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山写景字登山写景字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
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
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
3.齐读第10、14、17段。(适当鼓励学生)
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
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登山写景字登山写景字篇二
阳光明媚的一天,我、爸爸、妈妈和另外四个小家庭一起去云石登山。
我走到山底下,抬头望去,只见陡峭不平的石级和高高的山顶,我好奇地问爸爸:“这座山海拔有多少米?”。爸爸说:“好像是535米”,这山好高呀!
登山写景字登山写景字篇三
“爬山喽,爬山喽!”暑假里,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爬了石 山。
此时此刻,我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登上顶峰!于是,我就立刻向顶峰爬去。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到了半山腰。我抬头望了望山顶,:“啊?这还得爬到何年何月何日啊?”我垂下头,像只泄了气的皮球,先前的雄心壮志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这时,爸爸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说:“加油吧,难道你不是男子汉吗?”我抬起头,做了个“必胜”的姿势,胸有成竹地说:“对,我一定不会让你看不起的!”妈妈跑过来,气喘吁吁的说:“呼 呼 太累了。你们也累了吧?不如先休息一下,拍几张照片留念一下。”“好啊!”我和爸爸都不约而同的答应了。于是,他们便帮我拍了几张相。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登山写景字登山写景字篇四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
4.继续培养阅读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涵义。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示课题,引出问题
教师:谁把课题补充完整?
学生:列宁去登山。
列宁登山时,走了两次险路。
列宁登山,饱览了日出的景象。
教师:列宁去登山,为什么要走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小路?大家读书。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指名读书。
2.找出从哪儿到儿是写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课文哪些段落是叙述列宁第二次走险路的经过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分段读书、想段意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完。
第二课时
一、分段读书,概括段意
1.读第一段,说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是: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2.读第二段,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体会列宁的品质。
(一)用笔在书上划出描写小路“险”的句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看图,理解峭壁、深渊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峭壁?什么是深渊?
学生:像墙一样陡的山崖就是峭壁。
学生:深渊是指很深的水。
教师:走这样的险路,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地决定走这条小路。
(3)和列宁同行的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有什么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学生: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
(4)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巴果茨基心里怎么样?用词语概括他的表现。
学生:(害怕)(心惊胆寒)(提心吊胆)
(5)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划出描写列宁走这条险路时的词语。
学生:列宁是有些害怕的。
学生:我划的词语有: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列宁头昏目眩了。
学生: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学生:他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学生:他有临危不惧的品格。
(6)列宁、巴果茨基登上山顶,看到了日出。书上有一段美丽景色的描写,大家读一读。
教师:这段景色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教师:用谁和谁怎么样的句式来概括。
学生: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4.读第三段,比较不同。
教师:两人观赏完日出,本不必走那条险路,列宁却仍旧要走,这是为什么?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大家读书)
(1)找不同之处,看有几处不同?
学生: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三处不同。第一,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第二,这次是列宁先走。第三,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2)书上两次叙述了列宁走险路的经过,哪次写得详细,哪次简略?
学生:第一次详细,第二次简略。
教师:作者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详略得当。
(3)列宁在回来时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
投影:
教师:读列宁的话,看他一共说了几句?每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一共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师:列宁为什么要走这条险路?
学生:列宁是在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5.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学生: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他是在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二、用段意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找三人说段意。
2.用“先……接着……最后”怎么样的句式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他在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书
四、联系实际谈理解
教师: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2)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1.找三人按段读书。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自学生字,检查巩固
1.读准生字。
2.重点辅导:渊释毅锻
渊:什么结构?第4笔是什么?
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深渊指的是什么?
释:第7笔是什么?
右下有几个横?
毅:这个字一共有几笔?
第10笔,第11笔是什么?
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第二次走险路时,列宁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锻:这个字共几笔?
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在生字本上抄生字字头。
三、读词语,写词语
读书105页—4。
沙皇 搜捕 巍峨 深渊 峭壁 蔚蓝
刹那 闪烁 歌喉 解释 锻炼 毅然决然
对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投影:
用直线连词语:
把读读写写的词抄一遍。
四、理解词语,练习造句
闪烁:
(1)读读书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山顶上的雪霎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阳光的照射下,山顶上的雪霎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忽明忽暗,闪着光亮。
(3)造句。
闪烁——江面上隐约闪烁着夜航船的灯光。
锻炼:
(1)读读书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解释词语。
锻炼就是磨炼的意思。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3)造句。
锻炼——通过冬季长跑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毅力。
锻炼——通过军训活动,同学们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得到了锻炼。
五、写作业
登山写景字登山写景字篇五
太仓实小 吴大杰
一、中心着手,导入 教学
1,齐读课题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2,我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体现了路的险?
1) 学生阅读讨论
2) 教师点拨后归纳
a 从对小路的描写看出险: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b 从对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c 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3,过渡:既然路这么险,列宁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1) 从哪里看出列宁走的时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宁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
指导朗读,卡片出示:头晕目眩 (齐读)
2) 列宁在困难面前是退缩了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指导朗读
4,列宁为什么坚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话讲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指导朗读
5,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地带领下,终于通过了那段险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齐读日出的景色
走小路的原因
谁先走
在最险处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教学“毅然决然”,指导读。
7,再读最后一接列宁讲的话,体会列宁是如何磨炼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题
1, 列宁走的这条险路好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 他走险路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3, 再次齐读最后一节列宁的话,感受列宁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课)
板书:
17,登山
登山写景字登山写景字篇六
人们常用“白云珠海”来特指广州,这“白云”指的就是白云山。白云山风景区在广州市的北部,距市区约17公里,是九连山脉的一部分——南延部分,素有“南越第一山”的称号。据说每到秋季,常有白云冉冉升起,是山上的一个侧面变成白云漫漫的一片,犹如面纱笼罩,因而得名。白云山有30多做山峰组成,全山面积28平方公里,是广州第一高山。最高峰摩星岭还把382米,是广州第一高峰。
年初五,我们阳光之旅26个团员一起去登白云山。我们先到了云溪生态公园,享受那里云山叠翠的绿意。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到那里一块有标志性的石头照相,小伦和霆曦还各买了几包鱼粮到一个水不深但鱼非常多的湖边喂鱼。小雨一见到他们就像教导“救星”一样向湖边游去,争先恐后的吃鱼粮。
接着,我们阳光之旅的团员们便浩浩荡荡地想白云山的最高峰——摩星岭进军。于是我们走上了摩云路,不一会儿便到达了上山的山路。山路不太难走,但偶尔也会有一些来自大自然的考验,尽管如此,行走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走了大约40分钟,我们走到了一处较为险峻的山坳。我抱住一根蓝色的`水管,弓着腰一下子就爬过去了。后面的小婷有些害怕,但也在大人的帮助下过关了。
连续爬了十几座大山,我们终于到了摩星岭的大门。
啊!我们终于到了!382米高的白云上,我征服你了!摩星岭的景色宜人,风景优美。一排排树木沉没在云海里。
啊,白云山,我爱你!
登山写景字登山写景字篇七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自制课件、小黑板。
两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 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 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17 .登山
路险 第一次 必须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旧走 在前 毅然 决然