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英语读篇一
唐代皇帝对重阳节的重视超过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阳节,百官沐浴,皇帝宫中赐宴,或去登高宴会、赏菊吟诗。唐高宗、中宗、肃宗都有过重阳节的诗作。
《景龙文馆记》记载,景龙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献菊花酒祝寿。他让每人作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此后每逢重阳,皇帝显贵们游幸登高、曲江饮宴赋诗几乎成为定制。
唐德宗曾在重阳诗序中说:我在位快10年了,国家治理有方,已经达到小康了,这都是诸位贤臣的功劳。选择重阳节宴请诸位大臣,就是希望爱卿们继续努力,为治理国家出力。大家的诗由德宗亲自品定优劣,最后确定上等、次等和下等。
唐代重阳赋诗很多。在现在留存的唐诗中,咏重阳的诗在节令诗中最多。能赴皇帝重阳赐宴,大臣们都引以为荣。白居易有《九月九日谢恩赐宴曲江会状》,说自己很幸运参加了皇帝召集的重阳曲江宴会,感到万分荣幸,欢乐之情无法言表。
唐代重阳日,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赋诗、筵宴欢乐之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唐代皇帝多在重阳节让大臣进行骑射比赛。如贞观十六年九月九日,唐太宗就曾赐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在玄武门骑射。当时的地方大员们也纷纷于重阳节练习骑射。
唐玄宗更是喜爱射箭。关于唐玄宗重阳射猎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故事。据《集异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重阳日,唐玄宗率群臣游猎于沙苑,发现一只孤鹤空中盘旋,被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这只鹤并未坠地,却带箭飞向西南。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偶然到青城山道院游乐,发现墙壁上插有一箭,拔下一看,原来是自己用的御箭,心中十分诧异,一问道士,方知缘故,原来自己当年沙苑所射之鹤,原是道士徐佐卿变的。
唐代帝王们在重阳节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想射箭游猎,很显然一天时间是不够用的。于是,重阳节就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节。因此唐代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筋。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这首诗道出了当时九月十日“小重阳”的风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阳节登高本为消灾避祸,两遭重阳的菊花仿佛就像饱受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黎民百姓一样苦难深重。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英语读篇二
很快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阳节了。在这个传统的日子里有哪些饮食习惯呢?重阳节吃什么?重阳节吃什么好?潮州人怎样过重阳节呢?下面就带你看看潮州人的菊花宴。
古往今来,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 。古医籍《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赞美菊花为“延寿客”,其功可知矣。
菊花鸡汤将菊花撕瓣清洗干净,晾干,然后将生鸡肉刀切成薄片;用暖锅盛着预先清炖的鸡肉(骨)汤,原汁原叶,并调料用植物油、特等鱼露、少许味精等,当加热汤沸之时,投下鸡肉片滚烫熟后酌量投入―撮菊花瓣于汤中,拌匀即成,入口鸡肉嫩滑爽口,菊瓣美味清香。这道名馔也即时尚的清代京城“菊花火锅”,清香可口,惹人馋涎。
菊花肉丝将菊花清洗干净,晾干、撕成丝,选用瘦猪肉切成肉丝,用豆粉或薯粉加入精盐和水份充分拌匀。然后以铁锅置于旺火上,投入花生油旺火炒至肉丝松散发白时,再加点特级鱼露、味精,再投入菊花丝略炒代拌合均匀即成,黄白菊丝,鲜美艳丽,美味清香,嫩滑爽口,令人喜爱。
菊花虾仁用鲜虾仁刀切一口,剔去肠中内容物(勿剖开成片)用生葱、生姜切成丝适量,将黄白菊花洗净撕丝。用铁锅置于炉上旺火加油炒至虾仁肉质变红之时,以鱼露、味精及点食醋为调味料,此时速将菊花丝投入,略炒均匀即成,虾仁嫩滑,秋菊香美,海鲜美味,口感殊佳,食家无不赞美。
菊花鲈鱼清秋鲜鲈肥美,肉白如银,嫩滑清香。先将鲈鱼刮去鳞、剖腹除去内脏、洗净血污、浸渍后沥去水分、置于盘中,用生葱红辣椒、生姜切丝,与酱油、味精调料,并用黄白色菊花撕瓣相间铺放于鲈鱼身上,隔水旺火蒸10-15分钟即熟,色泽鲜艳,菊鱼味香,入嘴更觉清香爽口。
菊花粥大米100克,冼净,加水煮成粥,当白稀粥将粘稠之时,将清洗干净的黄白色菊花切碎约20克加入稀粥中,拌匀即成。美食菊花粥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清热、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之功效。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英语读篇三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英语读篇四
