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神奇的教师字神奇的教室字篇一
“同学们请安静,我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张老师得意洋洋地说。
张老师掏出魔术道具,是一个橙黄色的小盒子,好像一个棺材,还有两个骰子。
这时我们心里是这样想的:这个小盒子和这两个骰子能有什么魔术可以做?这事一定有蹊跷。
张老师请了几个同学检查魔术道具。有的拿出一支铅笔,用有橡皮的一面挤了又挤;有的把骰子放进嘴里,咬一下会不会咬碎;有的摔到地上,看一看会不会碎掉……最后他们把道具还给了张老师,都说没发现什么问题没察觉到破绽。
这时有的同学激动地跳了起来争着抢着让张老师选他当助手。为了游戏的公平公正,张老师确定用执骰子的方式选出一个放骰子的人。“叮……”第一个骰子是“4”,第四组的同学沸腾了起来,“叮……”第二个骰子又产生了是“6”,幸运儿就这样产生了,“梁米!”她兴奋地跳了起来。
梁米去墙角放骰子,她左看一看,右看一看。这边的张老师喝着茶,和我们聊聊天,一点儿也不紧张。过了好一会儿梁米才把盒子交给了张老师。
全场鸦雀无声,静待老师公布结果“是一个3和一个4,对吧。”张老师淡定地打开了盒子,我们走近一看果然是3和4。
同学们一脸茫然,掌声雷动久久不平息!
神奇的教师字神奇的教室字篇二
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时间汇总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汇总
神奇的教师字神奇的教室字篇三
一天,我兴高采烈地带着新学到的科学小游戏,走进了教室。我取出五根火柴棒,将每根火柴棒从中间折一下,折成v形,再将五根v形的火柴棒摆成花朵状。我问孩子们:“瞧,火柴棒变成了什么?”“花、电风扇、转盘、风火轮……”我肯定着孩子们的想法。“你们能否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但只能动一下。”我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
游戏前我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中有两个重点,分别是“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和“只能动一下”。从幼儿的行为来看,他们显然只记住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可能“东西”两字容易使幼儿联想到教室中存在的物品,因此,他们想到用铅笔、火柴棒(还有很多幼儿想到用梳子、棉签、牙签等)尝试拨出一个五角星。但是,这些东西似乎只起到代替手指的作用,如果能用手指完成游戏的话,为什么我还要提出“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的要求呢?同时,我也发现幼儿不管使用何种材料,他们的动作都是“拨”,这也是手指能实现的动作。显然,幼儿即使想借助不同的材料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但他们的动作却是相同性质的。
面对失败,我思考着,是不是我的要求没有讲清楚,是不是游戏中我没有及时提醒幼儿借助的东西和动作不能和手指的功能和作用相似呢?也许这就是造成幼儿失误的症结吧。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神奇的教师字神奇的教室字篇四
编者按:高中语文书中有一课《烛之武退秦师》,不知道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的理解《神奇的郑国商人》吧!
高中课本里,《烛之武退秦师》里记载晋侯秦伯围攻郑国,被烛之武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词,成功离间,最后秦伯很是开心,与郑国人结盟,派了杞子、逢孙、扬孙帮助郑国提防晋国。过了三年,秦伯又蠢蠢欲动,开始打郑国的主意,于是就派了一支军队偷袭郑国,正好留守郑国的杞子这些人可以作为内应。不巧的是,经过滑国的时候,偶然遇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去周做生意。弦高一看这支军队是要去灭了自己的祖国,急中生智,赶紧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见面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对着秦军一脸的诚恳:“我家老大听说你们准备行军经过敝邑,特意派我来犒赏您的随从。咱们郑国虽然比较贫穷,但是我们还是很好客的,你们在这里想住一天就预备一天的供应,吃喝拉撒全都包,你们要是离开就准备保障您这一个晚上的安全工作。”,同时暗地里派手下员工紧急地向郑国报告敌人入侵的消息。郑穆公赶紧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于是就派皇武子下了逐客令:“兄弟们住在我们这穷乡僻壤太久了,我们干肉、粮食、牲口都吃的差不多了。能不能你们自己回家去打几只麋鹿,缓解一下紧张的口粮?”杞子是个聪明人,逃到齐国去了,逢孙、杨孙逃到宋国。秦国的部队一看郑国有备而来,内应又跑了,十有八九不大可能成功,于是顺手灭了个可怜的滑国收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弦高犒师”。
