忙完,便凑在一起编演这些“玩意儿”,这样一直闹腾到元宵节后。村村锣鼓喧天,家家都在看“玩意儿”演“玩意儿”,有时村与村还要比试一番,那可是盛大的集会了。小伙子们拼命地跑,村村锣鼓敲得震天响,再加上人们的叫声、欢呼声,好像是千军万马混战在一起,厮杀在一起。
近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多希望家乡的传统风俗会一直传承下去。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八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不管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异常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花灯,此刻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必须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能够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午时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此刻,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异常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你了解了?还有很多的乡情待下次告之,好吗?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九
在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有趣的风俗,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元宵了。元宵虽然比不上除夕这天热闹,但我就是喜欢它。
在元宵这天是我一年当中最忙的一天。早晨我早早起床了,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元宵上市,“逛灯”。在这一天很热闹,一条大街全是人,就连一些商店里,没有一个可以坐的地儿。真所谓是人山人海。
我们过元宵都是放在晚上再过的,因为早上大人们还要上班,中午回来吃碗饭就赶着去上班了,所以在早上没有时间过元宵。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夜宵就好,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炒年糕了,每次去外面吃夜宵,她们都点年糕给我吃。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量就是大,要吃两盘年糕,两盘粉干,还加上一些菜。
在几个节日中,我最喜欢元宵节了,因为元宵节能一家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们小孩吃完就到一边玩起来了,那些大人在那笑得特别开心,还把脸喝的红红的。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十
过年了,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团年饭是家乡的风俗。今年,我的团年饭是在外公外婆家吃的。中午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地到了外公外婆家,大人忙忙碌碌地准备菜肴,我和表哥则在剪窗花,贴春联。下午,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天黑前,外公外婆准备好了一大桌子美味佳肴,看得我口水直流、食欲大增。开饭啦!我夹了一块最喜欢的酱鸭腿。外公告诉我有些菜是团年饭必不可少的。整条鱼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豆芽菜表示称心如意,芹菜表示勤勤俭俭,肉圆表示团团圆圆,蛋饺表示元宝发财,糖藕片表示一路通顺,最夸张的是有一个大砂锅,里面放满了冬笋、鸡蛋、整只鸡、蹄膀、蛋饺、肉圆,鸡汤浓郁、味道鲜美,我多喝了几碗汤。
新的一年,我又长了一岁,我10岁了,我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的开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学业进步、健康成长!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十一
江鸿基同学:
你好!
今年夏天,我们在重庆游玩时认识,并成为好朋友。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想请你随时到我的家乡作客。
我的家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三面环海,是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之一的青岛。我们这里有许多的自然风景,如历史悠久的崂山,雄伟壮观的大海……我们这里的节日也是多种多样,春天的樱桃节、蛤蜊节,夏天的啤酒节,秋天的柿子节,如果你现在来,我可以带你去参加鹤山的柿子节。
鹤山柿子节上人山人海,品尝柿子的地方被人们挤的水泄不通,山上的柿子红通通的,远看像一片片红海,近看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一阵风吹过,它们又像一个个可爱的娃娃在树上和人们玩捉迷藏。吃一口柿子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滑溜溜的口感真好!不仅这些,鹤山的景色也很迷人,山上有滚龙洞、泉水阶梯、将军石。柿子节上不仅有香甜的柿子,还有迷人的风景,我们俩可以边吃边看,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呀!
怎么样,我这样一说你肚子里的馋虫有没有想吃的欲望呢?有的话那你就来吧!我的家乡欢迎你!
祝你玩的愉快!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十二
阜新是辽宁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没有像哈尔滨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风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开门迎财神。年夜饭里要有鱼和丸子,有鱼是因为“年年有鱼”,丸子是因为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烟花,放完了烟花才能回家吃饭,还有除夕当天只能吃两顿饭。
说了一些除夕的风俗,初五的风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烟花还有我认为最好玩的一项活动,还要吃一样东西。
吃的东西是一个小朋友很爱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东北人们才做的习俗,但大家也就吃一两根。好多人都会去冰场滑冰,因为阜新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冻一层结实的冰。
爷爷告诉我,好多老年人从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人来到冰场上坚持滑冰呢!
关于初五吃冰的这个习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网上查到,据说以前没有钱去买冰棍吃,人们就在井边上挖冰块去吃。这样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好多人都认为初五吃冰就可以让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浑身有劲!到现在为止,东北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习俗,我们家一直遵循这些习俗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希望你的家乡里也一样有很有趣的风俗。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十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大中华地区幅员辽阔,有成千上万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这是一个让家人团聚的好节日。这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继承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期间,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开心心贴春联,放鞭炮,开开心心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上有个妖怪叫年,会从山上下来吃村里的牲畜。不仅如此,就连人也不会放过。所以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与年战斗,但他们永远离开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很大的声音,惊动了外面的一年。人们看到后,纷纷点起竹子,终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后来发现年兽怕吵,每年元旦都放鞭炮。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被过年攻击过。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中国新年和春节。
除夕,春节的前一天,成年人贴春联和灯笼。他们买了对联贴在.的门口。妇女们在家打扫卫生,扫除一年的灰尘。在孩子们帮助成年人的那天,每个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打拼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了,还有一些一年没见面的亲戚回来了,就为了这一天吃顿团圆饭,抱怨家里一年的相思。今天晚上,看春晚成了不可或缺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时而笑,时而动。
家乡风俗的(实用14篇)篇十四
石城肉丸圆又圆,家乡美食香又甜。所以,我爱吃石城肉丸。
我的家乡——石城,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千百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风情,其中有一种代表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传统民俗——吃肉丸。
石城肉丸是用精瘦肉和红薯粉做成的。其形圆色白,味鲜质软,口感松爽。它是石城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美味佳肴,也是石城人红白筵席款待宾客的一道主菜。凡过年过节或各种筵席,如果没有肉丸,则“非像过年”,“非酒席”也!
石城肉丸虽然好吃,然而在几十年前,人们要吃上肉丸,非得费一番苦力。那时没有肉丸机,每个屋场则备有一个或几个特别凿制的石质料钵,一根或几根用坚硬的杂树制作的肉槌。切成块的精瘦肉放入石钵中,就靠人用肉槌一槌一槌地,千锤百锤地把肉块打烂成浆糊状,然后放入适量水和一定比例的红薯粉,加入少量食盐,最后又用肉锤使劲地将肉和粉打匀擂匀,直至呈有光泽度的固体坯料。要打好一钵肉丸,往往会累的人满头大汗,腰酸腿疼,甚至手上长血泡。
大凡石城人都喜欢吃肉丸。而小孩子吃肉丸更是有趣儿。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家回老家过年。当家里的肉丸蒸好后,奶奶叫我吃肉丸,我干脆用两根筷子,每根串上三四只肉丸,走到楼下的院子里,叫上邻居的小孩一起来品尝。哇,一下子来了三四个小朋友,我把肉丸分给伙伴们,每人两个,可自己没有了,只好等会儿回家里吃。看着小朋友一拿到肉丸就迫不及待的往嘴里送,并连声说“好吃,好吃!”我心里特别快活。
石城肉丸味美情浓,闻名遐迩,甚至天下扬名。20xx年,它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