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而济南过重阳节的方式比较特别,除了登高、饮菊花酒习俗外,还举行柿子会、吃菊花糕、过女儿节的习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柿子会
老济南的重阳佳节民间活动中心,是千佛山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庙会,曾称柿子会。每到农历九月初九,千佛山的登山盘道两旁,处处摆着成筐成筐的鲜红柿子,顾客随手挑拣,摊贩忙着过秤、收钱,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人们在柿子会上还能买到柿饼、牛心柿和被人称为“喝蜜”的小柿子,以及当地的其他土特产山楂、核桃、花生、栗子、红枣、石榴、鸭梨等等干鲜果。
2、登高
千佛山是老济南人重阳登高的首选,以千佛山中段西北门牌楼为中心,南从唐槐亭处一直排到山脚,甚至跨越经十路一直迤逦到千佛山路。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中,不如趁着金秋十月,带着家中的老人外出游玩一番,不仅献了孝心,还锻炼了老人的身体、颐养了老年人的身心。
3、饮菊花酒
4、吃菊花糕
和秋菊有关的济南重阳食俗,还有菊花糕。据清代道光《济南府志》记载:“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称重阳糕。相传,它的古老制法为以面粉和糖酥为饼,上粘菊花叶。古人在重阳节吃糕,图的是糕字的吉利谐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升高官发大财。近代以来,济南人时兴食用重阳枣糕。
5、女儿节
老济南的重阳节和当地的一项婚嫁风俗有关,曾经称为女节、女儿节。到了重阳节这天,嫁出去的闺女要吃花糕,即娘家制作的重阳糕。因闺女的住址不同,它有两种吃法。家住济南以东的,娘家给出嫁的闺女送花糕;家住济南以西的,接闺女回娘家吃花糕。有些人家还在重阳节这天的早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说上一句“你事事皆高”。高、糕谐音,借以表示家长对儿女幸福成长的祝福。
九九重阳节的养生知识
九九重阳节养生之疾病
心脑血管、糖尿病患者要保暖
在这初冬之际,老年人都需要预防哪些疾病呢?
对此,记者采访了沈阳市中医院针灸馆主任医师赵钧,她表示,这个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每年这个季节心脑血管门诊量就会大量增加。
糖尿病老人在这个季节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因为糖尿病患者有末梢周围神经病,血液循环减慢,遇寒冷后易出现疼痛,皮肤转暗,易出冻疮,甚至溃烂,伤口不易愈合,容易感染。
华商晨报名医堂专家、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乔光介绍,现在白内障发病率越来越高,也困扰着许多老年人,发病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递增。乔光建议,日常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猕猴桃、橙子等水果可预防白内障。
重阳节养生之保暖
头、脚、背这三个部位最重要
赵钧表示,冬季养生应该从保暖开始。保暖的第一部曲就是要做到头部保暖,所以在出门时应该选择佩戴帽子,这样有利于诸阳之会,所有的阳气都会集中在头部。
冬季养生的第二部曲就是做到背部保暖,赵钧指出老年人可以选择穿背心或者马甲,这样有利于保护督脉,不容易引发疾病。
冬季保暖的第三部曲就是脚部保暖,脚部保暖有利于保护阳气,护住老年人的肾精,因为老年人的阳气较虚,所以脚部保暖尤为重要。
重阳节养生之滋补
鹿茸、人参未到时 牛羊肉就好
现在还不到大补的季节,食补应该依照润泽滋补的方法来进行,“不少患者也咨询过我,这个季节是不是可以给老人家多食用些鹿茸人参来进行滋补,其实这个季节还不需要。”赵钧说,这个季节尤其是在雨雪交加之后,可以给老人食用一些牛肉、羊肉等温性的食物,现在尽量少吃鸭肉、鸡肉、海鲜等寒凉性质的食物。
重阳节的健康菜谱
海带烧排骨
日本是长寿之国,而冲绳又是长寿县,据专家们研究,这与当地的饭菜丰富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海带烧排骨”。
材料:排骨700克,干海带20根左右,600克,盐、酱()和生姜适量。
制作方法:
1、将排骨用热水氽一遍,然后放进锅里,加水到差不多盖住排骨,点火烧开。
2、将水倒掉或将浮沫去掉。
3.海带洗后,放到水里浸泡至柔软,剪成6~8厘米宽、10厘米长的小段,打“海带结”。
4、萝卜切成小块。
5、在锅里放入水和刚才预煮过一遍的排骨,大火烧开,小火煮1~1.5小时。
6、加入海带,煮30~40分钟后,加萝卜、盐和酱油,继续用小火炖熟即可。
7、按照冲绳的习惯,准备一点姜末,吃时随自己的口味添加,味道会更好。
芙蓉套蟹
材料:螃蟹10只、猪瘦肉150克,水发香茹50克、猪肥膘肉50克、冬笋肉50克、鸡蛋4个、猪油50克,精盐、麻油、绍酒及鸡汤150克,淀粉、味精、葱姜未各15克,白胡椒粉2.5克。
4.取大盘一个,把酿馅的蟹斗摆放在盘中,上笼蒸8分钟取出;
5.鸡蛋清用竹筷搅打成泡糊,加入淀粉、精盐、味精,调拌均匀;
6.另取大盘1个,将蒸过的蟹斗整齐地摆好,再将蛋泡糊淋在蟹斗上面及周围,趁热上笼再蒸2分钟取出即成。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英语读篇五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风俗养生!!