无独有偶,荀罃在楚国的时侯,也有一个郑国商人准备把他藏在袋子里逃出楚国。他们已经商量好,还没有动身,楚国人就把荀罃送回来了。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楚归晋荀罃”的故事。后来这个商人到晋国,荀罃待他很好,虽然并不是这个商人帮助他逃回来,毕竟人家曾经商量好做了准备。可是这个商人却说:“我没有那样的功劳,敢有这样的实惠吗?我是小人,不能够这样来欺骗君子。”最后就跑到齐国去了。尽管荀罃还是知恩图报,这个商人却不愿意贪功据为己有,也算是比较磊落。
目前我读到成公三年,还没有看到任何别的国家商人的例子,倒是引起我的好奇。正准备写篇文章,结果一搜竟然发现吴晗先生在1959年1月9日英雄所见略同,早已写了一篇,他的文章里还有一个郑国商人,形象也很高大,颇有骨气。讲述了韩宣子有一付玉环,其中一个在郑国某个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郑国的执政子产不给,说:“这不是公家的财物,老大不清楚。”子太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不能轻视。如果正好有坏人在两国中间挑拨,如果鬼神再帮着坏人,以兴起他们的凶心怒气,后悔哪里来得及?您为什么爱惜一个玉环而以此使大国来讨厌呢?为什么不去找来给他?”那个不毁乡校的子产义正辞严教育了他们一番:“我不是轻慢晋国而有二心,而是要始终事奉他们,所以才不给他,这是为了忠实和守信用的缘故。君子不是怕没有财物,而是担心没有美好的名声。治理国家不是怕不能事奉大国、抚养小国,而是怕没有礼仪来安定他的地位。大国命令小国,如果一切要求都得到满足,将要用什么来不断地供给他们?一次给了,一次不给,罪过更大。大国的要求,如果不合乎礼就驳斥,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我们如果将成为他们的边境城市,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了。如果韩子奉命出使而求取玉环,他的贪婪邪恶就太过分了,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我们又失去了国家的地位,韩子成为贪婪的人,哪里用得着这样?而且我们因为玉环招来罪过,不也是太不值得了吧?”一番话说的让韩子也无可奈何。
毕竟那个时候还有点春秋遗风。最后韩宣子只好自掏腰包从商人手里购买玉环,已经成交了。商人执意要告诉国君。韩宣子莫名其妙,去问子产。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们都是从周朝迁居出来的,共同合作清除这块土地,砍去野草杂木,一起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互相信赖。誓辞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要强买你的东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过问。’仗着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你带着友好的情谊光临敝邑,而告诉我们去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导敝邑背叛盟誓,未免不可以吧!如果得到玉环而失去诸侯,那您一定是不干的。如果大国有命令,要我们没原则地供应,那就是把郑国当成了边境里的城市,我们也是不干的。我如果献上玉环,真不知道有什么道理和好处”韩宣子只好把玉环退了回去。
按照吴先生的观点,郑国商人是和郑的开国国君一起从周来的,共同开发了郑国。并且二者订了盟誓,内容是商人保证不造反,支持郑君,国君则要保护商业,一条条规定了明确保护办法。可见,除了农业以外,郑国从开国以来,就一直依靠商人,发展商业,取得国内和国际商品交换的利益的。
春秋时期的郑国地理位置适中,以河南新郑为首都,是南北必经的要道。因此郑国商人足迹遍及齐周楚晋。虽然在军事、政治上郑介于齐、晋、楚几大国之间,齐楚、晋楚争霸,都要先打郑国,长期间两面挨打,是霸国必争之地,但在经济上却大占便宜,郑的商人转运各国商品,在当时国际上很吃得开,郑国也得到好处。因此郑国所受战争的祸害最多最大最久,却终能勉强站住,一直到三家分晋以后才为韩所灭。
传统文化里往往说“无奸不商”,并且“士农工商”的排序似乎证明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不过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弦高为了祖国果断放弃自己的事业,毫不吝惜自己的财物,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操着实让人敬佩。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每一个集体中的成员个人利益和命运都是和集体、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社会的d端人口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涂上厚重的一笔。
只是让我钦佩的是,这样一群社会底层的商人,成天忙于四处漂泊谋生,也应该没读过什么书,不读书不看报,没有理论学习,不搞zz学习,不写思想汇报,也没接受啥宣传改造世界观,竟然如此不灭良知,高洁善良,富有智慧,为国不惜奉献自己,完全是侠之大者,耐人寻味。
作者| 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