生肖鼠:重阳节当天为庚午日,生肖鼠为子水,子午相冲!冲代表意见不合,容易起冲突,发生危险,高山上起冲突更是危险,应避免登高,杜绝危险。
生肖牛:重阳节当天五庚午日,生肖牛为丑土,丑午相害!顾名思义,相害为祸端,有灾害之嫌,应避开外出登高,避免与人起矛盾,于家中修心养心为妙。
生肖兔和生肖鸡:兔为卯木,鸡为酉金,卯午、午酉相破!相破意味着时运较差,与人相处容易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登高固然能舒朗心情,但人群复杂的登高队伍,更多时候会让你心情更加恶劣,建议选择其他放松心情的方式。
心脏病,爬山易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心脏猝死。慢性病,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病、血液病、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伴有合并症,强求登山会加重病情。骨关节炎,爬山加剧关节软骨磨损,引发膝关节方面的毛病。
秋天气场干燥,菊花酒有清除内燥之效,更有“久”的吉祥寓意;吃的东西太多了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消化过滤肠道,清茶健康绿色,是重阳节必备的养生饮品。
“羊”与“阳”同音,有升旺之意,且羊肉性温,而秋天又是羊儿最肥的季节,吃羊肉可以滋补身子,强化御寒体质。
螃蟹富含蛋白质,被称之为优质蛋白质食物。蟹肉较为细腻,肌肉纤维中含有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对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大有益处。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英语读篇六
陕西西乡县在传统佳节重阳节的时候,有当地特色的习俗,他们亲友之间会以菊花、菊糕为礼物相互馈赠。士子之间则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陕北的重阳节一样有着自己的特色,重阳节正值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有的人家过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互馈赠,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茱萸是一味中药,分吴茱萸和山茱萸。《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以前有人认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实为张冠李戴。山茱萸虽为传统中药,有滋补益精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中便有一味是山茱萸,但它闻起来没有气味,显然起不到驱邪避灾的作用。而吴茱萸药名为吴萸、气辣子、越椒等,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温中散寒,止痛燥湿,疏肝下气,降逆止呕之功效。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
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
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属芸香科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茱萸苦辛性温,功在温中、行气、止痛。茱萸对呕吐吞酸、腹痛泻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对高血压、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溃疡等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古时,重阳糕十分讲究,糕上嵌以蜜饯、枣脯。初起,风力正紧,又是放风筝的良好季节。故人们于此时,都纷纷出游到郊野放风筝。古代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礼记・月令》里就记载着古代帝王九月狩猎练武的制度。南北朝时,规定重阳节是军事操练的节日。据《南齐书》上说,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阳节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以后就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
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英语读篇七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曾有无数人赋诗吟诵。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阳习俗感怀时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赏菊、喝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季节,因此,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在此期间,常常举办各种赏菊大会,吸引着全城的人争相前往,觥筹交错之际,赋诗抒怀。菊花素来有养生的成分,用菊花制成的菊花酒,也因此成为重阳节的特饮,含"祛灾祈福"的寓意。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顶头还要做两只小羊,以表"重阳"之意。古人常在这天,将重阳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祝福语。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普遍。茱萸本身是一种植物,茱萸味道浓郁,可驱虫、逐风邪,将其制酒可养身祛病。古人认为九月九是逢凶之日,这一天将茱萸带在身上可辟邪。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